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方法.doc

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方法.doc
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方法.doc

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方法

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方法如下:

水稻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危害,可以造成枯心苗和枯鞘。而这种虫子的主要危害时期是7~9月。这些症状都会导致稻谷秕粒增多,植株遇风易倒折,最终降低产量。

二化螟以幼虫蛀茎危害水稻,具有转株危害习性,遇缺水干旱时转株频繁,危害加重。另外,在不同地区发生世代数和发生高峰也不尽一致。所以要注意分类调查,尽可能掌握害虫发生峰次,因地制宜,在害虫大量孵化至3龄前和水稻破口期前后重点防控。

可以选择的药剂有以下几种:(1)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5%杀虫双颗粒剂1~1.5千克拌细干土20千克制成药土撒施;(2)90%杀虫单50克对水50公斤喷雾或对水100公斤泼浇;(3)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对水50~75千克喷雾;(4)5%锐劲特胶悬剂30毫升每亩;其他药剂有48%瑞蛙(毒死蜱)乳油、5%卡死克(氟虫脲)可分散剂、15%邦微乳剂、50%勤农乳油、40%新克乳油。用药后需保持3~5厘米浅水层,持续3~5天。用杀虫单、杀虫双防治,残效期短,要适当增加防治次数,尤其发生量大、峰次多时,要隔5~7天用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实践表明,防治白穗每亩次喷药液量不得少于75千克,并要均匀喷布在水稻每个心叶上,从剑叶往下达到淋浴的效果。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轮换用药。同一个生长季节里前期使用锐劲特等药剂,后期则用杀虫双或三唑磷。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8321.4-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8321.8-200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8321.9-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15792-2009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 实施细则 3.1农业防治 3.1.1 稻田耕沤灭螟 在早春二化螟化蛹初期(赣南地区3月20日前,赣中地区3月25日前,赣北地区4月1日前),采用烤田或搁田的办法,使二化螟老熟幼虫趋向稻株基部化蛹,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浸沤5-7d后翻耕,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1.2 清除有虫株

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现田间有枯鞘、枯心、枯孕穗等被害株时,应及时拔除,带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虫量,防止幼虫转株为害。 3.1.3 灭茬杀螟技术 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在15-20cm之间,随后用旋耕机翻耕灭茬;或者齐泥割稻,并将收获的稻草集中于露天的开阔地面上且堆成垛,每堆一层喷一遍敌敌畏,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稻草垛覆盖严实闷沤。早稻收割后应及时翻耕灭茬,阻断螟虫安全过渡到晚稻。 3.1.4 香根草诱集 在水稻田四周埂上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在稻株上的螟卵量。香根草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为宜,田埂宽度80cm以上,株距80cm,浅栽,以土覆盖香根草根部即可。整个生长季给香根草施基肥1次,追肥2-3次,每次施肥量为10g/丛,当香根草高度在150cm以上时,进行剪割。 3.2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技术:根据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各地可以村、组为单位,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在4月上旬-10月中旬,每晚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诱杀成虫,减轻为害。 3.3 生物防治 3.3.1 性诱剂诱杀技术 在二化螟每代成虫始盛期,每亩放置1个二化螟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换一次诱芯,诱捕器之间距离25米左右,放置高度以高出稻株顶端10-15厘米为宜。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应及时调整诱捕器的放置高度。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放置。 3.3.2合理利用和保护天敌 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药剂品种,减少药剂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田垄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天敌。 3.3.3 稻螟赤眼蜂防治技术 稻螟赤眼蜂释放最佳时期为害虫发蛾初期。一般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等稻田鳞翅目害虫总蛾量每667平方米达到100只-150只时放蜂。具体方法为:每667平方米释放稻螟赤眼蜂1万只,分10个点,每点约1000粒,间距8-9米。在1.5米-1.8米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杯口朝下,将赤眼蜂卵卡用胶水贴于杯子内侧或用细线系于杯内,防止雨水侵袭,杯口离水稻植株50厘米为宜,防止其他天敌如蜘蛛吞食。如放蜂后4-7d内,每667平方米田间蛾量超过300只需补放1次;当每667平方米田间赤眼蜂寄生卵达到15000粒以上时,害虫发蛾期可不放赤眼蜂。

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操作手册

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 操作手册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2018年4月

目录 第1章系统临时账号申请 (3) 第2章系统登录与安全退出 (4) 2.1临时账号登录 (4) 2.2正式账号登录 (5) 2.3期初系统 (8) 第3章销售 (10) 第4章拆箱 (13) 第5章进货 (14) 5.1预先维护好商品信息的进货 (14) 5.2没有预先维护好商品的进货 (16)

