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信元交换的特点和区别。

3. 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体系结构。

4. 学会分析交换网络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现代交换技术概述1.1 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1.2 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1.3 交换技术的分类2. 电路交换2.1 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2.2 电路交换的优点和缺点2.3 电路交换系统的组成3. 分组交换3.1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3.2 分组交换的优点和缺点3.3 分组交换系统的组成4. 信元交换4.1 信元交换的基本原理4.2 信元交换的优点和缺点4.3 信元交换系统的组成5.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5.1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5.2 交换机的体系结构5.3 交换机的分类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对交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现代交换原理及相关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料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4. 实验设备:提供交换机等实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设计合理的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计划:第1-4课时:现代交换技术概述第5-8课时:电路交换第9-12课时:分组交换第13-16课时:信元交换第17-20课时: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第21-24课时:交换网络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第25-28课时: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29-32课时:实验操作和综合练习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1)二、电路设计框图及系统概述 (4)三、各单元电路的原理及功能说明 (8)四、波形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11)五、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3)六、参考文献 (14)七、元器件列表 (14)一、设计任务书1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现代通信网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其中交换设备是整个通信网的核心,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将连接到交换设备的所有信号进行汇集、转发和分配,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换。

电路交换是在电话网络中使用的一种交换技术,而数字程控交换机是电路交换机的典型代表。

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简易数字交换网络,在通信系统原理实验箱的硬件基础上,完成类似PCM系统有关的时隙内容在时间位置上的搬移,即时隙交换。

研究意义现代交换技术理论课上,我们对数字交换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进行了系统学习,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数字交换网络实现时隙的交换,不仅可以让我们从实践中加深对交换思想理论的理解,还能让我们对数字电路和元件以及通信原理的有关内容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通过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我们可以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整合与统一,加强对仿真软件的掌握程度,对我们课程理论学习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培养了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设计原理及设计要求设计原理在PCM30/32路数字传输系统中,每个样值均编8位码,一帧分为32个时隙,通常用TS0~TS31来表示,其中30个时隙用于30路话音业务。

TS0为帧定位时隙,用于接收分路做帧同步用。

TS16时隙用于信令信号传输,完成信令的接续。

TS1~TS15以及TS17~TS31s时隙用于话音业务,分别对应第1路到第15路和第16路到第30路话音信号。

在通信系统原理实验箱中,信道传输上采用了类似TDM的传输方式、定长组帧、帧定位码和信息格式。

实验电路设计了一帧共含有4个时隙,分别用TS0~TS3表示,每个时隙含8比特码,依次为帧同步时隙、话路时隙、开关信号时隙和M序列时隙。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第一章:现代交换原理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理解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2 教学内容1. 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4 教学活动1. 讲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讲解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分析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第二章:电路交换原理2.1 教学目标1. 掌握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理解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2 教学内容1. 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文献调研法: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4 教学活动1. 讲解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分析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三章:存储交换原理3.1 教学目标1. 掌握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理解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3.2 教学内容1. 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文献调研法: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现代交换课程实践学号:1162310120姓名:授课班号:284201年级专业:11级通信工程指导老师:陶剑锋一、软交换系统组成1.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软交换体系结构是目前面向网络融合的新一代多媒体业务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层次化、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特点,可以向用户提供包含PSTN话音、无线话音、基础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各种业务。

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使得包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中丰富的业务功能,同时,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在软交换构建的开放体系架构中,通过呼叫控制与媒体交换/承载的分离,实现了开放的分层架构,各层次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互通,可以各自独立演进,以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软交换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媒体网关层:根据组网的位置,可分为接入媒体网关(提供接入适配功能)、中继媒体网关(提供与其他网络互通的媒体流转换功能)、资源媒体网关(提供特定媒体资源)。

◆呼叫控制层:由信令网关(提供中继信令SS7在IP网上的传输适配功能)和呼叫控制服务器(通过与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的配合实现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控制功能)。

2. 软交换的特点分布式交换降低运营成本,传统电路交换网存在布点多、运行成本和运维人员成本高的问题。

而基于软交换的体系结构由集中的MSC服务器/软交换机与分布的媒体网关组成,呼叫控制与话音处理/交换是分开的,媒体网关可以布设在提供最大价值的地方,复杂的呼叫控制被集中在一起。

通过部署分布式交换,可以实现灵活的组网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组网模式中容量、覆盖和路由迂回的矛盾,便于进行集中维护和管理,有利于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

