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喹硫磷杀二化螟效果,使用喹硫磷的注意事项

喹硫磷杀二化螟效果,使用喹硫磷的注意事项喹硫磷对二化螟的灭杀效果较好,该药物对害虫有胃毒、触杀作用,且可以渗透植物的组织,能有效防治害虫。
防治水稻二化螟,可亩用25%乳油150-170毫升兑水做喷雾处理,防治水稻叶蝉,可亩用25%乳油120-150毫升兑水做喷雾处理,防治水稻瘿蚊,可亩用25%乳油170-220毫升兑水做喷雾处理。
一、喹硫磷杀二化螟效果1、喹硫磷对二化螟的效果喹硫磷(25%喹硫磷乳油)灭杀二化螟(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较好,该药物对害虫有胃毒、触杀以及一定的杀卵作用,而且能够渗透植物的组织和器官。
2、喹硫磷使用方法(1)防治水稻二化螟,亩用25%乳油150-170毫升兑适量清水,然后进行喷雾。
(2)防治水稻叶蝉,亩用25%乳油120-150毫升兑适量清水,然后进行喷雾。
(3)防治水稻瘿蚊,亩用25%乳油170-220毫升兑适量清水,然后进行喷雾。
(4)防治水稻褐边螟,亩用25%乳油170-220毫升兑适量清水,然后进行喷雾。
(5)防治柑橘蚜虫,亩用25%乳油60-80毫升兑适量清水,然后进行喷雾。
二、使用喹硫磷的注意事项1、该药物的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季作物最多只能使用3次。
2、该药物对于水生动物和蜜蜂而言有剧毒,不可在鱼塘、河流、养蜂场周围使用。
3、该药物对多种害虫的天敌有毒害作用,用药前需避开害虫天敌。
4、该药物可以和其他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轮换使用,以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时间。
5、施药前,应做好防护措施,穿戴手套、口罩、操作服、护目镜等防护用品,期间不能饮食、抽烟。
6、未用完的药液应妥善处理,严禁倒入池塘等水域中,也不能在池塘等水域中清洗施药器械。
7、废弃的包装物要深埋或焚毁,不能作为其他用途,一次没有用完的药液可继续原装密封保存。
黑龙江省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1 发 生 规 律
二化 螟 在黑 龙 江 省 每年 发 生一 代 至 一代 半 。 越 冬 幼 虫 在 5月 下 旬 开 始 化 蛹 ,最早 为 5月 2 1 日, 蛹 盛期 在 6月 上 、 化 中旬 , 直可 持 续 到 6月 一
下 旬 , 晚化 蛹 时 间在 6月 2 最 9日, 期 平 均 1 . 蛹 09 d 。成 虫羽化 初期 为 6月初 , 始现 期在 5月 3 1日,
秕 粒 , 水稻产 量 影响很 大 。 对
产 卵最 短 2 d 最长 9 d 平 均 55 d 、 , . 。成虫 寿命 最
短 2 d 最 长 1 , 均 65 d 、 1d 平 . 。成虫产 卵始期 在 6
月上 旬 , 最早 产 卵时 间 出现在 6月 7 日, 盛期 在 6 月 中旬 末 至下旬 , 卵一 直可持 续到 7月上 旬 。 产 卵 期 最 短 5 d最 长 9d 平 约 7 d 、 , 。幼虫孵 化初期 为
中 图分 类 号 : 4 5 1 2 . ¥ 3 .1 1 文 献 标 志码 : B 文 章 编 号 :6 3 6 3 (0 0 0 — 0 4 0 1 7 — 7 7 2 1 )6 0 6 — 2
二 化 螟 [hl u pesl ( le) 鳞 翅 目 C i sp rsa sWa r 属 o i k 1 螟 蛾科 昆虫 , 名钻心 虫 、 秆虫 等 。1 9 别 蛀 9 8年该 类 昆虫在 黑龙 江省 阿城 市 、五常市 田问出现并 发 生
术
。
球 妊
V1 0 o4 N. . 6 0
黑龙 江 省 水 稻 二化 螟 的发 生规 律 与 防治 措 施
魏 中华
( 龙 江 省 农业 科 学 院 绥 化 分 院 , 龙 江 黑 黑 绥 化 1 2 5 ) 5 0 2
二化螟防治措施

二化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化螟防治措施: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二化螟进行控制,如放养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蜈蚣等,或者使用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制剂。
2. 化学防治:在二化螟幼虫孵化初期喷洒杀虫剂,如辛硫磷、敌百虫等。
3. 物理防治:如设置黄板、蓝板等诱捕器,利用二化螟的趋光性进行防治。
4. 农业措施:合理安排作物种植时间和布局,避免二化螟的繁殖和传播。
5.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清洁,及时清除枯萎植株和杂草,减少二化螟的栖息和繁殖场所。
6. 抗性品种选择:选择对二化螟有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降低其危害程度。
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简要防治策略2

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简要防治策略药剂防治水稻螟虫会造成污染,增加种植成本,只要采取恰当的种植方法,一样可以较好的控制螟虫为害。
