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合集下载

上海2030年地铁规划(网络版)

上海2030年地铁规划(网络版)

上海2030年地铁规划(网络版)1 免责申明 (1)2 规划主体思路 (1)3 第一套方案 (1)4 第二套方案 (3)5 近期论证资料 (5)6 中长期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域一览 (8)1免责申明本文档整理取之于网络,还与网络,希望帮助到心之人。

所有内容未经官方证实,权当参考。

2规划主体思路在08年1月方案21条线1053公里版本的基础上,延伸11条线,新建8条线(另外3条支线),并建设连通上海南站、龙阳路、浦东机场、虹桥枢纽、青浦枢纽、无锡硕放机场、嘉兴南站、杭州东站、杭州箫山机场的磁悬浮线,以及连通乍浦、南通、常熟等地,并呈现市域环状加上海南-金山支线的通勤铁路网。

3第一套方案初步总结了如下图:黑色代表通勤铁路,蓝色代表快线,橘黄色代表新增线路,红色和绿色代表普通线路。

上图中2号线西延伸和13号线西延伸都应该下来一点;南北快线南段和18号线呈现平行对交;徐行-金山快线和9号线应该在洞泾车站交汇。

总的线网水平:30条线,1643公里;磁悬浮、电气化通勤铁路不算。

设置铁路特等客站:上海站、虹桥站,一等站:上海南站;二等站:上海西站、青浦站、安亭站;三等站:金山站、浦东站、松江南站、临港站。

设置:杨行、芦潮港、闵行、外高桥四个主货场。

4第二套方案另外一种方案:1号线:莘庄-石洞口8A2号线:旧青浦-诸光路(分段)-浦东站6A/8A3号线:月浦-上海南站6B4号线:内环线6B5号线:莘庄-闵行开发区/南桥商务区6C6号线:港城路-济阳路4C7号线:罗泾-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7B8号线:市光路-鲁汇7C9号线:枫泾-松江南站4B(分段)-曹路站 6B10号线:旧青浦-久富园区(分段)-航中路/虹桥车站-高东6A11号线:昆山陆家浜/太仓-祝桥6A12号线:顾路-青浦新城三里河 6A13号线:昆山锦溪-赵屯(分段)-四灶港6A14号线:外冈-合庆8A15号线:上大路-金山卫清路6A16号线:虹口足球场-祝桥(分段)-临港东站 6A/4C17号线:闵行西站-高行 6A18号线:宝安公路-航头 6A19号线:临港南站-东滩/横沙(分段)-城桥 4C20号线:虹桥车站-金泽 6A21号线:快慢线龙阳路-临港站 6A+22号线:(通勤列车)上海南站-乍浦23号线:徐行-新浜6A24号线:外冈-金山车站 6A25号线:石洞口-空港服务区6A26号线:赵屯-宝杨路 8A+ (除即墨路-长风商务区外,为快慢线)27号线:老港-芦潮港 4C28号线:滴水湖环线 4C29号线:方泰-宣桥8A滨江轻轨西线:宝杨路-船厂路(分段)-马桥镇4C东线:船厂路-南桥商务区4C南站轻轨支线:上海南站-世博大道4C这种方案否决了铁道部参与上海轨道交通的综合环状通勤体系方案。

2020-2030上海地铁规划图

2020-2030上海地铁规划图

上海地铁规划图2020、2030年高清及12-21号线线路图2012-09-13 16:05 | 分享扫描到手机目前上海地铁规划图中在建的还有12、13、14、21号线,将在2013年建成;世博会结束后,年内还将开工15、17、20号线。

远期,上海地铁规划图中将达到33条线,1700公里规模,并与贯通全市各要点的高速城际铁路统一票务、有效换乘。

2020年规划图(高清)2030年规划图(高清)目前上海地铁在建的还有12、13、14、21号线,将在2013年建成;世博会结束后,年内还将开工15、17、20号线。

