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兴盛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师学院成教院(毕业论文)题目: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09级指导教师:蒋文华学员:丽学号: 902519年月日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The brief analysis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prospers historical reason)作者:丽指导教师:蒋文华摘要(make a summary):唐代边塞诗数量之多,诗人之众,风骨雄浑豪壮,特别是盛唐边塞诗,在中国历朝同类诗歌中居于领先地位。

本文将从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文化方面,战争融合方面四个角度入手来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关键字(keywords):盛唐;边塞诗;盛行;历史原因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最早起源于《诗经》中有关战争和征戍题材的诗歌,经过汉魏六朝,边塞诗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到了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造的普通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的军戍生活。

在近些年的唐诗研究中,边塞诗是众所瞩目的热门课题,已发的论文多达数百篇,但大多都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边塞诗的,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边塞诗在盛唐盛行原因的论文甚少,从解放到现在主要相关论文有涛的〈〈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容再探〉〉[1],黎传绪的〈〈论盛唐诗歌特征及其原因〉〉[2]等,还有个别的论文集也有所论及,其中大浚“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特定的现实条件造就的时代精神,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是盛唐边塞诗盛极一时的根本原因”[3]是最重要的观点,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深入地论述边塞诗盛行的历史原因,在综合前人的观点上通过举例等论述使之成为更为全面的结论,这不仅可以理清其盛行原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我们对唐文化史乃至中华文明史的认识。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一、定义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二、鉴赏指导1.边塞诗的产生与发展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3.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2)表现与亲友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唐代酒泉边塞文化兴盛的原因

唐代酒泉边塞文化兴盛的原因
陇 原 春 秋
F A Z H A N ‘ L O N G Y U A N C H U N Q I U
唐 代酒 泉边塞 文化 兴盛 的原 因
口 孙 占鳌
唐代的酒泉 , 政治安定 , 经济繁荣 , 情、 状物 、 论理 、 表 意生动风趣 , 富有 文 奠 定 一 个 心 理 基础 。 正 如 王 维诗 中所 写
义。正如鲁迅所说: “ 小说 亦如诗 , 至唐 经济发展的全 盛时期 , 也是边塞文化发 军事行动 , 都是唐军 由河西走廊西 出酒
代而一变 。虽尚不离 于搜奇记逸 , 然叙 展的顶峰时期 。 一 大批 文人学士投入到 泉完成 的。
述宛转 , 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 概者 边塞文化的大合 唱之 中。正如李 白《 古 则始有意为小说” 。 三是散文种类 繁多 , 内容丰富。敦 质相炳焕 , 众 星罗秋曼” 。 7世纪初 , 青藏高原地 区崛起 了新 ( 6 2 9 — 6 5 0年 ) , 平 定 吐蕃 内乱 , 统 一各 较, 演进 之迹甚 明 , 而尤显 者乃在是 时 风》 所言 : “ 群才属休明 , 乘运共跃鳞 。 文 兴 的吐 蕃 王 朝 。 松赞 干 布在 位 期 间 唐朝社 会经 济的空前 发展 和社 会 部 , 确立 了吐蕃 的政治 、 文化 、 军事 、 经
边 塞文化 的杰 出代表 , 也是 中国诗歌 的 地 主势力 的打击 . 使农 民在一定程度上 泉为历代 中央王朝经营西域的桥头堡 , 唐代 的生产力 得到了 今天酒 泉境内保存 下来 的阳关和 玉 门 经典 之作。 《 全唐诗 》 中, 边塞诗有 2 0 0 0 解除了人身依附 ,
法律等制 度 , 成 为与唐 王朝抗衡 的 煌遗 书中有表 、 疏、 状、 牒、 帖、 书、 启、 契 财富 的巨大增长 , 使整个社会呈现 出欣 济 、 约、 碑文、 传记、 祭悼文 、 论、 录、 杂记等 欣 向荣 的新 气 象 。 唐 王 朝 实 行 的 民族 开 重要力量 。6 3 7年 , 吐蕃 以派 出向唐 求 众多散文类型 ,大多为实用性 文体 , 抒 放 , 文化 开放政策 , 为边 塞文化 的盛行 婚 的使者遭 拒绝是 吐谷浑王 诺曷钵 挑

