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核心创造性再现
文学翻译分析报告

文学翻译分析报告文学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对不同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敏锐的感知。
本文将对文学翻译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探讨其中的关键要素和常见问题。
一、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读者能够领略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瑰宝,促进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优秀的文学翻译能够打破语言的障碍,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1、忠实性忠实于原文是文学翻译的首要原则。
这意味着译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情感、风格和文化背景。
然而,忠实并不意味着逐字逐句的死译,而是要在理解原文精髓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进行恰当的表达。
2、通顺流畅翻译后的文本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读起来通顺自然,没有生硬晦涩之感。
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词汇和句式,使译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
3、保持风格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如幽默、严肃、抒情等。
译者要尽力保留原文的风格特点,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个性和创作特色。
三、文学翻译中的难点1、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历史背景。
在翻译中,如何准确传达这些文化元素,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是一个难题。
例如,某些特定的文化符号、隐喻或典故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
2、语言风格的再现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简洁明了,有的华丽繁复。
译者要准确把握并再现这种风格,需要具备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敏锐的文学感知力。
3、诗歌和韵律诗歌翻译尤其困难,因为诗歌通常具有严格的韵律、节奏和形式要求。
在翻译诗歌时,既要传达诗意,又要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这对译者是极大的挑战。
四、文学翻译的策略与方法1、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
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形式和某些独特的表达,意译则有助于更清晰地传达意义,尤其是在处理文化差异较大的内容时。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赵丽丽【摘要】由于文学作品较之其他类型文本的特殊性,文学翻译也成为更加复杂的一个过程.要将原作尽量完整地呈现给外国读者,同时得到译语读者的认可,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灵活运用释译、套译、增译、减译、分译、合译、转译等翻译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使译作达到与原作相对等的文学性.结合对《生死疲劳》英译本的具体分析,葛浩文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可为其他文学翻译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0)005【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翻译方法;《生死疲劳》【作者】赵丽丽【作者单位】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太原03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也代表着中国文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此后,国内掀起“莫言热”,他的小说也受到了空前关注。
实际上,中国文学之所以长久以来很难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当代作家不懂外语”, [1]因此其作品要想在海外得以传播,就必须借助于翻译者的工作,这也需要译者具有极高的双语能力和文化素养。
刘江凯曾在《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一文中说道:“中国文学最大的问题是‘翻不出来’……合适的翻译人才太少……,从这点而言,莫言或许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英语译者是号称为中国现代文学首席翻译家的葛浩文先生(Howard Goldblatt)。
”[1]毋庸置疑,莫言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中,葛浩文功不可没,因此对他英译本的研究也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海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学翻译之所以更为复杂和艰难,原因在于文学作品语言本身的特殊性。
王宏印教授认为,“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性、变异性、新颖性等特点,并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和民族化特色”, [2]由此,文学翻译是“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并遵循一定的文体特点和个人风格进行形象传达的创造活动……它以创作活动为基础和先导,以再创作或创造性叛逆实现翻译文学的本质”。
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看译者主体性——以《阿Q正传》的莱尔译本为例

从 文 学 翻 译 中 的 创 造 性 叛 逆 看 译 者 主 体 性
以《 阿Q正传 》 莱 尔译本 为例 的
汪 璧 辉
( 京 晓 庄 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一
2 17 ) 1 1 1
要 : 造 性 叛 逆 是 文 学 翻 译 的 必 然 性 , 学语 创 文
是 一种 创造 性 的叛 逆 ”( 天 振将 创 造 性叛 逆 分 为三 种 : 。 射 媒介 者 的创 造 性 叛逆 、 受 者 和 接受 环 境 的 创 造性 叛 逆 。 接
