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发生原因与防治

合集下载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

一、危害症状危害分孽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

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

枯心苗白穗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20-31毫米。

雌蛾前翅近长方形,灰黄至淡褐色,外缘有七个小黑点;雄蛾体稍小,翅色较深,中央有三个紫黑色斑,斜行排列,后翅白色。

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长方形鱼鳞状卵块,上盖透明胶质。

幼虫: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头淡褐色,体灰白色,背面有五条紫褐色纵线,最外侧纵线从气门通过,腹足趾钩双序全环或缺环,由内向外渐短渐稀。

蛹:长约10-13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尚可见五条褐色纵线,中间三条较明显,后期逐渐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

成虫蛹幼虫卵三、地理分布全国稻区均有二化螟,根据地形、耕作制度等因素,全国稻区可分为以下5个发生区:1、长江流域发生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湘东北、江西、安徽、江苏、浙北、上海等,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二化螟以3代为主,部分地区时有4代发生。

2、南岭发生区:包括广西、广东、湘南、福建、浙东南等地区。

3、云贵高原发生区:以云南、贵州为代表,由于山区立体气候以及相应的农业结构,螟虫种类多样。

4、海南热带发生区:以海南岛为代表,系热带型气候,发生代次多。

5、三北温带发生区: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稻作区。

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在中国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

四、生活史和习性螟蛾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

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

一、危害症状危害分孽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枯心苗白穗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20-31毫米。

雌蛾前翅近长方形,灰黄至淡褐色,外缘有七个小黑点;雄蛾体稍小,翅色较深,中央有三个紫黑色斑,斜行排列,后翅白色。

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长方形鱼鳞状卵块,上盖透明胶质。

幼虫: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头淡褐色,体灰白色,背面有五条紫褐色纵线,最外侧纵线从气门通过,腹足趾钩双序全环或缺环,由内向外渐短渐稀。

蛹:长约10-13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尚可见五条褐色纵线,中间三条较明显,后期逐渐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

成虫蛹幼虫卵三、地理分布全国稻区均有二化螟,根据地形、耕作制度等因素,全国稻区可分为以下5个发生区:1、长江流域发生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湘东北、江西、安徽、江苏、浙北、上海等,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二化螟以3代为主,部分地区时有4代发生。

2、南岭发生区:包括广西、广东、湘南、福建、浙东南等地区。

3、云贵高原发生区:以云南、贵州为代表,由于山区立体气候以及相应的农业结构,螟虫种类多样。

4、海南热带发生区:以海南岛为代表,系热带型气候,发生代次多.5、三北温带发生区: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稻作区.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在中国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

四、生活史和习性螟蛾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

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

2013 年崇阳县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013 年崇阳县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 0 1 4 年第 2 7 卷第 7 朝 殴 月于 { J j

早; 5月气温偏高 , 有 7次 降水过程 , 降雨偏多 , 有利于第一代 二化螟的发生 : 6月有 I 1 次 降水 过程 , 降水 日数 略偏 多 . 7月 气温正常偏高 , 降雨正常偏少 , 较有利 于二 代二化螟 的发 生 ; 8月上旬至 中旬中期 , 气温 明显 偏高 . 高温 日数 多 , 对 三代二
1 . 2 一代 发 生 轻 . 二 三 代 发 生 偏 重
秧和机插秧 。 多 种育秧方式并存 , 同时插秧期 干旱 严重 , 大部 分 田块 等雨 栽秧 . 致使播 期拉长 . 从 5月初 开始至 6月 1 0日 都在插秧 栽培方式 的多样性及栽培 时间的不固定性 . 致使 水 稻生育进度参 差不齐 . 增 加了桥梁 田的数量 . 有利于三化
螟 的发生和为害
通过 对近几年 的灯测及 田间调查资料分 析得知 . 一代三
化螟 田间发生 较轻 . 6月下 旬在重发 区域仅 可查见三 化螟造 成 的少量 枯心苗及幼虫 二代 和三代三化螟发 生为害偏重 .
二代 三化螟 田间蛾量 偏多 . 是造 成 田间 白穗 的主要虫 源 : 三
2 . 1 . 2 轮作 稻油轮作模式是乐至县 的主要耕作方式 . 农 民一 般在水稻播种后 立即排水 .这有利于稻桩 内三化螟 的存 活 .
稻 田安装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 .可诱 杀二 化螟 成虫 .
减少 田间落卵量
3 . 3 化 学 防 治
2 9日, 8月 3 1日、 9月 5 —6日均 出现 降水 过程 , 8月底 至 9 月上 中旬气温偏低 . 有利于第三代二化螟 的发生
3 防治 措施
狠抓第一代二化螟 的防治 . 有 效控制第二代 二化螟 的发 生 第一代二化螟为害的 田块多 . 要集 中打歼灭战 : 一代二化 螟初龄幼 虫蛀害 叶鞘 的时 间长 , 有7 ~ 1 0 d ( 二代 二化螟群 集

