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岭南版初中美术 5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教学设计 (6)

5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1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美感,体会山水画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山水画。
2学情分析
悠远,博大,蕴含等一系列词语,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避而远之,以为他们无法体会传统文化里的各种含义。
本课以学生能懂的古诗,来让学生理解山水画里的诗情画意。
3重点难点
以山水田园诗为切入点去体会传统山水画里蕴含的情和景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山水情
以情入课,体现情感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提问:大家所看到的这段水墨画视频体现了什么情节,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思考:回答
提出自己看到的不同情感,是电影制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里点出我们的课题,传统国画里的山水画。
活动2【讲授】如何欣赏传统山水画《松气浮清晓》黎雄才肇庆高要人(我们身边的名画家)
?仙坛寺西林
?
??古坛仙鹤杳,野鹿自成群。
(生态)
?
松气浮清晓,经声出白云。
(宁静)
?
石穿僧屋过,水到寺门分。
(自然)人世无穷事,山中了不闻。
(忘忧)
看景品情,画面景色传达的作者信息,以诗读画得形式让学生理解山水画里面蕴含的美好愿望。
诗情画意表达的意境,让人有住进画里的冲动,表达了画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描绘出生态,宁静,自然,忘忧的美好生活状态。
活动3【活动】《独钓寒江雪》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理解《独钓寒江雪》的意境
活动4【练习】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里的情感,动手画一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情与意的交融第5课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案2岭南版20181026144

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情与意的交融第5课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案2岭南版20181026144
(1)重点:感受中国山水画情境交融的意境,了解欣赏山水画的六要素、皴法与表现技法。
(2)难点:对《风雨行舟图页》、《黄山图》、《鹊华秋色图》的其中一幅进行欣赏评述。
解决难点的方法:利用提供学习资料及完成学案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总结的方式再次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课堂导入
1、用父亲环台湾游的照片引出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视频。
(创设情境)
活动2【活动】二、课堂发展
活动一:
1、通过学生回答学案的答案,引出皴法的知识。
2、设问:视频内评论家提到《溪山行旅图》与作者的生命态度有关,为什么?
活动二:
1、ppt展示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莫奈的《睡莲》、希施金的《在森林中》的图片,让学生对比与思考。
活动三:
1、通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视频,让学生猜人物及事件。
2、给出四幅描绘不同三峡风景的中国山水画。
活动四:
1、以《溪山行旅图》为例,提出欣赏中国山水画的六要素,进行评析示范。
活动五:(小组合作探究)
1、布置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在《风雨行舟图页》、《黄山图》、《鹊华秋色图》的其中一幅进行欣赏评述。
2、从旁点拨。
活动3【讲授】三、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山水画的六要素都是围绕着作品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进行的。
活动4【活动】四、评价与发展
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岭南山水画传承的问题。
5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教学设计 (4)

5情景交融的山水画1学情分析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不高。
2教学过程2.1 第一学时2.1.1教学目标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
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2.1.2学时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2.1.3学时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2.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活动2【讲授】教学步骤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
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
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
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
(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
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
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
初二美术上册第三单元情与意的交融第5课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案3岭南版20211026143

初二美术上册第三单元情与意的交融第5课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案3岭南版202110261431教学目的1、感受山水画情形融合的意境。
2、初步了解和掌握山石的基本技法,正确了解和运用重要的名词术语。
3、经过对优秀山水画作品的赏析,激起先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2学情剖析教具:山水画图片、绘画方法图片的课件,以及绘画工具:〝文房四宝〞等。
学具:毛笔、墨水、生宣纸、碟及水洗等。
教学方法:展现法、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练习法。
学习方法:欣赏、听讲、讨论思辨,结合自主探求、练习实际。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山石的基本技法教学难点:领悟中国现代山水画所发明的情形融合的意境。
4教学进程4.1第一学时〔情形融合的山水画〕4.1.1新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为画想诗,品味«望庐山瀑布»的画意,教员剖析:我们能从诗中看到画意,从画中看到诗意,引入课题植物,或远山(远景)的小树;或提示画面,使之更趋肉体。
二、讲授新课1、出示学习目的2、融入情形,引见开展:什么是中国山水画?以水墨或水墨线条为基本元素,以描写山川自然风景为主体的绘画称中国山水画3、走近巨匠体验情形融合的意境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提问:那位同窗剖析一下«寒江独钓图»所表达的情感?马远«踏歌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欣赏4、自创与传承——学习山石的画法画山石的步骤:教员范画:(1)勾,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头绪关系勾勒出来,它起到撑起骨架的作用。
