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词林韵释》的声调变化情况

合集下载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和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1.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1)声母:20个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

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词林正韵的用法及举例 -回复

词林正韵的用法及举例 -回复

词林正韵的用法及举例-回复《词林正韵》是一本古代汉字韵书,是中国古代韵书中最早的一部。

它以韵脚的“开平上去入”四声来编纂,包括了约11,000个音节,具有较为全面的音韵内容。

《词林正韵》的用法非常广泛,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记忆汉语的音韵规律,掌握字音的变化和使用,并且还能借助其中的诗句、成语等文学作品举例,拓展词汇的应用。

使用《词林正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1. 查找韵目:《词林正韵》按照常见的韵脚进行编排,可以根据需要查找相应的韵目。

例如,如果要查找与“寒”同韵的字,可以先找到“寒”字的韵脚“咸”,然后在该韵目下寻找其他同韵的字。

2. 确定音韵类别:在选定的韵目下,可以进一步确定字音的声调和韵母类别。

《词林正韵》使用了“开平上去入”的四声分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判断字音的声调,并且还可以确定其韵母的类别。

3. 查找相关词语:根据确定的音韵类别,可以进一步查找与该字音相关的其他词语。

《词林正韵》中列举了大量的例词,这些词语的选取非常全面,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字音的使用范围和变化规律。

通过查找相关词语,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进一步了解词语间的关联性。

4. 举例使用:《词林正韵》中不仅收录了大量的词语,还包括了许多经典的诗句、成语等文学作品。

这些例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可以引用用于写作或者表达。

通过引用《词林正韵》中的例句,不仅可以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展示作者的学识和修养。

综上所述,《词林正韵》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工具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记忆汉语的音韵规律,并且通过其中的例词、成语等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展词汇的应用。

掌握《词林正韵》的使用方法,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

汉语声调演变举例说明

汉语声调演变举例说明

汉语声调演变举例说明
汉语的声调是汉语语音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

声调的变化可以影响一个词的含义和发音。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声调的演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以下是几个汉语声调演变的例子:
1. 古代汉语中的声调演变
在古代汉语中,声调可以分为平、上、去三声和入声。

其中平声又可以分为阴平和阳平,而上声和去声则都是降调。

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发音响亮而短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入声逐渐消失,现代汉语中不再有入声的存在。

2. 普通话中的声调演变
在普通话中,声调可以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

阴平是一个高平调,发音时声音高而平;阳平是一个高升调,发音时声音先低后高;上声是一个降升调,发音时声音先降后升;去声是一个全降调,发音时声音先高后低。

在普通话中,声调的演变也有一些例子。

例如,“蒲”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读作pú,而在古代汉语中则读作bù,是一个去声字。

又如,“恬”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读作tián,而在古代汉语中则读作dián,是一个入声字。

3. 方言中的声调演变
不同地区的方言中,声调的演变情况也不尽相同。

在一些方言中,可能存在比普通话更多的声调类别或者更少的声调类别。

例如,吴语和粤语都有复杂的声调系统,而晋语则只有两个声调。

在一些方言中,同一个词的不同声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总之,汉语的声调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通过对汉语声调演变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语音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更好地掌握和学习汉语。

论述汉语中的音韵和语音变化

论述汉语中的音韵和语音变化

汉语中的音韵和语音变化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音韵是指语言中音素的组织和变化规律,而语音变化则是指随着时间推移,语言中音素发生的演变和变化。

汉语作为一个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音韵和语音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汉语的音韵系统主要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要素构成。

声母是指在发音过程中先于元音发出的辅音,如"b"、"p"、"m"等。

韵母是指由元音构成的辅音+韵母的音节,如"ai"、"ou"等。

汉语的声调则是指在发音过程中,音的上升和下降或递降的变化。

这些要素的变化和组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汉语音节和音节组合。

在汉语的语音变化中,最常见的是声母的变化。

比如,汉语中的"b"、"p"、"m"等声母,在古汉语中往往对应着不同的辅音,比如"p"对应着脱去声带音的"b"。

这种声母的变化称为"lenition"。

此外,汉语中的声母还会发生浊化、音变等变化。

例如,在某些方言中,"zh"的发音可能变为"j","sh"的发音可能变为"s"。

这些变化不仅在方言中存在,也在标准汉语中有所体现。

在韵母的变化中,最典型的是古代韵母的消失和轻声的形成。

在古代汉语中,存在着较多的韵母,如"ao"、"ei"、"iu"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韵母逐渐消失,如现代汉语中的"tiao"、"nü"等。

