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卑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1500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1500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在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1500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1500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篇1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
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
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
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
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第三,恋爱心理困惑。
对原生家庭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系影响研究

2020年16期┆103研究对原生家庭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系影响研究彭 雷摘 要: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助力学生更健康的成长,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解读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原生家庭氛围带来的各种影响。
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叙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子,旨在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家长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这种成长环境造成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
原生家庭作为学生思维、智力、心态启蒙的摇篮,这个摇篮带来的影响通常是一生的。
对此本文将以原生家庭条件为契机,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条件,旨在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健康问题。
一、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案例分析案例1:韩梅(化名)家中独生子女,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和他人沟通、打交道,平时行为处事特立独行,独来独往,不愿意上课,经常上午无故缺勤。
身体比较差,前往医院检查得知存在抑郁状态伴焦虑问题。
通过对话了解到,韩梅高中阶段成绩非常好,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家庭都表达了很高的期望,久而久之韩梅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压力。
高三阶段开始厌学。
因为韩梅的父母为销售行业人员,所以工作很忙,平时很少和女儿进行贴心沟通。
尤其是韩梅的母亲认为,自己也是这么长大的,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孩子就可以自己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据韩梅自己说,小时候因为自己不愿意说话,甚至被家暴殴打,让韩梅埋下了很深的阴影。
案例2:李雷(化名)家中独生子,父亲早年下岗于是一直用捡破烂和打零工补贴家里,母亲身体瘫痪没有能力工作。
高二时李雷的母亲查出乳腺癌,为了救治母亲,于是家中卖掉了唯一的房子,后续一直借住在亲戚家中,直到后来才开始慢慢有能力在外租房。
李雷脾气火爆,时常无理取闹,言语中表现的是对家中经济能力的鄙夷和不满。
有些时候甚至会拳打脚踢自己的父母,直到自己满意。
虽然李雷曾经多次做过心理咨询,但是效果并不好。
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_研究报告_

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是在课题研究工作结束时,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而写的书面材料。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父母通过具体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儿童的一生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而且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
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涉因子,小学生学习习惯中的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复习的习惯、作业的习惯四个因子以及总的学习习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一)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二)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后天的长期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地训练和潜移默化地陶冶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包括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而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引言: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为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而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相关研究不仅对教育学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使得家长们更加了解如何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一、不同教养方式的分类1. 授权型教养方式:这种方式下,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但同时也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他们对孩子既有期望,又能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
这种教养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
2. 约束型教养方式:此种方式下,父母更加强调纪律和规矩,对孩子的行为有严格的限制。
他们通常会设定一系列明确的规则和边界,以确保孩子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这种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放任型教养方式:这种方式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宽松,很少干预他们的行为。
他们常常将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成长放在首位。
虽然这种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但也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规范和约束,进而可能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1. 心理健康发展:研究表明,授权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心态。
与此相反,约束型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内向、消极,甚至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放任型教养方式则会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发展,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2. 社交能力:授权型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约束型教养方式则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感和社交障碍问题的发生。
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可能缺乏自信,与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3. 学业表现:研究显示,授权型教养方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业表现。
相比之下,约束型教养方式可能会使孩子承受过多的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常常缺乏目标和动力,在学业上表现得较为差劲。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布时间:2022-07-01T06:30:23.17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期作者:向晶[导读] 随着当前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原生家庭结构日益多元,继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寄居家庭等形式。
向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随着当前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原生家庭结构日益多元,继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寄居家庭等形式。
不同的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处于特殊且关键的心理成长时期,其学业、择业、情感、人际等方面的发展应处于良好的社会适应水平。
然而,面对社会快速变化的茫然和不适,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危机事件增多,生命意义的失落和无价值感、价值观念的冲突矛盾等。
究其根本,原生家庭的早期影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根源,甚者影响孩子一生。
一、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家庭因素作为影响大学生心态的基础性和根源性因素,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作用深刻而持久。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继续。
家校共育有利于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育满意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有利于父母孩子共同成长。
(一)个体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是社会中的个体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之后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其中之一就是“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重点强化心理育人的功能与作用,着力培育高校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自卑学生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小明自小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尤其在数学和英语方面较为薄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的自卑情绪逐渐加重,表现为课堂上不敢发言,与同学交往也显得拘谨。
家长和老师多次观察到小明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焦虑和退缩,甚至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低落。
