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二化螟的防治(完整最新版)

二化螟的防治(完整最新版)

二化螟的防治(完整最新版)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水稻二化螟又称钻心虫,是为害水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

幼虫食性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茭白、高粱、玉米、油菜、蚕豆等春熟作物。

二化螟危害性极大,防治不好的田块损失1-3成,严重的能造成失收。

一、形态识别螟虫一生分为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只有幼虫阶段才蛀食稻茎。

雌成虫:体长12-15毫米,额部有一突起,头、胸部及前翅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散布有少量具金属光泽的鳞片。

雄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

卵:呈鱼鳞状单层排列,成卵块,上有胶质物覆盖。

幼虫:两龄以上幼虫腹部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

蛹:初期淡黄色后变红褐色,背部隐约可见5条纵线。

二、生活习性螟蛾白天隐伏在禾丛基部近水面处,夜出活动,有趋光性、趋嫩绿稻株产卵习性和原田产卵习性。

在发蛾盛期,以分蘖期和孕穗的水稻上产卵多,蚁螟易侵入和成活;刚移栽的秧苗和拔节期、抽穗灌浆期的稻株,因叶色落黄,产卵少。

特别是稀植高秆、茎粗、叶宽大、色浓绿的品种和丘块最易诱蛾产卵。

三、危害症状二代螟以幼虫为害水稻,水稻自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遭受其危害,为害症状因水稻不同生育期而异。

分蘖期,初龄幼虫先是群集为害叶鞘,造成枯鞘;二龄末期以后逐渐分散蛀食心叶,造成“枯心”苗。

孕穗期幼虫蛀食稻茎,造成枯孕穗;抽穗到扬花期咬断穗颈,造成白穗;灌浆、乳熟期为三龄以上幼虫转株为害,造成虫伤株。

虫伤株外表与健株差别不大,仅谷粒轻,米质差;灌浆到乳熟期幼虫转株蛀入稻茎,茎内组织全部被蛀空,仅剩下一层表皮,遇风吹折,易造成倒伏,这种被害株颜色灰枯,秕谷多,形成半枯穗,又称“老来死”。

四、发生规律二化螟在一般发生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以前—80年代中,年发生2代,年亩虫量1000条左右;第二阶段: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年发生3代,年亩虫量在3000-4000条水平;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今,年发生不完全4代,亩虫量高达50000-70000条。

2023年二化螟防控技术方案(一)

2023年二化螟防控技术方案(一)

2023年二化螟防控技术方案(一)2023年二化螟防控技术方案概述•本方案旨在提供一套有效的二化螟防控技术,以应对2023年的二化螟威胁。

•方案包括多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涵盖预防、监测、防治等方面。

阶段一: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二化螟的认知。

•推广良种良法,提高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

•强化农田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

•清除农田周围的野草和野生寄主植物,减少二化螟的滋生源。

•定期检查农田,及时发现并消灭二化螟的危害源。

阶段二:监测系统建设•建立二化螟监测网,包括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的布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二化螟的活动进行实时监控。

•研发智能分析软件,及时识别并预警二化螟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建立监测数据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长期趋势预测。

阶段三:综合防治•基于监测数据,采用定向喷洒技术进行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成本。

•推广生态控制措施,如引入天敌等自然敌害,实现生物平衡。

•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如植物间作、绿色覆盖等,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技术水平。

•配备防疫人员,组织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农田中的二化螟危害。

阶段四:效果评估与总结•建立评估体系,定期对防控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方案。

•总结经验,提炼成为二化螟防控技术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发布防控技术成果,促进技术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

以上是2023年二化螟防控技术方案的主要内容,通过预防、监测和综合防治等措施,旨在有效应对二化螟威胁,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农民的经济利益。

请相关部门、农业科研机构等按照本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和总结,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

阶段五:资源调配和合作•配备专业的人员和设备,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大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加强与相关部门、农民合作,共同参与二化螟防控工作。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加强技术交流和创新。

