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品经典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示例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示例③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主张与情怀。
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结构,分析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横向联系对话体散文的特点,纵向联系议论文的知识要点(因为本文是典型的驳论文,文段短小精美,更便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知识),提前孕伏加强整合,为初三的议论文专题知识和今后高中、大学学习先秦散文夯实基础。
2.教学时数建议:1课时。
3.教学方法适用建议:讨论法、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但自学习惯有待进步一强化,学习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语段的方法初步掌握,赏析能力已经有初步的提升,但是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2)教学目标:①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②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重点),了解孟子思想。
③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④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3)教学方法:A.讨论法: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小组内的优生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后进学生。
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部分学生走神,便于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本课拟用于理清行文思路及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B.指导法: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疑惑予以点拨,对于方法予以指导。
结合讨论法使用,既可防止课堂跑偏,又可以避免个别学生钻牛角尖,浪费课堂有效时间,避免讨论法的华而不实。
本课拟用于文章语言特色及作品风格体悟。
C.讲述法:对于学生不了解和没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浪费时间,直接讲述知识或者呈现答案,以期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或者模仿。
在阅读中含英咀华

在阅读中含英咀华作者:李素彦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5年第04期现代社会,“浅阅读、快餐文化、电子书、读图时代”可谓甚嚣尘上。
而作为教师,有责任在阅读方面指导学生。
一、营造氛围,培养兴趣在学习现代诗歌单元时,为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并对这首诗进行鉴赏,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代表在班里交流,再从选手中选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参加“年级诗歌朗诵风采大赛”,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活动中,学生会将歌颂祖国、热爱生活等内容,充分融入到自己深情的配乐朗诵中,他们会在音乐声中畅谈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诗歌活动,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强,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讲座赏鉴,品味经典面对“名著导读”这一板块,可以综合学生的学情和可实际操作的状况,确立学习方案。
如,每个学期确定一本名著作为必读,其他则选读。
在确定了必读名著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阅读,并写出自己的心得。
开学后,举办一些讲座,比如,“感受论语”的专题讲座,悉心地引导学生对《论语》进行感受与理解,将《论语》中关于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哲理性句子,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论语》的积极性。
三、精读名著,抒我心声以《红楼梦》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寒假读《红楼梦》,写读书笔记“红楼人物点评”,等到开学后,再组织学生做“红楼问答”卷,还可以让学生办“红楼梦手抄报”。
比如,为了品评王熙凤这个人物,可以让学生以“我眼中的王熙凤”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
或者安排一堂“品评王熙凤”的新课改研讨课,展示名著导读的成果。
学生对王熙凤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评价,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究,如果有一些极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出现,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原著的兴趣。
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经典名著的理解。
四、课外补充,开拓视野课外阅读非常重要,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
韩愈《进学解》原文,注释及译文

韩愈《进学解》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国子先生(1)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2)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3)毕张(4)。
拔去(5)凶邪,登崇俊良(6)。
占小善者率以录(7),名一艺者无不庸(8)。
爬罗剔抉(9),刮垢磨光(10)。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11)?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12)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注释】(1)国子先生:当时任职国子学博士的韩愈自称。
唐代的国子监是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当中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个学府,各学的教官称为博士。
(2)业:学业。
(3)治具:法令。
(4)毕张:都建立起来。
(5)拔去:除掉。
(6)登崇俊良:提拔才德优良的人。
登:进;崇:推崇。
(7)录:录用。
(8)庸:任用。
(9)爬罗剔抉:搜罗人才,加以选择。
爬罗:搜集;剔抉:选择。
(10)刮垢磨光:刮除污垢,磨出光亮。
这里指培训人才,去除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
(11)孰云多而不扬︰谁说有才能的人多了,就出头不易呢﹗(12)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此称主管的官吏或官府为有司。
这里指官吏。
【译文】国子先生清晨走进太学,召集学生站在校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嬉玩的态度;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而失败在于随便。
现在圣君和贤臣相遇在一起,各种政策健全完整地施行。
除掉凶恶奸邪的人,提拔俊杰善良之才。
稍有优点的人都被录取,凡有一技之长的人无不被任用。
当局搜罗、选择人才、培训他们,去除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
获选者是有幸运的因素,谁说有才能的人多了,就出头不易呢﹗同学们只要担心自己的学业不够精进,不用担心主管官员看不清;只须担心自己的德行不能成就,不必担心主管官员不公正。
