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华丽的瑰宝,其中涌现了许多具有启示意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事件便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对外提出平等互惠的口号,通过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民主制度、宣扬人权自由来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同时又是民族解放的一次尝试。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表现形式为辛亥革命,在1911年10月10日开始,并在1912年2月17日,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政权。

这次革命的领导人有孙中山、黎元洪等。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国民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民生计保障制度”,并且三民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它所信奉的主要思想。

孙中山还发出了“天下为公”的口号。

黎元洪则在中华民国建国时,宣布了《临时大总统府组织法》、《临时照会》等,大力推动民主化改革。

然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

首先,尽管革命成功,但是中华民国政府与列强签下的不平等条约没有被废除,国家仍然处于被侵略状态。

其次,民主政治并没有按照预想中的那样发展。

一些政客强势插手了政治,让中华民国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使得许多知识分子进入了迷茫的状态,新文化运动迅速崛起,对于教育、宗教、文化、社会风气等方面都提出了诸多的批评和建议。

新文化四大家代表着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也是重要的知识分子,他们是胡适、陈独秀、鲁迅、郁达夫。

他们的思潮都是较为自由、进步、开放的,与旧的文化体系决裂,积极推崇西方的科学文化以及思想。

其中,陈独秀提出的五四青年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有影响力的事件。

五四青年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阶段,这个运动的主要特征是反对旧文化,推崇现代文化。

由于近代的文化和思想落后于西方,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迫切需要一种新思想和新文化来繁荣和发展,所以在1919年5月4日,数千知识分子们聚集在北京大学,声讨《凡·高的杂志》。

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幻灯片1中国近代文学第一讲绪论幻灯片2第一讲绪论一、概说1、中国近代文学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艰难嬗变的转型时期,文学史家将其断代为中国近代文学。

幻灯片32、时代性质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奏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幻灯片42、时代性质中国自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一直是在传统之中生活着,文化变迁相当缓慢,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定体系。

然而,在这同一时期,西方世界于生活和思想方面都经历着激烈的改变。

在这样的改变中,西方世界从它的中古走向近代。

在这个时代,欧洲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邦的兴起,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工业改进。

这些事实,对于西方本身以及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入而广远的。

尤其是工业革命所产生出来的力量,从17世纪开始,自西欧核心出发,像上帝的手似的重新塑造世界。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幻灯片52、时代性质:近代中国——过渡时代过渡时代者,实千古英雄豪杰之大舞台也,多少民族由死而生、由剥而复、由奴而主、由瘠而肥所必由之路也。

美哉过渡时代乎!——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幻灯片63、近代历史研究的热与近代文学研究的冷幻灯片74、近代文学非常重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王德威幻灯片85、近代文学的魅力:群星灿烂“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绝世奇才龚自珍,有以文字耸动天下的过渡时代之英雄梁启超;雄才大略如曾国藩,气冲斗牛如康有为,悲歌慷慨如谭嗣同,英姿飒爽如秋瑾,哀怨凄婉如苏曼殊;“并世译才数严林”的严复、林纾,身怀绝技却坎坷没世的旷代奇才刘鹗,才高八斗的晚清遗老陈三立、王国维……一时多少英雄豪杰幻灯片96、近代文学的定位与价值近代文学的总体定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终结,又是通向中国现代文学的纽带与桥梁。

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兴起的重要时期。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这场革命不仅带来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引导了中国文化、教育和文学的新发展。

自此之后,中国社会开始面临一系列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背景。

辛亥革命后不久,又发生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重要事件——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一场学生运动,旨在抗议巴黎和约中把德国在中国的权益割让给日本。

这场运动不仅对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后不久的1921年,中国首个作家协会——中国大都文艺研究会成立。

这一事件被认为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正式诞生。

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文学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理论。

从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探索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他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文学形式,反映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人性困境等问题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题广泛而深刻,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命运和情感,也探讨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历史的起伏。

例如,胡适以《伤逝》和《冷暖》等作品探讨了现代人的孤独与挣扎,鲁迅以《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朱自清以《荷塘月色》和《背影》等作品描绘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情。

