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会同4种退耕还林模式幼林生物量的研究
林龄和立地条件对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第49卷第1期2022年3月福建林业科技JourofFujianForestrySciandTechVol 49 No 1Mar ,2022doi:10.13428/j.cnki.fjlk.2022.01.005林龄和立地条件对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翁建宇(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福建将乐353300)摘要:于2010—2019年,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的地况因子、林况因子及乔木层的生物量进行调查;通过构建引入林龄和地位指数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估算杉木林乔木层各组分生物量,研究各组分生物量分配规律与立地条件和林龄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引入林龄和地位指数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林龄和立地条件对生物量异速生长规律和分配的影响;杉木各组分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受林分林龄的影响显著,其中干材、树皮生物量占比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树叶、树根则相反,树枝生物量占比先增加后减小;除树枝外,立地条件不会改变各组分生物量占比随林龄的变化趋势,但会影响各组分生物量占比大小。
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分中,树干生物量占比较大,树叶、树根的分配则相反。
研究结果可为杉木人工林碳汇经营提供参考。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分配;立地条件;林龄中图分类号:S791 27;S718 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22)01-0030-10EffectsofStandAgeandSiteConditionsonStandBiomassAllocationsofCunninghamialanceolataPlantationsWENGJianyu(Jianglestate ownedforestfarm,Jiangle353300,Fujian,China)Abstract:Siteconditions,forestattributesandbiomassoftreelayerweremeasuredfor77sampleplotsofCunninghamialanceolataplantationsinJiangleStateOwnedForestFarm,Sanming,FujianProvince,in2010—2019 ThebiomassofeachcomponentinstandofCunninghamialanceolataplantationswasestimatedbyacompatiblebiomassmodelwithageandsiteindex Therelationshipofbi omassallocationsandsiteconditionsandstandagewasanalyzed Theresultsshowedthat:Thecompatiblebiomassmodelwithageandsiteindexcouldcommendablydescribetheeffectsofstandageandsiteconditionsontheallometryandallocationsofforestsstandbiomass;Theproportionofbiomassofeachcomponentwassignificantlyaffectedbystandage Theproportionofboleandbarkbiomassincreasedwithstandage Theproportionofleavesandrootsbiomassdecreasedwithstandage Theproportionofbranchbio massincreasedfirstlyandthendecreased;Exceptforbranches,siteconditionsdidn’tchangethetrendofproportionofbiomassofeachcomponent However,alargerproportionofstembiomassandsmallerproportionofleavesandrootsbiomasswasoccupiedbythestandatsuperiorsiteconditions TheresultsofthisstudymightprovidereferenceforcarbonsequestrationmanagementofCunning hamialanceolataplantationsKeywords:Cunninghamialanceolataplantations;Biomassallocation;sitecondition;standage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组分中,面积最大、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1]。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新造幼林地中兔害的防治研究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新造幼林地中兔害的防治研究【摘要】近年来,在陕北地区新造幼林地中发生一种兔害,对退耕还林的幼林地资源造成严重的损失与破坏,甚至威胁到生态的平衡。
目前,兔害防治已经成为陕北地区解决灾难工程的重要部分,针对兔害进行有效防治,不仅能保护幼林资源,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幼林兔害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退耕还林;幼林地;兔害;防治;探讨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当前,幼林兔害可持续控制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化的综合工程,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提高幼林防治的自控能力,逐步加强对幼林兔害的生态管理,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等进行控制。