用笔要一定、武断、有力。
(2)皴,表达对象的质性。
表现出物体的体积。
(3)擦,运用擦笔须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到达苍茫的效果。
它的作用是补勾、皴的缺乏,或使皴笔浑成,添加过渡墨迹。
(4)染,皴擦后,用淡墨渲染所画之物。
(5)点,也称点苔,它可用于表现草苔之类附生于石、树身上的小纹点。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为画想诗,品味«望庐山瀑布»的画意,教员剖析:我们能从诗中看到画意,从画中看到诗意。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案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
2、初步了解和掌握山石的基本技法,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的名词术语。
3、通过对优秀山水画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掌握山石的基本技法;领悟中国古代山水画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用具:山水画图片、绘画方法图片的课件,以及绘画工具:“文房四宝”等。
毛笔、墨水、生宣纸、碟及水洗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为画想诗,品味《望庐山瀑布》的画意。
老师分析:我们能从诗中看到画意,从画中看到诗意。
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2、融入情景,介绍发展什么是中国山水画?以水墨或水墨线条为根本元素,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中国山水画。
3、走近大师体验情景交融的意境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提问:那位同学分析一下《寒江独钓图》所表达的情感?马远《踏歌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欣赏4、借鉴与传承——学习山石的画法画山石的步骤:教师范画:(1)勾,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关系勾勒出来,它起到撑起骨架的作用。
用笔要肯定、果断、有力。
(2)皴,体现对象的质性。
表现出物体的体积。
(3)擦,运用擦笔须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达到苍茫的效果。
它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或使皴笔浑成,增加过渡墨迹。
(4)染,皴擦后,用淡墨渲染所画之物。
(5)点,也称点苔,它可用于表现草苔之类附生于石、树身上的小植物,或远山(远景)的小树;或提醒画面,使之更趋精神。
5、联系实践,学生训练:为画作诗,尝试表现一幅山水画小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6、作品展示,教学评价:每个小组内评选一幅优秀作品,将作品展示在作业展示板上,开一个小型作品展览会。
请一些小评委评一评,哪一组是最佳合作小组?请小作者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构思,请同学们评议。
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情与意的交融第5课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案2岭南版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欣赏山水画的六要素、皴法与表现技法。
②能运用描述、分析、评价的方法,对《风雨行舟图页》、《黄山图》、《鹊华秋色图》的其中一幅进行欣赏评述。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探究的过程,学生尝试对中国经典山水画进行评述。
②通过情景教学、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感受中国山水画情境交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感受中国山水画情境交融的意境,激发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热情。
2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在前一单元的学习课程中,已经对中国画的笔墨变化及中国花鸟画的欣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太理解中国山水画中情境交融的意境,故本课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多进行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活动。
3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中国山水画情境交融的意境,了解欣赏山水画的六要素、皴法与表现技法。
(2)难点:对《风雨行舟图页》、《黄山图》、《鹊华秋色图》的其中一幅进行欣赏评述。
解决难点的方法:利用提供学习资料及完成学案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总结的方式再次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课堂导入1、用父亲环台湾游的照片引出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视频。
(创设情境)活动2【活动】二、课堂发展活动一:1、通过学生回答学案的答案,引出皴法的知识。
2、设问:视频内评论家提到《溪山行旅图》与作者的生命态度有关,为什么?活动二:1、ppt展示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莫奈的《睡莲》、希施金的《在森林中》的图片,让学生对比与思考。
活动三:1、通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视频,让学生猜人物及事件。
2、给出四幅描绘不同三峡风景的中国山水画。
活动四:1、以《溪山行旅图》为例,提出欣赏中国山水画的六要素,进行评析示范。
活动五:(小组合作探究)1、布置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在《风雨行舟图页》、《黄山图》、《鹊华秋色图》的其中一幅进行欣赏评述。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学设计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石的结构及表现技法,掌握山石的绘画方法,可以绘画一幅山水画小景。
2.通过观察以及实践练习学习山石画法,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景作品。
3.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并掌握山石皴法的运用。
难点:体味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图片、多媒体设备、绘画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山水画作品《长江万里图》,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题材的画作么?以前有没有见过?顺势引出课题——《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一)什么是中国山水画通过刚才展示的中国山水画作品,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山水画?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以水墨或水墨线条为根本元素,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为中国山水画(二)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并提问:哪位同学分析一下《溪山行旅图》描绘的什么内容?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画面中巨峰壁立,几乎沾满了整幅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飞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整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了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
