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城镇密集区中心城镇界定初探

合集下载

人口密集区域的界定标准

人口密集区域的界定标准

人口密集区域的界定标准摘要:I.概述- 介绍人口密集区域的界定标准II.人口密集区域的定义- 解释人口密集区域的概念- 描述人口密集区域的特点III.人口密集区域的界定标准- 介绍人口密集区域的界定标准- 详述每个标准的具体内容IV.标准应用- 说明人口密集区域的界定标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这些标准来判断一个区域是否为人口密集区域V.总结- 概括人口密集区域的界定标准的重要性正文:人口密集区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区域。

其界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I.人口密集区域的定义人口密集区域,通常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区域。

这些区域可能包括城市中心、商业区、居民区等。

人口密集区域的特点是人口密度较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频繁。

II.人口密集区域的界定标准A.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通常情况下,人口密度越高,说明该区域人口越密集。

B.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数。

人口规模越大,说明该区域人口越密集。

C.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变化率。

人口增长率越高,说明该区域人口增长速度越快,人口越密集。

D.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如果人口分布集中在某一区域,则该区域可以被认为是人口密集区域。

III.标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标准来判断一个区域是否为人口密集区域。

例如,在城市中心,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口规模大、人口增长率高以及人口分布集中,因此可以判断城市中心是人口密集区域。

IV.总结人口密集区域的界定标准对于城市规划、人口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

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

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权威数据,以市辖区年末总人口为指标,使用帕累托系数计算体系。

得到如下结果: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包含地县两级城市)的帕累托系数分别为1.228和1.164, 均基本符合位序-规模法则。

与国家层面比较, 云南省的地级城市规模分布更为不均匀,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模分布帕累托系数云南省比较分析一、问题的提出根据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中心,城市是工业尤其是第三产业集中的区域,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者着重要作用。

目前,因为考虑到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对于实现城市规模效益最大化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使得与城市规模分布相关的研究显得更为广泛、更为深刻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发现:为了更好的揭示城市规模分布的内在规律,学者们尝试性地建立了多种数学模型,如beckman城市等级分布模型、pareto分布模型以及zipf模型等,这些经验模型的建立为区域城市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实现其效率改进与社会福利最大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经验支撑,并被逐渐引入到中国城市规模体系分布的研究中来。

从城市化建设实践中来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以及统筹城乡发展,云南在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也逐渐提升。

而实际上, 云南所辖的19个市(含所辖的地级市、县级市)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相关数据, 分别以市辖区年末总人口为指标, 计算全国各省和云南地县两级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并把计算出的云南省系数和全国水平的相应系数进行对比,基于比较研究,对科学认识云南城市规模分布现状,为云南城市体系的合理规划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分析方法与分析结果维尔弗雷多.帕累托通过一个简单的笛卡尔坐标体系,发现了一种极佳的度量不平等的方法,见下式:3.除非具有特别特殊的情况,一般而言,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如下规律: 经济较发达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相对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相对较低。

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阶段的划分与判定_刘荣增

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阶段的划分与判定_刘荣增

文章编号 1002-1329(2003)09-0078-03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阶段的划分与判定刘荣增图1 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判定指标体系构成摘要 在对国外城镇密集区考察和参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和国内城镇密集区发展的客观实际,设定了经济发展度、城镇整体发育度、城镇间相互作用度、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构建度等5项一级指和18项二级指标,对国内主要城镇密集区尝试进行阶段划分。

关键词 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指标体系CLASSIF ICAT ION OF T HE EVOLU T ION ST AGES OF THE TOWNS CONCENTRATED AREA IN CHINALIU Rongzeng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of towns conc entrate d area s both hom e and overseas,t his pape r attempts to classify the main tow ns conce ntrated areas in China by phase s by 5first level indexes in cluding economic de velopment,the w hole tow ns deve lopm ent,inter action among tow ns,openness,in frastructure and other 18second-leve l inde xes.KEYWORDS:town c oncentrated areas;development phases;index system中图分类号 TU 984 文献标识码 A对城镇密集区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Gottom ann,1961;McGee,1991;Zhou,Y X,1991;董黎明,1989;顾朝林,1999;胡序威等,2000;李迅,2000;张京祥,2000;姚士谋等,2001),但对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的研究却不多见。

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路径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路径及对策研究

