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二化螟发生区域性差异的原因及化防对策
水稻二化螟为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二化螟为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主要以水稻的茎、叶和穗为食,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化螟的为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幼虫为害:二化螟的幼虫主要在水稻的茎部挖掘通道,造成茎部内部组织破坏,导致水分和养分的流失。
幼虫也会啃食水稻的叶片和穗部,使水稻的光合作用和营养产品受损,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2. 危害季节集中:二化螟主要在水稻的拔节至孕穗期为害最为严重。
在这一时期,水稻的茎部和穗部发育迅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使得二化螟易于繁殖和为害。
3. 群集性为害:二化螟常以群组的方式为害,多只幼虫同时在一株水稻植株上取食,导致水稻受害程度加重。
二化螟幼虫的繁殖速度快,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多,加剧其为害程度。
为了实现对二化螟的绿色防控,科研人员和农业专家发展了一系列的防控技术,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昆虫天敌对二化螟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菜蛉(Trichogramma),瓢虫和蜘蛛等捕食性昆虫来控制二化螟的繁殖和蔓延。
这些天敌可以通过释放和保护增加在农田中,以减少二化螟的损害。
2. 引诱和监测技术:利用性信息素和捕捉器等吸引剂来引诱二化螟,将其集中到特定区域,便于进行监测和防治。
这些引诱剂可以结合诱集器等设备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3. 化学防治:利用合理使用农药来控制二化螟的蔓延和为害。
科学地选择农药种类和使用剂量,避免药害和环境污染。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也可以利用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4. 种植抗虫品种:通过培育出抗二化螟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减少二化螟的为害。
抗虫品种具有对二化螟的抗性,可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二化螟的防控技术需要综合应用和根据不同的地区和生态环境选择相应的技术措施。
也需要加强对二化螟的监测和预测,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以减少对水稻的损害。
水稻二化螟为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二化螟为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其为害特点主要表现在危害水稻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影响粮食安全。
为了有效防止水稻二化螟的为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就水稻二化螟的为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二化螟的为害特点水稻二化螟是一种多年生害虫,主要以水稻梗部和叶鞘为危害对象。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1. 对水稻的直接危害,水稻二化螟危害主要是在其成虫期借助于头部器官来啮食水稻叶片,幼虫则在水稻茎部钻孔啃食。
其喂食会导致水稻叶片受损和成虫造成的凹陷造成叶片枯黄。
2. 对水稻生长发育的间接危害,水稻二化螟的为害会导致水稻叶片受损,光合作用能力降低,使得水稻植株生长缓慢,株高受限,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3. 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危害,水稻二化螟会导致水稻稻粒数量减少,稻谷变小、发芽性差和淀粉含量减少,直接降低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绿色防控技术鉴于水稻二化螟的为害特点,需要采取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
目前,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技术方式。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拮抗微生物等天然生物因素,对水稻二化螟进行控制。
目前广泛应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引种外来天敌控制二化螟、鸟类、蜘蛛、蝽类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
内寄生性种类的微生物如细孢子虫、真菌等也能用于生物防治。
通过增加天敌和寄生虫种类,建立丰富的生态环境,形成天敌系统,达到控制二化螟的目的。
生态防治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生态环境,建立水稻田生态平衡,减少二化螟的发生。
