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信元交换的特点和区别。
3. 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体系结构。
4. 学会分析交换网络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现代交换技术概述1.1 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1.2 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1.3 交换技术的分类2. 电路交换2.1 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2.2 电路交换的优点和缺点2.3 电路交换系统的组成3. 分组交换3.1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3.2 分组交换的优点和缺点3.3 分组交换系统的组成4. 信元交换4.1 信元交换的基本原理4.2 信元交换的优点和缺点4.3 信元交换系统的组成5.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5.1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5.2 交换机的体系结构5.3 交换机的分类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对交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现代交换原理及相关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料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4. 实验设备:提供交换机等实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设计合理的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计划:第1-4课时:现代交换技术概述第5-8课时:电路交换第9-12课时:分组交换第13-16课时:信元交换第17-20课时: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第21-24课时:交换网络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第25-28课时: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29-32课时:实验操作和综合练习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1)二、电路设计框图及系统概述 (4)三、各单元电路的原理及功能说明 (8)四、波形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11)五、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3)六、参考文献 (14)七、元器件列表 (14)一、设计任务书1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现代通信网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其中交换设备是整个通信网的核心,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将连接到交换设备的所有信号进行汇集、转发和分配,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换。
电路交换是在电话网络中使用的一种交换技术,而数字程控交换机是电路交换机的典型代表。
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简易数字交换网络,在通信系统原理实验箱的硬件基础上,完成类似PCM系统有关的时隙内容在时间位置上的搬移,即时隙交换。
研究意义现代交换技术理论课上,我们对数字交换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进行了系统学习,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数字交换网络实现时隙的交换,不仅可以让我们从实践中加深对交换思想理论的理解,还能让我们对数字电路和元件以及通信原理的有关内容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通过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我们可以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整合与统一,加强对仿真软件的掌握程度,对我们课程理论学习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培养了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设计原理及设计要求设计原理在PCM30/32路数字传输系统中,每个样值均编8位码,一帧分为32个时隙,通常用TS0~TS31来表示,其中30个时隙用于30路话音业务。
TS0为帧定位时隙,用于接收分路做帧同步用。
TS16时隙用于信令信号传输,完成信令的接续。
TS1~TS15以及TS17~TS31s时隙用于话音业务,分别对应第1路到第15路和第16路到第30路话音信号。
在通信系统原理实验箱中,信道传输上采用了类似TDM的传输方式、定长组帧、帧定位码和信息格式。
实验电路设计了一帧共含有4个时隙,分别用TS0~TS3表示,每个时隙含8比特码,依次为帧同步时隙、话路时隙、开关信号时隙和M序列时隙。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组员:通信1002 10211042 李鹏程组员:通信1002 10211091 胡显安指导教师:卢燕飞软交换IP 的实现1.1实验目的:如图1-1所示,需完成的实验目的如下:(1 1和 2通话;(2 3和 1,2通话;(3Netmeeting和其它通话;(4利用wireshark软件分析其中的相关协议。
