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构到建构:对文学翻译中“误读之再解读

合集下载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大约是受到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多元论等等批评时尚的影响,有些人倾向于建构主义、 历史主义、特殊主义乃至相对主义的视角,他们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在经典建构过程中起的作用更感兴趣,经 典与权力之间的纠葛,强调经典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以及性别取向等等,认为经典是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 的人或机构出于自身的特殊利益而建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在对经典的界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经典观念明显体现出文化研究的影响。诗歌和声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被当做光荣的“圣象”和“永 不衰老的智慧丰碑”来进行思考。然而大众文化产品的流行破坏了精英分子建立的那种经典化进程,终止了经典 化的美梦,传统的经典也现出了原形:经典的下面掩饰着宰制关系,经典意味着阅读的强制。
目录分析
1
导言
2
一什么是经典
3 二经典化、去
经典化和再经 典化
4 三文化研究与
文学经典
5 四中国文学的
经典化问题
所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他更平等 经典——彼时和此时 文学经典的存在和认定 当代经典问题与多元视角 试论文学经典的永恒性 互文性与文学经典——一个视角主义的研究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经典在对话中生成 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 经典的由来与命运 经典再生产与“本事迁移理论” 文化交流视野中的文学经典——关于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化问题
高雅文化对低俗文化: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的讨论 文学的全球化 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文化阐释 文学经典与民族身份 大话文学与当代中国的犬儒主义思潮 从消费关系座架看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 经典的祛魅与返魅——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和文学教育 文学经典与文化研究的身份政治 当下文学经典研究的文化逻辑

解构与建构

解构与建构

向卓越的利器——论解构与建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每个人的一生无不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积累过程、成长过程。

但问题是,有人在积累、成长中渐渐成为某个领域不可逾越的高山奇峰;而有人却永远是一堆黄土。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人生高度的因素很多,从客观方面说,有时代机遇、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等等,从主观方面说,有性格天赋、价值取向、创造能力、职业选择,等等。

但从系统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生的高度取决于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结构。

系统哲学认为,关于事物发展进化的规律不只是量变质变规律——即事物的质变是由量的变化引起的;还有一个更重要却长期被忽视的规律,即结构质变规律——即事物的质变是由结构的变化引起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石墨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改变其分子结构,从而由黑色的石墨变成璀璨的钻石。

人生的成长发展同样是一个不断质变的过程,而这一质变过程也同样遵循着结构质变规律。

一个人将自己的生命建立在什么样的结构之上——包括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将决定其人生达到怎样的高度。

正如建设一座高塔既需要选好基地、打好基础——寻求最优的外在结构,如果把一座高塔建立在沙滩上,不仅无法成为登高望远的标志性建筑,而且也极容易倒掉;同时,建一座高塔还需要坚固的框架——即最合适的内在结构,否则是立不起来的。

外在结构的建立关键在于选位、定位、占位、固位。

即在宏观、中观、微观的生存系统中,为自己确立最合适、最有利的人生定位和社会关系;并通过正确的策略和不懈的奋斗实现占位、固位,不断优化这种外在结构。

内在结构的建立关键在于为自己的人格、智力、能力、知识寻求最优化的结构——核心是思维方式或思维结构,并将这种结构的建立和优化作为一个永续的过程。

在此前提下,方能实现人生向着新的高度不断叠加、不断超越。

正如建设者要建筑一座大厦要先立框架,一个人要想构筑一座生命大厦也必须先立框架。

因而,尽早为自己构建一个优化的内在框架,同样至关重要。

文学作品的解构与重构分析

文学作品的解构与重构分析

文学作品的解构与重构分析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构建,传达着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共鸣。

然而,在深入了解一个文学作品时,有时候简单地阅读和解析并不能完全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这就需要运用解构和重构的方法,通过对作品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针对文学作品的解构与重构进行探讨。

一、解构分析解构分析即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剖析,从多个角度逐层递进地分解作品,以揭示其中的各个组成要素、主题和意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解构分析方法。

1.情节解构情节是一个文学作品的骨架和线索,通过解析情节的构建,可以揭示出作品中的高潮、转折点和人物关系等重要细节。

在情节解构中,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设置、事件的先后顺序、人物的行动和冲突等方面入手,逐步分析其中的脉络和逻辑。

2.人物解构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和形象代表,通过对人物的解构,可以了解到作品中的个体和群体形象以及他们的性格、动机和变化。

