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一】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
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
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
孝经读后感(优秀13篇)

孝经读后感(优秀13篇)经典诵读《孝经》读后感作文篇一今天,我看了《孝经》一至十八章,里面所有的意思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百善孝为先”。
当然,我阅读了《孝经》,就一定要对《孝经》有所了解。
于是,我就在妈妈的手机上搜了一下关于《孝经》的前人介绍。
知道了《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但现在怀疑于后人附会。
这本书,共分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不同章节做出了精辟的概述,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语思想。
我喜欢这本书,教诲我从小有一个好的品性。
经典诵读《孝经》读后感作文篇二东汉时期的黄香小时候夏天为父亲将席子扇凉,冬天先将被褥暖热后再让父亲睡觉,人们称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文中的黄香非常孝顺,从古至今,能做的如此之孝的人并不多见。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孝敬父母呢?也许有的同学会说:“那都是古代的事了,现在还兴这干嘛”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封建礼制都革除了,可我们还是要提倡孝顺,因为父母是生我、养我们的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回报他们吗?所以,我们要学会“孝”,要真正知道“孝”的内在,“孝”的含义,“孝”该怎么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读孝经有感篇三最近参加了几次家庭伦理道德讲座,听了娄全民老师宣讲善法和孝道,深受教育和裨益的同时,得到了几本中华传统经典,看了其中一本《孝经》。
读后深有感触,觉得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国民需必读此书《孝经》。
唯如此才能实现人人和谐,家家和睦,户户平安其乐融融的局面,创造出一个暂新的中华民族太平盛世。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
《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关于《孝经》读后感

关于《孝经》读后感关于《孝经》读后感关于《孝经》读后感1《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
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
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
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
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
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
《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关于《孝经》读后感2孔子曾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顺父母都做不到,那么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里去。
《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

《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一)花需叶缀显绚烂,人需孝衬现修养。
----题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这是出现在我的读书笔记上的一句话。
他出自一部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著作---《孝经》不错!孝,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将它读完,我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孝经》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的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制定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是儒家经典十二经中篇幅最短小精炼的一经,但它却辞简义骇。
《孝经》里的故事或娓娓动听,或余音绕梁,或催人泪下,或艰深晦涩,但如此之多的嘉言懿行无非想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之行,莫大于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
古来圣贤皆孝顺:春秋有子路百里负米,西汉有刘恒亲尝汤药,东汉有黄香扇枕温衾,三国有陆绩怀橘遗亲,北宋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我们也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孝是绽放在人伦治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枝花。
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对于一些轻易想要改变自己外观上的缺陷的人,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擅自改变父母赐予你的最独特的东西,最后还是经过岁月的洗涤回到原处,他们又给父母带来了什么呢?这世上那对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回报,把自己如星辰般数不清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岂能辜负他们的厚望?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为长大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岁月是无情的,它赠予父母的是两鬓白发、两行皱纹、两根青筋,父母是有情的,他们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只属于我们的爱歌,而我们愿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远离这喧嚣尘世,为父母铸一首爱的赞歌呢?“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孝经读后感5篇

孝经读后感孝经读后感(一):《孝经》读后感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
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
每一章都是经典。
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就应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
《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我把我平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孝经读后感(二):读《孝经》有感据说《孝经》为孔子所作,它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书于秦汉时期,一向为中国历代社会所重视。
《孝经》全书共18章,透过孔子与弟子曾(参)子之间的对话,精辟地阐述了儒家代表人对孝道的认识。
孔子认为孝道是天然之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并提出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曾为此书作注,自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悉心读罢《孝经》,掩卷静思,尽管孔子对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庶人,不一样阶层的人行孝做了详尽而不一样的规定。
《孝经》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五篇

《孝经》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五篇《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孝经》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孝经》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五篇(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很喜欢《孝经》里的这句话。
要知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
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对我们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我们的每一根毛发都来自于父母,每一寸肌肤都来自于父母,我们要好好保护好自己,不要伤害到自己,这就是孝心的开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这六个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课,曾子就侍奉在老师身边,文字虽然简单,可是我已经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说明曾子是个尊敬老师的好学生。
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大孝子,在《二十四孝》里我读过他的故事。
书中记载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接待,怎么办呢?因为过去没有电话,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
结果她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里就觉得痛,家里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就赶紧跑回家里。
回到家里一看,家里来了客人。
母亲告诉他:“儿子,我不知道怎么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连心,你一定能够感受到。
”所以你看呀,曾子纯孝就有这样的感应。
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他妈妈咬手指,在那么远的距离,他居然能够有这个感应。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曾子心地纯孝,心里没有其他的妄念,只有孝亲这个念头,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这样的感应。
然而,现在父母经常叫我们别贪玩,好好学习,可我们时常就是玩疯了,唤不回来。
这多有不该呀。
我也要做个尊师孝亲的好学生、好孩子,与老师、与父母有心灵的感应。
认真体会《孝经》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为它能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为先。
《孝经》教会了我怎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孝经读后感范文8篇

