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周易略例》(节选)
王弼易学周易略例详解卦略

王弼易学周易略例详解卦略王弼在〈明爻通变〉与〈明卦适变通爻〉两篇中提出了“卦以存时,爻以示变”,以及“趋时”(趣时)的原则。
“吉凶有时,不可犯也。
动静有适,不可过也。
犯时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适,过不在深。
”“趋时”有两层意义,一是可以理解为一般人所说的“趋吉避凶”,这也是通常大家利用周易问筮的目的,找出每卦的“时”,也相当于找到了趋吉避凶的密码。
二是用于周易经文的解读上,只要找到每一卦的“时”,就可推理出六爻因时的变化。
趋时原则也可以说是影响六爻吉凶最大的一条法则。
诸如“六位时乘”、比应、远应、当位失位、“中”等吉凶法则,在“时”的原则之下,全部都要重新洗牌。
例如,“比复好先,干壮恶首。
明夷务闇,丰尚光大”,比卦和复卦以能够得先机者为吉,所以比卦初九与九五虽无任何吉应,但能够“有它吉”,而复卦初九与六二之为吉,上六为“迷复凶”,这都可以用比复两卦所藏的“时”,也就是“先机”的原则来推理。
反之,干壮恶首,诸如乾卦与大壮卦这类阳气充足的阳刚之卦,就不是以取得先机为宜了,乾卦的“时”在于能够“时乘六龙”,与时俱进,大壮则是以能够贞静为吉。
但六十四卦个别所藏的是什么“时”?王弼《周易略例》除了在〈明卦适变通爻〉中“比复好先,干壮恶首。
明夷务闇,丰尚光大”提到几卦之外,另有〈卦略〉篇提出了十一卦,说明这些卦所藏的“时”。
我们将逐卦来探索。
【卦例原文】屯此一卦,皆阴爻求阳也。
屯难之世,弱者不能自济,必依于彊,民思其主之时也。
故阴爻皆先求阳,不召自往;马虽班如,而犹不废;不得其主,无所冯也。
初体阳爻,处首居下,应民所求,合其所望,故大得民也。
阅读详解蒙此一卦,阴爻亦先求阳。
夫阴昧而阳明,阴困童蒙,阳能发之。
凡不识者求问识者,识者不求所告;暗者求明,明者不咨于暗。
故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也。
故六三先唱,则犯于为女。
四远于阳,则困蒙吝;初比于阳,则发蒙也。
阅读详解履杂卦曰:“履,不处也。
”又曰:“履者,礼也。
”谦以制礼,阳处阴位,谦也。
得意忘象-王弼名词解释

得意忘象王弼名词解释
得意忘象王弼名词解释
在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
”
在这段话里,王弼对“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首先,其根据是“言生于象”“象生于意”。
周裕锴主张理解这个关系可以从四个角度出发:从功能角度上看,“象”具有象征“意”的内涵的功用,而“言”则具有说明“象”的象征意义的功用;从生成角度看,“意”派生象,“象”派生“言”;从理解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派生的“言”来了解“象”,从派生的“象”来了解“意”;从表达的角度看,“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或者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其次,在“得意”过程中,“言”“象”仅仅具有工具价值。
王弼借《庄子·外物》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因此,“象”需要“言”才能更好地说明其象征意义,“言”是表达“象”的工具,“象”是得“意”的工具,借助于“象”能更好地尽意。
在肯定“言”“象”作用的同时,反对因“言”“象”的得象、得意作用而执着于“言”与“象”,它们仅仅是工具、手段,并非目的。
再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王弼继而用反证法论述了执着于“言”就不能“明象”,执着于“象”就不能“得意”。
要言之,执着于手段往往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初探王弼《周易略例》之解《易》体系