第1章系统临时账号申请 ?步骤一:用户可登录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https://www.360docs.net/doc/ba8517275.html,进行安装文件及相 关资料的下载,如下图所示: ?步骤二:用户点击临时账号申请链接进行在线软件临时账号申请表单填写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a8517275.html,/BasicdataSystem/trialaccount/add.do),如果申请成功,则会给出“临时账号申请成功”系统提示。

第2章系统登录与安全退出 2.1临时账号登录 ?首次登录: ?步骤一:运行系统桌面的软件程序快捷键。 ?步骤二:在打开的系统服务协议中,点击【同意】按钮展示系统登录页面。 注:如果用户点击【不同意】按钮,则自动关闭整个页面,用户无法进到登录页面。 ?步骤三:在打开的系统登录界面中输入【账号】和【密码】→勾选【管理员】和【临 时账号】→点击【登录】按钮登录系统。

注:系统登录账号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录密码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前8位数字。?日常使用登录: 系统日常使用登录方式与临时账号【首次登录】相似,账号采用【添加用户】创建的经理或员工用户,密码默认为“123456”。 2.2正式账号登录 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临时账号对应企业在获取农药经营许可证后,临时账号将自动转为正式账号。 ?首次登录: 系统首次登录的用户包括两类:一是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账号和密码登录;二是以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中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录。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一、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稻曲病又叫稻伪黑穗病、稻绿黑穗病、稻谷花病、稻青粉病,俗称丰产病、丰收果,为真菌病害,在世界水稻产区均有分布发生,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减产可达20%~30%。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染病,病菌主要危害稻穗上部分谷粒。发病的谷粒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病菌孢子代替米粒,一般一穗有一粒至数粒受害,也有多到十几粒,甚至数十粉的。起初“稻曲”很小,以后撑开内外颖自合缝处外露,将整个花器包裹起来,表面光滑,外被薄膜,逐渐向两侧膨大,或呈稍扁平的球形。薄膜随“稻曲”的长大而破裂,颜色由橙黄色转为黄绿色,最后成墨绿色,外壳龟裂。最外面被覆盖着一层墨绿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带黏性,不易随风飞散。 二、稻曲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稻曲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开花时萌发,菌丝侵入子房和柱头,并深入胚乳中迅速生长形成孢子座,造成谷粒发病。 稻曲病病菌在气温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时为最适温,低于12℃或高于35℃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和被抑制。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 1、一般抽穗晚、梗粒数多、抽穗慢、抽穗期长的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病重。

2、水稻在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天气,稻曲病发生重。 3、水稻偏施氮肥,穗肥用量过多,田间郁蔽严重,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高,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稻曲病防治方法 1、水稻种子在播前晒种1~2天,再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用硫酸铜200倍液,或福尔马林50倍液,或3%~5%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药液要淹没种子,浸种时不能搅动。 2、选种高产、抗病水稻品种种植,同时在田间发现病穗,应随时摘除病粒,必要时剪除整个病穗。 3、水稻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慎用穗肥。 4、根据预测预报,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有利于发平邮,对密穗型品种及易感病品种、或上年发病严重地块、或后期生长嫩绿田块,在破口前5~7天进行药剂防治。如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可用药剂: 1、5%井风霉素水剂100~150mL/亩,10%井风霉素粉剂50g/亩,20%井风霉素粉剂25g/亩,兑水75~100kg,在水稻孕穗至始穗期喷施。 2、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00g/亩,兑水75~100kg喷雾,可兼治黑粉病。 3、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保穗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以上药剂均在水稻抽穗前7~10天使用,如破口期施用易发生药害。