”【原文】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13)矣。
先生口不绝吟(14)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15)于百家之编(16);记事者(17)必提其要(18),纂言者(19)必钩其玄(20);贪多务得(21),细大不捐(22);焚膏油以继晷(23),恒兀兀以穷年(24);先生之于业,可谓勤矣。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作文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作文篇1泱泱中华大国,苍苍历史往事。
中国,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真乃,“江山代有才人出”,一辈辈,一代代,一年年,不论古今,不论久近。
经典层出不穷,人才源源不绝。
记载着沧桑的历史往事,传承着久远的文明文化。
两千五百多万年前,出现了一位圣人——孔子,他的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的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成为《论语》。
《论语》,是我爱读的一本书。
它虽出于古代,但意味深长。
虽单只语录,但耐人寻味。
他记载着孔圣人的言行、举止、如何处世、如何做人等等。
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伟大的思想,传承着一种恒久的文化。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这本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实则也存在着影响与意义。
当一间间教室中,传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朗朗的书声时。
孔圣人的思想观念、处事原则,也在渐渐的影响着人们,改变着人们。
孔子在做人方面有深得人心的研究。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正道明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惦记的则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满脑子想的则是小恩小惠、小便宜。
这些这正是贬低小人,弘扬君子之风。
教导人们不要做小人,要做正人君子。
孔子的处世之道更是意味久远。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告诫我们,与好朋友相处要有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
读过《论语》,心中的迷雾驱散开来,思想得到净化。
《论语》正是经典,正是历史的积淀与智慧的攒集,正是圣贤、崇高、伟大的代表。
《论语》告诉了人们生活的真谛,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怎样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在生活中,“经典”还有太多太多,它们——是岁月长河中闪光的明珠,是沧桑岁月里不朽的传奇!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作文篇2诵读经典,传承文明。
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句子经典语句

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句子经典语句、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千里传,万里路途多遥远,异国他乡中华文化美名扬。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细细品。
、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物事迹永流传,乱世百姓不得安,当今社会享平安,百姓安康今日谈,龙的传人得真传。
、祖国节日中外响,大家一起想一想,清香粽子端午节,八月十五月饼节,腊月三十是春节,贴春联来放鞭炮,穿着新衣把舞跳,三十晚上吃饺子,大年初一拜新年,正月十五闹花灯。
、中华儿女大家庭,兄弟姐妹是一家,尊老爱幼是美德,努力学习报祖国,富国强民共奋斗,爱我中华记心中。
、中国歌中国戏,中国文化记心里;拉二胡,弹古筝,梆子粤剧和京剧;中国精粹不能丢,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河北民间艺术多,大家一起说一说,我推唐山皮影戏,他推河北梆子剧,吴桥杂技世界扬,作为河北人自豪。
、道家无为清净,墨家非攻兼爱,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礼德操守,韩非兵家论道,战国风云汹涌,百家争鸣,思想勃发,传一代英雄儿女情。
、中华国粹是京剧,始于清朝乾隆间,融汇徽汉昆秦调,流传世间两百年,分为生旦净末丑,脸谱划分善与恶,有板有眼有讲究,中华文化藏其间!、注重道德修养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谈传统文化不能不谈道德修养,学传统文化的人没有不重道德修养的,学传统文化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自觉注重道德修养。
、炎黄先民智慧高,易经八卦言语妙,道家无为无不至,儒家中庸是常道,达摩渡江禅宗兴,不着一字尽风流。
、闽菜食之精细,粤菜食之清香,川菜食之泼辣,鲁菜食之营养,淮阳富甲娇霸,浙菜鱼米端庄。
湘徽集成八美。
中华美食称王。
、中华国粹是京剧,始于清朝乾隆间,融汇徽汉昆秦调,流传世间两百年,分为生旦净末丑,脸谱划分善与恶,有板有眼有讲究,中华文化藏其间!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综合性学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综合性学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性学习本学期,学校八年级开展了“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低碳环保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全球气候变暖,冰山消融,海水上涨,动植物濒临灭绝……一系列灾难①jiēzhǒngérzhì。
同处一个地球,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起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为此,我们向同学们发出“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倡议,让我们树立低碳理念,共创绿色家园。
从此刻开始,请:1节约用电。
请大家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泡。
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
2节约用水。
卫生间洗手后随手关闭水龙头;家里洗手、洗脸、洗菜的水可以收集起来冲马桶,淘米水可以浇花。
3绿色出行。
出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上学可以骑单车或步行。
为了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生活,驱赶②wùmái”生活方式的践行者,让绿色低碳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校学生会2021年3月16日1.请你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2.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
请你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涤除污秽日月明烟尘逐去河水碧3.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4.请你为上面的倡议书再补充两条倡议,每条不超过30字5.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绿色环保概念,但出于爱护环境、爱护生灵的朴素思想,有不少古诗文依然反映出绿色环保意识。
下列四句古诗,最能体现“保护环境,爱护生灵”思想的选项是()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义务教育新课标课例解读高峰论坛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新课标课例解读高峰论坛心得体会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
