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件 (1)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全册优质配套PPT教学课件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二、教学系统 • 三、教育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是研究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 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又称为“定量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 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 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定性研究”。 在这 种研究中,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 验环境,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 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 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 他们的行为。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步 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其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下面的四 个时期: • 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 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课程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心理学
陈 琦 刘儒德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 绪 论
第一章 走进教育心理学
本章要点
1.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用以及与相关学 科的关系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3.概括总结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小学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自然实验法
• 自然室实验法是指实验者有意控制和创设某些条件,以 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就是在学生 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自然情境下,去引起或改 变一种或几种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学生行 为变化的方法。 • 优点在于把实验寓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中,使 学生不知道自己被实验,具有有自然性;并且兼具主动性 ,研究者可按照研究目的有意控制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 起特定的心理现象,在对其进行研究。 • 缺点是实验过程中的因素受突发事件的影响,无法进行 控制,因而影响所得结果的效度和信度。
•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问卷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 相关研究方法
观察法的含义: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 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 后根据观察得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 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的种类:1、长期观察法与定期观察法 2、 全面观察法与重点观察法
• 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 1、新中国成立前
• ① 教育心理学思想蕴含在古代思想家的著述中( 如孔子、孟子、荀子、韩愈、朱熹等) • ② 清末开始兴办师范教育,以引进介绍国外学术 著作和方法为主,尚缺乏自己的独立研究 。
• 2、新中国成立后
• ① 初期对实用主义心理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在心理测验方 面进行了一定尝试。 • ② 受:极“左”思潮影响,发展受到冲击。 • ③ 1962年在中国心理学会中成立了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 3、对每次观察得目的要明确。 • 4、在观察时研究者要使被观察者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 能干扰被观察者的行为和活动。 • 5、观察时要做到精确二客观的记录,并对观察的材料尽 可能地进行定量分析。为此,在观察时要注意记录行为持 续的时间、行为出现的次数等。 • 6、尽量在观察前编制出观察记录表格 • 7、要注意观察同一被试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2024年)教育心理学张大均ppt课件教师心理

2024/3/26
11
情绪情感概述
2024/3/26
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的分类
根据情绪的性质和强度,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
情绪情感的功能
情绪情感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
12
教师情绪情感特点
2024/3/26
教师情绪情感的复杂性
至关重要。
感知觉与注意的关系
03
感知觉是注意的基础,而注意则影响感知觉的效果和准确性。
8
记忆与思维
记忆的概念及类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 再现,包括形象记忆、逻辑记忆
等。
2024/3/26
思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概念及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 括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等 特点。
记忆与思维的关系
记忆为思维提供素材,思维则对记 忆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
2024/3/26
16
教师意志品质特点
自觉性
坚定性
教师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意义,积 极投身教育事业,主动承担教育责任。
教师对于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具有坚定的信 念和决心,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坚持 不懈地追求教育理想。
自制力
坚韧性
教师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善于调节自 己的情绪和言行,保持冷静和理智,以良好 的心态面对教育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2024/3/26
锻炼意志力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冥想等方法来锻 炼自己的意志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 调节能力。
寻求社会支持
教师可以寻求同事、领导、家人等社会支持,共同 应对教育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同时,积极参 与教育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不断提升自 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教育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条件
技能形成的过程
包括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 化阶段。
技能形成的条件
需要明确的目标导向、充分的练习和 及时的反馈与调整。同时,个体差异、 学习环境等因素也会对技能的形成产 生影响。
05 智力发展与创造 力培养
智力的概念与结构
智力定义
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能力,包括观察力、 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等。
05
强调外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忽视内部心理活动。
06
提倡奖励和惩罚作为强化手段,以改变行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理论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 习者的内部心理活动,认为学习是知
识获取、加工和存储的过程。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 尔等。
主要观点
学习涉及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不仅 仅是行为的改变。
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 适应能力。
02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01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于刺激-反应(S-R)模型, 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02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