1. 处理稻桩:冬前或第二年3月底前翻耕泡田,灌水淹没稻桩,拾毁残存稻桩,铲除田边杂草(特别是茭白)残株,能杀死大部分越冬虫蛹。
晚稻种植前及早耕翻土壤,放水泡田,将稻桩翻埋入土,可消灭部分幼虫。
2. 灌水杀蛹:即在螟虫初蛹期采用烤、搁田或灌浅水,以降低化蛹的部位,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经3至4天,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会被淹死。
深浅交替进行,可杀死大量幼虫。
3. 立秋后插田:晚造过早插田使螟蛾有了在本田期产卵的机会,提倡立秋后插田,尽量缩短插田持续时间,在秧田移植前恰当施用“送嫁药”。
4. 统一种植时间:同一片地区种植的水稻,栽秧时间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以免造成交叉为害。
5. 合理处理早造稻杆:早造收割后的稻杆切勿直接投入稻田中,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将稻杆铺到玉米、茶叶、油茶等其他作物田中,既可以控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作为绿肥,水稻害虫不会在其他作物上为害。
将稻杆烧成草木灰后再施入田中也可避免螟虫为害,但造成一定空气污染。
将稻杆发酵堆肥也可以避免螟虫为害,但时间周期过长。
6. 药剂防治:一般在低龄阶段即盛孵期至1、2龄幼虫盛发高峰期施药,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氯虫噻虫嗪、阿维菌素等有效成分的药剂。
施放农药时,切勿在同一片田中长期使用同种有效成分的农药,会严重影响防治效果,最好是几种农药交叉轮流使用。
目前推荐使用杜邦的康宽、先正达的福戈、拜尔的稻腾,这三种均是高效低毒农药。
双季连作稻区,秧苗移植前施药一次,本田一造二次药,第一次水稻分蘖后至园秆期、第二次水稻破口前后。
单季中稻,可在分蘖盛期、园秆拔节、孕穗后期各施药一次。
采用低浓度药液直射喷洒法,田间尽量保持浅水层,尽量避免在暴雨前施药,施药后需要控制排水时间,力求在3天内不排水,不让农药浓度较高的稻田水排出。
水稻螟虫的防治方法

水稻螟虫的防治方法水稻螟虫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以幼虫在水稻植株内部为食,造成水稻叶片、茎部的被害,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螟虫,农户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为您介绍水稻螟虫的防治方法,希望对您的种植生产有所帮助。
一、生物防治1. 引入天敌引入天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
通过在水稻田中释放天敌,如绵蚜茧蜂、蚜虫天敌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螟虫的数量。
这些天敌会寻找并吞食水稻螟虫,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治作用。
2. 发展生物防治菌剂生物防治菌剂是一种绿色的防治水稻螟虫的方式。
可以利用若干种真菌和细菌制备生物农药,喷洒到水稻田中,可以迅速杀死水稻螟虫成虫和幼虫,从而达到控制水稻螟虫数量的目的。
这种方法在防治水稻螟虫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环境没有污染。
二、化学防治1. 合理施用农药在水稻螟虫的严重发生期,可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在使用农药时,要选择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用,保证农药的使用量和农药的使用频次。
也要避免使用单一种类的农药,以免产生抗药性。
2. 定期清理田间杂草水稻田间的杂草是水稻螟虫的重要食源和栖息地,如果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可以有效减少水稻螟虫的数量。
清理田间杂草还可以改善水稻田的通风条件和阳光照射条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三、农业防治1. 种植抗病虫害水稻品种在种植水稻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比如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可以减少水稻螟虫的发生。
这些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还可以减少农作物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2. 合理密植适当密植水稻,可以有效减少水稻螟虫的发生。
因为在密植的情况下,水稻植株的间距较小,水稻螟虫很难在田间找到合适的生长环境,从而有效减少水稻螟虫的数量。
四、物理防治1. 黑灯诱捕可以使用黑灯诱捕水稻螟虫。
在水稻田中设置黑灯,吸引水稻螟虫飞来,然后再使用捕虫网等物理方法将水稻螟虫捕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农户迅速减少水稻螟虫的数量,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