二化螟文档

二化螟文档

二化螟1. 简介二化螟(学名:Helicoverpa armigera),又称为普通棉铃虫,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属于鳞翅目昆虫。

其幼虫主要以棉花、玉米、大豆和蔬菜等植物为食,造成了严重的农业损失。

本文将对二化螟的分类、生命周期、危害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2. 分类二化螟属于鳞翅目昆虫,是蛾科二化螟属(Helicoverpa)中的一个重要物种。

该属包括了几个与二化螟相似的种类,如棉铃虫(Helicoverpa zea)和玉米螟(Helicoverpa armigera)。

这些物种的外貌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因此经常被误认为同一个种。

3. 生命周期二化螟总共经历四个发育阶段,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期。

3.1 卵二化螟的卵是半圆形的,约为0.5mm大小,呈黄色或淡绿色。

成虫一般会选择寄生在幼果或嫩叶的下方,以保护卵的安全。

卵期一般为5-7天。

3.2 幼虫二化螟的幼虫是最为具有危害性的阶段。

幼虫的身体是呈蛇状的,有色彩鲜明的纵纹。

其食量较大,喜欢吃植物的嫩叶和水果。

幼虫期一般为15-21天。

3.3 蛹二化螟的蛹是幼虫期之后的阶段,蛹通常是把自己包裹在叶片或土壤中,以保护自己。

蛹期一般为9-12天。

3.4 成虫二化螟的成虫是蛾的阶段,成虫会在夜间活动并寻找交配的机会。

成虫阶段的寿命很短,通常只有1-2周。

4. 危害二化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的食害。

幼虫期的二化螟是最具破坏性的阶段,它们会大量食用农作物的嫩叶和果实,导致植株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此外,二化螟也可以传播一些植物病毒,使病害的传播速度加快,并加剧病情。

5. 防治措施5.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二化螟的数量。

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释放天敌、应用病毒杀虫剂和利用生物农药等。

5.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二化螟的数量。

常用的化学防治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撒布化学诱杀剂和使用化学陷阱等。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技术二化螟系螟蛾科昆虫的一种,又称钻心虫,长期以来一直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

1、危害症状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危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稻秆易折断,别于大螟和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

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2、形态特征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和胸部背面淡褐色,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1毫米,翅面小黑点很少,后翅白色,有绢丝状反光。

蛹长11~17毫米,圆筒形,初化时为淡黄褐色。

卵扁平,椭圆形,长约1.2毫米,初产为乳白色,渐变为乳黄色、黑褐色、灰黑色。

幼虫6龄,老熟幼虫体淡褐色,体长20~30毫米,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

3、生活习性水稻二化螟有趋嫩特性,抛秧田更易引诱螟蛾集中产卵。

化蛹的起点温度在11℃,14℃开始羽化。

苗期卵块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多产在叶鞘上,气温在23~26℃,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螟卵孵化。

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中危害,出现水渍状黄枯,造成枯鞘,到2~3龄后才蛀入茎秆,造成枯心苗、白穗和虫伤株。

幼虫3~4月份间化蛹,幼虫老熟后转在叶鞘或稻茎内结薄茧化蛹。

4、发生规律成虫产卵盛期在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幼虫危害盛期;二化螟以幼虫钻蛀到茎内蛀食茎秆组织,在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期造成枯孕穗,在抽穗期造成白穗,在成熟期造成虫伤株,导致减产。

5、防治方法:5.1农业防治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和混栽田;在纯单季稻区可适当推迟单季晚稻播种时间,避过1代二化螟产卵高峰。

及时灌水杀蛹和清理越冬稻草,可降低虫源基数。

对种植单季晚稻或作连晚秧田的春花田、冬闲田,在1代二化螟蛾始盛期前,及时翻耕灌水,消灭越冬幼虫和蛹。

了解二化螟的危害及防治.doc

了解二化螟的危害及防治.doc

了解二化螟的危害及防治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

为了减少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我们应对二化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防治方法如下:
(1)消灭越冬场所,减少虫源。

