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时期看文学的地位

合集下载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多变的时代,政治分裂,战乱频繁,但是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诗歌、文言史学、绘画等方面,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化名流。

一、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个性和特色。

在这个时期,民歌和乐府诗基本上消失了,唐诗以前的诗歌模式也已经不再流行。

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自由的诗歌形式,骈文、文赋、七言律诗等都被广泛采用。

其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最为著名。

这篇文章用典、用情娴熟自如,作品不但成为文艺评论的典范,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而在文学批评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创了“文赋”一类的文体,这种文体对严谨的写作素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许多优秀的作家和诗人都借助这种文体来推动自己的写作。

二、文言史学文言史学始于战国时期,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完善和独具特色的文学体系。

这个时期的史学家强调文言语言和史实是等价的,而不是以讲述故事为主要目的。

他们认为,通过史实的讲述,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士人的思想和理念才能全面展现。

其中,班固最为著名。

他的《汉书》概述了汉朝五十一年的历程,内容极其广泛、详尽,成为一部下达多种意义的历史文献。

此外,唐朝的褚遂良和朱熹的《资治通鉴》也是魏晋南北朝文言史学的代表作。

三、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在东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画家,如顾恺之、郑道传和文同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风格逐渐转向个性化和多样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

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绘画形式的与以往的传统样式不同,越来越强调画家的个性因素和精神追求。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了艺术和人文色彩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诗歌、文言史学和绘画都是表现当时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纪录。

现代人可以通过这些文化遗产,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从中获得对当下文化接受的领悟和体验。

中国近代文学背景简析

中国近代文学背景简析

中国近代文学背景简析近代文学是指中国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思想观念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背景三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文学的背景进行简析。

一、社会背景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

这种社会背景下,文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积极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内容。

同时,社会的变革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二、文化背景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文化背景的变迁密切相关。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开始被质疑和颠覆。

这种文化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学表达方式,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三、思想背景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思想背景的变革密不可分。

19世纪末,中国正面临着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

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对人们思维方式的主导地位,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这种思想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命运和未来,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背景的变革密不可分。

社会的变革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文化的变迁使得文学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的变革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中国近代文学的背景对于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近代文学的背景分析仅仅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简要解读,要全面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还需要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姓李,名耳,字聃, 姓李,名耳,字聃,号 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 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 周守藏之史” 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 同时而年长于孔子, 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 老子》 (又称《道德经》)。 又称《道德经》
一、以“道”为核心
老子》 “道 ”在《老子》中出现了 七十多次。老子认为“ 七十多次。老子认为“道”是天 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 地万物的本源, 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 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章二十五) 道法自然。(章二十五)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
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 于一般的简单比喻。 于一般的简单比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章七十七) 章七十七)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古代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章五) 章五)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莫能与之争。
本段旨在说明,只有不自以为是, 本段旨在说明,只有不自以为是,不 自以为明,才能认识清楚,判断正确, 自以为明,才能认识清楚,判断正确, 有所长进。 有所长进。
四、独特的美学观
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 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 要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要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的办法体现。 的办法体现。
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文句大体整齐, 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 韵,规则不一,与论语的纯 规则不一, 散文体不同。 散文体不同。

现当代文学—1

现当代文学—1

中国当代文学的含义:它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

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定义特指1949年以来,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中国大陆文学”。

但从整体上看,它是由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所构成,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陆文学为主体,是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四分法:第一时期(1949年—1966年),建国初的十七年,习惯称为“十七年文学”,初步形成当代文学格局。

出现了一批思想上和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比如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长篇小说。

第二时期(1966年—1976年),为“文革”十年,是极左路线猖獗时期,称为“文革文学”。

把社会主义“十七年”甚至五四文学的传统和成绩破坏殆尽,形成了法西斯式的文化专制主义局面。

第三时期(1978年—1989年),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即当代文学繁荣发展时期,也称“80年代文学”或者“新时期文学”。

特别是在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重新确立了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之后,该时期文学思潮涌动频繁,文学事业不仅朝气蓬勃,且发展迅速。

第四时期(90年代——至今),文学的“无名化”“大众化”时期。

其“无名”特征体现在: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代表市民阶层需求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学迅速崛起,多种文学形式走向并存,表达出多元化、多向度的价值取向。

1、90年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性事件:贾平凹的《废都》风波、王硕现象王朔现象: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学界、影视界、评论界、出版界共同掀起了“王朔热”,其创作的“痞子文学”诸小说中塑造出一个“顽主”形象系列,以调侃、嘲谑、反叛权威、亵渎神圣、拆解理想与崇高为主要特征,以反文化的姿态公然背离传统价值体系,体现了90年代文学的芜杂与多面性。

2、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大丰收(第三次长篇小说高潮):9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背景日趋多样,精神价值追求多元化,读者需求和市场对长篇小说需求猛增,作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因此,小说的题材形态更加广泛。