魏晋 南 北 朝时 期是 中 国历 史上 分 裂割 据 , 政 治黑 暗 , 动荡 不 亍 子是 以有 体无 , 老子 则是 由无 显有 , 本质 上不矛 盾 , 圣人之 情应 物而 指 出 了圣 人在 日 常生 活 中坚 持 自己 的神 明本 性 , 可 以 的阶段 。政 治的动 荡不 安 , 民不聊 生与 当 时人们 的思 想形成 鲜 明的 又不 累 于物 , 反差 , 民族 的不 断融合 , 促 便了不 同思 想的 激荡与 交流 , 产 生新 的智 从侧 面 反 映 出其 玄学 贵无 论 的 “ 明于 本数 , 系 于末 度 ”的 思 想 , 下
慧 火花 , 魏晋 时 期人 们 特别 是上 层士 大 夫一 反 两汉经 学 , 特 别是 汉 面 具体谈谈 王弼 的易学思 想 。 中期 以后 的今 文经学 , 王 国维在 其 《 汉 魏博 士考 》中 日 : “ 然则魏 时 二 、《 周易 略例 》产 生的背 景 所 立诸 经 , 已非 汉代 之 今文 学而 为 贾 , 马, 郑, 王之 古文 学 矣 。…… 在易学 史上 乃 至中 国思想 史上 , 王 弼的 《 周易 咯例 》主 张从义 学 术变 迁之 在 上者 , 莫 剧 于 三国 之际 。 ' J I ” 那 个 时期 的人 们 已 中 破 理 本质 上去 解释 《 周易 》 , 产 生了 巨大 的影响 , 开 启了义 理派 解易 的 了 经学 的牢 笼 , 摆脱 了 两汉 以来 的 天人 感应 , 阴阳谶 纬 , 天 干地 支 , 风气。 星宿 , 卦变 , 互 体之说 。而 其中 较早且 影响 很大 的思 想家就 是 王弼 , 1 、 受 《 易传 》 解易方 法的影响 开创 了魏晋 玄学之 先河 。 《 易传 》 是现 存 最早 的 以义理 解 释 《 易经 》的 哲学 著作 , 易 本 王 弼的生平 卜 筮 之书 , 如 《 史记 ・ 龟策 列传 》说 : “ 主者决 定诸 疑 , 参以 卜 筮, 断 王弼 , 字 辅嗣 , 山阳高平 人 ( 今山 东省金 乡县 ) 。陈寿 《 三 国志 》 以蓍 草 , 不 易之 道也 。 ”《 朱 子语 类 》日 : “ 易本 卜 筮之 书 ……想 当初 只 是 阳为 吉 , 阴为 凶 , 无文字, 某不 敢说 , 窃 意 如此 , 后 未给 王弼 单独 立传 , 关于 王弼 生平 事迹 的记载 只于 《 钟会 传 》末尾 伏羲 画 卦时 , 谈 到几句 : 文王见其不可晓 , 故为之作彖辞 , 或占的爻处不可晓, 故周公为之作 初, 会 弱冠 与山 阳王弼并知名 。弼好 论儒 道 , 辞 才逸辩 , 注 《 易》 爻辞 ……皆解 当初之 意 ” 而《 易传》 多从 义理 的高度升 华了 《 易经》 。 及 《 老 子》 , 为尚书 郎, 年二 十余卒 。口 J 王弼 的 《 周易略 例 》正是 继承 了 《 易传 》的这 种解 易之风 , 继 续扩 展, 延伸 了这种 体 系 。从 王弼 的 《 周 易注 》中很 明显 地可 以看 出这 裴松之 注引何 劭 《 王弼传 》记述更 加详细 :
王弼易学周易略例详解:明象

王弼易学周易略例详解:明象【王弼易学】周易略例详解系列文章:明彖篇〈明爻通变〉与〈明卦适变通爻〉明象篇〈辩位〉谈到王弼易学,大家联想到的无非就是“义理易”,直觉王弼是完全舍弃“象”(卦象)而只谈义理。
而〈明象〉篇也似乎是这个观点的最佳注解。
〈明象〉篇的主旨在于阐释“得意忘象”的治学方法,“象”具体而言就是汉易喜欢谈的象数之象。
该篇对于汉易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但也因此最为后世汉易及象数派支持者所诟病。
“得意忘象”的说法大致如此:经文的意思(意)是透过卦象(象)来表现,然后再以经文(言)来传达。
所以认识经文本意的方式,是透过解读经文(言)来了解卦象(象),再借由卦象来理解意思(意)。
既然目的是要了解经文的本意(得意),在“得意”之后,作为理解之媒介的卦象和经文,也都可以忘记或忽略,不用太斤斤计较。
反之,如果我们一直斤斤计较于经文和卦象而走不出来,那就是还没理解到经文的本意。
严格来说,一般评论认为王弼舍弃或扫除“象”是不正确的。
因为“忘”并不等于舍弃、不要。
忘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境界,在达到此境界之前还是必需先得到象,先得到言。
王弼的正确意思应该是要学者弄清楚学易的目的,是要了解经文本意,这才是“根本”,不要拘执末节的“象”上,迷路而不知返。
这也是王弼《老子指略》一文中所提出的“崇本息末”观念,〈明象〉一文显然充份利用了这样的思维方法,以意为象之本,象为意之末。
象又是言之本,言为象之末。
在“象”、“言”上走不出来就是王弼老学中所说的舍本逐末。
事实上王弼学中也讲“象”。
如果王弼真的有舍弃“象”,舍弃的也只是汉易那种琐碎而旁杂不经的象,所谓“案文责卦,有马无干,则伪说滋漫”以及“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这样的卦象。
至于王弼所讲的“象”,则是他认为比较具条理与逻辑的爻象。
广义的卦象包括了六画卦(六十四卦)、三画卦(八卦),以及阴阳爻象。
从《左传》、《国语》,以及十翼等古籍来看,古代在解释卦象的方法主要有上下二体、互体,这些取象法主要是采取了八卦的卦象。
王弼《周易注》下经咸传卷四家人