远期,上海地铁规划将达到33条线,1700公里规模,并与贯通全市各要点的高速城际铁路统一票务、有效换乘。

上海地铁14号线:即原来的M6线,起讫点为嘉定江桥(社区网论坛商铺)至陆行。

走向:嘉定江桥由A20东侧起经铜川路、曹杨路、武宁(社区网论坛商铺)南路、华山路、常熟路、长乐路、金陵东路过江到世纪大道、浦东大道、金桥(社区网论坛商铺)路、川桥路到陆行(申江路和金穗路之间)结束设站:陆行、金港路、金沪路、碧云(社区网论坛商铺)路(和9号线换乘)、云山路(和6号线换乘)、居家桥路、罗山路、源深路(和18号线换乘)、浦东大道(和4号线换乘)、浦东南路、陆家嘴(社区网论坛商铺)(和2号线换乘)、豫园(和10号线换乘)、大世界(和8号线换乘)、淮海中路(和13号线换乘)、长乐路(和12号线换乘)、静安(社区网论坛商铺)寺(和2、7号线换乘)、武定路、武宁路(和13号线换乘)、曹杨路(和3、4,11号线换乘)、真如西村(小区网论坛)路、真光新村,丰庄,嘉定江桥上海地铁15号线:即原来的轻轨L1线,起讫点为锦秋路-闵行紫竹圆区。

走向:锦秋路,南大路,西站,沿中环(真北路、北虹路、虹许路、虹梅路)、钦州南路、桂林东街、上海南站、老沪闵路,银都路,到闵行紫竹圆区结束。

设站:闵行紫竹圆区、银都路,莘朱东路、上中路、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南站(和1、3号线换乘)、上海师大、钦州南路虹梅路、虹梅路漕宝路(和12号线换乘)、宜山路虹梅路(和9号线换乘)、虹许路(和10号线换乘)、虹古路、北新泾(和2号线换乘)、金沙江路(和13号线换乘)、武宁路、铜川路(和14号线换乘)、上海西站(和11、16号线换乘),南大路,锦秋路上海地铁16号线:即原来的轻轨L2线,起讫点为吴泾-虹口公园。

未来上海各区规划盘点

未来上海各区规划盘点
东 向西 形 成 石 门路 梅 泰 恒 、展 览 中心
长 宁 区
1 开 发 建 设 大 虹桥 ”现 代 服 务集 聚 区 .在 中 山西路 虹 桥 路 、仙霞路 古 北路新增商务商业楼宇 5 平方米 。 0万 2 在 曹家 渡 开 发建 设 1 万 平 方 米 5 的 办 公 商 业 综 合 服 务 楼 宇 聚 群 。
宇项 目2 平方 米 。 5万 3 加快 上 海 南站 商 务 商 业 配 套项
不 断完 善张 江 ,金 桥 、外高 桥 花
目 ,开 发 2 0万 平 方 米 以上 的综 合 设旆 。 4 配合 地 铁 工 程 ,建 设 襄 阳路 服
木 上 海 航 空 港 的 商 业 商 务配 套 。将 在 外 高 桥 金 桥 张 江 、川 沙 三 林 五 个 分 区 各 建 设 一 个 面积 约 2 万 平 方 米 0 的 分 区商 业 中 心
2 中部 以 打 浦桥 ”为核 心 .新 建 31万 平 方 米 商 业 商 务 设 施 3 南部 :围绕 世 博 园 区的规 划 ,
饰 市 场地 块 1 5万平 方 米办 公 、商业 酒
店楼 宇。 5 完成 漕 河 泾 高科 技 园 区 的建 设
新 建 研 发 、商 务 等 楼 宇 6 O万 平 方 米 。
务 业 集 聚 区 j北 片 建 设 上 海 西 北 陆 上 综 合 物 流 中心 和 桃 浦 都 市 产 业 园 。 区域 内 可 供 改 造 开 发 的土 地 面 积 约 1 0 万 平 0 2 方米 , 十 一 五 期间 规 划 开 发 的商 务商
业 设 施 面积 约 为 5 0万 平 方 米 。 0
商城 项 目建设 .使 南 京 路 西 藏 路 区域 整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2030年的上海将给人们以惊喜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在1986、1999年编制过两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本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产业、民生等方面的促进是比较大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进入了世博会前后的新历史机遇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生息的载体,必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配适新一轮的蓝图。

