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运用测报规范技术防止病虫错误预报

汉中 技 2 2 第2 科 0年 期 1
运 用测报规 范技术 防止病 虫错 误预报
司 华 , 勇 , 清文 张 王
( 陕西省汉中市植保植检站 。 陕西汉中 7 30 ) 20 0
摘要 : 从测报 工作现实情 况出发 , 进一步 阐明农作 物病 虫害的预测预报是 对病虫 害的未来状态进行 预计和推测 。 是测 报人员根 据历史 资料和新 的信息情 报 , 运用 适 当的方 法和技术 , 对病虫 害的未来状 态 进行科学的分析 、 估算和推 断 , 提高质量 , 使预测预报更加准确 , 以避免错误预 报的发生 。 关键词 : 虫测报 ; 学分析 ; 病 科 提高质量
作者简介: 司华(98 )男 , 艺师。 从事农作物病 虫 测预报 工作、 16 一 , 农 主要 预 植物保 护和农业技 术推 广工作。
一
2 5—
农 业 科 技
验不 出来 , 害有滞育过 程和潜伏特性 , 虫 这些情况也 是导致测报可能 出现 的因素 。其次测报 人员 , 谎报 、 误报情况 、测报机构档 案管理不 清 、病虫普查不及 时, 资料有误 , 基层测 报设 备差 , 验水平低 、 检 病虫 鉴 定能力弱 , 规程缺 乏可操作性等 , 都有可能导致测报
2错误预报可能造成 严重后果 21传播病虫 、 . 延误 防治 带有病虫 的调查对象 没有检测 出来或对带 有病 4错误预报原 因分析 41病虫确认错误 . 当带有病 虫的调查对 象没有检测 出来 ,或将其
虫 的调查对 象误认为其 他病虫 ;沿用错误 的调查方 法和统计计算 办法等 ,错 误 的依 据必然得 出错 误 的 结论 , 为人 为传 播病虫 开 了通道 , 造成病 虫扩散 。错 报误报 , 导致宏 观决策 出现偏差 , 错过 了病虫防治 的 最佳时期 , 极可 能爆 发成灾 。
表1 水稻螟虫冬后虫源及发育进度调查模式报表

(万亩)
白背飞虱
褐飞虱
冬秧田
再生稻苗田及稻桩
落粒稻苗田及稻桩
野生稻田
杂草(游草)
合计
注:稻飞虱调查选点主要在有水稻存活区包括冬种田、冬闲田或绿肥田(有再生稻苗、落粒稻苗存活的田块)和野生稻;稻纵卷叶螟除上述地点外,还要关注游草地上部分能存活的区域。
表3稻飞虱越冬调查表
填报单位填报日期
类型田
样点类型面积比例(%)
取样面积
(㎡)
稻飞虱种类
成虫数(头/㎡)
若虫数(头/㎡)
虫量
(头/亩)
卵粒数(粒)
百株卵量(粒)
长翅型
短翅型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表4稻纵卷叶螟越冬调查表
填报单位填报日期
类型田
取样面积(m2)
幼虫数(头)
蛹数(头)
活虫数(头)
总死虫数(头)
亩活虫量
活虫
死虫
寄生
活蛹
死蛹
寄生
蛹壳
表5水稻主栽品种种子稻瘟病带病率调查表
填报单位填报日期
品种名称
调查粒数
带病粒数
带病率‰
注:调查水稻主栽品种3个以上,每个品种调查种子不少于1000粒。
表1水稻螟虫冬后虫源及发育进度调查模式报表
填报单位填报日期
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活虫数(头/亩)
死亡率(%)
预计羽化盛期
预计卵孵盛期
预计一代发生程度(级)
预计一代发生面积比例(%)
二化螟
三化螟
二化螟
三化螟
虫量
比去年增减(%)
虫量
比去年增减(%)
表2“两迁”害虫越冬虫源面积调查表
水稻主要害虫田间调查实践优化

摘 要 病 虫 害 田 间 调 查 是 测 报 的 基 础 性 工 作 ,提 高 病 虫 害 田间 调 查 数 据 的 准 确 性 ,有 赖 于 田 间 调 查 方 法 的 规
范 性 和 操 作 技 能 的 提 升 。本 文 优 化 总 结 了 基 层 测 报 技 术 人 员 对 水 稻 主要 害 虫 稻 飞 虱 、稻 纵 卷 叶 螟 、二 化 螟 的 田 间 调 查 实 践 ,归 纳 出对 3种 害虫 田间 调 查 方 法 的要 点 ,并 提 出 了 田 间调 查 的 注 意事 项 。
水稻 三 叶期 开始 调 查 。秧 田前 期 虫 量 密度 低 . 宜采用 目测法 ,调 查不 同播 期 、不 同育秧 方式 的秧 田各 3块 . 目测 约 0 . 1 m z 内所有 秧苗 上 的稻飞 虱 虫
据 相关 病 虫测 报 技术 规范 的基 础 上 .总结 了基 层 测
报 技术 人 员病 虫 害 田间调 查 实践优 化 的经 验 .以期 有 效提 高 田间调查 数据 的准确 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量 ,折 算 6 6 7 m 虫 量 :也 可 采用 笼罩 法 ( 规格长、 宽、
高均3 3 e m ) 。每点 一 笼罩 ,计 算单 位面 积虫 量 ,折算 为亩虫 量 :秧 田后期 由于秧 苗密 度较 大 .中下 部虫 体 无法 目测 .而且 刚孵化 的低龄若 虫 太细 小 .无法
s t r i p e d b o r e r ,s u mma r i z e d t o 3 k i n ds o f p e s t s f ie l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me t h o d s ,a n d ma d e n o t e s o n f ie l d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水稻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二化螟调查方法成虫体长13~1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
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1、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冬前和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16%或3/下~4/初)进行。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空白田、油菜田和花草田)10~15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拔取20~40丛稻桩(已翻耕田块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每点面积1m2),带回室内剥查记数并计算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虫口密度:指每亩活虫数;死亡率:死亡虫量占总虫量的比例)⏹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或秋季雨水多的地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杆不少于5000根,进行剥查草杆内的虫数,并计算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2、成虫诱测⏹用200w白炽灯,灯高1.5m左右,进行诱测。