在人物解构中,可以从外貌、语言、行为、思想等方面入手,逐层剖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揭示其扮演的角色和象征意义。

3.语言解构语言是文学创作中最直接的表达手段,通过对语言的解构,可以了解到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意象、音乐美和语言风格。

在语言解构中,可以以段落、句子、词汇等为单位,逐层分析语言的运用和效果,从而揭示出作者通过语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重构分析重构分析即在解构分析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重新构建和整合,以达到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重构分析方法。

1.主题重构主题是一个文学作品中最核心和基础的因素,通过对主题的重构,可以把握到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现实的思考。

在主题重构中,可以将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故事框架,以凝练出作品的主旨和核心。

2.结构重构结构是一个文学作品的骨架和脉络,通过对结构的重构,可以揭示出作品的组成和组织方式,理解其整体性和内在逻辑。

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_解构与建构

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_解构与建构

⽣态⽂学与⽣态翻译学_解构与建构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各民族之间⽂化交流的⽇益频繁,翻译的作⽤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

因⽽对翻译的研究也就⽆可置疑地被提到了学术研究的议事⽇程上。

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或翻译学(translatology),在经历过⽂化转向后将向何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翻译研究者们共同思考的⼀个问题。

在过去的⼏⼗年⾥,通过学者们的共同努⼒,翻译学或翻译研究有了长⾜的发展,它终于在学科的版图上确⽴了⾃⼰的地位,⽽且正在朝着⼀门相对独⽴和成熟的⼈⽂社会科学分⽀学科的⽅向发展。

⽣态翻译学应该算是翻译研究的⼀个分⽀学科。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也即⽣态翻译学,伴随着另⼀些研究⽂学的⽣态学理论和批评⽅法正在翻译学界崛起,它强有⼒地对传统的⽂学和⽂化翻译以及翻译研究本⾝的教义形成了挑战。

但是在当代翻译研究领域内,仍有相当⼀部分学者对这⼀分⽀学科的意义和⽣命⼒持怀疑态度,其理由主要在于⽣态学之应⽤于⼈⽂学科,确切地说⽤于⽂学研究,只是近⼀、⼆⼗年的事,它究竟拥有多少学科意义上的合法性还须论证。

但作为⼀种实验性的研究⽅法和视⾓,它已经被证明⾃有其合理之处,最近⼆⼗多年来⽣态批评在西⽅和中国的⽐较⽂学和⽂学理论批评界的风⾏就是其不可忽视的明证。

鉴于⽣态翻译学的研究事实上已经存在于翻译学的实践中,因此本⽂⾸先要探讨的就是⽣态翻译学与⽂学的⽣态研究或⽣态批评的关系。

从⽣态写作到⽣态翻译提到⽣态翻译学,⼈们也许很快会想到当前在⽂学批评领域内⼗分活跃的⽣态批评。

那么究竟什么是⽣态批评呢?对此⼈们⼀直理解不⼀,这⾥暂且按照国内外学者已经基本达成的共识作⼀简单的概括,所谓⽣态批评就是从⽣态环境的视⾓来对⽂学现象进⾏批评性解读和阐释,它经过近⼆⼗年的实践已经逐步从⼀个问题导向的运动过渡到⼀种⽅法论导向的⽂学批评⽅法。

也即⽣态批评的对象就是以⽣态环境为题材的⽂学作品。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建构,解构,再构

建构,解构,再构

建构,解构,再构作者:王进花来源:《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08期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外研版《新标准英语》教材Listen and Read 都是为阅读教学专门设置的板块,然而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偏重于阅读环节对阅读文本的内容和语言点进行解读,而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环节对文本的利用和挖掘还不够。

一、预测文本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elen Keller激活阅读期待,从背景走向故事。

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问题意识,从回答走向提问。

不同学生理解文本有独特视角和个性体验,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读前环节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该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尽可能短时间内了解与所要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

这种预测过程实质就是构建“我的文本”的过程。

二、读中环节——深度探究,解构文本解构文本是指还原文本本身,通过多种方式接触文本、了解文本,深度探究文本的过程。

Task1:Let’s l isten the text together. Then answer these queations.小组合作读课文,找出不会的单词,学习新单词。

设计目的:引出新词、词组,以强化知识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对重、难点知识的敲打。