例如:合理配置耕作制度、增加绿肥、种植休耕作物、提倡生态耕作等方式,保护和提高水稻田间种植生态多样性,达到有效控制二化螟发生的目的。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对水稻二化螟进行控制。
比如:利用光资源、温度资源和气候资源等来控制水稻二化螟的发生。
通过调整农田覆膜、增加石灰或草灰施用量等物理手段来控制水稻二化螟的发生。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水稻是中国人的主食,但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害虫的威胁,其中水稻二化螟就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
水稻二化螟是一种翅目昆虫,以水稻幼苗的叶片为食,它的危害范围广,发生频繁,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科学合理地防治水稻二化螟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包括预防、监测、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综合防治等多种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技术。
一、预防措施1.选用抗虫品种目前,已经选育出了一些水稻的抗虫品种,这些品种能够抵御水稻二化螟的侵害。
在种植水稻时,可以选择这些抗虫品种,减少水稻二化螟的发生。
2.合理施肥水稻的施肥过多会使水稻植株长势过旺,从而吸引了水稻二化螟的攻击。
在施肥时,应该根据土壤条件和水稻生长情况,科学施肥,控制施肥量,避免施肥过多。
3.保持土壤湿润水稻二化螟在干旱条件下繁殖能力较差,因此保持土壤湿润是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水田管理中,及时灌溉、田间排水,保持土壤湿润,能够有效地减少水稻二化螟的发生。
4.轮作水稻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可以有效地防治水稻二化螟。
在轮作中,水稻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稻二化螟的栖息和繁殖,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
二、监测技术水稻二化螟的监测是防治的基础,只有及时发现虫情,才能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的监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利用诱捕器进行监测诱捕器采用性信息素和光源诱捕水稻二化螟,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
诱捕器能够吸引水稻二化螟集聚,帮助农民及时了解水稻二化螟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2.田间调查田间调查是监测水稻二化螟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农民可以定期到田间进行观察和调查,及时发现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防治措施。
三、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目前水稻二化螟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药剂有氨基甲酸酯类、氟氨酰基酰胺类、新烟碱类等。
1.选药、用药和防治时机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根据水稻二化螟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选择合适的药剂;在用药时,应按照药剂使用说明和用药剂量进行防治;在防治时机上,应选择在水稻幼苗期和成虫盛发期进行防治,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分析

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分析
裴吉兵;谢晋
【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24(30)10
【摘要】本文对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其危害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为水稻生产中二化螟防治提供参考。
该虫害二化螟发生具有主代危害重,二三代间歇性重发;区域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危害时间较长,世代交替明显的特点。
不同年份间二化螟发生程度受虫口基数、气候、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方法等因素影响。
二化螟防治可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等措施。
其中农业防治包括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翻耕灭茬,灌水灭蛹等措施;物理防治包括诱虫灯、性诱剂等措施;生物防治包括天敌、趋性等措施;药剂防治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防治时间、防治药剂和防治方法。