浅谈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浅谈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术 的顶峰 , 是诗歌艺术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 唐代是 中国古典 诗歌的极盛时代 , 诗歌总量现存超过 5 0 0 0 0 首, 诗歌作 者近 2 3 0 0 人, 诗歌 繁荣盛况空前 , 唐诗 当之无愧地成 为 中国古代诗歌的顶 峰。唐诗题材广泛 , 技巧成熟 , 流派众多 , 体 裁完备 , 思想深刻 , 这种整体氛 围和总体格局 , 使得边塞诗 的创 作 水平和规模也得到了极大 的提高和拓展 。 边塞诗 自身发展 也有着悠久 的历史 。在《 诗经》 中, 边塞题 材
作 为泱泱大 国的雄浑的 民族精神 。这是边 塞诗 在盛唐发展到顶 峰 的必 然 结 果 。 参考文献 : f 1 ] 严羽. 沧浪诗话 ・ 诗评 【 A 1 .
就 已出现并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 , 广泛地反 映了战争所带来的各 种社会影 响 。至屈原 的《 九歌 ・ 国殇 》 , 深沉悲壮 的感情气势对 后 世 边塞诗悲壮美学风格 的形成 具有重要意义 。两汉 时期 产生了 汉 乐府 , 对 中国诗 歌发 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 如《 乌孙 公主歌》 、 《 李 陵歌》 、 《 匈奴 歌》 成为典故 就常为唐人 所歌咏 。建 安时 , 曹 氏三 祖、 建安七子 等人用乐府旧题抒发现实感怀 , 歌唱建功立 业的抱
“ 封建经 济的高度繁荣 , 国力空前强大和统一 , 以长安为 中心各 民 族( 还有外 国) 商业文化交 流和友好往来 的加强 , 这是边塞诗形成
的根 本 原 因 。 ”
其四, 抵抗 外族侵略 的边境 战争为边 塞诗提供 了丰 富的题 材 。唐 自建国起就一直边患 不断 , 先后对 突厥 、 奚、 吐蕃 、 吐谷浑 等 的侵犯予 以坚决反击并取得 胜利 。由此产生 了描写大漠风光 、 金戈铁马 、 思 乡念 亲等题材各异 、 思想 内涵丰富的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人介绍和作品赏析

盛唐边塞诗人介绍和作品赏析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
别董大
比较有名的边塞诗人
王昌龄、王之涣、 王翰、李颀 高适、岑参
还有哪些写过边塞诗的诗人?
王维、陈陶、祖咏、 金昌绪、沈佺期等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 边塞诗 的风格
景象奇丽 意境阔大 慷慨雄壮
关于盛唐边塞诗的评价:
唐代边塞诗人有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在人生上 积极进取的,而不是消极退却的,他们都具有不 同程度的乐观情绪何英雄气概以及民族意识和爱 国热情,他们对人民特别是对士兵都有深厚得同 情,他们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都 反对战争。他们的作品色彩强烈,情调高昂,显 示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他们的风格 :一般是豪放悲壮,能够振奋人心的,他们善于 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气氛,善于表现征人思妇的 离愁别绪,在诗体上他们一般运用七言古诗或七 言绝句,因为用七言来表达战争边塞的豪情壮志 是更为合适的,他们的缺点是个人功名思想较重 ,有时混淆了战争的界限。
盛唐时边塞诗人群体
边塞诗的概念:
产生时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 主要内容:反映边塞风光和边界战争生活为 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 “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 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 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1. 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边塞诗歌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歌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成为唐代文学中重要的一支。

本文将对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进行特点与意义的解读。

2. 边塞诗人及其背景•提及边塞诗人,就不得不谈到他们生活的特殊环境。

这些边塞诗人多数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被贬到邛州、蜀地等远离京城的地方。

•边塞诗人们长时间与汉家文化疏离,他们对北方游牧民族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亲身经历了战争与荒凉,这些经历成为了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或缺的素材。

3. 边塞诗歌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歌体现了生活在边疆地区特殊环境下的情感和体验。