Task2:Listen,read then tick.1)Helen Keller was born in_____.()A.1880 ()B.1888 ()C.18902)She cou ldn’t see.She was____.()A.deaf ()B.blind ()C.sad3)She was deaf.She couldn’t_____.()A.read ()B.see ()C.hear4) She could read and write because she was very____()A.difficult ()B.blind ()C.clever5)She traveld round____()A the US ()B.the world ()C.the UK6)She was famous for helping____.()A.animal ()B.pupils()C.blind people设计目的:学生听音模仿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培养。

解构主义翻译观

解构主义翻译观

解构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翻译观是一种翻译理论,它认为有效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还要考虑文化和因素。

它是一种对文化的全面考虑,强调翻译的过程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更复杂的文化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和文化、文学和文化、历史和文化等等。

翻译家不仅要把握语言的层次,而且要把握文化的层次,这样才能理解翻译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背景,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翻译结果。

毋庸讳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性,它改变了我们对传统翻译理论原有的、已成定势的认识。

首先,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不再仅仅陷入结构主义的逻辑一数学的思维模式,而是换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翻译问题。

其次,解构主义使我国译界走出了传统翻译理论中根深蒂固的还原论的桎梏,不再执迷于“等值翻译”的探讨。

尽管解构主义的翻译观有其缺点,但解构主义的精袖实质一一重构性,以及开放性思维,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翻译研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发展历程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发展历程

上专 门谈 到 “ 读 ”这 一概 念 ,但他 前 后期 的理 误 论转 变充 分 体现 了传统 “ 读 ”观念 向解构 主义 正
“ 误读 ” 思 想 的变 化 。 因此 ,本 文 把 巴特视 作 误
读思 想 的最 早 实践 者来 进行 研 究 。 巴特对 误读 思 想所 作 的理 论准 备 ,首先 在 于 他 著名 的 “ 者之 死” 思想 所 发挥 的 消解作 者权 作 威 的作 用 。6 O年 代 末 巴特 在 德 里 达 的影 响下 转
安徽师 范大学学报( 文社会科学版) 人
21 0 1年 第 3 9卷
终 也要 在 一定 范 围 内达到 统一 ,而统 一 的重要 标 准 是作 者 意 图 ;在 解 构主 义思 想渗 入 文学 活动 之 后 ,统 一 性思 想不 再有 效 ,文 学文 本 的多 义性 是