二、IP电话通信原理IP电话是按国际互联网协议规定的网络技术内容开通的电话业务,中文翻译为网络电话或互联网电话,简单来说就是通过Internet网进行实时的语音传输服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交换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呢?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课程目标现代交换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具备交换技术设计和实现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包括:1.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了解网络拓扑结构、协议分类、网络QoS等相关知识4.具备交换技术设计和实现的能力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式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交换原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

2.互动式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将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合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项目式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设定一个小型项目,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课程设计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手段1.网络资源现代交换原理是一门紧紧联系着网络技术的课程。

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各类在线教育平台、优秀网络课程、网络实验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2.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可以展示实际交换原理的工作状态,通过实际模拟与演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交换原理。

具体软件包括Packet Tracer、WireShark、模拟实验软件等。

3.实验室实践通过搭建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网络拓扑结构,完成交换技术设计、实现和测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总结现代交换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其通过先进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全)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全)

基础实验一时间表调度实验1.实验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与设计:实验主要数据结构:实验效果检验一.实验目的:驱动交换网络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时间表调度原理的掌握情况。

二.实验原理与设计:在程控数字交换的体系结构中,周期级程序(例如摘挂机检测程序、脉冲识别程序、位间隔识别程序)是由时间表调度实现的。

所谓时间表调度,是指每经过交换系统的最短有效时间(这通常是指各周期性程序周期的最大公约数),都会检查调度表的调度要求,如果某个程序在这时需要执行,则调度程序开始执行它。

在我们设计的时间表调度实验中,这个调度表的调度是静态的。

所谓静态,是指我们的调度表是在系统初始化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的,在系统运行的情况下不再改动。

实验要求的就是这个调度表的初始化。

这个调度表如下:我们这个交换系统提供了三个周期性调度程度(摘挂机检测程序、脉冲识别程序和位间隔识别程序),它们的调用周期分别为200ms、10ms和100ms,所以我们系统的最小调度时间为10ms。

如图所示,每隔10ms,我们就会检查这个表的一行,如果该行上某一列为1,我们就执列所对应的任务,如果为0,就什么都不做。

每当执行到这个表的最后一行,调度任务会返回第一行循环执行。

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按照你的理解来填写这个调度表。

三.实验主要数据结构:函数功能:完成调度表的初始化;函数原型:initSchTable(int ScheduleTable[SchTabLen][SchTabWdh]);其中SchTalLen和SchTabWdh为在bconstant.h中的宏定义:#define SchTabLen 20 //代表这个调度表为20行(相邻行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0ms);#define SchTabWdh 3 //代表三个周期性调度任务——0:摘挂机检测任务;1:脉冲检测任务;2:位间隔检测任务;四.实验效果检验:当调度表初始化正确时,能够进行正常的通话;如果初始化不正确,可能会造成周期性程序的不正常调用,例如位间隔调度的延迟会造成识别位间隔的延误甚至丢失。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题目:模拟中继接口通信学号:201320130101学生姓名:肖庭林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321301指导教师:涂其远老师2016年6 月17 日模拟中继接口通信实验目的了解模拟中继信号的接续过程。

了解程控交换系统的组成及信号交换过程。

了解主要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信号特点。

实验原理1.原理框图中继通信接口框图由前面的各单元实验可知,信令的产生与信号的交换可在一个实验箱内完成电话单机的工作。

若将两台实验箱通过中继电缆线连接,则实现两台实验箱的长途通信。

图是它们的接口框图。

中继通信拨号方式:01+被叫号码。

模拟中继与数字中继区别仅仅是硬件的电气特性不同,从呼叫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角度看,二者并无明显差异,譬如数字中继可以使用数标1进行出入局呼叫,模拟中继也可以使用数标1进行出入局呼叫。

在数据生成方法上,增加中继组、添加中继电路、增加出局路由等等,模拟中继和数字中继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上层的业务处理来说,PP程序将数字中继与模拟中继的差异性屏蔽了。

由于各模拟中继硬件电气特性不同,在进行自环出入局呼叫,自环的方法一定要正确,交换机的中继接口可分为两种:数字中继接口、模拟中继接口。

在数字程控交换机与数字程控交换机之间需要采用数字中继接口对接。

而在数字程控交换机和模拟程控交换机或人工交换机之间则需要采用模拟中继接口对接。

由于在数字程控交换机普遍应用之前,在电话交换网中陆续采用过多种类型的模拟或人工交换机,为适应这种组网的需求,在模拟中继接口上不得不又分多种类型的模拟中继接口。

时至今日,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公网和专网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模拟和人工交换机在运行,种类齐全的模拟中继接口提高了交换机组网的灵活性。

