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艺术家的归依体验
归依体验在丰子恺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 作者简介 ] 王伟 , 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 淮北 文学硕士。
21 0 1年 5月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o m a o n e n oi iest o t n l i u ] fIn rMo g l Unvri frNa i ai e a y o ts
Ma .0 1 y 2 1
第 1 7卷
第 3
V0. 7No. 11 3
也”2。在丰子恺看来 , 【 J 童心没有虚伪 残忍 的腐 蚀 , 有名利 没
缰索的羁绊 , 没有怀 疑妒忌 的压抑 , 童 的世 界是 一个天 真 儿
艺 术家通 过艺术 创作 寻求精 神家 园是一 种非常普 遍的 现象 , 种精神家 园的寻 找和 营造 的过程 , 是 艺术家 归依 这 便
面。
[ 关键词 ] 归依体验 ; 丰子恺 ; 宗教 ; ; 童年 自然 [ 中图分 类号] 0 [ J3 文献标识码 ] [ 章编号] 08 54 ( 1 )3 00 — 2 A 文 10 — 192 10 — 03 0 0 所谓归依 , 就是寻找精神家 园。归 依体验 就是人们在 寻
找精神家园 的过程 中所体验 到的神圣 、 充实 、 和谐 、 永恒 的感 受 。人 们在现实生活 中往往会受到 各种挫折 和 困扰 , 这些挫 折和 困扰 常常促使人 们渴 望寻 找一个 脱离 现实 功利关 系 的 精神 家园 , 以寻 求心 灵的安 宁和 庇护 。当然 , 人们 寻求 精神
丰子恺是 中国 2 世 纪著 名的艺术 家 , 涉足广泛 , O 他 包括 绘 画、 文学 、 乐 、 音 翻译 、 书法 、 术教 育等 诸多 领域 , 艺 留下 了 许多脍炙人 口的佳作 和丰 富 的理论 思想 , 至今 , 我们还 能从 “ 子恺 漫画” 缘缘 堂随 笔” 和“ 中感 受到 这位 艺术 大师独 有的 艺术魅 力 , 丰子恺 的艺术 创作 幽默 、 通俗 、 涵深 意, 不可 蕴 是 多得 的佳 品。丰子 恺通 过他 的艺术 创 作表 达 了 自己丰 富而 复杂 的世界 观和人 生观 , 他通过 自己的艺术 世界寻求 精神寄
皈依心得体会(优质7篇)

皈依心得体会(优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皈依心得体会(优质7篇)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
第17讲实用性美术的主要特点

第17讲实用性美术的主要特点实用性美术是美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特点如下:1.功能性:实用性美术强调作品的实用性,即其在生活中的功能性。
它注重功能性设计的原则,旨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美感的同时,满足实用需求。
实用性美术作品通常是用来装饰家居或日常用品,如家具、器皿、服装等,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使用和欣赏。
2.实用性与美感的结合:实用性美术追求实用和美感的完美结合。
它不仅关注作品的实用性,也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
实用性美术作品要具有一定的美观性,以引起观者的兴趣和喜爱。
在设计和制作实用性美术作品时,艺术家要思考如何在功能性的基础上体现出美感,使作品既实用又美观。
3.注重细节和工艺:实用性美术作品注重细节和工艺的精细处理。
艺术家在设计和制作作品时,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同时,工艺的选择和应用也十分重要,艺术家要选择适合的工艺来实现作品的设计构思,通过精湛的工艺技巧来表现作品的独特之处。
4.融合传统与现代:实用性美术作品通常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
它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经典之处,同时又能与现代思潮相结合,展现出新颖的艺术风格。
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实用性美术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
5.可持续发展:实用性美术注重作品的可持续性发展。
艺术家在设计和制作作品时,要考虑到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材料。
另外,在作品的生命周期中,也要考虑到其使用寿命和维护保养,以确保作品能够长久地使用和欣赏。
总的来说,实用性美术注重作品的实用性和美感的结合,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注重细节和工艺的处理,同时也关注作品的可持续发展。
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美的享受,让人们在实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美好。
