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第2课时高考过关练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第2课时高考过关练读某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回答1~3题。
1.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A.a处B.b处C.c处D.d处2.该流域的洪水危害最易发生的河段是( )A.a处B.b处C.c处D.d处3.M河流域植树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A.防风固沙B.调节气候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美化环境解析:1.C 2.D 3.C 第1题,水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落差的大小和河流流量的大小。
c处是该河流落差最大的河段,且上游支流较多,河流的流量较大,故水能资源丰富。
第2题,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流速较慢,支流汇集,径流量大,所以d处易发生洪涝灾害。
第3题,M处位于河流上游,植树造林对于河流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建设中的斗门水库是一座平原型水库,位于西安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原昆明池遗址上,水库设计采用内外湖布局。
下图示意斗门水库布局规划。
据此完成4~5题。
4.斗门水库内湖的核心功能是( )A.灌溉B.蓄洪C.供水D.旅游5.斗门水库采用内外湖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水源水质安全B.增加水库蓄水容量C.提高水坝防洪等级D.增加地下水源补给解析:4.C 5.A 第4题,图示内湖连接引汉济渭南干线引水管线,还有沣东水厂,则其主要作用是供水。
第5题,内湖作为供水的功能,连接着水厂,必须保证水质优良;外湖使周边来水沉淀、净化后,再注入内湖,则可以保证水源水质安全。
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因黄河贯穿,早在两千多年前,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银川平原灌溉农田,发展农业。
1958年8月开工建设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银川平原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
如图为银川平原古灌区渠系图。
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引水渠中,海拔最高的是( )A.唐徕渠B.惠农渠C.汉延渠D.秦渠7.长期维持引水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A.大水漫灌B.河水蒸发C.泥沙淤积D.河水下渗8.兴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对银川平原的直接影响是( )A.扩大灌溉面积B.缓解土壤盐碱化C.增加农产品种类D.提高通航能力解析:6.A 7.C 8.A 第6题,由图文可知,该区域为银川平原,此段黄河大致自南向北流,因此地势南高北低,唐徕渠引水起点最偏南,海拔应是最高。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四十)区域经济发展(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区域经济发展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2019·成都模拟)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
如图为某地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图。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B.生态混合型农业C.河西走廊可大面积推广D.自给自足型农业2.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指的是( )①不合理灌溉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②过度垦荒导致荒漠化加剧③小农经营使得粮食单产降低④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3.关于我国发展有机农业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②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③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④科技发达,便于农业技术推广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1.B 2.D 3.C 第1题,生态农业是能同时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图示中农业模式有花卉、蔬菜种植业,也有鱼塘、养猪畜牧业,故为生态混合农业。
第2题,资源代价主要指农业不合理灌溉;环境代价,主要指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第3题,我国耕地面积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我国土壤类型多样,有肥沃的黑土,也有贫瘠的红壤,不能概括为土壤肥沃;我国纬度跨度较大,热量差异大,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差异大,因此自然环境复杂,农业生产模式多样,适合有机农业发展;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有机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但我国目前科技并不发达。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九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九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质性缺水;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资源型缺水。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城市中,资源型缺水最严重的是( )A.杭州B.广州C.南昌 D.石家庄2.我国目前重点治理的“三湖”(江苏太湖、安徽巢湖、云南滇池)地区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其污染物来源不包括( )A.化肥农药残留物 B.生活污水C.原油泄漏 D.工业废水解析:1.D 2.C 第1题,石家庄位于华北地区主要是水资源数量较少,属于资源型缺水,其他三城市属于水质型缺水。
第2题,“三湖”地区的水污染现象与原油泄漏无关。
3.下图“节水曲”反映了( )A.工业节水 B.农业节水C.家庭节水 D.水资源的浪费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节水曲”中有洗衣、拖地、冲厕,这属于家庭用水。
下表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读表完成4~5题。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B.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C.采取合理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解析:4.D 5.C 第4题,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加快主要是由人为原因(破坏植被等)导致西北地区生态恶化,而自然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第5题,A项会加剧土地沙化程度;B项可在相对较为湿润的地区发展,但对整个干旱区而言,也会加大环境压力;D项不现实。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读图,回答6~7题。