秋后或早春将水稻根茬,茎秆集中烧毁,以及通过早春耕翻和灌深水均可压低虫量。

(2)灌深水灭蛹。

二化螟多在水面不高的稻叶鞘及茎秆化蛹,所以可在幼虫老熟和蛹期灌深水消灭虫蛹,减少羽化成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幼虫的危害。

(3)我们要及早拔除被害株,以消灭幼虫。

(4)药剂防治。

要抓住幼虫孵化后,钻蛀危害之前的时机打药,可以用锐劲特40毫升/667平方米兑水喷雾。

二化螟又名钻心虫,蛀秆虫,在全国稻区都有发生,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稻苞茎秆等,不同生育期受害后形成不同被害状,常见“枯心”,“白稻”影响产量,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二化螟对水稻造成减产现象的发生。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水稻二化螟是一种严重的水稻害虫,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也是全世界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

其成虫主要在春季呈现,以卵、幼虫和蛹为发育阶段,以叶片为食物来源,给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化螟幼虫主要危害水稻生长旺盛时期,特别是在灌浆阶段对谷粒的影响最为明显。

一旦发生二化螟危害,可以导致水稻收成减少,谷粒发育不良、粒率降低、形状与重量变小,影响了水稻籽粒产量和质量,同时也使得水稻作物易于发生倒伏和病虫害的侵袭。

目前,对于水稻二化螟能够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很多种,常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农药防治、生物防治和农艺防治三种方法。

一、农药防治农药防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二化螟防治方式,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不同等级的农药对二化螟的毒害作用程度不同,因此选择适当的农药时需谨慎。

此外,不同季节、不同水稻品种、不同药剂量和作用时间等也会影响农药的防治效果。

因此,农药防治应该在正确的时间、方法选择及剂量上加以注意。

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方式,由于生物防治对环境危害较小,因此在今后的防治过程中增加生物防治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多种防治准备生物制剂发挥很大作用,如昆虫病原菌、芽孢杆菌等等。

农艺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水稻二化螟能够有效控制的方法,它包括杂交水稻、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种植密度、早浸处理和淡水漂洗等一系列措施。

此外,透过科学灌水,控制土壤湿度,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二化螟,避免其发生及危害。

总而言之,水稻二化螟是一种严重的水稻害虫,对其的防治措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方法。

三种防治方式的整合,可以使防治效果更佳。

同时也需要充分的理解该害虫的生活习性、生活规律及其危害情况,根据情况选取合适的防治方法,才能更好地消灭水稻二化螟,保障农民收获好的水稻丰收。

二化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二化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二化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摘要对二化螟的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作简要阐述,提出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发生;结合防治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钻心虫或蛀心虫,系本地性害虫,为全变态昆虫。

其食性多而杂,寄主主要有水稻、茭白、甘蔗、玉米、小麦、稗、油菜等,其中主要为害的农作物是水稻。

南陵县常年发生三代,主害代是二代和三代二化螟。

近年来,二化螟的发生程度略有上升,成为南陵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从而导致三化螟发生程度有所下降(已降为水稻的次要害虫)。

一般年份,它可使水稻减产10%左右,重发年份可减产50%以上。

1发生与危害1.1发生与营养的关系由于二化螟食性杂、寄主多,不同寄主的营养状况不同,对二化螟的发育进度和发生量均有较大的影响。

如:茭白的营养条件比水稻丰富,故以茭白为食料的二化螟发育速度快,发生期要比水稻来得早,甚至可能会增加一个世代。

在水稻中,杂交水稻的营养条件好,其老熟幼虫和蛹比常规稻上的要肥大。

1.2与栽培制度的关系双季稻区,由于水稻生育期相对较整齐,蚁螟盛孵期与其侵入水稻的有利生育期吻合程度不多,二化螟发生程度相对较轻,往往只是早稻发生稍重(一代二化螟),而双晚稻较轻(三代二化螟)。

单、双季稻混栽区有利于二化螟蚁螟入侵水稻的有利生育期的机会较多,桥梁田多,加之食料适宜且丰富,这样的稻区发生量相对较大,发生程度较为严重,主害代为二化螟为害单季稻,三代二化螟为害双晚稻和迟熟单晚稻。