图1-11.2实验步骤:按图1-2所示,连接电脑、路由器、和交换机,并配置各端口地址,保证连通性:图1-2如图1-3所示,按照框图顺序进行操作,配置对应语音实体:图1-3 1.3程序代码:所设置的IP地址、语音实体、号码,如图1-2所示: 具体配置的程序如下:路由器1:interface Ethernet0/0port link-mode routeinterface Serial0/0link-protocol pppvoice-setupundo voip h323-conf tcs-t38 entity 8 voipmatch-template 8... compression 1st-level g723r63 entity 9 potsline 1/0match-template 9 compression 1st-level g723r63 entity 11 voipmatch-template 11 compression 1st-level g723r63路由器2:interface Ethernet0/0port link-mode routeinterface Serial0/0link-protocol pppvoice-setupundo voip h323-conf tcs-t38 entity 9 voipmatch-template 9 compression 1st-level g723r63 entity 55 voipmatch-template 8885 compression 1st-level g723r63 entity 96 voipmatch-template 96 compression 1st-level g723r63 entity 8886 voipmatch-template 8886compression 1st-level g723r63entity 8888 potsline 1/0match-template 8888compression 1st-level g723r63entity 8889 potsline 1/1match-template 8889compression 1st-level g723r631.4协议分析:利用Wireshark软件,进行对H.323协议的捕捉与分析,所得协议及分析如下: H.323信令流程分析流程如图1-4及图1-5所示:图1-4图1-5Netmeeting 呼叫 FXS 端 8889 时: TCP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192.168.2.5 192.168.4.2 TCP opennl > h323hostcall [SYN] Seq=0 Win=65535 Len=0 MSS=1460 WS=3 192.168.4.2 192.168.2.5 TCP h323hostcall > opennl [SYN, ACK] Seq=0 Ack=1 Win=8192 Len=0 MSS=1460 192.168.2.5 192.168.4.2 TCP opennl > h323hostcall [ACK] Seq=1 Ack=1 Win=65535 Len=0 ------------192.168.2.5 192.168.4.2 TCP [TCP segment of a reassembled PDU] 192.168.4.2 192.168.2.5 TCP h323hostcall > opennl [ACK]Seq=1 Ack=5 Win=8192 Len=0 H.225 呼叫建立消息: 192.168.2.5 192.168.4.2H.225.0 CS: setup 请求建立呼叫 192.168.4.2 192.168.2.5 H.225.0 CS: call Proceeding 响应 Setup 消息,表示被叫号码已全,呼叫建立 ----------------------------------------------------------------------------------------------------------------------------过程已启动192.168.2.5 192.168.4.2 TCP opennl > h323hostcall [ACK] Seq=207 Ack=50Win=65486 Len=0 192.168.4.2 192.168.2.5 H.225.0 CS: alerting 指示呼叫已经达到被叫,正向其发通知指示被叫用户应答 192.168.4.2 192.168.2.5 H.225.0 CS: connect建立连接 ------------192.168.2.5 192.168.4.2 TCP opennl-voice > ansys-lm [SYN] Seq=0Win=65535 Len=0 MSS=1460 WS=3 192.168.4.2 192.168.2.5 TCP ansys-lm > opennl-voice [SYN, ACK] Seq=0 Ack=1 Win=8192 Len=0 MSS=1460 192.168.2.5 192.168.4.2 TCP opennl-voice > ansys-lm [ACK] Seq=1 Ack=1 Win=65535 Len=0 192.168.2.5 192.168.4.2 TCP [TCP segment of a reassembled PDU] ------------H.245 控制通信信道的建立、维护和释放:能力集交换过程: 192.168.4.2 192.168.2.5 H.245 terminal Capability Set 终端能力集请求 192.168.2.5 192.168.4.2 H.245 terminal Capability Set 192.168.4.2 192.168.2.5 H.245 terminal Capability Set Ack 终端能力集证实响应192.168.2.5 192.168.4.2 H.245 terminal Capability Set Ack 主从决定建立过程和逻辑信道信令过程: 192.168.4.2 192.168.2.5 H.245 master Slave Determination Ack 主从确定证实 192.168.2.5 192.168.4.2 TCP [TCP segment of a reassembled PDU]192.168.4.2 192.168.2.5 H.245 open Logical Channel (g7231 打开逻辑信道请求192.168.2.5 192.168.4.2 H.245 master Slave Determination Ack 主从确定证实192.168.4.2 192.168.2.5 H.245 open Logical Channel Ack 打开逻辑信道证实响应 ------------192.168.2.5 192.168.4.2 TCP opennl > h323hostcall [ACK] Seq=207 Ack=197 Win=65339 Len=0 192.168.2.5 192.168.4.2 TCP [TCP segment of a reassembled PDU] 192.168.4.2 192.168.2.5 TCP ansys-lm > opennl-voice [ACK] Seq=272 Ack=336Win=8192 Len=0 192.168.2.5 192.168.4.2 H.245 open Logical Channel Ack 打开逻辑信道证实响应 ------------话音通信:(使用 G.723 标准语音压缩) 192.168.4.2 192.168.2.5 G.723.1 PT=ITU-T G.723, SSRC=0xCF7A2D7A, Seq=11642, Time=0, Mark 192.168.2.5 192.168.4.2 