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读后感5篇

合集下载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孝经》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孝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经》读后感1最近读了《孝经》,古文有些晦涩难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这里想浅谈一下对孝道的感悟。

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敬父母为修德之本,以孝道为根本来修身,齐家,治国,推及平天下。

孝是基本原则,是做人做事的检验,人不孝免谈。

《孝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勿违。

”意思是说生前事父母以礼,远比死后再补救要可贵的多,事亲五要则;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指的是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

理发不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让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动;孝敬父母,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沟通,开导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对父母尽量做到不顶撞,多关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让父母安心。

对于孝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古语说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说人年纪大了像个孩子一样。

我们小时候耐心的养育我们,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要耐心的对待老小孩。

说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读了《孝经》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狭隘。

《孝经》的内容,分为天子,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

读了《孝经》以后,了解到要把孝道运用在社会各阶层,使孝道发挥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会方方面面,这才叫孝道。

对你从事的职业忠诚,就是你对这个行业尽孝,这也是孝孝。

孝用于国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人。

孝道由时,位决定等级,大孝孝天下,小孝孝敬父母。

孝经读后感(优秀13篇)

孝经读后感(优秀13篇)

孝经读后感(优秀13篇)经典诵读《孝经》读后感作文篇一今天,我看了《孝经》一至十八章,里面所有的意思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百善孝为先”。

当然,我阅读了《孝经》,就一定要对《孝经》有所了解。

于是,我就在妈妈的手机上搜了一下关于《孝经》的前人介绍。

知道了《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但现在怀疑于后人附会。

这本书,共分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不同章节做出了精辟的概述,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语思想。

我喜欢这本书,教诲我从小有一个好的品性。

经典诵读《孝经》读后感作文篇二东汉时期的黄香小时候夏天为父亲将席子扇凉,冬天先将被褥暖热后再让父亲睡觉,人们称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文中的黄香非常孝顺,从古至今,能做的如此之孝的人并不多见。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孝敬父母呢?也许有的同学会说:“那都是古代的事了,现在还兴这干嘛”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封建礼制都革除了,可我们还是要提倡孝顺,因为父母是生我、养我们的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回报他们吗?所以,我们要学会“孝”,要真正知道“孝”的内在,“孝”的含义,“孝”该怎么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读孝经有感篇三最近参加了几次家庭伦理道德讲座,听了娄全民老师宣讲善法和孝道,深受教育和裨益的同时,得到了几本中华传统经典,看了其中一本《孝经》。

读后深有感触,觉得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国民需必读此书《孝经》。

唯如此才能实现人人和谐,家家和睦,户户平安其乐融融的局面,创造出一个暂新的中华民族太平盛世。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

《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2024年孝经读后感_19

2024年孝经读后感_19

孝经读后感孝经读后感1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

这句话令我感动。

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

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

”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

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孝道走遍中国,传遍世界。

孝经读后感2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

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

每一章都是经典。

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关于《孝经》读后感

关于《孝经》读后感

关于《孝经》读后感关于《孝经》读后感关于《孝经》读后感1《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

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

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

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

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

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

《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关于《孝经》读后感2孔子曾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顺父母都做不到,那么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里去。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五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五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五篇《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篇1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

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

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

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

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

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

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

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

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

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

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

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

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

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

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

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

孝经读后感5篇

孝经读后感5篇

孝经读后感孝经读后感(一):《孝经》读后感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

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

每一章都是经典。

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就应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

《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我把我平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孝经读后感(二):读《孝经》有感据说《孝经》为孔子所作,它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书于秦汉时期,一向为中国历代社会所重视。

《孝经》全书共18章,透过孔子与弟子曾(参)子之间的对话,精辟地阐述了儒家代表人对孝道的认识。

孔子认为孝道是天然之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并提出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曾为此书作注,自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悉心读罢《孝经》,掩卷静思,尽管孔子对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庶人,不一样阶层的人行孝做了详尽而不一样的规定。

《孝经》读后感_1

《孝经》读后感_1

《孝经》读后感《孝经》读后感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很喜欢《孝经》里的这句话。

要知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

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对我们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我们的每一根毛发都来自于父母,每一寸肌肤都来自于父母,我们要好好保护好自己,不要伤害到自己,这就是孝心的开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这六个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课,曾子就侍奉在老师身边,文字虽然简单,可是我已经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说明曾子是个尊敬老师的好学生。

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大孝子,在《二十四孝》里我读过他的故事。

书中记载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接待,怎么办呢?因为过去没有电话,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

结果她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里就觉得痛,家里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就赶紧跑回家里。

回到家里一看,家里来了客人。

母亲告诉他:“儿子,我不知道怎么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连心,你一定能够感受到。

”所以你看呀,曾子纯孝就有这样的感应。

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他妈妈咬手指,在那么远的.距离,他居然能够有这个感应。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曾子心地纯孝,心里没有其他的妄念,只有孝亲这个念头,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这样的感应。

然而,现在父母经常叫我们别贪玩,好好学习,可我们时常就是玩疯了,唤不回来。

这多有不该呀。

我也要做个尊师孝亲的好学生、好孩子,与老师、与父母有心灵的感应。

认真体会《孝经》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为它能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为先。

《孝经》教会了我怎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为,也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经》,它能教会你们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孝经》读后感2《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心得体会的读后感(精选5篇)

孝经心得体会的读后感(精选5篇)

孝经心得体会的读后感(精选5篇)孝经心得体会的读后感篇1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向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当身体力行的。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异常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终立身。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一样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孝经心得体会的读后感篇2”你明白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