03
主要观点
04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形成习 惯。
知识的概念与分类
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在心理学上通常是指 个体的经验。
知识的分类
根据知识的性质,可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知 识)和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么办”或“如何做”的知识)。
知识掌握的过程与条件
知识掌握的过程
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兴趣的种类
兴趣的培养
通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参与实践 、体验成功等方式培养兴趣。同时,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避免过度干预和强制学习。
根据内容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稳定性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 兴趣。
2024/1/30
13
动机与兴趣的关系及激发策略
动机与兴趣的关系
动机和兴趣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机强的学生更容易对学习 内容产生兴趣,而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024/1/30
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萌芽 到独立的发展历程,逐渐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 研究领域。
研究趋势
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 势包括认知心理学、建构 主义、多元智能等理论的 融合与发展。
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 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 。
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大要素 ,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行为模式
。
人格特质
稳定性、独特性、整体性、社会 性。
2024/1/30
24
人格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幼儿期
形成主动性,培养 创造力。
学龄期
形成自我同一性, 培养角色认同。
婴儿期
建立基本信任感, 培养自主性。
2024/1/30
学龄前期
培养勤奋感,克服 自卑感。
效率。
2024/1/30
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 心理学依据,有助于推动教育 改革的深入进行。
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关注个体在教育过 程中的心理发展,有助于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出生后枕、顶和颞叶分化发展 3岁左右小脑发育基本完成 6岁左右完成大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化。 髓鞘化:使信息传递准确
神经细胞(N元)
❖ 1、构成NS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构 成。P34
❖ 2、突触:N元相接触的部位(区域)(一个N元轴 突与另一个N元树突和胞体接触)使电信号(N冲动 或N兴奋)得以传递,实现N元中的传导。
第一节 心理活动的器官
❖ 一、 18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心理活动是心脏活动的产物。 ❖ 二、18世纪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 三、从心脏—脑的认识转化: ❖ 1、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睡眠、醉酒、药物麻醉、脑受伤
时,心脏活动正常但心理异常。 ❖ 2、生理解剖学的发展,特别是临床医学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脑功能
❖ 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学派对心理学研 究对象的看法趋于折衷,认为:作为心 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是 一种具有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功 能的动力系统。既研究心理(个体心理 与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心理和个体 行为),也研究意识和潜意识(个体)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1、普通心理学: ❖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P39
❖ 1、颅相说:关于颅骨的外部形状和内部脑的结构、性格相 关的学说。
❖ 2、定位说 ❖ 3、整体说:(1)虽脑的各部位有其特殊机能,但NS具有
统一性,任何部分的消除都可减少其他部分的能力。 (2)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 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大脑是以一个总体发生作用 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 受损伤的部位无关。(发现了脑机能的差别性和统一性,强 调脑功能的整体性。)
神经细胞(N元)
❖ 1、构成NS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构 成。P34
❖ 2、突触:N元相接触的部位(区域)(一个N元轴 突与另一个N元树突和胞体接触)使电信号(N冲动 或N兴奋)得以传递,实现N元中的传导。
第一节 心理活动的器官
❖ 一、 18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心理活动是心脏活动的产物。 ❖ 二、18世纪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 三、从心脏—脑的认识转化: ❖ 1、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睡眠、醉酒、药物麻醉、脑受伤
时,心脏活动正常但心理异常。 ❖ 2、生理解剖学的发展,特别是临床医学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脑功能
❖ 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学派对心理学研 究对象的看法趋于折衷,认为:作为心 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是 一种具有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功 能的动力系统。既研究心理(个体心理 与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心理和个体 行为),也研究意识和潜意识(个体)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1、普通心理学: ❖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P39
❖ 1、颅相说:关于颅骨的外部形状和内部脑的结构、性格相 关的学说。
❖ 2、定位说 ❖ 3、整体说:(1)虽脑的各部位有其特殊机能,但NS具有
统一性,任何部分的消除都可减少其他部分的能力。 (2)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 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大脑是以一个总体发生作用 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 受损伤的部位无关。(发现了脑机能的差别性和统一性,强 调脑功能的整体性。)
教育心理学全套课件 PPT

1.学习与本能 2.学习与成熟 3.学习与成绩 4.行为的暂时变化与相对持久的变化 5.人的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异 (1)人类的学习借助语言和思维参与 (2)人类的学习是在时间和交往中进行的 (3)人类的学习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辨析
咀嚼、觅食
16岁孩子比6岁孩子更容易提起一桶水
厨师切菜
兴奋剂引起的运动成绩提高
第一节 学习的界定
广义
有机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在 知识、态度、行为或行为潜 能上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 界定
学生学习 以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师指导 的特点 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狭义
即学生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 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 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以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师指导下有 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第二节 学习的分类
二、学习的类型分类 一、学习的层次分类
加涅对学习层次的分类
(1)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一般性或弥散性 反应,如经典条件反射;
