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Java堆的管理
java性能调优的基本知识

Java堆是指在程序运行时分配给对象生存的空间。
通过-mx/-Xmx和-ms/-Xms来设置起始堆的大小和最大堆的大小。
根据自己JDK的版本和厂家决定使用-mx和-ms或-Xmx和-Xms。
Java堆大小决定了垃圾回收的频度和速度,Java堆越大,垃圾回收的频度越低,速度越慢。
同理,Java堆越小,垃圾回收的频度越高,速度越快。
要想设置比较理想的参数,还是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的。
Java堆的最大值不能太大,这样会造成系统内存被频繁的交换和分页。
所以最大内存必须低于物理内存减去其他应用程序和进程需要的内存。
而且堆设置的太大,造成垃圾回收的时间过长,这样将得不偿失,极大的影响程序的性能。
以下是一些经常使用的参数设置:1) 设置-Xms等于-XmX的值;2) 估计内存中存活对象所占的空间的大小,设置-Xms等于此值,-Xmx四倍于此值;3) 设置-Xms等于-Xmx的1/2大小;4) 设置-Xms介于-Xmx的1/10到1/4之间;5) 使用默认的设置。
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运行程序的具体使用场景,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参数设置。
除了-Xms和-Xmx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外,还有很多可能会用到的参数,这些参数通常强烈的依赖于垃圾收集的算法,所以可能因为JDK的版本和厂家而有所不同。
但这些参数一般在Web 开发中用的比较少,我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在实际的应用中注意设置-Xms和-Xmx使其尽可能的优化应用程序就行了。
对于性能要求很高的程序,就需要自己再多研究研究Java虚拟机和垃圾收集算法的机制了。
可以看看曹晓钢翻译的《深入Java虚拟机》一书。
Java程序性能调优的基本知识和JDK调优一基本知识1.1 性能是什么在性能调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性能是什么?关于性能,我想每个学习过Java的人都能列出几点,甚至可以夸夸其谈。
在《Java TM Platform Performance》一书中,定义了如下五个方面来作为评判性能的标准:1) 运算的性能——哪一个算法的执行性能最好?2) 内存的分配——程序运行时需要耗费多少内存?3) 启动的时间——程序启动需要多长时间?这在Web项目中的影响不大,但要注意部分程序需要部署或运行在客户端时的情形(比如applet程序)。
深入浅出设计模式(中文版)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Driver driver = new BenzDriver(); Car car = driver.driverCar(); car.drive(); } …… } 可以看出工厂方法的加入,使得对象的数量成倍增长。当产品种类非常多时,会出现大 量的与之对应的工厂对象,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为如果不能避免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使 用简单工厂模式与工厂方法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减少工厂类:即对于产品树上类似的种类 (一般是树的叶子中互为兄弟的)使用简单工厂模式来实现。 五、小结 工厂方法模式仿佛已经很完美的对对象的创建进行了包装, 使得客户程序中仅仅处理抽 象产品角色提供的接口。 那我们是否一定要在代码中遍布工厂呢?大可不必。 也许在下面情 况下你可以考虑使用工厂方法模式: 1) 当客户程序不需要知道要使用对象的创建过程。 2) 客户程序使用的对象存在变动的可能,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使用哪一个具体的对象。 简单工厂模式与工厂方法模式真正的避免了代码的改动了?没有。在简单工厂模式中, 新产品的加入要修改工厂角色中的判断语句; 而在工厂方法模式中, 要么将判断逻辑留在抽 象工厂角色中,要么在客户程序中将具体工厂角色写死(就象上面的例子一样) 。而且产品 对象创建条件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工厂角色的修改。 面对这种情况,Java 的反射机制与配置文件的巧妙结合突破了限制——这在 Spring 中 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六、抽象工厂模式 先来认识下什么是产品族: 位于不同产品等级结构中,功能相关联的产品组成的家族。 还是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形象地说明一下吧。
