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机实验六

合集下载

数据结构教程上机实验指导第六版

数据结构教程上机实验指导第六版

数据结构教程上机实验指导第六版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研究的是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和组织方式。

通过学习数据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提高程序的效率和性能。

在数据结构教程的第六版上,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指导。

这些实验涵盖了数据结构的各个方面,旨在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第六版的实验指导中,首先介绍了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数据结构类型,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

然后,通过实验来演示和应用这些数据结构,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第一章的实验指导是关于数组和链表的,学生需要实现一个简单的数组和链表,并比较它们在插入、删除和查找等操作上的性能差异。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到数组和链表的优缺点,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

第二章的实验指导是关于栈和队列的,学生需要实现一个栈和一个队列,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括号匹配、表达式求值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掌握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场景。

第三章的实验指导是关于树的,学生需要实现一个二叉树和一个二叉查找树,并利用它们实现一些常用的操作,如插入、删除、查找、遍历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树的基本结构和算法,并掌握二叉查找树的原理和应用。

第四章的实验指导是关于图的,学生需要实现一个图和一个图的遍历算法,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最短路径问题、拓扑排序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图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除了以上的实验指导,第六版的数据结构教程还包括了一些扩展实验,如动态存储分配、排序算法、查找算法等。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第六版的数据结构教程上机实验指导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据结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报告-实验六 概率模型的建模分析

实验报告-实验六  概率模型的建模分析

实验课程名称:_ 数据分析与建模__第二部分:实验过程记录(可加页)(包括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等)1、概率模型的求解(1)某车间生产滚珠,从长期实践中知道,滚珠直径可以认为服从正态分布。

从某天产品中任取6个测得直径如下(单位:mm):15.6 16.3 15.9 15.8 16.2 16.1若已知直径的方差是0.06,试求总体均值 的置信度为0.95的置信区间与置信度为0.90的置信区间。

求解方法:用Mathematica进行区间估计时, 必须先调用相应的软件包,需要输入并执行的命令如下:(特别提示:不同版本的Mathematica,所用的调用命令不一样)在Mathematica 2.2中调用区间估计软件包的命令为<<Statistics\Confiden.m在Mathematica 4.0中调用区间估计软件包的命令为<<Statistics`或<<Statistics\ConfidenceIntervals.m在Mathematica 11.0中调用区间估计软件包的命令为<< HypothesisTesting`本题属于在方差已知的情况下,求单个正态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的问题。

求单正态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要用到命令MeanCI, 命令的基本格式为:MeanCI[样本观察值, 选项1, 选项2,…]其中选项1用于选定置信度,形式为ConfidenceLevel-> 1-α,缺省默认值为ConfidenceLeve1 -> 0.95;选项2用于说明方差是已知还是未知,其形式为KnownVariance-> None或方差值,缺省默认值为KnownVariance->None,也可以用说明标准差的选项KnownStandardDeviation->None 或方差值来代替这个选项。

具体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图1 方差已知时,求单正态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回答问题:总体均值μ的置信度为0.95的置信区间:(15.7873, 16.1793)总体均值μ的置信度为0.90的置信区间:(15.8188, 16.1478)(2)某旅行社为调查当地旅游者的平均消费额,随机访问了100名旅游者,得知平均消费额σ元,求该地旅游者平均消80==x元,根据经验,已知旅游者消费服从正态分布,且标准差12费额μ的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

实验六 上机实习_2016

实验六 上机实习_2016

实验6 地下水动力学上机实习一、实习目的与要求(1)熟练掌握含水层试验软件AquiferTest Pro V2016的操作使用方法。

(2)基本掌握使用软件AquiferTest Pro V2016中的Theis 和Cooper-Jacob Time-Drawdown 分析方法进行抽水实验(Pumping Test )求解含水层参数。

二、分析方法(1)Theis 方法(标准曲线配比法)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W (u )为纵坐标,1/u 为横坐标作出的曲线通常称为泰斯曲线。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t 或t /r 2为横坐标,s 为纵坐标点出观测数据,通过对比观测数据点与泰斯曲线来求解含水层参数。

(2)Cooper-Jacob Time-Drawdown (直线图解法)Cooper-Jacob (1946)方法是简化的泰斯方法,通过有效地增大时间值、减小井距(即减小u 值)来计算。

直线图解法将各个观测孔的降深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以时间为横坐标,降深为纵坐标。