除了上述作家,中国现代文学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例如,茅盾以《子夜》和《春蚕》等小说塑造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巴金以《家》和《激流三部曲》等作品描述了中国社会中的阶级冲突和道德困境,沈从文以《边城》和《红梅记》等作品表达了对乡土情感的思考,老舍以《骆驼祥子》和《茶馆》等作品展现了旧中国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活。

五年级上册第十六课中国近代文学名人Ⅱ之冰心

五年级上册第十六课中国近代文学名人Ⅱ之冰心
(四)身居日本,心向祖国 1.东京大学第一位外籍女教授。
2.积极创作,正义救国。
(五)新的中国,新的高峰
1.冒死返回中国,积极投身文化建设。
① 1958 年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西欧。 ② 1961 年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出席亚非作家会议常务委
员会紧急会议。
2.经历十年文革。
① 1976 年 10 月 6 日,粉碎“四人帮”。 ② 投身于儿童的教育事业。
中国近代文学名人Ⅱ
冰心
网络课程
五、创作主题
1.母爱
代表作:母爱三部曲《超人》、《烦闷》、《悟》。
2.对儿童的爱
代表作:《笑》、《繁星》、《小桔灯》。
3.对自然地爱
代表作:《我的故乡》。
六、代表作品 1.《繁星》 作品赏析: 《繁星》节选
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二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得不倾倒于江南之雅澹温柔。 通讯五
“不瞒你说,妹妹,我舍不得母亲,舍不得一切亲爱的人!” 通讯六
他们的是非,往往和我们的颠倒。 通讯七
海唤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海波声中,童心和游伴都跳跃到我脑
中国近代文学名人Ⅱ
冰心
网络课程
中来。 通讯八
我承认你们是我的快乐和慰安,我也明白只要人心中有了春 气,秋风是不会引人愁思的。 通讯九
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 沉寂的 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的流将下去 只经过高山深谷—— 险阻的 挫折的 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 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六 诗人! 不要委屈了自然罢 "美"的图画

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

第九编近代文学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约七十年间,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

这一历史阶段,是封闭的中国社会被迫向世界开放、正面接触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时期。

对中国的知识界来说,这种文明既是新鲜的和先进的,又是同殖民主义侵略及民族耻辱感相伴随的。

第一章概说在这一历史阶段,对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是接纳还是排拒,如何接纳以及怎样处理它与中国固有文明的关系,当时对这些问题形成了激烈的争论。

大要而言,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第一是“道器论”的阶段。

无论是被誉为首先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先驱者,还是道光皇帝,他们所关注的只是先进的西方技术,认为西方所凭借的只是这种技术性的“器”,而根本还没有考虑到产生这种技术的社会体制和文化思想,即所谓“道”的问题。

他们认为只须“师夷之长技”,招“西洋工匠”和“西洋柁师”,选精工巧匠而习之,便可以达到强国的目的(见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

但即便是这样的见解,也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第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变法论”阶段,这是以曾国藩、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的主要观点。

随着民族危机的深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人们逐渐感觉到,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是不同质的东西,西方除了技术性的“器”,还有他们自成体系的“道”。

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力图在保存中国旧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它所不同于“道器论”的,是眼界要宽广得多,如张之洞在著名的《劝学篇》中,就主张“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

但这一派人士在维护“纲常名教”上,仍是不肯动摇的。

甲午战争以后,这种变法论愈加高涨。

第三是以进化论为中心的“革命论”阶段。

戊戌百日维新失败后,人们对清王朝完全失去信任,这个政权本身也摇摇欲坠。

而这时期由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所表述的进化论观点,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石破天惊般的巨大反响,此外,西方的民权、民主等思想理论也不断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倡言“革命”的理论日益风行。