此外,近年来陕北地区的幼林兔害,严重的影响了生态平衡,必须加大力度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常进行。
近几年,幼林兔害的实例发生越来越多,幼林破坏面积在不断扩大。
加上近年来,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大,幼林兔害现象加剧。
兔害不仅对幼林危害甚大,而且直至目前都未曾发现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造成幼林资源被严重破坏。
对于此类危害性较大的野兔,虽然国家在保证不对幼林资源造成破坏的情况下,已经采取措施极力控制,但是兔害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必须深入研究,制定新的防治措进行防御方可。
1、幼林兔害产生的原因1.1陕北地区虽然进行大量的退耕还林,营造植物环境,但是其结构简单,可塑造性比较大。
再者,退耕还林稳定性比较差,生态平衡的能力相对也比较弱,退耕还林种植的某些植物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弱,极易被伤害,导致兔害的数量增多。
1.2近年来我国政府有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明文规定,并且对猎枪进行收缴,人类捕杀野兔的数量大大减少。
再加上野兔的繁殖能力比较强,一年四季均可产仔,并且每次产仔均有3~6只【1】,因此造成了野兔的数量和种群密度急剧增加和上升。
不同氮养分条件下油茶幼苗生物量及养分利用对磷水平的响应

2022,44(3)DOI :10.13836/j.jjau.2022063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http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不同氮养分条件下油茶幼苗生物量及养分利用对磷水平的响应盖甜甜1,邹中华2,任志华1,谢双岭1,胡欣怡1,刘娟1,胡冬南1*(1.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江西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5;2.新余市林业科技推广站,江西新余338000)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磷养分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幼苗生物量、养分积累以及养分利用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油茶幼苗对氮、磷养分的需求,为油茶幼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长林4和长林53两个品种的一年生油茶苗为试验材料,开展苗期施肥控制试验,设置2个氮(0,8mmol/L )水平和4个磷(0,0.4,0.8,1.6mmol/L )水平的交互处理,测定油茶幼苗各器官生物量、氮磷含量。
【结果】(1)在不施氮(N0)条件下,施用磷肥可以显著增加生物量,且在P1和P2处理下生物量积累较高;在施氮(N1)条件下,长林4和长林53均在P0处理下生物量最高。
(2)长林4和长林53生物量分配均表现为地上部>根部。
无论是否施氮,磷水平对长林4的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均影响不大,而长林53在N1P3处理下的根生物量及根占比显著小于N1P0处理。
(3)在不施氮(N0)条件下,长林4和长林53分别在P3和P0处理下氮含量达到最大值,磷含量及氮磷积累量均在P1和P2处理时较大,而施氮(N1)条件下,氮含量及氮、磷积累量均在P0处理下达到最大值。
无论是否施氮,2个油茶品种苗期氮、磷素总积累量表现为氮素积累量>磷素积累量,且磷的积累量远低于氮的积累量。
(4)与不施氮(N0)相比,施氮(N1)促进油茶苗植株氮素含量和积累量增加,而减少对磷的积累。
(5)叶片中N/P<14,且N 质量浓度<20.0mg/g ,说明油茶苗期主要受N 限制,对磷的需求较小。
青海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水文效应

中 南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C ENTR OUT F AL S H ORES NVEN TI TORY AND LANNI P NG
V0 . 0 No 4 13 . NO . 01 V2 1
青海 湟 水河 流域 不 同退 耕还 林模 式 水 文效 应
c p ct aai y,n n c p l r oo i fs i wa h i e s n o oe twae od n a a i . o — a i ay p r st o ol st e man ra o ffr s trh l i gc p ct l y y
关 键 词 :湟 水 河 流域 ; 耕 还 林 模 式 ; 文 效 应 ; 落 物 退 水 枯
中图分类号 : 1.6 S7 8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0 3 67 (0 10 —08 0 10 —052 1)4 01 —4
Hy r l gc lEfe t fDi e e tS o i g La d Co v r in d o o ia f cs o f r n l p n n n e so
董 旭
( 青海省林业调查规 划院 , 西宁 80 0 ) 10 7
摘 要: 基于野外采样、 定点观测和 室内实验 , 究青海 湟水河流域 不 同退耕还 林模 式水文 效应 , 研 结果
表明: 不同林分类型枯 落物有效持水性大 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 >桦树 >云杉 >沙棘 , 其林下土壤持 水
K e r :Hu n s u ie trh d;lp n a d c n e so r ga mo e ; y rlgc le e t ;i e y wo ds a gh ir rwae s e so i gln o v r in po rm d l h d oo ia f cs l tr v t
永顺地区湘林210号油茶种植对比试验

第6期(总第390期)2022年6月No.6 JUN文章编号:1673-887X(2022)06-0111-03永顺地区湘林210号油茶种植对比试验向海兵(永顺县润雅乡林业工作站,湖南永顺416714)摘要油茶须根多,较抗干旱、抗严寒,病虫害较少,是绿化荒山荒地、改善生态环境的好品种,是永顺县重点产业之一。
通过对湘林210号(国S-SC-CO-015-2006)油茶苗木2种地类种植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石灰岩发育而成的耕地上种植的油茶生长旺盛、易丰产,第1、2、3年平均地径分别粗8%、19.6%、42.7%,第1、2、3年平均冠幅分别宽1.5%、25.5%、40.3%,第4、5年油茶果产量分别高39.1%、63.6%。