G.723.1 PT=ITU-T G.723, SSRC=0x29B22B3F,Seq=49810, Time=5608, Mark 192.168.4.2 192.168.2.5 RTCP Sender Report Source description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192.168.2.5 192.168.4.2 挂机: H.225 呼叫清除消息: 192.168.4.2 192.168.2.5 ------------192.168.2.5 192.168.4.2 H.245 结束会话命令: 192.168.2.5 192.168.4.2 TCP4 次握手连接释放: 192.168.2.5 192.168.4.2 192.168.4.2 192.168.2.5 192.168.2.5 192.168.4.2 192.168.4.2 192.168.2.5 192.168.2.5 192.168.4.2 192.168.4.2 192.168.2.5 192.168.4.2 192.168.2.5 192.168.4.2 192.168.2.5 192.168.4.2 192.168.2.5 RTCP Sender Report Source description H.225.0 CS: release Complete 响应 Release 消息,指示释放信道和呼叫引用(CR) TCP [TCP segment of a reassembled PDU] H.245 end Session Command TCP opennl > h323hostcall [FIN, ACK] Seq=207 Ack=243 Win=65293Len=0 TCP ansys-lm > opennl-voice [FIN, ACK] Seq=272 Ack=359 Win=8192 Len=0 TCP opennl-voice > ansys-lm [ACK] Seq=366 Ack=273 Win=65264 Len=0 TCPh323hostcall > opennl [FIN, ACK] Seq=243 Ack=207 Win=8192 Len=0 TCP opennl > h323hostcall [ACK] Seq=208 Ack=244 Win=65293 Len=0 TCP ansys-lm > opennl-voice [RST] Seq=272 Win=0 Len=0 TCP ansys-lm > opennl-voice [RST] Seq=272Win=8192 Len=0 TCP h323hostcall > opennl [FIN, ACK] Seq=243 Ack=208 Win=8192 Len=0 TCP ansys-lm > opennl-voice [RST] Seq=273 Win=8192 Len=0 1.5 问题与分析: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主要是遇到了如下几个问题(参见图 1-3): 1. 分别连接在两台路由器上的 Netmeeting 和不能互打,解决办法是在分别在两个路由器上设置到达对方的 voip 实体。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第一章:现代交换原理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理解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2 教学内容1. 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4 教学活动1. 讲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讲解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分析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第二章:电路交换原理2.1 教学目标1. 掌握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理解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2 教学内容1. 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文献调研法: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4 教学活动1. 讲解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分析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三章:存储交换原理3.1 教学目标1. 掌握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理解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3.2 教学内容1. 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文献调研法: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现代交换课程实践学号:1162310120姓名:授课班号:284201年级专业:11级通信工程指导老师:陶剑锋一、软交换系统组成1.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软交换体系结构是目前面向网络融合的新一代多媒体业务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层次化、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特点,可以向用户提供包含PSTN话音、无线话音、基础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各种业务。
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使得包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中丰富的业务功能,同时,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在软交换构建的开放体系架构中,通过呼叫控制与媒体交换/承载的分离,实现了开放的分层架构,各层次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互通,可以各自独立演进,以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软交换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媒体网关层:根据组网的位置,可分为接入媒体网关(提供接入适配功能)、中继媒体网关(提供与其他网络互通的媒体流转换功能)、资源媒体网关(提供特定媒体资源)。
