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十三岁的际遇》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 除了目的 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 我是不系之舟 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 啊,也许有一天 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精神 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 纵然没有智慧 没有绳索和帆桅。
4、谈谈自己的梦想
努力吧人
沉浸、愉悦、安详、让人渴望
学生: 专注入迷、敏感、纯洁、 犀利、机智、生机勃勃 老师: 绅士风度、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严谨、诚恳
第三部分
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依恋北大的复杂感 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二、分析课文
1、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 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 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蓦然 mò
迸溅 bè ng
穹隆qió ng ló ng 不胜shēng 积攒zǎn
骤然zhò u
摒弃 bì ng 撷取 xié
呜咽 y è
犀利 xī
絮语 xù
安恬 tiá n
抚慰 fǔ 惆怅 chó u chà ng
白驹 jū 过隙x ì 目不转睛 似曾相识 涉足 依偎 怪僻 清脆 潇洒 偶尔 古朴凝重
2、作者在不到十四岁时被北大录取,两年 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 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的影响着作 者的成长吗?
3、找出作者抒发对北大感情的句子,体会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啊,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实在太多,太多。”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是从哪些方面这样说?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上句是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 高度肯定。 下句则表达要为北大创造更辉 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船客:比喻学生。 舵手与船工:比喻杰出的导师和广大教师。 两岸风景变换:比喻北大的社会 和时代背景。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文章《十三岁的际遇》,完成15-20题。
(18分)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⑴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
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
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
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⑵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线。
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⑶ 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年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
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⑷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
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
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停停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
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⑸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⑹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象。
十三岁的际遇

情感脉络:热爱、感激 回报 依恋
为北大:撷取珍珠
与北大:永不分离
呼应开头 祝愿北大 无限依恋
充满自信,立下誓言 近乎绝望
沉静 愉悦 安详
思索 怀疑 摒弃 相信 渴望飞翔
热 爱 依 恋 回 报
无限热爱 感激
回报母校 无限依恋
课堂检测
是的,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 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无时无刻不在 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 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 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1.安恬: 安详恬静 恬 恬静 2.“我的誓言”指什么?与在北大图书 馆前提到的誓言在表意上有什么差别?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 感到自豪”(从“绝望、不自信”——“自 信”)
研读10——12段
学生 专注入迷 敏感 纯洁 犀利 机智 生机勃勃 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老师 绅士风度 和蔼可亲 怪僻 潇洒 谈笑 风生 古朴凝重 严谨 诚恳 师生间平顺自然的关系
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 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 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 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 船工。 “河流”比喻北大的前进轨迹 “90年前的源头”指北大建校于90年前 “风景”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船客”比喻学生 “舵手与船工”比喻北 大的导师和老师
文章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着重写了北 大给“我”的影响最大的图书馆和给“我”留下 的印象最的人,表达了向往北大,热爱北大,回 报北大的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 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 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 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 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 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 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 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 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 “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

阅读要求:
1、浏览全文,大致了解每一段所表达的 内容。 2、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 情的语句。
十 三 岁 的 际 遇
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缘起。 第二部分(6—12), 北大为每个 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
第三部分(13—17)写“我”是不系之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用几个词语来体现作者的心路 历程,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 活剪影。
感 激 依 恋
读书
读人
三、抒发对北大的感激之情:渴望飞翔、创造
过去
现在
时间线索
未来
课文总结
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 学习生活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北、感激北大
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
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北 大 的 人
学
生
师 长
对学校评价 个人的成长
“因浸透了 汗水、泪 水与欢笑 而格外充 实”
肖 “专注而入迷”“绅士风度” “一条生命饱 像 “高声争论” “谈笑风生” 满的河 “和蔼可亲”“ 流…… 品 “敏感”“纯洁” 向那充满希 平易近人”“严 质 “犀利”“机智” 望的未来流 谨治学”“诚恳 “生机勃勃” 淌。” 做人”
《露》田晓菲
• • • • • • • • • • • • • •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忪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有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1)尘缘:尘世的缘分。 (2)穹窿: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3)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4)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5)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6)絮语:连续不断的话。 (7)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8)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9)古朴:质朴而有古代的风格。 (10) 凝重:端庄,庄重。 (11)安恬:安然恬静。恬,安静。 (12)撷取:摘下,取下 (13)惆怅:伤感,失意。 (14)沉淀:比喻凝聚、积累。 (15)呜咽:低声哭泣。 (16)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17)绅士风度:风度不凡。 (18)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19)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 地越过。 • (20)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十三岁的际遇》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文章结构与内容 • 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 艺术手法与文学价值 • 结论与评价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文章主题