这便是简单工厂模式了。怎么样,使用起来很简单吧?那么它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首先,使用了简单工厂模式后,我们的程序不在“有病”,更加符合现实中的情况;而且 客户端免除了直接创建产品对象的责任,而仅仅负责“消费”产品(正如暴发户所为) 。 下面我们从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上来分析下简单工厂模式。当暴发户 增加了一辆车的时候, 只要符合抽象产品制定的合同, 那么只要通知工厂类知道就可以被客 户使用了。所以对产品部分来说,它是符合开闭原则的;但是工厂部分好像不太理想,因为 每增加一辆车, 都要在工厂类中增加相应的业务逻辑或者判断逻辑, 这显然是违背开闭原则 的。可想而知对于新产品的加入,工厂类是很被动的。对于这样的工厂类(在我们的例子中 是为司机师傅) ,我们称它为全能类或者上帝类。 我们举的例子是最简单的情况, 而在实际应用中, 很可能产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树状结构。 由于简单工厂模式中只有一个工厂类来对应这些产品,所以这可能会把我们的上帝累坏了, 也累坏了我们这些程序员:( 于是工厂方法模式作为救世主出现了。 四、工厂方法模式 工厂方法模式去掉了简单工厂模式中工厂方法的静态属性, 使得它可以被子类继承。 这 样在简单工厂模式里集中在工厂方法上的压力可以由工厂方法模式里不同的工厂子类来分 担。 你应该大致猜出了工厂方法模式的结构,来看下它的组成: 1) 抽象工厂角色: 这是工厂方法模式的核心,它与应用程序无关。是具体工厂角色必须 实现的接口或者必须继承的父类。在 java 中它由抽象类或者接口来实现。 2) 具体工厂角色: 它含有和具体业务逻辑有关的代码。 由应用程序调用以创建对应的具体 产品的对象。
Java大规模数据处理解析海量数据的技巧

Java大规模数据处理解析海量数据的技巧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Java是一种常用的编程语言。
然而,由于海量数据的处理可能涉及到效率、内存管理以及算法优化等方面的挑战,开发人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解析这些数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Java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技巧,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处理海量数据。
一、数据分块处理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内存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数据量超过内存限制时,我们需要将数据分块处理,以避免内存溢出。
可以使用Java的流式处理机制,通过迭代的方式读取数据,每次处理一块数据,减少内存的消耗。
例如,可以使用BufferedReader的readLine()方法逐行读取文件,然后对每行数据进行处理。
二、并行处理并行处理是指同时处理多个数据块的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处理大规模数据的效率。
Java提供了多线程和线程池的机制,可以将数据分成多个部分,并行地处理每个部分。
通过合理设置线程池的大小,可以充分利用计算资源,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三、使用适当的数据结构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非常重要。
不同的数据结构对于不同的操作具有不同的时间复杂度,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
例如,如果需要频繁地插入和删除数据,可以选择链表或树等数据结构;如果需要随机访问数据,可以选择数组或哈希表等数据结构。
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提高程序的性能。
四、优化算法算法的选择也是解析海量数据的关键。
优化算法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
例如,对于排序操作,可以选择高效的排序算法,如快速排序或归并排序,而不是简单的冒泡排序。
另外,可以使用适当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来进行数据过滤、去重等操作,减少不必要的计算。
