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时分复用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信元交换的特点和区别。

3. 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体系结构。

4. 学会分析交换网络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现代交换技术概述1.1 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1.2 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1.3 交换技术的分类2. 电路交换2.1 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2.2 电路交换的优点和缺点2.3 电路交换系统的组成3. 分组交换3.1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3.2 分组交换的优点和缺点3.3 分组交换系统的组成4. 信元交换4.1 信元交换的基本原理4.2 信元交换的优点和缺点4.3 信元交换系统的组成5.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5.1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5.2 交换机的体系结构5.3 交换机的分类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对交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现代交换原理及相关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料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4. 实验设备:提供交换机等实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设计合理的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计划:第1-4课时:现代交换技术概述第5-8课时:电路交换第9-12课时:分组交换第13-16课时:信元交换第17-20课时: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第21-24课时:交换网络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第25-28课时: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29-32课时:实验操作和综合练习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第一章:现代交换原理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理解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2 教学内容1. 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4 教学活动1. 讲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讲解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分析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第二章:电路交换原理2.1 教学目标1. 掌握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理解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2 教学内容1. 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文献调研法: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4 教学活动1. 讲解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分析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三章:存储交换原理3.1 教学目标1. 掌握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理解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3.2 教学内容1. 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文献调研法: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XXXX学生XX XXX学号201010315XXX 年级2010级指导教师宋刚职称副教授2013年12月6日设计报告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设计报告交院实验室保存。

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专业:学号:学生:指导教师:宋刚摘要: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由终端、交换、传输三部分构成,交换是通信系统的核心。

其中,时分接线器(T型)和空分接线器(S型)是程控交换技术中最基本的交换单元电路,S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不同复用线之间同一时隙内容的交换,T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同一条复用线上的不同时隙之间的交换。

为了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通话,数字交换网络必须完成不同复用线上不同时隙的交换,即将数字交换网络上某一条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交换到指定的输出复用线的指定时隙。

本设计中为达到一定的容量要求,在交换前要将多个PCM低次群系统复用成PCM高次群系统,然后一并进行交换。

交换完成后要将复用的信号还原到原来的的PCM低次群上。

本课程设计采用TSST 四级接线器构成数字交换网络,能同时完成时间交换和空间交换的功能。

关键词:数字交换网络;T接线器;S接线器;复用线目录绪论3第1章时间(T)接线器41.1 T接线器的基本功能41.2 T接线器的基本组成41.3 T接线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5第2章空间(S)接线器62.1 S接线器的基本功能62.2 S接线器的基本组成62.3 两种控制方式和控制原理7第3章网络阻塞93.1 网络阻塞的计算93.2 内部阻塞10第4章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络114.1 TSST设计思路114.2 TSST数字交换网络的系统组成114.3 TSST数字交换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13 第5章结论16参考文献18绪论程控数字交换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产物,是数字网、移动通信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关键设备,在电信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现代交换课程实践学号:1162310120姓名:授课班号:284201年级专业:11级通信工程指导老师:陶剑锋一、软交换系统组成1.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软交换体系结构是目前面向网络融合的新一代多媒体业务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层次化、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特点,可以向用户提供包含PSTN话音、无线话音、基础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各种业务。

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使得包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中丰富的业务功能,同时,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在软交换构建的开放体系架构中,通过呼叫控制与媒体交换/承载的分离,实现了开放的分层架构,各层次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互通,可以各自独立演进,以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软交换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媒体网关层:根据组网的位置,可分为接入媒体网关(提供接入适配功能)、中继媒体网关(提供与其他网络互通的媒体流转换功能)、资源媒体网关(提供特定媒体资源)。

◆呼叫控制层:由信令网关(提供中继信令SS7在IP网上的传输适配功能)和呼叫控制服务器(通过与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的配合实现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控制功能)。

2. 软交换的特点分布式交换降低运营成本,传统电路交换网存在布点多、运行成本和运维人员成本高的问题。

而基于软交换的体系结构由集中的MSC服务器/软交换机与分布的媒体网关组成,呼叫控制与话音处理/交换是分开的,媒体网关可以布设在提供最大价值的地方,复杂的呼叫控制被集中在一起。

通过部署分布式交换,可以实现灵活的组网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组网模式中容量、覆盖和路由迂回的矛盾,便于进行集中维护和管理,有利于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

