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慈革命小说中女性地位的消解
“女性意识”的雄化、失落、淡化——当代战争题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涌现出大量描写战争中女性生活及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
对战争女性形象的描写,打破了传统的对女性世界的描写,开拓了女性创作的新空间,但也有雄化、失落、淡化等遗憾。
关键词:战争;女性形象;女性意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并非只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和血肉横飞的伤亡,它带来的是整个社会制度、文化状态、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乃至文明状态的改变。
“在如此严峻的、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
[1]在战争环境下,文学创作也不能脱离历史的轨迹,因此,“革命”与“战斗”取代了“五四”时期的启蒙,成为战争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中的主题话语。
作为女性,如何在战争的缝隙中求得生存,在国家命运与自我解放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当代作家对战争及战争中人的价值的丧失这一问题的反思更为真实和深入。
“女性意识”一词,最初被称为“妇女意识”,后来统一翻译为“女性意识”。
以“女性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观,是在1929 年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自己的一间屋子》(1929 年)中提出来的。
她们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度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
“女性意识”传入中国以后,在不同的女性形象身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比较全面的归纳是乐黛云教授的论述:“第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结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压迫的觉醒;第二是自然层面,以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验;第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处境,从女性角度探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以外的女性创造的‘边缘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感觉方式和叙事方法”。
分析战争年代中的女性形象,为我们在和平年代全面阐释“女性意识”及其文学意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30年代革命风潮中女性反成长叙事的发现与反思——以三个小说文本为例

N 1, 0 7 O。 2 0
Ge ea . 2 n rlNo 1 0
3 0年代革命 风潮 中女性 反成 长叙事 的发 现 与 反 思
— —
以 三 个 小说 文 本 为例
顾 梅
(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 院, 山东 济南 2 0 1 ) 5 0 4
[ 摘要 ] 上个世纪 3 0年代革命故事里 的女性反成 长叙事 , 沿着欲望通 过抑制/ 活机制进 行话语转 移 的 激
维普资讯
一
、
成 长歧 路 : 女性欲望的变形与 抑制
企图越强烈。
当革命的大风歌在 2 3 、0年代 唱响时 , 刚刚从 旧礼教 中获 得 自由的女性欲 望仅仅经过短暂 的释放 , 还没来得
革命故事的讲述中, 贪婪无魇的女性欲望犹如一个
可怕可憎的怪 物 , 既存在女性 的身体之 中, 使之难 以挣脱
பைடு நூலகம்
产品, 如何随着时代的大风歌, 围绕“ 革命” 这一最高指
令进行分配重组 和重新叙述 的。 这个时期 的女 性想象 常常被叙述为女性在革命风潮
弃旧求新, 使之不能获得新质。
个世纪 3 年代革命 语境 中女性想象 出现 的某些 悖 论和 O
困惑 , 并在叙述 中采 取个 案分 析 ( 即上 述举 隅 的三个 小 说 文本 ) 和综合论述 相结 合 的方式。之所 以选 取这 种女 性“ 长失败 型” 式 , 成 模 主要 是因为其女性 想像 中欲 望与
的变化调整, 具有五四作家如何向革命作家转型的示范
意 义。
公在内外因均具备的条件下, 经过磨难终于抵达革命的 [ 收稿 日 20 — 8 】 期]06 0 一 2
[ 作者简介】 顾广梅(93 , 回族, 17 一)女, 山东济南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在读博士。
浅谈“阶级”:研究蒋光慈作品的1个关键词-论文.doc

摘要:“阶级”是蒋光慈作品的核心。
其作品是以“阶级斗争”为指导思想,作品内容力图反映阶级社会、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创作目的旨在唤醒阶级觉悟与阶级反抗,研究蒋光慈的作品,“阶级”是第一关键词。