典型的题材包括边塞风景、士兵生活、战争场景等。

同时,边塞诗歌也常常从个人的视角描绘内心世界–基督徒税理。

•边塞诗歌的主题重要突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诗人对于祖国安危以及人民困境有着强烈的关切。

4. 边塞诗歌的写作风格•边塞诗歌注重对自然景色和事件的描绘,尤其是荒凉背景下的景物,通常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创作手法上,边塞诗人善于使用象征与比喻来营造意境。

他们通过精妙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边疆生活中。

5. 边塞诗歌带来的意义•边塞诗人们通过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呼吁社会对于边疆地区和底层百姓更多关注和关怀。

他们承载着史实记录,见证着历史发展,并影响着后世对于唐朝和边塞诗歌的认识。

•边塞诗歌对于繁荣了唐朝文化,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同时也给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

6. 结论•边塞诗歌是唐朝文学中一道独特夺目的风景线,其主题与题材表达了边塞地区特殊环境下人们的情感和体验。

边塞诗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生活经历,创作出许多引人深思和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语言、主题和形式上都展现出别样魅力,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略论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历史条件

略论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历史条件

略论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历史条件白秀兰(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唐代的边塞诗蔚为大观.是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统一,统治阶级的提倡.边塞战争的频繁,科举制度的推动,文人建功立业的渴望。

中国诗歌从先秦到南北朝的发展,都是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和繁荣的历史条件。

主题词:唐代诗歌;边塞诗;时代背景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唐代的边塞诗之所以蔚为大观.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

本文拟就唐代边塞诗产生的背景做一简要论述。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政治上的统一,国内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有唐一代.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都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而这些艺术形式都同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各自的侧面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唐朝不少君主很重视诗歌,太宗、玄宗就曾亲自写过诗;武后宴集群臣。

赋诗最佳的人御赐锦袍;代宗曾关心王维诗集的编纂:自居易去世.宣宗曾写诗致悼……这对倡导作诗风气,提高诗人声誉.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为主要内容.这对诗歌的发展更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宋代严羽在论及唐诗繁荣的原因时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

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于是,诗歌成为一般文人致仕的工具。

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几乎都是诗人.流风所及。

就连中下层人民也有不少懂诗以至写诗的人。

诗人们可以利用诗歌博取帝王贵族的青睐.也用它作为傲视上层社会的资本。

向达官名流干谒求进用诗.送人出使还乡、慰人贬官下第也用诗。

一个人如果诗写得好.理所当然地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和人民大众的热爱。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气候下.唐诗空前的繁荣起来,而作为诗歌中的一类——边塞诗。

自然也就取得了不同于以往的巨大成就.纵观唐代.封建王朝同周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

虽然对这些战争的性质尚有不同的认识,但它们是边塞诗产生的直接原因.唐太宗在位23年中近20年有边塞战事,他平定突厥、征服吐谷浑、和亲吐蕃,又平定高昌、焉耆和龟兹。

唐朝诗歌大放异彩,为何边塞诗能独树一帜见证唐朝的兴衰史

唐朝诗歌大放异彩,为何边塞诗能独树一帜见证唐朝的兴衰史

唐朝诗歌大放异彩,为何边塞诗能独树一帜见证唐朝的兴衰史唐王朝是一个极其繁荣且浪漫的朝代,有人说正是唐王朝的繁荣盛世,才全面且迅速的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唐诗中边塞诗的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唐朝边塞诗的发展变化也恰恰体现了唐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细品边塞诗,你才会发现它赋予的感情是直抵你心底的!《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盛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晚唐》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

这四句诗出自于四首不同的诗,但是几乎每个人都能最直观的感受到其中主题格调的巨大差别,正是这种主题格调的天壤之别将唐王朝的时代环境、人文心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繁荣唐王朝造就兴盛诗文化一、投笔从戎,立功封侯。