文学的基本分期

文学的基本分期

文学的基本分期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是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

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的过度的时期。

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

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三大发展阶段

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三大发展阶段

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三大发展阶段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和唐宋元明清文学。

这三个阶段的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特点,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主要包括诗、书、礼、乐等各种文学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风格,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也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骈文、辞章和诗歌。

骈文是一种以对偶句为特点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形式华丽、修辞丰富,常常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辞章则是以辞章辞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常用来表达作者的哲学思考。

而诗歌则是这个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陶渊明的田园诗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创作。

这些诗人以其深沉的思想、广阔的胸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宋代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词和散文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

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

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元代的文学作品以戏剧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元曲》。

这些戏剧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新的元素。

明代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国时期的艺术与文学成就

三国时期的艺术与文学成就

三国时期的艺术与文学成就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充满创意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权更迭,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艺术与文学成就也达到了高峰。

本文将通过对三国时期的艺术与文学成就的探索,来展现这个时期的独特魅力与创造力。

一、绘画艺术成就在三国时期,绘画艺术表现出了新的风貌。

各种绘画体裁的创作蓬勃发展,内容上也多了一些丰富多样的变化。

其中,以山水画最为突出。

这是因为山水画在三国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艺术家们通过对自然山水的真实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观。

他们运用了遗留下来的大量画卷和壁画,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并追求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效果。

二、文学成就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众多文学家在这个时期繁盛地创作了大量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刻画三国时代军事、政治和人性的历史小说,作为全球文学史上光辉的一章,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豪杰的形象。

此外,一些重要的文学家如曹操、刘备和诸葛亮等也留下了许多卓越的作品,如《曹操传》、《刘备传》和《后汉书》等,这些作品相互渗透,共同构建起了三国时期的丰富文学图景。

三、戏剧与音乐成就三国时期的戏剧和音乐成就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戏剧方面,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文化,如曹操的“夜宴”和赵云的神武门,这些戏剧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英雄豪杰的崇拜和追求。

音乐方面,三国时期的音乐作品以琴、瑟、鼓笛为主,借助音乐的力量,表达了人们对于岁月沧桑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雕塑与建筑成就三国时期的雕塑与建筑成就同样值得关注。

这个时期的雕塑作品既有石刻,也有陶器、青铜器等材质。

艺术家们以精湛的工艺和独到的审美理念,创作出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同时,在建筑方面,三国时期的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等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出色的诗人白居易,成为了诗歌史上的传奇人物。

白居易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和自然妙趣等特点,广受人们的欢迎和推崇。

他晚年更以“中兴三百年之后,文人无出其右者”的自豪之言,展现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之重大。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作品、艺术特色与文学地位分析三个方面,探讨这位大诗人的传奇人生。

一、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是唐代最为活跃的诗人之一,创作的诗歌范围广泛,涵盖了楚辞、乐府、绝句、长篇叙事诗等不同的体裁,且涉及生活、思想、哲学、历史等方方面面。

他的最高成就便是“八十七首唐诗中二十首以上跻身于现代汉语诗歌的经典级作品”,这说明了他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

他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父死》、《钱塘湖春行》、《赋得双峰插云》等,这些作品都是白居易不同时间段作品的代表,涵盖了他早期、中期以及晚期的创作风貌。

二、白居易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内敛含蓄、洒脱自然、唯美古朴等特色著称。

其中,清新自然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

例如《琵琶行》,他用诗歌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和人物,通过琵琶女的歌声,营造出了自然的氛围。

深情绵绵,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浓浓的伤感之情上。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表现了他在离别时的悲伤和对故乡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豪放洒脱,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自由奔放,语言简洁,文字流畅,富有节奏感。

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运用豪放的笔法,描绘了钱塘江的壮美景色。

三、白居易的文学地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最富个性的一位,而他的诗歌艺术特点,使得他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颇高,不但是唐代诗歌中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对于后世的文坛而言,白居易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的。

诸如辛弃疾、杨万里、唐婉等一批后来的名家,对白居易的诗歌深深感受并进行了借鉴,成为了自己的创作的源泉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个时期看文学的地位
作者:陈翠娥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
摘要:在古代社会,文学作为一种高雅文化,尤其是在文官政治的宋朝,文学地位发展处于黄金时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革后出现的一股文化热,自由解放时期许多青年的文学青年梦;在二十一世纪,电子传媒的发展、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文学被边缘化。

关键词:文学高雅文化八十年代电子时代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096-01
在古代社会里,百姓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在古代文学一直以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这种语言本身所体现出的贵族性、精英性就决定了不是一般平民常用的,而是当时那个社会里精英阶层的精神消遣。