论文关键词:蒋光慈;阶级;中国文学谈到蒋光慈的作品,可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革命+恋爱”,不管褒扬还是批评,这也是多年来对蒋光慈作品用的最多的一个评价。
其实,作为一个革命文学家,蒋光慈作品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在文章中蒋光慈曾这样主张:“谁个能够将现社会的缺点,罪恶,黑暗……痛痛快快地写将出来,谁个能够高喊着人们来向这缺点,罪恶,黑暗……奋斗,则他就是革命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就是革命的文学。
”这一主张准确地概括出了蒋光慈作品的主要内容,即揭露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呼吁被统治阶级的觉醒和革命。
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者,蒋光慈为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这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必然带有的一定的阶级性:“一个作家一定脱离不了社会的关系,在这一种社会的关系之中,他一定有他的经济的、阶级的、政治的地位——在无形之中,他受这一种地位的关系之支配,而养成了一种阶级的心理。
也许作家完全觉悟不到这一层,也许他自以为超乎一切,不受什么物质利益的束缚,但是在社会的关系上,他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总是某一个社会团体的代表。
”所以,“每一社会的阶级有自己的心灵,每一艺术家必生活于某一阶级的环境里,受此阶级的利益的熏染陶溶,为此阶级的心灵所同化。
因之,艺术家的作品免不了带阶级的色彩”。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蒋光慈认为既然生活是充满了阶级矛盾的生活,作家是代表某一阶级的作家,那么代表不同阶级的作家的作品必然会因之呈现出不同的社会风貌:“在有阶级的社会中,阶级斗争规定阶级的意识,创造出来特别的阶级的心理;此一阶级对于世界的观念绝不与彼阶级相同。
若资产阶级的代表辩护现在社会制度之正当,则无产阶级的代表极力企图推翻现代社会不公道的、非正谊的制度。
革命神圣性的消解与弥散--《动摇》再解读

20革命神圣性的消解与弥散——《动摇》再解读文/白新宇摘要:茅盾的《蚀》三部曲之一的《动摇》展现出革命的复杂内涵与内在张力,摆脱早期普罗小说中“革命+恋爱”模式的叙事方式,开创了左翼文学女性通过肉身中介拯救男性的叙事模式,打破了以往叙事中的性别/权力秩序。
茅盾忠实于内心体验,以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视角发掘革命的矛盾张力,这些特点在当代文学史上仍遗响不辍。
关键词:茅盾;《动摇》;革命;左翼文学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经典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即是权力对于文学观念的重构、文学资源的再分配、文学评价标准的规训的过程。
一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几番浮沉,难以被安放在相对稳定的位置。
“重写文学史”的热潮曾经对茅盾的文学史地位形成一定的冲击,他的早期作品《蚀》却得到学者们的关注,有着可供多重解读的丰富肌理。
笔者将从“革命神圣性”与身体叙事的内在罅隙入手,对《蚀》三部曲中的《动摇》进行解读,以期发现这部作品所开启的新的叙事模式,发掘左翼文学的独特内涵。
一、“革命”与“恋爱”的复杂关系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敏锐地发现,《蚀》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临着“变革现实的要求和个人灵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构成了她们必然会遇到的悲剧命运”。
[1]态度更加激进的文学史家刘绶松则对《蚀》持否定态度,认为“作者当时对历史动向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识”,“不算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2],这种批评与二十年代后期激进的左翼批评家观点暗合。
钱杏邨怀疑女主人公孙舞阳不是真正的革命者,而是“玩弄女性的男性的报复者”,而且“这部小说里没有健全的革命党人”。
[3]值得注意的是,瞿秋白在他的绝笔之作中把《动摇》当作茅盾最好的作品,与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的作品放在同一序列中并提,[4]然而这却是一部描写革命逐步溃败的小说。
相较于《幻灭》的单线叙事,《动摇》采用以方罗兰、胡国光二人为主的双线叙事,描写革命斗争剧烈时从事革命工作者的动摇,可以归入早期“革命文学”中“革命+恋爱”模式的小说。
个体命运与革命必然性的冲突——论蒋光慈的都市小说《丽莎的哀怨》

个粗暴 的抱不平 的歌者/ 而不 是抱 不平 的歌者/ 我 但愿 立在 十字
街 头 呼号 以终 生 ! ”
