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其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合成荷尔蒙、代谢药物、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等。

而肝脏疾病则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损伤和病理性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据统计,全球有亿万人口患有肝病,其中60%的死因是由肝癌、肝硬化等疾病所致。

肝脏疾病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还导致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和疾病治疗上的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危害,并提高治疗效果。

一、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1. 基础研究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如何防止或治疗仍然是一个关注的问题。

目前,基础研究对于肝疾病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人们已经发现许多与肝脏疾病有关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产物,并探索了许多肝癌、肝硬化等疾病的病理学和免疫学机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肝脏疾病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并且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中,肝脏细胞的死亡和再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2. 临床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的肝脏疾病研究也在蓬勃发展。

临床研究主要涉及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等方面。

随着体外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医生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在治疗上,人们发展了各种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有效地控制了肝脏疾病的进展。

二、肝脏疾病研究的未来方向1. 个性化医学个性化医学是指根据个体的基因、病理学、生理学等特点,制定针对每个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在肝脏疾病的治疗方面,个性化医学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得适当的治疗。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个性化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 精准医学精准医学是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方法。

其中,基因测序是精准医学中的重点,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基因组信息,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肝脏疾病方面,精准医学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肝脏疾病,制定治疗方法,预测疾病进展。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在降低肝脏炎症、修复受损肝细胞、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气血、形体的功能。

肝脏在中医药理论中与病因、病机、病理产生密切联系,中药治疗肝脏疾病侧重于调理肝脏功能,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二、中医药对肝炎的治疗研究肝炎是肝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中医药在肝炎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中药治疗肝炎通过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活血化瘀等作用,可以改善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修复,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中医药对肝硬化的治疗研究肝硬化是肝脏疾病的末期阶段,常常伴随有肝功能受损和肝纤维化等问题。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主要通过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方法,改善肝脏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防止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中医药对肝癌的治疗研究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限。

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抑制肿瘤发展、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改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等方面。

中药治疗肝癌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等方法,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五、中医药在肝脏移植后的辅助治疗研究肝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手术后可能出现排斥反应、感染等并发症。

中医药在肝脏移植后的辅助治疗中,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促进创面愈合等方式,提高移植肝脏的存活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六、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疗效认识的提高和对绿色、个体化治疗需求的增加,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药物研制领域的创新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发展。

中医肝功近代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医肝功近代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器官 排 出体 外 , 如胆 固醇 、 红 素 、 、 固醇激 素 、 例 胆 氨 类 胺和 某些药 物 。肝脏 的解毒 功能尤 其其激 素灭活 作用 对维 持人体 的内环境稳 定有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血 糖血 脂 电解质 和性 功能等均 与肝 脏 的激 素平衡 作用有 关 。 肝脏 疏泄 条达 , 养 四肢 , 濡 其华 在爪 。从现代 医学
火 。 近代 医学角度 看 , 从 中医肝脏 功能 包括消化 、 尿 、 泌
血液 循环 、 神经精神 内分 泌等方 面 。 证候 以现代 肝处 其
所 主症 , 及消化 、 延 精神 情绪诸 症 。 历代 诸家 大径相 同, 治则 渐趋 统一 。 分子 生物学 角度看 , 以古 启今 的科 从 有 学 内涵 , 得共享 与深 究 。 以此共促 中西 医渗 透接轨 值 谨 和 向现代 化发 展的时代 步履 l 。 1 一
变 为辅 酶 , 化代 谢 反 应 , 催 例如 将 维 生素 K 转 变 为 氢 醌 维生 素 K 用 于催化 凝血 因子 Ⅱ、 I Ⅸ、 VI、 X的合 成 。
基酸 营养有关 以及 活性 V— D促 进 骨盐沉 积有关 。 肝血 不 足 , 糙 筋无力 , 以有肝 风 内动 , 见 皮肤 粗糙 和 脏 可 证
转 化也 与肝功有 关 。V— 是治疗 雀 目的 良药 。肝血 不 A 足还 可 以 出现皮肤 爪 甲无 华 、 质疏 松 , 见皮 糙 、 骨 证 骨 软、 骨折 。 这些 与肝 脂溶性 维生 素和其他 维生 素 的吸收
和利用 不足 密切有 关 。现 代 医学研究 骨基质 的形成 与 V— 促 进 硫 酸软 骨 素合 成 和 V— A C促 进 胶原 羟化 和 氨
肝 血不 足在 很 大 程度 上是 血 的质 量 的下 降 , 主要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肝脏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负责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产生胆汁、排毒、代谢等。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肝脏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幸运的是,中医药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在肝炎治疗中的研究肝炎是肝脏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中医药在肝炎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抗病毒作用等方式来改善肝炎患者的症状,减轻肝脏损伤,并促进肝脏的修复。