我在线上观摩了广东广雅教育集团主办的教学教研交流会,听了西关广雅实验学校徐漫菊老师和北京景山学校任秋菊老师执教的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大单元学习。
徐漫菊老师以“注解之法”“阅读支架”进行“会谈经典,存义精思”,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们用旧知唤起新知,进行知识迁移,品读经典。
任秋菊老师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收集诗歌,进行个性化鉴赏。
这次线上观摩学习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清晰的方向,在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追光前行,踏实工作,潜心教研!在这次义务教育新课标课例解读高峰论坛的线上直播课程中,我有幸见识到各地名师的优质课例,其中西关广雅实验学校徐漫菊老师对八下语文古诗文进行了大单元教学,让我对大单元教学的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该课例以《慧谈经典,存义精思》为题目,结合时下最为热点的网络直播带货进行情境教学,古今融合,推陈出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兴趣。
在这节课中,徐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以方法为导向,从正谈经典、乐谈经典、善谈经典、新读经典四个环节贯穿整节课,老师的"引",学生的"谈",成为了本节课最靓丽的"风景线",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了我教学路上的风向标。
在本次的义务教育新课标课例高峰论坛会中,我有幸观摩了徐漫菊老师的八年级第二学期古文诗词单元的整体教学。
徐漫菊老师在课堂中巧妙融入社会新元素——直播带货,形式新颖,也紧跟时代步伐,学生上课上得津津有味。
用直播前期准备的形式串联大单元教学的“经典的特点”、“经典的亲近”、“经典的问思”、“经典的继用”。
这一做法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为课堂增添趣味,增添生活气息。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懂得了语文从来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是一门长期打磨研修的艺术,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2020年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专题8:语言表达与运用

2020年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专题08 语言表达与运用1.【2019·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亠个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中国馆的“锦绣如意”体现着悠远绵长的东方智慧,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
英国设计师受古丝绸之路的甲(A.启发 B.启蒙),用植物铺①(A.pù B.pū)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入口处是欧洲树种,核心区为北京乡土植物……园艺是文明沟通与对话的桥láng ②(A.梁 B.粱),正如国外设计师的感受,“中国正在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
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一个美丽的中国必将乙(A.神采奕奕 B.光彩夺目)地绽放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只填序号)(2分)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只填序号)(2分)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分)原句: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B②A【解析】本小题考查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
①项,“铺了一条花园丝路”的“铺”应读“pū”。
②项,“梁”和“粱”为同音误用,桥liáng指的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
所以应填的是“梁”。
【答案】(2)甲A乙B【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启发:指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启蒙:普及新知识,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
此处强调英国设计师是受到丝绸之路的联想和领悟,所以这里应填“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英咀华品经典
――《离骚》的学习探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
2.联系现实生活,探究文本,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熟读课文,尝试独立完成下面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修姱.()羁.()謇謇
..()溘.死()揽茝.()谣诼.()
..()侘傺
方圜.()攘诟.()鸷.鸟()延伫.()芰.荷()岌岌
..()杂糅.() 兰皋.()可惩.()好.修姱()相.( ) 谇.()偭.()忳.()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延伫乎吾将反()
三,阅读三维设计练习32页内容完成下面第1-2题
1.本课比喻手法使用十分广泛,
作者用“蕙纕”“揽茝”“蛾眉”比喻的是什么?
用“灵修”这种神圣的事物比喻的什么?
用“众女”比喻什么?
用“初服”比喻什么?
用“鸷鸟”比喻什么?
2.指出下面诗句中哪些是比喻句,分析比喻手法的作用.
白日依山尽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得到强烈表现。
请在文本中使用了哪几个第一人称代词,并找出使用了第一人称的诗句。
并分析这些诗句在本课中所占的比重。
4. “怨灵修之浩荡兮”中的灵修所指为何人,作者既然对他已经心中生怨为何还要对他以灵修来称呼,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态度?
5.找出文中所有关于作者外在形象描写的句子。
6.这些外貌描写是要表达作者是一个只注重外表的人么,作者是一个有怎样追求的人,请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7 (1)速读课文,找出第一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词语,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8.对于这种社会现实,对自己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是否一味哀怨?作者报以怎样的态度?
9.找一找
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
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
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
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
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
10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以如屈原般找到当权者的支持,也可以如曹操般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屈原生前委屈凄苦,却在死后得到后世千载的怀念;曹操生前风光荣耀,却被后世人骂作奸雄。
你认为哪个人物更值得你学习,说说道理。
11.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为实现理想他“九死其犹未悔”,最后投江自尽。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也有人认为他为怀王这样的国君死不值得,是一种愚忠,或效商鞅另投明主,或学陶渊明归隐田园都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
你怎么看,请写一段你要对屈原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