通过实用性美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美和艺术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第17课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学设计(试讲)

第17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含义和特性有个基本的了解,知道如何科学的评价和欣赏一座建筑,为欣赏建筑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利用图片欣赏,来引导、启发、归纳,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建筑艺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欣赏建筑之美。
为学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弄清建筑的基本含义及其基本特性,对建筑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了解建筑的艺术特征,探讨建筑风格的形成和演变原因,帮助学生懂得如何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和欣赏建筑课业类型:欣赏课。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我试讲的课题是《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下面我开始今天的讲课。
一、导入课题同学们,一提起2008年奥运会,相信你们还记忆犹新,尤其是开幕式的表演给世界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那开幕式是在哪里举行的呢?【课件出示:鸟巢图文】知道鸟巢属于什么美术类型吗?同学们,建筑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评价方式和观点。
但是这一切又基于对建筑艺术的真正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建筑艺术的知识。
【板书:第17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二、新知探究1、什么是建筑?同学们,一提起建筑大家觉得很熟悉,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建筑。
那建筑仅仅是指我们常说的房子吗?在你们的生活中除了房子你还见过那些不同形式的建筑?【板书:建筑的类型】小结:同学们,建筑不仅仅是指房子,诸如桥梁,陵墓,纪念碑、广场等都属于建筑【课件出示:桥梁、纪念碑、广场、陵墓等图文】。
所以,比较准确地讲,建筑是利用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
艺术家鉴赏的心得体会

艺术家鉴赏的心得体会艺术是一门细致而独特的学问,需要艺术家们时刻保持对于艺术的热爱、专注和精准。
鉴赏艺术不仅是对于艺术品的欣赏,更是能够揭示人生的智慧,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以下是我个人作为一位从事艺术行业多年的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艺术家鉴赏的心得体会。
一、调整心态,陶冶情操鉴赏艺术品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心情愉悦是鉴赏艺术品的必要要素。
我们需要我的内心与艺术品心灵共鸣,找到与艺术品相符的情感,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艺术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艺术家们需要不断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而汲取新的艺术营养。
只有用心感受艺术,用心感悟艺术,才能使自己的心境更加安稳、丰富、广阔,才能真正地领略到艺术揭示人生智慧的魅力。
二、了解艺术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要真正理解一件艺术品,必须掌握艺术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只有充分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情境,才能更好地领略到艺术的魅力。
如果我们只是关注艺术品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我们就会局限于艺术表面的浅层次。
要想深刻地理解一件艺术品,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去切入,例如艺术的背景、创作者的人生和思想等等。
三、运用想象力,把握艺术的精髓想象力是艺术家鉴赏艺术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自身对艺术品的想象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品所表达的精髓。
在鉴赏艺术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让艺术品的场景、情感和氛围更加生动地跃然眼前。
通过运用想象力,我们能够真正地理解艺术品所表达的深意,领悟到艺术所呈现的生命感知和意义内涵。