二、IP电话通信原理IP电话是按国际互联网协议规定的网络技术内容开通的电话业务,中文翻译为网络电话或互联网电话,简单来说就是通过Internet网进行实时的语音传输服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交换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呢?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课程目标现代交换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具备交换技术设计和实现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包括:1.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了解网络拓扑结构、协议分类、网络QoS等相关知识4.具备交换技术设计和实现的能力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式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交换原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

2.互动式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将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合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项目式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设定一个小型项目,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课程设计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手段1.网络资源现代交换原理是一门紧紧联系着网络技术的课程。

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各类在线教育平台、优秀网络课程、网络实验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2.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可以展示实际交换原理的工作状态,通过实际模拟与演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交换原理。

具体软件包括Packet Tracer、WireShark、模拟实验软件等。

3.实验室实践通过搭建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网络拓扑结构,完成交换技术设计、实现和测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总结现代交换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其通过先进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题目:模拟中继接口通信学号:201320130101学生姓名:肖庭林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321301指导教师:涂其远老师2016年6 月17 日模拟中继接口通信实验目的了解模拟中继信号的接续过程。

了解程控交换系统的组成及信号交换过程。

了解主要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信号特点。

实验原理1.原理框图中继通信接口框图由前面的各单元实验可知,信令的产生与信号的交换可在一个实验箱内完成电话单机的工作。

若将两台实验箱通过中继电缆线连接,则实现两台实验箱的长途通信。

图是它们的接口框图。

中继通信拨号方式:01+被叫号码。

模拟中继与数字中继区别仅仅是硬件的电气特性不同,从呼叫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角度看,二者并无明显差异,譬如数字中继可以使用数标1进行出入局呼叫,模拟中继也可以使用数标1进行出入局呼叫。

在数据生成方法上,增加中继组、添加中继电路、增加出局路由等等,模拟中继和数字中继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上层的业务处理来说,PP程序将数字中继与模拟中继的差异性屏蔽了。

由于各模拟中继硬件电气特性不同,在进行自环出入局呼叫,自环的方法一定要正确,交换机的中继接口可分为两种:数字中继接口、模拟中继接口。

在数字程控交换机与数字程控交换机之间需要采用数字中继接口对接。

而在数字程控交换机和模拟程控交换机或人工交换机之间则需要采用模拟中继接口对接。

由于在数字程控交换机普遍应用之前,在电话交换网中陆续采用过多种类型的模拟或人工交换机,为适应这种组网的需求,在模拟中继接口上不得不又分多种类型的模拟中继接口。

时至今日,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公网和专网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模拟和人工交换机在运行,种类齐全的模拟中继接口提高了交换机组网的灵活性。

2. 模拟中继接口(1)载波2600中继接口(SFT2600)(2)环路中继接口(TRK)(3)载波2400中继接口(SFT2400)(4) E&M 中继接口 1 (EMT)(5) E&M 中继接口 2 (EMT)(注:现已不用)(6)磁石中继接口(MT)(7)实线中继接口(ABTI、ABTO)直拨中继接口(AB12、AB15)(注:现已不用)3模拟中继功能、特性表实验过程1.中继实验步骤:因为四路电话拨号是相似的,下面以甲方一路为例,来说明其工作过程:将两台实验箱用一根中继电缆连接线相接起来,打开电源工作开关,按下薄膜输入开关上的“复位”键,此时显示“LET-CK……”,按“开始”键,进入主菜单工作状态,选择“交换方式”,按“确认”键,再选择“空分交换”工作方式,按下“确认”键后,使CPU工作在空分交换方式。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 XXXX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201010315XXX 年级 2010级指导教师宋刚职称副教授2013年12月6日设计报告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设计报告交院实验室保存。

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专业:学号:学生:指导教师:宋刚摘要: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由终端、交换、传输三部分构成,交换是通信系统的核心。

其中,时分接线器(T型)和空分接线器(S型)是程控交换技术中最基本的交换单元电路,S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不同复用线之间同一时隙内容的交换,T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同一条复用线上的不同时隙之间的交换。

为了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通话,数字交换网络必须完成不同复用线上不同时隙的交换,即将数字交换网络上某一条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交换到指定的输出复用线的指定时隙。