例如,传统中药方剂“柴胡合剂”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效果。

柴胡合剂由柴胡、黄芩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调节肝脏功能的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柴胡合剂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水平,减轻症状,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二、中医药在脂肪肝治疗中的研究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以肝脏脂肪沉积过多为特点。

中医药在脂肪肝的治疗中也有着显著的研究进展。

目前,中药中的多种植物提取物被用于脂肪肝的治疗。

例如,山楂、茯苓、莪术等中药成分被广泛应用于脂肪肝的治疗。

这些中药通过抑制脂肪的合成、促进脂肪酸的氧化等方式,减少肝脏脂肪的堆积,从而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

三、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许多死亡病例。

传统医学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也有着一定的研究进展。

中药中的一些天然化合物,如黄芩素、秦皮碱等,被发现具有抗肝癌的作用。

这些化合物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通过研究中医药对肝癌的治疗作用,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肝癌的方法。

结论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肝炎、脂肪肝以及肝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摘要】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将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相结合,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

近年来,对五脏相关的研究在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及实验探索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关键词】五脏相关;现代研究Abstract: The theory of correlation of five viscera was introduced by famous veteran teran doctors of TCM named Deng tie- tao, who succeed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and entrails. Recently, many results were obtained on theory about correlation of Five Viscera, such as the discussion o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theory, clinic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Key words: Theory of correlation of five; Recentresearch; Review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由我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提出[1]。

五脏相关既保持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的合理内容,又借鉴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

本文就近年来对五脏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1理论探讨1.1五脏相关源流探讨刘小斌[2]通过对《内经》“五脏相通”、汉代张仲景“五脏病”论、金元时期刘完素“五运主病”,以及明清医家提出的“五脏旁通”“五脏穿凿”、药性归经、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五脏互相关涉”等理论学说比较研究,认为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与上述理论有学术渊源。

1.2五脏相关的基本内容与特点郑洪等[3]认为,五脏相关的内容可包括:①中医五行学说落实于五脏:②以五脏为核心,同样保持五脏统属六腑、五体、九窍、五华等内容,其特点是整体、平衡和恒动;以系统和结构的观点认识五脏的相关性;以气血阴阳为五脏相关的信息单元和控制因子;以“症状-病机”的逻辑认识五脏关系。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现代研究概况

关键词 : 五脏相关; 现代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2 3 1 R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0 ( 0 8 0 -5 3 10  ̄8 5 2 0 ) 71 8  ̄3
Th c ntRe e r h o e r b utCo r l to fFi e Vic r e Re e s a c n Th o y a o r ea i n o v s e a
t o w o s c e d d a d d v lp d te te r f v l me t a d e t i . R c n l ,ma y r s l e e o ti e n t e r b u a , h u c e e n e eo e h h o o e e e n s n nr l y i f as eet y n e u t w r b an d o h o a o t s y c reain o ie Vic r ,s c st e d s u so n C ie e me i a s in e t e r o lt fF v s e a u h a h i si n o h n s d c l c e c h oy.ci ia e e rh a d e p r n . o c l c lr s a c n x e i n me t
A b t a t T ete r fc reain o v ic r a nrd c d b a u eea ea otr fTC n me e gt sr c : h h oy o orlt ff evs ea w sito u e yfmo svtrn trnd coso M a d D n i o i e—
C E a-a LUXa.i, IOYn H NK ii,I i bn XA i j o g