一统王朝之元气、充满强烈愤激之情的初唐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的边塞诗其实并不多,它远不及盛唐丰富多彩,也没有晚唐的哀怨动情,但是初唐诗虽少,却不乏精品,杨炯的《从军行》便是其代表之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文人,内心却极度燃烧的爱国之情,初唐时期,内忧外患,天下甫定,边塞地区时常遭受侵袭,一众诗人渴望投笔从戎,迫切的渴望以此来立功封侯,以陈子昂、杨炯等初唐四杰为列,初唐的大量边塞诗基本都是出自于他们之手,他们不满于此前诗风形式主义的弊端,强烈的要求诗歌要充满充实的思想,也正是他们的存在,让诗风从此有了巨大的扭转和改变,已不再是南北朝时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而是开辟了气象万千、雄浑博大的新世界。

不管是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还是骆宾王的“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无不将他们心中对于强敌入侵的愤激,以及渴望为国杀敌的壮志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也可以看出初唐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各个方面都在积极向上,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初唐代表诗人:骆宾王、杨炯、王勃、卢照邻(初唐四杰)投笔从戎二、时代文学的辉煌、盛唐气象的展现—盛唐盛唐时期(712年-762年):那个时期可谓是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杜甫笔下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就深刻体现出了盛唐的经济是何等的繁荣,盛唐时期也是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其成就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边塞诗更是名篇迭出、佳作纷呈,无不展现出诗歌界的一片繁荣之景,也正是这个时候唐王朝出现了以边功授勋的制度,直接性的导致边塞诗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指数级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边塞诗兴盛原因探析泱泱大唐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盛唐时期描写边塞生活,雄浑奔放、慷慨悲壮的边塞诗与描写山水田园,清新自然、明朗恬静的山水田园诗争奇斗妍,并立诗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令后人追慕。

这两个诗歌流派并非是当时诗人自觉聚合形成的,都是后人根据它们的不同题材和风格而给以划分并命名的。

其中的“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这两个概念至晚也要起于二十年代,如胡云翼在1927年出版的《唐代的战争文学》一书中就说:“在唐代诗人中有‘边塞’一派,他们描写大都以《出塞曲》为主题,他们作品的风格也就形成了一种悲壮的倾向,无论是主战与非战的文学,这些‘边塞派’的诗人,便是战争文学。

”在这两个概念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充满了对它的具体内涵的争议,即它的时空、题材、风格都要怎样限定,这关系到对边塞诗的深入认识与研究。

要更好地认识边塞诗,我们必须首先解决“边塞诗”的内涵限定问题,对“边塞诗”内涵历来存在的一些争议进行具体分析。

一、边塞诗含义我们如果对前人关于边塞诗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边塞诗的内涵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题材意义的边塞诗、地域意义的边塞诗、史的意义的边塞诗,其中史的意义的边塞诗又可分为断代史意义的边塞诗和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

题材意义的边塞诗,即把所有边塞题材的、直接或间接涉及边塞的诗歌都称为边塞诗。

不管是反映战争、民族交往,还是描写塞上民情风物,亦或是抒发报国壮志、怀古幽思,只要与边塞生活有关,统统可列入边塞诗之列。

这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边塞诗概念。

地域意义的边塞诗,这是从诗歌描写地域的角度来规定边塞诗的内涵的,认为所写内容应象某些论者所说的那样,“地理方位应限制在边塞,即沿长城一线,向西北延伸到安西四镇”[1],这样就把边塞诗规定在了狭小的地域范围内,显得凝固而僵化。

“边塞”是一个活的随着历史发展而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当它不与具体的时代相联系时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应具体化为某一局部的一小部分。

史的意义的边塞诗是在注意到了它们拥有共同的题材之外,注重把边塞诗作为一个独特的事物来考察它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种定义又可分为两种,即断代史意义的边塞诗和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而历来对边塞诗内涵的争议也主要是围绕这两者而展开的。

断代史意义的边塞诗是将边塞诗内涵规定在有唐一代,认为边塞诗这个概念应具有一种史的规定性,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范围限定,“乃是指产生于唐初,极盛于开、天年间,流响于唐晚末的反映边塞的作品。

”[2]甚至还有人认为要“只以盛唐为界,中晚不涉及,更不能上溯汉魏,下流宋元。

”[3]这种传统观点看到了边塞诗与唐代社会的特殊而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仍显不够完善。

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是将边塞诗放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进行综合考察,以梳理它的源流及发展脉络。