实验室二化螟的养殖方法

二化螟的饲养技术一.水稻的种植1.浸种我们选择的是扬稻6号,根据虫量大小和水稻的生长状况,适时适量的选择将水稻种子放入容器内,冲入能没过水稻种的自来水,将浮起的秕谷和烂谷滤掉。
浸泡2-4天,每天换水。
2.盖种将露白的种子放在托盘上,用纱布盖住2天左右,注意保湿。
挑出发霉的种子和米粒,避免水稻苗的污染霉变,影响虫子的饲养。
3.播种盖种后,视种子的发芽状况,准备播种。
在玻璃缸内铺一层滤纸,喷上冷水,将种子均匀撒在滤纸上,此时喷水可以稍大量些,减少喷施次数,但必须确保滤纸是湿的。
4.移虫稻苗长到5cm左右的高度就可以放虫进去饲养,每天都需要浇水,以滤纸保持是湿的为标准。
二.虫子的饲养1.卵块的处理剪出的卵块放置在培养皿中,每天观察卵块的状况。
卵块发黑时,需要放在蜡纸折成的凹槽上,然后放入有水稻苗的玻璃缸内。
2.幼虫的饲养(1-3龄)卵块放入后,很快就会出虫,幼虫会爬入缸子内取食水稻。
此时注意保持缸内水分,但要控制好水量,以倾斜时缸底没有积水,但滤纸湿润为标准。
因为有积水的话,幼虫很可能会淹死,最好每天喷两次水,少量多次。
3.幼虫的饲养(3龄以上)三龄以上的幼虫抵抗力较强,此时可以适当多喷些水。
虫子进入暴食期后,若缸子底部被吃的很厉害,只要喷入少许水就好。
如果水稻被取食的颜色发黄,虫子都往缸顶上爬,即可为虫子换苗。
4.换苗先将缸壁上的虫子用毛笔或镊子放入新苗的缸子,然后将旧稻苗分次取出少部分放在托盘中,寻找虫子放入新苗缸。
最后将旧稻苗放在一个空缸子内两天,每天观察有无虫子出现,并将发现的虫子放入新苗缸内。
如果没有再发现虫子即可倒掉。
5.化蛹如果虫子出现吐丝、穿孔,且在缸底有苗可吃的状态下,虫子往上爬(一般为6龄虫),表明虫子快要化蛹。
抽取几张面巾纸放在缸内稻苗上,给虫子化蛹,面巾纸的量可根据缸内虫量进行适当选择。
6.蛹的处理每天检查缸中面巾纸,如果有蛹出现要取出来,分雌雄放置在两个培养皿中,记下日期并放入一个湿棉球保持湿度。
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水稻二化螟是一种危害水稻的害虫,主要为害水稻叶片、茎和穗部,造成叶片黄化、枯萎、穗减少甚至全失,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以下是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加强水稻种植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枯死叶和杂草,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积水。
选择适合水稻生长习性的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农药等,喷雾防治。
2. 药剂防治:根据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症状,选择适当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阿维菌素、氟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四氟乙烯、嘧啶核苷酸等。
在使用药剂时,要注意合理用药时间、用药量、用药方式等,避免过度用药和产生不良反应。
3. 虫口控制:利用灯光或药剂进行虫口控制,减少二化螟的种群数量。
灯光防治是利用水稻灯光吸引二化螟,然后利用药剂将其杀死。
药剂防治可以使用含有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成分的喷雾剂,如嘧啶核苷酸、阿维菌素等。
4. 物理防治:利用天敌进行防治,如鸮鸟类、蜘蛛、蚂蚁等。
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通过捕捉、捕杀等方式控制这些天敌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二化螟的发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农业防治、药剂防治、虫口控制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稻种植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防治方法。
同时,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过度用药和产生不良反应,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技术方案】2017年水稻二化螟综合治理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2017年水稻二化螟综合治理技术方案二化螟是我省(浙江省,下同)水稻重大害虫之一。
近年来,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缺乏防治二化螟的高效药剂,危害逐年加重,防控形势严峻,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防控水稻二化螟为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确保“农药零增长”行动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方案。
1治理策略强化区域治理,主攻抗性二化螟重发区域。
