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节令
12集全 古诗词里的中国节令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描绘我国节令的诗词。
本文将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我国传统节令入手,选取古诗词中有关这四大节令的精华内容,展现古人对于节令的感悟与赞美。
一、春节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是我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古人借春节赋予了深刻的意蕴,多首古诗词抒发了春节的独特魅力。
1.《元日》- 王安石新年恭殷信,丽藻华清辉。
千古为谁归,馀芳仅几枚。
这首诗以“元日”为题,表现了新年的氛围和寓意。
作者王安石以大气的笔触描绘出新年的盛况,体现出对春节的期盼和热情。
2.《春日》- 孟浩然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苹花溪上鲛人语,阳羡渠头越王亭。
这首诗以“春日”为题,描述了春天的美景和新气象。
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致,展现出对春天的赞美和期待。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我国传统24节气之一,古诗词中对其描绘尤为丰富。
1.《清明》-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以“清明”为题,表现了清明时节的雨季气氛。
通过写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的画面,反映出清明时节的悲凉和忧愁。
2.《清明日南园》- 赵嘏清明一过登高去,深竹薄云翠徧空。
谁共流觞阴气晏,独凭吟咏暮山中。
这首诗以“清明”为题,描述了诗人在清明时节登高寻幽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清明节的热爱和向往。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古诗词中也有诸多准赞端午的佳作。
1.《子夜吴歌·夏歌》- 曹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以“子夜吴歌”为题,表现了端午时节的壮丽和悲凉。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境遇的对比,反映出端午时节的特殊意味。
2.《南园禅智长明》- 邵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以“南园禅智长明”为题,描绘了端午时节的自然景色。
通过对柳树的描写,表现了端午时节的生机勃勃和独特魅力。
中国节气古诗大全

中国节气古诗大全
中国节气相关的古诗:
立春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雨水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惊蛰
《闻雷》唐·白居易:“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
春分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清明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谷雨
《晚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
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
立夏
《初夏》宋·朱淑真:“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
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
小满
《五律·小满》唐·不详:“惊蛰乌鸦叫,小满雀来全。
送走三春雪,迎来五月天。
江南频落雨,塞北屡经寒。
节令轮流去,黎民望瑞年。
”
夏至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
回答完毕。
24节气古诗词大全

24节气古诗词大全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立春】汉宫春·立春日(宋)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唐)白居易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立春日游苑迎春(五代)李煜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古诗阅读之节令诗

古诗阅读之节令诗作者:曹春梅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8年第41期2008年国务院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内容之一是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民族精神……古代诗歌中的节令诗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2008年的上海高考诗歌题率先对其进行考查。
2009年的备考,考生对节令诗应格外关注。
一、节令诗节令诗顾名思义是指在节日场景和某些特殊时令所作的诗歌。
二、鉴赏节令诗应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人日,即正月初七。
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怀友的感情。
如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
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
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
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
东汉年间,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
此风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
元宵节成为灯节到唐代中期已成定俗。
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从立春那天开始,第五个以天干“戊”搭配某个地支纪日的那一天),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
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两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扫坟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
如杜牧的《清明》。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重阳,九月初九,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
古诗中的节令

古诗中的节令1.人日。
正月初七日。
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2.上元。
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
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
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
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
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
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
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
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
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
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
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
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
“除”意为除旧布新。
节气夏至古诗词[全文5篇]
![节气夏至古诗词[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f0d0d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1.png)
节气夏至古诗词[全文5篇]第一篇:节气夏至古诗词节气夏至古诗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节气夏至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节气夏至古诗词1《夏至避暑北池》韦应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杨万里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作者:杨万里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夏至後得雨》作者:苏辙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节气夏至古诗词2《祷雨题张王庙》宋作者: 叶适夏至老秧含寸荑,平田回回不敢犁。
群农无计相聚泣,欲将泪点和乾泥。
祠山今古同一敬,签封分明指休证。
传言杯珓三日期,注绠翻车连晓暝。
龙神波后何惨怆,昔睡今醒喜萧爽。
人云天上行水曹,取此化权如反掌。
浙河以东尽淮壖,哀哉震泽几为原。
愿王顿首玉帝前,请赐此雨周无偏。
《田家苦》宋作者:章甫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二十四节气古诗 古诗大全

二十四节气的古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观田家》唐代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七绝·苏醒》五代徐铉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癸丑春分后雪》宋苏轼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春日田家》清宋琬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宋黄庭坚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闲游》唐陆游过尽僧家到店家,山形四合路三叉。
清明浆美村村卖,谷雨茶香院院夸。
果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夕阳不尽青鞋兴,小立风前鬓脚斜。
《入云门小憩五云桥》唐陆游谷雨初过换夹衣,园林零落到蔷薇。
鸣鸠日暖遥相应,雏燕风柔渐独飞。
台省多才吾辈拙,江湖久客暮年归。
云门蹋月方清绝,且倚溪桥看夕霏。
《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其一》宋项安世堤边树子最无情;恰则春归第一程。
舞向南风浑不住;叶间羞损旧啼莺。
《初夏即事十二解》宋杨万里傱教节序暗相催;历日尘生懒看来。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小满》吴藕汀白桐落尽破檐牙,或恐年年梓树花。
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
《五绝·小满》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五律·小满》惊蛰乌鸦叫,小满雀来全。
送走三春雪,迎来五月天。
江南频落雨,塞北屡经寒。
节令轮流去,黎民望瑞年。
《小满》夏熟凭小满,籽壮水周全。
未满充足水,要张酷热天。
描写节气的古诗

①立春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立春偶成》宋张栻译文: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已很少了。
春天的到来,连草木也都知道。
②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唐杜甫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③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观田家》唐韦应物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④春分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七绝·苏醒》宋⑤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唐杜牧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⑥谷雨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清明连谷雨》清郑板桥译文:正好清明连着谷雨的节气,坐在其中品茶香。
⑦立夏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宋文天祥译文:夏天又来到了,而春天已经融入世间万物了。
⑧小满小满天逐热,温风沐麦圆。
——《小满》宋欧阳修译文:小满的时候天气逐渐变热,热风轻抚下麦子已经在逐渐成熟了。
⑨芒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时雨》宋陆游译文:芒种季节,雨水充足,到处都是人们忙着栽插水稻。
⑩夏至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白居易译文:回想当年在苏州当刺史的日子,夏至时日总会照例摆上一桌酒席与大家欢聚一堂。
⑪小暑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秋夜宿重本上人院》唐李频译文:静坐入定时,正巧赶上小暑节气,而入秋时,则身体有些抱恙。
⑫大暑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销暑》唐白居易译文: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在院子里坐着。
不想别的事,静下心来,就会感觉窗子有清风吹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节令
1.人日。
正月初七日。
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2.上元。
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
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
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
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
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7.端午。
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
以纪念屈原。
8.七夕。
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9.中秋。
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
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
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
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
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
“除”意为除旧布新。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下面这些诗歌都去除了作者和诗歌名,你能推断出每首诗写的是哪个节令吗?
1.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