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被”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六国论》 )________________ .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 “然而”“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 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点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课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索
族:灭族。
B.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自己的。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道理。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共同。
解析:共:通“供”,供应。
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谢罪。
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 复词同形异义等。
2.《考试说明》要求理解的文言虚词有哪18个?
答案: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常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种解释,要求选 出正确答案。或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 一项或错误的一项。在2010年的18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60 多个实词;其中“薄”“治”“徒”“致”多次出现,双音节 词出现7个。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 的120个常用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
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明 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 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高考中主要有以下6种情况: ①常见文言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⑹凭上下文推词义。即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推断要解释的 词语的含义。
⑺随文引申推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 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文言文阅读考点精练三归纳概括内容要

考点精练三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一、比对法专练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2020·山东)(原文)晏子对曰:“……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晏子春秋》)(选项)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曲解文意。
原文是说不效仿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不是不“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
2.(2020·江苏)(原文)乙未,(张汝霖)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张岱《家传》)(选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项中“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与原文不符,黄贞父只是想“为难”一下张汝霖。
3.(2020·湖北)(原文)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
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荆川先生文集》)(选项)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项中的“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与原文中的“必始于不见可欲”相矛盾。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微专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Ⅰ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
(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曹参可。
”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责、顿足而詈。
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
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
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
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⑥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
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
”帝叹曰:“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
”答:答案①好像;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并列;⑤通假字,通“能”(才能);⑥表承接;⑦表因果;⑧表假设;⑨第二人称。
(2)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答:答案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理解文言实词课件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 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 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头看看苦胆,吃饭喝 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 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 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对 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 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
文言文中使用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就要按照古义进行翻译。特 别注意单音节词和复音节词的不同。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 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尤其需要注意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 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当然,也 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 右”“足下”等。
【参考译文】 徐绩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考中进士,选任为桂州教授。朝廷的 军队讨伐交趾,转运使发文征召徐绩从军。运军饷的道路凶险瘴气弥 漫,应当服役的百姓大多躲避藏匿,(官府)捕获一千多人,使者命徐绩 杖打百姓,徐绩说:“这些人的确有罪,但都是些饥饿瘦弱困乏之人, 不能承受杖打,姑且染黑臂膀以示警诫,这样做就可以了。”使者发 怒,想要连同徐绩一起弹劾,徐绩据理力争,秉持自己的主张,使者不 能让他改变主张。