◆呼叫控制层:由信令网关(提供中继信令SS7在IP网上的传输适配功能)和呼叫控制服务器(通过与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的配合实现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控制功能)。
2. 软交换的特点分布式交换降低运营成本,传统电路交换网存在布点多、运行成本和运维人员成本高的问题。
而基于软交换的体系结构由集中的MSC服务器/软交换机与分布的媒体网关组成,呼叫控制与话音处理/交换是分开的,媒体网关可以布设在提供最大价值的地方,复杂的呼叫控制被集中在一起。
通过部署分布式交换,可以实现灵活的组网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组网模式中容量、覆盖和路由迂回的矛盾,便于进行集中维护和管理,有利于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
二、IP电话通信原理IP电话是按国际互联网协议规定的网络技术内容开通的电话业务,中文翻译为网络电话或互联网电话,简单来说就是通过Internet网进行实时的语音传输服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交换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呢?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课程目标现代交换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具备交换技术设计和实现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包括:1.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了解网络拓扑结构、协议分类、网络QoS等相关知识4.具备交换技术设计和实现的能力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式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交换原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
2.互动式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将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合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项目式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设定一个小型项目,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课程设计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手段1.网络资源现代交换原理是一门紧紧联系着网络技术的课程。
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各类在线教育平台、优秀网络课程、网络实验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2.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可以展示实际交换原理的工作状态,通过实际模拟与演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交换原理。
具体软件包括Packet Tracer、WireShark、模拟实验软件等。
3.实验室实践通过搭建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网络拓扑结构,完成交换技术设计、实现和测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总结现代交换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其通过先进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交换技术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交换技术在通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交换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现代交换技术实践教学方案。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文详细阐述了实践教学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旨在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背景现代交换技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升级和优化,现代交换技术在通信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原理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4. 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机会。
三、内容1. 理论知识教学:首先,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现代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内容包括交换系统结构、交换原理、信令系统、交换机设备等。
2. 实践操作教学: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设置以下实践操作环节:(1)交换系统搭建:学生分组,每组搭建一个简单的交换系统,包括交换机、终端设备、传输线路等。
通过实际搭建,使学生熟悉交换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信令系统配置: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信令系统,实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
(3)交换机设备操作:学生学习交换机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基本配置、故障排查等。