以回忆的手法,记述了作者十三岁那年 进入北京大学的所见、所闻、所感,展 现了一个十三岁女孩的视角下,北京大 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独特魅力,以及 作者对那段时光的深刻怀念。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质朴,但 却表达了作者对北大深深的热爱和眷 恋,这种情感是非常真挚的,让人感 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北大的独特 情感。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与思考
对于学生们来说,这篇文章可以启示他们在求学过程中要追求真理、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同时也要 珍惜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共同成长和进步。
对于家长们来说,这篇文章可以启示他们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实现这 些梦想提供支持和帮助。
个人评价与感悟
我认为这篇文章非常感人,作者以自 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诠释了对北大的 热爱和向往,让人深受启发。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刻地认 识到北大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的代 表,不仅有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学 设施,更有着独特的学术氛围和人文 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每一个追求知识 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和启示。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篇文章可以启示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以培养出更多具有 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感谢您的观看ຫໍສະໝຸດ THANKS比喻与象征文中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生 态丰富的多头蛇”,形象地描绘了北大的特点和魅力。
描写细腻
作者对北大及北大生活的细节描绘非常细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地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田晓菲的故事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田晓菲的故事千里追寻,千里相约《读者》2011年第7期千里追寻,千里相约《读者》2011年第7期千里追寻,千里相约《读者》2011年第7期1959年,美国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的公共图书馆,在周末时总能迎来一个14岁的少年,他如饥似渴地在里边翻阅各种文学书籍。
少年叫斯蒂芬·欧文,刚跟父母从南方小城搬到这座大城市。
有一天,他的手落到了一本英译唐诗上,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少年急不可耐地翻阅起来,看到初唐诗人宋之问在《陆浑山庄》里这样写道:“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他将第一句解释为:“我看着花,进入泉水中。
”但是第二句又是:“我走在幽林中采药。
”人在水中如何采药呢?少年感觉不对,只好回过头来将第一句解释为:“我进入泉水的源头看花。
”这样理解就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意境:沿着泉水走入树林的深处,看到源头繁花盛开,四周一片寂静,诗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采药。
欧文被这种有意思的语法排列现象迷住了,从此开始阅读更多的汉诗,并研究它们特殊的对偶对仗以及词语活用,一度达到痴迷的程度。
欧文的父亲是个物理专家,他对儿子的爱好隐隐地感到担忧,因为在美国,当时还没有为专门研究汉学的人提供的相关职业。
父亲担心儿子今后无法谋生,劝他改变方向,无奈儿子兴趣巨大,他只好颇为担忧地看着儿子在这条偏僻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汉诗中,欧文尤其喜欢唐诗,在唐朝诗人中他最喜欢李白。
李白奔放多情,这极像他的个性。
成年后的欧文性情激越,行为独特,性喜烟酒,言语诙谐。
他常常夸张地自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1971年,25岁的欧文到耶鲁大学东亚系攻读文学博士学位,他准备的毕业论文题目为“韩愈与孟郊的诗”,真正开始将他的研究推向中国诗歌史、诗歌理论、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深层领域。
就在他将汉学研究确定为终生职业的时候,像是上天注定,在他25岁生日的这天,在遥远的中国,有一对同样喜欢诗歌的夫妇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田晓菲。
在天津文联大院里,田晓菲瞪着黑溜溜的眼珠,看着周围都是舞文弄墨的人,也对文学发生了兴趣。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文章《十三岁的际遇》,完成15-20题。
(18分)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⑴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
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
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
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⑵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线。
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⑶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年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
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⑷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
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
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停停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
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⑸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⑹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象。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阅读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选文,完成1—5题。
(共17分)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细细地读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
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她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舵手与船工。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因此,如果问我大学两年收获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的时候,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1.选文的前两段写了北大的人:学生和老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出北大学生和老师的特点。
(4分)__2.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写下表。
(4分)本体喻体特点北大河流船客渴望拥抱未来舵手与船工3.作者在文中写道:“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请说说“委于我心”的是什么。
(3分)4.品读选文结尾处的诗句,你认为作者强调的是哪一句,请摘录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出该诗句表达的意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 三 岁 的 际 遇
田 晓 菲
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写正确的汉字。
• 偶尔从抽tì( )里翻出一张泛 黄的照片。
• 在白驹过xì( )的弹指一瞬。 • 开始bìng( )弃。 • 谈笑风shēng( )。 • xié( )取最灿烂的珍珠。
20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29
写出红色字的正确读音 。
探讨作者田晓菲是一个怎样的人
• 具体要求: 阅读文章,把能反映田晓菲的精神
世界的相关语句用红色波浪线画下来。 关键词语下面加着重号。要求能紧扣书 本讲出三点。
2020/4/29
课堂尾声
这篇文章像灯塔,灯亮了,黑 暗就少了;人的智慧犹如门窗, 门窗打开了,明亮的光线就进来
了。13岁的际遇,让我们树立了 要培养好习惯的意识。愿你学习 语文的好习惯越来越多,愿好习 惯助你走上成才之道!
2020/4/29
•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 似曾相识的风景。
• 她呜咽着答道。 • 不由吐了吐舌头。
2020/4/29
畅谈对北大的了解
具体要求: 1.阅读课文,把介绍北大的有关 语句用黑色波浪线画下来,关键 词语下面加着重号“·”。 2.回答时能回答出北大的一个特 征即可,但要紧扣书本来回答。
2020/4/29
走进作者美丽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