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生的《孝经》读后感

合集下载

《孝经》心得体会(3篇)(完整文档)

《孝经》心得体会(3篇)(完整文档)

《孝经》心得体会(3篇)(完整文档)它让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谨身节用,立身行道”。

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孝敬父母,不让父母担心受怕,不让父母因自己不良行为受侮,要努力学习工作,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功而骄傲、自豪。

让我们懂得了为人处世,要“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对待长辈、上级要敬,对待上级要顺,也就是要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只有做好本职工作,在哪里都能扎实有效地完成相关任务,才会被上级认可,被大家所认可。

更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引导学生要“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教育学生要因势利导,顺应天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圣人“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如果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管理好一个班级,一个团队,要顺势而为,让学生学会爱父母,就要先去爱学生,给学生做出爱的榜样。

要想让学生讲道德,讲道义,就要先让学生明白德的意义和内涵。

要让学生不争,就要先教导学生学地礼让。

要让学生有礼貌,就要先教会学生礼节,以及各种场合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

要想让学生不违法犯罪,就要先教导学生哪些是不法行为,会给大家带来伤害。

总之,“教之可以化民”,更可以“化学生”。

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学生,就一定会彬彬有礼,有修养、有气质。

这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精华,我们丢掉了他则多么的可惜。

这本孝经,应该自己学,家人学,学生学,以至于全社会都来学。

家人学有利于家庭和睦,学生学可以谛造学生的幸福人生,全社会都来学,建设和谐社会就一定会变为现实。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精僻、经典。

当我把孝经通读了一遍后。

感慨万千,哎呀!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学好它,人生会少走多少弯路啊!太应该让儿子学了。

于是,我以让儿子帮我背诵为名,和儿子一起学习,讨论、背诵。

每天一章,半个月全部背完。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孝经》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涵盖了孝道的方方面面。

通过阅读《孝经》,我深刻体会到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孝顺的真谛和内涵。

《孝经》中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将孝道视为人伦之本,家庭之道。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孝经》中,孝道被赋予了高尚的道德价值,被视为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品格。

通过对孝道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培养出更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阅读《孝经》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孝顺的真谛和内涵。

孝顺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供养父母,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情地关爱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需求,尽心尽力地照料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孝顺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亲情的传递,是一种责任的承担。

只有真正用心去孝顺父母,才能体会到孝道的真正意义,才能真正感受到孝顺的快乐和幸福。

通过阅读《孝经》,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孝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孝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孝顺父母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社会责任。

通过弘扬孝道,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孝经》,我对孝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孝道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社会责任。

只有真正用心去孝顺父母,才能体会到孝道的真正意义,才能真正感受到孝顺的快乐和幸福。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传承和弘扬孝道,用心去孝顺父母,让孝道之风在我们的社会中永远传承下去。

孝经读后感(优秀13篇)

孝经读后感(优秀13篇)

孝经读后感(优秀13篇)经典诵读《孝经》读后感作文篇一今天,我看了《孝经》一至十八章,里面所有的意思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百善孝为先”。

当然,我阅读了《孝经》,就一定要对《孝经》有所了解。

于是,我就在妈妈的手机上搜了一下关于《孝经》的前人介绍。

知道了《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但现在怀疑于后人附会。

这本书,共分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不同章节做出了精辟的概述,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语思想。

我喜欢这本书,教诲我从小有一个好的品性。

经典诵读《孝经》读后感作文篇二东汉时期的黄香小时候夏天为父亲将席子扇凉,冬天先将被褥暖热后再让父亲睡觉,人们称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文中的黄香非常孝顺,从古至今,能做的如此之孝的人并不多见。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孝敬父母呢?也许有的同学会说:“那都是古代的事了,现在还兴这干嘛”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封建礼制都革除了,可我们还是要提倡孝顺,因为父母是生我、养我们的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回报他们吗?所以,我们要学会“孝”,要真正知道“孝”的内在,“孝”的含义,“孝”该怎么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读孝经有感篇三最近参加了几次家庭伦理道德讲座,听了娄全民老师宣讲善法和孝道,深受教育和裨益的同时,得到了几本中华传统经典,看了其中一本《孝经》。

读后深有感触,觉得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国民需必读此书《孝经》。

唯如此才能实现人人和谐,家家和睦,户户平安其乐融融的局面,创造出一个暂新的中华民族太平盛世。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