农药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药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甘肃正宁三中张勋745305 人们应用无机药物防治农业害虫的历史已有2000年,但从上世纪40年代兴起的以DDT为代表的有机合成农药虽在农业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却对地理环境负面效应日益突显,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药污染已遍布全球,喜马拉雅山顶的雪、太平洋深海的水、北极的白熊和南极的企鹅等均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 一、农药对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中大气、水体、土壤等造成了污染,直接危害生物的正常生长。 1、对大气污染 农业病虫害防治时农药施用方式多样,其中以飞机喷洒农药危害最大。粉状及挥发性强的农药可被大气中微小灰尘吸附而漂浮在空气中,人及动物在呼吸过程中就会把这些被农药污染的空气吸入体内,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曾在美国大平原使用的农药可经过大气环流途经到达南极洲(含农药粉尘随东北信风到达赤道地区,又随赤道气流上升并向南移动,随副热带气流下沉并随中纬西风带向南移动,最后在南极上空随气流下沉而沉降)。 2、对水体污染 大气中残留的农药或土壤中可溶性液态农药最终通过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泊中造成水质污染,扰乱了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农药在动植物体内积累较多时,就会影响动物体各种代谢而造成中毒死亡。例如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平原使用了的农药随流水进入墨西哥湾,又伴随洋流运动到达南极附近被海洋中水生生物吸收,最后在企鹅体内毒素累积。 3、对土壤污染 在田间喷洒有机合成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有些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化学性状很稳定,不易挥发分解,在土壤中累积而引起环境污染问题。农药中杀虫剂除草剂产量在全世界每年达2000万吨以上,其中有机氯类欧美诸多国家禁用而发展中的国家仍在大量应用。如DDT 喷施后残留量达65%,10年后才能分解完,林丹需六年时间,这些残留量大的在土壤中对植物及益虫是有毒害的。 二、农药污染严重危害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 1、农药在食物链中的浓缩 有机氯类农药有一个极其有害的特性即易溶于脂肪,能通过食物网与食物链在动物体内富集,一旦它进入环境被动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由低级向高级传递,造成农药在生物体内积累与浓缩。属于金字塔尖端高等动物因农药高度富集而受害。例如,被DDT污染的土壤中蚯蚓体内积累含量高于土壤4.86倍。在广大农村对烟草、棉花、果树等作物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时,危害了生活在土壤中或空气中害虫的天敌,如猫头鹰、啄木鸟等很多益鸟现存很少,其主要原因是直接由于农药中毒而死亡或农药在食物链中高度浓缩而引起中毒。 2、农药在植物性食品中残留 喷洒在植物上的农药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挥发掉,而大部分直入土壤后由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造成农药残留,吸收力强的有胡萝卜、甜菜、花生、黄瓜、大豆、马铃薯、菠菜、草苺等。农药还随牧草、饲料、农作物在家禽家畜体内残留使蛋、奶、肉产品中出现毒素累积。

水稻钻心虫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是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水稻钻蛀性害虫的总称。从昆虫学专业角度来说,二化螟、三化螟属于螟蛾科,而大螟则是属于夜蛾科;从其成虫的体型上来区分的话,大螟的体型比较“粗壮,而二化螟、三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体型相对比较“苗条”一些;从其分布来说,全国主要稻区主要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最为常见。下面就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相关知识做一下简要介绍。 二化螟:学名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块幼虫蛹成虫 二化螟危害特点: 二化螟螟蚁孵化后,先群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分散转株蛀人稻茎为害。幼虫钻蛀稻株,因为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幼虫常群集为害,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秆内虫粪较多。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幼虫蛹成虫 三化螟危害特点: 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株有一条幼虫,株内虫粪较少,粪粒清晰,蛀孔整齐、圆形。三化螟与其他螟虫相比有一显著不同特征——幼虫钻入之后在茎节上部将心叶或稻茎维管组织环切、咬断,切口颇整齐,形似“断环”。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难点难以把握防治时期,世代重叠、大小龄虫混杂。虫体隐蔽,药液难以接触虫体。害虫抗药性增强。农户分散经营、分散管理,漏治田、桥梁田成为虫源地。亩用药量、用水量不 足。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策略目前,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条件具备时,还可选用抗虫转基因水稻 品种。 (1)消灭越冬虫源:通过耕翻种植或浅旋耕灭茬,减少稻桩残留量,清理稻草,铲除田边、沟边的茭白、杂草,以减少虫源,破坏螟虫越冬场所,降低螟虫越冬成活率。 (2)更新水稻品种:压缩或淘汰少数特别感虫的品种,以减少化学防治压力和发生基数。 (3)肥床旱育:与水育秧相比,肥床旱育秧田二化螟的落卵量低,大田受害轻。 (4)淹水灭蛹:因二化螟初孵虫危害水稻叶鞘,因此迟熟冬作田、草子留种田,在化蛹期淹水 3.5~6.5厘米,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或在第一、第二代幼虫老熟期放干田水,让幼虫钻入根标化蛹,化蛹期淹深水3天,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杀虫效果达90%以上。 (5)适期迟播,栽培避螟:全面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可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期,使易落卵的水稻苗期避开一代螟虫产卵盛期,降低秧田落卵量,减轻一代螟虫的发生量和全年发生基数,达到栽培避螟的目的。 (7)药剂防治:①坚持“狠治一代,普治二代”的防治策略。一代以压低基数为目标,秧田集中防治,防效明显。二代以控制危害为目标,保产夺丰收。②掌握虫情,保证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③选准药剂,保证防效。药剂防治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代次因地制宜选择药剂,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做到轮换