中医脏与证本质的现代理论概念的研究报告

中医脏与证本质的现代理论概念的研究报告
疏泄” 的作用有 障碍 , 就可影响整个消化系统各器官 的生理功能 , 以 至于影响循 环系统 和神经系统生理功能。 但是 , ” 肝胆” 与神经 系统互 为影响的相关联 系, 并不能认为” 肝” 和” 胆” 就代表神经系统 的功能 ,
T d R L C T ) 而了解” 脾” 与骨髓 、 胸腺 、 淋巴结和脾脏等免疫器官的关 系; 测定 乙酰胆硷 、 胆硷 酯酶和第 二信使 物质 ( c A MP、 c G MP) 而 了解交 感、 副交感神经和嘌呤能神经 ( P u r i n e r g i e n e r v e ) 的亢进 或抑制状态 ; ( : A M P 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分化 , 促使交感神经功能偏亢 , c G M P 能抑制细胞分化 , 促进细胞分裂 , 促使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 测定 l 7 一
的系统层次 ” ;” 肝藏血” 、 ” 藏精于肝” 和” 肝主疏泄” , 实际上就是现代 消化系统 中肝脏生理功能的宏 观概括 。肝脏对营养物质的代谢起着 十分重要 的作用 , 营养物 质经过肝脏 的处理 , 输 送进入血液 循环系
谢 态一 功能态的系统层次 , 深入进行” 病证结合” 和中医脏与证研究 。 1 3 3 8 项指标检测的意义 ①测定血清胆硷 酯酶 、 淀粉酶 、 白蛋 白葡 萄糖耐量试验 、 胃液分泌量 、 总酸度 和游离酸度 而了解 胃肠 道及其
羟类 固醇 、 l 7 一 酮类 固醇 、 血浆皮 质醇 和甲状腺 ” 吸收率而 了解 ” 脾” 与内分 泌系统的 内在联 系; 测 定超氧化物歧化酶 ( S OD) 过氧化脂质
如” 谋虑” 、 ” 决断 ” , 都是受高级 神经中枢所支配 的, 而 不是肝脏 的功 能。 ” 肾l f 贝 0 是 以内分泌 、 泌尿生殖功能为主及其相应的现代医学的器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医学文化,对于肝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药的重新认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理论基础传统中医药认为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则病发。

肝病多与情绪不畅、疏泄失常有关。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是调理肝气,活血化瘀,以达到舒肝息风、疏肝理气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形式。

二、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中药研究进展中药在治疗肝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调理肝气、活血化瘀有显著的疗效。

现代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肝脏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免疫功能等多个途径来改善肝病症状。

例如,黄芪对肝炎患者的肝功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枸杞子可以保护肝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当归、川芎等中药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肝硬化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三、中医药治疗肝病的针灸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也在肝病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整肝脏的生理功能,改善肝内外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例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肝脏代谢功能,改善肝病的症状;针刺肝俞穴可以调节肝脏内分泌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四、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推拿按摩研究进展推拿按摩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肝病治疗中也有其独特的疗效。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理肝气,舒缓肝脏的紧张情绪,从而改善肝病的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肝炎患者的肝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推拿按摩还可以促进肝脏血液循环,加速废物的排出,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现代科学研究不断验证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疗效,并深化对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理解。