东北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东北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Oc c u r r e n c e R e g u l a r i t y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C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o f C h i l o s u p p r e s s a l i s ( Wa l k e r )i n No r t h ・
Ke y w o r d s :
s u p p r e s s M i s ( w lk a e r ) ; R i c e ; O c c u r r e n c e r e g u l a i r t y ; P r e v e n t i o n C o u n t e me r a s u r e s
冬代螟虫的死亡率 。 2 . 3 二化螟抗 药性的增强 二化螟抗性发展迅 速是 因长期
1 二化 螟在 东北 地 区的发 生特点
1 . 1 二化螟在 东北地 区一 年发生 2 代 二化螟第 一代螟蛾 在5 月上 中旬 越冬代 成虫开 始羽化 , 5 月 下旬至 6 月 中旬进
人 羽化盛期 , l 代螟 幼虫大都在 6 月上旬初 见 , 6 月 中旬 出现 枯鞘 , 7 月上旬开始 出现枯 心苗 , 为害盛期在 6 月 中旬至 7 月 中旬 , 直到 7 月下旬 l 代幼虫为害结束 ; 第二代螟蛾始见期在 7 月 中旬 , 盛发期在 8 月 上旬 。2 代卵始见于 7 月下旬 , 7 月末
Ab s t r a c t : C h i l o s u p p r e s s Mi s i s o n e o f t h e ma i n p e s t s o f r i c e .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C h i i o s u p p r e s s a l i s p o s e s s e io r u s t h r e a t t o h i g h y i e l d a n d q u a l i t y f o r i c e b e c a u s e o f c l i ma t e wa r mi n g, ic r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t h e e x t e n s i o n o f h i g h — y i e l d i n g v a r i e t i e s a n d i n s e c t i c i d e r e s i s t a n c e . Th i s p a p e r b i r e l f y a n a l y s e s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r e g u l a it r y a n d t h e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i n c r e a s e , a n d p r o p o s e s a p p r o p i r a t e c o n t r o l me a s u r e s .

