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操作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医院中医特特色护理质量考核结果分析

中医医院中医特特色护理质量考核结果分析

中医医院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考核结果分析一、检查存在问题:1、内一科中医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

2、内二科、妇产科无中医征候分型。

3、内一科专科护理不到位,未体现情志护理,内二科、妇产科、外骨科病人对生活起居的护理不满意,妇产科无舌苔脉象诊断。

4、内二科、外二科、妇产科针刺法不熟练,未掌握操作流程。

5、妇产科、内二科中医宣教内容患者不知晓。

二、改进措施:1、改进护理管理体系,符合总护理部要求。

2、中医病名必须有症候分型。

3、根据征候进行辨证施护,突出中医特点,四诊内容齐全,记录中有情志护理内容,4、护士长指导,要求护士反复练习,熟练掌握针刺法,让患者得到满意的治疗。

5、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细致,告知患者及家属生活起居、饮食宜忌,嘱咐按时复诊。

6、加强中医知识培训,掌握基本内涵。

2013年1月中医医院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考核结果分析一、检查存在问题:1、内一科、内二科护理记录未体现中医情志护理,患者反映沟通时间少。

2、内一科患者对中医专科护理不满意。

3、外骨科康复护理未做到,不能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4、抽查妇产科、外骨科护士拔法罐,操作技能不熟练,不知道适应症、禁忌症。

5、内一科、外骨科出院宣教不到位,中药的性能未解释,头面部的刮痧保健疗法没有向患者介绍。

二、改进措施:1、利用巡视、晨晚间护理时间与患者交流,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使其情绪舒畅。

2、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根据病情辨证施护,实施艾灸、中药足浴、针刺等治疗,体现种特色,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3、康复期的患者有详细的护理计划,要求责任护士熟悉各种中医操作手法,用中医按摩、推拿手法对患者实施肢体功能训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4、每周进行中医培训,护士长现场操作,让护士掌握操作细节,争取人人过关。

5、认真做好宣教工作,耐心向患者解释中药的性味、作用,告知患者及家属刮痧的方法、注意事项。

2013年2月中医医院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考核结果分析一、检查存在问题:1、内一科、外骨科无中医征候分型,内一科患者对辨证施护不甚满意,内二科水肿患者的康复护理不到位,外骨科患者的情志护理未体现。

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可编辑修改版).

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可编辑修改版).

XX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施(XXXX年)XXXX年,医院针对中医药工作的相关薄弱环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也使相关中医药特色指标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相关标准要求,使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

一、医院推进中西医结合工作采取的措施1、医院公开招聘了13名硕士研究生,其中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员6人;为引进的肛肠科、皮肤科、肾病科、脑病科、药剂科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办理了正式调入手续,并作为专家聘为所在科室的负责人。

2、针对全院西医人员,在XX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承办了全省“三部六病”和“西学中”培训班,加强了西医人员(尤其是近来招聘的西医人员)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工作;建立了X个国家级“名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开始了“师带徒”的工作,开创了医院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工作的先河。

3、开设了多个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病门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中医临床路径”,结合本科特色,制定了医院各专业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在临床工作中实施;鼓励中医药科研的立项。

4、加强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考核,将中药饮片使用情况纳入了医疗质量考核内容中,提高了全院医师对使用中药饮片的重视程度。

5、各科制定了本专科优势病种的“经验方”,医生基本掌握开“经验方”的要求,基本能够正确使用“经验方”。

6、继续补充中药品种,增加了中药颗粒剂和小包装饮片,使患者有更多的选择,服药也更加方便。

如此这般,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较去年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相关指标也有了明显提高,全部达标。

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1、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占医师总数的比例截止2011年底,全院执业医师总数308人,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269人,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87.33%。

但是医院的中医药领军人才比较缺乏,没有“中医药大家”,需要培养医院的中医药领军人才队伍,增强医院的发展后劲。

2、中药人员占药学人员的比例全院药学人员为42人,其中中药人员17人,占药学人员总数的比例为40.47%。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析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析