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
中医肝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A Survey on Modern Study of the Theory of Liver in Chinese Medicine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慧娟 童 瑶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上海 200032)
Medicine
CHEN
Hui2juan
TONG Yao
摘要 : 从肝脏实体入手 ,对中医肝的脏象理论加以研讨 ,是脏腑学说研究的一个 新尝试 。有关研究表明 :中医的“肝”与肝脏实体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本文综述了近 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概况 ,指出结合现代研究对两种概念进行比较 ,有助于中医基本理 论的变革与发展 。 关键词 : 肝 ;现代研究 ;综述
·47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血流图变化不明显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为“肝主目” 理论提供科学的证明 。 四 、“肝合胆”的研究 施氏[9] 观察 111 例慢性肝炎患者 ,超声影像学 检查提示胆囊增大者 23 例 ,胆囊壁增厚 、毛糙者 37 例 ,胆囊区回声增强 、出现光团者 8 例 ,胆囊 S 型扭 曲 11 例 ,胆囊萎缩 17 例 。根据肝胆同治 、疏肝利胆 原则治疗后 ,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时 ,超声波检查所 见胆囊病变亦相应好转 。严氏等[10] 发现 353 例病 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异常者占 64. 02 % ,治疗 结果显示肝胆兼治组较单纯治肝组疗效为佳 。 五 、“怒伤肝”的研究 郭氏[11] 观察盛怒大鼠的病理变化 ,发现造模组 大鼠肝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 ,认为这是在“怒”的 应激状态下血液回流肝脏 ,由肝发挥调节血量的功 能 ,保证重要器官心 、脑 、肾组织灌流的表现 ,同时观 察到造模组大鼠心 、肝组织中 LPO 含量显著高于对 照组 ,而脑 、肾组织中含量无显著变化 ,由此认为盛 怒对心 、肝有特异性致病作用 。岳 氏[12] 电 刺 激 猫 “怒吼中枢”,观察其假怒反应 。发现在出现交感反 应的同时 ,肝血流量和肝胆汁分泌量均见减少 ,认为 这是怒伤肝胆机能的一个表现 。吕氏[13] 用束缚法 造成“郁怒”模型 ,观察到造模大鼠过氧化作用增强 , 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 ,肝细胞受损 。由此推断脂质 过氧化作用增强 ,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是 “肝郁证”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 六 、“肝病传脾”的研究 袁氏[14] 观察肝损伤大鼠的胃电图变化 ,发现均 有不同程度的节律紊乱和振幅降低 ,并且肝损伤程 度越重 ,胃电图异常改变越有增高的趋势 。崔氏[15] 研究发现 93. 9 %的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 的胃部炎症及溃疡改变 。随着肝病患者病情及其组 织病理学变化的加重 ,胃粘膜的病变范围 、食道静脉 曲张程度也逐渐加重 ,从而认为胃粘膜和食道静脉 的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学基础之一 。董 氏[16] 在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的基础上 ,观察补肝药 和补肝实脾药的疗效 ,结果表明补肝药和补肝实脾 药均能降低肝损伤大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胆红 质 ,并能显著提高肝细胞酶生物活性 ,而以后者疗效
1997 ,32 (12) :566. [5 ] 沈俊灵. 指甲黯条对诊断慢性肝炎的临床意义 [J ] . 河北中医 ,
1990 ,12 (16) :36. [6 ] 王幼生 ,余扬桂. 肝与眼关系的现代研究 [J ] . 中国中医眼科杂
志 ,1996 ,6 (2) :125. [7 ] 姚勇. 病毒性肝炎的眼部症候与“肝开窍于目”———附 100 例分
·48 ·
更佳 。为“治肝实脾”治则提供了实验依据 。 七 、“肝脉弦”“、肝应春”的研究 许氏[17] 对 120 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脉象进行研 究 ,发现弦脉 (或兼脉) 多见 。费氏[18] 也观察到慢性 肝炎组弦脉构成比显著高于同年龄正常人组 。许 氏[17] 还观察到弦脉组肝血流图异常者多 ,而平 、滑 脉组肝血流图正常者多 ,从而认为弦脉与“肝藏血” 功能失常有关 。 慢性肝炎患者每于春季体乏无力 、胁肋不适 、食 欲不振等症显露或加重[19] ,重症肝炎 、肝癌死亡人 数亦以春季为高 。[20] 肝病春季发病及加重的这一特 点与中医“肝应春”理论相应 。
中图分类号 : R25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 1334 (1999) 08 - 0047 - 03