王弼《周易注》下经咸传卷四家人下经咸传卷四家人家人:利女贞(1)。
【注释】(1)家人之义,各自修一家之道,不能知家外他人之事也。
统而论之,非元亨利君子之贞,故“利女贞”。
其正在家内而已。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1),男正位乎外(2),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焉。
父母之谓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注释】(1)谓二也。
(2)谓五也。
家人之义,以内为本,故先说女也。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1)。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2)。
【注释】(1)由内以相成炽也。
(2)家人之道,修於近小而不妄也。
故君子以言必有物而口无择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择行。
初九:闲有家,悔亡(1)。
《象》曰:“闲有家”,志未变也。
【注释】(1)凡教在初而法在始,家渎而后严之,志变而后治之,则“悔”矣。
处家人之初,为家人之始,故宜必以“闲有家”,然后“悔亡”也。
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1)。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
【注释】(1)居内处中,履得其位,以阴应阳,尽妇人之正,义无所必,遂职乎“中馈”,巽顺而已,是以“贞吉”也。
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
妇子嘻嘻,终吝(1)。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
“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注释】(1)以阳处阳,刚严者也。
处下体之极,为一家之长者也。
行与其慢,宁过乎恭;家与其渎,宁过乎严。
是以家人虽“嗃嗃悔厉”,犹得其道。
“妇子嘻嘻”,乃失其节也。
六四:富家,大吉(1)。
《象》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注释】(1)能以其富顺而处位,故“大吉”也。
若但能富其家,何足为大吉无体柔居巽,履得其位,明於家道,以近至尊,能富其家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1)。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注释】(1)假,至也。
履正而应,处尊体巽,王至斯道,以有其家者也。
居於尊位,而明於家道,则下莫不化矣。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六亲和睦交相爱乐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周易注》附录一王弼的性理《易》及其对朱熹的影响

《周易注》附录一王弼的性理《易》及其对朱熹的影响至迟自南朝宋代,至宋明之间,王弼《周易注》一直立于学官,这一权威注释,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漫长时期《易》学的发展和演变,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漫长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因而关于王弼《易》学与程朱《易》学之关系的研究,可说是《易》学史研究的关键。
过去,有些学者也承认朱熹源于程颐,程颐源于王弼,而一旦具体讨论时,王、程之间便掺入了儒道之争,程朱之间便掺入了象数义理之争,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
由于这样的缘故,学界对三家《易》学之差异性的讨论较多和较为具体,而对三家《易》学之共同点的陈述尚较少。
余敦康先生曾指出,王、程《易》学相异的内容是价值取向,共通的内容是思维模式:“就其思维模式言,是对王弼所开创的义理派易学传统的直接的继承,但是在价值取向方面,则是与王弼以老庄解《易》的立场相对立,完全继承了儒学的传统。
”本节试图在余先生的基础上讨论王、程、朱三家《易》学一贯的或共同的内核。
同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即王弼《易》学是否可能不经过程颐而直接影响到朱熹,如果可能,它是如何实现的?经研究发现,朱熹少年时究心举业,所攻治的主经是《周易》,并于十九岁那年参加省试,考中进士,也就是说,朱熹是《易》学专业出身。
当时立于官方的《易》学,是王弼《易》。
有文献表明,朱熹少年时期于王弼《易》学下过数年苦功,也就是说,朱熹早年接受的《易》学思想,主要是王弼《易》。
当时,科举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朱熹以小小年纪考中进士,说明他对《周易》的研习,已达到了常人不能企及的程度。
也就是说,他甫一成年,就已是《易》学专家了。
以上情况意味着,《易》学在朱熹理学当中的地位有重新评估的必要。
一、王弼易学对朱熹的影响王弼,字辅嗣,祖籍山阳高平(治今山东邹城市西南),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卒于魏废帝齐王芳嘉平元年(249),享年二十四岁。
王弼以注释《周易》和《老子》名闻于世,《易》学方面的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和《周易大演论》。
王弼注易经全文及译文