产者 和创 作者 。巴特对 “ 能引人 写 作” 文本 的发 现使 文本 具有 了再 创造 和 多重 阐释 的可 能性 ,文
本 书对 巴尔扎 克小 说 《 萨拉 辛 》进行 了解 构 ,将 《 拉 辛 》拆 解 成 5 1个 词 汇 单 位 即 “ 解 单 萨 6 读 位” ,每个 单 位 都 是 一个 分 析 主题 ;然后 ,又 创
造 性 地提 出了 五 个 符 码 :解 释 符 码 、行 为 符 码 、
语 义 符码 、象 征符 码 、指示 符码 ,每个 代码 系列 生 成 不 同 的 意 义 , 显 示 了 阅 读 的 自 由 创 造 性 口l。虽然 他 对五 个 符 码 的 分 析 采用 了结 构 主 8 。 义叙 事学 关 于功 能和 序列 的思 想 ,但 已不再 追 求 结构 的统 一 ,五个 符码 间没有 逻辑 联 系 ,不 能 构 成 同一性 的意义 系统 ,并 且它们 也 只是 从无 数 可 能 的代码 中挑选 出来 的 ,不能 代表 全 部意 义 。巴 特 以意 义 的零 散 状态 来解 释文 本 的 内在 冲突 ,甚 至现 实 主义小 说 也不存 在 确定 的意 义 ,因此 不 同 于前 期 的结构 主义 批 评 。稍 后 发 表 的 《 之 悦 冲 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这样,作品文本就不再是一个“在场”(presence)所给定的结构,而是通向更加曲折幽深的解构世
界。读者每次阅读作品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又有新的体验,然而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本真世界,只能
感知到作为异延的必然结果——“踪迹”(trace),这意味着意义永远没有被确定的可能,读者见到的
只能是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踪迹”。因此德里达主张“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一切阐释都是误 释”,而且“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栖居在误读和误释的可能性之中。”(Derrida,1985/1992)在他看来,从 来就没有客观的阐释。只有或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误读。文学总是在语境中阅读的,而语境又并非“外在 的”东西,因此文学总是由不同的方式解读者,而且任何阅读或阐释都不能穷尽任何文本的意义。 解构主义不仅把“误读”视为阅读的正常效果,还视之为读者自身思维的开发提高。米勒对“误读”的 这种开拓性做过这样的阐述: “文学文本的语言是关于其他语言和文本的语言;语言是不确定的;一切阅
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的文学作品脱离了其具体的语境,置换了文化和时代背景,其价值和意义都会
发生变化,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又不完全在其本身,同时存在于文学作品被接受的过程中,存 在于文学作品与它的时代、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中,存在于文学与读者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因此,文学 没有所谓客观价值或终极价值。在这一意义上,文学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范畴,它具一般实在的外在形
读都是‘误读’;通过阅读会产生附加的文本。破坏原有的文本,而且这个过程永无止境:阅读可以改进
人们的思维,提高人们的意识,增强辨析问题的能力。”(米勒,1998)这就倡导了阅读中人的主观积极
性、能动性和开创性。在对原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过程中,译者不再是消极的、被动的、透明的原语文本或
作者意图的接受者,而成为了新文本的建构者和创造者。(黄振定,2005) 其次,阐释性误读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因为理解是历史的,也是片面的。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 存在的基础。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 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它。 (伽达默尔,1975)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 的。历史性的阐释误读是翻译之必然,因为翻译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无论哪一位译者,都会受到各种主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进行了创造性误读,将其改编为剧本《中国孤儿》。伏尔泰除把原剧本中故事发生
的年代由春秋时代改为元代外,更把故事情节作了变动,原剧结尾赵氏孤儿成年后杀了屠岸贾,报了灭门之 仇,而伏尔泰将其改为称霸一世的成吉思汗(相当于屠岸贾的角色)为崇高的道义所折服,道义的力量最终战 胜了君王的霸道和暴力。18世纪,这部《中国孤儿》传遍欧洲,就连欧洲最著名的剧场,也以演中国剧为 荣。伏尔泰对《赵氏孤儿》创造性的改编,为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做出了贡献。 从以上粗略的论述,我们已不难看出,文学翻译创造性误读是译者在译入语文化规范与源语文化规范所
with the
Wind时,觉得不必“字真句确地译”。于是他在翻
译原作的人名地名时,“都把它们中国化了”,“对话方面也力求译得像中国话,有许多幽默的、尖刻 的、下流的成语,都用我们自己的成语代替进去”,“还有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分析,觉得它跟情节发 展没有多大关系,并且要使读者厌倦的”,“就老实不客气地将它整段删节了”。(傅东华,1979)再看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几部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的书名,也是有意误译的佳例。原法语书名是La Bette,意为“表妹贝德”,傅雷译为《贝姨》;Le
转述和转换,比如有意识的节译与编译、转译与改编等都属于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谢天振,
2000)
主张“信、达、雅”的严复所译的《天演论》称得上是典型的创造性叛逆的译例。严复在他所处的特
殊社会文化语境中,为了达到他对进化论的特殊摄取目的,以近似借鸡下蛋的方式给《天演论》塞入了许
多他自己的见解和发挥,删改了他认为不必要的内容。
Pere Cousine
Goriot原意是“高里奥老爹”傅译为《高老
头》。这一方面从形式上缩短了文化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从内容上表达了人物在作品所描写的处境。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往往和叛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译者的创作不同于作者创作,它属于二度 创作,即再创作。在再创作阶段,译者要受到来自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这两种权力话语的制约与操控。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翻译活动中,目的语文化
与源语文化之间必然会有所冲突,译者在处理两种文化冲突时,总要在两种权力话语的争斗中做出选择,
但更多的是会受到目的语社会一文化语境或意识形态氛围、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学传统或诗学传统等 诸多权力话语所操控,所左右,不知不觉进入其中,使译文有意叛逆原文,从而表现出目的语文化的印
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这种创造性叛逆具体表现在对原作进行的能动的