偏义复词在意义上偏向其中一个语素,完全由特定的语言环境决 定,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是偏义的,因此判定偏义复词的“偏义”和 “正义”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上下文词语的照应;联系前后文相 承贯通的句意;考虑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忽略单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 连带提及的偏义词。对于偏义复词,翻译时,要将“陪衬义”去掉。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2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命题分析文言实词具体的考查题型有下列五种:一是直接对文中的实词进行解释,要求选择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是主要的考查题型;二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实词的意义,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四是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要求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五是指定某实词,要求考生自己进行解释。
文言实词考查的趋势是:1.实词是读懂文段的基础,但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而是在分析综合、断句及翻译各题型中隐性考查。
2.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从2018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大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3.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走进高考【P】例(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微专题03 文言虚词(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微专题02 文言虚词讲义一.考情微观2022-2023年常考虚词虚词考查命题特点:1.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2.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3.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
二.复习任务1.梳理并总结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3.文言虚词意义推断方法。
三.妙招助记十八个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
高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虚词【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我们非常开心,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言传记文高效读文的2个诀窍文言传记文是高考全国卷考查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文,一般选自“二十四史”正史。
从历年高考选文来看,唐宋元明的传记文出现得比较多,传主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部分位居高官,有过不凡的业绩,而又贤良方正,道德品质堪称表率,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
阅读文言传记类文本时,根据文言文选项的命制特点以及写人记事的特点,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读文。
诀窍1依选项,借题读文更快捷题目为什么要“借题读文”(理由阐释)如何“借题读文”(方法介绍)4个选项大部分断句是一致的,只是对比4个选项,将选项断句一个别2~3处断句不一致。
断句一致文言断致的地方在原文相应处标注的中心利于我们理解辞意,而断句句题出来,这有利于我们读到此处不同等的中心则提醒我们读文时要时理解文意。
重点斟酌和关注。
(1)4个选项是依照行文的前后按次分层来设置的。
(2)4个选项3对1错,1错也是局部小错。
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逐一回(3)每个选项的内容一般是对文中关归原文,特别是要将选项中的概括分键人物形象和主要事件的概括分析一些词语回来到相应词语处,析题与评价,个别词句甚至是对原文的因为选项中个别词句是对原翻译。
文词句的翻译。
因此,借助概括分析题有助于大体揣摩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品质、事件等,使我们对文意有了初步的感知。
诀窍2按时间,脉络大意更清晰写作正史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文章开头对传主基本信息做简单介绍,如传主姓名、字号、籍贯等,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中间是人物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有的还介绍其死后的影响。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大意,抓住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读文示例]1.依选项,借题读文更快捷[说明]文中波浪线处所画“/”及文中标注释义分别由右栏第1题和第3题供给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Ⅰ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
(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曹参可。
”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责、顿足而詈。
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
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
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
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⑥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
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
”帝叹曰:“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
”答:答案①好像;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并列;⑤通假字,通“能”(才能);⑥表承接;⑦表因果;⑧表假设;⑨第二人称。
(2)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答:答案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2.判断“者”“也”“而”“乎”“于”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①,危道也.②。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③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④蓝而青于.⑤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⑥日参省乎.⑦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⑧思也。
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而.⑨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⑩。
①者:②也:③而:④于:⑤于:⑥而:⑦乎:⑧而:⑨而:⑩而:答案①表判断,不译②语气词,表判断,不译③连词,表假设,如果④介词,从⑤介词,比⑥连词,表递进,而且⑦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对”⑧连词,表修饰,不译,或译为“而”⑨代词,同“尔”,你⑩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表判断,啊参考译文用兵,是欺诈之道。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有六条蟹腿两只蟹钳,否则,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冯氏虽然小,然而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冯氏比自己的父亲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不只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不是你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3.判断“以”“则”“其”“所”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①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②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③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④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⑤与之。