如果有足够多的数据就可以连成一条直线,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储水系数就可以按照以下两个方程计算出结果:s Q T ∆=π43.2,2025.2r Tt S = 三、软件简介AquiferTest V2016①整合了抽水试验Pumping Test 和微水试验Slug Test 数据分析技术,本次上机实习主要学习前者。

Aquifer Test 4.2具有友好的界面,快捷易用的优点,并且拥有计算各类含水层特性的功能(包括承压含水层、非承压含水层、越流含水层、裂隙含水层和井储等),对于同一份数据可以通过建立多种分析方法来做比较,并可生成专业的抽水试验报告,图件都可以图片形式导出。

试验所需数据可以通过键盘输入,也可以通过导入Microsoft Excel 文件或ASCII 格式文件。

对于抽水试验,Aquifer Test 2016提供以下14种解决方法:➢Time-Drawdown (时间-降深分析) ➢Time Drawdown-Discharge ➢Theis (承压含水层) ➢Theis 结合Jacob 修正(非承压含水层) ➢Neuman (非承压含水层) ➢Boulton (非承压含水层) ➢Hantush-Jacob (越流含水层,有存储的弱含水层) ➢Hantush (越流含水层,有存储的弱含水层) ➢Walton (双孔隙度,裂隙流) ① 目前的版本为AquiferTest Pro 2016版本,新版本可以通过https:///aquifertest/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六 计算机网络综合性实验)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六 计算机网络综合性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时间:参加人员:一、实验名称:实验六计算机网络综合性实验;二、实验内容1. 任意捕获一个数据包,分析其数据链路层格式、网络层格式和传输层格式,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分层概念的理解。

2. 地址解析协议(ARP)是LAN 环境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

ARP 允许你的网络上使用的设备自动将物理(MAC)地址映射为IP 地址,因此需要对ARP 有很详细的了解,并清楚它是怎样工作的。

3. 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互联网上最常用的协议,TCP 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很多互联网服务,比如HTTP、FTP、SMTP 和Telnet,都要依靠TCP 来传输数据。

另外,很多传统的LAN 程序,比如文件传输和SQL 也都要使用TCP 协议。

三、实验步骤1.捕获报文基本分析实验(1)打开SnifferPro程序后,选择Capture(捕获)→Start(开始),或者使用F10键,或者是工具栏上的开始箭头。

图1 SnifferPro软件界面(2)一小段时间过后,再次进入Capture(捕获)菜单,然后选择Stop(停止)或者按下F10键,还可以使用工具栏。

(3)按F9键来执行“停止并显示”的功能,或者可以进入Capture(捕获)菜单,选择“停止并显示”。

(4)停止捕获后,在对话框最下角增加了一组窗口卷标,包括高级、解码、矩阵、主机表单、协议分布和统计信息。

(5)选择解码卷标,可以看到SnifferPro缓冲器中的所有实际“数据”。

分析该卷标结构及其内容。

2.捕获并分析地址解析协议(ARP)(1)选择“捕获”→“定义过滤器”。

(2)在“定义过滤器”中,选择“文件”→“新建”。

(3)将这个文件命名为ARP,单击OK,然后单击“完成”。

(4)现在选择“高级”,从协议列表中选择ARP。

(5)单击OK,关闭定义过滤器窗口。

已经定义了过滤器,可以按F10来捕获流量。

(6)输入arp-dIP来清除默认网关上的ap,这个命令中的IP是你的默认网关IP地址,然后Ping你的默认网关。

实验6 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实验6 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姓名邵建智学号3110100122专业生物系统工程实验名称试验设计结果分析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二O一三年八月制实验六:试验设计结果分析实验类型:上机操作实验地点:农生环D-414指导老师:傅霞萍实验日期:2013 年10 月29 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正交试验的基本原理和用途,掌握正交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使用SPSS进行正交试验数据的分析。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2.1实验原理利用正交表科学地安排与分析多因素实验的方法。

由少数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推出较优方案。

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更多实验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重要程度,各因素对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趋势等。

2.2 实验内容(显著性水平α=5%)(1)利用SPSS对下表所示的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6-1 鸭肉保鲜天然复合添加剂筛选的试验结果(2)为了通过正交试验寻找从某矿物中提取稀土元素的最优工艺条件,使稀土元素提取率最高,选需要考虑的交互作用有A×B, A×C, B×C,如果将A、B、C分别安排在正交表L8(2)的1、2、4列上,试验结果(提取量mL)依次为1.01、1.33、1.13、1.06、1.03、0.80、0.76、0.56,试用方差分析法(α=0.05)分析试验结果,确定较优工艺条件。