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为止。
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诱集物带回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
3、卵块密度调查⏹大田调查。
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将水稻田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定点取5个样点,每样点4m2,摘取样点内全部卵块,计算亩卵量;⏹秧田调查。
秧田划定10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计数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计算亩卵量。
4、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枯鞘率调查在分蘖期进行;⏹枯心率调查于当代二化螟化蛹率达30%时进行(破口前一周);⏹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调查于黄熟期进行;⏹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5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剥查其中的幼虫和蛹的数量,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
5、防治指标⏹秧田每亩卵块数为80块;⏹移栽田(大田)每亩卵块数为100块。
螟虫大发生原因及测报防治要点

1. 稻区耕作制度(食料因素)的变 稻区耕作制度(食料因素) 动是影响螟虫发生的根本条件
• 螟虫种群数量变动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稻区耕作制、 螟虫种群数量变动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稻区耕作制、 最根本原因是由于稻区耕作制 水稻品种布局或栽培方式的变更而影响螟虫年生活 水稻品种布局或栽培方式的变更而影响螟虫年生活 史的连续性。 史的连续性。 凡在螟虫各代卵盛孵时期与当地水稻适于螟虫侵入 的生育期(分蘖期、孕穗期)之间相吻合时, 的生育期(分蘖期、孕穗期)之间相吻合时,螟虫 必将大发生,其中只要有一代不吻合则将发生轻。 必将大发生,其中只要有一代不吻合则将发生轻。
• 水稻品种的适合度 籼稻重于粳稻 杂交稻、 杂交稻、优质稻重于普通稻
前者一般叶宽、秆粗而嫩、维管束排列疏松、糖分多、 前者一般叶宽、秆粗而嫩、维管束排列疏松、糖分多、 组织内硅酸SiO2少,易蛀入,生存率一般高 倍,最 易蛀入,生存率一般高1.5倍 组织内硅酸 高可达5倍 高可达 倍
品种抗虫性机理分析
主要原因 •稻区改制 水稻栽培由双改单、籼改粳,普通 稻区改制: 水稻栽培由双改单、籼改粳, 稻区改制 杂交稻、 稻改 杂交稻、优质稻 和免耕等轻型栽培方 增加经济作物面积。 式,增加经济作物面积。 •全球气候变暖和季节性气候的变动。 全球气候变暖和季节性气候的变动。 全球气候变暖和季节性气候的变动 •螟虫的抗药性增强。 螟虫的抗药性增强。 螟虫的抗药性增强 •天敌数量锐减。 天敌数量锐减。 天敌数量锐减 均有利于螟虫的发生。 均有利于螟虫的发生。
常规粳稻 苏香粳 糯 稻 太湖粳
水稻不同品种与螟害关系 (上海 南汇 2004) )
6 月 15 日调查 水稻品种 播种期
7 月 30 日调查 9 月 15 日调查
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2_种智能监测评价

652㊀㊀2024年第65卷第3期收稿日期:2023-02-25基金项目:桐乡市重点科技计划(202201068)作者简介:方云峰,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E-mail:415961308@㊂通信作者:姚张良,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工作,E-mail:zlyao513@㊂文献著录格式:方云峰,姚张良.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2种智能监测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24,65(3):652-656.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14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2种智能监测评价方云峰1,姚张良2∗(1.桐乡市石门湾粮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桐乡㊀314500;2.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嘉兴㊀314016)㊀㊀摘㊀要:2019 2020年,对桐乡市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进行性信息素智能监测,比较黑光灯诱智能监测和传统监测效果㊂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监测过程中,黑光灯智能监测优于性信息素智能监测和白炽灯传统监测,与传统的人工赶蛾相比,趋势较一致,黑光灯智能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人工赶蛾监测㊂同时我们发现四(2)代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数量多,但是黑光灯下数量少,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数量少,但是黑光灯下数量多㊂2年对二化螟的监测中发现性诱和黑光灯监测均可以较好地监测到二化螟种群动态,二化螟种群动态年度间差异较大,但同一年份各区域二化螟种群动态基本一致,而诱捕数量差异较大㊂综上,黑光灯智能监测可以应用于稻纵卷叶螟的监测,二化螟性诱监测和黑光灯监测都可以较好地监测二化螟种群动态,两者互补可以很好地用于监测二化螟㊂关键词:水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性信息素;黑光灯;白炽灯;智能监测中图分类号:S435.11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4)03-0652-05Two kinds