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绪论要点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5
编辑版ppt
分组研讨二
第三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并调研 整理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 科、口腔科、皮肤科等的常见病20种,结合附篇 二中成药各论部分相关中成药学习研讨。
整理资料、制作PPT、分两次汇报讨论30%
6
编辑版ppt
分组学习
全班分组,每组7名,设立组长、副组长各一名。
7
编辑版ppt
考核
平时成绩20% 集中汇报研讨30% 大作业20%,课程总结论文30%。
8
编辑版ppt
常见病辨证论治概要
第一篇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
9
编辑版ppt
第一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第一节 辨证原则
1、全面分析病情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通过辨证就能够突出疾病的主要矛盾,给予相应施 治。尤其是在辨病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有时可通过 辨证取得疗效,解决问题。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 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手段。
12
编辑版ppt
辨病
辨病是对中医辨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 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 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
13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统称为六淫病邪。
二、 六淫的致病特点
1、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2、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各体差异,虽在同
一季节里,也可感受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疾病。 3、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多是混合的 4、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
头 痛 身 痛 , 鼻 流 清 或无汗,头痛,咳嗽, 痛,或拘急
【中综大纲】中医内科学需要掌握的内容?

【中综大纲】中医内科学需要掌握的内容本公众号由远志医研(中国中医考研)所创,本文内容供各位学习参考。
中医内科学(一)总论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病、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郁证、癫狂、痫病、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虚劳、厥证和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肺痿、肺痨、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和癌病。
3.下列病证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病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胸痹与真心痛。
(16)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忡。
(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
(20)中风、厥证、痫病、痉证。
(21)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刚痉与柔痉。
(23)暑厥、气厥、蛔厥。
(24)头痛与眩晕。
(25)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6)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7)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和血府逐瘀汤。
(28)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29)呃逆与干呕、嗳气。
(30)泄泻与痢疾。
(31)干霍乱与腹痛。
(32)腹痛与疝气、肠痈。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绪 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知识点表解】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含义: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含义: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主要探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的 形态、生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
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 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 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学科属性 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关于生命、健 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 的医学理论体系。
矿物、植物、军事、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 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含义: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理论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体系的概念 特征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及冶炼、酿造等诸多创新。
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的探讨,对中医学的生命理论有深刻的影响。
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医生的修身及医德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绪论

绪论学习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3.著名的医学著作以及其创作人和年代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与我国传统的人文科学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学科,属于东方传统医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和经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条件:①生产关系的改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因而使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
②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以及冶炼学,酿造技术也有所创新。
③在哲学方面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诸子百家。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⑴«黄帝内经»该书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从春秋战国开始,至汉代结束。
全书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收集文章162篇,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它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⑵«难经»全书共有81个问答,故又称«八十一难经»。
该书用问答的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并对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以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等治疗原则有所创见,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中医学基础理论》之绪论

《中医学基础理论》之绪论《中医学基础理论》之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是辩证论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理、病理、诊法、辩证、养⽣、防治等各个⽅⾯,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体⾃⾝的整体性和⼈与⾃然、社会环境的统⼀性两个⽅⾯。
1、⼈体是⼀个有机整体⼈体是⼀个内外联系、⾃我调节和⾃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体是由若⼲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它们有不同的结构和机能,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的。
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实际上是整体机能的⼀部分。
①⽣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是构成⼈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的,即五脏⼀体观;⼆是⼈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体观。
五脏⼀体观:⼈体由五脏(⼼、肝、脾、肺、肾)、六腑(胆、胃、⼩肠、⼤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官窍(⽬、⾆、⼝、⿐、⽿、前阴、后阴)等构成。
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构成了⼼、肝、脾、肺、肾五个⽣理系统。
⼈体⽣理系统简表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系统⼼⼩肠脉⾆⼿少阴⼼经,⼿太阳⼩肠经肝系统肝胆筋⽬⾜厥阴肝经,⾜少阳胆经脾系统脾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肺系统肺⼤肠⽪⿐⼿太阴肺经,⼿阳明⼤肠经肾系统肾膀胱⾻⽿及⼆阴⾜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精、⽓、⾎、津液是构成⼈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体各种⽣理机能的精微物质。
⼼因其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
故⼼神能够控制和调节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机能。
诸如⼼⽓推动和调控⼼脏的搏动以⾏⾎,肝⽓疏泄以调畅⽓机、舒畅情志,肺⽓宣降以⾏呼吸和⽔液,脾⽓运化⽔⾕和统摄⾎液,肾⽓主⽣殖、司⽔液代谢和纳⽓等,都有赖于⼼神的统⼀主导。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官危。
”⼗⼆官危:⼈体⼗⼆脏腑的合称,即⼼、肝、脾、肺、肾、膻中(⼼包络)、胆、胃、⼤肠、⼩肠、三焦、膀胱。
绪论