6.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7.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解析:6.A 7.D 第6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地形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的关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39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39一、选择题环境效率高表示现有技术条件下污染物可减少的程度比较低,此时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率低表示即使不提高技术水平,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而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读某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环境效率分布情况图,完成1~2题。
1.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省级行政区是()A.山东省B.河北省C.青海省D.重庆市2.从环境效率的角度分析,甲省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措施是()A.提高技术水平B.大量外迁高污染产业C.调整能源消费结构D.调整产业结构1.C 2.A第1题,根据材料“环境效率低表示即使不提高技术水平,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而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可知,图中信息显示环境效率最低的是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几个省级行政区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C正确。
第2题,甲省为黑龙江省,环境效率≥0.8,环境效率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A正确。
2023年8月24日,日本罔顾国际社会和组织的质疑和反对,强行启动了核污水排海计划,正式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排放至太平洋。
根据该计划,核污水排海时间将至少持续30年。
核污水排海带来的危害是不可逆的,造成的安全威胁是多方面的、全球性的,且将长期存在。
据此完成3~4题。
3.若科研机构利用GIS模拟核污水扩散路径,需要输入的主要信息源有()A.表层洋流分布B.海水温度分布C.板块运动趋势D.生物迁徙路径4.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危害有()①毒害海洋生物,继而威胁人类健康②会改变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③排海后,其传播速度、影响范围和环境风险都将不可控④会以长久、复杂的方式影响海洋环境,使海洋渔业受损A.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②③④3.A 4.B第3题,利用GIS模拟核污水扩散路径,需要输入的主要信息源应该是对核污水扩散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核污水主要是随着洋流的流动扩散的,A正确。
(人教版)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知识点同步练习卷 流域的综合开发 新人教版

流域的综合开发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松花江流域水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嫩江是一条美丽、富饶之江,同时又是一条多灾多难、桀骜不驯之江。
其多灾多难、桀骜不驯的原因可能是( )①支流多,降水集中②干流由北向南流,易形成凌汛③下游水流速度慢,易形成洪涝灾害④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抬升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松花江虽然是黑龙江的支流,但其开发程度却超过了黑龙江。
黑龙江开发程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①为中俄两国的界河②水量小,开发价值低③气候寒冷,结冰期长④东北能源丰富,不需要开发黑龙江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3.尼尔基水利枢纽对下游的影响有( )A.提高通航能力B.导致下游水质恶化C.解决下游地区的水危机D.使洪水灾害得到缓解【答案】1.C 2.C 3.D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鱼类。
每年5月到8月,湟鱼都要沿周边河流洄游以繁殖后代。
下图为青海湖流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湟鱼洄游距离越远,幼苗在淡水中生存时间越长,其成活率就越高。
阻碍湟鱼洄游的主要因素是( )A.鸟类捕食B.河床险滩C.水坝拦截D.河水流速5.当前,为了保障湟鱼顺利洄游,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拆除水坝B.修建过鱼通道C.阻止鸟类捕食D.炸掉险滩【答案】4.C 5.B下表是某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下图是该流域三种区位因素示意图,箭头方向表示区位条件优越性增加。
据此完成6~7题。
年份耕地草地林地未开发地其他1980年55.0% 4.9% 19.8% 15.4% 4.9%2010年40.2% 6.2% 44.1% 1.3% 8.2%6.与1980年相比,2010年该流域( )A.河流区位优势增强B.气候区位优势降低C.地形区位优势降低D.各区位因素不变7.关于该流域开发方向,最可能的是( )A.大力实行梯级开发B.大力发展立体农业C.大力发展有色冶金D.大力发展铁路运输【答案】6.A 7.B(2017·安徽合肥模拟)红水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我国水电开发、防洪及航运规划中的重点河流。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44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泉州市七库连通工程主要连通彭村、龙门滩、山美、惠女、菱溪、陈田和泗洲7个大中型水库(7个水库总库容约为9.85亿立方米,占泉州全市大中型水库总库容的78%),工程完工后,可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泉州版的“北水南调”。
如图是泉州市七库连通工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泉州实施“北水南调”的根本原因是( )A.南部农业用水紧缺B.北部河流径流量比较稳定C.南部降水量较少D.水资源分布不均衡2.泉州七库连通工程建设所要考虑的首要条件是( )A.地势北高南低,全程可以自流引水B.沿线地区地质条件稳定,工程防震系数低C.沿线地区多水库、河流,水源比较稳定D.输入干线主要经过武夷山区解析: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泉州西北部多为山区,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欠发达,但水资源丰富;东南部靠海,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发达,但水资源紧张,全市水资源分布整体上呈西北多、东南少的态势。
第2题,仅根据图文信息无法判断该工程全程是否可以自流引水;根据材料可知,该工程的目的是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故调水所要考虑的首要条件是水源是否稳定;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工程防震系数高;该输水干线主要经过平原地区。