(2)刺激—反应学习: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 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 种结果,如操作性条件反射; (3)连锁学习: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的联结,是 各种技能学习的基础;
(8)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学会在不同 的条件下,运用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 的。
霍兹兰对学习层次的分类
反应性 学习
最简单的学习,包括习惯化与敏感化
联结性 学习
是条件反射的学习,主要有三种:一是抑制性条件作用, 即不重复被惩罚的动作的学习;二是经典条件作用;三 是操作性条件作用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辨析
咀嚼、觅食
16岁孩子比6岁孩子更容易提起一桶水
厨师切菜
兴奋剂引起的运动成绩提高
第一节 学习的界定
广义
有机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在 知识、态度、行为或行为潜 能上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 界定
学生学习 以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师指导 的特点 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狭义
即学生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 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 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以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师指导下有 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第二节 学习的分类
二、学习的类型分类 一、学习的层次分类
加涅对学习层次的分类
(1)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一般性或弥散性 反应,如经典条件反射;
(2)刺激—反应学习: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 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 种结果,如操作性条件反射; (3)连锁学习: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的联结,是 各种技能学习的基础;
(8)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学会在不同 的条件下,运用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 的。
霍兹兰对学习层次的分类
反应性 学习
最简单的学习,包括习惯化与敏感化
联结性 学习
是条件反射的学习,主要有三种:一是抑制性条件作用, 即不重复被惩罚的动作的学习;二是经典条件作用;三 是操作性条件作用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讲座课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 中广泛应用于程序教学、行为 塑造和行为矫正等方面。
认知学习理论
总结词
知识建构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
详细描述
认知学习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获取、存储、 处理和应用知识,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 构知识的过程,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实践应用
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启 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 。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讲座
目录
• 教育心理学概述 • 学习理论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学习动机与策略 • 教育评价与测量 • 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
01 教育心理学概述
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教育环境中人类学习 和教育干预的效果。
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 过程、认知发展、动机、情感和 社会因素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
形式操作阶段
12岁以后,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教育应注 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通过自主 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认知发展。
情感发展与教育
自我意识
0-3岁,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 自我价值,教育应注重培养自信 心和自尊心,鼓励探索和尝试新 事物。
情感表达
3-6岁,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 绪,教育应注重培养情感表达和情 感理解能力,鼓励分享和交流情感。
情感调节
6岁以后,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 绪,教育应注重培养情绪调节能力,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和方法。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人际关系
0-3岁,开始与他人建立关系, 教育应注重培养社交技能和合作 精神,鼓励与同龄人和成人进行
互动。
社会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知运动阶段
主要的反射动作 • 抓握反射 • 吸吮反射 • 强直性颈部反射 • 巴宾斯基反射 • 摩罗反射 • 游泳反射 • 踏步反射 • 降落伞反射
艾里克森
• 2、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一岁一三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 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 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 疑虑。
同化 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 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 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 构中,这就是同化。
顺应
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已有图式接受和 解释它时,就创建新的认知结构,这 个过程就是顺应。
图式(scheme):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反射),以后 在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的过 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丰富, 即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和顺应及平 衡的作用而逐渐创造出新的图式。
(二)发展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 0—2 )( sensorimotor stage) 基本特征: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影响世 界,以此来认识世界。他们的运动行为反映 了感知动作图式——用于认识世界的概况的 动作模式,如吸吮图式。图式逐渐分化和整 合,并且在阶段末,婴儿能够形成现实的心 理表征。
基本特征:心理运算可运用于真实情境,也可运用于可 能情境和假设情境,可用于当前情境,也可用于将来情境, 以及用于单纯言语或逻辑陈述,青少年获得科学思维,假 设—演绎推理以及包含问题间的逻辑推理。他们能够理解高 度抽象概念。
(1)现实与可能的之间的逆转能力
(2)经验归纳与假设演绎能力 (3) 命题内与命题间的推理 例如, Watson的四卡问题。
第一章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与教育
瑞士心理学家 皮亚杰
皮亚杰传略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瑞 士心理学家 1907年(11岁) 发表第一篇科研论文 1915年(19岁) 完成动物学博士论文 1919年 法国巴黎大学比纳实验室 1955年 创建“国际发生认识论研 究中心” 代表著作:《发生认识论》
• 3、社会生活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
主要途径
第二节
人格理论
• 一、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 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
•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
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 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 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 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 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 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 之为潜意识。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三个重要思想: 1 、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 助他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 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最佳期限