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当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我;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当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我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我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我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我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我,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浮云般的虚荣心吗?到头来还不是逃可是岁月的雕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你有听过吗?“夫孝,始于侍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读后感》孝经读后感(一):《孝经》读后感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

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

每一章都是经典。

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就应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

《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我把我平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孝经读后感(二):读《孝经》有感据说《孝经》为孔子所作,它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书于秦汉时期,一向为中国历代社会所重视。

《孝经》全书共18章,透过孔子与弟子曾(参)子之间的对话,精辟地阐述了儒家代表人对孝道的认识。

孔子认为孝道是天然之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并提出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曾为此书作注,自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悉心读罢《孝经》,掩卷静思,尽管孔子对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庶人,不一样阶层的人行孝做了详尽而不一样的规定。

笔者认为,孝是一个很普通的行为,孝是人类生命生存延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孝乃帝王贵族、百姓人家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孝经庶人章》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经说上到一国之君,下到普通百姓,虽然身份地位不一样,但是,各人奉养父母应尽的孝道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有人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而以各种理由不尽孝道,或者少尽孝道,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

所以,《孝经圣治章》曰: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纵观当今社会,这种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的悖德悖礼之人比比皆是。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人类社会一种大公无私的大爱,这种爱大多时候只是挂在嘴上的东西,说了几千年,总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

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总有忠心耿耿的忠烈之士,如:岳飞、文天祥、关天培、邓世昌、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民族英雄,他们时刻想着忠于国家,报孝人民。

因此,宋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纵观当今之志士国人,能有多少人有如此之想法?忠君报国,此乃大爱,做不到尚且能够理解;孝敬父母,人间小爱,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孝敬父母本是一个在平常但是的事情,没有什么太难做的,但是做得好的人寥寥无几。

有人大发洪财,穷的只剩下钱了,可孝敬父母却分文不舍;有人高官厚禄,出进一大帮人拥着宠着,可孝敬父母却没有一点点功夫。

唯独有偶的是中国的大贪官,贪财上亿元、上千万元者比比皆是,他们大多数将贪来钱财花在了二奶情妇身上,没有一个人给自我的父母买了豪宅和孝敬老人生活上。

平时听那些人坐在主席台上高谈阔论,大讲特讲人间孝顺,二十四孝头头是道,子乎也者仁慈博爱,这就是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现状。

道德滑坡,孝道冷淡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此。

笔者发现《孝经》的每一章结尾,总是要用《诗经》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说明《孝经》与《诗经》有相通之处,它是从很平常的百姓生活中积累出来的最基本的最有人情味的东西。

所以,《孝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并不陌生。

对于孝道理解,笔者认为没有必要拔得太高,它无非是透过生活的点滴体现人间亲情,正所谓:细节成就伟大。

这也许是百善孝为先依据。

笔者自不敢说孝顺,但最起码有自我的认识。

比如说:在家炒菜时,多延长三四十秒钟,尽量把菜炒烂一些,好让老人能吃得下;每顿饭做熟了,第一碗饭务必先端给老人;每一周给老人洗个热水澡,洗洗脚、剪剪指甲、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每一天早上帮行动不便的老娘梳梳头(给老娘梳头的感觉真好,笔者又感受)。

每一天晚上帮老人关好窗户、拉好窗帘,早上又打开窗户、拉开窗帘;老人吃饭时系好围裙,饭后切忌要洗干净,晾干下顿吃饭时要用;老人感冒了要在第一时间赶紧给吃药;老人大多数都有便秘,要让他们吃得下,也要让他们能拉得出;老人尿裤子了,及时给换一件干净的;天气冷了,要及时给老人加上衣服;天气热了,要为老人换上单衣等等,这些基本的琐碎小事,就是孝道重要部分。

另外,老人干了错事,我们也要批评他;老人执意要干不能干的危险事情,我们要及时加以制止;老人骂你不孝顺,你要乐于理解等等也就应算孝顺的一部分吧!做儿女的,个性是经常在老人跟前的人,常常感觉老人有一个最明显的偏心,就是他们老是惦记着不在跟前的子女,好象他们个个都比在跟前人的孝顺。

他们觉得不在自我跟前的儿女在外都不容易,也需要老人的关照。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下父母心吧!当今社会,在外创业,确实不易。

但是,有些人总是因为工作忙为由,很少回家看望老人,动不动就是我给了多少多少钱。

是的,孝敬老人确实需要钱,但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钱能够雇一个保姆,但买不来亲情;钱能够买来音乐,但买不来欢乐;钱能够雇人代为照顾老人,但买不来亲自孝敬父母那份真实感受。

一个人当你在外感到困惑的时候,请你回到父母跟前,在父母岁月沧桑的眼睛里,你能够得到智慧的启迪;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请你回到父母跟前,从那双皱巴巴的手上,你能够得来无穷的力量。

孝顺能够使人懂得珍惜生命,孝顺会使人懂得怎样更好的应对生活,孝顺能够让你明白生命走到之后的艰难和不易啊!天下没有自私的父母,世上只有自私的儿女!!孝经读后感(三):《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此刻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疏。

全书共分18章。

下面是一篇孝经读后感: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向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就应身体力行的。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个性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后立身。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一样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

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

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

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就应怎样办。

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到达极点就能够感应神明。

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就应怎样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

《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孝经读后感(四):《孝经》读后感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

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

《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五):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礼貌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礼貌底蕴。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平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显得稳重踏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