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率先启动了针对2012-2030年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预计在世博会后的2010年底将形成综合成果;目前规划的概念性设想和初步成果,已经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了。

全市将形成“一中两翼”、轴线强化的基本布局目前上海所执行的1999版城市规划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郊区新城(或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或中心城地区中心)——中心村(或中心城社区中心)所构成的四级配置。

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心城以外环线内的680平方公里为限,没有考虑到行政管辖和上海滨江沿海的地理因素;在编制各个分区和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局限于规划等级的能级限制,灵活性不强。

在规划理念上,郊区各区县在建设新城和布局区域体系过程中一直放不开手脚,并有“以邻为壑”的倾向,例如,西部的青浦、嘉定区直面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区域,却一直未能规划出一个辐射长三角、服务这一区域企业商务功能的高能级区域,以往的规划理念限制了在中心城以外区域的建设强度;更兼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动作迅猛抢得先机,使得上海西部几个区与昆山、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甚大。

又比如,闵行区和松江区一直无法很好进行道路体系的对接,使得南新铁路环线成为上海城区向西发展的“暗闸”,产生了严重的衰减效应,以至于松江新城严重空心化。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原有规划过程中“大城市、小郊区”的计划经济思维残余所致。

上海市政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洪宣庆谈到,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城市布局体系就根据其东、南郊俯瞰华北平原,与天津和东北紧密联系的特点,规划了“城市产业发展带”;根据其西、北郊为燕山山脉和毗连蒙古高原的地理因素,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带”的相关侧重。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草案)》解读.DOC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草案)》解读.DOC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解读出guo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已形成,即日起正式启动为期1个月的社会公示。

草案显示,上海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发布会上,对于公众关注的人口调控问题,规划草案显示,至2040年上海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同时,根据全球城市开放发展的特点,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合理需求,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规划草案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

规划提出,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上海的发展也将与周边区域实现融合发展。

根据规划草案,未来将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

而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网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上海市住宅发展十五规划

上海市住宅发展十五规划

上海市住宅发展“十五”规划一、“十五”住宅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住宅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部署,确定了住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了要把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了把上海建成适宜国内外人士发展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的目标。

近两年来,上海住宅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投资、消费双向拉动经济增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

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中国加入WTO,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将会掀起新一轮高潮;市民的消费能级将会有很大的提升,住宅消费的市场前景看好。

面临这难得发展机遇,“十五”期间,上海的住宅建设将会比“九五”从内在质量上以及建设水平上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十五”期间,上海住宅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市委七届七次会议提出的战略目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开拓创新;以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和郊区一城九镇建设为契机,以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为抓手,以创建“四高”示范居住区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市民、面向市场、面向未来;不断优化住宅开发结构,重视解决普通老百姓的住宅问题,提高住宅整体质量水平,为提高上海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住宅建设应合理、经济、高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包括节约用地、降低能耗、减少物耗。

同时,要营造有益健康的人居生态环境,强调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承续居住地的历史文脉,实现人、住宅、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巧妙融合,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有新的突破。

二是与本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相协调。

住宅建设应在规划理念、设施配置、立面景观和居住功能设计上有所突破,从而与市民生活消费水平相适应,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相匹配。

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政府的间接调控手段,以及市场供求的调节,引导生产出适合不同消费水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结构需要的多档次、多品种的住宅,保持合理的增量和存量比,从而使住宅的生产和供应保持良性的动态平衡。

上海确立2040城市规划发展新目标 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上海确立2040城市规划发展新目标 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上海确立2040城市规划发展新目标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近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3年-2030年)》草案,草案提出,北京将构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到2023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现阶段性目标。

上海本身即是超大城市又是周边城市核心,在去年便公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40)》。

其中,首先就确立了上海到2040年的进展新目标: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进展目标,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建设“令人憧憬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时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说:“比如说生态方面,规划到2040年上海森林掩盖率,从“十二五”末的15%可以上升到25%以上。

跟市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人均公共绿地从现在的7平方米左右可以反一倍,到15平方米,还包括大气质量PM2.5的指标,到2040年下降到20微克左右。