正交表L8(27):三、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环境(使用的软件等)IBM SPSS 19.0等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必填,上机操作过程,可以插图)实验(1)实验(2)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必填,图表数据、计算结果、对图表的处理)实验(1)实验(2)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实验(1):a:由4种因素的F检验知,因素主次茶多酚浓度>被膜剂种类>增效剂种类>浸泡时间b:设A:茶多酚浓度,B:增效剂种类,C:被膜剂种类,D:浸泡时间,由各个因素的同类子集可以看出,A因素1水平最优,B因素1水平最优,C因素4水平最优,D 因素2水平最优,所以正交试验得出的优方案为A1B1C4D2。

统计学上机实验报告

统计学上机实验报告

福建工程学院实习报告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国贸1002座号3100509209姓名蔡小强日期2012年4月20日《统计学》实验一一、实验名称:数据的图表处理二、实验日期:2012年03月27日三、实验地点:经济管理系实验室四、实验目的和要求目的: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实验,熟练掌握利用Excel,完成对数据进行输入、定义、数据的分类与整理。

要求:就本专业相关问题收集一定数量的数据( 30),利用EXCEL进行如下操作:1.进行数据排序2.进行数据分组3.制作频数分布图、直方图和帕累托图,并进行简要解释4. 制作饼图和雷达图,并进行简要解释五、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个人电脑(人/台),EXCEL 软件六、实验过程(一)问题与数据下面是一种金属零件重量的误差数据单位:g27.3 67.9 74.1 55.6 32.5表1-1(二)实验步骤1、将上表数据复制到EXCEL中;2、将上述数据调整成一列的形式;3、选择“数据-排序“得到由小到大的一列数据。

4、选择“插入-函数(fx)-数学与三角函数-LOG10”图1-1计算lg50/lg2=5.64,从而确定组数为K=1+ lg100/lg2=6.64 这里为了方便取为10组;确定组距为:(max-min)/K=(87.8-19.1)/10=6.87 取为7;5、确定接受界限为 24.0 31.0 38.0 45.0 52.0 59.0 66.0 73.0 80.0 87.0 分别键入EXCEL 表格中,形成一列接受区域;6、选“工具——数据分析——直方图”得到如下频数分布和直方图金属零件重量误差的频数分布表1-2金属零件重量误差的直方图图1-27、将其他这行删除,将表格调整为:表1-38、选择“插入——图表——柱图——子图标类型1”,在数据区域选入接收与频率两列,在图表标题中输入频率。

做出的图形如下图所示:图1-39、双击上述直方图的任一根柱子,将分类间距改为0,得到新的图.图1-410、选择“插入——图表——饼图”,得到金属零件重量的误差饼图:图1-511、选择“插入——图表——雷达图”,得到金属零件重量的误差雷达图图1-6(三)实验结果分析:从以上直方图可以发现,金属零件的重量误差大致呈对称分布,其中54.0—60.0出现的频次最多,从饼图和雷达图也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出这样的结果。

数据结构教程上机实验指导第六版

数据结构教程上机实验指导第六版

数据结构教程上机实验指导第六版一、引言《数据结构教程上机实验指导》是数据结构课程的实践操作指南,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编程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供数据结构爱好者参考。

二、实验内容本书包含了一系列实验,涵盖了各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

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步骤和实验报告四个部分。

1.实验目的:每个实验都有明确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特定数据结构的实现方法、操作技巧和性能分析。

2.实验环境:提供了实验所需的环境配置和软件版本,确保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3.实验步骤:详细说明了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实验。

4.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三、实验示例本书提供了多个实验示例,包括各种数据结构的实现和应用。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链表插入操作的示例: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链表,包含节点A、B和C。

现在要求在B 节点后插入一个新的节点D。

按照链表插入操作的规则,我们需要找到B的下一个节点(即C),然后将D连接到C后面即可。

具体步骤如下:(1)创建一个新的节点D;(2)找到B的下一个节点C;(3)将D连接到C后面,即修改C的下一个节点指针指向D;(4)返回链表。

通过这个示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链表插入操作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书的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数据结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编程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五、参考文献在本书的最后,列出了与数据结构相关的参考文献,包括教材、论文、网站等。

这些参考文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有助于他们进一步了解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

六、结语《数据结构教程上机实验指导》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实践指南,对于学习数据结构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帮助。

实验六 TCP和UDP数据分析

实验六  TCP和UDP数据分析

实验六TCP和UDP数据分析一、实验目的深刻理解传输层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并可以通过该工具进行日常的网络诊断。

