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诱导糖尿病大鼠肝组织趋化素的表达
高脂膳食对大鼠血液内糖脂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高脂膳食对大鼠血液内糖脂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李翔;史仍飞;娄淑杰【摘要】目的:探讨高脂膳食对大鼠血液内瘦素(leptin)、胰岛素(insulin)、胰高血糖素(glucago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胰多肽(PP)和酪酪肽(PY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饲料组(H组)和普通饲料组(C组).8周后将H 组中大鼠根据体重情况再分为肥胖易感组(OS组)和肥胖抵抗组(OR组).使用ELISA 方法检测激素水平.结果:OS组大鼠血leptin、insulin和MCP-1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OS组和OR组大鼠血glucagon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OR组大鼠血PYY水平显著低于C组.结论:高脂膳食可导致OS组和OR组大鼠血glucagon水平升高,并可导致OS组大鼠血le血、insulin和MCP-1水平升高,以及OR组大鼠血PYY 水平的下降.【期刊名称】《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30)004【总页数】3页(P293-295)【关键词】高脂膳食;糖脂代谢;激素;大鼠【作者】李翔;史仍飞;娄淑杰【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8;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8;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3肥胖是一种能量代谢失衡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堆积,体重超重,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胰岛素(insulin)、瘦素(leptin)、胰高血糖素(glucagon)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是调节机体摄食和糖脂代谢的重要激素,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和酪酪肽(peptide YY,PYY)也具有调节机体糖脂代谢和平衡摄食的作用。
原花青素对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原花青素对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秦启杰'综述,张震文2#,彭晓明2审校(1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4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6内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给O 者、家人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生活质量严重下0。
原花青素是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是由不同数量的表儿茶素、儿茶素缩合而成的聚合物,原花青素具有保护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凝集、0脂、0压等作用,可通过多种机制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调控,从而0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因B,原花青素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疗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该文主要对原花青素治疗心血管疾病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原花青素类;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再灌注损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综述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101019中图法分类号:R54;R282.71文章编号:1009-5519(2021)01-0072-04文献标识码:A心血管疾病(CVD)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1]#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在世界范围内CVD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CVD导致的死亡人数由1990年的1259万增至2015年的1792万$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全球CVD死亡人数在2030年将增至2220万$ 2012—2013年CVD和卒中占卫生总支出的14%,高于任何主要诊断组4$全球CVD发病趋势不容乐观,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危害$CVD已成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难题$目前,用于CVD治疗的临床药物存在疗效欠佳或依存性不好问题,新药研制迫在眉睫$原花青素是一类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皮、壳、籽、核%花、叶中,葡萄籽中原花青素含量最高&'$BOWSER 等&'研究表明,原花青素中富含黄烷醇,黄烷醇是由许多单体组成的化合物,如儿茶素、表儿茶素、楮酸表儿茶素等,其低聚物和聚合物被称为原花青素。
高糖、高脂诱导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评价

5 1. 5 5. 5
1. 3 大鼠空腹血糖测定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喂养 12 周后,大鼠禁食 14 ~ 16 h,尾静脉采血,
采用 One Touch Ultra 稳豪型血糖仪测定其空腹血 糖,随后大鼠口服葡萄糖( 2 g·kg - 1 ) ,测定糖负荷
后0. 25,0. 5,1,2,3 h 各时间点的血糖值,制作口
Comparison of High Fat and / or High Sugar-induced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 in Rats
