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大气环境》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一案到底”的方式组织课堂,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大气环境的重要性。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其求知欲。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大气环境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课堂展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地理素养。此外,还结合课后作业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大气层为什么能维持地球生命?”“气象灾害如何形成?”等。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对大气环境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参与度和积极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掌握大气环境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层的基本结构,掌握大气层的组成及功能。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水平运动(风)和垂直运动(上升气流、下沉气流)。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大气环境-气候》教案.doc

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地理必修一:2.3 大气环境-气候(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和分布地区和形成原因。
2、会根据气候资料描述气候特征。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本节内容的第五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初步具备了学习气候类型及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
【重点和难点】
1、气候的成因
2、气候特征的描述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气候类型,之前我们学过的气压带、风带为气候的形成作铺垫,大家一起来回忆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结合导学案及视频讲解以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气候特征:
域,南美
赤道低压、信
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俄罗斯
°大陆西岸
南北半球极地附二、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
三、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结论
1
温带。
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大气环境——认识大气层及其重要性教案目标:1. 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2. 理解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3. 掌握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及其功能;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1. 大气层的相关知识资料;2.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3. 大气层的模型或图表;4. 计算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部形态。
2. 提问:你有没有想过地球的外部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构成地球外部的因素?知识讲解:3. 向学生介绍大气层的概念,并解释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性。
4. 使用大气层的模型或图表,详细讲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
5. 解释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并探讨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活动:6.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气体成分进行深入研究。
7. 每个小组使用计算机或投影仪展示他们所选择的气体成分的重要性和影响。
8.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总结与评价:9. 回顾大气层的重要性和气体成分的功能。
10.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减少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11.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行动计划,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拓展活动:12. 邀请环保专家或相关行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气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13.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保设施或参与环保活动,加强实践与体验。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小组展示和个人行动计划,评估他们对大气环境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教学延伸:1. 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引入与大气环境相关的内容,如地理、生物、化学等。
2.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的大气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体成分的功能。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篇1一.积极参与学院和学校的会议参加附中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工作和会议。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坚持学习,从未有迟到、旷课、早退现象。
二.教学工作:本学期我担任高中两个年级的地理课。
高一地理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期中考试前是自然地理,有较大难度,要求学生必须有笔记,期中考试后检查。
期中考试后是人文地理,难度不大,容易理解,但是需要我们同学有很好的识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高二地理讲述选修地理和高考第一轮复习,学生因为有高考的压力,难度开始加大,课堂纪律特别好,听讲效果也非常好,而课时只有两节。
为了应对高考,我在课堂上常常进行习题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一是给学生复印了高考系列练习题,让他们真正领略高考试题真面目。
二是总结“口诀”进行记忆,如等值线分布规律:“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等温线分布规律:“高纬高,低纬低”。
这样方便同学们记忆。
还有影响区域环境的自然原因是——“地气水土生”,人文原因是——“政技老市交”。
三是和学生同时做题,同时找思路,为学生提供一些做题模板。
虽然教学多年,我坚持教学备学生,备程度,备课本,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甲、乙、丙三个班基础不同,就要采取不同方式。
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我的思路。
他们积极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
课前备课我准备了word文档和powerpoint,板书以word为主,powerpoint和展台为课堂教学用。
课后作业我及时登记,因为课时所限,对于有代表性或者错误较多的题目,我会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大气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的来源1.1 工业排放1.2 交通排放1.3 农业排放1.4 生活排放2. 大气污染的危害2.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2 对植物的危害2.3 对气候变化的影响3.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3.1 政策法规3.2 技术改进3.3 绿色出行3.4 节能减排3.5 植树造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难点:大气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大气污染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探讨大气污染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探讨原因及解决办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大气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收集有关大气污染的资料,了解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政策。
2. 结合自己的生活,提出减少大气污染的具体措施。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观看大气污染纪录片,直观感受大气污染的严重性。
活动二: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讨论如何协调各方利益,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活动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大气污染问题严重的地区,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研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
七、教学评价评价一:课堂参与度,包括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大气污染纪录片3. 角色扮演道具4. 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工具5. 相关阅读材料九、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第二周:讲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第三周: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第四周:小组讨论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五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大气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掌握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2. 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认识大气层的作用。
3. 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大气运动的成因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2. 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3. 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三、教学难点1. 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2. 大气运动的成因和特点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大气层的图像和大气运动的现象。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大气层结构的图像资料3. 大气运动现象的视频资料4. 大气污染案例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对地球的重要性吗?二、大气层的组成和垂直结构(10分钟)1. 讲解大气层的划分,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2. 介绍各层的特点和主要成分。
三、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5分钟)1. 讲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温室效应和地球辐射平衡。
2. 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如酸雨、臭氧层破坏等。
四、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地形起伏和地球辐射等。
2. 介绍大气运动的主要类型,如风、气旋和反气旋。
五、案例分析:大气污染的影响(10分钟)1. 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如烟雾事件、PM2.5污染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多媒体教学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了大气的组成、结构、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大气运动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生活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问题,为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六、大气环流与气候系统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课程标准解读1、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课程标准解读:(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
“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而是通过举例的形式,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4)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反映出“标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的理解和把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课时位于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继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之后的第四课时,在本章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2、主要内容与内外联系:(1)教学内容:本课时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三部分分析探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内外联系:第一部分内容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第二部分是气压带、风带形成部分的深入。
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环境教案第一部分:引言作为地球上的生物,我们都离不开大气环境的支持和保护。
大气环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提供我们呼吸所需的氧气,还维持了地球的温度平衡,为各种生态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条件。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气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
