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3篇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3篇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3篇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变革,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案例篇1案例一: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

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

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

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

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

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

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

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

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

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

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

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

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

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

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

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呵护学生心灵成长----班主任工作中心理辅导典型案例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呵护学生心灵成长----班主任工作中心理辅导典型案例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呵护学生心灵成长----班主任工作中心理辅导典型案例【摘要】本文主要就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原因导致学习或者行为问题偏差,进行心理辅导教育的感悟体会。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小学生问题行为心理辅导教育一、引言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和辅导更是重中之重。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学生沟通,学生心理教育要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辅导案例一鹏鹏,在班级里是一个智力低下的随班就读特殊儿童。

由于小时候生病和其他原因,导致鹏鹏现在10岁的年龄,却只有5、6岁的智商。

平时在班上,他很喜欢去跟着同学们跑来跑去。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每一次他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告状,每一次孩子们的告状都是关于他的问题。

在他的行为问题中,出现最频繁影响最大的三个问题:一是经常同学们还没吃完饭,就将饭菜倒进菜桶里,让其他同学吃不到菜;二是会很长一段时间都去欺负同一个同学;三是会无缘无故的骂同学或者摔别人的东西。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让身为班主任的我和其他任课老师,头痛不已。

本来作为一个智力低下而且多动的孩子,大家也不愿意去责骂他,或者惩罚他。

但是此类问题频繁发生。

这不得不让我思考,他产生这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我找到了这三个影响最大行为问题的原因:一是发现他乱倒饭菜是因为很挑食,不喜欢的饭菜就不动口吃。

于是他就开始倒饭菜了,殊不知这个时候,同学们还没吃完,还不能倒到桶里去。

二是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去欺负一个同学,是因为那个同学跟他一个小区,在小区里见到过,他就自动归类为他的好朋友。

但是又不懂得如何和人做朋友。

由于他的身高优势。

就只能每次把同学按压着跟他一起玩。

三是他对着同学吐口水和谩骂,是因为同学在跟他玩或者同行的时候,会对着他笑或者笑声让他听见了。

他会自动的归类为同学是在嘲笑他傻。

分析了这些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后,我从心理行为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变化。

心理辅导典型案例记录

心理辅导典型案例记录

心理辅导典型案例记录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心理辅导作为一种专业技术与实践,已经成为帮助人们解决内心困扰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通过记录一则心理辅导典型案例,探讨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提供给读者一些思考和启示。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高三学生,他因为即将面临高考而感到极大的压力。

家长的期望、同学间的竞争以及自身对未来的焦虑使得他日益无法集中精力。

最初,他只是感到疲惫和失眠,并认为这是正常情绪反应。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负面情绪逐渐积累,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并开始影响他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问题分析:1. 学习压力过大:小明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学习状态下,缺乏放松与娱乐活动。

2. 忧虑焦虑情绪:小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缺乏自信心。

3. 情绪积极消沉:小明逐渐失去对生活的乐趣,情绪低落。

4. 家庭关系紧张:由于学业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小明与家人之间产生了隔阂。

解决方案:第一步:建立良好的辅导师生关系在心理辅导中,建立稳定、开放和亲近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小明进行初次接触时,我首先表达出对他困境的理解和关切,并承诺会全力帮助他重拾自信。

这种倾听和支持有助于打开沟通渠道,让小明愿意分享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步:正向引导改变思维模式为了帮助小明摆脱负面情绪并树立积极态度,我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引导他重新审视自己对学习和高考的期望以及压力来源,让他逐渐认识到过度焦虑只会阻碍自己发挥潜力。

同时,我鼓励他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认可自己的进步,并设立合理可行的目标。

第三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帮助小明减轻学业压力和提升情绪稳定性,我建议他在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中适当安排放松和休息。

这包括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兴趣爱好以及与家人朋友交流等。

通过外界活动和社交网络的支持,小明能够更好地调整心态,增加对生活的美好感知,从而更有信心面对高考挑战。

成果展示:经过辅导一段时间后,小明逐渐恢复了自信并找到了应对学业压力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案例(3篇)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男,15岁,初二学生。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成绩中等。

近期,小明表现出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经了解,小明在班级中与同学关系紧张,受到同学的排斥和孤立。

二、案例描述1. 症状表现(1)情绪低落:小明时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对未来感到迷茫。

(2)食欲不振:小明食欲下降,饭量减少,体重有所减轻。

(3)失眠:小明夜间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

(4)学习成绩下降:小明学习成绩下降,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2. 原因分析(1)心理因素:小明在班级中受到同学的排斥和孤立,导致其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

(2)家庭因素:小明家庭环境较为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对小明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3)学校因素:班级氛围紧张,同学关系不融洽,使小明感到孤独和无助。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1. 心理辅导(1)个体辅导: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

(2)团体辅导:组织班级同学进行团体辅导,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改善班级氛围。

2. 家庭教育(1)与家长沟通: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庭环境对小明的心理影响,共同制定家庭辅导方案。

(2)家长培训: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家长的心理素养,为小明提供更好的家庭支持。

3. 学校教育(1)班级氛围建设: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使小明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

