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年龄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9至婚嫁年龄(女)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35100岁期颐、人瑞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13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4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1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215(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2971岁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24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中华文化连年龄都有这么大讲究_1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中华文化连年龄都有这么大讲究_1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中华文化连年龄都有这么大讲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7岁。

始龀、龆年:男孩8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指数之年:9岁。

10岁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12岁。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1. 总体情况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可以分为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个主要群体。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2. 儿童人口中国的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多年来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随着家庭规模的减小和生育观念的改变,中国的儿童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3. 青年人口中国的青年人口主要指15-35岁之间的人群,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主力军。

青年人口的结构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承担着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责任。

4. 中年人口中国的中年人口主要指35-59岁之间的人群,他们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柱。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年人口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

5. 老年人口中国的老年人口主要指60岁及以上的人群,他们是中国社会的智慧和经验的集合。

随着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养老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6. 未来趋势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未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不断增加,这对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和养老制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合理调整人口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希望未来中国能够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与中国现代的年龄划分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往往与人的责任、地位和社会角色有关。

现代社会对年龄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情况来界定的。

本文将对古代和现代的年龄划分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关于年龄的传统观念。

古代中国的年龄称谓主要有“童、少、青、壮、中、老”六个年龄段。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些称谓的特点和含义。

1. 童年:童年是指从出生到七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还未长大,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他们主要是依靠父母和家人照料和保护,还没有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的能力。

古代中国注重培养孩子的德行和修养,对于童年时期的教育相当重视。

2. 少年:少年指的是从七岁到十三岁左右的年龄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识,如读写算术等。

他们开始学习各种技能,包括文学、音乐、武术等,以便为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此时,孩子体力和智力逐渐提升,也更加具备独立处理一些小事情的能力。

3. 青年:青年一般指的是十四岁到二十岁左右的年龄段。

这个时期是人生中最充满朝气和激情的阶段。

青年人开始更独立地处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社交和就业等。

在古代,青年人也要承担家族和社会的期待和责任,如参加军队、考取功名等。

4. 壮年:壮年大致是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左右的年龄段。

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最为充实、奋斗和忙碌的阶段。

壮年人的体力和智力都达到了巅峰,不仅自己要照顾家庭和事业,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古代中国,壮年男子通常要担任家族的重任,承担家族事务和传承家业的责任。

5. 中年:中年一般指的是四十岁到六十岁左右的年龄段。

这个时期是人生中的转折点,一方面,身体开始逐渐衰老,精力不再像壮年时期那样旺盛;另一方面,人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要开始计划退休、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关心自己的子女和家庭。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一、人生分九段,中国古代的年龄划分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

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说来相当有趣。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

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

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

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

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

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

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古人之所以如此划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尽管这些观点,某些地方有点主观、片面,但总的来说,是符合人生规律的。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

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

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二、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法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五个年龄段的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

1994年以前国际对人口问题通过划分标准是三个年龄段:零至14岁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劳动力人口;64岁(中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

谈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中老年形象设计

谈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中老年形象设计

HUMANITY·SOCIAL SCIENCES人文·社科文 林 芹谈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中老年形象设计一、中国中老年形象特征分析都说18世纪发现了儿童,19世纪发现了妇女,20世纪发现了老人。

老龄化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银色产业”已经成为现在的朝阳产业。

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老年人群在人口占比中不断增大,中老年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其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老年都过了不惑之年,而且他们大都见多识广,生活标准、生活质量及生活品味都在提高,对审美的、娱乐的、健康的需求意识和消费欲望越来越强,很多人有能力、有愿意、有需要通过自我的经验与专业的形象设计,来呈现自己独特气质的形象,通过服饰搭配、化妆、美发等来表达特定场合的自己,以达到形神统一、气韵交融的有机整体效果。

生活圈里的“焦点人物”也成为引领时尚和潮流的重要力量,如电视剧《人民名义》里的达康书记,他穿的夹克一度成为不同男装品牌中的热销单品;这些“焦点人物”有很多是拥有社会地位与阅历的中老年人群,这些社会的中流砥柱有着广泛和高层的社交,也是与大众媒体平台较近的一个群体,很大程度上传达着中国人对外的形象。

形象作为一个流动的非语言符号,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进而传播国家形象,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老年形象设计中的体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式风格兴起,在现今的时尚舞台上中国元素得到大量的运用,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喜欢穿具有中式元素的服装,喜欢做中式装扮,这使得中国传统服饰和妆饰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创新,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和时尚性的融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总结来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老年形象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深度的文化内涵,适度的时尚活泼,注重场合着装的礼仪。

(一)深度的文化内涵中老年人群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成熟和立体的认知,形象作为文化的载体,传递着他们的观念与情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科学依据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科学依据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科学依据总是会听到身边老人说这样一句话“三岁看老,七岁看老”,每次听到的时候自己就会想,真有那么玄乎?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暗藏了很深的哲理。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