本设计中为达到一定的容量要求,在交换前要将多个PCM低次群系统复用成PCM 高次群系统,然后一并进行交换。

交换完成后要将复用的信号还原到原来的的PCM低次群上。

本课程设计采用TSST四级接线器构成数字交换网络,能同时完成时间交换和空间交换的功能。

关键词:数字交换网络;T接线器;S接线器;复用线目录绪论 (4)第1章时间(T)接线器 (5)1.1 T接线器的基本功能 (5)1.2 T接线器的基本组成 (5)1.3 T接线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 (5)第2章空间(S)接线器 (8)2.1 S接线器的基本功能 (8)2.2 S接线器的基本组成 (8)2.3 两种控制方式和控制原理 (9)第3章网络阻塞 (12)3.1 网络阻塞的计算 (12)3.2 内部阻塞 (12)第4章 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络 (14)4.1 TSST设计思路 (14)4.2 TSST数字交换网络的系统组成 (14)4.3 TSST数字交换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 (16)第5章结论 (19)参考文献 (20)绪论程控数字交换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产物,是数字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关键设备,在电信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时分复用系统设计

时分复用系统设计

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设计原理 (2)2.1 PCM编码原理 (2)2.2 时分复用原理 (2)第三章总体设计思路 (4)3.1总体结构框图 (4)3.2各单元电路设计 (4)第四章软件仿真 (7)4.1仿真软件 (7)4.2两路信号 (7)4.3编码以及时分复用子模块 (8)4.4位同步模块 (11)4.5帧同步模块 (12)4.6时分解复用模块 (14)4.7 PCM译码模块 (15)4.8总系统仿真 (18)第五章总结与体会 (19)第一章绪论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通信系统信道的利用率,话音信号的传输往往采用多路复用通信的方式。

这里所谓的多路复用通信方式通常是指:在一个信道上同时传输多个话音信号的技术,也称复用技术。

复用技术有多种工作方式,例如频分复用,时分复用以及码分复用等。

在本文中运用的是两路的时分复用技术。

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特点是,对任意特定的通话呼叫,为其分配一个固定速率的信道资源,且在整个通话区间专用。

TDM把若干个不同通道(channel)的数据按照固定位置分配时隙(TimeSlot:8Bit数据)合在一定速率的通路上,这个通路称为一个基群。

时分复用是建立在抽样定理基础上的。

抽样定理使连续(模拟)的基带信号有可能被在时间上离散出现的抽样脉冲所代替。

这样,当抽样脉冲占据短时间时,在抽样脉冲之间就留有时间空隙,利用这个时间空隙便可以传输其他信号的抽样值。

因此,这就有可能沿一条信道同时传送若干个基带信号。

当采用单片集成PCM 编解码器时(如本文采用TP3057),其时分复用方式是先将各路信号分别抽样、编码、再经时分复用分配器合路后送入信道,接收端先分路,然后各路分别解码和重建信号。

PCM的32路标准的意思是整个系统共分为32个路时隙,其中30 个路时隙分别用来传送30 路话音信号,一个路时隙用来传送帧同步码,另一个路时隙用来传送信令码,即一个PCM30/32 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题目:时分复用与时分交换原理学号:201420130530学生姓名:叶礼鹏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421303指导教师:涂其远2016年12 月16日目录第一章基本原理.................................................................1.1 时分复用................................................................1.2时分交换................................................................. 第二章各模块功能及工作原理分析.................................................2.1 MT8980引脚功能..........................................................2.2用MT8980实现时分交换.................................................... 第三章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课设总结.................................................................第一章基本原理1.1 时分复用时分复用TDM是采用同一物理连接的不同时段来传输不同的信号,也能达到多路传输的目的。

时分多路复用以时间作为信号分割的参量,故必须使各路信号在时间轴上互不重叠。

时分多路复用适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由于信道的位传输率超过每一路信号的数据传输率,因此可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片段轮换地给多个信号使用。

每一时间片由复用的一个信号单独占用,在规定的时间内,多个数字信号都可按要求传输到达,从而也实现了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

时分复用是建立在抽样定理基础上的,因为抽样定理使连续的基带信号有可能被在时间上离散出现的抽样脉冲所代替。

这样,当抽样脉冲占据较短时间时,在抽样脉冲之间就留出了时间空隙。

利用这些空隙便可以传输其他信号的抽样值,因此,就可能用一条信道同时传送若干个基带信号,并且每一个抽样值占用的时间越短,能够传输的路数也就越多。

此外,时分复用通信系统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多路信号的汇合与分路都是数字电路,简单、可靠;二是时分复用通信系统对非线性失真的要求比较低。