四、借鉴先贤艺术经验,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艺术家需要积极借鉴先贤艺术经验,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借鉴先贤艺术经验,可以降低艺术家的艺术犯错率,使自己的创作更加具有深度和智慧。
除此之外,艺术家也可以通过互相借鉴、交流和学习,促进自身的进步和提升。
借鉴先贤艺术经验并结合自身的艺术创作可以更好地将思想融入艺术创作中,增加自己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总之,鉴赏艺术是一件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事情,既需要准确而深刻的理性认知,也需要洋溢着情感的专注和感知。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跳水》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跳水》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
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二、作者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依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三、我会写艘:一艘艘次客艘龙艘文艘航:航海航行航空航天宇航航线肆:放肆肆意肆行酒肆肆无忌惮帽:帽子草帽礼帽纱帽笔帽螺丝帽桅:桅杆船桅桅灯桅樯撕:撕扯撕咬撕毁撕票撕心裂肺逗:逗笑逗趣挑逗逗引逗留真逗唬:吓唬唬人诈唬钩:钩取钩子鱼钩挂钩钩心斗角扭:扭头扭打扭曲扭转别扭扭动咧:咧嘴咧开胡咧龇牙咧嘴舱:货舱客舱底舱船舱机舱前舱鸥:海鸥沙鸥银鸥白鸥沙鸥翔集瞄:瞄准瞄向四、形近字艘(一艘)搜(搜查)航(航行)抗(反抗)撕(撕扯)嘶(嘶鸣)钩(挂钩)沟(水沟)咧(咧嘴)例(举例)瞄(瞄准)描(描写)五、多音字钻:zuān钻孔zuàn 电钻模:mó模仿mú模样六、近义词放肆——放纵故意——有意吓唬——恐吓灵巧——灵活立刻——马上勇敢——英勇心惊胆战——心惊肉跳七、反义词放肆——拘谨故意——无意灵巧——笨拙勇敢——怯懦凤平浪静——波涛汹涌八、理解词语【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吓唬】使害怕;恐吓。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的样子。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失足】走路时不小心跌倒,比喻人堕落或犯错误。
道次第第17课心得

You don't have that many viewers, don't be so tired.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道次第第17课心得道次第第17课心得1做为弟子当如何侍奉师长?《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此事无须广为阐说,原则就是——法师喜欢的我们就做,不喜欢的就不做。
作为弟子,应该努力按照上师的意愿依教奉行。
因为弟子修行成就如何,正是取决于事师的如法程度。
金刚持曾经说过:知道这个道理就懂得该如何行事了,凡师长喜欢的都要努力去做。
总之,师长悦意之事可以做,否则就不要去做。
那么,哪些是使师长悦意的事情呢?主要有三项,分别是内外财供(内财和外财的供养)、身口给侍(亲自侍奉师长)、如教修行(按照师长的教导行事)。
此处,引《大乘庄严经论》作进一步论证:作为弟子,应当以财物供养师长,并亲自为师长效力,按照善知识教诲如法修行,这都是依止善知识应该做的。
1)内外财供,《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弟子在师长身边,应以欢喜心修习供养,对自己的身体都毫不吝惜地奉献给师长,何况身外的财物?此处,再引《事师法五十颂》说明内外财供的重要:对于传法上师,不论白天黑夜都应礼拜、供养。
供养上师就是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如来。
2)身口给侍,也就是亲自服侍师长的生活起居,主要体现在行为和语言两个方面。
行为方面包括擦洗、按摩、护理等,以实际行动亲近上师;语言方面,通过忆念上师的功德,称扬赞叹,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因为内外财供及身口给侍主要是为了端正学法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为依教奉行服务的。
(※)3)加行依止法的第三点为如教修行,即不违背师长教诲,这也是最殊胜的供养。
在加行依止法的三个修学项目中,这是最主要的。
《本生经》说,报答师恩德的最佳供养,是依法修行。
依止师长的方法,其中意乐依止主要在观念上进行调整,加行依止则是在行为上进行修正。
四、依止的胜利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殊胜论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3、常遇善知识:恭敬、侍奉善知识并如法修行,能和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将使我们在未来生生世世有缘值遇善知识;4、不堕恶趣:在善知识指导下修行,可能一生便解脱生死。
艺术家心得体会用创作表达内心传递情感