孝经读后感范文8篇孝经读后感范文8篇孝经读后感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
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
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
”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
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
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
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
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
“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孝经读后感2孔子说:“百事孝为先”。
《弟子规》里也说:“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读到这里,我想起平时我对妈妈的种种不好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平时我对妈妈总是呼来唤去的,我以为妈妈生了我,就要为我服务,什么就得依着我。
于是就连一点点小事,我都要妈妈来做。
本来洗碗筷、打洗澡水等这样的家务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却不做,全部要爸爸妈妈为我做,他们对我百般依顺,我对待他们却完全随着性子。
孝经读书心得

孝经读书心得
《孝经》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也是孔子的代表作之一。
在阅
读《孝经》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
要地位,也对孝道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孝经》中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提倡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孝道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美德和品德。
通过孝道,人们能
够培养出尊重、关爱和感恩的情感,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社
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孝道的意义和价值更加
凸显。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共识,也是我们每个
人应该努力去践行的。
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
家庭关系的重要性,而《孝经》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孝道的重要性,不忘初心,传承孝道文化。
通过阅读《孝经》,我深刻体会到了孝道的内涵和意义,也更
加坚定了我要践行孝道的决心。
我会努力尊敬长辈,关爱家人,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孝道之风在当今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
愿
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孝道的力量,建立和谐美好的家庭和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读后感《孝经》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孝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经》读后感1最近读了《孝经》,古文有些晦涩难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这里想浅谈一下对孝道的感悟。
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敬父母为修德之本,以孝道为根本来修身,齐家,治国,推及平天下。
孝是基本原则,是做人做事的检验,人不孝免谈。
《孝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勿违。
”意思是说生前事父母以礼,远比死后再补救要可贵的多,事亲五要则;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指的是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
理发不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让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动;孝敬父母,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沟通,开导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对父母尽量做到不顶撞,多关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让父母安心。
对于孝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古语说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说人年纪大了像个孩子一样。
我们小时候耐心的养育我们,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要耐心的对待老小孩。
说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读了《孝经》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狭隘。
《孝经》的内容,分为天子,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
读了《孝经》以后,了解到要把孝道运用在社会各阶层,使孝道发挥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会方方面面,这才叫孝道。
对你从事的职业忠诚,就是你对这个行业尽孝,这也是孝孝。
孝用于国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人。
孝道由时,位决定等级,大孝孝天下,小孝孝敬父母。
然而,现代人过分自我,彼此疏离,需要笑孝道促进和谐,孝是德之本,要振兴道德,必须从孝道重新开始,唯有明白百善孝为先,才能根除万恶淫为首的乱源。
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开始对老祖宗有意见,就开始认为我们中国人应该向西方学习,不应该保留中国传统的文化,这真是大不孝。
那么孝从哪里培养出来?孝道从家庭培养出来,由童年开始养成好习惯,父母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使子女有所感受,父母仁慈,夫妻忠贞,三代同堂是最好的环境。
中华文化重在实践,我们一定要言行一致。
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人能够主宰你,这是自性,性格的性,是人的本性,本性来自于天,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天人始终是合一的,我们有自主性,但我们听老天的话,听祖宗的话,听父母的话。
没有天,没有祖宗,没有父母就没有我。
《孝经》读后感2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
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
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
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
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
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
《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孝经》读后感3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
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
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
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4花需叶缀显绚烂,人需孝衬现修养。
————题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这是出现在我的读书笔记上的一句话。
他出自一部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著作———《孝经》不错!孝,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将它读完,我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孝经》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的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制定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是儒家经典十二经中篇幅最短小精炼的一经,但它却辞简义骇。
《孝经》里的故事或娓娓动听,或余音绕梁,或催人泪下,或艰深晦涩,但如此之多的嘉言懿行无非想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之行,莫大于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
古来圣贤皆孝顺:春秋有子路百里负米,西汉有刘恒亲尝汤药,东汉有黄香扇枕温衾,三国有陆绩怀橘遗亲,北宋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我们也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孝是绽放在人伦治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枝花。
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对于一些轻易想要改变自己外观上的缺陷的人,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擅自改变父母赐予你的最独特的东西,最后还是经过岁月的洗涤回到原处,他们又给父母带来了什么呢?这世上那对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回报,把自己如星辰般数不清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岂能辜负他们的厚望?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为长大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岁月是无情的,它赠予父母的是两鬓白发、两行皱纹、两根青筋,父母是有情的,他们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只属于我们的爱歌,而我们愿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远离这喧嚣尘世,为父母铸一首爱的赞歌呢?“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读了《孝经》,我们不能只是囫囵吞枣,要让这个伟大的汉字雄伟的、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别让“孝”这个观念渐渐在我们的生活淡却,要让“孝”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传承下去!《孝经》读后感5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
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