《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孝经读后感5篇

孝经读后感5篇

孝经读后感5篇孝经读后感1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

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

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

孝经心得体会的读后感(精选5篇)

孝经心得体会的读后感(精选5篇)

孝经心得体会的读后感(精选5篇)孝经心得体会的读后感篇1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向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当身体力行的。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异常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终立身。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一样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孝经心得体会的读后感篇2”你明白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

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当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我;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当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我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我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我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我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我,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浮云般的虚荣心吗?到头来还不是逃可是岁月的雕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你有听过吗?“夫孝,始于侍亲”。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孝经》读后感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孝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经》读后感1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孝经》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五篇

《孝经》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五篇

《孝经》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五篇《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孝经》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孝经》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五篇(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很喜欢《孝经》里的这句话。

要知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

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对我们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我们的每一根毛发都来自于父母,每一寸肌肤都来自于父母,我们要好好保护好自己,不要伤害到自己,这就是孝心的开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这六个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课,曾子就侍奉在老师身边,文字虽然简单,可是我已经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说明曾子是个尊敬老师的好学生。

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大孝子,在《二十四孝》里我读过他的故事。

书中记载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接待,怎么办呢?因为过去没有电话,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

结果她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里就觉得痛,家里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就赶紧跑回家里。

回到家里一看,家里来了客人。

母亲告诉他:“儿子,我不知道怎么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连心,你一定能够感受到。

”所以你看呀,曾子纯孝就有这样的感应。

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他妈妈咬手指,在那么远的距离,他居然能够有这个感应。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曾子心地纯孝,心里没有其他的妄念,只有孝亲这个念头,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这样的感应。

然而,现在父母经常叫我们别贪玩,好好学习,可我们时常就是玩疯了,唤不回来。

这多有不该呀。

我也要做个尊师孝亲的好学生、好孩子,与老师、与父母有心灵的感应。

认真体会《孝经》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为它能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为先。

《孝经》教会了我怎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孝经读后感范文8篇

孝经读后感范文8篇

孝经读后感范文8篇孝经读后感范文8篇孝经读后感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

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

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

”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

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

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

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

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

“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孝经读后感2孔子说:“百事孝为先”。

《弟子规》里也说:“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读到这里,我想起平时我对妈妈的种种不好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平时我对妈妈总是呼来唤去的,我以为妈妈生了我,就要为我服务,什么就得依着我。

于是就连一点点小事,我都要妈妈来做。

本来洗碗筷、打洗澡水等这样的家务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却不做,全部要爸爸妈妈为我做,他们对我百般依顺,我对待他们却完全随着性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小学生的《孝经》读后感一个小学生的《孝经》读后感《孝经》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本经典,是儒家十三经之一。

我读《孝经》已经有两年半了,从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读《孝经》,在四年级已经能背过,还在四年级寒假写了《孝经》的读后感,时隔两年,我又对这本经典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在寒假期间再次写了《孝经》的读后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这就是我们孝的初始目标,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这是孝的终极目标,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具体要求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至其乐,病则至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的作者:《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

儒家十三经之一。

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孝经》中共有十八章,每一章的中心意思及我的感受如下:一、《开宗明义章第一》:这一章,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本章主要讲了我们孝的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我应该按照初始目标及终极目标去做,爱护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更加强壮,并遵循仁义道德,众善奉行,在将来为众生造福,让父母为我自豪。

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初始目标。

我的感受:我要按照本条中说的这初始目标去做,不去损害自己的身体,并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

为什么损害身体也是不孝呢?因为我们的父母宁愿代我们生病,宁愿替我们受伤,甚至为了我们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这种对我们的关爱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

所以,为人子女不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就是对父母的伤害,当然就是不孝。

还有,我们拥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的父母师长、历代宗亲以及一切有缘众生,帮助他们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我的感受:“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我要遵循因果法则,多用心学习佛法,努力在禅修上成长,并把中国的儒释道文化传播给大众,助大众早日离苦得乐。

祝世界和平,让父母为我自豪。

3.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译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我的感受:这句话我们可以认为是对“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这条行孝的终极目标的补充。

我应该把这句话和上一句话结合来做,要让我的父母平安、健康、喜乐的生活。

二、《天子章第二》:这一章,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

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也要通过善行感化更多的人。

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译文: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我的感受: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希望世界上会有很多孝顺父母、家人的人,而作为一个孝子,肯定更是这样想的。