农药标签二维码管理规定

附件3 农药标签二维码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为规范农药标签二维码信息内容和二维码制作,便于农药标签二维码的识别和应用,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和要求,现就农药可追溯电子信息码管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编码规则 (一)农药标签可追溯电子信息码应当以二维码标注。二维码的码制为QR码,字符编码采用UTF-8。二维码应当包含农药名称、农药登记证持有人名称、单元识别代码、追溯信息系统网址四项内容。四项内容应当按以上顺序排列,每项内容单独成行。其中农药名称、农药登记证持有人名称应当与相关行政许可的信息一致。 (二)单元识别代码由3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第1-6位为该产品农药登记证号的后六位,可从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第7-12位为生成时间码,年月日分别为两位;第13位为包装分级码,支持多级包装,“1”代表最小包装,“2”代表上一级包装,以此类推;第14位为生产类型,“1”代表农药登记证持有人生产,“2”代表委托加工,“3”代表委托分装;第15-32位为随机码。

(三)农药标签二维码应具有唯一性,一个二维码对应唯一一个销售包装单位。各级包装按照包装等级分别赋码,并对两级以上包装建立关联关系。 (四)随着可追溯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部适时修订可追溯电子信息码编码规则。 二、制作与标注 (一)农药生产企业、向中国出口农药的境外企业可自行建立或者委托第三方建立二维码追溯信息系统网址,自主制作、标注和管理农药标签二维码,并确保通过追溯信息系统网址可追溯到农药产品生产批次、质量检验、物流及销售等信息。网页应当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可在PC端和手机端浏览。 (二)为了减轻农药企业负担,农业部有关机构可建立全国农药追溯信息系统平台(网址),农药生产企业、向中国出口农药的境外企业可利用该平台免费申请和下载使用二维码,自行制作、标注在农药标签上,并及时将产品出入库追溯信息上传至全国农药追溯信息系统平台。 (三)2018年1月1日起,农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农药产品,其标签上应当标注符合本公告规定的二维码。 三、管理要求 (一)农药产品二维码所含内容应符合《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规定。二维码位置和大小应保证不易变形,便于扫描操作和识读,并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正常使用。

几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初报

几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 验初报 摘要:为了筛选防治水稻二化螟高效农药,对几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四氯虫酰胺SC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二化螟田间杀虫效果分别为91.51%~94.92%、91.51%~94.82%,对水稻安全,保穗效果分别为89.47%~94.59%、89.47%~93.78%,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农药;二化螟;防治效果 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春季节气温的偏高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该虫发生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未防或防治不力的田块枯心或白穗率一般可达2.5%-6.0%,高的可达15%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目前农资市场农药品种繁多,防效不一,为筛选防治二化螟的高效农药,笔者进行了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在水稻田间的药效对比试验,为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防治手段。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作物为杂交稻两优287、岳优293和丰源优299。防治对象为二化螟。 试验在武汉市江夏区法泗街菱米村和庆丰村进行,6

月中下旬浸种,7月中下旬人工抛秧,长势中等偏上,生长较一致。试验地为低湖田,土质为沙壤土,pH 6.5左右,有机质2.5%左右。 1.2方法 1.2.1试验处理①10%四氯虫酰胺SC(中国中化集团公司),30 mL/667 m2;②20%氯虫苯甲酰胺sc(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10 mL/667 m2;③20%三唑磷EC(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20 mL/667m2;④空白对照CK(喷清水)。另外,试验区加用了防病的杀菌剂及防稻飞虱的杀虫剂,杀菌剂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生产的爱可(20%烯肟,戊唑醇)+伴侣(20%戊唑醇),每667 m2用量20 mL+20 g,使用剂量为1包/15 L水:防稻飞虱杀虫剂为江苏克胜集团公司生产的25%吡蚜酮WP,每667 m2用量20 g。 1.2.2试验区设置试验分小区、大区和大面积应用3种形式。小区试验面积60 m2,重复3次:大区试验两块田,面积分别为90、190 m2,不设重复;大面积应用试验23 345 m2,其中对照药剂面积各667 m2,空白对照区334 m2。小区试验处理区间筑小埂(20-30cm)隔离,灌排水分开。 1.2.3施药方法和时间 2015年8月30日上午10:00-12:00喷药,二化螟正处在卵孵盛期,发生程度中等偏重。喷雾药械为手动喷雾器,用水量45kg/667 m2。喷药当日天气多云到晴,最低气温23℃,最高气温33℃,轻微北