纯单季稻区发生程度相对较轻。

1.3发生与气候的关系上年暖冬和当年春季温湿度较佳,幼虫死亡率低,发生期提前,虫口基数高,危害重;若上年冬季寒冷且本年春季低温多雨,其死亡率较高,则发生期推迟,发生程度相对较轻。

适温高湿有利该昆虫的发育、发生,而夏季高温(35℃以上)、干旱天气对二化螟幼虫发育极为不利,将减轻以后各世代的发生量。

1.4发生规律二化螟成虫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或杂草丛中,夜间活动,趋光性特强。

二化螟防治措施

二化螟防治措施

二化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化螟防治措施: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二化螟进行控制,如放养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蜈蚣等,或者使用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制剂。

2. 化学防治:在二化螟幼虫孵化初期喷洒杀虫剂,如辛硫磷、敌百虫等。

3. 物理防治:如设置黄板、蓝板等诱捕器,利用二化螟的趋光性进行防治。

4. 农业措施:合理安排作物种植时间和布局,避免二化螟的繁殖和传播。

5.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清洁,及时清除枯萎植株和杂草,减少二化螟的栖息和繁殖场所。

6. 抗性品种选择:选择对二化螟有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降低其危害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 的损 失 。
代 的盛 蛹期 和盛 蛾期 。由表 2可知 , 第一代 盛蛹
期为6 月2 7日~ 7 月1 6日, 第 二代盛蛹期 为 8 月 3日~8 月 1 7日。第 一 代盛蛾 期 为 7 月 3日~7 月2 3日, 第二 代盛蛾 期 为 8 月 9日~8 月2 2日。
表2 江 陵 县 二 化 螟 的盛 蛹 期 和 盛 蛾 期 ( 月/ 日)
摘 要 : 二化螟是 中稻上的一种常发性 害虫。随着优质 杂交稻的迅速推 广以及机插秧和直播
稻面积的扩大, 螟 害率 也 随 之 上 升 。二 化 螟 已逐 渐 变 成稻 螟 中 的优 势 种 群 , 每 年发 生 3代 , 每 代 都 在 中稻 上 造成 不 同程 度 的 为 害。本 文介 绍 了 江陵 县 - : - 4  ̄ 螟 的发 生特 点 和 防 治措 施 , 以期 能有 效 地
避 免 和 减轻 该 虫 的发 生与 为 害。
关键 词 : 中稻 ; 二化 螟 ; 发 生规律 ; 防 治措 施
江 陵县位于长江流域 湖北省 中部偏南 , 属典
越冬代主要在 中稻苗 田上产卵 , 卵块在 田问的分
型 的平 原湖 区, 亚热 带季风 气候 , 四季分 明 , 光 照
充足 , 雨热 同季 。在江 陵县 , 中稻是一 季重要 的
1 . 3 发 生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二化螟 的发生与气候 、 稻作 制度 、 品种 、 天敌 和农 药 等方 面 的因素密切 相关 。
1 - 3 . 1 气候
江 陵县所处 的温 度从 4月 到 9月都适 合二
化螟 的生长发育 , 有效 积温能满 足其 发育三个世 代。 越 冬代 不 同年份产 卵量虽 有差 异 , 但 落在苗
选 择 有 代 表 性 的 田 5块 ~6块 , 每隔 5 d 调 查
作者 简介 : 李纯孝( 1 9 6 7 一 ) , 男, 农 艺师 , 长 期从事农 技推广 工作 。

