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合集下载

《孝经》篇目

《孝经》篇目

《孝经》篇目《孝经》全文分为十八章,各章篇目如下:1. 开宗明义章第一此章为全书的纲领,阐述了孝道的根本意义。

它点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通过对先王“至德要道”的引用,说明以孝治天下能使“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2. 天子章第二主要论述天子的孝道。

天子作为一国之君,应该做到“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也就是对父母尽爱敬之心,并且将这种道德教化推行到百姓之中,作为天下的榜样。

3. 诸侯章第三讲诸侯的孝道。

诸侯的地位在天子之下,其孝道体现为“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即诸侯要保持不骄不躁、遵守制度等品德,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富贵,同时能够保其社稷和人民,这也是对父母孝道的一种体现。

4. 卿大夫章第四阐述卿大夫的孝道。

卿大夫在朝堂之上要遵循先王的礼制,服饰、言语、行为都要符合规范,“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

5. 士章第五关于士的孝道。

士要以爱敬之心侍奉父母,同时要做到“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即忠诚顺从地侍奉君主,以此来保存自己的俸禄和祭祀,这是士之孝的要点。

6. 庶人章第六讲庶人的孝道。

庶人主要是指普通百姓,他们的孝道就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即利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谨慎自身行为、节约用度来赡养父母。

7. 三才章第七这一章强调孝道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文中提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看作是像天地运行规律一样不可违背的准则,是人的行为准则。

同时说明孝可以使“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也就是顺应天地规律来治理天下。

8. 孝治章第八主要论述以孝治理国家的理念。

文中列举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用孝道治理国家能带来的种种好处,如“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说明孝治能够使天下和睦,得到各方的拥护。

传统文化精华《孝经》全文及白话文(推荐收藏)

传统文化精华《孝经》全文及白话文(推荐收藏)

01《孝经》概述与背景Chapter《孝经》简介及作者创作背景与历史地位《孝经》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淡薄。

孔子及其弟子为了弘扬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创作了《孝经》。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百行之先,人伦之始”。

孝道思想强调尊敬父母、关爱家人,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被广泛推崇和倡导,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孝道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地位02《孝经》核心内容解读Chapter孝道观念阐述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尊敬父母、关爱长辈,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孝经》认为孝道是为人之本,其重要性不亚于忠诚和信义,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实践包括尊敬、关爱、赡养父母等方面,要求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父母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孝经》强调亲子关系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

家庭伦理还包括夫妻关系、兄弟关系等方面,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关爱、支持,共同营造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

《孝经》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亲子关系与家庭伦理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01020303《孝经》白话文翻译与赏析Chapter精选篇章白话文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01《天子章第二》02《诸侯章第三》03文学艺术特色分析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严谨的逻辑结构丰富的文化内涵当代价值体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01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02提供个人修养与品德培养指南0304孝道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推广Chapter树立榜样从小事做起强化感恩教育030201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孝心方法企业文化中融入孝道观念实践关爱员工家庭倡导尊老敬老企业可以关注员工家庭状况,为员工解决家庭困难提供支持和帮助,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怀。

孝经原文及翻译

孝经原文及翻译

孝经原文及翻译孝经原文及翻译《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

儒家十三经之一。

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孝经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使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世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大全

《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大全

【导语】《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书经。

儒家⼗三经之⼀。

下⾯是⽆忧考分享的《孝经》全⽂及翻译阅读⼤全。

欢迎阅读参考!《孝经》全⽂及翻译阅读⼤全 开宗明义章第⼀ 仲尼居,曾⼦侍。

⼦⽈:“先王有⾄德要道,以顺天下,民⽤和睦,上下⽆怨。

汝知之乎?” 曾⼦避席⽈:“参不敏,何⾜以知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

复坐,吾语汝。

” “⾝体发肤,受之⽗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道,扬名于后世,以显⽗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

《⼤雅》云:‘⽆念尔祖,⾀修厥德。

’” 【翻译】孔⼦在家⾥闲坐,他的学⽣曾⼦侍坐在旁边。

孔⼦说∶“先代的帝王有其⾄⾼⽆上的品⾏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归顺,⼈民和睦相处。

⼈们⽆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站起⾝来,离开⾃⼰的座位回答说∶“学⽣我不够聪明,哪⾥会知道呢?” 孔⼦说∶“这就是孝。

它是⼀切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的⾝体四肢、⽑发⽪肤,都是⽗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使⽗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母开始,然后效⼒于国君,最终建功⽴业,功成名就。

《诗经·⼤雅·⽂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的德⾏。

’” 天⼦章第⼆ ⼦⽈:“爱亲者,不敢恶于⼈;敬亲者,不敢慢于⼈。

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之孝也。

《甫刑》云:‘⼀⼈有庆,兆民赖之。

’” 【翻译】孔⼦说∶“能够亲爱⾃⼰⽗母的⼈,就不会厌恶别⼈的⽗母,能够尊敬⾃⼰⽗母的⼈,也不会怠慢别⼈的⽗母。

以亲爱恭敬的⼼情尽⼼尽⼒地侍奉双亲,⽽将德⾏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的孝道呀!《尚书·甫刑》⾥说∶‘天⼦⼀⼈有善⾏;万⽅民众都仰赖他。