同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思想特征以及个人家庭实力、财力等情况,给孩子选择更好的培养方向。

从一个孩子的性格和日常表现,我们能够大致推断孩子将来的成就和所从事的行业,以及他成人后的为人处世风格等等。

看一个人三岁时候的样子,就可以看到他长大之后的样子;看一个人七岁时候的样子,就可以看到他老了之后的样子。

实际意思是:看一个人小时候的行为表现,性格品德,就可以大概预测这个人的将来。

还有一句古话是“三岁定八十”,这里的三和七指的都不是孩子具体的年龄,而是指孩子幼时的行为方式能够判断孩子未来的发展,如今被证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到底该怎么解释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每当人们说这话的时候,经常是要批评一个人的时候。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行为不端或者是没出息、不争气,才会用到这个俗语去形容。

但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重视“三岁”和“七岁”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因缘?下面就用传统国学给分析一下。

这句老话其实完全可以用《易经》来解释,由于《易经》的“三才”宇宙观,“三”是成数,可以象征事物的成熟与完成,所以说,“三岁看大”。

《易经》里有“七日来复,天行也”的说法,七是天道运行的周期数,又“正月七日为人日”,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节庆,“七”可以象征人一生的时间,所以说,“七岁看老”。

还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是古话,也就是所谓的经验之谈,经验是有局限性的。

如果想鉴别这句话的准确性,就需要一些数据和科学观点来论证。

但是小孩子0-3岁确实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在,这是有科学论证的结果。

文化差异年龄分析报告

文化差异年龄分析报告

文化差异年龄分析报告根据社会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年龄差异是很有意义的,年龄是一个显著的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信仰和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待年龄的态度和观念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文化差异对年龄分析进行讨论。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年龄在东方文化中往往被视为一种权威和尊重的象征。

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年长者通常被视为家庭和社区的中心,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他们的意见被认为是最有分量的,年轻人必须对他们敬重和孝顺。

这一文化特征能够在中国的家庭结构和社会交往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反,在西方社会中,年龄被认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因素,可能不会被过分强调。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主性,年轻人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他们被鼓励追求独立和自我实现,而不受老年人的过多干涉。

这种价值观在西方国家的家庭结构、教育体系和职场环境中都能够看到。

此外,年龄对于性别角色和社交行为也可能产生文化差异的影响。

在一些保守文化中,年龄是决定性别角色和社交行为的重要因素。

男性和女性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被赋予不同的责任和预期。

这种分配旨在维持社会秩序和家庭价值观,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和约束。

然而,在一些现代和开放的文化中,年龄不再被视为决定性别角色和社交行为的唯一因素。

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能力、兴趣和追求,无论年龄。

这种文化特征在一些西方社会中越来越普遍,人们愈发强调平等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对年龄的分析非常有意义。

不同文化对待年龄的态度和观念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信仰和方式。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待年龄的态度,并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被 掩 埋 的 危 险 。
可 怕 如 果 吞 下 这 类 东 西 更 少 一 点 . 我 们 不 仅 可 以 节 省 大 量 的 精 力 、 时 间 和 热 情 .还 可 以 保 护 大
片 的 森 林
比 如 出 版 物 .每 天 一 车 一 车 运 进 运 出 的 文 字 垃 圾 到 哪 里 去 了 ? 它 们 从 印 刷 厂 出 来 .可 不 是 为 了 直 接 回 到 造 纸 车 间 去 循 环 的 .大多还 是被那 些粗劣 不论 、

个 人 怎 样 从 一个 自然 人 变 成 了
岁耄耋之年 , 1 O O岁 为 期 颐 之 年 。
另外 . 还 有称 童年 为 总 角 或 垂 髫 ,
社会人 . 而孔 子 提 出的 而立 、 不 惑、 知天命 、 耳 顺 等 更 是 表 现 了对 增 进 入 的社 会 化 程 度 的追 求 但 时 至 今 日. 古 已有 之 的 年 龄
称 长 寿 老 人 为 黄 发 对 逝 者 也 可
因年 龄 而 称 呼 不 同 . 0 —2 0岁 为 夭折 . 2 1 —3 0岁 为 短 寿 . 3 1 —4 O
文 化也 日益暴 露 其 时代 缺 陷 一是
过 度 用 社 会 性压 抑 人 的私 权 年 龄 属 于 人 的 隐私 . 不 要 随便 问 及 是 为
民族 的敬 老 传 统 . 如 古 稀 之 年 意 指 要 珍 重老 人 .杖 朝 之 年 是 指 允
了防 止 年 龄 歧 视 , 损 害 平 等 原 则 。 二 是 有 过度 论 资 排辈 的倾 向 费孝 通 先 生 认 为 中 国 过 去 是 乡土 社 会 . 由长 老 按 传 统 习惯 处 理 日常 问 题 。 重 视 年 龄 旨在 区 分 长 幼 . 长 幼 之 序
中 国 人 见 面 不 仅 可 以 问 年
龄 .而 且 还 给 不 同年 龄 赋 予 了西
方 人 所 没 有 的 林 林 总 总 的 称 谓
长. 要 发 挥 好 各 个 年 龄 段 的 人 的作
例如 : 人 初 生 叫婴 儿 , 不 满 周 岁称 襁褓 , 2至 3岁 称 孩 提 : 男 孩 7岁