关键词油茶;对比试验;产量;永顺县中图分类号S794.4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2.06.040Comparative Experiment on Planting Camellia Oleifera No.210in Yongshun AreaXiang Haibing(Runya Town Forestry Workstation of Yongshun County,Yongshun416714,Hunan,China)Abstract:Camellia oleifera has many fibrous roots,is more resistant to drought and cold,and has fewer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It is a good variety for greening barren mountains and wastelands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Camellia oleifera is one of the key industries in Yongshun County.The comparison test of two land types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lings in Xianglin No.210 (National S-SC-CO-015-2006)in five years shows that Camellia oleifera planted on the cultivated land developed from limestone grows vigorously and is easy to produce high yield.The average ground diameter in the first,second and third years is8%,19.6% and42.7%,the average crown width in the first,second and third years is1.5%,25.5%and40.3%respectively,and the fruit yield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years is39.1%and63.6%higher respectively.Key words:Camellia oleifera,comparative experiment,yield,Yongshun County油茶是永顺县重点产业之一,也是特有的油料树种。
211172549_湖南会同大叶塘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浅析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湖南会同大叶塘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浅析梁玉明,吕书君,李永德摘要:湖南会同大叶塘金矿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西南段的淘金冲矿集区,据调查,金资源量已经超过20t,是一个低品位大吨位的石英细脉带型金矿,本文通过总结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以期为该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叶塘金矿;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标志1 区域地质背景会同县淘金冲矿集区位于湖南雪峰弧形构造带西南段,区内经历了古生代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汇聚碰撞造山作用。
通过多年来的地质勘查工作,在该矿集区内相继发现了淘金冲、于家湾、大叶塘、翁秀溪、东岳等多个金矿床,区内已查明金资源量接近50t,但矿石品位整体偏低。
大叶塘金矿处于淘金冲矿集区的最核心地段,是淘金冲矿集区重要的金矿床之一,目前已查明金资源量超20t,是一个低品位大吨位的石英细脉带型金矿。
区域构造上,大叶塘金矿位于区域肖家田背斜南东翼,区域性北东向堡子脚压性断裂北东段,基本构造格局为一个被一系列断裂构造所复杂化的背斜中段,属正常背斜。
区内主体构造形迹呈北东向,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次之。
2 矿区地质2.1 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第一段。
岩性以青灰、暗灰色条纹条带含粉砂质、细砂质、凝灰质板岩为主,岩石中含有大量凝灰质碎屑等火山喷发沉积物。
五强溪组第一段区内可以分为两层,上层岩性为一套砖红色粉砂质板岩及泥岩,板劈理较为发育。
下层为一套火山碎屑岩建造,岩性为灰黑-灰绿色中厚层条纹条带状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岩屑晶屑凝灰岩、含砾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夹流纹质枕状熔岩,部分变质为凝灰质板岩,凝灰结构或变余凝灰结构,岩性坚硬,条纹条带状构造或块状构造,该层是区内金矿主要赋矿层位。
2.2 构造矿区主要有北东向、北西西向两大断裂构造体系。
其中北东向区域性断裂主要为导矿构造,局部地段为容矿构造,北西西向剪切裂隙为区内主要的容矿构造。
林分生物量碳计量模型的比较研究

林分生物量碳计量模型的比较研究胡砚秋;苏志尧;李佩瑗;李文斌【摘要】选取3个天然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种包含不同计量参数的生物量碳计量模型,即生物量因子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及材积源生物量法,分别计算林分碳储量并比较分析各模型计量结果的差异。
结果表明:生物量因子法与材积源生物量法计算所得林分平均碳密度相近,分别为155.56和152.82 Mg·hm-2,异速生长方程法的结果偏低,为118.44 Mg·hm-2,生物量因子法计算的不同群落的林分碳储量比异速生长方程法的高22.11%~43.02%;各群落的立木结构及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均方根误差分析显示生物量因子法对群落碳密度的差异反应最为敏感,计量精度最高;各方法计量结果均显示中、大径级立木是林分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中径级立木与大径级立木中计量精度较高的模型分别是异速生长方程法与生物量因子法。
综合考虑计量精度及参数获取的便利性,3种计量模型各有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较为适合的模型,一般情况下可使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能便利地获得与采用包含木材密度参数的生物量因子法最接近的计量结果。