起的他 本人 内心 的激烈矛盾 , 并反映在他 的小说创作 中。 因此 , 在这种状况下 , 在蒋光慈 的小说 创作 中, 明显地存 在着三种不 同的叙 事风格 来 , 一种是 个人 情感宣 泄的叙 事 ,
群众参 与现实革命斗争 的小说 , 也多次批判 中国五四作家跟 不上 时代 的潮流 , 显示出其作为一名 革命文学坚定捍 卫者 的 形象 。但在现 实生 活 中 , 他又 是一 名深 受五 四启 蒙 思想 影
事, 如《 野祭》 、 《 菊芬 》 、 《 冲出云 围的月亮 》 等。在描 写革命
想做一个伟大的 文学家 ・ …. . ’ ’ 他 自己就 曾在 《 纪念碑》中
表达过“ 我从事文学一半 是为着社 会 , 可是一半 也是 为着 自
己要 在 文 学 的 国度 里 找点 安 慰 ” 这 种文 学观 上 的 两 重 性 。为
社会 , 他要做一名革命文学家 , 而为安慰 自己 , 就不免要 陷入
一
响, 具 有很 强浪漫个 性气质 的作家 , 他很 沉湎 于 自己的文学 创作 , 不愿 完全受左 翼组织 的束缚 , 希 望有更 多 的时间去思 考、 去创作 , 而不是仅仅参 与一些革 命集会 。因此 , 蒋光慈 内
心深处更为看重 自己艺术 家、 文学家 的身份 。他 在写给女友
位颇有争议的重要的都市小说作家 , 这不仅仅 因为他是早
他对无产 阶级革命充满 的无限向往和 浪漫的激情 , 一生
中从未放弃过对革 新不 平等现 状的努 力。为让 自己成 为先
蒋光慈革命文学思想研究

蒋光慈革命文学思想研究
蒋光慈的作品畅销于一九二六年代,成名之作是书信体小说《少年漂泊者》。
蒋光慈小说中的革命加恋爱模式深受读者追捧,但同时也为批评家们诟病。
由此,对蒋光慈是非功过的评判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赞美他的人将他推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开创者的崇高地位,批评他的人称其文学创作没有丝毫价值。
因为特定的政治环境和时代因素,蒋光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中极具争议的一位。
从文学思想的角度对蒋光慈的生平和创作进行研究,对蒋光慈的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学界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革命文学思潮的形成过程中革命文学家们所做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有助于今人以一种多元、客观的立场审视前辈革命文学家的功过是非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价值意义。
民国时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解放意识

民国时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解放意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之中。
在这个时期,小说作为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则成为了表达社会变革和女性解放意识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民国时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解放意识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在这一历史阶段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认知。
一、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刻画方法在民国时期的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刻画多种多样,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不同命运和价值观。
有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了顽强坚韧、勇敢无畏的性格,有的女性形象则表现出柔情似水、温柔婉约的气质。
这些形象既反映了作者对女性个体的关注和理解,也展现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多样性。
例如,在巴金的小说《家》中,女主人公赵无极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不甘于传统女性的束缚,热爱自由和知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一形象体现了当时一部分女性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追求。
另一方面,王尔德的小说《海的女儿》中的女性形象则展现了柔情和温柔的一面。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西丽亚是一个具有灵性和美丽的女性,她通过与海洋的交流和融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这一形象传递了对女性温柔、婉约气质的崇尚和赞美。
无论是坚强独立还是温柔婉约,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不同性格和价值的理解,并反映了女性解放意识在小说中的呈现。