二、案例分析1. 自卑心理的成因(1)家庭因素:小明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母亲工作繁忙,对小明关心不够,导致小明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学校因素:小明所在班级学习氛围较为紧张,部分同学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感,而小明成绩一般,因此在班级中缺乏存在感,导致自卑。
(3)个人因素: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导致在集体活动中难以融入,从而加重了自卑情绪。
2. 自卑心理的表现(1)情绪低落:小明经常表现出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积极性。
(2)社交退缩:小明在与人交往时显得拘谨,不敢主动与人沟通,甚至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低落。
(3)学习困难:小明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缺乏自信。
3. 教育策略(1)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多与孩子沟通,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2)学校教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采取以下措施:a.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b. 针对小明的学习困难,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c. 鼓励小明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d. 对小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3)个人成长:小明本人要努力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一些建议:a. 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
b. 培养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c. 学会与人沟通,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三、案例总结自卑心理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
针对自卑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
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科学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快乐地成长。
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西方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上探讨西方心理学界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理解和分类,并概述这些理论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联。
文章还将综述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的实证研究,包括研究方法、样本选择、数据分析以及研究结果等。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西方理论概述在西方心理学界,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历史悠久且成果丰富。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鲍姆林德(Baumrind)的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理论鲍姆林德是最早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系统分类的学者之一。
她提出了三种主要的教养方式: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父母既对子女有温暖和支持,又有明确的要求和限制,这种教养方式通常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子女发展的。
相反,宽容型父母对子女缺乏要求和限制,可能导致子女缺乏自律和责任感。
专制型父母则对子女要求严格,但缺乏温暖和支持,这种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子女反抗或依赖。
麦克比和马丁(Maccoby & Martin)的父母教养方式四类型说麦克比和马丁在鲍姆林德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
他们提出了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和忽视型。
其中,权威型和专制型与鲍姆林德的分类相似,但宽容型被进一步细化为放任型和冷漠型。
忽视型父母则完全缺乏对子女的关注和指导。
贝克尔从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和温暖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双维度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控制代表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和限制程度,而温暖则代表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支持和关爱程度。
原生家庭的束缚与自卑作文

原生家庭的束缚与自卑作文《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战胜自卑》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然而,有些原生家庭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束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这种束缚可能来自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或者经济条件等方面。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们往往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
但是,我们不能让原生家庭的束缚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我们要努力挣脱这些束缚,战胜自卑,走向自信和成功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束缚可能表现为过度的批评和指责。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之处,而很少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感。
原生家庭中的争吵、冷漠和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让他们感到不安和孤独,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然而,我们要明白,原生家庭并不是我们命运的决定者。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家庭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内心感受,认识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只有当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才能真正地放下心中的包袱,向前迈进。
我们可以通过与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我们要学会自我肯定和自我鼓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给予自己积极的评价。
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时,要及时地给自己一个奖励,让自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失败,不要过分苛求自己。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提升自己。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和成长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强大。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结交更多的朋友。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10), 1466-1473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10170
文章引用: 杨红棉(2018).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卑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进展, 8(10), 1466-1473. DOI: 10.12677/ap.2018.810170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 of Inferiority
Hongmian Yang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Sep. 18th, 2018; accepted: Oct. 2nd, 2018; published: Oct. 9th, 2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eriority feel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actors of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inferio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351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EMBU Parent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the FIS Inferiority Scale. 30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feriority of people living in rural area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eople living in cities from a young age (F = 99.398, P < 0.0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nd living environment was significant (F = 18.09, P < 0.01). Rural female students had the highest in-feriority, while urban female students had the lowest inferiority.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model of inferiority feeling established by parenting styl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t was found that parents’ emotional warmth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feriority (P < 0.01); se-vere parental punishment, excessive parental interference, excessive parental protection, and mother’s refusal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feriority (P is less than 0.01). Conclusion: The overall inferio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high; the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of parents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while the parents’ strict and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protection, denial and the like are more likely to cause children to feel inferior,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ir mental health.