文学当时是作为一种高雅文化存在的,现在被选录中小学课本里的古文,诗词虽然现在进入大众教育,平民教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在古代社会,这些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和接受者都不是一般的普通百姓,它是有志之士在社会上尽显作为的基本修养,也是达官贵人最流行的高雅的精神情趣消遣。

以文言文以及多种文学作品为典范的高雅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舞台上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而且,到了宋朝,文官政治的出现,由文官来统治国家和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文学和政治的紧密结合更强化了文学的地位、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带来了高度繁荣的“文学的黄金时代”,登上了中国传统文化之颠的宋词的出现。

在这种浓郁的人文空气下,世俗的文学修养也空前提高,即便是歌伎,也可能是“才高八斗”,如京城李师师,著名词人柳永的那些柳巷知音。

而且,在漫长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人文学科的发展远胜于自然科学,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在历史中都处于较高的地位,是一种精英文化,是精英阶层的精神消遣。

对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人们常常念及的时代。

多少年轻人都怀揣着一份文学梦想,有志于做一名文学青年。

那是一个令文学爱好者无限兴奋、充满快感的时代,多少文学界人在那个时代获得了“翻身解放”的感受,甚至,他们一度成为时代的宠儿或英雄,那种处于聚光灯下、一呼百应万众皆听的情状成为文学界人最美好的记忆。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春风扑面,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思想解放迅速弥漫开来。

而且首当其冲的在文学上体现出来——《今天》杂志、朦胧诗歌、星星画展、伤痕文学、先锋文学、探索电影、萨特的存在主义、尼采的“上帝已死”的宣告、美学热、沙龙聚会、老三届热,等等。

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上独立的事件,而是在当时社会引起巨大反响的事件,现今看来已经是一件件属于那个时代的标志甚至符号象征的历史事件,可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这股文学思潮就是当时社会思潮的浓缩。

北岛在作家查建英的访谈中讲到,“无论如何,八十年代的确让我怀念,尽管有种种危机。

每个国家都有值得骄傲的文化高潮,比如俄国二十世纪初的白银时代。

八十年代就是中国二十世纪是文化高潮,此后可能要等很多年才会再出现这样的高潮,我们这代人恐怕赶不上了。

八十年代的高潮始于‘文化革命’。

‘地震开辟了新的源泉’,没有‘文化革命’,就不可能有八十年代。

[1]”北岛的言说中有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这段文化的高潮始于“文化革命”。

如果没有十年的文化空白和压抑,也许就不会产生八十年代的浪漫,诗意与宏阔。

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很难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平,但由于十年来的文学沉寂,新时期文学受到热烈追捧是很容易理解的。

实际上,八十年代的文学已经成为人们解读历史和隐约的进行会意的一种途径,它自身的审美功能更多处于第二位,社会历史的批判才是最关键的。

如果前面不是一场让人精神受到严重压抑的十年,很难想像出会出现这样一个文学炽热的时代,此时文学的功能不仅是体现在审美上更多的是它对社会历史的批判和新的希望,更多的是社会意义。

在整个二十世纪的后半叶历史中,可以说是开启了一个启蒙的新时代,而文学是开启新时代的首当其冲者,其作用与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当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人类文化的存在形态造成巨大的冲击,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乃至人的思维和知觉方式正在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

在电子时代,文字日益失去其优先地位,电视屏幕和电脑网络逐渐取代书本,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体,它改变了人的知觉、思维、行为和认识方式;它的全面普及和运用,将导致以文字为基本媒介的文化形态让位于以图象为基本形态的视觉文化。

比如作为煤体技术的电视,与印刷品不同,印刷品根据解读专门化语言编码的能力,产生了不同等级的社会群体,电视使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简易编码,电视创造了一种单一的观众,一个文化活动场所[2]。

文学在这场文化形态的转型之中,日益从文化的中心地位退出,被边缘化。

电视、电影、网络对文学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它们不断的占领了普通民众曾经的文学消费时间,成为普通民众主要的日常娱乐方式。

也就不难理解各种文学杂志的发行量锐减,而电影票房、电视收视率上升的种种现象了。

美国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

[3]”“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

声音和影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

”在视觉文化的统治下,各种文化娱乐节目充斥着普通大众的生活,文学为了求得一席生存空间,迎合市场,许多文学作品通俗化,甚至世俗化,与传统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相差甚远,这些文学曾经坚守的品质的淡化甚至放弃,是文学质量变低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文学在日常生活和娱乐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虽然在电子媒介和新技术的推动下,能够加快文学的传播速度,促进了一些新兴文学的发展,如网络文学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些积极面的影响只是沧海一粟。

从上述的三个时期,不难看出文学在各个阶段的地位以及文学地位的变化。

从古代社会文官制度下,文学作为精英阶层的精神消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由下的文学青年梦,到现在
电子信息时代视觉文化审美下的文学,其地位的显著下降,文学质量的普遍降低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2](英)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煤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4页。

[3](美)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