05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地位 和作用
湿敷法与中医护理关系探讨
1 2
理论基础
湿敷法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 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护理实践
湿敷法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 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护理实践中。
3
个体化治疗
湿敷法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 行个体化治疗,体现了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原则 。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优势分析
操作简便
湿敷法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掌握 ,适合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应 用。
安全有效
湿敷法通过体表给药,避免了口 服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具有 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药物直接 作用于患处,起效快,疗效显著 。
经济实惠
相比其他治疗方法,湿敷法所需 的药物和器材成本较低,减轻了 患者的经济负担。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 析
汇报时间:2024-01-25
目录
• 湿敷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 湿敷法操作流程与步骤 • 常见疾病湿敷法应用举例 • 湿敷法操作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目录
•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地位和作用 • 总结与展望
01
湿敷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湿敷法定义及作用
定义
湿敷法是将药液浸透于敷料(如纱布 、棉纸等)后,敷贴于患处或特定腧 穴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04
湿敷法操作注意事项与风 险防范
操作前评估患者情况
01
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及过敏史,确定湿敷治疗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
02
评估患者皮肤状况,观察有无破损、感染、炎症等,
避免在异常皮肤上实施湿敷。
03
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药物、敷料等材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医科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医学科目,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中医科特色诊疗,在此,我们将探讨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科的临床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中医诊断规范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基石,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和病机。

为了规范中医诊断,以下是一些基本原则:1. 患者信息的收集与记录: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病史等信息,并准确记录,以便后续诊断与治疗。

2. 四诊合参:四诊分别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其中望、闻、切为客观诊察方法,而问是主观诊察方法。

医生需综合利用四诊方法,辨别病情。

3. 病机分析与辨证施治:根据四诊结果,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并制定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案。

二、中医治疗规范中医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兼顾针灸、推拿、按摩等辅助疗法。

在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中,以下是一些治疗规范的原则:1. 中药选择合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机,医生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中药方剂。

该方剂应符合中医理论,遵循药物组方的基本原则。

2. 针灸操作规范: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医生操作规范、技术熟练。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应注意穴位的准确定位和刺激方法的正确使用。

3. 推拿按摩技巧熟练: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的常用辅助疗法,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并结合病情进行综合运用。

三、中医康复规范中医康复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理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以下是一些中医康复规范的原则:1. 康复目标明确:医生与患者需明确共同确定的康复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2. 康复措施合理:根据患者的康复目标和具体病情,采用中医康复的相关手段进行康复治疗。

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5篇

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5篇

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5篇第一篇: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XX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施(XXXX年)XXXX年,医院针对中医药工作的相关薄弱环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也使相关中医药特色指标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相关标准要求,使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

一、医院推进中西医结合工作采取的措施1、医院公开招聘了13名硕士研究生,其中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员6人;为引进的肛肠科、皮肤科、肾病科、脑病科、药剂科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办理了正式调入手续,并作为专家聘为所在科室的负责人。

2、针对全院西医人员,在XX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承办了全省“三部六病”和“西学中”培训班,加强了西医人员(尤其是近来招聘的西医人员)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工作;建立了X个国家级“名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开始了“师带徒”的工作,开创了医院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工作的先河。

3、开设了多个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病门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中医临床路径”,结合本科特色,制定了医院各专业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在临床工作中实施;鼓励中医药科研的立项。

4、加强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考核,将中药饮片使用情况纳入了医疗质量考核内容中,提高了全院医师对使用中药饮片的重视程度。

5、各科制定了本专科优势病种的“经验方”,医生基本掌握开“经验方”的要求,基本能够正确使用“经验方”。

6、继续补充中药品种,增加了中药颗粒剂和小包装饮片,使患者有更多的选择,服药也更加方便。

如此这般,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较去年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相关指标也有了明显提高,全部达标。

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1、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占医师总数的比例截止2011年底,全院执业医师总数308人,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269人,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87.33%。

但是医院的中医药领军人才比较缺乏,没有“中医药大家”,需要培养医院的中医药领军人才队伍,增强医院的发展后劲。

某年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

某年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

2024年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是对中医药特色工作进行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对该考核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中医药特色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下面是对2024年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的分析。

首先,该年度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对中医药经典理论、经方保护、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评估。

要鼓励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要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2.中医药服务能力:对中医医院、中医药诊所等中医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估,包括人才培养、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

3.中药材质量安全:对中药材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估,要加强中药材的种植、生产管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安全。

4.中医药科研能力:对中医药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评估。

要鼓励中医药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在对2024年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成绩回顾:分析该年度中医药特色工作在各个指标上的成绩。

可以看到,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中医药理论保护和创新项目的推进速度较快。

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一些中医医院、中医药诊所的服务能力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不足等。

