语文《雨霖铃》学案答案
《雨霖铃》教案及练习18

《雨霖铃》教案及练习18《雨霖铃》教案及练习18《雨霖铃》教案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三重点与难点: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1导入新课: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
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教学目标:(略)2:见学案明确三点:(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背景介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4词牌由来:“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师生听歌)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初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一生仕途坎坷,宋真宗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填词作曲。
最后改名柳永,原来叫柳三变,名字一改运气来了,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雨霖铃》应这样断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现在,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够大胆地放开声音,来读一读这首词。
过会儿,请同学来试一试。
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二给下列词注音骤.雨﹙﹚暮霭..﹙﹚凝噎.﹙﹚三名句默写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鉴赏《雨霖铃》①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本词的基调是什么?③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④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⑤“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
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五小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
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悟力。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柳永《雨霖铃》语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语文阅读答案及赏析柳永《雨霖铃》语文阅读答案及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
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
这是第三层。
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问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柳永《雨霖铃》课后习题及答案

《雨霖铃》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霭.()那堪.()2. 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寒蝉:蝉的一种。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留恋处:留恋的地方。
兰舟:木兰木做的船。
B. 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念去去:念,想到;去去,越行越远。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暮霭:傍晚的云气。
C. 沉沉:沉重。
楚天:楚地的天空。
更那堪:又怎么忍受。
清秋节:凄清的秋季。
D. 晓风:微风。
经年:经过一年。
应是:即便是,表假设。
风情:风流情意。
3. 下列各句对词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是指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郁郁寡欢。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描写了浩淼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广阔。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愁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4. 词句填空。
(1)《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
(2)《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是。
二、阅读能力训练背诵《雨霖铃》,回答后面的问题。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作者的何种心情?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景物描写与词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4. 下列选项中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中所描绘的“景”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幽静的B. 清凉的C. 凄冷的D. 明丽的5. 下列各句中对《雨霖铃》一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客观地铺叙了自然景物。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11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雨霖铃》抒写柳永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
这首词以冷秋景为衬托,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惜别的场景,氛围,进而推测别后刻骨铭心的思念。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感知文本赏析《雨霖铃》整体感知(一)默写全词(完成下列小题):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5.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概述词的大意上片:下片:鉴赏上片:1.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页 1 第明确:2.用散文语言描述景物。
3.概述景物特点4.抄写饯别的诗句5.抒发了什么情感6.念去去千里烟波起什么作用赏析下片1.下片都词写了哪些景物?明确:2.想象描述这一场面。
3.概述景物特点:4..抒发了什么情感?赏析《望海潮》整体感知(一)根据提示,填写词句:上阕: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页 2 第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下阕:湖山的美好: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官员的游乐(二)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上片:下片: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你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明确:品味语言,鉴赏形象(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点染手法的运用概述:上阙,开头概述“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
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种描写手法,叫“点页 3 第染”。
雨霖铃答案

雨霖铃答案1 A点拨:B“吮”应读“shǔn”C“鲜”应读“xiǎn”D “”应读“fā”2 D点拨:点拨:A再-在B常-长C蔼-霭3 C点拨:“经年”是“年复一年”的意思。
4 D点拨:“经年”呼应“今宵”不对。
5 C点拨:C是直接抒情,题干及ABD都是融情于景。
6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寒蝉”在凄厉悲鸣;“骤雨”刚停,寒气袭来;悲冷弥漫。
点拨:把握景物特点7这两句用精练传神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深,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是何其尖锐,更加强化了感情的发展。
点拨:着眼于两个动态感实足的细节。
8“念”在结构上是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贯通;在内容上,“念”是眼前景与别后情的分水岭,它把实与虚巧妙地联结起来。
点拨:把握结构脉络。
综合运用9洗涤心灵,抖擞精神,走出寂寞,获得新生。
点拨:注意词语内在的逻辑性。
10(1)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人生自伤离别杨柳岸晓风残月(3)青春做伴好还乡B 卷比较阅读1甲是长调(慢词);乙当为小令(另一体式“转调踏莎行”为中调)。
点拨:58字内为小令,59至89字为中调,90字以上是长调。
2甲是在凄清的况味里离别的:寒蝉、长亭、急雨刚停的秋天傍晚;乙是则是在风和日暖的春天里。
点拨:抓住景物特点分析。
3甲重点是动作“执手”、“无语”;乙突出了心理——柔肠寸断。
点拨:从关键句入手。
4甲是直抒胸臆,乙是用比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使之形象化。
点拨:结合语境判断。
5C点拨:乙中的“行人”也是抒情主人公,是主角。
参考答案l.D 2.B 3.B 4.B 5.B 6.B 7.C 8.D 9.D10.略11.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有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
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12.吸引人,抓住了听者的心。
13.率真,真诚,有热心,有强烈的爱国心。
长恨歌(雨霖铃)学案

《长恨歌》《雨霖铃》学案《长恨歌》课前预习1、《长恨歌》千百年来被人民广为传诵,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感情,它是怎样表达的?3、《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4、《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雨霖铃》课前预习1、试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你对本词有和评价?致——自居易2000年我路过洛阳时,本来想在香山上看一看居士的墓,却因缘错过,直到今天我一直无法原谅自己。
浔阳江在江西,我路过江西也没有去看的机会,但我相信那是一条美丽的江。
因为浔阳本是个美丽的名字。
在我的印象里,客人不能是常来常往的那些。
只有迎来或送往的客人,才最有情谊可说。
琵琶不是用手来弹的,就像所有的音乐都是用心来诉说的一样,弹琵琶的人也不能随随便便地出来,否则就失去了应有的感觉,即使是千呼万唤也要用抱着的琵琵,把半边脸遮住。
琵琶也不能说弹就弹,先要拨三两声弦,酝酿酝酿自己的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扣住人的心弦!心事是不能用口说出来的,表情和琴音弹出来的才是心中的。
轻拢慢捻这样动作更胜娴娴熟熟的表演。
我不能不说自己对乐天先生的敬佩,你对琵琶弹奏的描述让我穷尽一生也不能够拥有。
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句子.至今仍有很多人在不停地借用。
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冰弦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自”更是让我心含惭愧,自叹弗如!不如就不如吧,只要我此生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琵琶声声响起,泪水涟涟落下,但打湿的也只是司马的青衫呀!白居易,其实自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我从没做过官,也不想做官。
一个人如果不能做一个好官,就不要做官,不能为人民谋幸福,死了灵魂也得不到安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学案
1、此诗的主旨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离之苦,伤感无奈。
2、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写了什么景?有何手法?
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3、找出上阕直接抒情的句子?分析如何抒发情感?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
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
“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
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
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矛盾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
之状,跃然纸上。
这是白描手法.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写景与开头有何不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一个“念”字,表明写想象之景,虚写。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
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
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
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情景交融。
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5.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
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
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
境。
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
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
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
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