同时,在语言演化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轻声的现象,即汉语中的一些字在发音中不带声调。

例如,"了"字在口语中发音为"le",并且不带声调。

声调的演变

声调的演变

声调的演变6、声调的演变《广韵》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类的数目相等,但是两个声调系统之间的差别很大。

人们把两个系统之间的声调变化归纳为三句话: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平分阴阳:《广韵》时代只有一个平声调类,到现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就是“平分阴阳”。

平声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清声母字(包括全清和次清)变成了阴平,浊声母字(包括全浊和次浊)变成了阳平。

(这个现象不只是普通话如此,在现代汉语方言里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平分阴阳据研究从唐代便已开始,但明确把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只是在《中原音韵》才开始的。

)(一)古清声母平声字今为阴平调:声母:帮滂百敷端透知彻精清心庄初生章昌书见溪晓影例字:波批风芳堆掏沾琛焦秋三榛疮山真春商姜匡兄翁(二)古全浊声母平声字今为阳平调:声母:并奉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例字:朋房唐陈存辞岑神酬乔怀(三)古次浊声母平声字今为阳平调:声母:明微泥来日疑云以例字:埋无如罗如鱼园摇浊上变去:这里的“浊”指全浊声母,不包括次浊声母。

全浊上声变为去声,早在唐代已经开始,宋代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普遍开来。

全浊上声变为去声之后,上声字减少了,去声字增多了。

所以今天普通话中上声字较少,其中更是罕见古全浊声母字。

如:并母:部簿罢陛倍被婢鲍办辨辫伴笨棒蚌并奉母:父妇负阜范愤犯忿凤奉定母:舵惰堕杜肚待怠弟道稻诞断盾荡动澄母:柱雉痔峙赵兆肇纣朕篆丈仗杖仲重从母:坐聚在罪皂造渐践尽静邪母:序叙绪似祀巳象像床母:士仕柿撰禅母:社墅竖是氏市恃绍受甚善肾群母:巨拒距技妓跪舅臼咎件键近匣母:祸夏户沪亥骇蟹汇浩后后厚撼限旱混项杏幸入派三声随着入声韵的消失,入声字归到阴声韵,它们的入声调也就消失了,分别归入了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这就是所谓的“入派三声”。

总的看来,古全浊的入声字变入今天普通话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入去声,清音声母的入声字分别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律。

格律诗基础知识之二: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及其相互关系

格律诗基础知识之二: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及其相互关系

格律诗基础知识之二: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及其相互关系诗词教案之二平水韵、词林正韵、新韵和汉语拼音的关系同学们,今天和大家分享汉语拼音、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中华新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在平时阅读欣赏诗词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五、七)绝、(五、七)律诗后边会标注“新韵”或者“中华通韵”,在诗词群中也时常看到“出律”“出韵”的字眼。

在写作的时候,明明押韵的尾字是用同一韵母的字,但是写出来后,还会有人说出韵了。

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近体诗、词有专门的韵典,就是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其中的许多字,与现代汉语拼音的发音、声调不在一个韵部,甚至完全不一样。

我们知道,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文字也随着汉语言的改变而不断地变化,同时我们祖国地域辽阔,汉字发音复杂多样,形成了难以数计的汉字语音调体系。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历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久居中国的外国传教士,都做了许多统一汉语发音与拼音标注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1955年-1957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推广普通话,提高汉字学习效率,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汉语进入互联网系统最权威、最高效、最方便而且不可替代的工具和平台。

但是,在古诗词写作领域,它的作用似乎没有那么权威。

因为不但大部分诗词爱好者认可并使用平水韵,官方也认为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仍然为近体诗、词写作、检测的标椎和依据。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一、背景介绍现代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共有四个基本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系统并不同于现代汉语,其变化和演变过程十分有趣且值得研究。

二、古时汉语声调的特点1. 古汉语的声调数量古代汉语中的声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而是以阴平、上声、去声及入声为主。

并且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的数量也远远多于现代汉语。

在《庄子》中就有七个不同的声调。

2. 古汉语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特点十分复杂,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和韵律的影响,由于其发音时的特点,使得声调变化更加多样化。

三、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通联在现代汉语中,尽管声调的数量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古代汉语声调的影子。

现代汉语的去声和入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去声和入声,只不过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是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基础,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汉语声调系统与古代汉语声调系统之间的通联和延续。