艺术家心得体会用创作表达内心传递情感艺术家心得体会:用创作表达内心传递情感艺术创作是一种独特的方式,能够帮助艺术家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
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化为作品,与观众分享并传递情感。
以下是一些艺术家从创作中所得出的心得体会。
1. 艺术是疗愈之道艺术创作对于艺术家来说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治愈内心创伤的一种方式。
在创作的瞬间,艺术家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作品中,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
例如,一位画家可能会用明亮的颜色和活泼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快乐;而一个音乐家可能会通过悲伤的旋律来表达他们的失落和心痛。
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家能够从情绪上获得平衡和疏导,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2. 内心情感的独特表达每个人的内心情感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通过创作可以将这些独特的情感转化为作品中的形式和内容。
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舞蹈,艺术家都可以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个性化的表达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
正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情感各不相同,所以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 创作的自由与无限可能艺术创作给予了艺术家无尽的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不受限于任何规则或框架,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材料、色彩和形式,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
这种自由的创作过程不仅能够激发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力,也给了观众更多的观赏和思考的角度。
由于创作的自由,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也为观众提供了思考和解读作品的自由空间。
4. 跨越语言的沟通艺术作品能够有效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沟通方式。
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背景的人,只要他们欣赏艺术作品,就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艺术作品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语言以及情感的表达,超越了语言的限制,让人们能够用心去感受艺术家内心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8王维在晚 年创作了大量 的禅诗,他深 居山林,信佛 信禅,这是以 王难中、青年 时期对于政治 的失望和官场 的厌恶为基础 的。
例9 贝多芬一生坎坷,尤 其是失聪给他带来的打击 巨大,他想自杀。但他心 中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想 到上帝派他到这个世界不 是来享受,而是带着使命 来的,是要为人类带来欢 乐。他用饱经忧患的创伤 心灵捕捉来自天堂的旋律。 人世间充满了痛苦,但他 用艺术重新唤起人民心中 的爱,为人类找回失去的 欢乐。贝多芬皈依宗教是 因为基督教的博爱符合他 的人生理想,于是他对上 帝充满激情和虔诚,呼唤 全人类成为兄弟,淋浴在 上帝慈爱的阳光中。上帝、 天国在他眼里只是爱的化 身。
四
归依体验与艺术创作
归依体验的三种类型,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即以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为基础,都有一种超越性意 向,宗教、自然、童年都是人类否定现实社会的一 种方式,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艺术品都是对于现实人生的超越和升华,艺术 家都有强烈的超越性意向。对现实的超越正是艺术 品、艺术家与归依体验之间的深层联系之所在。 艺术品、艺术家与归依体验之间的联系还表现 在归依体验与艺术活动都是一种寻找精神家园的高 级心理活动。归依体验是寻找精神家园,寻找人生 的意义和价值,许多文艺作品可视为寻找家园的道 路历程的符号表现。
许多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 程中常常伴随着对于童年的强 烈眷恋,对他们来说,写作就 是诗意地寻梦——青春之梦、 童年之梦。 例3普鲁斯特的《追忆似 水年华》是这方面的代表。300 万言的小说几乎就是作家对于 童年与少年时代(失去的美好 时光)的深情回忆。