of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to rice leafrolle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and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FANG Yunfeng 1,YAO Zhangliang 2∗(1.Tongxiang Shimenwan Grain and Oi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Tongxiang 314500,Zhejiang;2.Jiax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Jiaxing 314016,Zhejiang)㊀㊀Abstract :From 2019to 2020,a study in Tongxiang Cit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intelligent pheromone monitoring,black light lamp monitoring with traditional monitoring methods for two pest species: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and Chilosuppressal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monitoring C.medinalis ,black light intelligent monitoring was superior to bothpheromon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traditional incandescent lamp 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ual mothchasing,the trend was more consistent,and black light intelligent monitoring,to some extent,could replace manual monitoring.Additionally,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number of adult C.medinalis of fourth (2)generation in the fields washigher than that under the black light,while the opposite was true for the fifth (3)generation.Over the past two years,both pheromone and black light monitoring effectively tracke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suppressalis .For C.suppressali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but within the same year,the dynamics were consistent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despi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pture numbers.In conclusion,black light intelligent monitoring can be applied to monitor C.medinalis ,and both pheromone monitoring and black light monitoringcan effectively track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suppressalis ,with the two methods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for effective monitoring.Keywords :rice;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Chilo suppressalis ;pheromone;black light lamp;incandescent lamp;intelligent monitoring㊀㊀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 e)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是重要的水稻害虫[1]㊂浙北桐乡市稻纵卷叶螟常年中等偏重至大发生[2]㊂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机插杂交稻栽培下播种时间的提前,二化螟的发生越来越重㊂病虫测报是植物保护工作的基础,近些年智能测报技术快速发展[3]㊂但是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诱和黑光灯诱捕等智能测报在全市大范围内(多个乡镇)与传统白炽灯人工监测及稻纵卷叶螟赶蛾分析比较还鲜有报道㊂为此,笔者对2019和2020年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诱捕器材及监测方法1.1.1㊀性信息素诱捕设备及监测方法㊀㊀2019和2020年稻纵卷叶螟的性信息素诱捕试验设置在桐乡市大麻镇永丰村和乌镇西浜村2个监测点,性信息素诱捕设备为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安装,对稻纵卷叶螟全年监测,系统监测数据可以从昆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读取㊂2019和2020年二化螟的性信息素诱捕设置在桐乡市凤鸣街道建胜村和乌镇南庄桥村,每个村设置2个监测点,共4个监测点㊂性信息素诱捕设备同样为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安装,对二化螟全年监测,系统监测数据同样可以从昆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读取㊂1.1.2㊀黑光灯诱捕设备及监测方法㊀㊀2019和2020年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黑光灯(波长256nm,功率20W