Wang junxian1 ,Li Xiaojun1 ,Liu Yuehui2 ,Li Yusang1 ,Yang yanling1 ,Tang Hebin1 ( 1. College of Pharmacy,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2. People’s Hospital,Gaoming District,Fosh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fat and / or high sugar-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model in rats. Method: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nd fed with common,high-sugar( HS) ,high-fat( HF) or high-sugar high-fat( HSF) diet for 12 weeks.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glucose tolerance,fasting serum insulin levels ( FI)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 HOMA-IR) ,hepatic glycogen contents and expression levels of GLUT2 and GLUT4 in livers were evaluated in each group. Result: In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time-blood glucose of HF ( ( 91. 6 ± 5. 5) mmol·min·L -1 ,P < 0. 05) and HSF ( ( 106. 1 ± 4. 6) mmol·min·L -1 ,P < 0. 001)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comparison to FI and HOMA-IR in control group,both of the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F ( ( 20. 2 ± 0. 9) μIU·L -1 ,5. 1 ± 0. 3,P < 0. 05) and HSF ( ( 31. 4 ± 2. 0) μIU·L -1 ,8. 2 ± 0. 7,P < 0. 001) groups. The hepatic glycogen contents of rats in HSF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 ( 1. 3 ± 0. 0) mg·g -1 ,P < 0. 01)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GLUT2 protein in rats’liver in HF ( 75. 8% ± 4. 0% ,P < 0. 05) and HSF ( 60. 0% ± 4. 5% ,P < 0. 001)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GLUT4 protein of rats in HS ( 60. 6% ± 5. 2% ,P < 0. 001) ,HF ( 72. 3% ± 3. 8% ,P < 0. 001) and HSF ( 57. 1% ± 2. 9% ,P < 0. 001) group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sugar high-fat diet could establish a more successful rat model of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 KEY WORDS High-sugar diet; High-fat diet;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 GLUT2; GLUT4
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危害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危害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标签:反式脂肪酸;心血管;心源性猝死;进展1TFA对人体的危害反式脂肪酸虽然属于不饱和脂肪酸,但其双键碳原子所连的氢原子分布在碳链的两侧,这使得脂肪酸的空间构型产生了很大变化,其分子呈刚性结构,性质接近饱和脂肪酸(SFA)。
在摄入等量的情况下,TFA的危害要比SFA高25~10倍。
它对人体已有的和潜在的危害不容低估,WHO建议尽量控制饮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最大摄取量最好不要超过总能量的1%。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5年6月宣布将在3年内完全禁止在食品中使用人造反式脂肪酸,以助降低心脏疾病发病率。
TFA的危害包括导致必需脂肪酸(EFA)的缺乏,导致妇女患Ⅱ型糖尿病,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不孕几率,干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大脑功能的衰退,导致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及其他疾病。
TFA的摄入量增加2%,冠心病的发生率可提高23%,TFA的摄入增加心肌梗死发病风险。
摄入TFA与罹患冠心病风险及心脏性猝死增加有关。
在校正药物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后,TFA的总摄入量越高,人体红细胞膜中TFA的含量越高,则原发性心脏骤停的风险越高。
而亚油酸的反式异构体含量与风险的关系更明显。
2TFA的负性脂质效应目前TFA对心血管系统危害的研究主要针对于TFA的负性血脂效应(adverse lipid effects)及非脂质效应。
这些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关系密切。
TFA导致的血脂异常改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被称为负性血脂效应。
TFA导致的血脂改变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甘油三酯(TG)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_C)降低,载脂蛋白Apo B/Apo A的比值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_C)的比例增加。
人体摄入TFA后可以明显增加胆固醇转移蛋白(CETP)的活力。
CETP是脂蛋白间的脂质载体,能促进各脂蛋白之间脂质的交换和转运。
反式脂肪酸与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12 F . T A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心 血管 疾 病 包 括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 血 压 、 肌 高 心
梗死 、 心律失常 、 冠心病等疾病. 心血 管疾病的致病
因素复 杂多 样 , 括 血 脂 异 常 、 血 系 统 与 溶 血 系 包 凝 统 功能 失衡 、 因子 引 起 的 内皮 细 胞 损 害 、 岛 素 多 胰 抵 抗 和微量 元素 不足 等 J研 究 人 员 在 一项 名 为 护 .
melt s a a d o a c lr d s a e r x l r d n t e b ss o v re s n o si e d mil gc l l u nd c r iv s u a ie s s a e e p o e o h a i f o e s a a d d me t i c pie oo i a sud e nd s me r s a c e rsr l td wih TF Th ah lg c ef c fTF o o l s ta a n t is a o e e r h r po t ea e t A. e p t o o i fe to A n pe p e i h th sa i o a tifue c n b o d ft ifa mp r n n t l n e o lo a ,n mmao y f co , n o h l c t u c in i u i e it n e a mmu l t r a t r e d t e i y e f n t o o ns ln r ssa c nd i —
时胰岛素活性下降. 然而 , 也有一些研究表 明,F TA