四、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共同之处1. 声韵的变化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声调的数量和形式上,还反映在音韵变化的方面。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韵律的影响,其变化规律与现代汉语声调有一定的共性。

2. 语音演变现代汉语声调的变化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声调演变过程,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古代汉语声调的痕迹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一定的通联和通联。

五、结语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通联和延续,虽然在数量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共性和继承性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通过了解古代汉语声调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正如一句古诗所说:古今声调共一源,现代汉语声调之谜也正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开。

试析《词林韵释》中全浊声母清音化情况

试析《词林韵释》中全浊声母清音化情况

[ ]歉[ 俭[ 去 溪】 群]
出中古的声母 。若 同一韵 目下 出现 的例字 分属 中古 不 同声母 , 明这 些声母 合并 。如 : 红『 说 东 上1共 f 群1 珙拱巩 [ ]此 例 表 明东红 韵 中 中古 时 期 的 见母 字 见 ,
和 群母 字 合 并 , 根 据语 音 演 变 规 律 , 而 当为 全 浊 声
徒、 、 、 、 、 、 、 邪 澄 船 崇 禅 群 匣等 。按 发音 方 法可 以分
为 三 类 , 塞 音 ( 、 、 、 )塞 擦 音 ( 、 、 即 群 蓝 上] 曲麴屈 诎[ 倔[ 溪】 群] 萧韶 [ 】翘 桥乔 侨 莜[ 踽 [ 平 群] 溪] 幽游 [ ]求球 仇 球裘 赇旮 觫俅 虬[ 樱[ 平 群] 见] 占炎[ ]欠钦 [ 芡 [ 去 溪] 群]
试对其 中的全浊 生母 清音化情 况进行 具体分 析 。
群 见
东 红[ 上] 共[ 珙 拱 巩【 群] 见】 东 红[ 去] 供贡 赣j 见] 群] Ⅱ[ 共[
2 全 浊声 母 清 音 化 情 况
所 谓全 浊声 母 清音 化 . 指在 中古 时 期读 全 浊 是 声 母 的字 , 着 语 言 的发 展 , 声 母 变 成 同一 部位 随 其
词林 要韵 》 一卷 , 著撰 人 姓 氏。一 般认 为 是成 书 , 不
母 “ 母 ”变 成 了 同一 部 位 的全清 声母 “ ” 。 群 见 母
2 1塞 音 .
群 、 、 、 四个 声 母 是 浊 塞 音 声母 , 们 的 蓝 定 澄 它
变化 方 式 比较 整齐 . 平声 字 变 成 送 气 音 . 同一 部 即
化 的原 因主要包 括全 浊声母 消失 、 章庄 的合 流 、 知 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09— 8一 4 20 0 o
作者简介 : 曹祝兵 (99 ) 男, 安庆人 。厦 门大学博士研 究生, 阳师范 学院文学院讲 师。主要从 事汉语史教 17 一 , 安徽 阜
学研 究工作。