”规划指出要营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乐观应对将来人口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进展趋势,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庄少勤:“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这次规划的亮点,15分钟步行距离,所以是低碳绿色的社区,通过步行就能够解决你在社区里基本生活,面对将来的社区把工作、休闲包括学习、创新需求都包括在里面。

这个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社区,不是封闭的。

”对于轨道交通线路上,将来上海要形成快速、绿色的交通体系,构建才智友好的绿色交通系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轨道交通网络。

庄少勤:“轨道交通网络将来有“3个1000以上”,市域线要超过1000公里,市区线要超过1000公里,还有中运量的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也要超过1000公里。

10万人以上的城镇就要通轨道。

”规划还明确提出了人口、土地、环境和城市平安四条底线,人口调控总量目标为2500万。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的批复(摘要)一、认真落实国家战略。

浦东新区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载区之一。

要认真落实国家战略,立足国土空间全域,加强城乡统筹,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浦东新区。

二、严格落实底线约束要求。

要落实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总体要求,严守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管控浦东新区常住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

到2035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不超过55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39万人左右。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2035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805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4万亩。

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小于30.17万亩。

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三、构建城乡统筹的空间体系。

要围绕底线约束、创新发展、品质提升的导向,延续浦东新区历次规划思路,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新要求,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规划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主城区、新城和城镇圈为抓手,统筹空间资源要素,挖掘空间发展潜力,按照“撤并、保护、保留”三类方式,对乡村地区进行分类指引。

规划形成全覆盖、均等化、高品质的公共中心网络。

四、搞好重大专项统筹。

要加快建设浦东交通枢纽,新增铁路上海东站,构建机场与铁路一体化交通,加强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国际机场之间的直达交通联系,坚持公交优先,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

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功能区,全力打造南北科技创新走廊,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形成大飞机总装、临港重装备2个产业基地及25个产业社区,保留若干零星工业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2030年的上海将给人们以惊喜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在1986、1999年编制过两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本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产业、民生等方面的促进是比较大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进入了世博会前后的新历史机遇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生息的载体,必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配适新一轮的蓝图。

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率先启动了针对2012-2030年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预计在世博会后的2010年底将形成综合成果;目前规划的概念性设想和初步成果,已经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了。

全市将形成“一中两翼”、轴线强化的基本布局目前上海所执行的1999版城市规划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郊区新城(或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或中心城地区中心)——中心村(或中心城社区中心)所构成的四级配置。

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心城以外环线内的680平方公里为限,没有考虑到行政管辖和上海滨江沿海的地理因素;在编制各个分区和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局限于规划等级的能级限制,灵活性不强。

在规划理念上,郊区各区县在建设新城和布局区域体系过程中一直放不开手脚,并有“以邻为壑”的倾向,例如,西部的青浦、嘉定区直面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区域,却一直未能规划出一个辐射长三角、服务这一区域企业商务功能的高能级区域,以往的规划理念限制了在中心城以外区域的建设强度;更兼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动作迅猛抢得先机,使得上海西部几个区与昆山、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甚大。

又比如,闵行区和松江区一直无法很好进行道路体系的对接,使得南新铁路环线成为上海城区向西发展的“暗闸”,产生了严重的衰减效应,以至于松江新城严重空心化。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原有规划过程中“大城市、小郊区”的计划经济思维残余所致。

上海市政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洪宣庆谈到,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城市布局体系就根据其东、南郊俯瞰华北平原,与天津和东北紧密联系的特点,规划了“城市产业发展带”;根据其西、北郊为燕山山脉和毗连蒙古高原的地理因素,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带”的相关侧重。

上海在2004年正式提出的“1966”城市体系,除了临港新城着重强调了其作为深水港新城的重要性外,其余区域的规划要求过分均质化,没有把上海作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大城市的特点考虑充分。

新一轮规划的特点,就是将上海西部区域整合成一个以虹桥枢纽和崧泽大道为支点,以沪宁、沪杭发展轴为骨架的“西部城市发展带”,凸现“大门向西开”,把上海的“大堂”前推到紧靠苏浙边界,并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均能合理快捷衔接的地域,实施三产先导的发展战略;把上海东部滨江沿海区域整合为一个“生态产业带”,以国际空港和深水港为支点,以多种先进制造业为归依,并根据浦东区域的特点严格规定了其“功能区域”、“各自向浦西对岸疏散”的流通体系,还着重考虑了崇明三岛和一线沿海的生态功能。