五、使用缓存缓存是提高程序性能的有效方式之一。
当程序需要频繁地访问某些数据时,可以使用缓存将这些数据存储起来,避免重复计算和访问。
在Java中,可以使用HashMap等数据结构来实现缓存。
通过在内存中存储一部分数据,可以提高程序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jvm堆的基本结构

jvm堆的基本结构
Java虚拟机(JVM)堆是一种重要的内存分配结构,被用来存储Java 类实例和数组,是Java内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JVM堆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堆栈:堆栈是一种先进后出(LIFO)的内存结构,用于存储Java对象的本地变量。
堆栈空间占用资源比较小,但容量有限,一般比较小(只支持少计数的变量)。
2.程序计数器:程序计数器是一个小巧且独立的内存结构,用于保存执行过程中当前活动线程正在执行的字节码行号。
jvm通过程序计数器控制程序运行,它不会存储任何对象。
3.垃圾回收堆:垃圾回收堆是一种用于存储对象的内存结构,一般由堆顶(Young generation),年老代(Old Generation )和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组成。
堆顶是一个存储新生成的对象的内存区域,当堆顶达到容量上限时,部分对象会被转移至年老代;而永久代则用于存放永久数据,如Java类,字段和方法。
总的来说,JVM堆是一个内存结构,用于管理Java对象。
它主要由堆栈、程序计数器和垃圾回收堆组成,通过这三个基本构建块构成JVM
堆,兼顾性能和可维护性。
JVM堆是Java内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了可伸缩性和性能可控性,是运行Java程序的重要基础。
Java里的堆(heap)栈(stack)和方法区(method)

Java⾥的堆(heap)栈(stack)和⽅法区(method)基础数据类型直接在栈空间分配,⽅法的形式参数,直接在栈空间分配,当⽅法调⽤完成后从栈空间回收。
引⽤数据类型,需要⽤new来创建,既在栈空间分配⼀个地址空间,⼜在堆空间分配对象的类变量。
⽅法的引⽤参数,在栈空间分配⼀个地址空间,并指向堆空间的对象区,当⽅法调⽤完成后从栈空间回收。
局部变量 new 出来时,在栈空间和堆空间中分配空间,当局部变量⽣命周期结束后,栈空间⽴刻被回收,堆空间区域等待GC回收。
⽅法调⽤时传⼊的 literal 参数,先在栈空间分配,在⽅法调⽤完成后从栈空间分配。
字符串常量在DATA 区域分配,this 在堆空间分配。
数组既在栈空间分配数组名称,⼜在堆空间分配数组实际的⼤⼩!哦对了,补充⼀下static在DATA区域分配。
从Java的这种分配机制来看,堆栈⼜可以这样理解:堆栈(Stack)是操作系统在建⽴某个进程时或者线程(在⽀持多线程的操作系统中是线程)为这个线程建⽴的存储区域,该区域具有先进后出的特性。
每⼀个Java应⽤都唯⼀对应⼀个JVM实例,每⼀个实例唯⼀对应⼀个堆。
应⽤程序在运⾏中所创建的所有类实例或数组都放在这个堆中,并由应⽤所有的线程共享.跟C/C++不同,Java中分配堆内存是⾃动初始化的。
Java中所有对象的存储空间都是在堆中分配的,但是这个对象的引⽤却是在堆栈中分配,也就是说在建⽴⼀个对象时从两个地⽅都分配内存,在堆中分配的内存实际建⽴这个对象,⽽在堆栈中分配的内存只是⼀个指向这个堆对象的指针(引⽤)⽽已。
<⼆>这两天看了⼀下深⼊浅出JVM这本书,推荐给⾼级的java程序员去看,对你了解JAVA的底层和运⾏机制有⽐较⼤的帮助。
废话不想讲了.⼊主题:先了解具体的概念:JAVA的JVM的内存可分为3个区:堆(heap)、栈(stack)和⽅法区(method)堆区:1.存储的全部是对象,每个对象都包含⼀个与之对应的class的信息。
java各个数据结构的使用案例

java各个数据结构的使用案例Jav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拥有丰富的数据结构,可以灵活地应用于各种场景。
下面列举了10个使用Java各个数据结构的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数据结构。
1. 数组(Array)数组是一种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存储一组相同类型的数据。
例如,可以使用数组来存储学生的成绩,并计算平均分。
2. 链表(Linked List)链表是一种动态数据结构,可以用来存储和操作一系列元素。
例如,可以使用链表来实现一个待办事项列表,每个事项都有一个指向下一个事项的引用。
3. 栈(Stack)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实现撤销操作、函数调用等功能。
例如,可以使用栈来实现浏览器的后退功能。