二、女性解放意识的表达与探索在民国时期的小说中,女性解放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倾向和文化现象。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成为女性倡导自身权益和自由的平台。
通过刻画女性角色,小说向读者传递了对女性解放的思考和探索。
民国时期一些女性作家以自己的创作践行着女性解放,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石泉的《女大学生心理描写》等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了女性独立和自主的理念。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透露着对婚姻、家庭、教育等传统观念的反思,呼吁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同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还通过各种方式反映了女性解放意识的深层内涵。
有的小说以女性对权力的争夺和反抗为主题,有的小说以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和挣扎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些题材的探索,小说呈现了女性解放意识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左翼小说中女性形象的颓废性研究

第一章考察颓废的定义以及中国颓废文学的发展历程,探究左 翼文学颓废性的渊源。以左翼作家蒋光慈为例重点探讨革命以 及外部环境带给左翼作家的性格上的二重结构以及这种性格带 给他们的创作以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章通过细读文本分析了左翼作家作品中的颓废情绪出现的 三个主要原因以及颓废风格在作品中女性形象上的四种体现。 突出女性形象在颓废表达上区别于男性形象的重要性;同时凸 显左翼作家本身以及左翼文学的复杂性,其在口号性的革命话 语背后隐藏的复杂的对“人”的深层解读。
左翼小说中女性形象的颓废性研究
本文通过对二三十年代左翼小说文本的分析,力求在社会、政 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探明茅盾、蒋光慈、丁玲、叶紫等作 家的小说文本关于女性形象颓废性的表述。颓废是本论文的中 心范畴,通过对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和身体叙事研究来探讨 左翼作品中颓废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女性身体和女性身体延 伸出来的欲望叙事在左翼作家作品中的颓废表现上究竟占据着 多么重要的位置;女性形象的颓废性背后究竟映射着作家什么 样的心理。
第三章重点概括了两种左翼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恶之花” 形象和受难女性形象。分别以王曼英(《冲出云围的月亮》蒋 光慈)和梅春姐(《星》叶紫)为代表进行论述。
因为作家生活轨迹不同,创作出来的女性形象的女性生存环境 自然不同,从而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典型形象。凸显出革命 对女性的影响、社会对于女性的压抑,以及女性在压抑下爆发 出来的反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 慈; 蒋光 革命文学 ; 叙事模式 ; 女性地位
3 0年代 小说 的一 个重要 的文学现象就 是“ 革命 +恋 爱” 的 小说 模式 的出现 。虽然 其代表 作家蒋光 慈 的名 字逐渐被人 遗 忘 , 品也 很少被人 提及和 阅读 . 作 关于他 的褒贬莫衷一是 。 由于 蒋光慈 当时在普 罗文学中有较大 的影 响力 . 革命” “ 爱” 而“ 与 恋 又颇 符合 当时的革 命青 年 口味 . 曾一度 红极 一 时 , 这不得不 引 起我们今 天的重视 。 在蒋光 慈的 革命小 说的叙 事模式 中 .女性 总是男性 的陪 衬, 男性 始终处于叙事 的中心。 女性无论是小家碧玉 , 茫的青 迷 年。 还是 革命同志 , 处于叙事 的边缘 , 正的主角是男 性革命 都 真 者 ,女 性只是男性 革命 者成长的 启蒙者 和不 可缺少 的助动 力。 作者根 据作品 中男 性的需要构建这些 女性 . 女性的主体地位 在 无意识 中被 消解 . 也在 无意识 中处于边缘 的位置。 男 性在 女性 的引导 下走上革命道路 。 最常见 的模 式是男性 因为自己的爱人被黑暗 势力逼迫而死 ,毅然投身于革命洪 流 ,
大多是在叙述 汪 中的成长 经历。 是她在整篇文章 中的作 用是 但
无容置疑 的 , 正是 因为她的牺牲 , 换来汪 中的深刻反思 , 促使 他 投身革命 走上战 场 。为国捐躯 。 作者安排 柔弱的刘玉梅做 出 牺牲 . 托走 上革命 道路汪 中的伟 大 , 强的男 性与柔 弱的女 衬 刚 性。 唯有如 此 . 才可保持 男性的优越地位 。 见女性在小说 中牺 可 牲是必须 的 , 处于边缘 位置也是必定 的。
成长 为坚定 的革命者 。代表作 品及代表人物 :少年漂泊者 》 《 中 的刘玉梅和 汪中 , 鸭绿 江上》 《 中的金 云姑和 李孟汉。 《 年漂泊 者》 少 中的 主人公 汪中在幼 年是双 亲因为无 力交