【总页数】3页(P86-88)
【作者】裴吉兵;谢晋
【作者单位】安徽省含山县植物保护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3;S511
【相关文献】
1.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分析与防治方法探讨
2.孝感市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3.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特点分析与综合防治技术
4.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5.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二化螟防控

水稻二化螟防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稻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重大危害。
在水稻生长期间,二化螟主要以水稻叶片内部和叶鞘内为食,造成叶片损伤,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导致水稻生长缓慢,叶色黄绿不良、叶片干枯等现象。
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至关重要。
一、二化螟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昆虫害虫,成虫体色呈暗褐色,前翅呈米黄色,飞行能力强。
幼虫为害期长,幼虫主要以水稻的叶鞘内为食,造成叶片损伤、叶片干枯等现象。
严重的时候会造成水稻减产20%-30%左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二、二化螟的防控方法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等对二化螟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蚜茧蜂、茶小蜂等天敌捕食二化螟幼虫,利用寄生虫寄生二化螟卵期幼虫进行控制,以及利用病原微生物对二化螟进行防治。
2.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喷雾对二化螟进行防治,如常用的杀虫剂有氧乐果、咪鲜胺、敌敌畏等,喷雾方式有空中飞喷和地面挂喷等方式。
3.机械防治采用物理方法对二化螟进行防治,如利用人工捕虫灯等吸引成虫,再进行捕杀。
使用人工捕虫灯可以在晚上进行,因为夜间是二化螟成虫活动频繁的时间。
4.生态防治通过调节田间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水稻的抗逆性,使水稻植株健壮,增强自身抵抗力,从而减少二化螟的发生。
5.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方式对二化螟进行防治,如可采用灯光和气味诱捕,或者建立雌雄二化螟幼虫诱捕网,对二化螟进行诱捕和捕杀。
三、加强防治措施,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控工作1. 预防为主,做好水稻的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水田间的杂草和秸秆,保持田间清洁干净,在水田周边设置灌溉水渠,降低水田的湿度,减少二化螟的孳生环境。
2. 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氮肥,避免适宜的氮素过多,使水稻产量适度增加,对二化螟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 科学种植,合理轮作水稻和其他作物,增加水稻的生长周期间隔,减少水稻的传播途径,降低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浅谈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浅谈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作者:孙继唐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4期水稻二化螟是本地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各时期的危害对产量影响都很大。
因其蛀入水稻茎内为害,被害株基本绝产。
为了有效控制二化螟发生危害,下面对二化螟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
二化螟也叫水稻钻心虫,全国稻区均有发生,是北方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它在水稻不同的生育期可引起不同的为害。
在水稻分蘖初期,幼龄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造成水稻枯鞘;以后逐渐分散蛀食新叶,形成枯心苗;孕穗期幼虫蛀食稻茎,形成枯孕穗;抽穗到扬花期咬断穗茎,产生白穗;灌浆到成熟造成虫株伤害;蛀入茎内易引起风折,造成倒伏。
近年来,因水稻机收,留稻茬较高,使水稻二化螟越冬成活率较高,在本地区该虫发生呈明显上升的态势。
现将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生活习性二化螟1年发生1~5代,在北方发生2代,一般以第二代为害最重。
越冬幼虫在4月下旬日平均气温15℃时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出现。