4. 队列(Queue)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实现任务调度、消息处理等功能。
例如,可以使用队列来实现消息队列,处理异步消息。
5. 哈希表(Hash Table)哈希表是一种根据键值对存储和访问数据的数据结构,可以快速查找和插入数据。
例如,可以使用哈希表来实现一个电话簿,根据姓名查找电话号码。
6. 树(Tree)树是一种分层次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表示层级关系。
例如,可以使用树来表示组织结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部门或员工。
7. 图(Graph)图是一种由节点和边组成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表示网络、关系等复杂结构。
例如,可以使用图来表示社交网络,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人,每条边代表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8. 堆(Heap)堆是一种特殊的树形数据结构,可以用来实现优先队列等功能。
例如,可以使用最小堆来实现任务调度,每个任务有一个优先级,优先级高的先执行。
9. 集合(Set)集合是一种不允许重复元素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存储和操作一组数据。
例如,可以使用集合来统计一段文本中不重复的单词数量。
10. 映射(Map)映射是一种键值对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存储和访问数据。
深入浅出设计模式(中文版)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抽象产品角色:它是具体产品继承的父类或者是实现的接口。在 java 中一般有抽象类 或者接口来实现。 具体产品角色:具体工厂角色所创建的对象就是此角色的实例。在 java 中由具体的类 来实现。 用类图来清晰的表示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
工厂方法模式使用继承自抽象工厂角色的多个子类来代替简单工厂模式中的“上帝类”。 正如上面所说,这样便分担了对象承受的压力;而且这样使得结构变得灵活起来——当有新 的产品(即暴发户的汽车)产生时,只要按照抽象产品角色、抽象工厂角色提供的合同来生 成,那么就可以被客户使用,而不必去修改任何已有的代码。可以看出工厂角色的结构也是 符合开闭原则的! 我们还是老规矩,使用一个完整的例子来看看工厂模式各个角色之间是如何来协调的。 话说暴发户生意越做越大,自己的爱车也越来越多。这可苦了那位司机师傅了,什么车它都 要记得,维护,都要经过他来使用!于是暴发户同情他说:看你跟我这么多年的份上,以后 你不用这么辛苦了,我给你分配几个人手,你只管管好他们就行了!于是,工厂方法模式的 管理出现了。代码如下: //抽象产品角色,具体产品角色与简单工厂模式类似,只是变得复杂了些,这里略。 //抽象工厂角色 public interface Driver{ public Car driverCar(); } public class BenzDriver implements Driver{ public Car driverCar(){ return new Benz(); } } public class BmwDriver implements Driver{ public Car driverCar() { return new Bmw(); } } //应该和具体产品形成对应关系... //有请暴发户先生 public class Magnate
堆的基本概念与实现方式

堆的基本概念与实现方式堆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和管理元素的集合。
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其中每个节点都具有一个键值,并且具有一定的排序关系。
堆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最大堆和最小堆。
在本文中,将介绍堆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实现方式。
1. 堆的基本概念堆是一种完全二叉树,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最大堆:对于任意节点i,节点i的键值大于或等于其子节点的键值。
- 最小堆:对于任意节点i,节点i的键值小于或等于其子节点的键值。
堆可以用数组来实现,我们将根节点存储在数组的第一个位置,然后按照层序遍历的顺序依次存储其他节点。
对于节点i,在数组中,它的左子节点位置为2i,右子节点位置为2i+1,父节点位置为i/2。