天 反对 小 拿 破仑 .没 有被 流放 到 那个岛上 , 也 不 会 有 时 间写 作 。 字
要 一 个 一 个 填 在 格 子 里 .饭 要 一 口一 口吃 , 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 。
少 .回 到 过 去 太 少 .阅 读 经 典 太 少— — 挨 近 各 种 垃 圾 太 多 时 时
称 青 少 年 为 束 发 .女 子 待 嫁 称 待
年或待 字. 称 老 年 为 皓 首 或 自首 ,
国 人 过 去 没 有这 一 习俗 .不 介 意
询 问年 龄 。 可 以直 接 地 问 对 方 : ( 问老 人 ) 高寿几何?( 问女 孩 ) 芳 龄 几许? ( 问一 般 人 ) 敢 问贵 庚 ? 也
则是 长 老 管 束后 生 的依 据 。但 在 现 代 社 会 .各 个 年 龄 段 的 人 各 有 其
可 以拐 弯 抹 角 地 问 : “ 文 革 ” 开 始
那 一 年 您 多大 了? 您 哪 年 读 小 学
的? 得到答案后 . 只 要 简单 地 加 以 推算 . 即 可获 知 对 方 年 龄 。
可见 即便是雨 果这样 的伟 人 . 一
生 也 有 过 大 回避 大 清寂 和 大 热 闹 肯定 是相 辅相 成 的
岁 为强寿 . 4 1 —5 O岁 为 艾 寿 。 5 1 —6 O岁 为 周 寿 . 6 l 一7 0岁为 稀寿 . 7 1 —8 O岁 为 耋 寿 . 8 1 —9 O 岁为 耄 寿 , 等等 , 不 一 而足 。 中 国古 已有 之 的年 龄 文 化 . 具 有 很 多优 点 一是 体 现 了 中华
西 方人 对 自 己的年 龄 是 非 常 保 密的. 见 面 不 能 随 便 问及 。 尤 其 是 女性 2 4 岁 之 后 就 再 也 不 会 把 自 己的 真 实 年龄 告诉 别 人 了 中
( 有 固 定 发 型 了) 、 及 笄之 年( 有 特
定 发 夹 了) 、 碧玉年 华 ( 月 经始 来 ) 到 摞 梅 之年 ( 女子该嫁 了) , 显示 了
称 碧玉年 华 . 2 0岁称桃 李年 华 , 2 4岁 称 花 信 年 华 . 出嫁 年 龄 称 摞
梅 之 年 :男子 2 0岁称 弱冠 . 3 O
岁称 而 立之 年 . 4 0 岁 称 不 惑 之 年. 5 0岁 称 知 天 命 之 年 . 6 0岁 称 花 甲或 耳 顺 之 年 . 7 0岁 称 古 稀 之 年. 8 0岁称 杖 朝之 年 . 8 0至 9 O
时 尚・ 流行视窗
视中l 年 龄 化
口 郝 铁
至 1 5岁 称 舞 勺 之 年 化 程度 的 重 视 。从
婴儿、 襁褓 、 孩提( 指 可 以举 抱 了) 、
2 O岁称 舞 象 之年 : 女 孩 7岁 称 髫 年. 1 2岁 称 金 钗 之 年 . 1 3岁 称 豆
称龆年 。 1 O岁 以下 称 黄 口 . 1 3岁
许8 O岁 老 臣 拄 着 拐 杖 上 朝 . 期 颐之 年 是 指 这 时饮 食起 居 期 待 子 孙 奉 养 照 顾 了: 二 是体 现 了 中 国
用, 既 要老 有 所 为 . 又 要 奖掖 后 进 。 大 家坚持 真理 . 平 等相 待 。 互 补 共
龆年 ( 换牙 齿 了) 、 黄 口( 指 还 像 黄 嘴小鸟那样 不成熟) 、 舞勺之年( 指 可 以习舞) 、舞 象 之 年 ( 指 可以 习
武) 到弱冠 ( 指 可 以 当兵 服 役 ) , 女 性从髫年 ( 还 没有发型 ) 、 金 钗 之 年
蔻年 华. 1 5岁 称 及 笄 之 年 。 1 6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