在中药材质量安全方面,由于加强了对中药材生产和质量控制的监管,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在中医药科研能力方面,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有所提高,但科研成果的转化还存在一定的难题。

2.问题分析:分析该年度中医药特色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保护和传承不足,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创新发展较为滞后的问题。

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一些中医医院、中医药诊所的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中药材质量安全方面,中药材的生产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对中药材的监管。

在中医药科研能力方面,还需要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中医特色操作分析

中医特色操作分析

中医特色操作分析一、拔罐法治疗产后风一、治疗流程:选取阿是穴,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血海(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用镊子夹酒精棉球一个,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对准穴位,使罐吸附在穴位上,留置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每3天一次,持续两周,通经活络,祛风散寒。

二、适应症产后出现全身关节,手,脚,腰,肩膀,脚底有酸疼,麻木,怕冷,发冷,有沉,累的感觉等症状的患者。

三、禁忌症1、有心脏病、血液病、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2、凡局部有皮肤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弹性者,不可拔罐;3、凡血管多、骨凸起、毛发部、心跳处、眼、耳、鼻、口与乳头等部位,均不可拔。

4、此外有高热、昏迷、抽搐、妇女妊娠期间及水肿、腹水、肿瘤等亦不宜应用。

四、注意事项1、应选择肌肉较丰富的部位拔罐,骨骼凹凸或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根据拔罐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并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痕,以防损伤皮肤或漏气。

3、操作应稳准轻快,留罐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并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火罐吸附情况。

4、拔出脓血者,应清除干净,并在局部覆盖敷料或外敷药物,火罐要清洗、消毒后再用。

5、防止烫伤,如局部出现较大的水泡,需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涂以紫甘油或黄连膏并用无菌纱布覆盖。

6、注意防寒保暖。

抚宁县中医院妇产科二、艾灸法治疗剖宫产后排气不畅一、治疗流程选取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枢(脐中旁开2寸)、归来(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上巨虚(足三里下3寸)等穴,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持续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天2-3次,调理肠胃,理气行滞。

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

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

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施中医医院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在医疗服务中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优势。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中医药,在中医院中设立了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体系。

本文将对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进行分析,探讨其改进措施。

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临床服务、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科学研究等。

其中,中医药临床服务是中医医院的核心业务之一,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收入和声誉。

中医药临床服务的指标考核主要包括门诊量、住院量、药费收入等。

针对这些指标的考核,中医医院应注重量化指标的完善与细化,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可以通过建立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体系,评估医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临床服务的水平。

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是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的关键环节之一、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涉及到中药材资源的采集、质量控制、研究开发等方面。

指标考核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面积、中药材良种繁育、中药材产地质量管控等。

为提高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标考核水平,中医医院可以加强对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培训,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种植中药材。

同时,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的控制和监测,建立完善的中药材产地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安全。

中医人才培养是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医领域,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环节。

中医人才培养的指标考核包括中医师规模、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中医学科建设等方面。

要提高中医人才培养的指标考核水平,中医医院应加强对中医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此外,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中医学科研究机构,提高中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水平,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中医科学研究是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科学研究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中医科学研究的指标考核包括科研项目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抚宁县中医院妇产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一、拔罐法治疗产后风一、治疗流程:选取阿是穴,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血海(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用镊子夹酒精棉球一个,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对准穴位,使罐吸附在穴位上,留置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每3天一次,持续两周,通经活络,祛风散寒。

二、适应症产后出现全身关节,手,脚,腰,肩膀,脚底有酸疼,麻木,怕冷,发冷,有沉,累的感觉等症状的患者。

三、禁忌症1.有心脏病、血液病、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2.凡局部有皮肤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弹性者,不可拔罐;3.凡血管多、骨凸起、毛发部、心跳处、眼、耳、鼻、口与乳头等部位,均不可拔。

4.此外有高热、昏迷、抽搐、妇女妊娠期间及水肿、腹水、肿瘤等亦不宜应用。

四、注意事项1、应选择肌肉较丰富的部位拔罐,骨骼凹凸或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根据拔罐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并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痕,以防损伤皮肤或漏气。

3、操作应稳准轻快,留罐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并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火罐吸附情况。