与 Ⅱ型 糖 尿 病 并 无 显 著 相 关 性 , o V n D m R bM. a a 等 【 的一 项研 究表 明 : 经过 年 龄 与 能 量校 正 后 的 6 在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中UCP2动态表达研究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中UCP2动态表达研究目的探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中UCP2的动态表达,进一步明确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发病机制。
方法选取大鼠60只进行实验,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高脂饮食进行脂肪肝诱导,采用免疫组织学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对大鼠肝组织中的UCP2进行检测,对大鼠的血清甘油三脂(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大鼠在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过程中,体内UCP2阳性细胞的含量以及TG、ALT、FAA的表达和含量都会显著增加,在高脂饮食诱导8~12周期间最为明显。
结论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与发展程度与体内UCP2表达强度呈正比例关系,UCP2的酶活性增高会导致促进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脂肪肝的形成。
标签:非酒精性脂肪肝;UCP2;动态表达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度饮酒史,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存积或变性所导致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增多,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几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最终发展成为终末期肝病或肝硬化,对患者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且当前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1]。
解耦联蛋白2(UCP2)是一种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解偶联的作用,可以发挥脂质调节的作用,但当UCP2的表达增加时,却同时对机体产生不良的作用,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
为了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实验,对UCP2的动态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医院动物中心的成年、雄性大鼠60只进行研究(合格证号:1003046),体重150~200g,首先全部采用普通饲料喂养1周。
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60只大鼠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只。
观察组大鼠采用88%基础饲料加10%猪油加2%胆固醇,自由进食和饮水;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进行饲养,两组患者均以12周为1个周期进行饲养[3]。
脂肪的分类、结构和特性

19
2)按照双键数目来分类
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如软脂酸 (C16:0)、硬脂酸ated fatty acids )
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如油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如DHA、 EPA、AA等
2)系统命名法
△-编码命名:从羧基端开始计算双键位置 ω-编码命名:从甲基端开始计算双键位置
13
△-编码命名:先写出碳原子的数目,再
写出双键的数目,最后表明双键的位置。
如:棕榈酸,C16:0,表明有16个碳原子,无 双键。
油酸,C18:1(9)或18:1 △9,表明有18个 碳原子,在9~10位之间有一个不饱和双键。
37
4.乙酰化:由羟基脂酸产生的性质
乙酰值(价)(aectylation number or value): 中和1g乙酰酯经皂化释放出的乙酸所需KOH的mg数。 从乙酰值的大小,可以推知样品中所含羟基的多少。
38
蜡因2.其2.2防蜡水性和坚硬度有广泛应用,脊 椎动物一些皮腺分泌的蜡质保护它们的 毛生发物和体皮的肤蜡以由保长持链它的们饱的和柔及顺不、饱润和滑脂及 防肪水酸;(14鸟-1类6C尤)与其长水链鸟的由醇口(腺1分6-泌30蜡C)质而 使形它成们的的酯羽,毛是不蜂透蜡水的;主一要些成热分带。植物被 一分蜡高层蒸。的蜡腾熔质。点包为裹60以-8抵0℃抗寄,生较物甘和油水酯分的的为过 生物的蜡有一定的药学、化妆品及其他
工业用途,如用于洗涤剂、油膏及擦光
剂等。
蜂蜡的组成
40
2.3 复脂
复合脂是脂和其它化合物的复合物。 包括磷脂、糖脂、硫脂、脂蛋白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磷脂。
复旦大学科研计划书

考试方式:√□公开招考□本科直博□硕博连读□提前攻博报名号: 2011000858博士生科研计划书学生姓名:付云洁报考院系:公共卫生学院报考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方向:营养与食品安全导师:厉曙光日期: 2010年 12 月 1 日一、立题依据重点介绍本项目的科学意义、国内外现状,并附主要参考文献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营养知识的不断普及,大家对脂肪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有了较多的了解。
近年来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凭其抗氧化性强、易储存、保存期长、且经其加工后的食品美味可口等特点,深受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厚爱。
TFA的来源主要有:①氢化油:天然植物油双键的存在形式是顺式结构,而这种天然的植物油具有不饱和程度较高、抗氧化能力差及油脂稳定性不好等特点。
为了满足人们对生产,对油脂的质量要求,将植物油脂进行部分氢化加工,改善油脂的理化性质。
在氢化加工过程中,油脂中不饱和的双键转变为单键的同时,产生部分异构化TFA。
氢化后的油脂呈固态或半固态。
与一般的植物油不同,氢化油稳定、易保存,加工的食品松脆可口。
因此许多加工食品含有TFA,如西式糕点、烘烤食物。
②反刍动物(如马、牛、羊等)肠腔中存在的丁酸弧菌属菌群可与饲料中所含的部分UFA发生酶促生物氢化反应,从而生成TFA[反式棕榈油酸(t-16:1)]。
所生成的TFA 可结合于机体组织或分泌到乳汁中。
③在烹调过程中,尤其是油炸、煎烤时,植物油中的顺式FA受热可以转变为TFA。
人们日常生活中,TFA的主要来源还是氢化油加工的食品。
然而反式脂肪酸给人们带来美味的同时,也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饮食和诸如心脏动脉疾病以及动脉硬化等疾病有关联性。
食用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其中包括:1、降低记忆力。
研究认为,青壮年时期饮食习惯不好的人,老年时患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比例更大。
反式脂肪酸对可以促进人类记忆力的一种胆固醇具有抵制作用,导致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