(4)交换系统测试与优化:学生通过测试,发现交换系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实际通信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交换技术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方法1. 分组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践环节。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逐步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使学生逐步掌握现代交换技术。
《现代交换技术》教案-单板配置

《现代交换技术》教案(单板配置)一.教学主题C&C08程控交换机交换模块主控框单板配置二.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C&C08程控交换机交换模块主控框中各槽位对应单板的类型三.教学内容1.上堂课程知识点回顾(讲授,约1分钟)(1)C&C08交换机的模块化结构如下图,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硬件系统具有模块化结构,由单板、机框、模块和交换系统4个等级组成。
最低层是各种电路单板,它是组成交换系统的最基本单元;第二层是由若干单板组成的完成特定功能的功能机框;第三层是由各种功能机框构成并可独立实现特定功能的模块;最高层为交换系统,它是由不同模块按需组合而成的,具有丰富的功能和接口。
这种模块化的结构提高了交换系统在安装、扩容和增加新设备上的灵活性。
(2)C&C08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和编号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采用模块化结构,整个系统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由机框组成,机框则由单板组成,如下图所示。
2.本堂课程知识点介绍(讲授,约5分钟)主控框是SM的控制中心和话路中心,负责整机的设备管理和接续。
它上下占用2个框位,满配置时的板位情况如下图所示:(1)主处理机板(MPU)MPU板是SM 模块的核心控制部件,主要用于处理SM 模块的各种业务,完成对主控框内其它单板的控制。
2块MPU板处于主备用热备份状态,1个位于上框,1个位于下框。
上框的MPU也称作A机,下框的MPU也称作B机,一般开机默认上框的MPU板为主用。
(2)主节点板(NOD)NOD是模块内通信主控制节点(简称主节点)的英文缩写。
NOD板负责MPU与用户框、中继框内的单板间的通信,如下图所示。
SM中的主控框中共有11个NOD槽位,每块NOD 板提供4个NOD,每个NOD包括1个邮箱、1个CPU和1个串口。
(3)数字信号音板(SIG)SIG板负责接续过程中向用户提供各种信号音,包括接续提示音(如拨号音、忙音)、新业务提示、报时和天气预报等语音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TSST数字网络的设计学院(部) 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学生姓名学号年级指导教师职称2014年 6月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课程设计前期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设计参数及内容 (3)第二章数字交换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4)2.1 数字交换网的基本概念 (4)2.2 网络工作原理 (4)第三章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 (6)3.1 TSST数字交换网络构成图 (6)3.2 TSST交换网络的思想 (6)第四章网络阻塞分析 (8)4.1 网络的阻塞计算 (8)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摘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并采用多级集线器构成数字交换网络,数字交换网络在通信领域的发展不断突破,并提供了很多个性化的特点。
数字交换网络是程控交换系统中一种规模可缩放的大容量数字交换部件,目前在交换局中运行的程控数字交换系统,其数字交换网络主要采用复制式T型时分交换。
数字程控交换网络中,是将不同用户和中继线的话音信号被转换成为数字信号,并被复用到不同的PCM复用线上。
利用时间(T)接线器和空间(S)接线器的不同组合以得到一定的容量要求,在交换器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高PCM 的复用度。
关键词:数字交换网络及发展时间接线器空间接线器复用度控制器阻塞计算系统结构Abstract: With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evolve and pose a number of multi-level hub switched network, digital switching network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s, and provides a lot of personalized features. Digital switching network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rogram controlled switching system. The size of its capacity and dependability relate to the exchange capability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whole system Digital program-controlled switching network, is to different users and trunks of voice signals are converted into digital signals, and is re-used in a different PCM multiplex line. Use of time (T) wiring devices and space (S)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wiring devices to get a certain capacity requirements, permitting the exchange of the device to maximize the complex such extent PCMKey words: Digital switching networks and development Time wiring devices Space for wiring devices controller initialization Blocking calculation Architecture第一章课程设计前期准备1.1 设计参数及内容设计参数:输入级:128个T接线器;输出级:128个T接线器;每个接线器要求16线,每条HW线复用度为32;中间级:S型接线器,接线法自定设计内容:1、T、S接线器的工作原理2、系统组成(含系统图)3、系统工作原理(举例说明,以某一个时隙交换为例)4、网络阻塞讨论及分析1.1 设计方向利用时间(T)接线器和空间(S)接线器的功能设计一个要求输入为128个接线器,每个T接线器为16线,而每线的复用度为32的TSST数字交换网。