)诱捕设备共4台智能测报灯,分别在桐乡市崇福镇联丰村㊁屠甸镇荣星村㊁石门镇春丽桥村和乌镇西浜村,由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装,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开灯时间为光控,每30min至少拍照1张,测报灯自动识别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在智慧农业云平台可以远程遥控和查看每一张照片,并且直接读取数据㊂1.1.3㊀白炽灯诱捕设备及监测方法㊀㊀2019和2020年的5月1日至9月30日进行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成虫灯诱监测㊂以200W白炽灯作为诱虫光源,每日开灯时间为光控,翌日早晨调查并记录灯下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成虫的数量㊂1.2㊀稻纵卷叶螟赶蛾方法㊀㊀杂草赶蛾监测点在崇福镇联丰村,2019和2020年每年6月1日至7月27日,每隔1d调查1次杂草(空心莲子草)田间蛾量㊂采用赶蛾的方法调查成虫,即手持3m长的竹竿逆风沿着田埂拨动杂草,目测并记录蛾量㊂稻田赶蛾监测点设置在崇福镇上莫村和乌镇西浜村2个监测点,上莫村监测点2019和2020年每年7月1日至9月13日,每隔1d调查1次田间蛾量㊂也采用赶蛾的方法调查成虫,即手持3m长的竹竿逆风沿着田埂拨动稻草,目测并记录蛾量㊂每次调查3块田,每块田调查面积为33.3m2,为方便计算及与各地交流,数据转换算为每667m2蛾量㊂田间蛾峰期,为蛾量比前一时期数倍或者数十倍急剧增加的开始日期至急剧下降的开始日期之间的一段时间㊂西浜村监测点2019和2020年每年7月1日至9月30日,每隔1~2d调查1次田间蛾量㊂采用赶蛾的方法调查成虫,2019年每次调查7块田,2020年每次调查5块田㊂1.3㊀数据处理㊀㊀将原始数据输入Excel,两样本差异采用t检验㊂峰的划分标准参考褐飞虱峰划分标准[4]㊂根据诱捕或者稻纵卷叶螟赶蛾结果,从出现成虫突增日到高峰后突减日为止,为一个峰期,峰期虫量最多的日期为高峰日;前一峰的突减日和后一峰的突增日之间相距3d以内(含3d)的,则计入同一个峰期㊂整个峰期内,累计诱虫量达总虫量的16%时为始盛期,50%为高峰期,84%为盛末期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多种诱捕监测的数量比较㊀㊀2019年对稻纵卷叶螟的监测发现,白炽灯诱捕的数量最少,黑光灯和性信息素诱捕的数量较多,并且在不同区域诱捕数量差异较大(表1)㊂2019年稻纵卷叶螟黑光灯诱捕初见在5月30日,比白炽灯人工监测的6月10日早,准确性更高㊂不同监测方式诱捕数量比较,二化螟与稻纵卷叶螟相似,同样是白炽灯诱捕的数量最少,黑光灯和性信息素诱捕的数量较多,并且在不同区域诱捕数量差异较大(表2)㊂2020年性信息素诱捕二化螟时,凤鸣街道建胜村和乌镇南庄桥村间诱捕数量差异明显,实地调查发现乌镇南庄桥村今年水稻种植以杂交稻为主,播种时间明显较凤鸣街道建胜村早,田间二化螟为害严重㊂2.2㊀稻纵卷叶螟监测动态㊀㊀2019年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发现没有明显的蛾峰,诱蛾在8月10日出现,每个诱捕器最大平均值为11.5头(图1中A)㊂黑光灯监测到几个小654㊀㊀2024年第65卷第3期㊀㊀表1㊀2019 2020年桐乡的7个稻纵卷叶螟监测点诱捕情况Table 1㊀Trapping of 7monitoring sites fo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in Tongxiang from 2019to 2020监测方式地点2019年2020年诱捕量/头白炽灯开灯期占全年比重/%诱捕量/头白炽灯开灯期占全年比重/%2020与2019年比值性诱1大麻镇永丰村15571.6151999.42 3.35性诱2乌镇南庄桥村41990.9346297.40 1.10黑光灯1崇福镇联丰村47299.5862898.89 1.33黑光灯2屠甸镇荣星村179100154499.948.63黑光灯3石门镇春丽桥村237100204499.958.62黑光灯4乌镇西浜村87100127099.9214.60白炽灯乌镇西浜村683244.76表2㊀2019 2020年桐乡的9个二化螟监测点诱捕情况Table 2㊀Trapping of 9monitoring sites for Chilo suppressalis in Tongxiang from 2019to 2020监测方式地点2019年2020年诱捕量/头白炽灯开灯期占全年比重/%诱捕量/头白炽灯开灯期占全年比重/%2020与2019年比值性诱1凤鸣街道建胜村23387.1289685.71 3.85性诱2凤鸣街道建胜村15387.5846297.40 3.02性诱3乌镇南庄桥村51288.87308992.72 6.03性诱4乌镇南庄桥村25490.55505192.4719.89黑光灯1崇福镇联丰村177061.1325288.490.14黑光灯2屠甸镇荣星村59548.0717780.790.30黑光灯3石门镇春丽桥村116884.8589994.770.77黑光灯4乌镇西浜村28472.8913193.130.46白炽灯乌镇西浜村801291.61的蛾峰,7月19日至8月2日历期15d 总平均诱蛾量85.75头,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23日,盛期在7月27日,盛末期在7月29日㊂其中7月24日诱捕蛾量最多,平均为9.25头㊂8月8 9日诱捕量略有增加,8月12 23日出现持续12d 的小峰,蛾峰的始盛期在8月14日,盛期在8月16日,盛末期在8月21日(图1中B)㊂白炽灯监测也没有发现明显的蛾峰(图1中C)㊂当稻纵卷叶螟诱捕量较少时,黑光灯诱捕相对较优㊂同时,尽管性诱和白炽灯没有出现明显的蛾峰,但是黑光灯诱捕出现蛾峰期间也是性诱和白炽灯诱捕的虫量在全年诱捕最多的期间(图1)㊂2019年乌镇西浜村监测点稻田赶蛾出现3个蛾峰,分别是7月12 30日,8月8 20日和9月1 7日;崇福镇上莫村也出现3个蛾峰,分别是7月13 29日,8月9 19日和8月27 31日(图2)㊂稻田赶蛾2个监测点监测到前2个蛾峰出现时间基本一致,第3个蛾峰有不到1周的时间偏差㊂黑光灯监测的2个蛾峰在稻田赶蛾的前2个蛾峰之中,稻田赶蛾监测更加敏感㊂图1㊀稻纵卷叶螟在3种监测方式下的监测动态Fig.1㊀Monitoring dynamics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under three monitoring methods㊀㊀2020年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发现7月14 31日出现1个蛾峰,诱蛾在7月25日每诱捕器出现最大平均值37.5头(图1中A)㊂黑光灯监测到4个蛾峰,6月14 18日和7月9 15日2个蛾峰相对较小,7月18 