3 6・
韵部
东 红 东 红
小韵
东 穷
声母
端 群
声 调
20 09年第 6期
No 6. o 9 . 2o
阜 阳师范学 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a o u agT ah r C l g ( oil cec ) o r l f yn eces o ee S c i e n F l aS n
总第 12期 3
S um . 3 No 1 2
《 词林韵释》 以下简称《 ( 词林》 , ) 又名《 菜斐轩 词林要韵》 一卷, , 不著撰人姓氏。一般认为是明代 陈铎 所著 的曲韵 韵 书 ( 赵 荫 棠 《 见 菜斐 轩 词 韵 时代 考》 《 、菜斐轩词林要韵的作者》 等文) 是一部关于 , 近代 汉语语 音 的重 要 著 作 。该 书 的声 调 系统 已与 中古音的的声调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 , 中原音 与《 韵》 以下简称《 ( 中原》 大体相似, ) 但也有 自己变化 的特点 。 当前学术界对《 词林》 声调变化情况进行研究 的文章不多, 仅有林宝卿的《 古清音人声字在( 词林 韵释) 里的分化》 《 ( 语言研究》 增刊) 19 年 ) ( , 1 一 9 篇文章。林宝卿先生虽然从语音本身 人手分析 了 古清音人声字的分化情况 , 然而她并未对《 词林》 整 个 的语音 系 统进 行 细 致 的分 析 。本 文 试 图在 林 先 生的研究基础上, 词林》 对《 声调变化情况进行系统 分 析。 《 词林》 的声调同《 中原》 相似 , 仅有平、 去三 上、 声, 没有 人声韵 , 声派人 平 、 、 三声 。 入 上 去
阳这种现象, 在汉语语音史上产生时 间比较早 , 大 约在唐代就开始了…。“ 但是明确地把平声分为阴 阳两个 调类 , 是从元 代周 德 清 的《 那 中原音 韵 》 开始 的 。 L李无未 先 生认 为南 宋 时平 分 阴 阳就 形成 格 ”2
混。这就说明了它是 分为 阴阳两个调类 的。我们 举例对此进行论证 。“ 现代普通话 和大都数方言, 平分 阴阳 的条件 很 明显 , 是 按声 母 的清浊来 分 化 它 的, 即清 音变成 阴平 , 音 变 成 阳平 , 音包 括全 清 浊 清 和次清 ; 浊音包 括 全 浊 和 次 浊 。 《 林 》 阴平 ” 词 中, 调 类是 由清音变 化 而来 的 , 阳平调 类 是 由浊音 变化 而来 的 , 一现象 十分 明显 , 这 如下列 表 ( 3 ) 见 7页 : 从以上图表 , 我们可 以看出 ,词林》 《 平声声调 的变化完全遵 照声母 的清浊变化规律, 清音变 即: 成阴平 , 浊声变为阳平。所以, 我们认为《 词林》 中, 平 声是分 为阴声 和 阳声 两个调 类 的。
类, 还是 阳类 , 有其 明确 的归属 …… ” 都 我们赞同以上学者的观点, 认为《 词林》 是平分
阴阳的。《 词林 》 中虽然不像 《 中原》 那样标明“ 阴 平”“ 、 阳平 ” 但 是 阴平 和 阳平 的界 限分 明 , , 毫不 相
所谓 “ 平分 阴 阳” 指 在 《 是 切韵 》 时代 的平声 调 类 到后代逐 渐分化 为 阴平 、 阳平 两个 调 类 。平 分 阴
二 、 调变化 情况 声
( ) 分 阴 阳 一 平
形成‘ 平分 阴 阳 ’ 的格 局 : 即古 全 清 和次 清 归 阴类 , 古 全浊和 次浊归 阳类 。 ”j 《 词林 》 中平声 是 否 分 为 阴 阳 呢?学 术 界对 此
有不同看法 , 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倾 向于《 词林》 平分 阴阳这种观点的, “ 雅音》 如: 《 的平声字 , 虽然阴阳 对立 , ……但 还不像 《 中原音韵》 那样 , 出 ‘ 标 平声 阴 ’‘ 、平声 阳 ’ 的名 目, 两类排 列 ,雅音 》 分 《 的平声 , 像《 琼林雅韵》 《 、 词林韵释》 阴平音节和阳平音节 , 排在一起 , 统称之为平声。 l ‘ 琼林雅韵》 ”4 ‘ j《 平声实 际上是分为阴阳两类 的, 与此相关 的《 词林韵释》 , 其 平声 内部也是 分 为 阴 阳两 类 , 即各 小韵 无论 是 阴
统的研 究, 看其 变化情况。
关键词 :词林韵释》 平分阴阳; 《 ; 浊上 归去 ; 派三声 入
中图 分 类号 : 14 H l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4 1 (0 9 0 0 3 O 1 4— 30 20 )6— 0 6一 3 0


引 言
局 , 可 以认 为 , 1 纪 末 、3世 纪初 , “ 在 2世 1 汉语 已经
试 析《 林韵 释》 词 的声调 变 化 情 况
曹祝 兵
(. 1厦门大学 中文系 , 福建 厦门 3 10 ;. 阳师范学院文学 院, 6 05 2 阜 安徽 阜 阳 26 4 ) 30 1 摘 要: 词林韵释》 《 是一部是 关于近代汉语语音 的重要著作, 其声调 系统 变化情 况与《 中原音韵》 大体相 似, 但也 有 自己的特点。 目前 , 学术界 尚未有人对其声调 系统变化情 况作 系统的研 究。本文试对其 声调 系统变化情况作 系
齐微 齐微
车 夫 车 夫
平 亚 阴平 阳平
《 词林 《
尽 [ 上] 徒 鸾端 [ ] 瀚缓莞 脘 [ 上 匣上 ]
邦 阳 邦 阳
支 时 支 时
牌 床
雌 慈
初 刀 出
清 从
皿 平
皿 皿
阴平 阳平
阴平 阳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