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
• 对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映
巴金、茅盾的影响
• 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 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徐志摩、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歌
徐志摩的现代主义诗歌
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歌
徐志摩、戴望舒的影响
• 《再别康桥》、《偶然》等诗歌
• 《雨巷》、《寻梦者》等诗歌
• 对后世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 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与抒发
思想启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对思想启蒙的推动作用
• 严复、梁启超等人的启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作品对思想启蒙的宣传与揭示
• 思想启蒙对文学作品主题、内容的选择与变革
• 文学对思想启蒙的推动与深化作用
文学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民族精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传承与发扬
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与塑造
• 文学作品对民族精神的反映与彰显
• 以言情小说为主的小说流派
• 重视故事情节与娱乐性
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品
• 《玉梨魂》、《啼笑因缘》等小说
• 《广陵潮》、《歇浦潮》等社会小说
鲁迅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鲁迅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 《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小说
• 《呐喊》、《彷徨》等作品集
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批评活动
• 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与发扬
• 鲁迅、茅盾、徐志摩等作家的个性化创作
⌛️
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繁荣
• 鲁迅、茅盾等人的文学批评活动
• 胡适、钱钟书等人的文学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与社会变革
• 政治体制的变革对文学的影响
• 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对文学的要求
文学方向的转变与文学政策的实施

论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辛亥革命内容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关键词:辛亥革命运动意义道路一、辛亥革命的过程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

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

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

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

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

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

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

1911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中国近代文学总结

中国近代文学总结

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经历了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

以下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些总结:
1. 文学背景: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

这一时期的文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2. 文学流派:中国近代文学出现了许多流派,包括改良派、革命派、鸳鸯蝴蝶派、创造社、新月社等。

这些流派在政治立场、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思想的多元性。

3. 文学主题:中国近代文学的主题非常广泛,涉及到了民族危机、民主革命、思想启蒙、人性的探索等多个方面。

这些主题的探讨和表达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理想。

4. 文学风格:中国近代文学的风格多样,既有传统文学的细腻描写和叙事,也有现代文学的抽象表达和实验性。

这些风格的变化和融合,反映了文学自身的演变和发展,也体现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和变化。

5. 文学价值:中国近代文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心声,具有历史见证的价值。

其次,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思想启蒙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它也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国近代文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阶段,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有益影响,为推动中国文
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2011年年会综述孙之梅孙晶娄冰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近代文学,对于重构民族文化、重塑国民心理有着其他阶段文学所不可替代的意义。

2011年11月5日至7日,由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主办、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近代文学学2011年年会”在美丽的海滨大学——烟台大学隆重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近代小说、诗文研究”、“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近代地域文学研究”、“开埠以来的烟台文学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总体呈现出选题新、见解新、角度新的特点,并在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近代诗文小说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首先是角度新。

相对于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近代文学的研究是薄弱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随着学界文学史观念的不断变化,近代文学研究受到了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观念与方法也随之被注入了近代文学的研究之中,这直接促进了近代文学研究对象与面貌的出新,使近代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次会议在近代文学研究领域上有了新的拓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刘召明的《王国维、胡适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方法比较论》运用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对王国维、胡适这两位同时期著名的文学史家进行研究。

论文以《宋元戏曲考》和《白话文学史》为中心,比较了二人在学科视野、文学史观和文学史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异同,这些异同既反映了一代学人在文学史学科初创时期各自的深刻识见,又彰显出文学史学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遭遇。

论文对于理解二十世纪初期文学史研究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特点,厘清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发展综绪,建构民族特色的文学史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张彩华、阎佩佩两位研究生提交的《简论刘师培<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之得失》一文,通过精读刘师培的《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并结合刘师培《中讲》一书,对刘师培的文学史观及其编写文学史的方法进行考察,并得出这样的认识:刘师培特别注重文学史的变迁,即“文学史者,所以考察近代文学之变迁也”。

两位研究者从文学史的编搜史中选定刘师培作为研究对象,表明论者对当今文学史编撰问题的思考,试图从前人的成败得失中寻求一种更为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思路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本次会议涉及近代文论研究的文章较少,但是孙晶的《近代文论领域之“陶谢”论初探》一文立意新巧,作者在近代文论史的阅读当中,勾勒出贯穿整个近代诗文理论中评陶论谢的闪光之语,分析了近代文论中“陶谢”论的独特之处及其在近现代文论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

