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的一点体会

合集下载

宋代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代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代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民以食为天”,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对饮食是格外重视的。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不仅是古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映,而且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社会的精神文明。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还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的结果。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饮食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

回顾过去学术界对宋代饮食文化史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对宋代饮食文化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节,也有助于学界加强有的放矢的研究工作,把对宋代的饮食文化史的研究工作推向深入,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注入新鲜空气。

古代饮食文化的内涵应该包括饮食、加工制作食品的技艺、饮食文化礼仪、心态等不同的内容和层次。

笔者认为,围绕着食品的生产、加工、市场、消费及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法令等一切活动似皆可列入饮食文化的范畴。

故有些学术专著和论文我们一并列入综述的范围。

对宋代饮食业、饮食市场、饮食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的探讨是研究宋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姜庆湘、萧国亮在论述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时,指出饮食消费是汴京城市经济发达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并说明了一些饮食情况。

此文虽非专门论述饮食业,却为我们认识宋代城市经济与饮食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无独有偶,周宝珠在探讨宋代东京城市经济发展及其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时,也对东京的饮食业和饮食市场多有论述,饮食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

正面专文探讨宋代饮食业的文章是陈伟明的《唐宋时期饮食业发展初探》,作者从饮食业的发展变化与趋向、饮食业的主要经营类型与服务层次、饮食业经营特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作者认为,唐宋时期的饮食业,在营业地点范围、营业时间上已逐步摆脱封建政府的直接干预与控制,主要是以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转移,在性质上已进一步向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转化,显示了唐宋饮食业发展变化的历史新趋向。

现代人阅读古籍经典的十八个理由

现代人阅读古籍经典的十八个理由

首先必须忏悔的是我并没有阅读足够的古典原典。

没有阅读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缺乏兴趣,而是因为:一),我有着阅读的语言障碍。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会拥有少量的古典阅读的材料,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那都只是升学的必要。

而老师们也并没有告诉我们从古典之中应当汲取的养分与审美,而对他们而言更多地也只是完成任务。

所以到了现在,只有那些受过专业的古典语言训练的人才能够流畅地阅读古典。

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于是被剥夺了理解、欣赏或者鄙夷那些文字的能力和机会,这难道不是不公平吗?可是话又说回来,既然我们已经生活在了现代,而那些文字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生活已经远离了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去阅读古代?基本上中国开始斩断与古代或者古典的关系,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

那些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先贤们开始提倡白话文从而把古典都贬斥为封建落后的东西。

可是,二),这些人多数是从私塾接受了古典教育之后,才逐渐转入了西学。

也就是说,他们往往都具有深厚的古典背景,才能够在西学与中学之间进行分辨从而贬斥古典的。

但是他们自己对于古典其实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比如鲁迅乃是训诂大家,胡适的名著《中国古代哲学史》和《中国中古哲学长篇》都深刻得益于其私塾教育。

研究历史的顾颉刚、傅斯年就更不必说了。

就政治人物而言,曾国藩是蒋介石的偶像,王阳明的哲学依旧如今是台湾的显学。

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哪个不写得一手好的古体诗?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四),我们已经完全不了解和失落了那些时代的真相。

革命与现代化已经把古典的传承冲击得七零八落,我们甚至连一些古典中最基本的元素都已经无从知道。

例如,很惭愧的是,我直到最近才了解到了《古诗十九首》。

假如我们要认为白话文的确具有这古文更加具有容易理解的素质的话,那么这一组两千多年以前的诗几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的阅读障碍,而其实就是白话文的先声。

其实,五),与现代相同的是,把文字搞复杂化的永远是知识分子。

歌以咏志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诗歌与文学的原始冲动,因此早期的《诗经》、中期的《古诗十九首》和后期的《红楼梦》、《镜花缘》,不过都是民间的表达。

一种日常生活史的视野——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一种日常生活史的视野——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浏 览 本 书 ,很 容 易 让 读 者 想 起 社 会 学 是 谢 和 耐 想 要 告 诉 读 者 的社 会 事 实 。谢 和
家费孝通先生 的 《江村经 济》。二 者 的相 耐 在 书 中首 先 考 察 了杭 州 城 市 的状 况 , 比
同点都是考察 中 国民众的 日常生活 ,行文 如 它 的 人 口 、交 通 、火 灾 等 ,然后 考 察 了
社会 的出现 ,在 中国却没有市 民社会的出 影响社 会发展 的重要 力量 。总体来 说 ,中
现 ,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是中国传 统的 华 文 明 在 此 时 达 到 了 一个 新 的 高度 ,可 以
亲缘宗法 网络及家族关系 ,使得个人和社 说 当 时 的 南 宋 是 一 个 处 于 世 界 前 列 的 国
口董 敬 畏
一 种 日常 生 活 史 的视 野 — — 读 《蒙 元入 侵前 夜 的中 国 日常 生活 》
D 尽 管南寒包造 7高度 的文化和文 明 ,然而最终 舒沦落在 蒙元铁 蹄下呻 吟 。根 源 在 于 中 国 文 化 的理 念 。但 是 历 史 书 写告 诉 我 们 是 社 会 矛 盾 和 民族 矛 盾 导致 南 宋 灭 亡 .却 没有 从 文 化方 面 入 手 去分 析 。 由此 .《蒙 》书成 为 历 史 书 写 的一 种 方式 。