2. 模拟中继接口(1)载波2600中继接口(SFT2600)(2)环路中继接口(TRK)(3)载波2400中继接口(SFT2400)(4) E&M 中继接口 1 (EMT)(5) E&M 中继接口 2 (EMT)(注:现已不用)(6)磁石中继接口(MT)(7)实线中继接口(ABTI、ABTO)直拨中继接口(AB12、AB15)(注:现已不用)3模拟中继功能、特性表实验过程1.中继实验步骤:因为四路电话拨号是相似的,下面以甲方一路为例,来说明其工作过程:将两台实验箱用一根中继电缆连接线相接起来,打开电源工作开关,按下薄膜输入开关上的“复位”键,此时显示“LET-CK……”,按“开始”键,进入主菜单工作状态,选择“交换方式”,按“确认”键,再选择“空分交换”工作方式,按下“确认”键后,使CPU工作在空分交换方式。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 XXXX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201010315XXX 年级 2010级指导教师宋刚职称副教授2013年12月6日设计报告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设计报告交院实验室保存。

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专业:学号:学生:指导教师:宋刚摘要: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由终端、交换、传输三部分构成,交换是通信系统的核心。

其中,时分接线器(T型)和空分接线器(S型)是程控交换技术中最基本的交换单元电路,S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不同复用线之间同一时隙内容的交换,T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同一条复用线上的不同时隙之间的交换。

为了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通话,数字交换网络必须完成不同复用线上不同时隙的交换,即将数字交换网络上某一条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交换到指定的输出复用线的指定时隙。

本设计中为达到一定的容量要求,在交换前要将多个PCM低次群系统复用成PCM 高次群系统,然后一并进行交换。

交换完成后要将复用的信号还原到原来的的PCM低次群上。

本课程设计采用TSST四级接线器构成数字交换网络,能同时完成时间交换和空间交换的功能。

关键词:数字交换网络;T接线器;S接线器;复用线目录绪论 (4)第1章时间(T)接线器 (5)1.1 T接线器的基本功能 (5)1.2 T接线器的基本组成 (5)1.3 T接线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 (5)第2章空间(S)接线器 (8)2.1 S接线器的基本功能 (8)2.2 S接线器的基本组成 (8)2.3 两种控制方式和控制原理 (9)第3章网络阻塞 (12)3.1 网络阻塞的计算 (12)3.2 内部阻塞 (12)第4章 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络 (14)4.1 TSST设计思路 (14)4.2 TSST数字交换网络的系统组成 (14)4.3 TSST数字交换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 (16)第5章结论 (19)参考文献 (20)绪论程控数字交换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产物,是数字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关键设备,在电信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课程设计报告学年学期09-10学年第二学期题目时分交换编程调试实验专业、学号通信系统20072087授课班号270501学生姓名钮健指导教师邓志祥摘要以电路联接为目的的交换方式是电路交换方式。

电话网中就是采用电路交换方式。

人们可以打一次电话来体验这种交换方式。

打电话时,首先是摘下话机拨号。

拨号完毕,交换机就知道了要和谁通话,并为双方建立连接,等一方挂机后,交换机就把双方的线路断开,为双方各自开始一次新的通话做好准备。

因此,可以体会到,电路交换的动作,就是在通信时建立(即联接)电路,通信完毕时拆除(即断开)电路。

至于在通信过程中双方传送信息的内容,与交换系统无关。

电路交换又分为时分交换(Time Division Switching,TDS)和空分交换(Space Division Switching,SDS)两种方式。

时分交换是把时间划分为若干互不重叠的时隙,由不同的时隙建立不同的子信道,通过时隙交换网络完成话音的时隙搬移,从而实现入线和出线间话音交换的一种交换方式。

时分交换的关键在于时隙位置的交换,而此交换是由主叫拨号所控制的。

为了实现时隙交换,必须设置话音存储器。

在抽样周期内有n个时隙分别存入n个存储器单元中,输入按时隙顺序存入。

若输出端是按特定的次序读出的,这就可以改变时隙的次序,实现时隙交换。

空分交换是指在交换过程中的入线通过在空间的位置来选择出线,并建立接续。

通信结束后,随即拆除。

比如,人工交换机上塞绳的一端连着入线塞孔,由话务员按主叫要求把塞绳的另一端连接被叫的出线塞孔,这就是最形象的空分交换方式。

此外,机电式(电磁机械或继电器式)、步进制、纵横制、半电子、程控模拟用户交换机及宽带交换机都可以利用空分交换原理实现交换的要求。

电路交换常于分组交换进行比较。

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分组交换的通信线路并不专用于源与目的地间的信息传输。

在要求数据按先后顺序且以恒定速率快速传输的情况下,使用电路交换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因此,当传输实时数据时,诸如音频和视频;或当服务质量(QOS)要求较高时,通常使用电路交换网络。