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陶谢研究的解读及传承理解,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

研究选题新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山东报刊资料与报刊学术资料的关注。

虽然对报刊资料的关注在近代文学研究领域已将近二十年,但研究者多数将目光集中在那些发行于大城市的著名报纸,而山东本土的报刊尚未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

本次会议上,李日、郭春香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之罘报>述论》以及付洁的《从1903年入手解读<胶州报>》两篇论文弥补了这个缺憾。

近代山东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甲午海战、中德胶州湾事件、义和团运动,直到“五四运动”,山东都处于风口浪尖,但是山东在近代思想界、舆论界、文学界的建树与山东的大省地位和所处的中西对决的角色不相称。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我们研究的缺失导致山东舆论思想界的建树不被人知晓?这些问题都要通过彻底了解本土报刊才能得到解决。

这两篇论文无疑是一个可喜的信息。

在分组讨论会中,两篇论文更是引起了与会者热烈的反响,大家一致认为,对山东省本土报刊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文化史上山东人是如何引领舆论导向的。

此外,本次会议亦出现了另外一种运用报刊资料进行文学研究的新形式,即:将二者合理结合在一起。

郭浩帆的《近代报刊上的红学史料》以及郭浩帆、薛超睿的《读〈红楼梦诗〉作者朱瓣香生平创作小考》即是利用报刊寻找史料的另辟蹊径的可喜收获。

晚清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关于《红楼梦》的评论以及传播史料,报刊上定然不少。

郭浩帆等人的方法应该说开启了研究《红楼梦》在近代传播的新路径。

第二,角度新、见解新。

在文学史研究中,对于同一个文学现象,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研究者眼中,解读起来总是会有不同的角度和见解。

本次会议上关于《玉梨魂》研究的3篇论文,就很好地体现了文学研究的这一特点。

长期以来,学界对徐枕亚《玉梨魂》的评价都是批评大于褒扬,但是本次会议所提交的3篇论文却对这一骈文小说奇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重新定位了《玉梨魂》在近代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再现了这部小说名著的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

李宗刚的《〈玉梨魂〉:爱情悲剧和人生哲理的诗话表现》一文,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以才子佳人为主体的悲剧叙事、徐枕亚的道德宣教三个方面论述了《玉梨魂》的诗话品格,为我们呈现了《玉梨魂》的美学风格和艺术魅力。

其对作品的解读十分准确而又深刻,既符合小说文本的实际,也符合我们作为读者的阅读感受。

论文的亮点还在于一反研究的常态,从积极的一面对《玉梨魂》迅即流行的原因进行了解析,肯定《玉梨魂》为当时国人情感觉醒在文学上的折射,并且认为《玉梨魂》以其深刻的反对礼教的文化立场、深度的人生哲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源远流长的诗话品格,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熏染意义。

王国伟的《对骈文小说奇作〈玉梨魂〉的文化解读》一文,重在从骈文角度解读《玉梨魂》的写作方式和文体意义,对小说的文本价值予以极高的评价。

文章从《玉梨魂》的叙事结构、情节模式、心理描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其在这几个方面均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从而契合时代与社会的形势,反映了时人的心理需求。

文章同时指出,《玉梨魂》的转型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于五四小说以及其后小说发展所提供的参考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侯桂运的《用抒情法以叙事——论〈玉梨魂〉的艺术特色及其小说史地位》则从“用抒情法以叙事”的角度研究分析了这部作品,论述了《玉梨魂》畅销不衰的原因,为我们重新确定其艺术特色,重新审视其社会影响添加了新的资料。

近代是女性文学崛起的时代,自郭延礼教授对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较早给予关注之后,该课题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今年正值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全国各地隆重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下,辛亥革命时期的女性文学研究也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