北京有长安街和南北中轴线,形成了城市功能的精华,承载了城市精神的魂魄;上海的城市功能,大多集中在从虹桥机场到张江高科技园区的20多公里东西轴线上,基本沿着延安路高架和世纪大道两侧,形成市级中心;上海的城市精神,则糅合在黄浦江畔,随着两岸的逐渐开发,加快实现中心城区的功能置换,正是当务之急。

新的一轮规划,根据西部、东部“两带”建设的需求,将市级中心继续向东、西两端延伸,从白鹤附近,一直到浦东国际机场和川沙,长度将扩展到60多公里,大大扩展了上海发展的空间余度;同时,将加强世博会和复兴岛区域的综合开发,更要将陈旧和污染严重的吴泾、高桥化工基地搬走,形成从吴淞口到紫竹科学园区,长达60公里的城市景观风貌带,以丰富上海这座城市的“水岸灵性”,疏解中心城区过大的用地压力,改善上海人的生活环境。

部分地区的规划值得期待根据了解,随着新一轮规划在几年后的正式推出,关心未来上海建设发展走向的商业界人士和市民,在今后一定可以发现很多区域开发的新机遇、新亮点。

由于1999年规划出版后,上海各个新城和产业基地、虹桥枢纽等的开发,世博会配套工程和数十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等相继提出并大大扩充了规模,新一轮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将各方面的新规划成果结合建设实际落实到比例图上。

在一张初步汇总的“市域已覆盖集中城市化区域示意图”上,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由于各区规划的观点不同,很多城市化区域的“边界”沿着自然界限“嘎然而止”,比如在闵行区浦江镇与南汇区航头镇、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和南汇区祝桥镇等的边界,由于闵行、浦东两区的观点是全部实现城市化,而南汇则在边界区域形成了谨慎的规划“触角”,强度难以对接,因此使得具体项目的操作性,如一些跨界的居住区和道路等的布局等,形成了“鸡同鸭讲”的尴尬。

这提醒我们,之前上海的城市建设缺乏一个长远的思路和整体的思考,这些问题必须在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中得到解决。

目前上海已经确定的集中城市化区域在3500平方公里左右,实际建成1500平方公里;随着东西功能轴线和黄浦江两岸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一些目前没有规划覆盖到的地区,如重固镇和白鹤镇、浦江镇滨江区域、嘉定区北部与太仓交接的几个镇,黄浦江上游松江区境内两岸等,都将结合实际需要和总体布局的导向,周密安排;因此上海今后城市化面积很可能达到4500平方公里,成为世界最庞大的城市。

这些区域曾经有部分是在过去几年中由于市**有关方面在决策考虑中有意“延后”,以利于和更高发展阶段的需求相对接,因此这些区域的规划,将是比较值得期待的,也必然在十年左右之后,成为投资开发的新热点。

鉴于上海已经进入了举办大型国际综合性活动、集聚社会性和国际化交流合作组织等都比较迫切的发展阶段,在可以预见的规划期内,新的总体规划,已经在概念性的层面上予以确认,并与各区地方**处于有效的互动确认中。

届时,这些项目的区域,既有在靠近市中心区的,也有分布在东、西“两带”范围内的,对于打造一个更为亮丽和精彩的大上海,更将是强大的推动力,并一定能大大提高上海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影响力。

2030年上海硬件设施将在世界全面领先很多上海的城规方面的业内人士都谈到,1999年的上一版规划,有好几个方面的里程碑意义:首先,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不再是城市发展的“奢侈品”,其规划的长度1000公里通到市区每个角落的轨道交通体系、连通全市各个要点的高速公路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毫不逊色的;而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所作的规划,限于经济条件,往往仅仅在几个市内人流的主要方向上才“放”一条线,例如1986年的总体规划仅有6条176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和四条高速公路而已。

第二,根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商贸金融中心的建设需求,明确了市级中心的第三产业导向,更明确了洋山深水港和崇明越江工程的规划。