四、案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小明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1. 情绪稳定:小明情绪逐渐稳定,对生活充满信心。

2. 食欲恢复:小明食欲恢复正常,体重逐渐增加。

3. 睡眠质量提高:小明夜间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时间充足。

4. 学习成绩提升:小明学习成绩有所提升,课堂注意力集中,作业完成质量提高。

5. 人际关系改善:小明与同学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氛围和谐。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案例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案例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学生心理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能够很好地解决,有的则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注和帮助。

在学生心理问题解决过程中,专业人员、老师和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及解决方法。

案例一:学习焦虑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一直以来成绩都很好,但最近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发现自己的成绩明显下滑,导致他产生了学习焦虑的问题。

这种焦虑让他精神压力很大,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解决方法:1.了解问题根源:首先要了解小明学习焦虑的原因,可能是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的压力,也可能是自身学习方法有问题。

只有找准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2.寻求帮助:学校应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让小明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交流,了解自己的情绪,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建议。

3.调整学习方法:帮助小明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分阶段有序地安排学习计划,逐步提升自信心。

案例二:人际关系问题小美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但在和同学交往中常常遇到矛盾,尤其是在团队合作中,总是难以与他人达成共识,导致她的人际关系问题频频出现。

1.鼓励表达:小美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应该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尽可能避免内心的抑制和压抑。

2.接受差异:通过与不同性格的同学交往,让小美学会接受他人的差异,尊重他人的个性。

3.团队合作:让小美参与更多的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她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让她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案例三:自我认知问题小杰是一个内向的男孩,总是缺乏自信,以致在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退缩和压抑的情绪。

这种自我认知问题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1.培养自信心:鼓励小杰参加各种活动,提升他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让他学会积极主动地面对困难。

2.激发潜能:引导小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并加以培养和发展,帮助他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篇示例: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案例心理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并不罕见,尤其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学生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心理安全教育案例(3篇)

心理安全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因素,心理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安全意识,培养他们面对心理问题的应对能力,我国某中学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安全教育活动。

以下是一则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小明(化名),16岁,某中学高一学生。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成绩中等。

进入高中后,他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心理负担加重。

在父母的关爱下,小明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但效果并不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出现了以下症状:1. 学习成绩下降:小明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经常走神,导致成绩下滑。

2. 情绪低落:小明经常感到焦虑、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

3. 人际关系紧张:小明与同学关系紧张,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面对小明的状况,学校心理辅导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三、心理安全教育措施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安全意识。

2. 个体心理咨询:针对小明的情况,心理辅导老师安排了一次个体心理咨询。

在咨询过程中,老师与小明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倾听他的心声,了解他的困惑和痛苦。

3. 心理辅导课程: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课程内容包括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处理等。

4. 家长沟通:心理辅导老师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家庭环境对小明的心理状况的影响,并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关爱孩子。

5. 同伴支持:学校鼓励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小明在同学的帮助下,逐渐融入集体,学会了与人沟通。

四、案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安全教育,小明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1. 学习成绩稳定:小明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成绩逐渐回升。

2. 情绪稳定:小明学会了调节情绪,不再感到焦虑、抑郁。

3. 人际关系和谐:小明与同学关系融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初中生应对压力教育案例3篇

初中生应对压力教育案例3篇

初中生应对压力教育案例3篇引言在当今社会,初中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和成长挑战。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我们精心挑选了以下三个典型案例,以供参考。

案例一:自我调适法学生背景小明,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在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下,感觉压力越来越大。

应对策略1. 认识压力:通过与小明沟通,让他认识到压力是正常的,要学会正视和面对。

2. 时间管理:教导小明如何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 自我激励:鼓励小明设立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在达成后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小明的学习压力明显减轻,成绩稳定提升,生活更加充实。

案例二:家校合作法学生背景小红,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家庭对她的期望很高,导致她心理压力巨大。

应对策略1. 家长沟通:与家长沟通,说明学生的压力来源,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 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老师对小红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她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3. 共同制定目标:家长、老师和小红共同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确保目标的可达性。

结果通过家校合作,小红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学习成绩逐渐上升,自信心得到增强。

案例三:兴趣发展法学生背景小刚,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对篮球运动有浓厚兴趣。

应对策略1. 发掘兴趣:学校和家庭支持小刚参加篮球训练,培养他的团队精神和竞技水平。

2. 合理安排:教导小刚如何在学业和篮球之间找到平衡,保证两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心理辅导:通过篮球运动,帮助小刚释放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结果小刚在篮球运动中表现出色,获得了自信和成就感,学习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总结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生应对压力的方法多种多样。

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努力,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的种种挑战。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3篇教育案例研究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我们可把中国古代举一反三的实践思想视作教育案例研究法的一种雏形。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1案例介绍:王某,女,17岁,住校。

各科成绩较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喜欢画画、舞蹈、运动,有较好的艺术天赋,身材容貌较好,感情细腻,给人一种充满青春活力、漂亮文静的感觉。