%To calculate the differences among carbon accounting models, the stand carbon storages in three natural evergreen forest communitie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by three biomass-carbon accounting modelswith different parameters, including biomass factor method (BFM) containing wood density, allometric equation method (AEM) and biomass-volume method (BV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ommunity carbon density calculated by BFM (155.56 Mg·hm-2) and BVM (152.82 Mg·hm-2) were close each other, while the value of AGM (118.44 Mg·hm-2) was relatively lower, Carbon storage determined by BFM was 22.11%~43.02% higher than AGM in each community; Stand structur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commun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analysis of root meansquare error (RMSE) showed that BFM was sensitive to the variability in carbon density, indicating higher measurement accuracy; Standing carbon storages by diameter class obtained by the three models changed consistently, in a way that individuals in middle and large diameter class were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o community carbon stocks, in the middle diameter class, AGM showed higher accuracy, while the accuracy of BFM was higher for large diameter class; Considering the convenience of access to the parameters and measurement accuracy, three models all ha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 reasonable model should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in practice; In most cases, especially when a forest carbon accounting project requires high efficiency and less effort, BVM is recommended because it is a convenient way to achieve the results that is most close to BFM, which requires the effort to collect wood density data and other local parameters.【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84-88)【关键词】林分生物量;碳计量模型;木材密度;生物量因子法;异速生长方程;材积源生物量法【作者】胡砚秋;苏志尧;李佩瑗;李文斌【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导致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峻。
湖南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种群数量动态

湖南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种群数量动态刘海洋;金晓玲;沈守云;张日清【摘要】在湖南省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主要分布区八大公山和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设置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样方法对珙桐群落的组成进行调查,研究珙桐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和生存规律.结果表明:(1)两个保护区珙桐种群的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都近似于倒金字塔型,并且珙桐种群幼树死亡率高,珙桐种群有衰退迹象.(2)珙桐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幼年阶段的个体数量少,并且多为萌生苗,实生苗很少;成年个体数量相对也较少,种群趋于Deevey的Ⅱ型和Ⅲ型曲线之间.(3)珙桐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第5龄级阶段出现一个高峰;珙桐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上升,累计死亡率单调下降,生存率上升趋势前期低于后期,累计死亡率则相反.(4)珙桐种群具有前期稳定、中期锐减和后期衰退的特点.【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2(032)024【总页数】9页(P7738-7746)【关键词】珙桐;径级结构;种群生命表;存活曲线;生存分析;种群数量动态【作者】刘海洋;金晓玲;沈守云;张日清【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为我国特有的珙桐科(Davidiaceae)单型属植物,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1]。
由于珙桐生境范围狭窄、种子败育现象严重和种子后熟期长等特点,造成自然更新困难[2,3],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