第二章 数字交换的基本概念及原理2.1 数字交换网的基本概念在数字程控交换机中,来自于不同用户和中继线的话音信号被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被复用到不同的PCM 复用线上。
这些复用线连接到数字交换网络。
为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通话,数字交换网络必须完成不同复用线之间的时隙交换。
数字交换机中的A ,B 两个用户通话时经数字交换网络连接的简化示意图,如图3-1所示。
数字交换网络 HW1 TS 2 TS 2 TS 31 TS 31HW32.2 网络工作原理1) 时间(T )接线器和空间(S)接线器工作原理A A AB B B 话音存储器÷ (IM) 控制存储器 (CM) 19 0 1 2 3TS19 19 31 W R CLK 0 1 2 3 31 W R TS19 话音存储器 (IM)19 控制存储器(CM) 3 012 3 TS19 TS3 19 31 W R 0 123 1931 W RTS3 TS19CLKW:写入 R:读入 W :写入R :读入输入 TS14 TS1 HW 0 HW 1 1 0 0 1 14 31 CM 0 CM 1 10 01 TS1 TS14 输出 HW 0 HW 1 输出 HW 0HW 10 1 0 14 31CM0 CM 1 10 01 输入 HW 0 HW 1 ( a ) ( b )上图分别是时间(T )接线器的a :输出控制方式 b :输入控制方式T 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通一条复用线上的不同时隙之间的交换,即将T 接线器中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传输到输出复用线上的制定时隙。
以上a 图中的功能是将复用线上第19时隙的内容交换到同一复用线上的第3时隙中。
在完成这个交换,计算机在呼叫建立时将控制存储器第3单元的值设为19;在此呼叫期间,输入复用线TS19上的内容按照顺序写入话音存储器的19单元中,而在时隙3时,由于控制存储器的内容是19,就将话音存储器19单元的内容输出到输出线的TS3,从而完成规定的交换。
而b 图几乎类似,只是这时控制存储器控制的是输入。
下图是空间(S )接线器的 a :输出控制方式 b :输入控制方式 S 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不同复用线之间同一时隙内容交换,即将某条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交换到指定的输出复用线的同一时隙。
S 接线器由一个连接n 条输入复用线和n 条输出复用线的n * n 的电子接点矩阵、控制存储器组以及一些相关的接口逻辑电路组成,而S 接线器的信号通常是并行信号,所以需要串/并、并/串的接口。
对于a 输出控制方式来说,由于控制存储器CM0的1号单元值为1,所以输出线HW0在时隙1时与输入线HW0接通,将输入线HW1TS1上的内容交换到输出线HW0的TS1上,CM1的14单元内容是0,所以输出线HW1在时隙14时与输入线HW0接通,将输入线HW0TS14的内容交换到输出线HW1的TS14上。
第三章 TSST 时分数字交换网3.1 TSST 数字交换网络构成图TSST 为四级交换网络,两侧是T 接线器,中间是S 接线器对于有n 条输入复用线和n 条输出复用线的交换网络而言,需要配置2n 套接线器。
其中一个n 条复用线在输入侧,称为初级T 接线器,将输入线上的某个时隙的内容交换到选定的交换网络内部公共时隙;另一个n 套在输出侧,称为次级T 接线器,将交换网络内部的公共时隙的内容交换到输出线的制定时隙。
交换网络内部能够提供的公共时隙的数量决定了交换网络中能够形成的话语通道的数量。
中间的S 接线器主要由相应设计的线路来决定,是用来将交换网络内部运载用户信息的公共时隙,从一条输入侧复用线上交换到规定的一条输出复用线上。
而初级T 接线器和次级T 接线器一般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
一般将数字交换网络的输入端称为上行通路,用来与用户信息的发送端相连;将数字交换网络的输入端称为上行通道,用来与用户信息的接收端相连。
TSST 交换网络的结构TSST 交换网络的结构3.2 TSST 交换网络的思想其要求需要实现输入为128个接线器,每个接线器为16线,每线的复用度为32,S 接线器的构成自定。
128个初级T1接线器,分为8组模块,每个模块有16个T1接线器,1个16×24的初级S1接线器,一个24×16的次级S2接线器和16个次级T2接线器,初级T1接线器可T 1 S n ×m 交叉矩阵S m ×n 交叉矩阵T2 TnT1T2 Tn实现32个时隙之间的交换,16×24的初级S1接线器的16条输入线分别与模块中的16个初级T1接线器相连,24条输出线分别与24个24×16的次级S2接线器连接,次级S2接线器的输出线为16条,分别与16个次级T2接线器相连。
A到B的交换:实现将用户A的话音信息的PCM编码又交换网络的上行通道HW1交换到用户A占用的下行通道HW16上的TS20。
为完成将这个交换,计算机在呼叫建立时将初级T接线器的控制存储器CMA1(10)的值设置为20.将次级接线器的CMB3(5),由于初级T接线器采用的是控制输出,顺序读入的方式。
首先设S接线器的控制存储器CM-2的26单元是16,交换网络内部时隙选择ITS10。
在T接线器的上行通道,要将TS5的内容传输到同一复用线的ITS10中。
在这个交换中,通过T接线器的输出控制,将10单元中的内容设置为5,输入复用线上的内容按照顺序写入的方式将内容A写入话音存储器的5单元中,在输出复用线的第10时隙取出话音存储器中的A内容。
在第一个S接线器中,实现的是不同复用线上同一时隙的交换。
在进行交换前,计算机将控制存储器CM-2的26单元内容设置为16。
这里S接线器的控制方式是输出控制。
控制存储器CM-2控制单元的内容已经设置好,由于选择的控制单元是CM-2,因此控制的输出复用线是HW2的,此时将输入复用线HW1上的ITS10的内容A传输到HW2上的26时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