父亲在某公司任中层干部,母亲为一般工人,家庭条件不错。

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过后不久,原来各方面不错的她,出现了迟到、旷课,甚至夜不归宿的现象,据观察,以及同学反映,王某中午、晚上、周末经常和别班某男生在一起,上街、上网、看电影,变得特别爱打扮。

赵某的这一系列行为,成了同学们议论关注的焦点,任课老师对此也有了许多意见。

后来,还从她的初中同班同学那里了解到她在初中时就曾经与男生交往甚密,被老师多次教育过。

案例分析:该生的行为是因身材和心理发育,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地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要,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十分敏感,生怕被家长,老师和同学知道,所以,往往是私下偷偷地接触和往来。

由于早恋带有幼稚性、盲目性、朦胧性和幻想性,加上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在浪漫的接触中忘了时间,以至造成夜不归宿。

辅导方法:1、个别会谈。

教师经常与王某个别进行轻松谈心。

一般从关心王某的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

这样王某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家长及以前学校的老师同学不理解她,总认为她有越轨行为。

家长对她要求很严,周末和假期外出玩,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回家稍晚些就会受罚。

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

教师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心理辅导典型案例
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武东
一、案例介绍
1、学生基本情况:王某元,女,13岁,七年级学生。

2、问题行为概述: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不与同学老师交流。

上课的时候,不敢和老师目光相对,看东西的时候,目光总是漂移不定,暗自伤神。

听讲老爱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眉梢之间总是透露着恐惧与胆怯。

学习成绩一般,而且还在不断的退步。

3、背景资料了解:
该女生原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来自家庭生活事件的打击。

在孩子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其母亲与邻居吵架之后自杀。

当时孩子太小,不能接受失去母亲这件事,父亲忙于办丧事,忽略了对孩子的安慰,关心,再加上邻居在孩子面前说母亲的坏话,使孩子对母亲的去世充满了恐惧。

女孩说:后来她只要一看见烛
光,就想起了母亲的灵位
,恐惧感就会油然而生,一下子没有了安全感,失去了母爱。

一年以后,父亲再婚,后妈带着一个女儿搬了进来,女孩确搬出来住到了姑姑家。

上了初中以后,周内在学校住校,周末就回姑姑家,父亲很少来看望孩子,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

二、案情分析
孩子在失去了母亲之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同时也失去了父亲。

使她感觉世上在没有亲人了,人情淡薄,世态炎凉,没有温暖,没有快乐,她恨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感觉活到这个世界上真的是很受罪。

这种想法,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在家庭得不到关爱,理解和温暖,一下子觉得没有了安全感觉,内心没有了归属感。

对生活也失去了热爱。

三、辅导方法
对王某元的指导,主要利用理性情绪疗法。

首先对其不良行为情绪表示积极关注,从关心体贴使其建立信任感,鼓励其倾诉心事,并宣泄不良情绪,然后帮助其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学会客观的看待问题,最后建立自信,转
移注意力,走出情绪的低谷。

1、个别交谈。

当发现王某元和别的同学与众不同的表现时,作为班主任的我,及时与她进行朋友式的谈心,取得其信任,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产生的原因,倾听她的诉说,打开她的心扉,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共同寻求打开心结的方法。

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2、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寻找出目前困扰自己,使自己不快乐的东西是什么,给它起个名字叫“小黑”。

让孩子拿起笔给“小黑”写一封信,题目叫“亲爱的小黑”。

在书信里,控诉“小黑”给自己带来的不快乐,带来的烦恼,对“小黑”充满埋怨与嫌弃。

最后告诉“小黑”,“亲爱的小黑,再见了,我再也不想和你做朋友了,我要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快乐了。

”写完信之后,让孩子把信纸上没有字的轮廓部分,随意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撕,把信纸撕成自己想要的任意形状。

所撕掉的纸片的就是“小黑”,就是她的不快乐,就是一直困扰她的东西。

把撕下来的纸片撕碎狠狠地是摔在地上,用脚使劲地去踩踏,并且说“再见了,小黑”。

帮助孩子丢弃“小黑”,赶走“小黑”。

后来我让王某元常来学校辅导咨询室模拟人身上宣泄。

3、鼓励全班同学主动帮助她,关心她。

让王某元融入到班集体生活中去。

搞好人际关系,我安排她当小组长,多与同学接触,多与同学打交道,让她有自我认知、产生自信,勇敢。

在班级中有表现的机会,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也鼓励其他同学,多与她做朋友,在生活学习中多帮助她,让她在集体生活中能感受爱的温暖。

4、原生家庭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归到家庭中去解
决,所以我及时与孩子的父亲取得联系。

通过和学
生家长耐心谈话,帮助其认识到自己应该重视孩子
的情感教育,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尽到一个
父亲的责任。

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后来,在周内父
亲到学校来看孩子的次数增多了,周末接回家里住
了。

5、四、辅导效果
王某元逐渐地摆脱她的不良认知情绪和行为,不再逃避周围环境,不再暗自伤神,不再恐惧,眼睛里有了灵气,性格比以前热情开朗了,在班上也有了自己的知心朋友,课堂上,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成绩也在不断的进步。

王某元终于露出开心的笑脸。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