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分布呈现城市化发展和郊区化安居态势
上海省考2024行测真题及答案

上海省考2024行测真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团队联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现水稻关键基因(),从基因层面揭示了复粒稻"三粒一簇"的遗传机制。
A.BRD3B.BDR4C.RBD3D.BRD2【答案】:A2.2023年1月至11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945亿元,同比()。
A.增长7.48%B.增长7.2%C.增长6.58%D.增长6.5%【答案】:B3.近日,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内首个十兆瓦时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正式投运,这是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
A.湖北B.湖南C.广西D.广东【答案】:C4.2024年()前,我国将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从单个机构的发展转向县域医疗卫生体系整体发展,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A.5月初B.5月底C.6月初1/ 14D.6月底【答案】:D5.中国气象局2024年1月12日公布,我国气象信息化建设已全面提速,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建成,在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中,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首次稳定突破()天,达到了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成为重要的里程碑。
A.5B.7C.6D.8【答案】:D6.()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具有“纸黄金”之称的记账形式,用以充当国际间的支付手段。
A.强势货币B.世界货币C.自由兑换货币D.特别提款权【答案】:D7.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遗传的研究和理解。
下列哪项技术须以该发现为基础?A.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植株B.用多倍体育种技术培育无籽西瓜C.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培育无病毒马铃薯D.利用杂交技术培育抗倒伏水稻【答案】:A8.下列不属于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基本目标的是()。
A.充分就业B.经济增长C.贸易顺差D.价格稳定【答案】:C9.甲、乙、丙共有一套房屋,其应有部分各为1/3。
2023年5月中山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

中山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考生答案考生编号:姓名:总分:100交卷时间:1、填空题 (20 分)1、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_________为城市化。
(2分)考生答案: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得分:2分2、生态学派突出_________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
(2分)考生答案:以人为本得分:2分3、19—20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_________是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重要依赖于工业。
(2分)考生答案:真正的城乡化得分:2分4、传统的城乡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_________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甚至是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乡化发展的基本导向。
(2分)考生答案:以GDP为纲得分:2分5、抱负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动,_________。
(2分)考生答案:两者协调发展得分:2分6、中国规划2023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乡化,根据《中国记录年鉴》提供的数据, 2023年中国城乡化率将达成_________左右。
(2分)考生答案:60%得分:2分7、城乡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_________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也许有高质量的城乡化。
(2分)考生答案:基础和动力得分:2分8、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乡化的_________,是城乡化的原动力。
(2分)考生答案:发动机得分:2分9、工业化对城乡化的带动效应,重要取决于工业化对_________的拉动作用。
(2分)考生答案:非农产业得分:2分10、新型城乡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导致适合_________的立体化人文空间。
(2分)考生答案:居住、工作、休闲得分:2分2、判断题 (10 分)11、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抱负城市。
人民城市理论渊源与上海实践研究阅读记录

《人民城市理论渊源与上海实践研究》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人民城市理论渊源 (3)1. 人民城市理论的形成背景 (4)1.1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6)1.2 城市问题的日益突出 (7)1.3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8)2. 人民城市理论的发展历程 (9)2.1 初期萌芽阶段 (10)2.2 中期发展阶段 (12)2.3 成熟完善阶段 (13)三、上海实践研究 (14)1. 上海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15)1.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7)1.2 城市规划与建设现状 (18)1.3 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创新 (19)2. 上海实践人民城市理论的举措与成效 (20)2.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2)2.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3)2.3 推进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创新 (24)2.4 强化城市文化建设 (25)四、人民城市理论的核心观点与理念解读 (27)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8)2. 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29)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31)五、案例分析 (32)一、内容综述本阅读记录关于《人民城市理论渊源与上海实践研究》书中对于人民城市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上海市的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细致阐述。
书籍开篇介绍了人民城市理论的渊源,该理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情况而逐渐形成的。
书中详细梳理了人民城市理论的历史脉络,从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到现代城市建设的理念,展示了人民城市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书中阐述了人民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该理论强调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民,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书中通过分析和解读相关文献,明确了人民城市理论所倡导的原则,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等。
书中重点介绍了上海市在人民城市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注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

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下面将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和园林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