4、拔出脓血者,应清除干净,并在局部覆盖敷料或外敷药物,火罐要清洗、消毒后再用。

5、防止烫伤,如局部出现较大的水泡,需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涂以紫甘油或黄连膏并用无菌纱布覆盖。

6、注意防寒保暖。

抚宁县中医院妇产科二、艾灸法治疗剖宫产后排气不畅一、治疗流程选取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枢(脐中旁开2寸)、归来(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上巨虚(足三里下3寸)等穴,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持续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天2-3次,调理肠胃,理气行滞。

二、适应症产后出现腹痛腹胀,12小时仍未排气者。

三、禁忌症1.凡实证、热证、阴虚内热者禁;2.传染病一般不宜用灸法;3.孕妇、高热、急性炎症(肠痈、急腹症)、大饥大饱、醉酒、大惊、精神病禁灸;4.面部、眼周、心脏、大血管、黏膜等处及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注意事项1..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而引起的肢体痛苦,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

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

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艾条施灸的先后顺序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颜面五官及有大血管处不宜施灸;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禁灸;实热证不宜施灸。

一、治疗流程产妇分娩后,根据耳穴分布,取双侧内分泌、胸、交感、肝、脾等穴,常规消毒。

将胶布剪成菱形,胶布大小约为6×6毫米至10×10毫米左右。

根据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贴压物。

将王不留行籽置于剪好的胶布中,对准穴位贴紧并稍加压力,使产妇感觉到酸、麻、胀、痛,每次1~2分钟,指导产妇每日自行按摩三五次,以每次使耳廓发热为度。

夏季留置3天,冬季留置5天。

同时,要求产妇母婴同室,第一天助新生儿吸吮母亲乳头12次,以后每天6~8次。

二、适应症:产后没有乳汁分泌或乳汁分泌不足者。

三、禁忌症:1.产后乳汁分泌过多者;2.耳廓有炎症或冻疮者;3.外耳畸形者;4.对王不留行籽或胶布过敏者。

四、注意事项1.使用中应防止胶布潮湿和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2.耳穴应轮流选用,更换耳穴时,应将胶布痕迹清洗干净。

3.双耳交替进行。

一、治疗流程选取皮质下、贲门、内分泌、神门、交感为主穴,呕吐食物者加胃区,呕吐酸水或苦水加肝区,呕吐痰涎加脾区。

将胶布剪成菱形,胶布大小约为6×6毫米至10×10毫米左右。

根据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贴压物。

将王不留行籽置于剪好的胶布中,对准穴位贴紧并稍加压力,使产妇感觉到酸、麻、胀、痛,每次1~2分钟,指导产妇每日自行按摩三五次,以每次使耳廓发热为度。

夏季留置3天,冬季留置5天。

二、适应症适用于妊娠早期出现干呕或恶心呕吐,不欲饮食,甚食入即吐者。

三、禁忌症:1.耳廓有炎症或冻疮者;2.外耳畸形者;3.对王不留行籽或胶布过敏者。

四、注意事项1.使用中应防止胶布潮湿和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2.耳穴应轮流选用,更换耳穴时,应将胶布痕迹清洗干净。

3.双耳交替进行。

五、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一、治疗流程选用中药红藤15g、败酱草15g、伸筋草15g、乳香10g、没药10g、红花10g、蒲公英15g,加水500ml,煎取150ml,排便后直肠给药,保留至少30分钟,14天为一疗程。

二、适应症慢性盆腔炎症见少腹隐痛,带下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属湿热瘀结证者。

三、禁忌症1.肛门、直肠、结肠手术后的病员,大便失禁患者均不宜做保留灌肠。

2.妇女经期禁用。

四、注意事项1.灌肠前应了解病人病情及病变部位,以便选择适当的卧位和插管深度。

2.灌肠前需排便、排尿,一般选择晚睡前灌为宜。

3.药液应过滤,温度保持在39-41℃,量不超过200ml。

4.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25-30 cm),液体流速要慢,插管要深(15-20cm),肛管要细。

5.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腹部保暖。

六、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通而不畅一、治疗流程选取中药丹参30g、路路通15g、天仙藤20g、三棱15g、莪术15g、赤芍15g、地龙15g、桃仁20g、桂枝10g,加水500ml,煎取150ml,排便后直肠给药,保留至少30分钟,14天为一疗程。