因此,我们有责任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培养他们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功能;2. 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3. 了解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4. 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功能a. 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b. 大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c. 大气的功能:提供氧气、维持温度平衡、屏蔽紫外线等。
2. 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a. 主要污染源:工厂排放、汽车尾气、燃煤排放等;b. 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危害:导致雾霾、损害呼吸器官等;c. 硫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导致酸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等。
3.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a. 温室气体的释放:二氧化碳、甲烷等;b. 化学物质的释放:氯氟烃等;c.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增加紫外线辐射、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
4. 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a. 温室气体的增加:二氧化碳、甲烷等;b. 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a. 讲解环保知识:如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b. 组织环保活动:如清理环境、种植树木等;c. 培养环保习惯:如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等。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 案例法:引用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严重性;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环境考察,让他们亲自感受和观察;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交流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大气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2.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3.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
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5.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6.说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7.举例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海陆气压分布的影响;8.说明南半球气压带纬向分布较北半球明显的原因;9.举例说明冬夏海陆气压中心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10.说出什么是季风环流,说明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11.说出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2.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13.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重点难点】1.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4.大气的温室效应。
5.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7.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8.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9.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10.能说出锋面、低压、高压系统的概念,说明他们对天气的影响。
11.能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教学过程与方法】第1课时【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
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特别是气温的差异决定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
所以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提问】请学生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并思考以下问题:1、“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有何不同?”【总结】(1)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2)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3)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承转】气温在垂直方向上有这样的变化特点,即各层大气具体有些什么现象和事物,下面我们一一来了解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提问】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可以说是“人类之家”。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因此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
如臭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可以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提问】同学们再看图2—23平流层中有架大型飞机,那么为什么飞机是在平流层中飞行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该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补充】(承转)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少,被划为“高层大气”层。
根据人造卫星的探测资料,在2000~3000公里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个高度可以大致地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
【承转】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与太阳辐射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
太阳辐射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这样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地球表面复杂的大气热力状况,维持着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板书)我们已知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在各种波长范围是有变化的。
【提问】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的表中内容阅读图1.7,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多少?主要分成哪几个部分?太阳辐射能是怎样分布的?【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
其中,人眼能看见的光线,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因此这个范围称为可见光区,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集中在这个波长范围,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波长小于0.4微米的紫外线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7%,波长大于0.76微米的红外线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这两部分人们用肉眼都无法看见。
【提问】太阳辐射各种波长的光是怎样被削弱的?有哪些削弱作用?各有什么特点?【承转】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提问】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哪部分?【点评】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可见,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板书)平流层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线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承转】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大气的反射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板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所以反射光呈白色。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大气中的杂质颗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强,颗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
【提问】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为什么阳光未直接进教室,教室却是明亮的?【点评】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大气的散射作用造成的,因此我们再来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板书)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
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强,所以在晴朗的天空,特别是雨过天晴时,天空呈蔚蓝色。
另一种情况是散射作用的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等时,它们的散射无选择性,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使天空呈白色。
所以,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在树阴下,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这些都是大气的散射作用的缘故。
综上所述,太阳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大气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区和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可见光集中了太阳辐射一半的能量,所以太阳辐射给予地球表面巨大的能量,是发生在地理环境里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板书)【提问】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什么?为什么说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因而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近地面大气又以辐射、对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高一层大气,使大气保存了地面所放出热量的绝大部分(75%~95%)。
因此,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也主要集中在红外线区,所以大气辐射也是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热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更强,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
所以,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板书下图讲解: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承转】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这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这四种辐射的关系。
画出简图,重述大气的热力作用,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图1图2大气的温室效应,我们应重点弄清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之间的关系。
如图1,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从而将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二是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正是这种关系,才使得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我们可以借助于上述简图分析说明大气保温效应的三个物理过程:(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3)大气增温后又产生大气长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而散失,剩余的绝大部分射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如图1)。
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点评】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所以说,(2)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
(3)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
【承转】同学们,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知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作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不均匀。
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角不同。
相比较而言,太阳直射的地方,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
那为什么会是这样?请同学们读图2—26“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图”。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板书)1、纬度因素: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高度角有差异,会对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