就人类整体而言,人类历史的每一阶段, 都可发现深刻的怀旧意识与对逝去童年时代 的深情向往。 例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其中的代 表,它所描述析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是 理想化的人类的童年时代。它代表了人性的 本质状态与存在的理想境界。而最典型地表 现古希腊时代人性理想的是古希腊艺术。欣 赏这种艺术得以使人返回人类的童年时代, 体验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与活泼的个性。
C向童年的归依
向童年归依的两种类型:
向人类的童年时代的归依 向个体童年时代的归依。 二者的内在联系: 淳朴、本真、自然、原始。
童年与艺术——童年的世界常被
比喻为艺术的世界,童年时代的人 类被认为是天生的诗人,原始思维 则被等同于诗性思维。童年以其天 真无邪的赤子之心、纯真自由的人 生态度以及感性原始的思维方式与 成人世界有别。这种赤子之心正是 艺术家最可贵的。文学艺术的一个 显著特点就是纯真与赤诚。
现代社会的归依自 然——艺术家对自然的 赞美与归依更与对于所 谓现代性反思联系在一 起。如卢梭提出“回到 大自然”的口号,以疗 救现代从的文明病。
在淡泊宁静的心境中,人的本 真之我才会超越、摆脱庸常的现 实生活的束缚而回归,以此本真 之眼观照世界,才能获得存在的 真意,摆脱尘世俗务的烦恼与羁 绊,体验到一种自由、永恒、充 盈的境界,真切地感受到自我的 存在。也许自然作为精神家园的 意义正在这里。
2)向大自然的归依。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自然是以尘世的对 立面出现的。这种体验的价值有效地抵抗现 实社会的价值虚无,为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 寻不到归宿的心灵提供一片净土。
3)向童年的归依体验。 童年的世界被喻为艺术的世界。天真无邪的赤 子之心和纯真自的人性。从人性结构上看,童年是 纯朴的。这正好与艺术思维方式以及艺术家的个性 相符。 艺术家对童年的向往不只限于对自己的个体 的童年的向往,还扩展为整个人类的童年世界的向 往。人类的童年世界是一个被美化的、美好的、人 性完善的社会,一切充满了诗意。 在西方,艺术家心中的美好的童年社会是古希 腊社会,向古希腊的回归就是向本真的回归。古希 腊的人性最典型地体现在古希腊的艺术中,而古希 腊艺术以它所表现的健全童年的天真吸引了后人, 它使人们得以返回人类的童年时代。所以希腊艺术 具有永恒的魅力。
“使人类童年化”——这是 一个话题,是对人类成长或发 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种种异化 的反思、矫正与批判。回归童 年的冲动表现了人类对于个体 成长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某种 矛盾心理。
就个体而言,个体在成长过程 中必定要失去许多天真、美好、 感性的东西,成长的过程也是社 会化、文明化、理性化的过程。 但是,在这过程中,人的童心和 诗意常常也消失了。人心变得世 故、枯燥、单调而乏味。这样, 深情地回忆童年成为艺术家乃至 整个人类抵御过度的理性化的重 要途径。
A向宗教的归依
在受宗教影响较深的国家和民族 中,许多艺术家都有这种宗教或具 有宗教意味的归依体验。爱因斯坦 说:很难在造诣深的科学家中间找 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 同样,那些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家 也常常是具有宗教感情的人。其宗 教情感表现为一种敬畏、崇敬、安 详、神圣的内在感受。
“宗教”和“宗教感”是广义的,即一种 在现象世界以外追求超越本体与终极意义的 精神。这个意义上的归依是指向一种具有宗 教意味的本体或终极的回归,它不是一定局 限于向一个特定的人格神的回归,而是回到 一种神圣的价值。它与在严格意义上的教徒 的宗教信仰是有区别的。这个意义的归依体 验常常是伟大的艺术家乃至科学家的重要心 理特点。
艺术家回归童年愿意的产生,一 方面在是因为现实世界总不尽如人 意,艺术家欲以返归童年的纯真世 界来摆脱、逃避;另一方面,人们 在生活中失落了自我,被自己戴上 的各式角色所累,人的纯洁天性受 到侵蚀,因而需要用童真的回忆洗 涤玷污的心灵,使情感得以升华, 求得内心的平衡,满足人的这种生 命本性的欲求。
例5 屈原 的《离骚》 表达的是诗 人被放逐后 无所依归的 痛苦。
天人 曲 例 国在 》 的归 表 但 极向 达 丁 乐神 的 的 。性 是 《 的诗神
6
例7歌德 的《浮士德》 了诗人上天 入地的确寻 找家园的伟 大诗篇。
题:艺术家在作品中是如何反映归依体验的?
1)先看向宗教的归依体验。艺术
例1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嵇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 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例2:《高山》、《流水》、《春江花月 夜》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绝唱。皆有赖于这种 归依体验积淀而成的文化——艺术审美结构。
★归依自然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何在?