分组交换在数据传输方面具有更强的的效能,可以预防传输过程(如e-mail信息和Web页面)中的延迟和抖动现象。

【关键词】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时分交换空分交换目录前言 (1)第一章时分交换实验简介 (2)一、实验目的....................................... (2)二、实验仪器 (2)三、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四、实验内容 (3)五、实验步骤 (3)六、问题及解决方法 (3)第二章MT8980的简介 (4)一、时分交换芯片MT8980基本特性 (4)二、MT8980工作原理 (4)第三章实验程序 (7)结论 (11)参考文献 (12)前言时分交换是把时间划分为若干互不重叠的时隙,由不同的时隙建立不同的子信道,通过时隙交换网络完成话音的时隙搬移,从而实现入线和出线间话音交换的一种交换方式。

时分交换的关键在于时隙位置的交换,而此交换是由主叫拨号所控制的。

为了实现时隙交换,必须设置话音存储器。

在抽样周期内有n个时隙分别存入n个存储器单元中,输入按时隙顺序存入。

若输出端是按特定的次序读出的,这就可以改变时隙的次序,实现时隙交换。

时分交换属于电路交换的一种。

电路交换又分为时分交换和空分交换两种交换方式。

整个电路交换的过程包括建立线路、占用线路并进行数据传输和释放线路三个阶段。

电路交换与面向连接协议相比较。

请注意电路和连接之间的区别。

一条连接对应于一条电路,而一条电路不是一条连接的先决条件。

第一章时分交换实验简介一、实验目的1、掌握程控交换中时分交换网络交换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

2、通过对时分交换MT8980芯片的实验,熟悉时分交换网络的工作过程。

3、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时分交换。

二、实验仪器仪表1、现代程控交换实验系统一台2、MSC-51系列仿真器或编程器一台3、两个40引脚底座4、电话机两部三、电路的组成及工作过程(一)十分交换的编程步骤1、写控制寄存器(控制寄存器地址为#8000H)2、写接续存储器的高字节(接续寄存器地址#8020H~#803FH)3、写接续存储器的低字节(接续寄存器地址#8020H~#803FH)(二)时分交换的命令芯片U108主要的工作是锁存中央处理器送出的交换命令字。

U102将数据通过P0口输出,同时将P2.4置高,然后通过P2.3或P1.1向U103发送中断请求,U103响应中断请求后从数据锁存器读取控制命令字。

U103读U102命令口地址:#8000H时分交换命令如下:命令为一个字节,其中每两位确定一个话路的接续,组合如下:b1b0确定第一话路(电话号码为68)b1b0=00 ,表示拆线;b1b0=01 ,表示 2路叫 1路;b3b2确定第二话路(电话号码为69)b3b2=00 ,表示拆线;b3b2=01 ,表示 1路叫 2路;U103接收到命令后再根据U103的P13和P14两位的电平确定是什么交换,交换方式和这两位电平的对应关系如下:命令类型有四种,由U103的SCOM5(P14)和 SCOM5(P13)确定:=00为人工交换,程序应复位MT8816,并使MT8980所有的输出码流为高阻;=01为空分交换,程序应使MT8980所有的输出码流为高阻;=10为时分交换,程序应复位MT8816;=11为时分中继接续,程序应复位MT8816;四、实验内容编写程序在实验箱上进行现场调试,实现两个用户之间进行时分交换电话通信。

五、实验步骤1、拔下U103 单片机,接好仿真器插头,打开PC机界面MEDWIN软件,设置好仿真器。

2、打开T_CHANGE_1_2.ASM,阅读程序,分析程序流程。

3、在甲一路,甲二路接入电话机,按键盘“开始”键,选择“时分交换”,建立甲一路和甲二路的成功接续,此时双方不能通话。

4、先点击项目栏,选择“全部编译”命令编译程序,然后装入代码到仿真器中,点击“复位”图标,此时光标指向“ajmp main”,点击“单步”图标执行程序,当执行一遍程序时,发现有一路可以接收另一路语音信号,保持单路通话,继续单步执行程序,单步执行完后运行程序,此时甲一路和甲二路双方便可双方通话。