认为它可上溯《诗经》,历经汉魏六朝以至隋、初唐的草创、模拟,至盛唐而蔚为大观,其后则是流响。

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成熟和逐步衰落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共同题材的简单聚合。

今人多持这一观点。

在综合考察以上几种边塞诗内涵规定的基础上,我认为发展史意义的边塞诗概念对边塞诗的研究最为有益,它可以指导人们对历代边塞诗歌进行综合梳理分析,从而从更高的角度来考察边塞诗的发展,认识边塞诗在唐代兴盛的必然性及其与唐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文正是立足于边塞诗的这种含义来考察边塞诗与唐代社会的。

二、边塞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中国古代的诗歌,表现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内容的,在《诗经》时代就已有了,但是却直到唐代才迅速发展起来。

据统计,从《诗经》时代开始,直到隋代,现存的边塞诗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即已有两千余首。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作品中已有相当数量的边塞诗,到了盛唐,更是出现了边塞诗的空前繁荣,大批杰出的边塞诗人及高质量的诗作涌现,形成了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那么为什么边塞诗直到唐代才兴盛起来,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呢?这可以从诗歌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1 自身因素唐代边塞诗的兴盛是对以前的边塞题材诗歌创作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1)题材风格上的继承发展边塞诗可上溯《诗经》,在《诗经》中,边塞题材就已出现并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广泛地反映了战争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影响。

有反映边塞战争的,如《小雅•出车》;有描写征夫思妇、离情别恨的,如《卫风•伯兮》;有抒发同仇敌忾、保国戍边壮志的,如《秦风•无衣》;也有抒发人们的反战呼声的,如《唐风•鸨羽》。

这些主题不断被后世继承,成为后来边塞诗的基本主题。

到屈原的《九歌•国殇》里,那种对战争场面的精彩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沉悲壮的感情气势对后世边塞诗悲壮美学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两汉是一个空前繁荣、武功卓著的时期,特别是对西北匈奴的战争和对西域的开拓经营,产生了许多边塞题材的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战城南》还保有歌辞,而另外一些如《陇头水》、《出塞》、《入塞》、《关山月》等后来都只剩下了题目而丢失了歌辞,成为后世边塞诗中常用的题目。

建安时崇尚梗概多气、刚健有力的审美风格,诗人们用乐府旧题抒发现实感怀,歌唱建功立业的抱负,对唐代边塞诗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开始了对边塞风物的描写,从而开拓了边塞诗的题材范围。

曹操本人就创作了大量写边塞风物的诗。

两晋时期边塞诗创作渐见消沉,只是学步建安。

但由于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诗歌开始注重格律修饰、语言雕琢,多用对偶,离乐府民歌精神渐远。

南朝宋齐上承两晋,豪迈壮志的边塞之作仍显寂寞,只刘宋诗人鲍照成就突出,多用五言乐府,风格俊逸,对后世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都产生过影响。

梁陈时边塞之作却又骤然复兴,受当时宫体诗影响,这时的诗多关注征夫思妇的细腻心理,边塞乐府与宫体乐府合流,促成了这个时代哀怨纤巧的风格特色。

北朝乐府民歌则更多淳朴自然,或表现北方边塞风物或表现战争军旅,出现了《敕勒歌》、《木兰诗》等脍炙人口的杰作。

隋代的杨素、薛道衡、虞世基等人的边塞诗作已显刚健豪迈,显露出诗风转变的讯息。

至初唐边塞诗时已表现出主题的继承性和表现的程式化,丰富的题材和主题的积累以及初唐诗人在对宫体诗的反抗中形成的健康的审美风格为唐边塞诗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艺术形式上的探索近体诗即格律诗与歌行体经过漫长的发展终于在初唐定型,为唐边塞诗提供了适合的表现形式。

它们都是在继承并发展前人对艺术形式的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资拓展的空间。

格律体是一种章句有“格”,声韵有“律”的诗体,句式上五、七言定格,修辞上讲究对仗,声韵上讲究平仄用韵,它萌芽于汉魏晋古诗,初创于齐梁“永明体”。

自六朝开始沈约、庾信等大批诗人就开始自觉地探索诗歌的声韵格律等内部艺术规律,入唐之后,上官仪的声律探索及初唐四杰、“文章四友”的创作实践都为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至沈佺期、宋之问,他们总结前人经验并加以发展,使律诗这种已趋成熟的诗歌形式完全确定下来,清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说“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