发展”的新思路 、新措施、新办法正在逐步完 善。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
云南省经济总量增长显著、增速加快,有 效地促进了城镇化进程。1 9 年 ~ 0 0年, 91 21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走 “ 乡一体, 云南省经济进入 了新时期的快速增长阶段 , 城 布局合理,城镇上山,农乒进城”的科学发展 G P增速 由1 9 年的 6 6 D 91 . %上升到 2 1 年 0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
决的问题。
的 1 .3 1 6 %;同期云南省城镇化水平由 2 0 02 年的2 %提高到 2 1 年的 3 . %,增长了 6 00 52
92 . 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幅超过 1 个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客观要求和必
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 的
1云 南 省 城 镇 化 的 主 要 影 响 因素
然趋势,是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 、民族 分 析
基本途径和必 由之路 。随着桥头堡建设的不 1. 1经 济社 会 因素
断推进,云南省 “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跨越 () 1 经济总量的支撑。
[ 关键 词]城镇化 ;影响因素;发展特征;路径;对策;云南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1 - 0 5 0 [ 1 0 — 0 2 2 1 ) 2 0 9 — 6 中图分类号] U 8 .11 [ T 9 4 1 文献标识码] B
Yu n nUr a ia o v lp n aa trP t , n t t g / oKa n , a n a b nz U nDe eo me t Ch rce , ah a dS r e yGu g Su H n a
嵋 m_ Yu n n“ twa ” e eo me t a c eeae . d rh ud n f s inicd v lp n. 叫 n a Gae y d v lp n sa c lrtd Un e eg ia c o “ce t e eo me t h t e i f

当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当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了更 多更 复杂 的挑 战 ,对 省域 城镇 体 系 规 划 的编制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 1 1 云南 省城镇体 系发展 的现 状 .
1 1 1 全 省城镇 “ 区” 发展 雏 形初 现 ,分 工 协 .. 分
作 效 应 明 显
城 市 ,充 分利 用其 在交通 区 位上 的优 势 ,加 强 对外 联 系 ,带 动地 区 的经济社会 发展 。20 05年 ,全 省 的 城 镇化水 平 为 2.0 J 95 % ,超 过 了 《 划 》 预 计 的 规
治 区 ) 自主 编 制 的规 划 ,与 国 家 层 次 的城 镇 体 系
规 划 相 比 ,对 每 个城 镇 发 展 的指 导 作 用 更 加 全 面 ,
1 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研究
云南省 位于 中 国西南 边 锤 ,与 越南 、缅 甸 、老
挝接 壤 ,是 中 国与欧 亚各 国间联 系 的重要 门户 。此
以云 南省 为 例
胡礼梅, 王培茗
( 南 大 学 城 市 建 设 与 管 理 学 院 ,云 南 昆明 60 9 ) 云 50 1
摘要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从 战略 高度统筹全省各城镇 的发展定位 ,是实现城镇 和谐 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全 国城
镇化加速前进时期的到来 ,各种城市 问题也相继 出现 ,这就对城镇体系规划 提出了新 的要求。在 此,分析云南省
潜 力发挥 不 足 ,进 一步增 长 困难 ,尴尬 地处 于 大城
市与农村之间;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带来大量的剩 余 劳动 力安 置 问题 ;城 市 间盲 目模 仿 和 同质性 竞争 等问题 。由于这些 问题 的产 生 都与 城镇 周 边甚 至整 个 省域 的城镇 发展 协调 相关 ,所 以加强 省域 城 镇体

基于自然资源条件下的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初探

基于自然资源条件下的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初探

8 6
表 1 滇 中地 区主 要 资 源 概 况 表
耕地 年平均 煤炭 磷矿 水资源 理 水能 ( 森林 面积 气候 年平均 万公 降水量 量 储 储 量 总 量 论 储量 顷) 覆盖率 万公 类型 温( 毫米)亿吨) 亿吨)( ( ( ℃) ( ( ( 亿立 万千
文凤平 , 王 晶 , 文 燕 , 胡雪芹
( 南师 范大 学 旅 游与地理科 学学 院 ,- 昆明 609 ) 云 -南 X 502

要: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群的支撑 , 发展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践行我 国主体功能 区战略的重要举措 。本
文在简单介绍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 的自然资源概况基础上 ,运用 S WOT分析方法 ,分析滇 中城市群发展 面临的优势 、 劣
顷) 昆 北亚热带 方米) 瓦)
由于海 拔 高气温 低 、 霜期 长 , 不太适 合 农作 物 的生
长 , 种 植 的农 作 物 为耐 寒 的 洋芋 、 麦 、 稞 以 其 燕 青
及 一部 分药材 。
( ) 资源概 况 二 水