坚持综合治理,运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压低虫口基数;加强虫情监测预警,抓住关键节点,科学使用农药进行应急防控,“狠治一代,巧治二代,重视穗期”,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强度,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危害,保障水稻生产、稻米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2治理区域单双季混栽区(包括稻—茭白、稻—玉米、稻—菜混栽区),重点是二化螟对主治药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地区。
3主要技术(1)监测预警在二化螟发生严重地区增设二化螟的监测点,加强对二化螟重发区域的虫情监测,提高预报准确率,明确防治时间、防治对象田,提高防控成效。
(2)农业防治① 减少插花种植。
单双季稻混栽区提倡集中连片种植,尽量避免插花种植,减少二化螟桥梁田。
② 适期播种。
单季稻区视当地实际,适当推迟播种期,宜在5月20日以后播种,减少二化螟落卵量。
③ 集中育供秧。
推广集中育供秧,做好带药下田,减少大田防治压力。
④ 稻桩处理。
提倡低茬收割,晚稻收获时尽量降低稻桩高度。
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开展秸秆粉碎,减少越冬虫量。
⑤ 灌水杀蛹。
根据当地监测,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对冬闲田进行翻耕,将残留稻桩、稻草翻入土中,并灌水淹没(低茬收割或粉碎稻桩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没稻桩),保持5~7天,杀灭越冬螟虫,降低虫源基数。
(3)生态调控① 种植诱虫植物。
在稻田机耕路两侧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丛间距3-5m,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二化螟在水稻上的着卵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8321.4-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8321.8-200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8321.9-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15792-2009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 实施细则
3.1农业防治
3.1.1 稻田耕沤灭螟
在早春二化螟化蛹初期(赣南地区3月20日前,赣中地区3月25日前,赣北地区4月1日前),采用烤田或搁田的办法,使二化螟老熟幼虫趋向稻株基部化蛹,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浸沤5-7d后翻耕,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1.2 清除有虫株
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现田间有枯鞘、枯心、枯孕穗等被害株时,应及时拔除,带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虫量,防止幼虫转株为害。
3.1.3 灭茬杀螟技术
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在15-20cm之间,随后用旋耕机翻耕灭茬;或者齐泥割稻,并将收获的稻草集中于露天的开阔地面上且堆成垛,每堆一层喷一遍敌敌畏,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稻草垛覆盖严实闷沤。
早稻收割后应及时翻耕灭茬,阻断螟虫安全过渡到晚稻。
3.1.4 香根草诱集
在水稻田四周埂上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在稻株上的螟卵量。
香根草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为宜,田埂宽度80cm以上,株距80cm,浅栽,以土覆盖香根草根部即可。
整个生长季给香根草施基肥1次,追肥2-3次,每次施肥量为10g/丛,当香根草高度在150cm以上时,进行剪割。
3.2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技术:根据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各地可以村、组为单位,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在4月上旬-10月中旬,每晚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诱杀成虫,减轻为害。
3.3 生物防治
3.3.1 性诱剂诱杀技术
在二化螟每代成虫始盛期,每亩放置1个二化螟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换一次诱芯,诱捕器之间距离25米左右,放置高度以高出稻株顶端10-15厘米为宜。