平乐正骨学校
•诊 ---- 诊察、了解 •断 ---- 分析、判断 •地位 ---- 桥梁课
一、 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一)基本概念:
1、诊断:通过对病人询问、检查, 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 康状况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对 所患病、证作出概括判断。
诊:诊察了解—运用感官掌握病情资料 断:分析判断—运用思维确定病理种类
(2)疾病类别:包括病名类别和证候 的类别。 (3)症、证、病的关系:
症是病与证的外在表现——诊断依据 病与证是症的内在本质——诊断归宿 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病理概括。 病——反映其全程全貌中的基本矛盾 证——反映其具体阶段中的主要矛盾 病与证相结合构成完整的病理本质
•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历代医家积 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中国 特有的完整的诊病体系,即四诊(望、 闻、问、切)、辨证与辨病。中医诊断 学所具有的独特诊断方法与对人体生命 活动状态的认识,自古至今,一直在临 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并对国外医学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4、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 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 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 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 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 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 实地记录下来。
•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 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 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 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 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 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 疗提供依据。
(2)闻诊:是指通过医生的听觉及嗅 觉,分辨病人语言、呼吸、咳嗽、 声音与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是否 异常,借以判断病人患病情况。 (3)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陪诊者进 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病人的现在 症状、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变过程、 诊疗经过、以及病人的生活习惯、 人事环境等,为诊断疾病搜集有关 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1、整体恒动 整体思维:天人合一、形神一体观、气一元论 恒动:变易思维;
2、司外揣内 藏象学说、诊察疾病
3、取象比类 一般到个别、已知到未知的演绎法;
4、归纳演绎 归纳: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和结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从一般推演个别的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1、重视学习中医思维 2、强化临床实践和技能训练 3、注重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和区别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四时对人体气血的影响、脉应四时
2、自然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季节性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域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防治的影响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诸因素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影响 防治疾病,当调摄精神,适应社会,以维持身心健康
刘完素——火热论——以寒凉清热——寒凉派 张从正——邪去正自安——汗吐下——攻邪派 李杲 ——重视胃气——温补脾胃——补土派 朱震亨——倡相火论——滋阴降火——滋阴派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明清时期 明代——命门学说的产生(赵献可、张景岳) 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吴又可——《瘟疫论》戾气说,对瘟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创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生白——《湿热条辨》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 治法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思维方式; 3、了解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4、《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奠 定了中药的理论体系
(二)晋、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 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 《脉经》晋·王叔和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
本概念,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及其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 念
中医学:产生于中国,经数千年发展, 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养生方 法和诊疗手段的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中医预防医学
温病四大家:吴又可、薛生白、叶天士、吴鞠 通----创“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
(五)近代与现代(整理、中西汇通、 发展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事物的统一性与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
(1)体现于人体结构 (2)体现于生理上相互作用(生、克),病理上的相互影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 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发展了辨 证论治理论体系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李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和):攻下派 )
《医学纲目》明·楼英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陈梦雷
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根据四诊资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 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 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 绪论 要点
一、定义: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
并采用中药治疗的一门临床科学。
二、性质: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系统的反映了
中医辨证论证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学科的基础
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
三、发展简史
(一)萌芽时期(春秋战国以前)
1、殷商 甲骨文 已有关于一些内科疾病的记载,开始认识内科疾病
2、商代 伊尹 创制的“汤液”药酒治疗疾病
西周 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
医师
内科已作为医学的一个专科
(二)奠基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
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 对内科学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奠定
中医和临床的理论基础。
《难经》 补《内经》之不足
《神农本草经》中药学奠基作用
《伤寒杂病论》成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两大辩证论治(六经辨证和脏腑辩证)理
论体系,发展了《内经》医学理论,是辩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
起来
形成时期(魏晋至金元)
诊断学:晋 王叔和 《脉经》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本草学: 陶弘景《本草经注集》
病因学: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在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症状学:王焘《外台秘要》贡献最大
治疗学:葛洪 《肘后方》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用青蒿治疗疟疾
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四大家——刘李张朱,寒土攻养
完善发展时期(明清以后)
明代 薛己 《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
王纶 《名医杂著》
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互补学说
李中梓《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
吴又可《瘟疫论》提出戾气治病的病因学说
清 叶天士 《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薛生白 《湿热条辨》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
三、内科疾病的分类
最早对内科病症进行分类的是《内经》 病机十九条
《伤寒杂病论》(1)外感热病:伤寒(2)非外感热病:内伤杂病
《诸病源候论》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
《备急千金要方》风病、伤寒、脚气、消渴、水肿
张从正 《三法六门》风寒暑湿燥火
病症证的含义
病,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特定的
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
症,包括症状和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
变化,如发热、咳嗽、呕吐、头痛等。而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
面黄、目赤、皮下结节、舌红、脉数等。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病症证的联系: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
所组成。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成为疾病连续全过
程中的一个环节或横断面。各阶段或类型的症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
程。
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本质揭示的是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而
证的本质揭示的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因而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 更易认知。
病和证是病理本质反映,而症仅仅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
治疗原则:
治疗宜早
分清标本,权衡缓急: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整体论治,调理阴阳
审证求机论治
三因制宜:因时 因地 因人,又称“异法方宜”
动态观察,分段论治
知常达变,圆机灵活
因势利导,顺其病势
重视调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