我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帮助别人能够孝顺父母。

三、《诸侯章第三》:这一章,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我应该践行此孝,礼善别人。

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1.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我的感受:这是我自己需要加强的一点,我应该在取得优秀成绩后做到“在上不骄”,不翘尾巴,想想“一山还有一山高”,才能做到“高而不危”,通过努力,才能从优秀走向卓越。

2.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译文: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我的感受:这是诸侯的孝,我现在还不能做到,但我在班里做班干部时应该保持住自己的成绩、同学们的信任,然后才能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

但怎么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呢?首先我需要自强,同时我要多去帮助、理解他们。

四、《卿大夫章第四》:卿大夫是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列为第四章。

我应该向第四章写的孝的行为一样去遵从我的老师的要求。

因为我是一名学生,同时是一名班干部,作为一名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我要认真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并配合老师工作。

五、《士章第五》:本章主要讲了要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去事君、事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

我应该做到向文中所说尽职尽责尽义务。

六、《庶人章第六》:这一章,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

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

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

我应该一直如此行孝,谨言慎行、俭以养德。

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译文: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我的感受:这是庶人之孝,也就是我现在需要做的孝道,不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讲的是古代农民要做的。

所以我应该首先保持《弟子规》中的“谨”,说话处事要稳重;其次要节省,现在我还不能赚钱,所以就要珍惜父母的辛苦所得,不去奢侈使用,以俭养德。

七、《三才章第七》:这一章,共分四段。

“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

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

以见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

自“天地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

就是把孝道,作为元首教化民众的准则。

不但教化易于推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绝大的帮助。

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政教如此的神速进展,还有什么话说?自“先王见教”至“而民知禁”为第三段、就是说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则,率先倡导。

至引诗作证为第四段。

就是证明政府一个大员,只要身体力行,都会被民众景慕瞻仰,何况一国的元首呢?我应该时时刻刻记住要行孝。

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译文:孝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我的感受:孝,指为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

顺是指服从,不违背。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

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孝是我们最伟大的行为、作风、品行。

八、《孝治章第八》:这一章,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

列为第八章。

我以后成为一个领导者时,要以身体力行,通过孝道来感化更多的人。

九、《圣治章第九》:这一章,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

孝治主德。

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

列为第九章。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件是孝顺,一件是行善。

作为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孝摆在第一位的,我以后要更注重孝,更恭敬的孝顺父母、长辈。

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译文: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

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我的感受:孝道是我们至高无上的德行。

我应该去保持住这种德行,也愿更多的人能明白此理,一起尽孝道。

十、《纪孝行章第十》:这一章,所讲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别纪出。

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不当行的,以勉学者。

列为第十章。

我应该严格按这章的要求来孝顺家人。

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1.居则致其敬,养则至其乐,病则至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译文:就是指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我的感受:这是文章所提的“五项当行”,是我们孝顺父母的具体行为。

我应该在每一次侍奉父母的时候都依照这“五项当行”为标准,并尽量做的更好。

2.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译文:侍奉父母双亲,在社会中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

我的感受:这是文章所提的“三项不当行”,我应该以这个“三不当行”为警戒,不给父母带来烦恼。

十一、《五刑章第十一》:这一章,是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而接着讲的,今有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

走到骄、乱、争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驰的逆行。

所以孔子就跟着上章所讲的道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

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讲明刑罚的森严可怕,以辅导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

列为十一章。

我应该孝顺父母,不然不仅自己心里过不去,还会滋生许多恶业。

十二、《广要道章第十二》:这一章,是孔子就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加以具体说明。

使天下后世的为首长者,确知要道的法则可贵,实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

列为十二章。

我应该像文中一样学会做事情时懂得方法。

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译文: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

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

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

我的感受: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教育、劝说别人的种种方法。

我以后做领导者时也要运用这句话,学会用更简单有效的方法达到目的。

十三、《广至德章第十三》:本章主要讲了把至德的义意扼要的提了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样的实行。

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可以致敬,所以本章在《广要道章第十二》的后面,为第十三章。

父母、师长、家人、国家是我们的福田,福田的意思就是像田地一样会生出福报,比如,我们的福寿安康都是从福田中生出来的。

行孝就等于是在福田中存入福德资粮。

我要广行孝道,积累福报。

十四、《广扬名章第十四》:孔子已经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

又把移孝作忠,扬名显亲的办法,具体的提出来,以告诉曾子。

列为十四章。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