第一代幼虫于6月下旬为害水稻秧苗出现枯心,第二代幼虫于8月上旬出现,水稻稻穗受害,形成白穗,对水稻产量影响也较大,成虫白天隐藏在稻丛或杂草中,多停息在稻株离水面1.5~3.5厘米处,晚间出来活动。
成虫有趋光性,喜欢在稀植、高秆、茎粗、叶宽大、色浓绿的稻田里产卵。
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7~10厘米叶鞘上,一般每头雌蛾产卵2~3块。
每块约有卵70~80粒。
初孵幼虫喜欢群居,大多在水稻叶鞘内进食叶肉,受害叶鞘形成黄色枯状斑块。
三龄后分散开,在叶腋蛀入茎杆,并能转移到其它稻株上进行危害,严重时,一条幼虫能为害8~10株水稻苗。
2 发生规律2.1 气候二化螟不耐高温,35℃以上的高温常引起二化螟幼虫的大量死亡,一般温度在24~26℃,相对湿度在80%~90%以上,有利于幼虫成活。
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和末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多雨、潮湿、温度低、湿度大,为害重。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病虫害一直是困扰水稻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以水稻二化螟为例,常被称为钻心虫,是水稻生长期的高发虫害,一方面,不利于水稻作物增产提质,减产率在3%~30%不等;另一方面,影响并制约水稻种植效益,成为农户种植与生产的困扰。
在二化螟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各种植区越发重视二化螟的防治工作,但碍于农户技术水平、思想观念的影响,仍通过传统大量喷药等方式抑制二化螟的繁殖,此举不仅无法根除水稻二化螟,还会致使二化螟产生耐药性。
因此,需在了解二化螟生物学特性、发生与危害特点的基础上,践行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充分彰显防治技术对水稻作物的保护作用,以期为水稻种植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支持。
一、二化螟生物学特性二化螟作为水稻作物的高危虫害,隶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期雌雄蛾翅展长度不一,雌蛾翅展后长2.5厘米,雄蛾翅展后长2.0厘米,头顶尖下部圆,呈白色、灰褐色。
胸部多作为白色,翅基部为灰白色,另外,胸翅部位还可能略带褐色,其中前翅最为明显,多呈暗褐或黄褐色。
二化螟幼虫体长在2.5厘米左右,背腹部颜色不一,背部呈褐色,并有多条纵线,腹部呈白色。
虫蛹多为淡棕色,长度在1厘米左右,起初背部有明显的褐色纵线,随着其生长发育,纵线越发模糊。
通常情况下,一年内二化螟会发生两代,4~6龄幼虫多集中在稻草或田间杂草中越冬,待来年田间温度维持在15℃左右时即可羽化。
由于二化螟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因此,羽化时间多选择夜晚,并在羽化后24~48小时产卵。
二化螟产卵5天后即可啃食稻颈,致使水稻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二、发生特点有调查表明,在黑光灯和白炽灯的作用下,一代二化螟平均始见期为4月中下旬,变幅起始多集中在4月12日,变幅结束于5月17日;断蛾期一般会集中在5月下旬或6月中旬,平均变幅起始为5月12日,结束为6月20日。
另外,气候环境情况也与二化螟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作者:蔡章林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11期摘要:二化螟,是螟蛾科昆虫的1种。
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
为害禾本科植物,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
新生乡地处川东丘陵地区,常年种植水稻9200亩,近年来,由于二化螟越冬虫量增大.来年危害水稻特别严重,根据调查严重田为害率在30%以上,后期白穗、虫伤珠特别严重。
笔者通过多年基层实践并结合相关资料统计,分析二化螟发生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达到控害目的。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防治对策一、二化螟发生规律1.发生消长情况。
根据大竹县植保站病虫测报点资料记录,二化螟早发年份4月1日螟蛾始见,最迟终见年份是11月13日。
成虫始发期一般年份第1代从4月中旬至5月下旬(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第2代从6月下旬中至7月中旬(高峰期分别在6月下旬),第3代从8月下旬,一般不危害水稻。
第1代时间较长,危害时间久,造成的损失大。
2.为害特点。
我地水稻二化螟一般3代危害2代。
由于二化螟的越冬场所和成虫羽化时间不同,所以第1代发生时间拉长,一般高峰期出现在4月下旬或5月中下旬。
1代二化螟成虫在水稻叶片或叶耳上产卵,卵块孵化后若虫由叶耳进入叶鞘开始进行危害,继而叶鞘颜色由绿变黄,幼虫1、2龄是防治的最佳时间。
幼虫在3龄开始进入心叶危害。
1代二化螟在我乡水稻上普遍发生,早栽田、生长嫩绿田尤为偏重,此时水稻正处于分蘖期,若不进行防治将造成大量的枯心苗产量影响较大,严重田块损失达50%以上。
第2代二化螟孵化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如果第1代防治好,第2代发生的量就少。