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应及时调整诱捕器的放置高度。
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放置。
3.3.2合理利用和保护天敌
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药剂品种,减少药剂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
田垄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天敌。
3.3.3 稻螟赤眼蜂防治技术
稻螟赤眼蜂释放最佳时期为害虫发蛾初期。
一般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等稻田鳞翅目害虫总蛾量每667平方米达到100只-150只时放蜂。
具体方法为:每667平方米释放稻螟赤眼蜂1万只,分10个点,每点约1000粒,间距8-9米。
在1.5米-1.8米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杯口朝下,将赤眼蜂卵卡用胶水贴于杯子内侧或用细线系于杯内,防止雨水侵袭,杯口离水稻植株50厘米为宜,防止其他天敌如蜘蛛吞食。
如放蜂后4-7d内,每667平方米田间蛾量超过300只需补放1次;当每667平方米田间赤眼蜂寄生卵达到15000粒以上时,害虫发蛾期可不放赤眼蜂。
3.4 化学药剂防治
3.4.1 药剂和药械选择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药剂,不得选用国家禁、限用的药剂,各地根据本区域二化螟的抗药性水平合理选择敏感或低水平抗性的药剂。
应交替使用不同类型药剂,延缓产生抗药性。
推广高效药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
3.4.2 施用秧田送嫁药
秧苗移栽前2-3天,三唑磷有效成分600 g/hm2或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分30-45 g/hm2喷雾,预防或减轻本田二化螟的发生为害。
3.4.3 防治适期
早稻分蘖期,其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后5-7d;穗期为卵孵高峰期。
晚稻分蘖期,其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后3-5d;穗期为卵孵高峰期。
3.4.4 防治指标
早稻分蘖期枯鞘株率4%;晚稻分蘖期枯鞘株率3%。
早、晚稻穗期丛害率1%,株害率0.1%。
3.4.5 常用药剂用法与用量
杀虫单(双)类有效成分600 -900g/hm2、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分30-45g/hm2、丁烯氟虫腈有效成分37.5-45 g/hm2、虫酰肼有效成分300-375 g/hm2、 三唑磷有效成分450-600 g/hm2、喹硫磷有效成分375-468.75 g/hm2,兑水300-450 L/hm2喷雾。
3.5 安全施药
开展药剂防治时,应避开水稻开花期,以避免影响水稻受粉,严格按照GB 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执行。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二化螟种类描述和形态特征
A.1 种类描述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0%以上。
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
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
A.2 形态特征
A.2.1 成虫
成蛾雌体长14-16.5mm,翅展23-26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
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瘦圆筒形。
A.2.2 卵
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长13-16mm,宽3m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
A.2.3 幼虫
幼虫6龄左右。
初孵幼虫灰黑色,2龄,头黄褐色,体暗黄白色,头壳后部至中胸间可透见一对纺锤形灰白色斑纹。
3龄,体黄白色或淡黄绿色,体背中央有一条半透明的纵线,前胸背面后半部有一对淡褐色扇形斑。
4龄,前胸背板后缘有一对新月形斑,头壳宽1毫米以下。
5龄,新月形斑与4龄相似,头壳宽1毫米以上,体长约18毫米、腹足退化,趾钩单序全环。
末龄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头部除上领棕色外,其余部分为红棕色,全体淡褐色,具红棕色条纹。
A.2.4 蛹
长约10-13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尚可见5条褐色纵线,中间三条较明显,后期逐渐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