租 被刘老太爷 逼死成 为孤 儿 。 他缺衣少穿 , 四处 流浪 . 受尽人 间 的苦难 . 来在 川馆 当学徒 受尽非 人待遇 , 后 以及做 乞儿的食不 果腹 等等 , 是汪 中走上 革命道路的原 因但是 更重 要的原 因在 于 它的爱人刘玉 梅。 我的爱人刘 玉梅为我而死 了. “ 实际上是恶社 会害死 了她 , 我承 了她 无限的恩情 . 而没 有什 么报答她的 ; 若 倘 我能努力在公 道的战场 上做一个武士 。 ,在 与黑 暗奋斗 的场 合 中我能不怕 死做一位好 汉 。 这或者也是一个 报答她的方法。 由 ” 此看来 真正促 使汪 中走 向革命 道路 的原 因是为 爱人 刘玉梅 报 仇。从 文章 安排来看 , 刘玉梅不是主要人物 , 占篇幅也极 少 , 所
20 5
上 , 眭有理想 有抱 负目标 明确而 坚定 , 男 男性 革命者 的出现给 迷茫 中的女 性带来 了光 明和希望 , 引导女性走 向革命的道路 并 且赢得 爱慕 。代表作品及代表人物 :野祭) 《 中的章淑君和 陈季 侠 .; 出云围的月亮》 《中 中的王曼英和李 尚志 。 《 祭》 野 中的章淑君本是一个老老实实待在 家中的女子 . 整 天围绕一些 家庭琐事转 .无聊的时候谈谈琴 唱唱歌读读 书. 没 有什 么远大 的理 想和抱 负 , 只想 安心做一 个小学教 员 , 后来认 识了革 命文学家 陈季侠 . 季侠 的思 想 . 品, 陈 人 谈吐 吸引了她 。 打动 了她 。 她开 始思 考妇女解放的问题 。 投身革命宣传 活动 . 最 终为革命而牺 牲。 《 出云围的月亮》 冲 更是典型 . 王曼英家庭 富裕 . 衣食无忧 。 革命青年柳遇 秋给她写了一封信鼓励他投身革 命 , 然而革命 失 败. 柳遇秋 叛变 , 她迷失 了方向 , 陷入 肉欲的复仇 之中。希 望用 身体 拯救社会 . 反而越陷越深 , 而革命者李 尚志 的再 次 出现 . 照 亮了她 的前 进道路 , 拯救她于绝望之 中。 受到李 尚志 的启发 . 她 与过去 的生活告 别 。 找到 了人生 的追求 。 新加入到 工人 的运 重 动中 . 获得 了新生。 作家 的创 作 , 实际上表达的是对男性价值 的肯定。在这些 惊人相似 的情 节里 , 男性以先天的性别优越感 来预设 以他们 为 中心 的女性生活 , 女性处于被 动的地位。 男性以革命者 自居 , 女 性别无二致地 陷入 了对男性的狂热崇拜之 中。 男性的思想言行 直接左右 着女性 的想法行 动 . 女性 对男性而言 , 不过 是一个可 以操 纵在手里 的小玩偶。男性只要坚持革命 , 就不愁 没有美貌 的女 性投怀 送抱 。女性在小说 中是 男性 的奖励 品。女性没有 自 己的主体地位 . 有 自己的思想 , 没 她们只是男性革命 的垫脚石。 女性是 男性灵魂的拯救者。 常见的模式是在残酷 的革命 时 期, 男性从 事革 命工作 , 一面 谈论儿 女私 情 . 而女 性专心 于 爱 情, 一心 为男性着想。 在女 性的帮助下 . 男性革命工作者缓解 了 革命 工作 中的压力 . 身心得到抚慰。代表作 品及代 表人物 :短 < 裤党》 中的秋 华和杨直夫。 《 短裤 党》 , 中 革命者杨直夫在患有肺病 的情 况下仍然坚持 工作 . 常值 得称赞。 非 爱人 秋华更是不容易 , 不仅要参加革命 工 作还要照顾 生病的丈夫。但是她 因为“ 爱直夫到 了极点 , 毫无 怨言 的承 受了一切。但是在革命风起 云涌 的紧要关头 。 级却 上 让秋华 留在 家里照顾丈夫放弃 自己的革命追 求。 对于 丈夫来说 这是一个很 好的决定 ,但是对于 有自己事业追求的女 性来说 , 这样做意 味着放弃 自我的主体性 。 这样做试 图将女 性拉 回家庭 主妇 的地位 。秋华对此也进行 了反抗 , 强大的男性社 会的 但是 巨大威慑 力 , 最终使她不得不暂时放 弃自己的理想和追 求回归 到传统 规范的“ 贤妻 良母” 的角色认 同中。 作家在 进行作 品的创作 中会无 意识的将藏 在内心 中的男 女价值 观念 表现 出来 , 具体表现 在小说 的叙事模 式上 . 性始 男
《 绿江 上》 述的 是在莫 斯科一位 高丽的 同学李孟汉 因 鸭 讲 为女友 云姑 的死 , 走向革命要 为女友报 仇的故事 。当别人 从而 讨论起 爱情 的时候 , 李孟 汉总是 默不作 声 , 直到 有一天他 向大
家吐露心 声 ,讲 了他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爱情 故事 . . 尤其 是“ 我知 道我的云 姑是 为着高丽而 死的 , 我要 解放高丽 . 也就 是安慰我云姑 的灵魂 , 也 就是为她报仇 。 这几句话使 我们明 白了, ” 日本对 高丽领土的 占 领 以及 父亲 的惨 死 。 并没 有使李 孟汉走 向革命 的道路 , 而云 反 姑的死使他彻 底的清醒 要革命要懈放高 丽 , 最终要 为云 姑的死 报仇 。 从这两篇 文章看出 革命终究是男性 的事 业 , 男性制 定的革 命规 则使女性 无法深入 其中。女性 为革命 的流血牺牲 , 主要不 是为了表现女 性的英勇顽 强 ,而是 为了激起 男性的复仇情 绪。 写女 性还是 为了男性人物 的成长 . 在女性那里 男性诞生 , 熟 , 成 误入 歧途 。 上正路 , 后女性被弃之一边或 索性勒令死去 。 走 然 看
文学 与 艺术
第 二卷
第三期
蒋光慈革命小说 中女性地位的消解
张丽君
( 重庆师 范 大学
【 摘
重庆
413 ) 0 3 1
要 】蒋光 慈是 革命 文学的最早提 倡者之 一 , 上去 . 是女 性一生 中的 高潮 了, 是从 中却暴露 了男 性的 死亡 但
12 9 6年 以后 主要从 事小说创作。他 十分赞 同早 期革命文 冷漠。 女 性的认知仅是来 自于男性。 常见的模式是在革命 的道路 学的 “ 学就 是 宣传 ” 文 学 主 张 。 文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