在 翻 译 研 究 中 .媒 介 者 的 创 造 性 叛 逆 即 译 者 的 创 造 性 叛 逆 。谢 天振 在 《 介 学 》 指 出 ,文学 翻 译 中 的创 造 性是 译 中 “
译 者 对 文 学 作 品 的 理 解 会 受 到他 自身 的 文 学 素 养 、
认 知 语 境 、 界 观 、 的语 的意 识 形 态 、 语 文 化 与 译 语 世 目 源 文 化 的异 同等 外部 因素 的影 响 。不 论 是 翻译 不 同 时代 还
勒 内 ・ 勒 克 (0 5 1 ) 总 结 说 . 学 作 品 不 是 简 韦 2 0 :8 曾 文
一
、
性 。 一 部 原 作 都 带 有 鲜 明 的 本 民 族 文 化 的 印 记 , 者 将 每 译
另 一 民族 的 生活 场 景及 他 们对 世 界 的认 识 译 介 给译 文 读
者 , 增 进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 人 们 之 间 的 了 解 与 沟 通 , 才 以 这
上 世 纪 中 期 以 前 .不 论 在 翻 译 实 践 活 动 还 是 翻 译 理 论 研究 中 , 们都 特 别关 注 “ 实 ” 一 概念 。 作 者 和原 人 忠 这 原 文 成 了至 高无 上 的 “ 治 者 ”译 者一 直 沦落 为 “ 人 ” 统 , 仆 。同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翻译因为通常被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意。
但是近些年来,这种看法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
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
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
在由Ann Beylard-Ozerfoff等大主编的题为《翻译者的策略与创造性》一书中,就有专门文章来讨论翻译与创造性的问题。
在谈论翻译的创造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界定什么是创造性。
该书中有关文章对创造性行为的认定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性指一个人产生新的或原创思想、艺术创造的能力O。
一个创造性的构想一般定义为这样一种构想,它是"有新意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其所出现于其中的情景有用或合适"。
2.创造性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定义,它指把原先存在的一些构想以新奇的方式加以组合。
3.一种学科的规则与约束,不仅不与创造性对立,而且还使创造性成为可能。
每一件音乐作品的创作都不能超出音符系统的范畴。
一个文学作品,即使它是标新立异之作,也总是要符合它所成文语言的语法规则。
但须在掌握了某一学科规则之后,方有可能来打破这种规则,这又是一种体现,创意的方式。
4.创造性行为还可以界定为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形式。
5.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转变成为目的语的过程。
这一转换过程导致一个新的文本的产生,这个新文本在内容上虽与原作相同,但却是一个崭新的作品。
从这一点上说,这就是一件创造性的作品。
它是在词、句、语义三个层面上重构信息的结果。
语言结构重组的程度越高,这个转换过程的创意便越大。
应该说,以上五点对创造性与翻译关系的看法是相当有道理的。
其中第三点与第五点更有说服力。
笔者还在另一本欧洲最新出版的翻译研究的论文集中看到对这两点的扩展性讨论,而且似乎可以说是对翻译创造性本质迄今为止最具揭示性的讨论,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将其核心内容作如下陈述:提起翻译与原著创作,一般人会产生两种想法。
文学翻译课件

从古代的佛经翻译到近代的欧洲文学翻译,再到现当代各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的互译,文 学翻译始终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学翻译的规模 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世界各地读者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和心灵触动。同时,随着翻译
技术的进步,文学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
02
文学翻译的核心技巧
。
戏剧翻译案例
《哈姆雷特》的英译本分析,探讨 如何准确传达戏剧的思想和情感, 保持原作的舞台效果。
戏剧翻译技巧
口语化、舞台化等技巧在戏剧翻译 中的应用,如何处理戏剧的语言特 征和表演要求。
04
文学翻译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挑战
文化差异是文学翻译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不同文化 背景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巨 大差异。
03
文学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小说翻译案例分析
01
02
03
小说翻译的要点
忠实于原文,保持原作风 格,传达原作情感,符合 目标语表达习惯。
小说翻译案例
《红楼梦》的英译本分析 ,探讨如何准确传达原文 的丰富内涵和文化特色。
小说翻译技巧
增译、减译、改译等技巧 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如 何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特 色。
诗歌翻译案例分析
诗歌翻译的难点
保持诗歌的韵律、节奏和 意象,传达诗歌的意境和 美感。
诗歌翻译案例
唐诗的英译本分析,探讨 如何将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诗歌翻译技巧
直译、意译、音译等技巧 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如 何处理诗歌的语言特征和 文化内涵。
戏剧翻译案例分析
戏剧翻译的要求
保持戏剧的对白、舞台指示和人 物性格,传达戏剧的思想和情感
解决方案
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

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李燕【摘要】翻译与美学的渊源由来已久,翻译理论与美学思想密不可分。
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原作审美信息的传达与再现。