药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药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100g,对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强氯精25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此外,每667m2还可选用10%氯霉素100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g、25%叶枯灵(渝-7802)可湿性粉剂175-200g,对水50-60L喷洒。也可在5叶期和水稻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500倍液1次或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消菌灵),每667m2用量为25-50g,对水50kg喷雾。 药剂防治:老病区在台风暴雨来临前或过境后,对病田或感病品种立即全面喷药1次,特别是洪涝淹水的田块。用药次数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决定,一般间隔7-10天喷1次,发病早的喷2次,发病迟的喷1次。每667平方米涌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70%叶枯净(又称杀枯净)胶悬剂100-150克,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代森铵100克000(抽穗后不能用),或25%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或15%消菌灵200克,以上药剂加水50升喷雾。 药剂防治。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要控制发病中心。目前常用药剂有:①每亩用10%叶枯净300倍液75千克。。一般在开始发病时喷1次,7天后再喷一次。②②每亩用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50一200克对水75—100升喷施。 根据测报,重点施药挑治,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害于点发阶段。

每次台风雨后应加强检查。药剂可选用25%川化-018(即叶双青)600~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700~5400倍液、或克菌壮可溶性原粉1100~1600倍液;也可试用30%氧氯化铜,77%可杀得悬浮剂600~800倍液,或20%喹菌酮1000~15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1~2次。 适期开展化学防治。 1、浸种:可用36%强氯精1000倍液浸种60小时。2、秧田:重点在秧苗2—3叶期和移栽前两次用药,可结合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叶瘟等一并用药,药剂可选用50%氯溴异氰酸50g/亩或36%菌毒双克60g/亩。 3、大田期:在水稻分蘖末期,白叶枯病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喷药保护,视病情发展,7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药剂可选用①36%菌毒双克60g/亩。②50%克菌壮100 g/亩。③57.6%冠菌清50 g/亩。④20%叶青双150g+农用链霉素20 g/亩。上述几种药剂配方应轮换使用。 药剂防治: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雾,连喷2-3次,此外,可选用链霉素、叶枯宁、宁南霉素、叶枯净等药剂。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措施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措施 摘要:当前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非常广泛,农药的使用对防治病虫害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大规模农药的使用往往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由于完全放弃农药的使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关键在于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农药的污染因此受到极大重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重要议题。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农药措施 一、我国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使用农药,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二、农药与环境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直接喷洒、挥发扩散、药具清洗、雨淋冲刷等途径进入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并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敏感物种的减少与消失、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1、农药对空气的污染。 大气中农药的污染主要来自为达到各种目的,而喷洒

农药时所产生的药剂飘浮物和来自农作物表面、土壤表面及水中残留农药的蒸发、挥发扩散。此外,农药厂排出的废气,也是农药污染大气的原因之一。 2、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水体中的农药主要来自农田施药和土壤中的农药被水流冲刷及农药厂废水排放进入水体。水体产生农药污染,最终影响到其他生物。 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污染物的汇,也是污染物的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自:①直接的施用;②通过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进入土壤;③漂浮在大气中的农药随降雨和降尘落到地面进入土壤。 4、农药的毒性。 现在全世界每年因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化学农药可能导致人和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因突变。 5、农药还能对水生生物、飞禽、动物和植物等造成污染和危害。 三、农药环境保护措施 (一)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和生化农药三种类型。生物农药的主要特点为:高效、对人畜无毒、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在我省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素有“北蝗南螟”之称,为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我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较重,是我省水稻病虫防治中的重点之一。 一、识别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卵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4.蛹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二、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三、发病特点 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GB/T 15792—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2.1 调查时间 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30%)进行。 2.2 调查方法 2.2.1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螟害轻、中、重)有效虫源田和春季作物田至少12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0m2。 在翻耕冬种田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在未翻耕田内,每点随机拔取稻桩20~40丛。 虫口密度很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面积或丛数,每次调查活虫数不少于30头。