”这里主要指的是五言律诗的形成过程,七律和长律的产生和定型稍晚,到杜甫那里才成熟。

而绝句在五言古体逐渐格律化的同时也逐渐由五、七言四行小诗格律化形成,并于沈、宋以后正式定型。

这也就是说初唐诗坛上的格律诗主要是五言律诗和绝句,格律诗的其他形式都还未充分发展起来,而且初唐诗人的格律诗创作还处于摸索定型阶段,其创作水平也未尽如人意,格律诗的表现能力还未被充分发掘出来,具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格律诗讲求对仗,适宜于表现气势和创造包孕万千的意境,因此到了盛唐,格律体形式与边塞内容的结合就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涌现出大批格律体边塞诗。

如王昌龄就把七言绝句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创作了大量边塞题材的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

古体诗在唐代的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产生了七言歌行,初唐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与骆宾王的《帝京篇》可视为初创期的试作,在谋篇布局、开合转换,以及声韵节奏方面均为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堪称初唐七古双璧,标志着六朝后期以来酝酿发展的歌行体至此已完全成熟,从而为盛唐歌行体的盛行开了先路。

七言歌行常被归入七古之内,其实它是唐代出现的一个七古新品类。

它的句式虽以七言为主,但却又既可整齐划一,也可兼用杂言句或散文句式,比七古自由得多,篇幅可长可短,伸缩铺排,不受拘限,既可整饬合律,亦可自由挥洒,气势纵横自如,适宜于表现自由奔放、傲岸不羁的激情。

盛唐边塞诗人那建功边塞的昂扬激情及奇特的边塞风物对诗人的情感冲击都适合用这种歌行体来尽情挥洒。

盛唐边塞诗中除七绝外,大多是歌行体,如高适的《燕歌行》,而岑参著作尤以七言歌行为盛,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都是七言歌行体。

七言歌行体是初唐诗人借用近体格律并揉入铺张扬厉的赋体文学的特点对六朝七古进行改造的结果,体制宏阔、音韵谐美而又气脉流动,正与大唐汪洋恣肆的时代风貌相适应。

这种诗歌形式历经初唐的草创,在盛唐时期尤其是边塞诗中达到全盛。

2 特定的社会条件边塞诗在唐代的兴盛也必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与唐代特定的社会条件息息相关。

首先边塞诗的兴盛与唐王朝边境战争的状况紧密相联,唐自建国起就一直边患不断,高祖时甚至一度陷入对东突厥称臣的境地,但自唐太宗开始,国力开始增强,对突厥、奚、吐蕃、吐谷浑等的侵犯也都予以坚决反击并取得胜利,此后,高宗、武后时期边患一直不停,玄宗即位后,重视武功,迅速夺回对三边的优势。

总体看来,随着国力的逐渐强大,唐对外族侵略的抵抗日益有力,这极大地提高了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由于国势的逐渐强盛,四方依附,内地与边疆联系加强,各地人民交往广泛。

回俊才在其《边塞诗的形成及其评价问题》中认为盛唐时期“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国力空前强大和统一,以长安为中心各民族(还有外国)商业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加强,这是边塞诗形成的根本原因。

”可见民族交流的加强对边塞诗的巨大意义。

这种民族之间交流不断又战争频繁的现实就是边塞诗形成的社会基础。

其次,唐代的知识分子身心都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产生了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大多热衷功名。

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和尚武的时代精神。

同时唐朝的用人制度除科举制之外,还有军功制,诗人在应科举之外,还可以“入幕”以博取功名,这都刺激了诗人出塞,而诗人们边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直接促进了边塞诗的兴盛。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种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文学样式被选择而极度兴盛起来,最能显出唐代文学成就的就是唐诗,而作为唐诗坛的一朵奇葩的边塞诗又最能显出盛唐气象。

对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演变及其与唐代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的关系进行具体研究,对我们深入认识并正确评价边塞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