。 ‘ 灯 下 闲 读 J 103

循 的是 社 会 生 活 固有 的 内在 先 后 逻 辑 。
为接近真实 的生活场景 ,并且使读者得以
杭州作 为南宋第一任 皇帝偶然选定 的 概览 当时杭州 城 的市井 场景和 生 活百态 ,
都城 ,因为它 的 自然条件和行政原 因 ,聚 并对宋代 的潜文化小传统进行 了初步的梳

推荐一本有关宋史的书吧

推荐一本有关宋史的书吧
11:17:31 想对xdbn说句话,您应该批评的是那些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就到处得瑟的人,而不是明月先生,我赞同云鹤轩的观点。回应 删除 霍姆斯
2012-11-03 10:51:45
豆瓣阅读最新发布电子书《达尔文显灵》——中国第一部文化相声体小说:/ebook/266588/
(口说般若,心中常愚。改变当下) 2010-11-21 18:58:54 《如果这是宋史》,感觉很不错。回应 删除 kings (有头像了)
2010-12-26 19:13:28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很通俗,虽然引用史料特意绕开正史,且不成体系,但是读罢,相信你会有一个立体的宋人生活图卷,或许对于初读宋史的人来说,会较条框正史有趣。法国汉学家著回应
在线日文电视台,全部可看,速度还不错 133回应 小制作和大制作,同样很感人! 932回应 20天瘦了30J ,完全没运动,少吃不运动(...
789回应 ❀ 你 的 微 笑 像 朵 花 ❀ 1353回应 金牛座喜欢你的10个表现 141回应 【完结】围脖上的微小说都好腐哈哈哈 117回应
你们这些所谓的“历史系学生、大学老师、著名学者、资深编辑、甚至愤青”就开始了成天的嚷嚷,口口声声:“要让大众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而且要自愿,甚至是乐于去了解。”
你们做了什么?至多把二十四史整白话了,把文言文的深刻,精髓弄丢了不说,结果呢?人一看,哇,二十四...,得,否看了。为啥,您说呢?
(/183027844) 2008-06-20 16:09:08 燕齐怪迂士 说得很有道理,是行家!回应 删除
月光空灵 (月光下的诗) 2009-01-02 20:41:53 推荐《两京梦华》,非常适合做了解宋代历史各方面的普及读物。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doc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doc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日常生活”是民俗学的研究范畴,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著述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描写了南宋初期延续至蒙元入侵过后的南宋民众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为读者了解南宋时期的民俗史提供了一个简洁明了的范本。

谢和耐选定蒙元入侵南宋前即1276年的数十年和当时南宋的都城杭州作为描绘在一定历史时段下的中国民众生活的范围。

杭州是当时南宋的建都所在地,本身在南宋时期因为人口众多和繁荣富丽而极具代表性,容纳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包含了不同形式的日常生活;蒙元入侵前的数十年间则是城市中心和商业活动的突出发展的时段,作者的眼光直接聚焦城市生活,所以认为选择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

我想引用作者在导言中提出的两个观点,观点一是作者认为10—13世纪中亚和蒙古游牧民族对中元造成的压力是促进中国长江流域和东南省份经济普遍增长的主要动因,之前中国的发展以北方地区为主。

这反映在南宋迫于蒙元压力,迁都杭州使杭州变得富丽堂皇,帝国的经济中心南移,辐射到更南边的福州、泉州以及长江中上游流域。

观点二是作者认为以杭州为代表的南宋看似安定繁荣,其实只是幻象,真实情况映射出国库空虚、农村贫困、统治阶级内部党争,随后难逃其被蒙元覆灭的结果。

作者提到传统儒家思想认为国家的覆灭是因为皇帝缺乏德行,而作者认为中国的真正崩溃与道德松弛无关,而在其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本质之中。