通过使用UDP 工具(Sender.exe)和TCP 工具(Telnet.exe 和netcat.exe)来与一些简单TCP/UDP 服务(echo、discard、daytime、qotd、chargen等服务器)的通讯,分析UDP、TCP协议的通讯过程。

通过netstat网络命令查看本机的网络链接状态,并从中分析网络状态。

二、实验环境多台具有Windows 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局域网环境,操作系统上安装有Ethereal软件。

并下载常用的网络工具。

三、实验内容1、Ethereal软件的安装(软件请从ftp://192.168.161.8下载)2、UDP数据包的抓取u 使用UDP Sender Receiver发送和接收数据包并抓取a) 普通发送b) 广播发送c) 多播发送d) 向UDP Echo 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并抓取返回的结果e) 向UDP Daytime 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并抓取返回的结果f) 向UDP Quote 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并抓取返回的结果g) 向UDP Chargen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并抓取返回的结果u 使用UDP Speed Test 发送和接收数据包,查看UDP数据的丢包情况3、TCP数据包的抓取u 使用Telnet 发送和接收数据包并抓取数据包a) 分析TCP 的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释放过程,连接复位等,并通过netstat软件查看连接处于的状态。

b) 分析你在TCP连接中看到的TCP选项有哪些,有什么作用?c) 向一个没有开启服务的端口建立连接,看看TCP 是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的d) 向TCP Echo 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并抓取返回的结果e) 向TCP Daytime 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并抓取返回的结果f) 向TCP Quote 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并抓取返回的结果g) 向TCP Chargen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并抓取返回的结果u 设计一些方法,如何通过netstat获得TCP连接分别处于LISTEN、SYN-RCVD 、SYN-SEND 、ESTABLISHED 、FIN-WAIT-1 、FIN-WAIT-2、TIME-WAIT等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机实验六
实验内容1
1.启动C语言运行环境,输入并执行如下程序: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float a[5];
int i;
for(i=0; i<5; i++)
scanf("%f ", &a[i]);
for(i=1; i<5; i++)
a[0]=a[0]+a[i];
for(i=0; i<5; i++)
printf("%.1f_ _", a[i]);
return(0);
}
2.完善一个程序,使其可以实现:输入n(0<n≤10)个整数,删除其中的负数。

例如,输入1, −2,3, −4,5, −6,7,输出结果为1 3 5 7。

3.从键盘输入n个学生(n的值由键盘输入,0<n<20)的成绩,计算平均成绩,并输出低于平均分的学生成绩。

4.编写程序,实现以下功能:对x=1,2,3,…,10,求f(x)=x2−3x−sin x的最大值。

5.输入5个互质整数,将它们存入数组a中,再输入1个整数x,然后在数组中查找x。

如果找到,则输出相应的下标,否则输出“not found”。

实验内容2
1.启动C语言环境,输入并执行如下程序: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i,j,n,temp,sum=0;
int a[6][6];
scanf("%d", &n);
for(i=0; i<n; i++)
for(j=0; j<n; j++)
a[i][j] = i*n+j;
for(i=0; i<n; i++)
for(j=0; j<n; j++)
printf("%d_ _", a[i][j]);
printf("\n");
for(i=0; i<n; i++)
sum += a[i][n-i-1];
printf("sum=%d\n", sum);
return(0);
}
2.将程序补充完整,使其可以实现:统计3 ×4二维数组全体元素中正数、负数和零的个数。

3.求4 ×4二维数组中主对角线以上(包括主对角线)的元素之和。

4.将3 ×3矩阵的每行元素均除以该行上的主对角元素,输出调整后的3 ×3矩阵。

实验内容3
1.启动C语言环境,输入并执行如下程序: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i=0,k,ch;
int num[5]={0};
char alpha[ ]={ 'a', 'e', 'i', 'o', 'u'}, in[80];
while((in[i++] = getchar())!='? ')
;
in[i] = '\0';
i = 0;
while(in[i]){
for(k=0; k<5; k++)
if(in[i] == alpha[k]){
num[k]++;
break;
}
i++;
}
for(k=0;k<5;k++)
if(num[k])
printf("%c%d", alpha[k],num[k]);
printf("\n");
return(0);
}
2.将程序补充完整,使其可以实现:从键盘输入一个字符串,统计字母'a'
出现的次数。

3.将字符数组s2中的全部字符拷贝到字符数组s1中,不用strcpy函数,'\0'也要拷贝过去,'\0'后面的字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