明 1. 80 60低纬高原 964.% 7. 3 1 1 山 地季风 6 15 88 17 7. 1 . l5 4 . 45 33 6 2 . 0 6 . 1 7 8 市 气候
第 2 卷 第 1 期 5 O
2 1 年 1 月 00 O
乐 山师 范学 院 学报
J u a fL s a e c esColg o r l e h n T a h r l e n o e
Vo.5. .0 12 No 1 Oc.01 t2 O
基于 自然资源条件下的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初探
候 玉 亚热带高 溪 1. 3o 15原季风气 15 63 23 134.% 4- 5 0

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重点命题和对策思路

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重点命题和对策思路

KEYW O RDS: e sl r a ie ra pa nn d n eyub nz dae ; l i g n
政策方面的 区域统筹和共商机制 .引导和扶持产 都市 圈.城市群等城镇 密集地 区是 国家经 济 社会发展的先导区 .也 是 目前 国家有关部 门和省 级政 府开展区域规 划编制 的重点地 区。根据城镇 密集地区的特征 问题 发展 目标和需求 ,笔者 将现阶段我 国城镇密集地 区规划需要重点关注的
作 素条件 的优势 , 加快 创新产业 的发展;四是 为现 【 者 简介 】
1 1 7 ,女 ,博 代服 务业发 展提 供 引导和支 撑 .构 建城镇 密集 王 学 锋 ( 9 一 )
命题及规划可 以采取 的对策思路 归纳为以下 8个
方 面。
地 区的服 务业体 系 ,为各 种新 型业 态提供 空 间 士 ,江 苏 省 建 设 厅 城 乡规
S on. O
在市 场经济 条件 下 ,政府引导经济社会发展 将更加依赖空间资源配置的政 策和调控手段 。编 制城镇 密集地区规划 ,需要研 究如何从 空间调控 的角度促进产 业结构调整和升 级 .并进 而制定相 应的空间发展战略和 各项政策 。一 是要 在竞争 力 分 析的基础 上明确 区域 的产 业功能和 战略定位 .
( 0 8) 5 0 5 6 2 0 0 -0 2 -0
业集群 的 生长壮 大 .促进 区域 间 的产业 合作 和 【 中图分 类号】Tu982 合理 分 工 三 是发 挥城镇 密集 地 区拥有 良好 的 【 文献 标识 码】 A 区位和 比较优越 的技术 .人才 .信息 . 资本等要
W A NG Xue e g fn
加值产业 比重较低 ,城镇密集地 区在土地资源供 应. 能源消耗 . 生态环境质量 . 经济增 长动力 、 外 来人 口等方面都 面临压 力。随着土地 供应成本 住房价格 、劳动 力工资等投资成本 的提高 ,原有 的低附加值 .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向外转移 .寻

城镇密集区名词解释

城镇密集区名词解释

城镇密集区名词解释
城镇密集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和城镇分布比较密集、人口和产业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

城镇密集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高密度的城镇分布:在相对较小的地域范围内,有多个城市和城镇相互靠近,形成一个密集的城市群。

2. 人口集中:城镇密集区通常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人口数量相对较大。

3. 经济活动活跃:由于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城镇密集区往往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等。

4. 交通和基础设施发达:为了支持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需求,城镇密集区通常具备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

5. 区域协作和竞争:城镇密集区内的城市和城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关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

城镇密集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

一些知名的城镇密集区包括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等。

这些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城镇密集区中心城镇界定初探*宋伟轩,贾新华(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昆明 650091)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城镇密集区及相关概念在国内外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并针对学术界对云南省城镇密集地区研究的空白,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市的界定指标和标准为基础,对云南省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市的界定做出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尝试。

关键字:城镇密集区中心城镇云南省一、城镇密集区概念探讨城镇密集区简单来说,就是城镇密集分布的地区,它是城镇和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镇密集区包括了城镇数量上的集聚程度和质量上的发育程度。

(一)国外学者的早期研究最早提出城镇密集区概念的学者是英国城市学家E.霍华德,他在1898年提出了城镇群体(Town Cluster)的概念[1],可以看作是城镇密集区概念的前身。

1915年,又一英国学者格迪斯在其《进化中的城市》中提出众多的城市影响范围相互重叠产生了“城市区域”(City region),随后,格迪斯创造出“组合城市”(Conurbation)一词来刻画这一新的城市空间形式,并提出当时英国已有七大城镇密集区和大伦敦城市群等[2]。