通过考察中西翻译家的美学观,探讨了翻译审美活动的本质、意义、表现及限制因素,旨在提高译者文学翻译的艺术水平,促进翻译文学的研究。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aesthetics are originally inseparable from eachother.Literary translation, as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nslation art, has its uniqueness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conveyance of aesthetic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The author studies the translators’ aesthetic viewpoints home and aboard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nature,significant, manifestations and limiting factors in order to help literary translators improve their translation and promote the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6页(P142-146,156)【关键词】翻译美学;审美结构;意象【作者】李燕【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作为一门学问,与美学的渊源由来已久,可以说翻译理论与美学思想密不可分;文学翻译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原作审美信息的传达与再现。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1]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1]](https://img.taocdn.com/s3/m/7096a6f2f90f76c661371a41.png)
行了直言反驳, 他指出,“看不懂的译文是 解与主张。 茅盾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有 想
‘死译’的文字,而不是直译的。 ”因为直译 极大的贡献。 他吸取了前人翻译见解中的
的原则“并不在‘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 合理因素,并加以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
不少。 ”直译要求“必须就其在文中的意义寻 文学翻译思想, 为我们的文学翻译留下了
韵基础上的意译。 总之,茅盾对文学翻译总 产为我国的文学翻译研究更好的服务。 LT
的原则是忠于原著,表达原著的精神。
四、文学作品的转译、重译和复译 对文学作品是直接从原作翻译好还是 转译好,茅盾人为,原则上应以直接翻译为 主,但有些时候对有些作品还是需要转译。 他认为“有些弱小民族的作品,他们的文字 懂的人很少,那就只能依靠转译。 一位德文 程度很高的人未始不可从德文转译西班牙 的作品, 而一位法文程度还有疑问的人勉 强从法文去译意大利的作品倒是冒险。 ” 关于复译, 茅盾本着 “批评与自我批 评”的精神积极赞成“复译”。 他认为复译不 是一种浪费, 而是一种补救:“如果真要为 读者的‘经济’打算,则不但批评劣译是必 要的手段, 而且主张复译又是必要的救 济。 ”当然,茅盾绝不主张无意义的重复,他 所赞成的复译和抢译、滥译是不同的。 茅盾 提倡的是认真的、积极的好上加好的复译。 80年代, 他又强调指出重译的重要性,
句调能和原作相近的精神, 那么译者译时 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
未尝注意与神韵的一致, 或者神韵已在其 实的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他认为,
中了”。 在同一篇文章中,茅盾还就如何才 译者必须从规范的现代汉语中去找到符合
能尽量准确地翻译单字与句调等问题逐个 风格的语言,如果没有现成的,那就要求“翻
译者主体性《一小时的故事》译本鉴赏与情感再现

1研究背景凯特·肖邦在其多部作品中对于觉醒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对受传统束缚的女性在觉醒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进行了精彩呈现。
《一小时的故事》是肖邦最为经典、脍炙人口的一部短篇小说,其中细腻而又精妙的情感书写令人拍案叫绝。
目前这部短篇在我国已经有4种常见译本,其中以申丹译本和金莉与秦亚青合译本最为典型。
申丹、金莉和秦亚青均为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且长于女性文学研究。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篇幅以第三人称视角呈现马拉德太太得知丈夫去世后的情感变化,侧面烘托和暗示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该小说的中心主线和点睛之笔,情感书写是译者在翻译中需认真把握的关键之一。
换言之,该小说译文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译者能否灵活处理小说中隐晦而又具有强烈暗示意义的语言。
本文拟借助译者主体性理论考察两种译本分别如何传达女主人公的情感渐变性,并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情感书写文学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2译者主体创造:《一小时的故事》情感书写翻译案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肖邦在情感书写方面最为典型的一部作品,原文本共有一千余词。
整体而言,申译本和金与秦的合译本都较好地诠释了原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基调,但在译本创作过程中又体现出了各自的主体创造性。
翻译是文本和译者之间的对话,而文学翻译相对于其他翻译能表现出更多的可塑性,一是因为文学作品的意义解读千变万化,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二是因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空间足够大。
传统译论里面的“忠实、通顺、典雅”表面上是对译文的要求,但根本上来说,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要求(余斌,2015)。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首先要深入研读原文,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主体创造性,兼顾意义的传达、审美的再现以及文化内涵的和谐,坚持以读者为中心进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美国南方20世纪上半叶生态文学译介研究”阶段性成果。
译者主体性:《一小时的故事》译本鉴赏与情感再现□柴兰兰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经典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凯特·肖邦以第三人称视角呈现了马拉德太太在得知丈夫去世后的情感变化,塑造了19世纪下半叶一个在婚姻中感到束缚、渴望自由的经典女性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的核心创造性再现