上海近年来城市化发展高速,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居首位。
上海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城市人口数量接近2800万。
这一进程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具现代化和国际化特色的城市之一、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市化也使得上海成为了全球知名的城市,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和人才的涌入。
其次是产业结构。
上海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国际化特征。
金融、贸易、航运等服务业是上海最具优势的产业,国际经济交流活跃,金融市场发达。
此外,上海还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信息技术和创新科技,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上海还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城市之一、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度国际化为上海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是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注重以人为本,追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内部的道路网和交通设施发达,公共交通便利,市民出行便捷。
上海还注重开展城市更新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使城市保持了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上海还重视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量建设了公园和绿地,提供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上海还注重建设智慧城市,推动信息科技和物联网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
最后是园林建设。
上海以其独特的园林风格著称。
在城市规划中,上海注重保留和开发水系,修建了许多园林和湿地公园,使城市拥有丰富的绿色景观。
同时,上海还注重园林建筑的设计和保护,大量修缮和重修了一些历史建筑和园林,如豫园、朱家角等。
这些园林建筑不仅是城市的文化遗产,也是市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综上所述,上海的城市发展具有城市化进程快速、产业结构多元化、城市规划人性化和园林建设独特等特点。
上海以其现代化、国际化和人文特色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城市。
2011年上海行测A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卷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共25题,参考时限20分钟)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部分包括三种类型的题目,均为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
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
(共25题)一、选词填空(1—5题):根据题意,从所给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入空格内,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
请开始答题:1.世事的变化如________,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故乡的面貌________,但更新中也有无法弥补的遗憾。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沧海桑田变化多端B. 白云苍狗日新月异C. 日出日落如隔三秋D. 云谲波诡天翻地覆2.海豚群很快地前前后后________,好像在排队似的________队伍,然后,随着一个不详的信号,它们全都转尾向大海________。
海豚有大的头脑和多皱的大脑皮层,与人脑并无两样。
一般认为,海豚头脑的主要作用在于制造音讯。
在海底视力受限,声音是很好的________方式,而海豚具有不同的传声法。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游动调整挺进传递B. 游玩调动进发传达C. 游动调整进发传达D. 游玩调动挺进传递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你有什么困难,我________要听听。
②你这样客气,________显得见外了。
③我本想帮帮她,谁知________让她难为情了。
④说起老赵,我________想起一件事来。
A. 反倒倒倒反倒B. 倒反倒反倒倒C. 反倒反倒倒倒D. 倒倒反倒反倒4.人都说西湖的神韵在于________:三面春山如睡,中间盈着一汪湛湛碧水,真有“流出桃花波太软”的娴静;人又说西湖的神韵在于________,依依可人的苏堤白堤上,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这份景致只有天宫仙境可比;人又说西湖的神韵在于________,她云山逶迤,亭台隐现,真有泼墨山水欲露还藏的意趣;人又说西湖的神韵在于她的________,她那四时八节之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俱有灵秀之气,冬赏腊梅春折柳,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更让人流连沉醉。
上海降低新城落户门槛超大城市为郊区“抢人”

人民系/P eople's system上海降低新城落户门槛超大城市为郊区“抢人”?郑新钰超大城市的户籍大门似乎开了一道口。
上海市政府日前印发的《关于本市“十四 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的话题热度还在持续,其中对放宽新城户籍的限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意见》提出,5个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将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居住证积分和落户政策,加大新城对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
“十四五”时期户籍改革路该怎么走?超大城市放开落户是遥遥无期还是指日可待?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分析。
“十四五”继续降低落户门槛实现“愿落尽落”近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动作频频。
这项动作的背后,与两个数字有关:60.6%、44.38%——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38%。
在回答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意味着什么之前,首先要把目光聚焦到户口上。
在我国,户口页不仅是一张纸,其绑定的公共服务成为它含金量如此之高的真正原因。
一直以来,城镇化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都强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消除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之间的公共服务差别。
这是因为在不少城市,一些农业人口已被统计为常住人口,但由于未“市民化”,因此他们无法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大量移民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总想着回到老家,挣的钱总是用来储蓄。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告诉记者,如果移民能在城市安居乐业,对未来预期变得更加乐观,收入也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明显下降的话,消费就可以释放出来,既能够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也能够改善国内市场消费不足的局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进城镇化工作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吴越涛曾向记者表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必将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
上海一体化模式

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与对策1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人地矛盾日益凸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之间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以及生产力的合理分布,并达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高水平的城市化率、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较为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对发达的农村经济水平,都决定了上海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必然有别于全国平均水平。