然而,时分复用系统对信道中时钟相位抖动及接收端与发送端的时钟同步问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所谓同步是指接收端能正确地从数据流中识别各路序号。

为此,必须在每帧内加上标志信号(即帧同步信号),它可以是一组特定的码组,也可以是特定宽度的脉冲。

在实际通信系统中还必须传递信令以建立通信连接,如传送电话通信中的占线、摘机与挂机信号以及振铃信号等信令。

上述所有信号都是时间分割,按某种固定方式排列起来,称为帧结构。

采用时分复用的数字通信系统,在国际上已逐步建立其标准。

原则上是把一定路数电话语音复合成一个标准数据流(称为基群),然后再把基群数据流采用同步或准同步数字复接技术,汇合成更高速的数据信号,复接后的序列中按传输速率不同,分别成为一次群、二次群、三次群、四次群等等。

1.2时分交换图1-1时分交换系统时隙分配图时分复用是建立在抽样定理基础上的,连续的模拟信号有可能被在时间上离散出现的抽样脉冲值所代替。

这样,当抽样脉冲占据较短时间时,在抽样脉冲之间就留出了时间空隙。

利用这些空隙便可以传输其它信号的抽样值,因此,就可以沿一条信道同时传送若干个基带信号。

时分交换就是利用时分复用实现多路话音在同一PCM 总线上传输的。

由前面所讲,用户的语音输入输出时隙是由编解码时钟信号控制的,当编码时钟到来时编码芯片开始编码,当解码时钟到来时解码芯片开始解码。

为了实现时分复用,本实验箱上提供多个编解码时钟,从TS0到TS7,各时隙之间相隔3.9us 。

本实验箱时隙分配如7-1图:用户1的编解码时隙为TS1,用户2的编解码时隙为TS2,用户3的编解码时隙为TS3,用户4的编解码时隙为TS4,外输入信号与收号器的编解码时隙为TS6,拨号音,忙音,回铃音的编码时隙分别为TS7,TS8,TS9。

时分交换的基本组成是一个话音存储器和一个控制存储器。

话音存储器是暂时存储输入数字信号。

如果是一条输入线只需要一个32X8的RAM存储器。

而现在专用的交换芯片(如MT8980)一般有8条2.048Kb/s输入线和8条输出线。

它们内部的话音存储器的容量是256×8。

控制存储器是用来寄存话音时隙的地址。

话音存储器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时钟写入,控制读出。

另一种是控制写入,时钟读出。

如图7-2(a)所示,以时钟写入,控制读出为例:话音存储器等于复用线上的时隙数,本例为256个时隙。

因此控制存储器每单元需要8bit,对应于256个时隙地址的二进制编码。

线路上256个时隙话音信息分别存入256个话音存储单元中,在处理器的控制下将输入Ti存储单元的地址写入控制存储器,相当于输出时隙的存储单元中当输出时隙的地址。

然后根据入时隙的地址取出话音存储器的内容送至输出端,完成了将某一入时隙内容转移到另一输出时隙去的作用。

图7-2(a)中控制存储器255单元写入00000011(3),表示入时隙3交换到出时隙255的情况。

时隙写入,控制读出如图(a),控制写入,时隙读出如图(b)所示。

呼叫接续过程一般是主叫摘机,送出拨号音,拨被叫号码,呼叫被叫用户,被叫应答,保持通话,话终拆线。

第二章各模块功能及工作原理分析2.1 MT8980引脚功能时分交换芯片MT8980的介绍MT8980是加拿大MITEL公司的数字交换矩阵芯片。

(1)它的主要特点是:① MITEL串行总线(ST-BUS)② 8×32时隙输入③ 8×32时隙输出④ 256个用户的无阻塞交换⑤单电源(+5V)供电⑥ 30mW的低功耗⑦微处理器的接口⑧三态串行输出这个大规模集成电路是为PCM的语音或者数据交换设计的。

可用在交换机中。

它共联接256个64kbps通道。

8个串行输入均由32个64kbps组成,即形成一个2.048Mbps串行总线码流。

另外,MT8980对串行总线的时隙可以进行读写,因此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串行通信。