(三)智力的“内化”学说 智力是外部形式的活动“内化”到人脑的结果。
第二章
人格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二、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心理发展观
低级心理机能 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动物进化的结果 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符合系统为中介,受到社 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或者说人的高级 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 来的,即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 的交往。
(二)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 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 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 能的转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因素和结构 1、心理发展的因素 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1) 成熟;( 2 )物理因素;( 3 )社 会环境;(4)平衡
前苏联心理学家 维果茨基
一、维果茨基传略
维果茨基(1896—1934) 前苏联心理学家 1925年 发表《意识是行为主义的问题》 1927年 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1930—1931年 《高级心理机能 的发展》 1934年 《思维与言语》
具体表现: (1)通过感知和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2)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活动 (3)形成客体永久性图式 此阶段细分为: (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 典型行为:再认同化——>认识同化——>泛化同化 例如:“吸吮反射” (2)动作习惯和知觉的形成阶段(1—4个月) 典型行为:条件反射、整合表象、前够物行为 “定向反射”:经过多次练习定向会很准确。 “前够物行为”:动作不足以拿到某个物体,但开始出现这 种行为了。 知觉方面的功能也开始发展,如知觉恒常性、深度知觉
(1)自我中心化(egocentric) 自我中心化 儿童 : 认知能力(思维发展)的限制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成人:道德上的自私 自我中心化: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 动作上的现象,而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绪。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能力:对他人的信念、愿望 和意图的理解能力。 心理理论能力的研究方法: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任务
弗洛伊德
• 自我 指现实生活中的我 • 超我 指理想中的我 • 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
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 为
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
道德原则
超我
自
我
现实原则
意识层
前意识
本 我
(一切行为动力的来源)
潜意识
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
• • • • • •
• 关注自己的智慧、才干、自己的道德水平
等方面
四、自我状态:柏恩——相互作用 分析理论
• 个体的个性(或人格)是由三种心理状态
构成的,这就是:“父母”、“成人”、 “儿童”状态。 • 即: PAC理论 • P:Persent(父母) • A:Adult(成人) • C:Chlid
PAC理论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 德。 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8,自我完整对失望(六十五岁——死亡)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 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
三、自我的分类与自我意识
• 生理的自我阶段 • 社会的自我阶段 • 心理的自我阶段
(1)守恒 (2)传递性推理:增强了心理的可逆性 ( 3 )观点采择:对他人观点的采择(去自我中心化), 领悟到他人心理、想法、情感与自己的不同。 ( 4 )类包含(概念习得):开始对各种具体概念进行 抽象,概括出更高级的概念。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15岁)
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一
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组成,二者彼此交融 感知觉 记忆 认知过程 思维 想象 道德感 心 情感 责任感 深层持久稳定 理 情感过程 理智感 过 极端情绪导致行为 表层 程 情绪 驱动力是情景和需要 冲动 标志是表情 独立性 易受暗示 意志过程 坚定性 果敢性 自制力 个 需要 性 个性倾向性 动机 诱因 心 兴趣 理 能力:取决于经历:可塑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一、人格的概念 • 人格又称个性,心理学界对人格的概念目 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完满的定义,我 国旅游心理学界的很多学者倾向于把人格 界定为:个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 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形成和发展起来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的综合。
二、影响个性(人格)形成和发展 的因素
• 1、先天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2、社会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 • (1)家庭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 (2)学校教育对个性的影响; • (3)亚社会对个性的影响。
艾里克森
• 3,主动对内疚(四岁——五岁)
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 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 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 感。
艾里克森
• 4,勤奋对自卑(六岁一十一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 会形成能力的美德。 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艾里克森
•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十二岁——二十岁)
(2)思维直觉性(知觉的集中倾向)
经典实验之三:“守恒”实验
守恒: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时,物 质含量保持不变的特性。 例如:液体守恒、长度守恒、数量守恒、体积守 恒等 守恒的领域特殊性:不同的守恒能力发展的时间 不同,各种守恒的发展前后可相差几年,某些能 力提高而某些能力未提高,表现出领域特殊性。
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 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个性化。
强调:
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 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从个体发展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 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 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液体守恒”实验
3、具体思维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2岁)
基本特征:儿童获得运算概念,它是构成逻辑思维 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这些可逆性的有组织的运算 使儿童克服前运算思维的限制。习得守恒、类包含观点, 观点采择以及其他概念,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对象 — —现存的或心理上表征的对象。
弗洛伊德
• 人格理论
• 在意识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
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式,展现了个 体的人如何以本能为基础和动力, 进而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文明标志 的人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