(注:重复上述实验步骤时,由于程序稳定性不够,所以有时需反复执行几遍)5、完成实验后,取下仿真器插头,插回U103原单片机,恢复原系统。

六、问题及解决方法由于程序执行过程不稳定,为达到稳定效果,可以取一个空白单片机,用编程器将程序烧入单片机,将单片机插入U103,打开电源开关,完成甲一路和甲二路的成功接续,双方能够通话。

第二章MT8980的简介一、时分交换芯片MT8980基本特性该器件是8线×32信道数字交换电路。

它内部包含串-并变换器,数据存储器、帧计数器、控制接口电路、接续存储器、控制寄存器、输出复用电路及并-串变换器等功能单元。

输入和输出均连接8条PCM基群(30/32路)数据线,在控制信号作用下,可实现240/256路数字话音或数据的无阻塞数字交换。

它是目前集成度较高的新型数字交换电路,可用于中、小型程控用户数字交换机。

电路的基本特性为:(1)输入信通容量为8线×32路。

输出信道容量为8线×32路。

(2)信道数据率64kb/s。

提供256路无阻塞数字交换。

具有微处理器控制接口。

(3)电源+5V(4)功耗30mW(5)工艺CMOS(6)封装40引线双列直插二、MT8980工作原理MT8980由串-并变换器、数据存储器、帧计数器、控制寄存器、控制接口单元、接续存储器、输出复用器与并-串变换器等部分构成。

串行PCM数据流以2.048Mb/s速率(共32个64kb/s,8比特数字时隙)分八路由STI0~STI7输入,经串-并变换,根据码流号和信道(时隙)号依次存入256×8比特数据存储器的相应单元内。

控制寄存器通过控制接口,接受来自微处理器的指令,并将此指令写到接续存储器。

这样,数据存储器中各信道的数据按照接续存储器的内容(即接续命令),以某种顺序从中读出,再经复用、缓存、并-串变换,变为时隙交换后的八路2.048Mb/s串行码流,从而达到数字交换的目的。

如果不再对控制寄存器发出命令,则电路内部维持现有状态,刚才交换过的两时隙将一直处于交换过程,直 到接受新命令为止。

接受存储器的容量为256×11位,分为高3位和低8位两部分,前者决定本输出时隙的状态;后者决定本输出时隙所对应的输入时隙。

另外,由于输出多路开关 的作用,电路还可以工作于消息模式(message mode),以使接续存储器低8位的内容作为数据直接输出到相应时隙中去。

电路内部的全部动作均由微处理器通过控制接口控制,可以读取数据存储器、控制寄存器和接 续存储器的内容,并可向控制寄存器和接续存储器写入指令。

此外,还可置电路于分离方式,即微处理器的所有读操作均读自于数据存储器,所有写操作均写至接续 存储器的低8位。

微处理器对电路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内部存储器的读写操作,控制格式为:3.1地址 线(A 5~A 0):若A 5=0,选择控制寄存器,所有操作均针对控制寄存器。

若A 5=1,则由A 4~A 0选择输出码流的信道号(时隙号),如下面寻址表所示。

寻址表 A 5A 4A 3 A 2 A 1 A 0 地址 (十六进制) 寻址位置 0X X X X X 00—1F 控制寄存器 111 0 0 1 0 0 10 0 1 0 0 1 0 1 1 20 21 3F 信道0 信道1 信道31 3.2 控制寄存器格式:b 7 :分离方式选择位。

当b 7=1时,无论b 3、b 4是什么状态,所有读操作均读自数据存储器;所有写操作均写至接续存储器低8位。

b 6 :输出方式选择位。

当b 6=1,ODE =1时,为消息方式;当b 6=0,为交换方式。

b 5 :不用。

b4、b3:存储器选择位。

00 :测试芯片时用,通常不能设成此状态。

01 :选择数据存储器。

10 :选择接续存储器低8位。

11 :选择接续存储器高8位。

b2~b0:码流地址位,决定所选下一操作的输出码流号。

3.3 接续存储器高3位格式:其中:b7~b3:不用。

若读操作时,均置为0。

b2:当b2=1时,工作于消息方式,接续存储器低8位内容被作为数据送至输出码流中;当b2=0时,工作于交换方式,即接续存储器低8位的内容作为数据存储器的地址,将输入信道数据读到交换所要求的输出码流的相应时隙中。

b1:外部控制位。

其内容将在下帧从CBO端输出。

b0:输出允许位。

当ODE=1时,且控制寄存器b6=0,若此位为1,则数据输出到相应码流和时隙中;若为0,则输出时隙呈高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