国外许多学者还提出了许多与城镇密集区相类似的概念:如“城市带”(Megalopolis)[3],“灰色区域”(Desakota)[4]。

另外,还有众多学者提出城镇密集区重要组成的概念:如“城市场”(Urban Field)、“城市功能经济区”(City-Region) [5]、“区域城市化地区”(Urban Region)等Φ。

(二)我国学者的研究情况中国的城镇密集区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时空差异大,目前国内仍没有形成关于城镇密集区比较规范的概念。

众多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姚士谋1992年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认为城市群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并且将中国划分出五个超大型城市群和八个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很显然,这里的城市群比城镇密集区高一个等级[6]。

对于城镇密集区的概念,学者们一个重要的分歧就是城市群与城镇密集区的关系问题,董黎明认为城市群等同于城市密集区[7],而周一星将城镇密集区的概念界定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之上,认为我国目前只有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才可以称为城镇密集区,而内陆地区尤其是中原至今还不能称作城镇密集区[5]。

*本文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40061002 资助。

作者简介:宋伟轩,男,1981年于吉林,硕士研究生。

Φ吴启焰《区域城市化地区及其景观规划范式研究》(2004年申请报告)。

刘荣增认为,城镇密集区首先是在一定连续区域内聚集一定数量的城市,该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相对发达,大中城市间的辐射影响范围相互交叉、重叠。

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数量的多少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其发育层次的高低,也就是说城镇密集区可以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并将城镇密集区界定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多个大中城市为核心,城市之间和城市与区域之间发生着密切联系,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连续性分布的密集城镇地域[8]。

(三)对我国城镇密集区概念的简单分析综上所述,城镇密集区是社会、经济及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反映了随社会经济发展,城镇空间不断扩展,影响范围日渐扩大,城镇之间及城镇与区域之间联系逐步加强,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等一体化的趋势,是城镇区域化和区域城镇化两种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9]。

我国城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时空差异影响,存在着不同发展水平和等级的城镇密集区,它们在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

所以,关于城镇密集区的概念问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分歧较大。

总地来说,笔者将学术界对城镇密集区概念的不同理解大致归纳为两类:一类学者认为城镇密集区是区域城市化的产物和反映,依据其自身的发育阶段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以我国为例,可以将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视为成熟阶段或高级阶段的城镇密集区;中原地区的一些城镇密集区可被视为处于欠成熟阶段或中级阶段;而认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城镇密集区的雏形阶段或初级阶段;另一类学者则认为只有当城镇群体发育到一个相对较高的阶段时才可以称为城镇密集区,即前一种理解中的成熟阶段或高级阶段才有资格成为城镇密集区,否则只能称为准城镇密集区或城镇密集区的前身。

鉴于云南省城市化水平偏低,除昆明外,各级城市发育都不够成熟。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转移,尽快开展对云南省城镇密集地区发展机制和调控对策的研究,促进云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缩小地区间差异以及维护各民族团结。

从学术研究出发,我们认为城市群和大都市带都属于城镇密集区,而大都市带是城镇密集区的高级阶段[10]。

即在这里我们采用前一类学者对城镇密集区概念的广义理解,认为云南省虽然在经济、城市化水平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仍可以认为其具有雏形阶段的或初级阶段的城镇密集区。

二、我国东部沿海城镇密集区界定指标和标准各国因实际情况不同,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市的界定指标和标准也各异,例如,前苏联要求中心城市最低人口数为10万,外围地带最低城市居民点数为2个[11],美国MA(Metropolitan Area)要求人口大于5万,英国SMLA(Standard Metropolitan Labor Area)要求就业岗位的密度大于4/英亩,或绝对量大于1万,加拿大CMA(Census Metropolis Area)要求人口大于10万,而日本的都市圈中心城市规模要求人口大于30万。

我国城镇密集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这就要求中国学者寻找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界定指标。

姚士谋等对都市带作广义的理解,提出城市群的概念,认为城市群应该具备三个条件:①有相当数量的不同类型的城市;②有一个以上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作为区域中心;③城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其后的论述中,他把中国划分出五个超大型城市群,分别是沪宁杭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和辽宁中部城市群。