”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⑦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⑧为,其.⑨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⑩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⑪一二。
其.⑫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⑬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⑭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①以:②则:③则:④其:⑤其:⑥其:⑦以:⑧所:⑨其:⑩其:⑪其:⑫其:⑬则:⑭其:答案①介词,凭借②连词,却③连词,就④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⑤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⑥指示代词,那⑦介词,拿⑧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⑨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⑩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⑪代词,其中⑫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⑬连词,那么⑭代词,自己参考译文人们都说蔺相如只是凭借他言语的功劳而名垂青史,(但是)依我看来,却不只是单凭言语而已。
(当时)蔺相如看秦王并无意偿还赵国城池,就退后几步站立,斜视着柱子,秦王害怕他撞破和氏璧,于是答应他斋戒,因此能够完璧归赵,难道仅仅是言语的功劳吗?如果(我们)与一般人讨论此事,他一定会说:“我还是给他(和氏璧)吧。
”怎么敢这样做呢?回国后,廉颇蔺相如两人失掉和气,不再和睦。
(相如)路上遇见廉颇,就转身退让躲避。
在那个时候,什么人能这样?门客拿原因来问相如,相如就说:“以国家的急难为先,以私人的恩怨为后。
”看古今英雄豪杰所做的事,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所以我认为,你们一定不要把别人的话作为法则。
况且我猜测相如的才能,很少有能比得上的,古今英雄豪杰只有其中一两个人可比。
是这样还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看见雪花纷纷扬扬的样子没有边际也没有什么遗憾,我也不会有“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的遗憾了。
4.判断“因”“且”“乃”在文中的意义。
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②不因.③旧制,此乃.④曹操成大业之因.⑤。
其常因.⑥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⑦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因.⑧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⑨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因.⑩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①因:②且:③因:④乃:⑤因:⑥因:⑦因:⑧因:⑨因:⑩因:答案①介词,根据②连词,而且③动词,沿袭④表判断,是⑤名词,原因⑥介词,趁着⑦连词,于是⑧介词,凭借⑨介词,经由⑩介词,通过参考译文根据一个人才能的大小授予他官职,不因为门第高低来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的规定,这就是曹操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因。
曹操常常趁人不备,采用偷袭的办法攻打别人,例如乌巢焚粮。
这一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趁着胜利追击,攻破了袁绍大军,取得了官渡一战的大捷。
这也是凭借许攸的力量而获得的,这一过程犹如经由干枯的树木变成茂密的树木一样。
路上经过袁绍的墓,曹操还通过众人带路到墓前祭拜,他的度量难道是常人能比的吗?因为这他得到众人的忠心,来统一天下。
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度量,所以能成就不同寻常的事业。
5.判断“乃”“之”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②。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③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④忠贞之.⑤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⑥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⑦不得已而谢。
①乃:②之:③乃:④乃:⑤之:⑥乃:⑦乃:答案①连词,表承接,于是②代词,它③代词,你的④动词,表判断,是⑤助词,的⑥副词,竟然,却⑦副词,才参考译文(我)曾经听闻陆放翁的志向和气节,全部展现在(省略“于”,在)《示儿》里,于是阅读它。
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时,(我)心中大为感动与佩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但是也有人(表示)极端鄙视,竟然说:“这个人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听了)都用道理质问他,那人无言以对,不得已才道歉。
6.判断“焉”“若”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②,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③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④,骄而轻敌,焉.⑤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之何加焉.⑥?但以其人之傲,若.⑦斥焉.⑧,则必无颜世上矣。
①焉:②焉:③焉:④焉:⑤焉:⑥焉:⑦若:⑧焉:答案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兼词,相当于“于是”或“于之”,在这里③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④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⑤疑问代词,怎么⑥句末语气助词,呢⑦连词,如果⑧代词,他们参考译文崤山战役,秦军通过崤山山谷,只见山势高峻的样子,山谷狭窄的样子,没有料到在这里有埋伏,山上的大石纷纷落下,他们只是大叫着“况且把泥土石头放在哪里啊”,没有别的办法,因而导致大败。
在这件事上我有些感慨,骄傲轻敌,怎能不败呢?像这样,即使有万千兵马又能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单单是他们的骄纵,如果要斥责他们的话,那么(他们)必然没有脸面再活在(省略“于”,在)世上了。
7.判断“与”“何”“为”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
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③其坚与.④!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
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⑤也,应使众与.⑥其事,与.⑦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
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⑧,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⑨我有与.⑩?①与:②与:③何:④与:⑤与:⑥与:⑦与:⑧与:⑨为:⑩与:答案①动词,赞许②动词,给③副词,多么④句末语气助词,啊⑤动词,对付⑥动词,参与⑦动词,结交⑧动词,帮助⑨介词,被⑩表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参考译文早上犯的错晚上就更正了,君子赞许,我也赞同。
如今将别人给他的玉璧上交,足可见他改过的心思是多么坚定啊!他和我们的约定,也应当会信守的。
凭借我们这些人的力量,对付贼寇还是很难的,应该让众人共同参与这件事,结交慷慨的君子,远离奸佞小人,这事就能成。
况且他的雄才伟略,无下无双,如果他帮贼寇而不帮我们,怎么办呢?如果离弃他,这城还能被我们拥有吗?精要点拨《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也、焉、以、因、于、与、则、者、之。
掌握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注意:(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
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