和思想的符号,是一种外在的工具,一种能准确无误反映外部世界的镜像工具。这就要求语言必须是一种 有确定意义的系统结构。但是,随着解释哲学的出现,人文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哲学上发生的语言论转 向,这一观点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解释哲学批评了把语言单纯视为工具之语言观的片面性,指出语言不同 于一般的工具,一旦创造出来变成了一种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的东西。语言之存在是离不开主体 的,只有当我们言说时才使语言得以呈现,它总是伴随主体的存在而存在的,它是具有主体性的。海德格
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1996)伽达默尔说,“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伽
达默尔,1994)所以在解释哲学那里,语言已不再是一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工具,而成了人的生存方式。 当我们用语言表达事物的同时又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不仅承载文化,它自身也是一种文化。这样以来, 语言己从工具而进入了本体。语言也不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系统,其意义的生成不再是能指指向所指的
场之间存在着“异延”(diff6rance)关系: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延迟”(Derrida:
1968/1986)。所谓的意义总是在语言符号漫无头绪的自由嬉戏当中以异延的形式延缓出现。将这一概念用 于阅读文学,则意义总是处在空间的“异”(differ)和时间上的“延”(defer)之中,没有确定的可
能容忍的限度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它使得一部又一部文学杰作得到了跨越地理、跨越时空的
传播和接受。不仅如此,由于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是文学和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王克非,2000)在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严复
对原作进行选择、取舍和创造(《天演论》只是赫胥黎全集第九册中的序论和本论两篇),向国民传播被 他融合的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为了让当时的读者更容易地接受西方思想,在语言表达上,他采
用适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阅读习惯的古雅文体,并添加大量按语注解以发挥、强调自己的见解。“词字之
式,但与一般的实在有根本的不同,它不具有一般实在的纯粹客观性,而具有主观性和人文性。 既然文学不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知识性,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客观存在;既然文学就是其内容与形式的统
一体和运动过程:既然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与它的语境、文化背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文学就是不能 翻译的,或者说就是不能等值或等效翻译的,因为,翻译作为语言转换,必然破坏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 一性,翻译实际上是把一种语境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移植到另一种语境和文化背景中去,这样必然会改变
1.阐释性误读
阐释性误读是译者对原文的误读,它是在译者对原文的阅读和理解过程中产生的。随着人们对语言本 质的进一步认识以及解构主义对文本的中心意义和终极意义的解构,阐释性误读被看作是译者对原文本解 读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语言的本质来看,阐释性误读不可避免。传统的观点认为,语言不过是对现实的命名,是物质
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需要指出的是,严复这种“达旨”的译法并不是不负责任的 做法。相反,严复对待翻译的态度十分严谨,“一名之立,旬月踯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天演论》 对Evolution
and
Ethics的创造性叛逆,是基于本士国情的文化视角对原作的重新阐释,为的是紧扣中国
社会的动脉,对读者进行有心的“误读”。《天演论》的译介使“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入人心,而中国 民气为之一变”。(转引自王克非,2000)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史学界、思想 界、文化界、翻译界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8世纪欧洲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文化极为推崇,为向欧洲大众展示中国人的道德情操,他对
那种单一、明确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语言本体论的立场,解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封闭、静止、确定的意
义观进行了解构。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作为能指的语音和作为所指的概念的紧密结合。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指涉关 系,即同一性关系,两者就如同索绪尔比喻的硬币的两个面那样不可分离。德里达则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非如此,符号的出现并不等于它所意指的东西就现时在场。事实上,这往往意味着所指的不在场,是虚 幻的在场,推迟的在场。能指只是再现了不在场的在场,取代了在场的地位,因此能指与它所要体现的在
观和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由于受到语言和文化能力、经验、实践因素的制约,由于文学文本没有中心系 统,没有终极意义,它存在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性,因此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内容、形式、感情、风格的认识 必然是有限的,不充分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和文化能力的提高,译者的认识水平也会提高,因此在 原来阐释者的基础上,译者会对原文文本的意义进行重新选择和组织,从而发现为早先的阐释者忽略和歪 曲的特征和含义。但是,对于原文本的认识也只能是近似的。文学文本的意义就是在一次次的误读中得以
重新发现、重新评价和重新定位。 (曹英华、张纪英,2005)
2.创造性误读
创造性误读是译文对原文的误读,是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生成译文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整个文
学翻译过程中误读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环节。这是由文学的特性所决定的。一方面,文学具有自足性, 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过程中,脱离了具体文学形式的文学内容或者脱离了具体 文学内容的文学形式都不能构成独立的文学作品,改变文学内容或者文学形式都会从根本上改变文学作品 的性质。另一方面,文学具有他律性,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与时代背景、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具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