26日蛾峰相对较大,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19日,盛期在7月20日,盛末期在7月23日㊂其中7月19日诱捕蛾量最多,平均为57.5头㊂8月5 25日是黑光灯下诱蛾最大的峰,蛾峰的始盛期在8月10日,盛期在8月14日,盛末期在8月17日,蛾峰持续21d,平均诱捕量1 002头,8月14日单日平均诱捕量164.75头(图1中B)㊂白炽灯监测发现2个蛾峰,第1个蛾峰是7月10 26日,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13日,盛期在7月19日,盛末期在7月23日,诱蛾在7月19日出现最大值28头;第2个蛾峰较小,出现在8月11 15日(图1中C)㊂当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㊁诱捕量较多时,性诱剂㊁黑光灯和白炽灯均可以出现诱捕蛾峰,但是黑光灯诱捕出现蛾峰大且峰次多,黑光灯诱捕仍然优于性诱和白炽灯诱捕㊂2020年乌镇西浜村监测点稻田赶蛾出现3个蛾峰,分别是7月6 21日,8月3 17日和9月10 16日;崇福镇上莫村也出现3个蛾峰,分别是7月3 5日,8月17 27日和9月3 7日(图2)㊂稻田赶蛾2个监测点监测到的蛾峰时间上有偏差㊂黑光灯监测的2个蛾峰在稻田赶蛾的前2个蛾峰之中,稻田赶蛾监测更加敏感㊂A 乌镇西浜村稻田赶蛾;B 2019年崇福镇赶蛾;C 2020年崇福镇赶蛾㊂图2㊀稻纵卷叶螟的赶蛾监测动态Fig.2㊀Moth monitoring dynamics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2.3㊀杂草赶蛾与稻田赶蛾的比较㊀㊀浙北桐乡地区灯下监测初见稻纵卷叶螟常常在水稻播种期(6月上旬)前后,2020年灯下初见更是早在5月15日㊂在8月以前杂草赶蛾可以清楚地监测到稻纵卷叶螟的蛾峰㊂2019年杂草赶蛾试验中,7月3日达到蛾峰(667m21950头),蛾数是同日稻田赶蛾(667m2195头)的10倍,是7月7日稻田蛾峰蛾数的4.62倍㊂7月27日杂草赶蛾时蛾数仍然是稻田赶蛾的1.89倍㊂2020年7月23日杂草赶蛾高峰日蛾数是稻田7月21日赶蛾高峰日的2.05倍(图2)㊂说明杂草赶蛾在当地8月以前监测稻纵卷叶螟是最敏感的,可以很好地监测稻纵卷叶螟的动态㊂2.4㊀二化螟多种监测方式的比较㊀㊀2019年二化螟性诱监测无明显的蛾峰(图3中A)㊂黑光灯监测到6月28日至7月13日有蛾峰,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1日,盛期在7月7日,盛末期在7月11日㊂7月23日至8月2日,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27日,盛期在7月29日,盛末期在7月31日㊂8月9 28日,蛾峰的始盛期在8月12日,盛期在8月17日,盛末期在8月26日(图3中B)㊂白炽灯监测没有发现明显的蛾峰(图3中C)㊂2020年二化螟性诱监测发现6月15日之前一直有较高的二化螟蛾量,7月7日至8月2日出现第2个较为明显的蛾峰,第2个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13日,盛期在7月21日,盛末期在7月28日(图3中A)㊂黑光灯监测的蛾数比2019年明显减少(图3中B)㊂白炽灯监测没有发现明显的蛾峰,且数量依旧极少(图3中C)㊂二化螟的监测比较结果表明,白炽灯诱捕数量极少,不适合用于二化螟的动态监测㊂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捕均可以较好地监测二化螟的种群动态,二化螟同一年份发生趋势一致但数量差异较大㊂不同年份间二化螟发生时间差异较大(图3)㊂2.5㊀稻纵卷叶螟代次影响灯诱数量㊀㊀2020年,黑光灯诱捕稻纵卷叶螟的数量还与稻纵卷叶螟的代次有关,四(2)代稻纵卷叶螟成656㊀㊀2024年第65卷第3期㊀㊀㊀㊀A 性诱监测;B 黑光灯监测;C 白炽灯监测㊂图3㊀二化螟在3种监测方式下的动态Fig.3㊀Dynamics of the Chilo suppressalis under three monitoring methods虫田间数量多,但是黑光灯下数量少,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数量少,但是黑光灯下数量多(图4)㊂图4㊀黑光灯诱捕法和稻田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Fig.4㊀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hilo suppressalis monitored by black light trapping andnumber of moths in rice field3㊀结论与讨论㊀㊀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智能监测可以在基层推广应用㊂首先,通过对2年监测结果比较,我们发现智能监测比白炽灯传统监测数据可以更好地明确害虫的种群动态㊂稻纵卷叶螟的监测中,智能监测㊀㊀能更早地监测到稻纵卷叶螟迁入的初见日,更加准确㊂第二,智能监测比传统白炽灯监测更加节省劳动力,不用每天调查数据,依靠电脑或者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数据,数据获取可靠且方便㊂通过2a监测,发现田间虫口数量越多,监测诱捕数量越多;而监测诱捕数量越多,害虫种群动态越明晰㊂相反,传统的白炽灯诱集数量很少时,不能很好地明确害虫的种群动态㊂我们认为害虫监测中,诱集数量或许可以成为评价一种监测方式好坏的标准㊂另外,田间害虫上灯数量还与害虫的代次有关,如我们监测的稻纵卷叶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一定的代次信息下可以通过智能监测诱虫数量预测田间实际虫口数量㊂那么智能监测不仅仅可以监测害虫的种群动态还可以预测田间实际的虫口数量,这应该成为智能监测的发展方向㊂参考文献:[1]㊀洪晓月,丁锦华.农业昆虫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㊀姚张良,李红艳,陈轶,等.浙北桐乡地区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虫量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9):44-48.[3]㊀刘万才,黄冲.我国农作物现代病虫测报建设进展[J].植物保护,2018,44(5):159-167.[4]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GB/T15794 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王新芳)。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蛾试验及测报技术探讨

13 试 验 方 法 .