录A 稻螟虫调查资料计算方法(补充件)。 调查结果载入“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表1)。 表1 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 年调查 日期调 查地点类 型 田 调 查 面 积 m 2 调 查 丛 数 活虫数死虫数死亡率% 活虫量头/ 667 m2 天敌寄生 备 注 二化螟三化螟大螟 月日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2.2.2 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的地区进行。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及防治措施 摘要:水稻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目前国内有关二化螟防治技术的研究较多,对其抗病性的研究却远远不足。因此,对二化螟抗病性的研究进行综合阐述是有必要的,这为部分地区二化螟的回升与抗药性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其抗药机理、抗药监测、抗药性水平、抗药性特点等方面综合阐述其抗药性,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抗药性防治技术 前言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卵为扁平椭圆形,卵长1.2ra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幼虫浅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稻区,使水稻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水稻二化螟在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1]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水稻二化螟的研究主要从其抗药性特点、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抗药性研究、抗药性水平以及防治方法、措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特点及抗药性水平 2008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周群芳通过对安徽省农作物主要害虫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鉴定,摸索出主要病虫害对相关药剂的抗性情况,通过水稻二化螟对四种主要药剂的抗性倍数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研究指出:分地区的二化螟对杀虫单都达到中、低抗水平;对三唑磷抗性基本为低抗至敏感降低,部分地区达中抗,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对锐劲特和阿维菌素基本处于敏感段,近两年抗性有所上升。[2]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1区域性 害虫抗药性成为全省现象,但抗性形成具有明显区域性。在同一地区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对药剂抵抗力弱的个体很快死亡,而抵抗力强的个体则生存繁殖下来,经过一定的适应、繁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调查报告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调查报告 大一已过去大半个学年,基于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了解和拓展,我们小组成员做了有关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的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活动时间为五月六号到五月五月十号,以网上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展开。经过统计,本次调查问卷在网上共有68人回答,走访了40人,即共有108人作答;问卷内容涉及同学们对农药的了解,使用情况,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主要是以单选和自行回答的形式提问。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活动,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同学们对农药的了解,农药的运用方向和前景;另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农药的使用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寻找解决方案;同时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和增强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一农药的使用现状 在我国农药的使用中,70%的为杀虫剂,杀虫剂中70%的为有机磷类杀虫 剂。而在我国生产使用的有机磷农药中,70%为剧毒和高毒类,而且很多是禁 止在蔬菜作物上使用的。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使用的600余吨农药,实 际发挥效能的仅1%,其余99%都逸散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中国大陆是最 大污染源。 二同学对农药的了解:除杂草和害虫的化学产品 通过对同学关于“请问你对农药的历史了解多少”“请问你所学过的知识有关于农药及农产品方面的吗”等问题的回答的分析,同学在未学习本专业之前,对农药的了解止步于除杂草和害虫。 但事实上,农药广义的定义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 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 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保障、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所施用的杀虫、杀菌、 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的一类药物统称。特指在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以及调 节植物生长、除草等药剂。 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农药、无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此 外,还有昆虫激素。根据加工剂型可分为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乳 剂、乳油、浓乳剂、乳膏、糊剂、胶体剂、熏烟剂、熏蒸剂、烟雾剂、油剂、 颗粒剂和微粒剂等。大多数是液体或固体,少数是气体。农药:是指用于预防、 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 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 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常见的农药如:敌敌畏、滴滴涕、神农丹等。 三农药的使用方向和前景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同学们对于农业方向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疑惑,那 么对于农药的前景也不是抱特别大的希望,尤其是大家都在倡导绿色食品,但 绿色并不代表停止使用农药,反而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大研究和开发新型农药的

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8517275.html, 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作者:唐秋庚喻惟严玉成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2期 摘要研究15%阿维·唑磷微乳剂和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2种药剂对水稻化螟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于二化螟卵孵高峰期用270 g/hm2防治1次,对枯心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07%和91.32%,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7.69%和95.36%,显著高于阿维菌素、三唑磷和毒死蜱3种单剂对二化螟单一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施用安全性较强。 关键词阿维菌素;15%阿维·唑磷微乳剂;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141-0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安全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均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由于气候、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二化螟种群呈迅猛上升势头,尤其在1998年以后,已成为长江流域及江南稻区的首要害虫,严重阻碍水稻的稳产和高产[1]。目前,防治二化螟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药剂防治。但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农药,二化螟的抗药性迅速上升,防效逐年下降。此外,由于二化螟抗药性增强,防效下降,农 户又盲目地提高用药浓度,形成了农药“越打越重”的怪圈,不但提高了防治成本,增加农民负担,而且还造成稻米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 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万载县水稻原种场试验田进行,该稻田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高,杂草较少,排灌方便。供试水稻品种为金优458。产量水平为6 300 kg/hm2左右。 1.2供试药剂 15%阿维·唑磷微乳剂,美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三唑磷乳油,江西万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0%毒死蜱乳油,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8%阿维菌素乳油,辽宁利农达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上述药剂均由市场购得。