结合上海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上的诸多问题,不仅是上海市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全国范围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化解人地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国外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先城市化后郊区化”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小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大都市,大都市的范围不断向外扩展,并居于主导地位,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发展到后期,城市病问题严重,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先城市化后郊区化模式”,始于居住的郊区化,随后经济重心逐渐从中心城市向郊区偏移,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乃至企业的办事机构也纷纷到郊区安居落户。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逃避日益恶化的城市居住、交通以及工作条件,追求安逸宁静的郊区环境。
也就是说,郊区化的过程,是城市管辖范围1本文为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热点课题《上海市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模式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1-GR-29)阶段性成果。
随着微观个体包括各类企业、居民户、政府区位向郊区转移自然向郊区延伸的过程。
第二类,“均衡城乡一体化”模式,以德国为代表。
城市布局以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为特点,境内城乡分布均衡,形成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30•【字号】沪府发[2012]106号•【施行日期】2012.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12〕10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2年12月30日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开发利用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必须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布局和城市化格局,发挥空间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部署,全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区县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匹配区县的事权财权,缩小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编制,是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规划范围覆盖本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空间和海域,规划目标到2020年,规划任务更加长远。
在实施中可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人口分布呈现城市化发展和郊区化安居态势上海市统计局2011-09-23人口分布是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是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近10年来,上海人口分布呈现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趋势,这与上海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
随着生产型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集中,大量就业人口向市郊流动,并把自己的生活区也转移到工作地附近。
同时,郊区卫星镇建设初具规模,而中心城区则形成以商业和办公为主区域,居住人口逐步向外转移。
一、城镇人口比重小幅上扬,城镇化水平居全国之首城镇人口比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的城乡划分标准,2010年上海城镇人口为2055.51万人,占上海总人口的89.3%,与2000年上海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增加606.51万人,比重微升1个百分点。
农村人口为246.4万人,占总人口的10.7%,与“五普”相比,增加54.6万人。
上海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主要是由于2000至2010年之间,市区面积不断扩大。
如2001年1月,奉贤县和南汇县分别撤县建区,成立了奉贤区和南汇区;2009年8月,上海市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金融、航运两个中心建设,又将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
截止2010年12月底,全市共有17个区、1个县,包括2个乡、109个镇和99个街道。
市区行政区划的不断扩大,城乡再划分和乡镇建制的改变,使得本市城镇化水平继续小幅上升,并在全国居于首位。
图 1 历次人口普查上海城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二、核心区域人口密度下降,郊区人口密度迅速上升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上海人口密度也在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上海总人口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使得人口密度由2000年的2588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3631人/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但是,“五普”时人口密度超过40000人/平方公里的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2010年人口密度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11655人/平方公里、9952人/平方公里和7681人/平方公里,下降幅度依次为25.2%、24.4%和19.2%。
中心区核心区域人口向郊区及中心区外围区域迁移,使得虹口区首次成为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区,该区2010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307人,与2000年基本持平,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人口密度均在每平方公里30000人以上。
普陀区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增长最快的区。
该区2010年人口密度为23507人/平方公里,与2000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4326人,增幅为22.6%。
另外,郊区人口密度显著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近郊区与远郊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4684人和1388人,与“五普”的2600人和860人相比,增幅分别为80.2%和61.4%(见表1)。
表1 2010年上海各区(县)人口分布与密度三、人口分布呈现出城市化和郊区化并进的态势与“五普”时相比,全市17个区(县)中,常住人口总量减少的区有5个。
其中,黄浦区人口减少14.46万人,降幅为25.2%;其次是卢湾区和静安区,分别减少8.01万人和5.85万人,降幅分别为24.4%和19.2%。
此外,虹口区、长宁区的常住人口略有下降。
中心城区减少的人口以及新流入的外来人口逐步扩散到郊区。
与“五普”时相比,常住人口总量增幅超过50%的区有7个,依次为松江区(146.8%)、闵行区(99.6%)、嘉定区(95.4%)、青浦区(81.4%)、奉贤区(73.6%)、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58.3%)和宝山区(55.1%)。
从绝对量来看,人口增加数量列前5位的是闵行区、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松江区、嘉定区和宝山区,人口增量均超过或接近70万人。