u■ c } H 口
图2 7 月 二 化 螟 蛾 量 调 查 情 况 ~9
从 放盆 开始 每天 检查被诱 捕的蛾 子 , 记录蛾子 数量 。 并
2 结 果与分 析
3 水 盆( 捕 器 ) 0 1 5 1 日放 置 到 9 2 日结 只 诱 自2 1 年 月 8 月 0
一
直较高 。
性 信 息素在 水 稻二化 螟测 报 中的效果 及其 应用 前景 , 者 笔 于2 1 年进 行 了水稻 二化螟 性信 息素诱 蛾 观测试 验 , 0 1 现将
试 验情 况总结如 下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地 点 .
上虞市崧 厦镇万 湖村 和丰惠镇西 湖村( 、 早 晚稻 田间 ) 。
一
根据崧 厦点诱蛾 结果 , 参考 常规灯诱蛾量 , 信息素诱 性 蛾效 果 比较 明显 , 能够诱 捕到一 定的蛾 量 。 通过此 次试验 , 证 明用性 信息 素诱 蛾进 行二化 螟 的测报 , 其作 用基本 可 以
直 较 高 , 间有 2 高 峰 ,月2 (17 )6l 其 个 5 2日 2 只 ,Y 2日( 0 15
加 入少 量洗 衣粉( 以增加 粘着 力 )诱捕器 高度 离地 08 并 。 .m 随 着 稻 株长 高 及 时上 升 , 持离 稻 面02 及 时加 水 保持 保 .m,
盆 内一 定水 位 , 芯 每3 d 换 1 。 信 息 素诱 芯 由浙江 诱 0更 次 性
螟虫田间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螟虫田间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1. 引言螟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螟虫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螟虫田间调查。
本报告总结了调查过程、结果以及所得到的启示,以期对农业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 调查内容和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水稻田的螟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调查内容包括螟虫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调查采用定点观察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调查点,通过人工抽样进行统计。
3. 调查结果在螟虫田间调查中,我们观察到以下主要结果:3.1. 螟虫种类调查中发现了多种螟虫种类,包括稻纵卷螟、稻纵卷螟、斜纹夜蛾螟等。
不同种类的螟虫在不同地区和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发生规律。
3.2. 螟虫数量调查结果显示,在一定时期内,螟虫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
通常在水稻生长期间,螟虫数量逐渐增多,到了成熟期则逐渐减少。
3.3. 螟虫分布情况螟虫的分布主要受到温度、湿度和食物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位的水稻田中,螟虫的分布情况有所差异,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性。
3.4. 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螟虫发生与气候条件、田间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温度和湿度是螟虫大量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而田间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则对螟虫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反思和启示通过本次螟虫田间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螟虫发生情况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4.1. 采样点选择不够全面本次调查采用了定点观察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但是在采样点的选择上,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可能没有涵盖到所有可能发生螟虫的区域,这可能对调查结果的完整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4.2. 调查指标不够全面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螟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但对于与螟虫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和田间管理措施等因素的调查并不充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GB/T 15792—1995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2.1 调查时间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调查一次。
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30%)进行。
2.2 调查方法2.2.1 虫源田内调查选有代表性的(螟害轻、中、重)有效虫源田和春季作物田至少12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0m2。