我国是一个多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2017年5月16日,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见下图)正式开始输油。
据此回答3~5题。
3.201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实行的煤改气,导致了我国大面积的“气荒”。
下列作法中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是( )A.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B.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C.部分地区暂缓施行煤改气D.关停部分高耗气产业4.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A.山高谷深,气候湿热B.植被茂密,虫蛇出没C.荒漠广布,水源不足 D.经济落后,维护困难5.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①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②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③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④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⑤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⑤ D.③④⑤解析:3.C 4.A 5.D 第3题,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渠道建设、完善机制需要时间较长。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环境保护含答案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环境保护1.(2019·昆明摸底)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业国。
全国拥有大小矿山约15万座,占用土地达数百万公顷。
随岁月流逝、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矿坑也越来越多,废弃矿区往往有诸多疑难杂症,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采空区规模庞大,不仅不适宜人类居住,也是耕种和绿化的禁区。
但壮丽矿坑所具有的特别之美,也令人印象深刻。
列举废弃矿坑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废弃矿坑综合利用的措施。
解析:本题需要从矿坑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破坏了地表形态和地质结构,排土场、尾矿场形成了新的污染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矿坑利用主要针对现有形态特点进行设计,不便利用的需要填埋与整治修复,改善其环境条件。
答案: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周边环境重金属污染和水体污染;诱发滑坡、泥石流、塌陷等灾害;引起大气中灰尘增多,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出行安全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视觉污染(与周边景观不和谐)。
措施:建设矿坑博物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填埋与整治修复,进行复垦造田;恢复植被与绿化,建设湿地、绿地;建设为仓储用地、坑塘养殖场、垃圾处理场等。
2.(2019·茂名二模)如图为我国沿海三个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CI)统计图,AQCI数值越大空气质量越差。
指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结合图分析可知我国空气质量指数的空间变化是京津冀地区大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从时间来看冬季高夏季低。
原因可以从污染物的来源、大气运动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变化特点:冬高夏低(春降秋升),北高南低。
原因:冬季大气相对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夏季降水多,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北方冬季燃煤取暖,大气污染物增加,导致空气质量差;北方地区重工业集中,矿物能源消耗大。
3.人们将长期无人使用、维护、落满灰尘、形似僵尸的汽车形象地称为“僵尸车”。
2017年12月我国某市城管委排查发现,主城区“僵尸车”现象尤为明显,违规停放在人行道上、道路泊位上的废旧车辆就达300多辆,居住小区的废旧车辆更多。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C.资金 D.交通解析:1.C 2.D 3.D 第1题,秦岭—淮河线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界线。
淮河流入洪泽湖之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故在洪泽湖以东地区虽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但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区域划分界线的标志,所以A 项错误、C项正确;据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故B项错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
第2题,据材料可知,苏南、苏北的划分是以长江为界的,显然长江是造成苏南、苏北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导因素,故长江对苏南、苏北两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起到阻隔作用。
第3题,据题中信息可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交通促进了苏南、苏北两个经济区的联系,减弱了长江的阻隔作用。
“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
在我国的关中平原,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
下图为松花江流域水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松花江虽然是黑龙江的支流,但其开发程度却超过了黑龙江。
黑龙江开发程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为中俄两国的界河②水量小,开发价值低③气候寒冷,结冰期长④东北能源丰富,不需要开发黑龙江
A.①②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尼尔基水利枢纽建成后,对下游的影响是( )
A.提高通航能力B.导致下游水质恶化
C.解决下游地区的水危机D.使洪涝灾害得到缓解
解析:1.C 2.D 第1题,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开发不便且纬度高,气候寒冷,结冰期较长,不易开发。
第2题,尼尔基水利枢纽建成后,使下游洪水威胁得到缓解,改善上游通航能力。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黄河下游时常出现季节性断流,而且断流天数和河段长度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0亿元。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针对黄河下游断流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①制定法规,不允许沿岸取用黄河水②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流域人工降雨③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强节水意识④南水北调,引长江水入黄河,补充黄河水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综合开发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是( )