王弼注易经全文及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王弼注《易经》的部分内容译文: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老天的运行啊,那叫一个刚强劲健。
咱做君子的就得学着它,不停地自己努力,自己奋发图强,可不能偷懒耍滑。
你想想,老天都一直那么有劲头,咱们要是不加油,不就太不像话啦?所以啊,咱们得时刻提醒自己,要像老天那样有精神,不管遇到啥困难,都得咬着牙往前冲,不能轻易就打退堂鼓。
出处:《易经》原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大地的形势啊,那是特别的宽厚和顺。
咱们这些当君子的,就得跟大地学学,把自己的品德修养得高高的,胸怀大大的,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可别小心眼儿,碰到点不顺心的就发火。
要像大地一样,啥都能承受得住,啥都能容纳得下。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称得上是有大格局、大气度的人,才能在这世上干出一番大事业。
出处:《易经》原文:“潜龙勿用。
”译文:就好比一条龙还在潜伏着,这时候可别着急去发挥作用。
为啥呢?因为时机还不成熟啊!这就跟咱们做事一个样,有时候咱觉得自己本事挺大,恨不得马上就冲出去大干一场。
但是不行啊,得先看看情况,要是条件不允许,硬上只会把事情搞砸。
所以就得像这条潜着的龙一样,耐住性子,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行动。
出处:《易经》原文:“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文:这龙啊,出现在田野上了。
这时候呢,对去拜见大人物是有利的。
啥意思呢?就是说,当咱们有点小成就,崭露头角的时候,去跟那些有能耐、有地位的人交往交流,对咱们是有好处的。
他们能给咱们指点指点,让咱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进步。
出处:《易经》原文:“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文:君子一整天都勤勤恳恳,到了晚上还小心翼翼,好像面临危险一样,这样就不会有灾祸啦。
你看啊,做个君子可不容易,白天得拼命干活,晚上还不能放松警惕。
为啥呢?因为这世界变化快啊,一不小心就可能出岔子。
所以咱们得时刻保持警醒,不能有一点马虎,这样才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出处:《易经》咋样,这译文是不是通俗易懂,就像咱平时唠嗑一样?希望能让您满意!。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扬州市江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
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
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
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
“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
”“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
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
“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
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
“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
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
”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
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彖
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
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
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
故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
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
是故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莫之备矣。
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
故处琁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
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
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夫古今虽殊,军国异容,中之为用,故未可远也。
品制万变,宗主存焉。
彖之所尚,斯为盛矣。
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
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
夫阴之所求者阳也,阳之所求者阴也。
阳苟一也,五阴何得不同而归之?阴苟只焉,五阳何得不同而从之?故阴爻虽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
或有遗爻而举二体者,卦体不由乎爻也。
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乱而不能惑,变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乎!故观彖以斯义可见矣。
明卦适变通爻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
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
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
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
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
寻名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则一体之变,由斯见矣。
夫应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处之象也。
承乘者,逆顺之象也;远近者,险易之象也;内外者,出处之象也;初上者始终之象也。
是故虽远而可以动者,得其应也;虽险而可以处者,得其时也。
弱而不惧于敌者,得所据也;忧而不惧于乱者,得所附也;柔而不忧于断者,得所御也;虽后而敢为之先者,应其始也;物竞而独安于静者要其终也。
故观变动者,存乎应;察安危者,存乎位;辩逆顺者,存乎承乘;明出处者,存乎外内。
远近终始,各存其会。
避险尚远,趋时贵近。
《比》《复》好先,《乾》《壮》恶首,《明夷》务闇,《丰》尚光大。
吉凶有时,不可犯也。
动静有适,不可过也。
犯时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适,过不在深。
动天下,灭君主,而不可危也;侮妻子,用颜色,而不可易也。
故当其列贵贱之时,其位不可犯也;遇其忧悔吝之时,其介不可慢也。
观爻思变,变斯尽矣。
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
象者,意之筌也。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
象者,意之筌也。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也;存象者,非得意者。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
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
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
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
一失其原,巧愈弥甚。
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
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