本次会议共收到关于近代女性文学研究的论文5篇,透露了学术界对近代女性文学和女性问题的关注。

朱秀梅的《“我”的出走与回归——晚清新小说女性形象分析》以晚清新小说《孽海花》等文本为切入点,研究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中,社会对于妇女解放运动这一话题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分析了由于晚清社会的变革更多地注重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因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压倒了对人的自我的关注。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尽管这些小说都是举着妇女解放、妇女自由的旗帜,但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尚未具备真正的自我意义。

赵华的《晚清小说对妻子的理想建构》一文,认为在夫妇伦理结构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晚清社会的妇女运动虽然使女性形象和地位获得了新的再生与重塑,然而本质上女性的雌伏状态并未得到改变。

文章对于现今理解妇女的历史命运与身心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赵文静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知识妇女群》从历史学角度,考察了近代知识妇女群体出现的历史进程、女权主义兴起的背景和原因,并对知识妇女群体进行了个性化的描述。

刘青青的《近代中国女性译者群体及其文学翻译活动概述》在叙述方法上与赵文静的文章有相似之处,从材料出发,叙述近代在翻译文学领域内妇女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阎一菲的《从“佳人”到“俊友”——论〈品花宝鉴〉中士旦交往模式之转变》对近代士旦交往模式的转变进行了研究,虽然不是专论女性形象的论文,但是其论述的思路却与以上诸文有异曲同工之处。

此外,关于小说文体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季桂起的《论清末民初小说的体式变革》以清末民初的短篇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它们在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叙述体制、叙述视角等方面的变革,肯定了清末民初短篇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体式向现代小说体式转型中的先驱地位。

张兴的《浅析林译小说的拟古文体》一文同样是关于近代小说体式的研究论文。

林纾是近代史上第一位把西方文学作品大量介绍到中国的卓越而独具特色的翻译家。

论文选取林纾的“拟古文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论述了拟古文体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将林纾作为传统文学的终结者和新文学的启蒙者介绍给我们,丰富了我们对于近代小说翻译与创作的认识。

刘琦的《中国近代“新小说”的先驱——〈清末时新小说〉简介》一文,是关于《清末时新小说》的研究介绍。

刘丽霞的《近代来华圣母圣心会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介》一文,研究近代圣母圣心会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评介。

两篇文章都是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大潮中研究当时的文学现状,有个案分析的典型意义。

本次会议收到关于近代诗文研究的论文有4篇。

作为“辛亥革命”第二功臣的黄兴,历来被学者作为一个军事家、革命者的形象进行研究,而孙之梅《独立苍茫万方难——黄兴的诗人情怀》一文却为我们挖掘出了黄兴的“诗人”形象。

论文通过对黄兴抒情性诗词的深刻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他苍茫独立的形象及其诗人情怀,丰富深化了学界对黄兴的认识和理解。

胡全章的《高旭与晚清诗界革命》一文,从报刊中寻找高旭诗歌的第一手资料,考论其与诗界革命的关系,是一篇论证充分、见地准确的论文。

尤其是文章提出的应以研究对象诗歌的第一次问世为研究资料,慎用研究对象本人或后人汇总之后的总集资料的观点,对于近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胡峰的《诗界革命:现代新诗语言追求的先声》一文,将诗界革命放在近现代新诗变迁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以语言的变迁为中心,抓住了诗体变迁的核心:即诗界革命是现代新诗的先声。

论文视角新颖,视野开阔,是分析探讨诗体变迁的一篇见地明确的论文。

姜维枫的论文《〈漫游随录〉形象双向多元言说》虽然论述的是一个老问题,但是论者摈弃一般论者的习惯,通观《漫游随录》,结合王弢一生的经历,用形象学的理论给以阐释,别出新见。

本次会议收到的论文还有刘东方、刘伟的《“同人”与“翻新”——论近代的翻新小说与当下的同人小说的承接关系》。

这是一篇将当代文学与近代文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很有见地的文章。

作者敏锐地发现近代小说翻新的特征,并就此现象进行了长时段的思考,联系当今的同人小说,论述了二者之间的承续关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学界当下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