【摘要】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应该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翻译是否有效?这离不开对文学翻译中“核”的本体研究。
各翻译派别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对翻译的认识,或众说纷纭,规范性理论也好,描述性理论也好,各派之间似乎很难完全说服对方,这一方面体现了理论的可发展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理论还有待完善、提高。
本文作者在纵深研究主要中西译学的基础之上,发掘其中的问题和共性,认为文学翻译要理解原文的核心要素,并创造性再现原文的核。
【关键词】文学翻译;核;创造
0 引子
在中国,大约公元224年,佛经翻译界围绕《法句经》的翻译引发“文丽”、“质朴”两派的争论,随后支谦写了《法句经序》,就佛经翻译阐述了他的思想理念(谭载喜,2000:187)。
这一思想后来演变成了严复的“信、达、雅”。
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理论并加以批评创新,著书立说,提出了许多见解与主张,掀起了一股翻译研究的高潮。
当我们把“翻译”当作思考与研究的对象时,首先就会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翻译?翻译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具有双重的含义。
首先是翻译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应该在哲学的意义上,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弄清楚它的存在本质: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其次是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具体活动形式到底是什么?人们力图翻译的是什么?若我们研究一下翻译历史,看一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是如何思考翻译问题的,我们就会发现在某种意义上,翻译是什么与翻译什么往往被当作一个问题的两面,加以探讨。
国内外许多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或界定,可以作为佐证。
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那么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应该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翻译是否有效?这离不开对文学翻译中“核”的本体研究。
1 “核”
作为普通词条的“核”指的是“核果中心的坚硬部分,里面有果仁”(现代汉语大词典),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中心(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最接近事物本质的中心层。
“共核”观中的“核”是由普通的核发展而来的,但它高于普通的核,是对普通核的升华、深化,同时又对其它许多影响事物本质的因素进行了熔炼式吸收,要进一步理解翻译中的“共核”,不妨从源语文本和翻译活动说起。
万象有其“本”,要翻译的源语文本有其本,翻译活动自身也有其本,这是无可争论的。
源语文本的本是什么?翻译活动的本又是什么?这是译者在下笔之前
须澄清的两个问题。
源语文本的本是由文本自身决定的,它不受翻译的制约,不同体裁的文本之本不同,同一体裁里不同的文本之本亦有不同。
广告文本与诗歌文本各有其本,前者的本在于提供信息,争取顾客,保持需求,扩大市场,确保质量(刘宓庆,1998:20),其最大特点在于劝说性;后者的本在于“言志”,“诗大序”有言为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狄兆俊,1996:40)。
同为诗歌,《圣经》中的《诗篇》(Psalms)与《诗经》中的情歌的本又是不同的,因为二者所言之志不同,最早的诗篇本为礼拜、祭神时在殿堂所用的赞美诗(圣歌),……其目的是为祭神礼拜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辅助手段,它起着现代赞美世纪的作用(卓新平,1992),因而从根本上说它是宗教性的、歌颂性的;《诗经》中的情歌,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它们反映了恋爱自由和感情专一的思想,其价值不仅在于它生动地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们是怎样相爱的、当时有哪些恋爱和婚姻习俗,而且,还在于它为后世的情诗创作提供了“赋、比、兴”等艺术方法(段楚英,1994)。
循此推之,《诗篇》里不同的诗节也各有其本;《诗经》中不同的诗章亦各有其本,或言恋人之情、或言夫妻之情。
于翻译中,文本之本好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译者的思想在这块磁铁的磁力场内驰骋跳跃,时而贴近、时而疏远,文本之本起着核心作用,这便是本文论述的“核”的雏形。
2 文学翻译的核
要讨论翻译中的“核”,就得把文本的“核”说同翻译的“本”说及翻译的过程联系起来。
文艺学派、语言学派及词典编篡者对翻译各有不同的诠释,茅盾认为“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陈福康,2000:375);奈达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个交际过程,译者必须超越字面结构,多考虑译品读者的文本理解方式,因为有大量的东西隐藏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中”(Eugene A. Nida﹠Charles R. Taber,2004);《辞海》把翻译解释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这些诠释有一个共性:把翻译看成是用一种语言转换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东西。
源语文本最珍贵的莫不在于它的本,抑或文字底下潜藏的主旨、实志、情感、功用、目的、引力、驱力、思想及它们合起来凝成的“核”,可见翻译的实质不仅仅停留在意思转换的层面上,还要转换出文本的“核”,纯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思想无论怎样翻腾,都不能脱离此核,更不可背叛此“核”,换言之,在思想上、行动上要做到与源文共核,只有这样,译文才可能与源文共核,否则就可能把讽刺译成批评、把抒情译成陈述。
请看下例:
CECILY:This is no time for wearing the shallow mask of manners. When I see a spade I call it a spade.
GWENDOLEN:[satirically] I am glad to say that I have never seen a spade. It is obvious that our social spheres have been widely different.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Wilde 1979:292)
赛西莉:现在不是说话藏头藏尾的时候,我是见到锄头,就说锄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