①中游植树种草,控制水土流失②下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枢纽,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③开发中、下游水能资源④调整沿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3.C 4.D 第3题,黄河下游时常出现季节性断流原因是流域内水资源利用未能够协调好,上游地区用水量大,下游水资源减少。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再加上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缺水补给,所以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强节水意识;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补充黄河水量。
而制定法规,不允许沿岸取用黄河水、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流域人工降雨是不正确的。
第4题,综合开发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是中游植树种草,控制水土流失,调整沿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①④对;黄河下游是地上河,不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枢纽,②错;黄河下游落差小,缺少水能资源,③错。
下图是长江的干流剖面图及中下游逐月流量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描述中能正确反映该河流中下游气候、水文特征的是( )
A.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有两个汛期
B.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夏汛冬枯
C.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量夏秋多、冬春少
D.气候高寒,冬季断流
6.受流域自然背景的影响,该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是( )
A.上游以生态效益为核心,重点开发旅游业
B.中游兴建大坝防洪、发电,发展工农业生产
C.下游疏浚河道,改善水运条件
D.采取梯级开发,实现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解析:5.C 6.D 第5题,长江中下游逐月流量变化曲线图揭示了河流水量夏秋多、冬春少,但无断流现象。
长江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降水集中于夏秋季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导致了河流水量集中于夏秋季。
第6题,长江流域的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因不同河段的开发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上游以生态效益为核心,重点开发水能;中游防治水患,发展工农业生产;防治环境污染是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任务。
流域开发的核心是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下表为世界某大河流域的数据统计表。
据此完成7~9题。
流域面积230万 km2耕作2%
森林覆盖率84% 农田灌溉10%
鱼类数量43种大城市1座
草原3% 已开发面积1%
人口密度1人/km2水电站2座
7.
A.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多湿地
B.气候寒冷,光照与热量不足
C.气候干旱,难以发展种植业
D.地势崎岖不平,山地坡度大
8.该河流域大城市仅一座,大城市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开发程度低,人口迁移拉力不足
B.资源贫乏,缺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C.农业规模较大,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D.工业化进程缓慢,城市环境问题严重
9.根据表格数据推测,该河流域发展的方向是( )
A.开垦荒地,扩大农作物生产规模
B.向外迁移人口,控制开发规模
C.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造纸工业
D.保护生态环境,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解析:7.B 8.A 9.D 第7题,由表可知,该河流域面积很大(230万 km2),但鱼的种类却不丰富(43种),可以推测该河应位于较寒冷的高纬度地区。
从其他指标可知,该河流域森林密布、开发程度低、人口稀少,基本可以锁定该河为亚洲北部或北美洲北部的某条大河,热量是制约该河流域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第8题,该河流域开发程度低,导致人口迁移拉力不足,大城市难以发展。
该地森林资源丰富;该地农业规模较小;该河流域内人口、大城市稀少,城市环境问题不严重。
第9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河流域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所以该河流域的发展方向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对环境破坏较小的生态旅游业。
“开垦荒地,扩大农作物生产规模”和“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造纸工业”都会破坏生态环境。
“向外迁移人口,控制开发规模”不利于区域发展。
(2019·济宁一模)如图为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及伦敦气候资料统计图。
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读图完成10~12题。
10.伦敦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冬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地处背风坡B.西风偏弱
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寒流流经
11.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拦水发电B.储存淡水
C.供旅游活动D.防海水入侵
12.泰晤士河水闸关闭时,会促使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 )
A.泥沙沉积量减少B.泥沙沉积量增加
C.河流水质下降D.河流含沙量增加
解析:10.B 11.D 12.A 第10题,伦敦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但冬季南北温差大导致气压差也较大,冬季西风势力更强;夏季西风相对冬季偏弱,故夏季降水量小于冬季。
第11题,河口水闸一般是为防止海水入侵而建,结合夏季降水量小于冬季,可判断水闸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的原因是夏季河水下泄量少于冬季,则夏季时海水更容易入侵。
第12题,因水闸主要功能是防海水入侵,若关闭水闸,会减少海水对河流的顶托作用,则不利于河流泥沙的沉积,即该段河流泥沙沉积量会减少。
注意该段河流水质受海水入侵影响,关闭水闸,海水难以入侵,则河流水质变好。
河流含沙量的多少与此处水闸的开关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