综观近年中医肝的研究 ,大多从功能概念出发 , 重点着眼肝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探讨 ,初步表明中 医肝与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有密切关系 。然中 医的肝既指其脏器实质 ,又言其功能变化[1] 。近来 有学者另辟蹊径 ,从肝脏实体入手 ,从实验及临床两 方面对中医肝脏理论加以研讨 。笔者将近年来这方 面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 一 、“肝为罢极之本”的研究 为了验证“肝为罢极之本”的临床价值 , 王氏 等[2] 对 3413 例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分析 ,发现疲乏症状为肝病的主要表现 。在肝病的 治疗 、演变过程中 ,疲乏症状的减轻 、消失与肝病的 好转与痊愈成正相关 。陈氏等[3] 观察肝病患者 4 种 证型的乏力程度及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发现 4 种 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 ,其乏力程度依次为 :肝胆 湿热证 < 肝郁脾虚证 < 脾肾阳虚证 < 肝肾阳虚证 。 血清中铜 、锌 、铁 、镁四种元素亦呈逐步下降之势 ,与 乏力程度相一致 。从而认为血中的微量元素是“肝 为罢极之本”的物质基础之一 。 二 、“肝其华在爪”的研究 张氏[4] 根据《内经》“肝其华在爪”的记载 ,对指 甲与肝病的关系进行了长期观察 ,发现指甲有褐色
析[J ]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 , (11) :20. [8 ] 彭清华. 眼底病肝经瘀滞型与肝 、肺血流图关系的研究[J ] . 湖南
中医学院学报 ,1988 ,8 (4) :36. [9 ] 施维群. 肝胆同病的病理与治疗 ———111 例慢性肝炎的超声波
检查及疗效分析[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5 ,5 (2) :297. [10 ] 严艳冰 ,黄丽娟.“肝与胆相表里”初探 [J ] . 中医药研究 ,1987 ,
结 语
长期以来 ,人们研究中医脏腑常强调其功能概 念 ,而忽视其脏器实质 。上述研究从两个方面揭示 两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 1. 从观察肝脏疾病的症状 、体征 、季节特点 、病 理改变等探讨中医肝脏理论的临床价值 。结果表 明 :肝脏疾病可部分反映中医肝的病理特点 ,以中医 理论指导临床 ,对肝病的早期发现 、防治和疗效的提 高亦有重要价值 。 2. 从中医肝脏理论出发 ,探寻中医肝与肝脏实 体的内在联系性 “, 肝主目”“、怒伤肝”等研究提示肝 脏实体的病理改变可能是中医肝病发生 、发展 、好 转 、改善的重要标志 。 笔者认为 ,从肝脏实体着手研究中医肝脏理论 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结合现代研究对两种概念进 行比较分析 ,以得出全面 、客观的结论 ,有助于中医 基础理论的变革与发展 。
[J ]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5 ,19 (3) :199. [14 ] 袁铮 ,王敬琪 ,刘淑珍 ,等. 从肝损伤大鼠胃电改变认识中医脏
腑学说 (摘要) [J ]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 (5) :297. [15 ] 崔丽安 ,张俊富 ,陆伟 ,等. 从慢性肝病胃粘膜的改变探讨中医
修回日期 :1999 - 01 - 05
Abstract : It is a new attempt to study the theory of the liver phenomenon from the parenchyma of the liver i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Zangfu organs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related study showed the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liver”in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parenchyma of the liver. In general survey of the situation in this field in the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in combination with modern study will be beneficial to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sic theory. Key Words : Liver parenchyma ,the theory of liver phenomenon ,modern study ,general survey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 年第或肝病病史 , 且随着肝病的好转 ,指甲褐纹会逐渐消退 ,由此推论 指甲褐纹对慢性肝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沈氏[5] 亦 通过临床观察 ,总结出指甲黯条与慢性肝炎的规律 性联系 :指甲黯条的出现 ———慢性肝炎的征兆 ;指甲 黯条的存在 ———肝细胞受损的标志 ;指甲黯条的消 失 ———肝细胞恢复的表现 。掌握这一规律 ,对于慢 性肝炎的早期发现和防治以及疗效判断 、病情鉴定 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三 、“肝开窍于目”的研究 王氏[6] 通过综述肝与眼的现代研究 ,将肝脏疾 患的眼部病变归纳为角膜异常 、眼底及视野改变 、视 网膜机能异常三种 。姚氏[7] 观察到病毒性肝炎有较 高的眼部症候发生率 。急性肝炎多出现眼眦干燥 、 眼部胀痛 ;慢性肝炎多出现视疲劳 、视力模糊 、夜视 力下降 、复视等 。尤为重要的是 ,不少急性肝炎患者 在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前 ,即感觉视疲劳 、眼眦干 燥 、眼球胀痛 。有的慢性肝炎患者眼部症候随着肝 功能的波动而时轻时重 。因而认为注意询问患者眼 部症候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疗效判定 、预后有一定 价值 。彭氏[8] 对眼底病三个证型进行肝 、肺血流图 描记 ,结果眼底病患者肝血流图有特征性改变 ,而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