珙桐分布区为26°46'—32°20'N,02°52'—111°20'E,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等地区,其自然分布区呈现出一较连续的马蹄形和两个远离马蹄形的孤立种群,分布区地貌以丘陵、中山和山地峡谷为主,集中分布于山坡沟谷[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sr c :The ifr nc s f b o s a c multo ta t d fe a e o i ma s c u a in, p o ci n srbu in h rc e itc a d r du to diti to c a a t rsis n prdu tvt a ln o ng o ci i y no g y u pa t t sa al t g f v g tto e t r t o r mo e s fr c n e so ff r an o fr slnd n ln ai te ry sa e o e ea in r so e wi f u d l o o v rin o a ml d t oe t on h a i Hu tn io g, Hu a nn P o i c r o p rd a d su e r v n e we ec m a e n tdid.Th e ulss o t a h ima so e r eab v g o d wa bs lt u ro i ft e r s t h w h tt e bo s fp rte o e r un sa ou e s pe irt o y he man te pe i s,a c un ig f r6 % o oa a t im a s, a he bima s fo g ns wa s e tal o he o d r a i r e s ce c o tn o 6 ft tlpln bo s nd t o s o r a s e s n ily f t r e s: t r unk> r o o t> l a brnc > bak. te e we e s me di e e c s n bima so e r e Th s b— i e f> a h r h r r o f r n e i o s f p rte . f e u boma s o a o apu s fEl e c r s× c mph r mie o e twa h ih s ,3. 6 t・hm 一 a o x d f r s s te hg e t 91 ,t e bima s o amph rf rs st e lwe t . 3 h o s fc o o e twa h o s ,1 21 t・hm 一 Un— . de o rki so o e rc n e so ff r ln o fr sln rf u nd fm d lf o v r in o a a d t o e ta d,t e r ltv srbui n o re a e o a h c o m h eaie diti to fpe c ntg fe c omp n n i o e tbo—
YI Ga — ing ' N ng q a ,TI AN Da—u ,FANG ,XI ln ' Xi’ ANG e h ,DENG a g we W n— ua ' Xin — n ・
( . eerh S c o f c l y e t l o t U i r t o oe t n eh o g , h n s a 1 0 4 H n n C i ; 1 R s a e t no o g ,C nr uh nv s y f r r a d T c n l y C a gh 0 0 , u a , hn c i E o aS e i F s y o 4 a 2 Sa oet d ii rt n B in 0 7 4 C ia . tt F rs yA m n t i , e i 1 0 1 , h ; e r sao jg n 3 tt K yL b rt f c l i l p l dT c n l yi F rs A e f o t h a C a g h 1 0 4 u a ,C ia .Sa e a oa r o o g a A pi e h o g o t rao uhC i , h n s a 0 0 ,H n n hn ) e o y E oc e o n e S n 4
S u e n bi m a s o f e e o ng f r s s c nv r e r m a m l n t di s o o s fdi r nty u o e t o e t d f o f r a d
i uio g,H u n Pr  ̄ n e nH tn na o C c i
第3 0卷 第 7期
21 0 0年 7月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n r l o t i e st fF r s r & Te h oo y o r a f Ce ta u h Un v r iy o o e ty S c n lg
Vo . 0 No 7 I3 .
樟树林为其次 , 杜英 × 昌含笑混 交林 最低 , 乐 仅为 0 054t h 2 ~, 高与最低 相差 0 3 26t h a .7 ・ mIa 最 .9 ・ m ~。
关 键 词 : 生 态 学 ;湖 南 会 同 ; 耕 还 林 ;幼 林 ; 物 量 退 生 中 图 分 类 号 : l.5 S7 8 5 6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 2 X(0 0 0 —0 9 0 6 3 9 3 2 1 )7 0 0 —6
3 南 方林 业 生 态应 用技 术 国 家 工 程 实验 室 , 南 长 沙 . 湖
摘
要 : 比较研究 了湖南 会同 4种退耕 还林模式植 被恢 复初期幼林 的生物量 积累 、 产量分配特 征及生产力 的差异 。
结 果 表 明 :( )主 要 造林 树 种 的 单 株 生 物 量 均 以地 上 部 分 占 绝 对 的 优 势 , 全 株 生 物 量 的 6 % 以上 , 器 官 生 物 量 1 占 6 各
J1 00 u .2 1
湖 南会 同 4种 退耕 还 林模 式 幼 林 生物 量 的研 究
尹刚 强 ,田大伦 ‘ ,方 晰 ,项文 化 ,邓湘 雯 ,
4 0 0 ; 2 国 家林 业局 , 京 10 1 ; 10 4 . 北 07 4
40 0 ) 104
( . 南林 业 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 学 生 态教 研 室 ,湖 南 长 沙 1中
的大小排序基本上为 :树干 >树根 >树叶 >树枝 >树皮 , 造林树种 的单株生 物量 存在一定 的差异 。( )杜英 × 2 樟树
混 交 林 分 生 物 量 最 高 , 3 9 6t h 为 .1 ・ m~ ; 树 纯 林 的 生 物 量 最 低 , 12 3t・ m 。 ( )4种 退 耕 还 林 模 式 幼 林 各 樟 为 . 1 h 3 组 分 生 物 量 相 对 分 配 百 分 率 的大 小 均 表 现 为 : 干 ( 皮 ) 树 带 占林 木 生 物 量 的 比例 最 大 , 3 . % 以上 ; 为 26 4 树枝 生物 量 所 占的 比例 最 小 , 在 1 .5 ~1 .8 之 间 。 ( )杜 英 ×樟 树 混 交 林 的 平 均 净 生 产 力 最 高 , 0 4 80t・ mIa 仅 26 % 79% 4 为 .6 h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