自然的意义首先表现为对于世俗社会与物质文 明的制衡。文化史、文艺史上表现的人对自然的归 依欲望体现了人对社会世俗生活以及物质文明的厌 倦或反思。
道家的归依自然——表达对自然的赞美,表现
出对于士大夫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物质文明的激烈批 判态度。 儒家的归依自然——是人的现实需要受到挫折后 知识分子对生活方式与价值理想的选择。如“达则 兼济天下大,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及其古代其他隐逸诗人的归依自然—— 当做克服仕途异化生活的一中重要手段。所谓“久 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宗教性归依作用之一
任何关于“上帝”的思考实际上 都从一个特定角度表现对于人的理 解,这种思考超越了短暂的世俗视 野,常常能更加深入地切入一些根 本性的人性问题。这或许就是宗教 性归依体验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 义之一,也是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 常常具有宗教意味的根本原因之一。
B向自然的归依
崇尚与归依自然,是现代艺术家心灵深 处的一种愿望,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内心需要。 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喊出:“回到大 自然去!” 19世纪浪漫主义打出反文明、反崇高的 口号,大自然与现实尘世相对立的一片净土。 归依体验是中国古代诗人艺术家的一种 传统,与道家返朴归真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有 关。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很大一部分是这种 归依自然的外化。山水诗、文人山水画成为 中国画魂之所在。
托尔斯泰相信宗教中 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 人类之爱,所以他渴望 归依宗教。但他不是严 格意义上的教徒,不一 定拘泥于宗教的具体仪 式。
宗教的价值在于能够消 除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由于 自我分裂与自我矛盾所形 成的心理紧张,这种方式 通过精神异化代替了现实 的异化,通过异化的异化 获得虚幻解放。
就是使艺 术家得以超越世俗的 暂时的利益得失的考 虑,使心灵升华,思 考一些无限与永恒的 问题。
第17讲
艺术家的 归依体验
○如何结束摆脱现实的异化和无意义的 生活,找回自己心灵的精神家园? 本讲含归依体验、归依体验的三种类型: 向自然归依、向儿童归依、向宗教归依,以 及艺术家如何克服归依体验中的负面消极影 响?其中托尔斯泰、贝多芬、但丁等人的归 依案例让人回味不尽。
1)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 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界, 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 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 福感。这种精神家园是往往是饱经 风霜,饱受焦虑、失落的痛苦以后 才能找到的,只有怀抱虔诚之心执 着追求的人,才能最终回到自己的 精神家园。
归依自然与道家文化。归依自然是深受 道家影响的诗人、艺术家的一个传统。与道 家返朴归真、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相一 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直是中国古 代诗人、艺术家的重要生活理想与艺术理想。 庄子哲学有强烈的反文明倾向,在静观 自然中,“心与物游”、“独与天地精神往 来”。中国古代诗人艺术家常常以自然作为 自己灵魂的归宿地,抵制世俗官场的染缸。 中国相当多的文学艺术精品就是这种人 生与审美理想的表现。、 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文人山水 画是中国画的精华。
童年归依体验体现了艺术家幻想通过 归依过去,在过去的生活中重新发现存在 的意义,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异化。这就决 定了归依童年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 乃至虚幻成分。 “真正的天堂,正是人们已经失去的 天堂。”(普鲁斯特)
★向宗教归依、向自然归依、向童年
归依的共同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都是基于对“此在”即实际的生存状态的不满, 需要 超越此有的有限性、无意义,飞升到一种绝对的、无 限、永恒的境界,领悟人生的真义和价值,享受那回 归“家园”的美妙、充实、完满的瞬间体验。 都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无论是向宗教还是向自然、 童年的归依体验,都是人的主观添上美丽甚至神圣的 色彩,它们的意义是体验的主体赋予的。当然,这 些归依体验离不开具体对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