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_ASP+SQL_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数据管理系统学士论文

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数据管理系统 摘要:蔬菜农药残留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管理系统、质量溯源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信息系统)主要由数据输入、查询、上报、统计、分析、发布等功能模块组成。各模块功能集于互联网进行数据运行。

第一章绪论 目前世界上可使用的农药有500多种,需要检测化合物约1000种,应检测的样品在10000种以上。农药种类繁多,结构各异,分类方法也不仅相同,为了便于检测采用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作如下分类: 1、有机氯:六六六、滴滴涕、五氯硝基苯、四氯硝基苯、六氯苯、艾氏剂、毒杀芬等; 2、有机磷: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拌磷、DDVP、久效磷、马拉硫磷、丙硫磷、丙澳磷、乙酞甲胺磷等; 3、氨基甲酸酷:抗蚜威、西维因、吠喃丹、速灭威、涕灭威、灭多威、残杀威等; 4、菊酷类:烯丙菊酷、胺菊酷、炔吠菊酷、节吠菊酷、苯醚菊酷、二氯苯醚菊酷、氯氰菊酷、漠氰菊酷、甲氰菊酷、氟氰菊酷、氟胺氰菊酉旨、肪醚菊酉旨等。 由于农药性质和样品类型不同,试图建立一种检测体系适用于所有化合物和全部样品是不现实的。根据“运动员食物安全保障系统研究”课题(2008)行动计划《运动员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体系建设》子课题任务书设定的内容、目标,结合不同蔬菜、水果及粮食和不同农药的理化性质与结构特征,考虑到加入WTO后与国际检测方法接轨的形势要求和我国可能实现的技术条件,参照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和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ngProeedure,soPs),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物中多种农药残留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其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达到痕量分析要求。 基于以上考虑,本项研究以容易造成中毒事故发生的19种有机磷和6种氨基甲酸酷类农药作为重点,同时纳入了我国常用的6种菊醋类,以及易于在动物组织中富集的n种高残留有机氯化合物。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的主要农药类型和高毒品种。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是多方面造成的:为防治水体害虫向水体直接喷洒的农药;空气中飞机喷洒农药时,一部分会落到水中;漂浮于大气中的农药随尘埃或雨水落入水体;农田喷洒的农药,会进入灌溉水中;植物或土壤附着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在河边洗涤施药工具,使农药进入水体;农药生产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污染水体等。 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业生产不管采用哪种施药方法,都会使大量农药进入土壤。如农药拌种播种等是土壤农药污染的直接来源。而喷撒的农药,粉剂(喷粉使用)只有10%落在地表,约有5%—30%的药剂漂浮在空气中,喷雾使用的农药大约80%落入土壤中,并且由于风吹雨淋和重力作用,附着在作物上和空气尘埃的农药还会部分的落在地上,农作物残枝落叶和动物残体中蓄积的农药也转入土壤中,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农药污染,从而危害农业生产。 土壤对农药吸附作用的大小,与土壤特性密切关联,并且农药本身性质也影响着吸附作用。如大多数农药对有机质表面比对矿物质表面有较大的亲和力,易被吸附。 三、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喷洒。一是喷洒农药时药剂微粒漂浮天空中或被漂浮的尘埃所吸附,在气流的作用下,可漂移到数里远的地方;二是喷洒到作物表面的农药被蒸发进入空气中;三是土壤表面的农药向大气挥发扩散。此外,农药厂排出的废气、风对干燥土壤的

吹扬、日照高温对污染水体的蒸发等,也可将农药带入空中,造成大气污染。 四、农药对环境生物的影响 农药可以抑制土壤生物活动,特别是在长期施药的情况下,造成土壤无脊椎动物,尤其是对控制腐生菌和食草性生物的繁殖的捕食者的毒害作用,而由于这些无脊椎动物能从土壤中摄取农药,并在体内富积,使得以这些无脊椎动物为食的动物,将其体内的农药继续累积,以致达到致死或影响其正常生活的含量。 使用农药也会对害虫天敌产生伤害,从而削弱了克制害虫自然因素的作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造成害虫更加猖獗,不得不增加用药量和施药次数,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如稻田中青蛙是多种害虫的主要天敌,而田中施用甲六粉,2天后未见成蛙,幼蛙和蝌蚪几乎100%死亡,蛙卵也被严重破坏,孵化率仅30%。这无疑破坏了青蛙对害虫的生态控制。