2代危害的特点若虫直接钻心出现白穗、虫伤株,造成减产。
3.发生流行因素。
二化螟发生轻重与品种布局、水稻移栽期和氮肥施用过量等有关。
一般情况下,品种多、水稻抽穗不整齐,受害重;水稻播栽期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过量施用氮肥,水稻植株嫩绿,植株茂密,诱集二化螟产卵,加重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3
广 德 县 二化 螟 发 生 区域 性 差 异 的原 因及 化 防对 策
赵 鹏
( 德县邱村镇农服 中心 , 广 安徽广德 2 2 2 ) 4 27
13 . 3代二 化螟 的发 生风 险南部 山区较 北部低
近l 0余
年来 , 我县午 季作 物种 植 制 度基 本 上 均 为免 耕 撒 播 , 同时 加上 全球 气候 变 暖 , 稻 总 体 防 治 技术 的影 响 , 二 化 水 3代
螟对 水稻 的为 害 , 一直是 困扰 我县广 大农 技人 员及 农 户 的
摘
要: 对广德县 南部 山区及 北部畈 区二化螟 发生的差异性 进行 了分析 , 笔者认为 午季作物种植 制度与种植 习惯、 水
稻 种 植 期 习惯 、 以及 防 治 习 惯是 造 成 二化 螟 发 生 区 域 性 差 异 的 主 要 原 因 , 并针 对 问题 提 出相 应 的 化 防 对 策 。
大 田防治 面积较北 部 畈区大 。受大 面积 防治 的影 响 , 部 南
山区防治后 , 代二化螟为害率一般在 0 1 ~ . %之 间 1 . % 13
地 、 至某 一小 区域 内的 生境 差 异 的影 响较 大 。为 此 , 甚 笔
山区仍较 北部 畈 区为重 。 12 2 发 生期 南 早 于 北 对 比历 年 资 料 显 示 , 北 部 . 代 若
畈区大 田防治 1 代二化螟面积较大, 则当年 2代的发生南
部 山 区与北部 畈 区相 差 不 大 。若 1 二 化螟 大 田防 治 面 代 积较小 , 南部 山 区较 北部 畈 区的 2 发 生 期 明显 提 早 。 则 代 当然从 总体发 生趋 势而 言 , 代 二化 螟残 虫 量 南部 山区应 1 高于北 部 畈区 , 因受到 6月 中下 旬 1 二 化螟 大 田防 治 但 代 的影 响而有 明显不 同 。调查显 示 , 一般 年份 南部 山区 1 代 二化螟 残虫 发育进 度较 北 部 畈 区高 3% 左 右 。当北 部 畈 0 区 1 大 田防治 面积 较大 时 , 经 大力 宣传 , 0 北 部 代 如 2 9年 0
畈区1 代二化螟的大田防治面积达5%以上, 0 迕多村组甚
至达 9 % 以上 , 0 当年 1 残虫发 育进 度调查 显示 , 、 相 代 南 北
加重 , 生格局 也 由以 前 的不 完 全 3 向完 全 3 转 化 。 发 代 代 广德 县南 部 为 山 区 , 田 面 积 约 占全 县 水 田总 面 积 的 水
一
个 重要 的植 保 问题 。一 般 年份 3代 二化 螟 的 为 害 率在
显示 , 县 1 广德 代二 化 螟 的为 害 程 度南 部 山 区明 显偏 重 ,
一
7 %左右 , 但个别 田块或区域因 2代防治不力造成 3代严
重 为害甚 至倒 伏 的情 况屡 见不 鲜 。分 析 20 以来 , 3 03年 因 代 二化螟 为 害 而 倒 伏 的 田块 和 区 域 均 发 生 在 北 部 畈 区 。 而南 部 山 区由于移 栽偏 早 、 收割 期 在 8月底 至 9月 初 ( 收 割期 较北 部 畈区早 1d以上 )则 反 而 没 有 3代 二 化 螟严 5 , 重 为害 的风 险。
关键词 : 二化螟 ; 区域性差异 ; 因分析 ; 原 化防对策
中 图分 类 号 ¥ 3. 1 . 4 5 1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7 3 (0 2 0 0 7— 7 1 2 1 )7—17— 2 3 0
二化 螟是水 稻上 的一 种主要 害虫 , 县作 为 纯单 季 广德 稻区, 二化螟 的发 生与 为害一 直 占水 稻螟 虫总 量 的绝对 多 数 。进入 新世纪 后 , 化 螟 的发 生 势 头更 加 迅 猛 , 二 已成 为 我 县最 主要 的植 保 防治对 象 。但 由于 二化 螟是本 地 虫 源 , 它的发 生除受 具有 广泛 意义 的气 候 等 因素 影 响外 , 受本 还
者对 广德县南 部 山区 及北 部 畈 区二 化 螟 发生 的差 异性 进
行分析 , 提 出相应 的化 防 对 策 , 并 以期 为化螟 发 生的差 异性 北
近 1 年来 , 气候 变暖 、 O余 受 种植 制度 变革 及 螟虫 的 主 动适应 性等 各种 因素 的影响 , 德县二 化螟 的为 害均 有 所 广
般 防治前 平均 为害 率 在 2% 一 % 之 间波 动 , 分 田块 5 部 因疏 于 1 的大 田防 治甚至 翻耕重 栽 ; 代 北部 畈 区 因为移 栽
偏迟 , 注重秧田期防治, 总体 1 代二化螟发生较南部为轻 ,
一
般 防治 前 为害 率在 0 4 ~3 之 间波 动 。但 南 部水 稻 .% %
左右 。
乡镇 之间 , 村组 之间 二化螟 的发 生都有 所不 同。北 部为 畈 区 , 田面积 、 片种植 面积均 较大 , 于耕 作 , 体来 讲 , 水 连 便 总 北部 畈 区二 化螟 的发 生 大 同 小异 。但 就 南 部 山 区及 北 部
畈 区而言 , 受各 种 因素 影 响 , 化螟 在 南 部 及北 部 总 的 发 二 生趋 势及为 害 明显不一 。 1 1 1 2代二 化 螟为 害南 部 重 于北部 . 、 近 l a调查 资 料 O
2 % 。受 山体 地形 的 影 响 , 0 田块及 水 田的 连 片面 积 较 小 ,
近 。2 1 年 由于 移栽后 持续 阴雨 的影 响 , 部 山区 1 01 南 代二 化螟 大 田防治 面积极低 , 以同期 ( 则 7月 1 日) 代二化 螟 4 1
残虫发育 进度 相 比, 部畈 区反 而 较南 部 山 区高 7 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