我以为作者是想借描绘日常生活来反映国家覆灭的内在真相,那么蒙元入侵前夜的日常生活在逻辑上则介于两个观点之间,以杭州为代表的经济中心转移给居住于杭州的人带来了新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日常生活之下又暗含危机,与被蒙元入侵似乎又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日常生活是否只是作者的切入点?在随后的章节中作者确实从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描绘了南宋色彩绚丽的日常生活,但大量的细节表明作者仅仅只是在描绘城市中的日常生活,他选用了丰富的文字材料进行描述,如南宋流传下来的生活琐记、笔记小说、方志、轶事汇编、马可波罗游记,这些资料细节丰富,马可波罗游记与中国的文献在描写某些同一事物上又能吻合;在分析中国社会产生的问题时,作者也注意同欧洲进行对比,试图说明在南宋时期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才会产生特定的生活形态,中国社会在南宋时期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人阶层的崛起为什么没能同欧洲一样改变社会结构,作者用中国传统观念在社会中流传呈现出的坚韧性予以解释,最后则回归到中国文化的特性。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由法国著名汉学家、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贾克?谢和耐(Jacques Gernet)辑写,中译本由刘东翻译,199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出版。

本文不打算对此书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评价,只想就全书读后所产生的一些感想谈谈自身的理解或者体会。

本书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写作背景是二战以后,西方汉学界开始对自十九世纪以来就己经出现的那种“中国社会停滞论”进行的反思,并普遍认为由中因数千年以来到前近代时期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其中宋代则是一个有着重大转折的时代。

本书即以1275年前后的南宋都城临安为考察场景,描绘了中华文明在蒙古入侵前夜所能达到的高度,是西方汉学学术史上的代表性述著。

此外中译本还在书末附有译者刘东先生的“译后絮语”,文笔精深,对于理解原文不无裨益,与正文相得益彰。

本书的写作有一个重要的学术前提,那就是承认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过巨大的历史变革,而中华文明则在此变革过程中造极于赵宋之世。

实际上,自从东洋学术巨擎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论”以来,影响甚大,西方汉学界久寸此尤为推崇。

故谢氏之书,未尝不是对内藤氏的一种呼应。

然则,內藤的学说是否确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未必无再商榷的余地。

因此,谢氏在书中的立论基础就必须予以重新审视,至少,那种将宋代文明发展的成就过分拔高的学术倾向,笔者个人是不甚认同的。

如是说,这个缺陷是由于学术见解的分岐所造成的话,则书中对于企图复完传统中国社会场景的努力尝试,也是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的。

而造成如此局面的最根本原因,则是中国传统史料的缺失。

如果借用梁任公那种略带偏激的言语来评价的话,那就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姓之家谱也!”其结果自然是让历史在很多时候仅仅成为一件表面华丽而实则空洞的外衣。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从传闻、笔记、笑话、民间故事、私家史乘、方志谱牒等非官方史料入手,就成为历史学家们无奈的选择。

但即使如此,恐怕也还是不够的。

【宋朝历史】《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宋朝历史】《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宋朝历史】《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原文标题:《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故纸堆中淘出的纸上王朝《蒙古元入侵前夕中国的日常生活》[Law]由谢赫耐和刘东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先列一个书目:《梦粱录》、《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吴船录》、《鸡肋编》、《都城纪胜》、《棠阴比事》、《钱塘县志》、《直腊风土记》、《夷坚志》、《说郛》、《马可波罗游记》。

这些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事实上,它们都与南宋时期的中国首都杭州有关。

虽然笔记、轶事、笔记小说、方志和游记的体裁不同,但它们都记录了南宋杭州的社会状况、居民生活、城市变迁和文化娱乐。

尽管自1276年蒙古人占领中国以来,意大利马可波罗就记录了杭州,但杭州在王朝更迭后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用中国材料确认外国人的记录自然是有帮助的。

从这些故纸堆中是可以淘出一个纸上王朝的,这是考验学者的学识和耐心的工程。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便是如此构筑起来的。

译者刘东说:“《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蒙元入侵前夜中国日常生活》的写作方法让人想起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他们两人都专注于调查某一地区的日常生活。

《江村经济》写的是村庄、家庭、婚姻、亲戚、邻居、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工作、贸易等。

;《蒙元入侵前夜中国的日常生活》写的是城市、社会、居民的衣食住行、家庭、婚姻、四季、文学艺术、娱乐休闲,不同的是,《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在江村实地考察一个多月后写的,而《蒙元入侵前夕的中国日常生活》则是汉学家谢贺耐根据中国原始资料和海外史料建立的纸质王朝。

这本书可以说是把南宋都城杭州当作一个病灶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琐碎周详而敏锐透彻,跨多种学科,选点准确,具有史家的格局和洞见。