(2)管脚说明(管脚顶视图如图7-3所示):图7MT8980的管脚图(顶视)1脚 /DTA:数据确认信号,当此管脚变低时,表示微处理器送来的信号已被处理。

它在使用时需要一个909欧上拉电阻。

2~9脚STI0~STI7:8个2.048Mbps串行输入的数据码流。

30脚VDD、(10)脚VSS:供电电源。

13~18脚A0~A5:微处理器控制访问的地址线。

11脚 /FOI:帧定位信号,在/C4I的下一个下降沿到来的时候,/FOI变成低电平使内部计数器复位。

12脚 /C4I:4.096MHz时钟输入。

19脚DS:DS变高,输入数据(微处理器接口)有效。

20脚R/W:读写控制输入,高电平为读,低电平为写。

21脚/CS:片选信号。

29~22脚D0~D7:数据总线。

38~31脚STO0~STO7:串行总线输出,对应8个2.048Mbps的码流。

39脚ODE:输出允许,高电平有效,低电平时,8个串行输出为高阻。

40脚 CST0:串行总线的输出。

一帧中的每一位对应8路输入串行码流的256个时隙。

此位输出由软件控制。

2.2用MT8980实现时分交换实验步骤1.在关电的情况下,确认发送增益跳线K301、K401等均设置为1-2相连左侧;交换网络接口插上“时分MT8980”交换模块,保管好其它模块;2.打开实验箱右侧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系统开始工作;3.通过薄膜开关将交换工作方式设置在“时分MT8980”进行实验;4.以电话A、电话B为例,分别接上电话单机;5.四路数字电话用户的PCM编码输出测试点,即时分网络输入信号;TP304:电话A的PCM编码输出测试点,同步时隙脉冲测试点TP02;TP404:电话B的PCM编码输出测试点,同步时隙脉冲测试点TP03;TP504:电话C的PCM编码输出测试点,同步时隙脉冲测试点TP04;TP604:电话D的PCM编码输出测试点,同步时隙脉冲测试点TP05;四路数字电话用户的PCM译码输入测试点,即时分网络输出信号。

TP305:电话A的PCM译码输入测试点,同步时隙脉冲测试点TP02;TP405:电话B的PCM译码输入测试点,同步时隙脉冲测试点TP03;TP505:电话C的PCM译码输入测试点,同步时隙脉冲测试点TP04;TP605:电话D的PCM译码输入测试点,同步时隙脉冲测试点TP05。

注意:现每个PCM收发测试点测得的波形已是时分复用后波形,测量时注意对比各路PCM数据输出的同步时隙脉冲。

6.双踪示波器同时测试TP304、TP405两点或TP305、TP404两点,是否有波形,按键说话时是否有变化;7.示波器两探头放在TP304、TP405两点上。

电话A摘机,拨号49,同时观察示波器,哪个探头能测到波形;8.两路电话用户间的正常呼叫,两路电话正常通话。

此时,按键或说话,同时观察示波器,哪个探头测到的波形,波形是否一样;9.更换其它电话呼叫组合,根据步骤5中列出的测量点说明,验证时分交换网络MT8980的工作情况;10.测试波形时,注意时隙脉冲与数据的时隙位置对比,时隙脉冲与时隙脉冲的位置对比,数据与数据的对比。

第三章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Tp304 tp404 tp504 tp604拨号前无拨号后有信号出现交错第四章 课设总结经过一周的课程设计,让我对时分复用与时分交换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次实验用MT8980芯片来实现时分交换,之前对这个芯片没有认识,查阅资料后了解它的各个引脚功能,再结合时分复用与时分交换原理的基础知识来设置各个引脚的输入和输出,要使用户2能听见用户1说话,交换网络控制设计,使用户2能听见用户1说话将第0条输入PCM 上的第1时隙交换到第0条输出PCM 的第2时隙上,则要做如下操作:A5~A0置为“0XXXXX ”,写控制寄存器(8位)为“10X10000”,其中低3位“000”表示输出的第0条PCM 。

再置A5~A0为“100010”,对应第0条PCM 的第2时隙。

对应的数据总线上的一个字节是“00000001”,高3位为输入的PCM 号(此时为sti0),低5位对应的时隙数(此时为1)。

东华理工大学课程设计评分表学生姓名:叶礼鹏班级:1421303 学号:201420130530 课程设计题目:时分复用与时分交换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