淮北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和演变及综合防治对策

淮北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和演变及综合防治对策
. 以上 , 的 品种 达 5倍 之 多 ( 5倍 高 见表 期 , 中旬 至 7月 上旬 造成 枯孕穗 、 伤株 。 代二 粳 稻 品种 的 1 6月 虫 二
) 化 螟 在单 季 稻上 的危 害期 自 7月 中旬 初 到 8月 下旬 1 。
表 1 不 同 品 种 一代 二化 螟 大 田枯 鞘 率 及 活 虫数
在 0 3 ℃之 间 , 度 7 %以上 时 , 利 于 湿 O 有 二化 螟 是螟 蛾 科 昆虫 的 1 , 名食 心 虫 、 心 螟 孵 化 ; 2 ℃~ 0 种 俗 蛀 二 虫 、 秆 虫 等 , 害禾 本 科 植 物 , 取食 十字 花 科 蔬 幼虫 的发 育 。受持 续多 年 暖冬 影 响 , 化螟 冬后存 活 蛀 为 也 0 显著 高 于 2 0世 纪 9 0年代 前期 . 菜 和各种 杂草 。以幼虫 在稻茬 、 草及其 他 寄主植 物 率普 遍在 8 %以上 , 稻
摘 要 : 十 年 来 , 代 螟 种 群 迅 速 上 升 。 笔 者 从 二 代 螟 发 生 规 律 及 造 成 二 化 螟 上 升 的 原 因进 行 了详 近 二
细剖析 , 此提 出 了综 合 防治对 策 。 明确提 出消灭越 冬 虫源 , 用灯 光诱 杀 , 据 利 调整 播期 达到 栽1. 00 0 1
二 化螟 种群 的上 升起 了一定 促 进 作用 。轻 型栽 培 技
摩i 旌 地 2j 斜j
佳 多频 振 式 杀 虫灯 对 二代 螟 成 虫 有 较好 的诱 杀
术 具有 省 工 、 时 、 费 用 , 广 大农 民推 宠 , 省 省 为 由最初 作 用 , 有环 保 、 具 安全 、 效 等特 点 。对有 机稻 生产 提 有 的七 、 千亩发展到现在的 1 八 0万 亩之 巨 , 为 二 化 供 了最 新 灭 虫 方 法 , 控 制 有 效 面 积 达 3 也 可 O亩 , 低 降 螟越 冬提 供 了充足 的食 料 和越 冬场所 。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病虫害一直是困扰水稻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以水稻二化螟为例,常被称为钻心虫,是水稻生长期的高发虫害,一方面,不利于水稻作物增产提质,减产率在3%~30%不等;另一方面,影响并制约水稻种植效益,成为农户种植与生产的困扰。

在二化螟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各种植区越发重视二化螟的防治工作,但碍于农户技术水平、思想观念的影响,仍通过传统大量喷药等方式抑制二化螟的繁殖,此举不仅无法根除水稻二化螟,还会致使二化螟产生耐药性。

因此,需在了解二化螟生物学特性、发生与危害特点的基础上,践行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充分彰显防治技术对水稻作物的保护作用,以期为水稻种植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支持。

一、二化螟生物学特性二化螟作为水稻作物的高危虫害,隶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期雌雄蛾翅展长度不一,雌蛾翅展后长2.5厘米,雄蛾翅展后长2.0厘米,头顶尖下部圆,呈白色、灰褐色。

胸部多作为白色,翅基部为灰白色,另外,胸翅部位还可能略带褐色,其中前翅最为明显,多呈暗褐或黄褐色。

二化螟幼虫体长在2.5厘米左右,背腹部颜色不一,背部呈褐色,并有多条纵线,腹部呈白色。

虫蛹多为淡棕色,长度在1厘米左右,起初背部有明显的褐色纵线,随着其生长发育,纵线越发模糊。

通常情况下,一年内二化螟会发生两代,4~6龄幼虫多集中在稻草或田间杂草中越冬,待来年田间温度维持在15℃左右时即可羽化。

由于二化螟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因此,羽化时间多选择夜晚,并在羽化后24~48小时产卵。

二化螟产卵5天后即可啃食稻颈,致使水稻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二、发生特点有调查表明,在黑光灯和白炽灯的作用下,一代二化螟平均始见期为4月中下旬,变幅起始多集中在4月12日,变幅结束于5月17日;断蛾期一般会集中在5月下旬或6月中旬,平均变幅起始为5月12日,结束为6月20日。

另外,气候环境情况也与二化螟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时间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时间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时间水稻二化螟,又名钻心虫,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害虫,也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常发性虫害,有着发生时间长、难度大、危害严重等特点,成为了水稻种植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需要及时防治。

现将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时间介绍如下。

一、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二化螟在稻桩、稻草和其它田间禾本科等作物残体内越冬,5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

它以幼虫蛀茎危害,侵害水稻时,初孵幼虫首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造成枯鞘,然后,随着虫龄的增大,幼虫开始蛀食心叶和茎秆,并由群集危害变为分散转移危害。

由于水稻生育期不同,危害症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前期,被害水稻形成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则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鞘)和虫伤株。