2. 最大堆的实现方式最大堆最常用的实现方式是使用数组来存储元素。
我们使用一个数组arr来表示最大堆,其中arr[0]为根节点。
最大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操作:- 插入新元素:将新元素插入数组的最后一个位置,并且逐级向上比较与父节点的大小关系,直到满足堆的定义为止。
- 删除根节点:将根节点与数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位置,然后删除最后一个位置的元素。
接着,逐级向下比较与子节点的大小关系,直到满足堆的定义为止。
- 获取根节点:直接返回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即根节点。
3. 最小堆的实现方式最小堆的实现方式与最大堆类似,只是在比较大小时的规则相反。
同样,我们使用一个数组arr来表示最小堆,其中arr[0]为根节点。
最小堆的基本操作也与最大堆类似。
使用堆的好处是能够以O(logn)的时间复杂度进行插入、删除和获取根节点的操作。
这是因为插入和删除元素时,只需进行一次向上或向下的比较,而不需要遍历整棵树。
因此,堆在大量数据处理、优先级队列等场景中被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堆是一种基本的数据结构,其中每个节点都满足一定的排序规则。
最大堆和最小堆是堆的两种实现方式,可以通过数组来表示。
它们可以高效地进行插入、删除和获取根节点的操作,适用于各种需要优先级管理的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浅出Java堆的管理--垃圾回收引言java的堆是一个运行时数据区,类的实例(对象)从中分配空间。
java虚拟机(jvm)的堆中储存着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所建立的所有对象,这些对象通过new、newarray、anewarray和multianewarray等指令建立,但是它们不需要程序代码来显式地释放。
一般来说,堆的是由垃圾回收来负责的,尽管jvm规范并不要求特殊的垃圾回收技术,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垃圾回收,但是由于内存的有限性,jvm在实现的时候都有一个由垃圾回收所管理的堆。
垃圾回收是一种动态存储管理技术,它自动地释放不再被程序引用的对象,按照特定的垃圾收集算法来实现资源自动回收的功能。
垃圾收集的意义在c 中,对象所占的内存在程序结束运行之前一直被占用,在明确释放之前不能分配给其它对象;而在java 中,当没有对象引用指向原先分配给某个对象的内存时,该内存便成为垃圾。
jvm的一个系统级线程会自动释放该内存块。
垃圾收集意味着程序不再需要的对象是无用信息,这些信息将被丢弃。
当一个对象不再被引用的时候,内存回收它占领的空间,以便空间被后来的新对象使用。
事实上,除了释放没用的对象,垃圾收集也可以清除内存记录碎片。
由于创建对象和垃圾收集器释放丢弃对象所占的内存空间,内存会出现碎片。
碎片是分配给对象的内存块之间的空闲内存洞。
碎片整理将所占用的堆内存移到堆的一端,jvm将整理出的内存分配给新的对象。
垃圾收集能自动释放内存空间,减轻编程的负担。
这使java 虚拟机具有一些优点。
首先,它能使编程效率提高。
在没有垃圾收集机制的时候,可能要花许多时间来解决一个难懂的存储器问题。
在用java语言编程的时候,靠垃圾收集机制可大大缩短时间。
其次是它保护程序的完整性, 垃圾收集是java语言安全性策略的一个重要部份。
垃圾收集的一个潜在的缺点是它的开销影响程序性能。
java虚拟机必须追踪运行程序中有用的对象, 而且最终释放没用的对象。
这一个过程需要花费处理器的时间。
其次垃圾收集算法的不完备性,早先采用的某些垃圾收集算法就不能保证100%收集到所有的废弃内存。
当然随着垃圾收集算法的不断改进以及软硬件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垃圾收集的算法分析java语言规范没有明确地说明jvm使用哪种垃圾回收算法,但是任何一种垃圾收集算法一般要做2件基本的事情:(1)发现无用信息对象;(2)回收被无用对象占用的内存空间,使该空间可被程序再次使用。
大多数垃圾回收算法使用了根集(root set)这个概念;所谓根集就量正在执行的java程序可以访问的引用变量的集合(包括局部变量、参数、类变量),程序可以使用引用变量访问对象的属性和调用对象的方法。
垃圾收集首选需要确定从根开始哪些是可达的和哪些是不可达的,从根集可达的对象都是活动对象,它们不能作为垃圾被回收,这也包括从根集间接可达的对象。
而根集通过任意路径不可达的对象符合垃圾收集的条件,应该被回收。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算法。
1、引用计数法(reference counting collector)引用计数法是唯一没有使用根集的垃圾回收得法,该算法使用引用计数器来区分存活对象和不再使用的对象。