提问:进一步思考其用了什么创作形式?教师总结:在这幅画上,作者着力描绘山石的气势。
在笔法上,用雄健的笔墨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和山石的纹路。
层次丰富,墨色浓重,整个画面气势逼人。
提问:体现了什么情感?教师总结: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诗情画意的感觉,画面中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在其中,以及画家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一)学习山石的画法画山石的步骤,教师范画:(1)勾,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关系勾勒出来,它起到撑起骨架的作用。
用笔要肯定、果断、有力。
(2)皴,体现对象的质性。
表现出物体的体积。
(3)擦,运用擦笔须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达到苍茫的效果。
岭南版初中美术5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教学设计 (2)

5情景交融的山水画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验山水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2、初步建构山水画的欣赏模式,提高审美能力。
3、体验水墨画的浓、淡、干、湿、焦的笔墨变化效果。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学习写意中国画的传统技法。
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传统通常是从程式技法开始的,如书法、戏剧等等。
传统的教学有着长期的经验积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如运用移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树的造型进行意义的联想。
树的造型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像特定性格的人物,像优美的舞蹈。
用拟人的手法去描述树的造型,记忆树的姿态,感受树所表达的精神气质,启发学生的想像,丰富他们的情感。
在技法教学过程中,直接从书法入手,让学生从“写”的过程中体会用笔的方法和情绪的表现。
借用书法表达的力度、形状与绘画作品进行比拟,找出相似的感受。
这样做既便于理解,又利于思维的扩展。
同样,把写字的感受直接过渡到画树的用笔上,更利于对笔墨运用的理解和对笔墨效果的体会.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都遵循从欣赏国画作品情感内涵入手的教学流程设计。
如果先让学生在临摹动手实践中体会一些程式化的技巧,然后比照感受不同程式化表现对应的情感差异,再引入特定作品欣赏的环节,或许更能提高学生对传统国画程式化艺术的认识水平。
“以点带面”的策略或许是本课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从作品欣赏、教学演示到学生动手实践,都可紧紧抓住松树这个点来重点突破,这样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学习任务达成的可能性将会更大。
当学生大体掌握了一种树木表现的学习方法与途径,相信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可以独立尝试学习更多类型树木的表现技巧。
教材从中国画以松、柏表现所传达的情感入手,设置以物寄情的情境气氛,强调山水画中树木、山石内蕴的人文精神。
通过松、柏等绘画作品所传达的不同精神寓意,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绘画以程式化的独特方式追求意境表现的特点,认识艺术创作与大自然内在统一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山水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
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2、初步建构山水画的欣赏模式,提高审美能力。
3、体验水墨画的浓、淡、干、湿、焦的笔墨变化效果。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学习写意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传统通常是从程式技
法开始的,如书法、戏剧等等。传统的教学有着长期的经验积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
示。如运用移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树的造型进行意义的联想。树的造型多姿多彩,生机勃
勃,像特定性格的人物,像优美的舞蹈。用拟人的手法去描述树的造型,记忆树的姿态,感
受树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启发学生的想像,丰富他们的情感。在技法教学过程中,直接从书
法入手,让学生从“写”的过程中体会用笔的方法和情绪的表现。借用书法体现的力度、形状
与绘画作品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的感受。这样做既便于理解,又利于思维的扩展。同样,把
写字的感受直接过渡到画树的用笔上,更利于对笔墨运用的理解和对笔墨效果的体会。
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都遵循从欣赏国画作品情感内涵入手的教学流程设计。如果先让学生在
临摹动手实践中体会一些程式化的技巧,然后对比感受不同程式化表现对应的情感差异,再
引入特定作品欣赏的环节,或许更能提高学生对传统国画程式化艺术的认识水平。
“以点带面”的策略或许是本课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教学设计思路。在课堂教学中,从作品欣
赏、教学演示到学生动手实践,都可紧紧抓住松树这个点来重点突破,这样在单位课堂教学
时间里,学生学习任务达成的可能性将会更大。当学生大体掌握了一种树木表现的学习方法
与途径,相信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可以独立尝试学习更多类型树木的表现技巧。教材从中国
画以松、柏表现所传达的情感入手,设置以物寄情的情境氛围,强调山水画中树木、山石内
蕴的人文精神。通过松、柏等绘画作品所传达的不同精神寓意,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绘画
以程式化的独特方式追求意境表现的特点,认识艺术创作与大自然内在统一的关系。呈现具
有典型意义的程式画法以及变化组合的作品样式,讲解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和
艺术表现的认识理解,帮助学生了解艺术来自生活的道理以及传统绘画的表现特点。列举运
用双勾、没骨、填色、泼墨和泼彩等多种表现技法的中国画作品,穿插画树出枝、点叶、组
合等技法和步骤,为学生学习这些程式技法,以及树的组合、画面的构图等方法提供一种学
习范本。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构建山水画的用笔、用墨的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②体会水墨画“干”、“湿”、“浓”、“淡”、“焦”的特点。
教学难点:
①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②对笔法、墨法的掌握控制及水分的控制。
四、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工具,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提问:做为中国人,你了解中国的绘画吗?对于中国山水画你了解多少?