枯心苗和白穗对水稻的产量损失主要是减少每亩有效穗数,虫伤株对水稻的危害则是明显降低千粒重和增加空瘪粒,受二化螟危害后的水稻还易引起倒伏,造成减产。

二、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时间水稻二化螟的最佳防治时间是在7月上旬。

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成虫羽化时间不同,发生时间拉得很长。

一般年景一代成虫从5月上旬到7月下旬,二代从8月中旬开始到9月中旬,因此,每一代别一次防治很难控制其危害。

根据二化螟发生期长的特点,防治上必须贯彻“狠治一代压低基数,决战二代保丰收”的策略。

主要依据:一是一代发生在秧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

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因此,二化螟的防治必须抓住7月上旬一代发生的有利时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人结语】为了保证水稻种植的稳产高产,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时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水稻二化螟是一种危害水稻的害虫,主要为害水稻叶片、茎和穗部,造成叶片黄化、枯萎、穗减少甚至全失,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以下是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加强水稻种植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枯死叶和杂草,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积水。

选择适合水稻生长习性的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农药等,喷雾防治。

2. 药剂防治:根据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症状,选择适当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阿维菌素、氟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四氟乙烯、嘧啶核苷酸等。

在使用药剂时,要注意合理用药时间、用药量、用药方式等,避免过度用药和产生不良反应。

3. 虫口控制:利用灯光或药剂进行虫口控制,减少二化螟的种群数量。

灯光防治是利用水稻灯光吸引二化螟,然后利用药剂将其杀死。

药剂防治可以使用含有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成分的喷雾剂,如嘧啶核苷酸、阿维菌素等。

4. 物理防治:利用天敌进行防治,如鸮鸟类、蜘蛛、蚂蚁等。

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通过捕捉、捕杀等方式控制这些天敌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二化螟的发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农业防治、药剂防治、虫口控制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稻种植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防治方法。

同时,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过度用药和产生不良反应,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原因与防治
[摘要] 水稻是辽中县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大约在40
万h㎡。

二化螟是我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春季节气温的偏高,耕作制度的改变,该虫害为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未防或防治不力的田块枯心率或白穗率一般可达2.5%~6.0 % ,高者可达15%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

先将这种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94-02
一、二化螟形态习性及其为害症状
水稻二化螟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卵为扁平椭圆形,卵长1.2m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幼虫浅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

在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蛹黄棕色。

成虫为体长10~15毫米黄褐色小娥子,15~16℃时成虫羽化。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症状表现是不同的。

幼虫钻蛀水稻茎杆为害。

卵孵化后,爬至茎秆,咬孔侵入鞘内或茎秆内。

在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在孕期至抽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和白穗;在灌浆期至乳熟期为害,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即秕粒增多。

在辽中县一般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等寄主上越冬。

二、二化螟加重危害的原因
1.越冬幼虫数量增加
据调查,从2009~2012年四年里,每百穴越冬幼虫数分别为53头、54头、61头、58头。

越冬幼虫最多达72头/百穴。

虫源基数逐年增加,是二化螟为害逐年加重的根本原因。

2.土壤耕作对二化螟发育有利
辽中县部分稻田翻旋较晚,一般都在泡田的前几天进行,且翻旋较浅,这对稻茬中越冬幼虫的杀伤作用较小,而使幼虫能正常化蛹、羽化。

3.稻草的燃烧率降低,也造成越冬虫量的增加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稻区的农民大部分用液化气作为生活燃料,使大量稻草存留下来,造成稻草中越冬幼虫大量存活,也增加危害的虫源。

4.插秧早为二化螟提供产卵好场所
辽中县大部分乡镇插秧较早,每年于5月上旬开始插秧,5月15日已基本结束,这些地区的水稻发育早、生长过快,进入6月中旬,植株长势高大茂盛。

二化螟成虫喜产卵于长势高大茂盛植株的叶片或叶鞘上,一代幼虫蛀食叶鞘,造成枯鞘,如果此时稻田水层较深,初孵幼虫先少量啃食叶片,蛀食叶片中脉,造成这部分地区水稻受害较重。

5.肥水管理不科学
5.1施肥不合理
一般地块施标氮应该不超过105kg/h㎡,而部分农民为提高产
量盲目提高氮肥的施用量,施标氮达1500 kg/h㎡以上,且不注意与磷、钾、微肥的合理搭配,使部分水稻前期生长过盛,二化螟集中产卵危害,造成一代二化螟危害加重。