在翻耕冬种田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在未翻耕田内,每点随机拔取稻桩20~40丛。
虫口密度很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面积或丛数,每次调查活虫数不少于30头。
剥查稻桩上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和越冬虫数,计算越冬虫口密度、死亡率和寄生率。
计算方法见附录A 稻螟虫调查资料计算方法(补充件)。
调查结果载入“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表1)。
表1 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年调查日期调查地点类型田调查面积m2调查丛数活虫数死虫数死亡率%活虫量头/667 m2天敌寄生备注二化螟三化螟大螟月日二化螟三化螟大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寄生数寄生率%寄生数寄生率%寄生数寄生率%2.2.2 稻草剥查在稻草虫源数量大的地区进行。
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秆不少于5000根,进行剥查草秆内的虫数,计算虫口密度,死亡率和寄生率。
调查结果载入“稻草内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表2)。
表2 稻草内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年调查日期调查地点稻草贮藏和取样情况调查稻草秆数活虫数死虫数死亡率%寄生虫数寄生率%活虫量/1000根备注月日3 幼虫、蛹发育进度调查3.1 调查时间在有代表性的主要虫源田内,从化蛹始盛期开始(化蛹率达30%)调查一次,隔5~10d后调查第二次。
3.2 调查方法3.2.1 越冬代将冬后调查(见2.2条)得到的活虫数进行分龄。
在虫口密度低的地区的年份,可在秋播前后,挖取有虫稻桩,并将其置于地势较高的田内,作为预测圃,供冬后剥查。
3.2.2 一般世代第一次调查可结合螟害率调查(第6章)进行。
剥查活虫数不少于100头,被害株不少于200株。
调查时应根据不同危害状的比例拔取被害株。
对查到的幼虫、蛹进行分龄分级。
隔5~7d后进行第二次调查。
除调查幼虫、蛹发育进度外,还应剥查寄生情况。
将调查结果分别载入“二化螟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表”(表3)和“二化螟幼虫和蛹天敌寄生调查表”(表4)。
表3 二化螟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表调查日期世代调查地点类型田品种生育期总虫数各龄幼虫数及百分比一龄二龄三龄四龄五龄六龄预蛹月日活虫数死虫数死亡率%虫数%虫数%虫数%虫数%虫数%虫数%虫数%调查日期世代调查地点类型田品种生育期各级蛹数及百分比备注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蛹小计蛹壳合计月日蛹数%蛹数%蛹数%蛹数%蛹数%蛹数%蛹数%蛹数雌蛹数数量表4 二化螟幼虫和蛹天敌寄生调查表年调查日期世代采集地点类型田幼虫寄生蛹寄生幼虫、蛹寄生备注月日检查寄生寄生检查寄生寄生虫数虫数率% 蛹数蛹数率% 率%4 卵块密度、孵化进度调查4.1 调查时间当成虫盛发后3d起,每隔5d查一次,共查3~4次。
4.2 调查方法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每块田取200丛。
调查应定田定点。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摘取所有点内的卵块,计算卵块密度,同时将摘取的卵块分放在试管内,管口用湿脱脂棉球塞紧,置于室内逐日观察卵块孵化情况,累计孵化进度,同时记载卵块和卵粒寄生数,计算寄生率。
秧田划定20m2;大田划定15 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清点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
在卵块密度很低的地区、年份或世代,可采用查枯鞘的方法代替查卵,方法同第6章螟害率调查。
卵块密度计算方法见附录A 稻螟虫调查资料计算方法(补充件)。
调查结果记入“二化螟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调查表”(表5)。
表5 二化螟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调查表年调查地点类型田品种生育期长势取样面积m2或丛当日卵块数累计卵块数当日孵化块数累计孵化块数累计孵化块率%注:①孵化卵块数指有50%以上卵粒孵化的卵块数;②如查枯鞘,请注明数量和密度。
5 成虫诱测5.1 诱测时间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星期为止。
每天黄错开灯,天明关灯。
5.2 诱测方法主要用20W白炽灯或用20W的黑光灯(波长3600埃)。
灯高(灯泡距地面)1.5m左右。
集虫漏斗下装上毒瓶,每天上午采回毒瓶中的诱集物,置于室内区别各尖,并清点虫数。
5.3 调查结果将调查结果载入“稻螟蛾灯诱记载表”(表6)。
备注栏内注明所用诱蛾灯种类。
表6 稻螟蛾灯诱记载表诱蛾日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开灯时间内气象要素备注月日雌雄合计雌雄合计雌雄合计6 螟害率、冬后各代虫口密度调查6.1 调查时间枯心率调查于田间枯心基本定局(化蛹率达30%)时进行;枯孕穗、白穗、虫伤株调查于水稻黄熟期进行。