但是姚士谋并没有给出界定城镇密集区具体的定量指标。

顾朝林认为中国正在形成11个城镇密集区,其中四个为块状城市密集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七个为线条状城镇密集区(胶济─津浦铁路沿线、闽东中部沿海、滨洲─牡佳铁路沿线、郑州─陇海铁路沿线、湘中和浙赣铁路枢纽、成渝铁路沿线、宁夏黄河灌区条状)[12]。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中国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是周一星和史育龙提出的如下方案:(1)都市区是由中心市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

(2)凡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地级市可视为中心市,有资格设立都市区。

(3)都市区的外围地域以县级区域为基本单位,外围地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A、全县(或县级市)的GDP中来自非农产业的部分在75%以上;B、全县社会劳动力总量中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占60%以上;C、与中心市直接毗邻或与已划入都市区的县(市)相毗邻。

在明确了都市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总人口和其他社会经济指标便可建立起我国都市连绵区的概念[13]。

这一指标体系相对而言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基本上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所以我们在本文中采用这一指标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城镇密集区的界定标准,进而得出一套云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界定方法。

三、云南省城镇密集区中心城镇界定(一)云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研究意义城镇密集区的形成发展并非仅仅依靠现有的区位优势,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巨大的潜力所在,其枢纽功能的基础在于作为汇集人口、物资、资金、观念、信息等各种可见不可见要素的干道十字路口。

由于多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必然产生高强度的相互作用。

再对物质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必然导致各种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从而形成对其它地区具有实验和导向意义的孵化器功能[14]。

以往学者关于城镇密集区的研究区域主要是针对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研究成果、理论与经验对云南地区的客观实际存在一定差异。

我国西部地区整体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总数少、发展极不平衡,尽管各地区均致力于区域经济的增长,但受制于交通闭塞、通讯落后,除成渝地区以外,西部其他地区都没有形成大规模城市群,未能形成具有强集聚效应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启动,西部城市化的发展十分迅猛,所以,尽早对云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研究可以引导区域城镇体系的持续稳固发展,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发挥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云南省城镇密集区中心城镇的界定方法关于云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而且明显不可以直接套用东部沿海地区的研究成果。

但是,虽然由于地理条件等原因,我国东西部城市发展水平极不均衡,但其城市的内部发展机制却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东部城市目前的发展模式也许就是云南省诸多城市的未来发展轨迹。

所以确定云南省城镇密集区的范围可以参照我国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的界定指标。

即首先确定中心城市(都市区);然后确定城镇密集区(多个有相互密切联系的城市区)。

基于这种思想,就需要对沿海地区的方案进行调整,运用类比法来构架出云南省城镇密集区中心城镇的确定方案。

为了借鉴东部沿海城镇密集区的界定方案,必须要找到一个可以正确反映我国沿海地区与云南省城市发育水平差异的比例关系,它不仅要能表示出沿海地区与云南省城市规模等级的关系,还需要能反映出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域联系强度的关系。

笔者经过对几对指标的筛选,决定采用如下方法来确定云南省城镇密集区的中心城镇:y=bx ┄┄┄┄┄┄┄┄①y :心城镇界定标准东部沿海城镇密集区中x :城镇界定标准云南省城镇密集区中心b :人口云南省所有城市地区总总人口云南省城市地区非农业省城市地区总人口非农业总人口省(直辖市)城市地区东部沿海/10/10 其中东部沿海十省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

东部沿海城镇密集区中心城镇的界定标准采用周一星的方案:“凡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地级市可视为中心市,有资格设立都市区[13]。

”这里我们用城市市区来代表“城市实体地域”。

通过公式①可以计算出云南省城镇密集区中心城镇界定标准为:凡城市市区内非农人口在11万人以上的县级以上城市有资格成为中心城镇。

但是这样的构造方式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呢?即城市地区非农业人口/城市地区总人口与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两指标之间是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呢?为了验证这一点,笔者根据我国东部沿海十省(直辖市)和云南省共计10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相关统计资料,对这两组变量(X 代表城市地区非农业人口与城市地区总人口之比;Y 代表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做了如下的线性相关分析:⑴绘出103个城市在XY 坐标系中的散点图如下图1:103个城市在XY 两组坐标中的散点分布图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103 cities in the coordinate according toX and Y2004006008001000120000.10.20.30.40.50.60.70.80.9x(城市地区非农业人口/城市地区总人口 %)y (市区非农人口)(万人)⑵求出这两组变量的相关系数运用公式②可求导出两组变量(X 和Y)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r =()()()()y y x x y x i i i i l l l yy x x y y x x ⋅=−⋅−−−∑∑∑22将上面103组数据代入公式,经计算,得出相关系数r=0.63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