44 一
病虫分析

嘲 比 楫 保
2 0 1 3 年第 5 期 总第 1 3 9 期
次 。表 2给 出了江 陵县 5年来 第 一代 和第 二
大麦 、 小麦 、 油菜 、 蚕豆 等作物 。 成虫 有趋 光性 和 趋 嫩绿 性 。 在 中稻 苗 田上 , 越冬 代 的卵块 多产 在 叶正 面离 叶尖 3 c m~5 c m处 。 第 一代 和第 二代 蛾
在 分蘖期 后多产在 离水 面 7 c m以上 的叶鞘 外侧 。
最高 为 1 . 4 7 块/ I l 1 2 , 折算成 6 6 7 m 最低 为 2 3 0 块/
亩 ,最高 为 9 8 0 块/ 亩 。虽然不 同 的年 份 田间落 卵量有 差异 , 但不难看 出这 5 年来 几乎每 年都是
大 发 生 的级 别 ( 表 1 ) 。
表 1 江 陵 县 不 同 年份 越 冬 代 的产 卵 盛 期 和 日 块 密度 调 查
( 月, 日)
1 发 生 现 状
1 . 1 发 生 期
1 . 1 . 1 越冬代 发生期 在 江 陵县 , 二化 螟多 以 4龄 ~6 龄幼虫 于稻 桩、 稻草及 茭 白 、 田边 杂草 中滞育越 冬 。二 化螟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第 二代 发生期
布是 随机 的。 越冬代 的产 卵盛期为 5 月 4日 ~ 2 1
日, 高 峰期在 5月 7 H~1 4日。 其中 2 0 1 0 年在 5
粮食作 物, 高产稳 产 , 常年种 植面积 4 . 3 万h m2 , 是
农 民增 收 的主要来 源 。 二 化螟 主要为 害 中稻 , 形 成枯鞘 、 枯心 、 枯 孕穗 、 白穗 、 虫 伤株等 症状 。每 年发 生 3 代, 有 世代重 叠现象 , 这无疑 增加 了测 报 和防治 的难度 。二 化螟 的危害 前期导 致基 本 苗数不 足 , 有效 穗数 减少 。 后期 形成 白穗和 虫伤 株, 下雨 之后 , 北风一 吹 , 成 片倒伏 , 直 接造 成严 重减 产 。 笔者 从 2 0 0 9 年至 2 0 1 3 年 连续 5 年 对二 化螟进行 了系统 的调查 , 基本 摸清 了二化螟 的发 生规 律 , 并 全程跟 踪 防治 , 找 到 了有效 的防治措
1 . 2 为 害 特 点
田上 的卵量都是 大发生 的级别 , 这是 因为江 陵县
二化 螟 的寄 主除水稻外 , 还 有茭 白、 玉米 、 甘 蔗和稗草 等禾本科作 物 , 早春越冬 幼虫还 能为害
中稻 水育 秧一 般在 4月底播 种 , 5 月 上 中旬 正值
越冬 代产 卵高峰期 , 因此秧 田变成 了诱 集 田。 7 — 8
幼虫 老熟后 , 第一代 在 叶鞘 内侧化 蛹 , 第二
代 和越 冬代 在稻 株下 部茎 内化蛹 。化 蛹 的部位
随水 位 而变 , 田间水 大 时化蛹部 位 高, ’ 水小 时化 蛹部 位低 。 农 业 防治 时可充分 利用 这一特 点 , 降 低化 蛹部 位 , 然 后灌 深水 , 淹死 二化螟 蛹 。
施 。现将其 发生 规律与 防治措施 介绍 如下 :
月1 8日又 出现第 2 个 产卵高 峰 日,与前 一个 高
峰E l 相差 9 d 。 同样 在 2 0 1 3 年 的 5月 1 6 H也 出
现第 2 个 产卵 高峰 日, 与前一个 高峰 日相差 7 d 。
另外 , 从 累计 卵块 密度上 看 , 最低 为 0 . 3 5 块/ m ,
嘲 北 枫 保
2 0 1 3年第 5 期 总第 1 3 9 期
病 虫 分 析
江陵县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 防治措施
李纯 孝
( 江陵县普济镇农 业服务站 中图分类号 : ¥ 4 9 文献标识码 : B 4 3 4 1 0 0 )
文章编号 : 1 0 0 5 — 6 1 1 4 ( 2 0 1 3) 0 5 0 4 4 — 0 0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