6.2 调查方法按稻作类型(早、中、晚稻)、品种、栽插期、抽穗期或螟害轻、中、重分成几个类型,在每类型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3块。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2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并连根拔取20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如枯心、枯鞘、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等,剥查其中幼虫和蛹的数量及其发育级别,计算被害率及虫口密度和发育进度,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
计算方法见附录A 稻螟虫调查资料计算方法(补充件)。
6.3 调查结果将调查结果分别载入“二化螟虫口密度及被害率调查表”(表7)和“二化螟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表”(表3)。
表7 二化螟虫口密度及被害率调查表年品种生育期调查丛数平均20丛调查株数活虫数死虫数活虫量/667m2死亡率%占稻螟总活虫量%被害株数被害株率%稻螟被害总株数稻螟被害总株率% 分蘖数有效穗数7 数据记载与归档每次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数据及时填入相应表内,年末将资料进行整理,正式填入附录B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二化螟(补充件)内归档保存。
附录A稻螟虫调查资料计算方法(补充件)A1 虫口密度及虫源田比例A1.1 活虫量(头/667m2)=查得活虫数×单位面积(667m2)稻丛数/调查面积(667m2)(A1)A1.2 某一类型田虫量=同一类型田调查各点虫数之和/调查面积(667m2)(A2)A1.3 观察区内虫源田平均虫口密度(头/667m2)=∑(某类型田每667m2虫量×该类型田面积)/观察区内虫源田总面积(A3)A1.4 某类型田虫源比例(%)=某类型田平均每667m2虫量/各类型田量总和×100 (A4)A1.5 观察区内平均死亡率(%)=∑(某类型田平均死亡率×该类型田面积率)(A5)A1.6 每块田卵块密度(块/667m2)=查得卵块数×667m2稻丛数/调查丛数(A6)A1.7 各类型田平均卵块密度(块/667m2)=∑(某类型田平均卵块密度×该类型田面积率)(A7)A2 发育进度及寄生率A2.1 化蛹率(%)=[(活蛹数+蛹壳数)/总活虫、蛹及蛹壳数] ×100 (A8)A2.2 羽化率(%)=(蛹壳数/总活虫、蛹及蛹壳数)×100 (A9)A2.3 累计孵化率(%)=(当天卵块累计孵化数/当天累计卵块数)×100 (A10)A2.4 寄生率(%)=[(被寄生的幼虫数+被寄生的蛹数)/总虫数] ×100 (A11)A3 螟害率计算枯心率、白穗率、枯鞘率、枯孕穗率、虫伤株率的方法相同。
A3.1 一块田的枯心率(%)=[200丛稻内的枯心数/20丛稻分蘖(穗)数×10] ×100 (A12)A3.2 某类型田平均枯心率(%)=若干该类型田块枯心率之和/该类型田调查块数(A13)A3.3 各类型田平均枯心率(%)=∑(某类型田平均枯心率×其面积率)(A14)A3.4 螟害率(%)=枯心率+(1-枯心率)×白穗率(A15)附录 B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二化螟(补充件)(二零年)测报站名盖章站址(北纬:东经:海拔:)测报员负责人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编制说明为积累部分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的系统观测资料,建立一病一虫一年一档制,以便分析研究,不断提高测报水平,特参照一九七九年修订的系统测报办法及一九九一年制定的测报调查规范,设计了这套资料表册。
要求有关站于每年年终将观测结果略加归纳整理,并用钢笔认真准确地填写清楚,及时上报我站一份。
现将调查资料表册归纳整理时的注意事项,简要说明如下:(1)二化螟资料表册除发生防治基本情况外,总计列出7个表。
(2)任一表格如出现页数不够用的情况,都可以自行仿照补充列表,但必须填写清楚表头的标题和表格的序号。
表B1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调查日期调查地点虫源田调查稻草月日类型田调查面积m2调查丛数活虫数死亡数死亡率%头/667m2占稻螟总虫数%稻草贮藏及取样情况取样秆数活虫数死虫数表B2 二化螟成虫诱测记载表诱测日期()月备注诱测日期()月备注雌蛾雄蛾合计稻螟总计开灯时间内气象要素雌蛾雄蛾合计稻螟总计开灯时间内气象要素1 12 23 34 45 56 67 78 810 1011 1112 1213 1314 1415 1516 1617 1718 1819 1920 2021 2122 2223 2324 2425 2526 2627 2728 2829 2930 3031 31表B3 二化螟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调查表m2或丛数数块数块数块率%注:①孵化卵块数指有50%以上卵粒孵化的卵的块数;②如查枯鞘,请注明数量和密度。
表B4 二化螟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表调查日期世代类型田品种生育期总虫数虫态各龄幼虫或各级蛹数及百分比合计备注活虫数死虫数死亡率%一二三四五六预蛹七级蛹壳月日头% 头% 头% 头% 头% 头% 头% 头%幼虫蛹幼虫蛹幼虫蛹蛹幼虫蛹幼虫蛹幼虫蛹幼虫蛹幼虫蛹幼虫蛹幼虫蛹幼虫虫蛹幼虫蛹幼虫蛹表B5 二化螟幼虫和蛹天敌寄生调查表调查日期世代类型田幼虫寄生蛹寄生幼虫、蛹合计备注月日检查虫数寄生虫数寄生率%检查蛹数寄生蛹数寄生率%检查虫数寄生虫数寄生率%调查日期世代类型田品种生育期调查丛数平均20丛调查穗数活虫数死虫数活虫量/667m2死亡率%占稻螟总活虫量%被害株数被害株率%稻螟被害总株数稻螟被害总株率%防治情况备注月日分蘖数有效穗数表B7 二化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一、水稻种植面积:hm2水稻类型双季早稻双季晚稻一季中稻一季晚稻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合计耕地面积hm2;粮食种植面积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