1、让学生谈谈对国画的认识,教师总结:国画就是中国人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材料,按照中
国人的审美习惯创造出来的画。国画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时代的画家都以自己的创造,使
传统中国画技法更加丰富多彩。水墨画就是在传统技法上不断的创新,水墨画反映出来的审
美情趣,既有历史的、民族的特点,又有时代的、创造的新意。富有韵味,是中国画特有的
美感。
2、用多媒体出示范画,学生欣赏,师生共讨作品中的韵味: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
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
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二)技法探究:
1、学生做水墨游戏:
教师先在生宣纸上,用大笔以浓淡不同,相互重叠渗化的点线面笔墨,信手表现几种不同的
造型。以无声的语言,加上笔随意转的举动,把学生引入微妙的遐想和情思。
提问,“老师用什么工具材料画出来的?你们画过这种画吗?有什么体会?”
(1)让学生动手用笔着淡墨在宣纸上随意涂一笔,后用浓墨点在其上。
(2)让学生动手先用干浓墨在宣纸上随意涂一笔,后用淡墨点在其上。
(3)先用墨在宣纸上随意涂一笔后用色在其上点几笔。
(4)先用色在宣纸上涂一笔,后用墨点几笔。
2、学生做完后,互相观赏评论。
3、教师总结:
刚才大家做的几种笔墨游戏,就是水墨画的几种表现方法: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
色。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
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
的韵味。这也是水墨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独特之处。
(三)用笔用墨技法及艺术情趣
1、用笔法(结合欣赏、演示与学生尝试)
(1)笔锋运用练习:中锋、侧锋
(2)笔触练习:点、线、面
2、用墨法:(结合欣赏、演示与练习)
(1)墨色:浓、淡、干、湿
(2)墨法:笔、墨、色、水相互交融的趣味
教师当堂演示用笔蘸墨、蘸色、色墨混合效果的试验以及在造型中的具体应用,树干、树枝
及不同用笔形成的点线效果,采用随堂讲练结合的办法。
墨法主要包括: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
泼墨法:一般以大面积的浓淡墨色,采用写意手法,势如泼出,有的先以重墨落纸后,接着
以水笔晕开找出形象再加点景;
破墨法:应用广泛,但不论浓破淡还是淡破浓,均应把握趁湿接画;
积墨法:主要是依据形象由浅到深层层积点,但要干后再接画第二遍,它在形象塑造方面更
具特点。
(四)山水画构图(透视)三远法及散点透视
1、高远:自山下仰山巅。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2、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如元代王蒙作《青卞隐居图》
3、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如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
4、散点透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
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教师作画示范
步骤一:用中墨勾出迎客松的基本轮廓。
步骤二:用淡墨圈出主要之鳞。
步骤三:加密松鳞
步骤四:松针画法特写,单个松针外轮廓为半圆形,似扇形展开,多个为品字排列
步骤五:松针的外形饱满,在品字的排列基础上组合,分出主次。
步骤六:用重墨勾出近景,极淡墨勾出远山。
步骤七:加以皴、擦、点。
步骤八:用淡墨点染松针及近景,皴染使之深厚。
步骤九:用极淡墨皴染远山。
步骤十:染淡赭石。
步骤十一:以花青加藤黄加草绿染景,用花青加墨染松针。
步骤十二:落款,盖章,成幅。
三、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教师示范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作品展示,课堂评价。
四、作业布置
作业:学习临摹山石、树木画法,并尝试表现一幅树木小品。
注意:
1、墨色的浓淡与水分把握的关系。
2、墨和色相互作用的效果。
五、教学小结:
1、表扬笔墨效果,水分把握较好的学生,并展示习作,要求多在实践中体会。
2、学生作品展示及课堂评价。
3、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