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摘要通过对近2年23个水稻二化螟田间药剂效试验结果分析,筛选出氟虫腈、毒死蜱、三唑磷等几种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可代替目前广泛使用的杀虫双、杀虫单等防效差的药剂,为全面做好高毒农药替代及淘汰防效差的药剂品种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危害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防治上采取在蚁螟高峰期进行药剂控制为主要措施。因此,选择对路药剂确保好的防治效果是关键。我们对2005年、2006年所做的23个二化螟药效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防治二化螟的高效对路农药。 1试验药剂防效统计 1.1有机磷类药剂 1.1.1三唑磷。主要有三唑磷20乳油、三唑磷60乳油、三唑磷8微乳剂、三唑磷15微乳剂、高渗三唑磷10乳油、高渗三唑磷13.5乳油,是目前防治二化螟常用药剂。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1.80%~84.34%之间(为推荐剂量下防效,下同),平均78.12%,防效较好且表现稳定。 1.1.2毒死蜱。主要有毒死蜱40乳油、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 2.54%~86.39%,平均78.31%,防效良好。 1.1.3辛硫磷40乳油。两年的试验结果均不理想,防效差,仅为54.15%~58.76%。 1.1.4敌百虫。主要有90%晶体敌百虫、敌百虫80可溶性片剂。防效较差且不稳定,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59.51%~80.60%之间,平均68.29%。 1.1.5乙酰甲胺磷。主要有乙酰甲胺磷20乳油、乙酰甲胺磷30乳油。防效和稳定性均高于三唑磷,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5.65%~88.74%之间,平均8 2.43%,防效良好。 1.1.6其他。主要有马拉硫磷45乳油、杀螟硫磷45乳油、二嗪磷50乳油、喹硫磷25乳油等。这几种有机磷药剂防效不稳定,总体防效介于较差与一般之间,其中防效最高是喹硫磷,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6.19%~83.48%之间。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汇总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尽管农药不是那么可怕,但是,由于农药属于生物活性物质,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去客观分析,农药对环境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比较突出的是对于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们知道,施用农药一般都有明确的防治对象和特定的区域,农药进入环境后,会不断地从施药区向四周扩散,从而导致对环境四周的水资源、大气及生物产生污染和危害。农药施用时药粒的扩散飘移作用,影响邻近环境的安全,如以往稻田使用六六六时,会引起附近茶园污染;使用杀虫双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时,会引起附近桑园的污染;在南极与珠穆朗玛峰冰雪中检出滴滴涕残留,是农田中挥发性农药通过大气层的扩散传递,经长距离运行和沉降的结果。这些农药在环境中的移动属于物理行为。农药在环境中必然有化学表现,它可能发生降解和代谢,而有些极为稳定,不发生任何变化,这些均引起残留性问题,这些问题便涉及到农药的化学行为。农药的降解分为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两大类,在生物酶作用下,农药在动植物内或微生物体内外的降解属于生物降解;农药在环境中受光、热及化学因子作用引起的降解现象,称为非生物降解。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水解作用、裂解作用等。农药在降解过程中可产生一系列的降解产物,在一般情况下,降解产物的生物活性与毒性逐渐消失。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总称为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我们称之为农药残毒。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天敌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害虫与天敌(包括天敌昆虫、蛙类、蛇类等)之间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关系。使用农药对天敌与害虫都有不同程度的杀伤,残存的害虫仍可依赖作物做食料,重新迅速繁衍起来;而以捕食害虫为生的天敌,在害虫恢复大量繁殖以前,因食料短缺,生长受到抑制,因此在施药后的一段时期,可能发生害虫的再猖獗。 (2)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调节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农药的使用对土壤生物有一定的影响。使用农药后地表几厘米土层内农药浓度一般可达到几毫克/千克,此浓度通常对土壤微生物总活性影响不大或是短暂的,但施用薰蒸剂和某些药剂时,对一些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的敏感性菌种,如硝化菌、固氮菌、根瘤菌等仍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多数农药在正常用量下对蚯蚓无影响,但一些有机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蚯蚓毒性很大,而且在蚯蚓体内有蓄积作用,在整个食物链中,蚯蚓是鸟类的食物来源之一,在土壤生物与陆生生物之间起着传递农药的桥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