据悉,上海各界关心的2012年轨道交通568公里基本网络建成后的后续开发,已经在新一轮规划的综合考虑中,届时在东、西“两带”和黄浦江沿江,以及原来规划的线路终点更远的区域,布局了畅达高效的线路体系,总长度不低于1500公里,日运能到2030年将突破1600万人,是现在的四倍半,并且还将与苏州市的轨道交通互通合并;同时针对中心城的车辆拥堵问题,规划中着重强调了在“井字形”地下快速路通道的基础上,延展这一快速道路网络,形成“五纵四横”的地下道路体系;针对地下空间开发中暴露的不足,规划着重提升了重点区域的地下环路、人流小区域传送系统和更远期的模块化地下物流道路等建设的强度。

注重贴近产业发展的实际,上海新一轮规划中已经在讨论并初步有了结果的“长三角集装箱运输快速路”体系已经标定了一条连接外高桥、洋山、金山、松江和外省市的“倒扣环状”专用道路体系,使得大流量的货运车流不再需要与高速公路和一级国道上的客运车流争道;在一些方案中,还提出了市区段的高速铁路地下化、建设直接连接上海和宁波两个重要港口的新跨海大桥等方案。

新一轮规划的目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到2030年左右,使得上海的基础设施水平在各方面都能达到世界的领先水平,各种出行方式的出行质量都将有更大的提高。

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的结合以往规划中“概念化”、“模糊化”的倾向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大官一画”的随意性也在某些时段导致了重复建设的浪费,或者是短浅目光导致的新瓶颈。

上海旧版规划曾经把黄浦江上游区域和滨海的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简单划为“大绿带”,结果不但与现实建设的实际冲突,更在动迁征地方面产生了不利于区域发展、严重损害群众收益的诸多问题;又如不注重新形势下区域开发和居住品质的提升需求,使得上海在城市天际轮廓和整体面貌、街道界面和公共设施布局方面,不但与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先进水准有距离,更与北京、深圳等国内城市拉开了差距。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总结了以往的教训,在规划绿化地带时,注重游憩功能的“渗入”,而不是简单把它作为一种“空气清新”的规划需要;对原土地所有者的发展需求,也有了更为细致的考虑;对土地集约利用、对街区人性化设施和单个项目之间的协调,更规定了“分层管理”的制约机制。

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在上海目前正在进行的嘉定新城、长风生态商务园区和虹桥枢纽、世博园区的开发中已经有了体现;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发展,更将是民生、***因素的聚合,正在成为编制上海新蓝图的纲领之一。

——正在编制中上海2012-2030年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智慧的结晶,前进的指南;他将给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未来,描绘出灿烂与希望!目前世博阶段的建设规划,都是按照2012年为终到线进行的,上一轮以外环线全面建成为标志的建设,也是2002年底;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大发展,也是1992年开始的。

我们现在有必要为2013年开始的新建设规划;而规划先行,上次是1998年底开始讨论,于是有了郊区新城、轨交全域化和产业基地,以及高速公路网络、深水港等成果;90年代大发展的前提是浦东开发,也是1988年形成了具体的操作设想。

因此十年一个脚印,目前的2008年底是有所思考、总结思路,比较提升的好时机。

规划有延续,延续的目的是求突破。

目前拉动内需度过难关的政策正是加快建设的增长高速预期。

结合城市功能、现在已有布局,我们分四个方面大致论述:第一个是中心城和他的外延组团;第二个是黄浦江两岸的开发以及郊区“逆向辐射带”的建设;第三个是生态与产业的辩证关系;第四是交通布局和城市肌理的疏理。

这四点主要是从综合规划的角度来谈的。

第一方面,中心城已有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被大片旧建筑地带隔离,各个点之间轨道交通和车行到达和驻止能力还不高,慢行系统还没有真正形成;老城区仍有大片居住困难群体和简陋不合用之区域。

解决这一矛盾,就是要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开始做抓手,比如新天地南延、静安寺北扩,虹桥西扩,不夜城南扩,和对福州路、金陵路以及南外滩、外滩源、苏河湾、大连路等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陆家嘴东扩,或者到东方路,今后到源深路,这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