二、适应症经输卵管碘油造影确诊为输卵管通而不畅的患者。

三、禁忌症1.有肛门或直肠疾病如肛裂、肛周脓肿、慢性肠炎、肠癌等患者禁用。

2.孕妇及妇女经期禁用。

四、注意事项1.灌肠前应了解病人病情及病变部位,以便选择适当的卧位和插管深度。

2.灌肠前需排便、排尿,一般选择晚睡前灌为宜。

3.药液应过滤,温度保持在39-41℃,量不超过200ml。

4.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25-30 cm),液体流速要慢,插管要深(15-20cm),肛管要细。

5.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腹部保暖。

一、治疗流程选用中药苍术10g、百部10g、苦参10g、黄柏10g、地肤子15g、土荆皮15g、蛇床子10g、白鲜皮15g,加水500ml,煎取150ml,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外阴部,保留30分钟,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

二、适应症外阴炎症见外阴瘙痒、潮红、充血,或外阴疖肿,舌质红,苔黄或腻等属下焦湿热证。

三、禁忌证1.热证、皮肤过敏性疾病、疮疡破溃不宜使用。

2.孕妇及妇女经期禁用。

四、注意事项1.治疗过程中随时听取病人对热的反应,观察皮肤颜色。

2.热敷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对皮肤知觉迟钝者尤须防止烫伤。

一、诊疗流程选用中药苍术10g、百部10g、苦参10g、黄柏10g、地肤子15g、重楼15g、蛇床子10g、土茯苓15g,加水1000ml,煎取500ml,温度高时先熏,温度降到30℃左右后坐浴5-10分钟,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

二、适应症阴道炎患者症见带下增多,色黄质稠,有异味,舌红苔黄或腻,或反复发作的阴道炎,伴或不伴外阴瘙痒、少腹隐痛属湿热下注证者。

三、禁忌症1.外阴部有感染或化脓破溃禁止使用;2.孕妇及妇女经期禁用。

四、注意事项1.薰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

2.阴道炎患者见带下量多,色白质清,小腹冷痛,腰酸怕冷,舌质淡,苔薄白等证属寒湿下注型不宜使用。

九、腹部穴位按摩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一、治疗流程选取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子宫(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归来(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等穴位,先环行按摩,再用指压,使产妇感觉到酸痛,每次1~2分钟,每天6-8次。

二、适应症适用于顺产后出血较多,子宫复旧不理想者。

三、禁忌症1.剖宫产后禁用。

2.腹部皮肤有破损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皮肤。

腹部按摩前,嘱患者排空膀胱。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使用暴力。

3.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有不适宜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治疗,以防发生意外。

十、穴位贴敷防治妇科手术后恶心呕吐一、治疗流程妇科手术后5分钟,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选用吴茱萸、肉桂,粉碎研末姜汁调)贴于穴位上,一般选取双侧足三里及双侧内关穴,用5厘米×5厘米的脱敏胶布固定,持续24小时后取下。

二、适应症适用于妇科手术后的所有患者。

三、禁忌症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孕妇、幼儿慎用。

3.颜面部慎用。

4.糖尿病患者慎用。

5.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6.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3.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4.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5.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十一、中医微波治疗一、治疗流程运用微波治疗仪对腹部进行局部治疗,持续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

二、适应症适用于盆腔炎、剖宫产及妇科手术后的所有患者。

三、禁忌症1.出血性疾病;2.活动性结核病;3.恶性肿瘤(大剂量治疗例外);4.三岁以下幼儿及孕妇;5.植有心脏起搏器患者;6.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脏病;7.神志不清、痴呆、弱智者。

四、注意事项1.要求各连接处之间必须对准,旋紧,保证牢固无误,绝不充许空载启动。

2.严禁在有微波输出时,将正在使用的辐射器离开治疗部位。

3.理疗时以适当的频率往复移动辐射器,以免局部温度过高。

4.在理疗过程中不允许患者自己操作仪器。

5.用液体擦拭进行消毒处理时,必须等辐射器干燥后方可使用,以免使治疗仪发生过载。

6.在治疗过程中,如需更换辐射器,必须按“停止”健,如遇突发紧急情况,微波输出不能关闭时应该立即关掉电源。

7.治疗结束后关机必须按顺序进行。

十二、中药足浴预防血栓形成一、治疗流程顺产后6小时,妇产科手术后24小时,选取中药()加水1000ml,煎取500ml,倒入足浴盆中,双脚浸泡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5日为一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