Keywords Parenting Styles, Feeling of Inferiority, Gender, Living Environment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卑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杨红棉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杨红棉 DOI: 10.12677/ap.2018.810170 1467 心理学进展
收稿日期:2018年9月18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9日 摘 要 目的:调查在校大学生的自卑感,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与大学生自卑感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与FIS自卑感量表对3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300份。结果:通过性别以及生活环境为变量对自卑感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的自卑感显著高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人的自卑感(F = 99.398, P < 0.01);性别与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显著(F = 18.09, P < 0.01),农村女性的自卑感最高,而城市女性的自卑感最低。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建立的自卑感回归方程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发现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与自卑感呈显著的负相关(P均小于0.01),父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与自卑感呈显著的正相关(P均小于0.01)。结论:在校大学生的总体自卑感不高;父母的温暖与理解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意义,而父母的严厉与过分的干涉和保护,以及否认,类似的充满压迫性的消极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性别,生活环境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的复杂情感,它对个体的生活有很多负面影响。阿德勒(1927)对自卑感有着特殊的解释,他称其为自卑情结。他认为自卑是一种在人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自卑感。在早期,阿德勒认为自卑是由身体器官的某些缺陷引起的。之后他又扩大了自卑的范围,认为导致自卑的原因可能是生活中所有的不完善。不完美的或不完全的感觉比如身体的、心理的或者社会的一些阻挠和障碍会导致人感到自己的卑微,但同时也会激发人们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林传鼎等(1986)认为自卑产生于在低估自己的情况下和他人比较。在《社会心理学词典》中解释说,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轻视自己。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自卑都有不完全一致的定义,但是他们对自卑的基本看法却有着一致的地方,即自卑包含着消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比较低的自我评价。张继如(2000)之后对大学生的自卑感进行的研究表明,缺乏自信、回避社交、思想消沉等是大学生自卑情绪最主要的外部表现。黄希庭(2002)认为自卑感是一种对自己失望的心态,或者是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成目标时的无力、无助感。目前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内部和外部大量因素共同导致了大学生自卑。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因素,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刘秀伦,1998)。而父母教养方式通常是说父母在教育、抚养儿童的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也可以说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总和,是父母对于儿童教养时的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可以说,父母教养方式对于人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罗苑,齐平,2009)。在国内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之间的关系。有些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卑感的研究,发现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应较低的自卑感,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应较高的自卑感(王宝勇,2012)。有研究探讨自卑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中的中介作用(王小艳,2014)。有对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研究,发现他们表杨红棉 DOI: 10.12677/ap.2018.810170 1468 心理学进展
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因子父母温暖与自卑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包含父母惩罚、父母拒绝在内的七个因子与自卑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是父母偏爱因子对自卑感得分的影响不明显(刘妍,2015)。目前没有太多的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卑感的研究,仅有的几篇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关于成年人的自卑感和幼年时候的教养方式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外部因素是导致自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部因素的家庭因素是本研究的切入点。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社交焦虑显著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又与自卑有着紧密的联系(范鑫歆,王萍,2014)。由于中学生到大学生是从未成年到成年,是一种质的转变。大学生已经大部分时间与父母分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格的完善与成熟,未成年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对成年大学生的自卑还有显著影响么?目前,已经有很多实证研究证实教养方式与自信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相关显著。可以推测未成年期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大学生自卑感同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卑感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结果可能对当代父母教育有启示作用,也是对现有的教养方式探索的小完善。本研究还加入了性别与生活环境两个人口学变量,从这两个变量的角度来实证他们在自卑感上是否有差异。也能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为以后对于自卑的探索提供参考。 2. 方法
2.1. 目的 1) 研究大学生性别、农村与城镇的人口学因素在自卑感上有无差异及差异情况。 2)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与自卑感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