这应该就是“新史学”的特征了。

《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1.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了两宋时期某个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它是()A.太湖流域B.长江流域C.黄河流域D.淮河流域2. 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A.蕃坊B.蕃市C.蕃学D.市舶司3. “苏湖熟,天下足”这个谚语,表明什么地方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A.黄河流域B.太湖流域C.淮河流域D.珠江流域4. 两宋时期,关于我国的经济格局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经济重心在北方B.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C.经济重心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5.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占城稻是从朝鲜引进的B.北来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C.宋代商业繁盛,出现了早市、夜市和草市D.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6. 中国古代民间出现“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这一谚语说明()A.全国的粮食只有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能够成熟B.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粮食熟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C.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粮仓D.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粮食不容易成熟7. 下列关于唐宋时期的手工业说法错误的是()A.唐代时世界工艺的珍品是唐三彩B.唐代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C.宋代的造船业居于当时世界的首位D.宋代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8. 宋朝时,为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政府设立的机构是()A.都护府B.市舶司C.宣政院D.都督府9. 宋朝时期一位阿拉伯商人乘船来到泉州购买瓷器,他的商业活动应受到下列哪一机构的管辖()A.海关B.总理衙门C.户部D.市舶司10. 学习宋元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

你认为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C.封建国家陷入危机D.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11. 填空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的感想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是我上研究生以来读得第一本书,也是对我最有影响的一本书。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以法国学者谢和耐的研究视角和某些方法来写中国的国情,评估中国的文化。

首先这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就给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所征引的材料除了《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和《癸辛杂识》等几种由当时士大夫所写的史料外,也加入了许多以异国人的眼光来描述中国的史料。

我们看到这些文字总能感觉到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谢氏此书着力描述宋代杭州(临安)人的日常生活,使读者得以概览当时杭州城的市井场景和生活百态。

谢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细节对当时南宋大都市临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宋朝在物质层面上和精神层面上都达到了辉煌顶峰。

然而在蒙古人入侵之后,中国的社会生活都遭受了巨大的重创,以至形成了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临安的繁华景象,还能看到在那个虚幻的表象下,我们还能看到那个贫困的社会大群体。

每当提起宋朝,我们脑袋里出现的第一个词就是“积贫积弱”,这是我们自从接触到历史课本的那一刻起就已形成了的。

事实上,每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风貌,甚至唯独适于它的环境。

然而,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它在中国这一历史长河中又有什么她本身的特点呢?《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以前我们不曾想到过的一个富丽繁华的南宋临安城。

著者在这本书中描绘了南宋灭亡之前的十多年间都城临安的日常生活。

作者分别从城市、社会、衣食住、生命周期、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消闲时光此六个方面来对南宋都城临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著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临安的富丽繁华、也可以看出在当时蒙元入侵前夜,临安城内人们的悠哉闲哉的生活。

当然作者也指出,13世纪的中国遭受着蛮族的第二次入侵,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景象也只是虚象而已。

在此虚象之下却是国库的决连年空虚、农村之贫困和不满以及统治阶层内的党争。

这座大厦已十分脆弱,只要蛮族用力的推它一把,它就会倒塌下来。

当然,在这座城市还未被攻下之前,城内的生活依然悠闲自在。

在南宋初期,临安也只是一个和其它城市差不多的一座滨海城市,然而在北宋灭亡之后,由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及其自身人口的膨胀,临安城的住房已成一个严峻的问题。

据《梦粱录》所载:当时的临安城已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城市远比农村的人口要多,而政府也在想方设法解决人口居住的问题。

大量的人口被转移到佛寺周围,更有甚者被安排到军营。

城市内大量高层楼房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

然而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房屋也多是木制的,这就为火灾的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政府又不得不出动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去赈灾,而这些经济来源当然又是来自于广大下层人民的手里。

也正因为如此南宋建立了第一支消防队,都城临安也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城市消防体系。

与这些高楼映衬下,则是更为拥挤的贫民的住宅。

他们除了向国家交纳固定的赋税之外,还要承担无偿的徭役。

本就处于社会下层的他们,无疑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在作者描述的一个表面上极度繁华的大都市的下面,还存在着一个贫弱的农村大群体。

谢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将中国政治经济的倒退归
结于蒙古人的入侵。

作者忽视了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其本身的原因。

正如谢和耐在序言中评论道,“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坏”。

这种结论未免太注重了南宋灭亡的客观原因而忽视了南宋灭亡的主观原因。

宋朝是一个气势磅礴的朝代,而偏安于一隅的南宋王朝却经历着内忧外患。

从秦帝国开始,在中国,城市的功能在军事上远胜于其它方面,在一个一向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帝国内部,城市内部的商业文化和市民文化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并不难理解。

它们不过是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获得一定的延展空间。

但从宋代开始,由于战局的连绵不断,中央政府专制统治的力度大幅削弱,维系上层社会荣耀和奢靡的资源,难以从以往的传统税收制度中获得,于是商业文明,甚至包括海外贸易都成为必要的上层统治集团重要的收入来源。

以上几点就是谢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几个主要观点,里面的观点虽有不全面之处,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南宋王朝的生活概貌,这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