使水稻枯心率大增。

部分地块水稻在幼穗分化期施氮肥过多,叶色深绿,诱集二化螟产卵危害,造成二代二化螟危害加重,使水稻虫伤株和枯穗率增加。

5.2灌水间断,加重危害
部分水田常因水紧缺,间断灌水,造成田土干裂,稻苗瘦弱,不适合二化螟取食,二化螟转株危害频繁,造成枯心率增加。

6.防治不科学
6.1未做到适期防治
一方面兼防不适期。

近几年大部分农民注重防治稻水象甲,所用药剂可防治二化螟,认为防治稻水象甲也可兼防二化螟,事实上对插秧晚的地块确实起到了兼防的作用,且效果较好,但因大部分地块插秧早,防治越冬代稻水象甲一般在6月初,而辽中县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一般在6月下旬前后,所以在大部分地块防治越冬代稻水象甲兼防一代二化螟效果并不显著。

另一方面,有的农民不掌握在二化螟初孵幼虫未钻入土之前或在3龄期前为用药适期,造成防效不高,危害得不到控制。

6.2忽视二代二化螟防治
由于水稻后期生长过快,植株长势高大繁茂,不便于田间喷洒农药。

此外,二代二化螟危害症状除枯孕穗和白穗外,幼虫分散为害后出现虫伤株,但从外表不易分辨健株和虫伤株。

更不了解造成的
损失,使大部分农民忽视对二代二化螟的防治,这不仅导致二代二化螟为害加重,而且也为下年增加了越冬虫源基数。

7.长时间使用同种药剂,使二化螟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效
长期使用杀虫双同一种农药,使二化螟对杀虫双产生了抗性。

8.冬季气候变暖也使二化螟越冬幼虫死亡率降低,导致第二年虫源基数增加,危害加重。

9.水稻品种抗虫性减弱,部分地区栽种品种为不抗虫或抗虫性差的品种,导致二化螟为害加重。

三、防治方法
1.栽培措施防治
适时调节水稻插秧期,加强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料,减少氮肥施用量。

做到氮、磷、钾、微肥合理搭配,根据不同肥力的地块确定不同施肥量,也要根据植株的具体情况酌情施肥,保证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水稻自身抵抗能力,从而减轻二化螟危害。

在二化螟幼虫老熟化蛹前,将田水排干,保持地面湿润,使幼虫下到稻株基部化蛹。

在化蛹高峰期,田间灌水17~20cm,保持3~4d,灭蛹。

二化螟危害期要浅水勤灌,使稻苗生长健壮,减少二化螟转株危害。

2.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二化螟成虫进入盛发阶段,采用黑光灯诱杀,效果更好。

3.人工防治
人工从基部拔出受害株,即一代的枯心苗,二代的枯孕穗和白穗。

二化螟幼虫有先集中后分散转移的习性,在螟卵盛孵到幼虫转株前,将虫伤株拔除,带出田外沤肥,可消灭大量幼虫,防止转株危害。

水稻收割时齐泥低割、秋翻、春前处理完稻草等,杀死部分越冬幼虫,减少虫源基数。

4.药剂防治
4.1适期用药全程防治
防治一代二化螟根据调查情况,在二化螟孵化高峰期后10d内施药,如等到幼虫钻入稻茎后,药剂难以接触到虫体,使得一般药剂的防治效果不好。

辽中县一般年份在6月下旬前后防治一代二化螟,在二代二化螟孵化始盛期至高峰期用药防治效果较好。

既要防治一代也要防治二代。

4.2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选用高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药剂,防治第一代二化螟在6月中下旬见幼虫枯鞘时,每亩地用18﹪杀虫双水剂250~30ml,或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45~60g,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8g,对水喷雾,也可用杀虫双撒滴剂250~300ml甩施,施药后保水5~7d,插秧早、虫害重地块应隔7~10d再施药一次。

上述药剂除杀虫双外,都可用于第二代二化螟的防治。

防治适期在8月上旬。

防治二化螟还得看稻田天敌情况,寄生二化螟的天敌有很多,主要有卵寄生的赤眼蜂,幼虫寄生的绒茧蜂及捕食性天敌蜘蛛等。

当天敌数量较大时,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