一般来说,堆中的每个对象对应一个引用计数器。
当每一次创建一个对象并赋给一个变量时,引用计数器置为1。
当对象被赋给任意变量时,引用计数器每次加1。
当对象出了作用域后(该对象丢弃不再使用),引用计数器减1,一旦引用计数器为0,对象就满足了垃圾收集的条件。
基于引用计数器的垃圾收集器运行较快,不会长时间中断程序执行,适宜地必须实时运行的程序。
但引用计数器增加了程序执行的开销,因为每次对象赋给新的变量,计数器加1,而每次现有对象出了作用域生,计数器减1。
2、tracing算法(tracing collector)tracing算法是为了解决引用计数法的问题而提出,它使用了根集的概念。
基于tracing算法的垃圾收集器从根集开始扫描,识别出哪些对象可达,哪些对象不可达,并用某种方式标记可达对象,例如对每个可达对象设置一个或多个位。
在扫描识别过程中,基于tracing算法的垃圾收集也称为标记和清除(mark-and-sweep)垃圾收集器.3、compacting算法(compacting collector)为了解决堆碎片问题,基于tracing的垃圾回收吸收了compacting算法的思想,在清除的过程中,算法将所有的对象移到堆的一端,堆的另一端就变成了一个相邻的空闲内存区,收集器会对它移动的所有对象的所有引用进行更新,使得这些引用在新的位置能识别原来的对象。
在基于compacting算法的收集器的实现中,一般增加句柄和句柄表。
4、coping算法(coping collector)该算法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句柄的开销和解决堆碎片的垃圾回收。
它开始时把堆分成一个对象面和多个空闲面,程序从对象面为对象分配空间,当对象满了,基于coping算法的垃圾收集就从根集中扫描活动对象,并将每个活动对象复制到空闲面(使得活动对象所占的内存之间没有空闲洞),这样空闲面变成了对象面,原来的对象面变成了空闲面,程序会在新的对象面中分配内存。
一种典型的基于coping算法的垃圾回收是stop-and-copy算法,它将堆分成对象面和空闲区域面,在对象面与空闲区域面的切换过程中,程序暂停执行。
5、generation算法(generational collector)stop-and-copy垃圾收集器的一个缺陷是收集器必须复制所有的活动对象,这增加了程序等待时间,这是coping算法低效的原因。
在程序设计中有这样的规律:多数对象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少数的存在时间比较长。
因此,generation算法将堆分成两个或多个,每个子堆作为对象的一代(generation)。
由于多数对象存在的时间比较短,随着程序丢弃不使用的对象,垃圾收集器将从最年轻的子堆中收集这些对象。
在分代式的垃圾收集器运行后,上次运行存活下来的对象移到下一最高代的子堆中,由于老一代的子堆不会经常被回收,因而节省了时间。
6、adaptive算法(adaptive collector)在特定的情况下,一些垃圾收集算法会优于其它算法。
基于adaptive算法的垃圾收集器就是监控当前堆的使用情况,并将选择适当算法的垃圾收集器。
透视java垃圾回收1、命令行参数透视垃圾收集器的运行使用system.gc()可以不管jvm使用的是哪一种垃圾回收的算法,都可以请求java的垃圾回收。
在命令行中有一个参数-verbosegc可以查看java使用的堆内存的情况,它的格式如下:java -verbosegc classfile可以看个例子:class testgc{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new testgc();system.gc();system.runfinalization();}}在这个例子中,一个新的对象被创建,由于它没有使用,所以该对象迅速地变为可达,程序编译后,执行命令: java -verbosegc testgc 后结果为:[full gc 168k->97k(1984k), 0.0253873 secs]机器的环境为,windows 2000 jdk1.3.1,箭头前后的数据168k和97k分别表示垃圾收集gc前后所有存活对象使用的内存容量,说明有168k-97k=71k的对象容量被回收,括号内的数据1984k为堆内存的总容量,收集所需要的时间是0.0253873秒(这个时间在每次执行的时候会有所不同)。
2、finalize方法透视垃圾收集器的运行在jvm垃圾收集器收集一个对象之前,一般要求程序调用适当的方法释放资源,但在没有明确释放资源的情况下,java提供了缺省机制来终止化该对象心释放资源,这个方法就是finalize()。
它的原型为: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在finalize()方法返回之后,对象消失,垃圾收集开始执行。
原型中的throws throwable表示它可以抛出任何类型的异常。