《孝经》全文

《孝经》全文

《孝经》全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日:“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日:“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日:“甚哉,孝之大也!”子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日:“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孝经全文注音版

孝经全文注音版

第dì一yī章zhānɡ:开kāi 宗zōnɡ明mínɡ义yì仲zhònɡ尼ní居jū,曾cénɡ子zǐ侍shì。

子zǐ曰yuē:“先xiān 王wánɡ有yǒu 至zhì德dé要yào 道dào ,以yǐ顺shùn 天tiān 下xià,民mín 用yònɡ和hé睦mù,上shànɡ下xià无wú怨yuàn 。

汝rǔ知zhī之zhī乎hū?”曾cénɡ子zǐ避bì席xí曰yuē:“参cān 不bù敏mǐn ,何hé足zú以yǐ知zhī之zhī?”子zǐ曰yuē:“夫fū孝xiào ,德dé之zhī本běn 也yě,教jiào 之zhī所suǒ由yóu 生shēnɡ也yě。

复fù坐zuò,吾wú语yǔ汝rǔ。

身shēn 体tǐ发fā肤fū,受shòu 之zhī父fù母mǔ,不bù敢ɡǎn 毁huǐ伤shānɡ,孝xiào 之zhī始shǐ也yě。

立lì身shēn 行xínɡ道dào ,扬yánɡ名mínɡ于yú后hòu 世shì,以yǐ显xiǎn 父fù母mǔ,孝xiào 之zhī终zhōnɡ也yě。

夫fū孝xiào ,始shǐ于yú事shì亲qīn ,中zhōnɡ于yú事shì君jūn ,终zhōnɡ于yú立lì身shēn 。

《大dà雅yǎ》云yún :‘无wú念niàn 尔ěr 祖zǔ,聿yù修xiū厥jué德dé。

《文昌孝经》全文

《文昌孝经》全文

《文昌孝经》全文一、文昌孝经·开经启浩浩紫宸天,郁郁宝华筵,文明光妙道,正觉位皇元,振嗣恩素重,救劫孝登先,大洞完本愿,应验子心坚。

二、文昌孝经·育子章真君曰:乾为大父,坤为大母,含宏覆载,胞与万有,群类咸遂,各得其所。

赋形为物,禀理为人,超物最灵,脱离蠢劫,戴高履厚,俯仰自若,相安不觉,失其真性。

父兮母兮,育我者宏,两大生成,一小天地,世人不悟,全不知孝,吾今阐明,以省大众。

乾坤养物,劳而不劳;父母生子,不劳而劳,自字及妊,自幼迄壮,心力所注,无有休歇。

十月未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如山,筋疼血滞,寝处不舒。

临盆性命,若不自保,父心关恻,母体担虞,纵令易诞,费尽劳苦。

若或迟久,不行分娩,艰难震恐,死中幸生,几舍其母,始获其子。

一月暗居,三年乳哺,啼即怀抱,犹恐不调,睡令安寝,戒勿动摇,含食以饲,帖衣以裹,谅其饥饱,适其寒暑,痘疹关煞,急遽惊悸,咿唔解语,匍匐学行,手不释提,心不释护。

子既年长,恐其不寿,多方保持,幸而克佑,筹划有无,计其婚媾,厥龄多少,诸务未晓,一出一入,处处念之,绸缪咨嗟,谆谆诫命,亲心惆怅,子方燕乐,教之生计,教之成业。

母诞维艰,父诲匪易。

虽至英年,恤若孩提,食留子餐,胜如己餐;衣留子衣,胜如己衣。

子若有疾,有可代者,己所甘受。

子若远游,行旅风霜,梦寐通之;逾期不归,睛穿肠断。

子有寸善,夸扬乐与;子有小过,回护遮盖,暗自伤心,恐其名败。

子惟贤能,父母有赖;子若不肖,父母谁倚?子若妄为,父母身危,作事未事,俱切亲情。

芽栽茁培,堂基构植,母勤子生,父作子述,其行其志,不厌其苦,怜子念子,何时放置,形或暂离,心恒无间。

贵如帝王,神如天亶,显如公卿,贱如编户,愚如齐氓,皆如是心。

混沌初分,亘古及今,普天匝地,绵绵恻怛,父母之心,无不如是。

如乾覆物,如坤载物,和蔼流盈,充塞两间,莫大慈悲,无过亲心。

即说偈曰:万般劳瘁有时休,育子辛勤无尽头,字怀耐苦终无厌,训诲循徐不惮求,一叶灵根非易植,穷年爱护几曾忧,子俱亲自身栽养,亲老心犹为子寿。

《孝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孝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孝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导读:本文《孝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

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

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品读】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

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

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是大乱的道了。

’【故事】弃官奉亲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

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

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

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

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

上官再三挽留。

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

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

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

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

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