中心城区核心区域人口的减少和近郊区域人口的增加,主要是近年来上海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之间的联动,这是城市人口分布变化的直接诱导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郊区新城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批居民由中心区核心区域的原居住地迁往近郊区和中心区边缘区域的新建居住小区。
其次是外来常住人口往往相对集中居住于城郊结合等近郊区域。
由市区向市郊结合区扩散,这将成为本市人口再分布的主要导向,这种变化标志着长期存在的市区人口过于稠密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
/fxbg/201109/232741.html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上海市统计局2011-09-23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305.74万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438 万。
而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比“五普”增加591.96万人,增长193.6%(见图1)。
注:2005年是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0、2010年是普查数据。
一、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首选1、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五区从人口分布看,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5个区共容纳外来常住人口575.97万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64.2%,其中仅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就有202.43 万,占22.5%。
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2、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与“五普”相比,分别增加43.23万、285.59万和181.77万人,增幅分别为33.2%、145.2%和300.9%。
很明显,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近郊区和远郊区已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
而中心城区则属普陀区外来人口最多,为36.3万人,卢湾区最少,为5.4万人(见表1)。
表1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区县分布与比重1、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34岁外来人口数量超过该年龄段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普查资料显示,0-14 岁年龄组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8.5%,与“五普”的11.4%相比,下降2.9个百分点;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与“五普”的87.5%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3%,与“五普”的1.1%相比,微升0.2个百分点。
由于外来人口流动主要目的是经商和工作,所以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也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普查资料还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20-34 岁的青壮年人口为422.03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47%;劳动年龄人口(男性15-59岁,女性15-54岁)为783.35万人,占87.3%,与“五普”相比,又上升1.2个百分点(见表2)。
普查资料还显示,20-34岁这个年龄段的外来常住人口为422.03万人,占上海常住人口的57.7%,即这个年龄段外省市人口已明显超过户籍人口。
表2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年龄构成2、性别比与本市户籍人口接近历年外来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海外来人口男性比例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993-1997 年和2003-2005 年下降得非常明显。
至2005 年,外来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已经与户籍人口接近。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男性人口为487.23万人,女性人口为410.47万人,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8.7,与“五普”的129.97相比,下降11.27。
家庭式流动的增多导致外来女性人口增加,两地婚姻的增多也使越来越多的外省市女性与上海男性结婚后长期居住在本地,从而使得外来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呈下降趋势。
三、来源地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安徽和河南两省流入人口比例有较大提高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但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见表3)。
“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排名前10位中,有63.3%的外来人口来自华东地区,同“五普”的77.1%相比,华东省份占绝大多数的格局基本没变,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位的省份,也由2000年的安徽、江苏和浙江(比重分别为32.2%、24.0%和9.9%)转变为安徽、江苏和河南(比重分别为29%、16.8%和8.7%)。
其中,河南外来流入人口从2000年的16.05万人,迅速增长至78.26万人,增长387.6%,排名也从第六位跃居至第三位。
从绝对数量来看,安徽外来流入人口增长最多,从2000年的124.72万人,迅速增长至260.23万人,翻了一倍,总量占外来人口总量的29%。
这个现象也说明了由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省内经济发展迅速,这两省流入上海的人口比重在近几年有所下降,而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农业人口众多的省份,如河南、四川等地流入上海的人口则明显上升。
表3 2010、2000年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分布与排名单位:%四、经济原因是外来人口流入的直接原因经济因素和城市功能的吸引是形成外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迅速,吸引着相当规模的外来人口来沪从事各种经济活动。
“六普”资料显示:在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为703.07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78.3%,与“五普”相比,高出8.4个百分点(见表4)。
由此可见,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原因离开家乡。
同时随着社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家庭式流动的增加,外来女性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表4 2010、2000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迁移原因比重单位:%五、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升至30.4%近年来,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月10月31日,在上海6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4.1%,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6.3%,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52.7%,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5.1%,未上过学人口所占比重为1.8%。
与“五普”相比,本市6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上升15.5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10、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文化构成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口正在逐渐退出外来劳动力队伍;二是我国义务制教育在各地得到推广与普及;三是外来人口的人员结构开始发生一定变化,更多大学生加入到流动人口行列,在流动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