之所以要使用finalize(),是由于有时需要采取与java的普通方法不同的一种方法,通过分配内存来做一些具有c风格的事情。
这主要可以通过固有方法来进行,它是从java里调用非java方法的一种方式。
c和c 是目前唯一获得固有方法支持的语言。
但由于它们能调用通过其他语言编写的子程序,所以能够有效地调用任何东西。
在非java代码内部,也许能调用c的malloc()系列函数,用它分配存储空间。
而且除非调用了free(),否则存储空间不会得到释放,从而造成内存漏洞的出现。
当然,free()是一个c和c 函数,所以我们需要在finalize()内部的一个固有方法中调用它。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过多地使用finalize(),它并不是进行普通清除工作的理想场所。
在普通的清除工作中,为清除一个对象,那个对象的用户必须在希望进行清除的地点调用一个清除方法。
这与c 破坏器的概念稍有抵触。
在c 中,所有对象都会破坏(清除)。
或者换句话说,所有对象都应该破坏。
若将c 对象创建成一个本地对象,比如在堆栈中创建(在java中是不可能的),那么清除或破坏工作就会在结束花括号所代表的、创建这个对象的作用域的末尾进行。
若对象是用new创建的(类似于java),那么当程序员调用c 的delete命令时(java没有这个命令),就会调用相应的破坏器。
若程序员忘记了,那么永远不会调用破坏器,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一个内存漏洞,另外还包括对象的其他部分永远不会得到清除。
相反,java不允许我们创建本地(局部)对象--无论如何都要使用new。
但在java中,没有delete命令来释放对象,因为垃圾收集器会帮助我们自动释放存储空间。
所以如果站在比较简化的立场,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存在垃圾收集机制,所以java没有破坏器。
然而,随着以后学习的深入,就会知道垃圾收集器的存在并不能完全消除对破坏器的需要,或者说不能消除对破坏器代表的那种机制的需要(而且绝对不能直接调用finalize(),所以应尽量避免用它)。
若希望执行除释放存储空间之外的其他某种形式的清除工作,仍然必须调用java中的一个方法。
它等价于c 的破坏器,只是没后者方便。
下面这个例子向大家展示了垃圾收集所经历的过程,并对前面的陈述进行了总结。
class chair {static boolean gcrun = false;static boolean f = false;static int created = 0;static int finalized = 0;int i;chair() {i = created;if(created == 47)system.out.println(created 47);}protected void finalize() {if(!gcrun) {gcrun = true;system.out.println(beginning to finalize after created chairs have been created);}if(i == 47) {system.out.println(finalizing chair #47, setting flag to stop chair creation);f = true;}finalized ;if(finalized >= created)system.out.println(all finalized finalized);}}public class garbag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f(args.length == 0) {system.err.println(usage: n java garbage beforen or:n java garbage after);return;}while(!chair.f) {new chair();new string(to take up space);}system.out.println(after all chairs have been created:n total created = chair.created, total finalized = chair.finalized);if(args[0].equals(before)) {system.out.println(gc():);system.gc();system.out.println(runfinalization():);system.runfinalization();}system.out.println(bye!);if(args[0].equals(after))system.runfinalizersonexit(true);}}上面这个程序创建了许多chair对象,而且在垃圾收集器开始运行后的某些时候,程序会停止创建c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