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3 B.46 C.92 D.96

2.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3.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3:1:2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5.“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6.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A.液体喷出B.污染试剂

C.酒精溅出D.读数偏大

7.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 +O2=2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X的化学式是Ag2S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8.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①点燃酒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连接好装置;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⑤②③①④⑦⑥B.③④⑤⑥⑦①②

C.②③⑤①④⑦⑥D.②④③⑤①⑥⑦

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0.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11.“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稻草造纸B.使用火药C.蚕丝织布D.冶炼金属

1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13.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只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放在两只试管内加热。下列有关放出氧气质量(g)与反应时间(t)关系图象(图中是a纯氯酸钾曲线,b 是混有二氧化锰的曲线)其中正确是

A.A B.B C.C D.D

14.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教授研究组发现,锰离子是细胞内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锰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25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D.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g

15.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代表一个碳原子,代表一个氢原子,代表一个氧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酸是一种化合物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16.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17.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

18.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小明在实验室里发现一瓶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对于可能是食盐,下列他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尝一尝,如果有咸味就是食盐

B.用手指捻一捻是否有颗粒感

C.观察瓶子标签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

D.实验室药品都是有害的,不能碰

19.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N2B.NO2

C.NH3D.SO2

20.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B.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C.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 D.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

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请回答:

①装置A中所标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②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③生成氧气的时候,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如果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备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某实验小组所选用装置的连

接顺序为A→E→D→C,请回答:

①写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②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

③若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装置F,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2.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内容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

Ⅰ.打开K1,用注射器向盛有锌粒的A中注入稀硫酸,直至液

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Ⅱ.在K1上方导管口收集气体

(1)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B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用手捂住A瓶外壁,说明装置在左侧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

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2)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气体收集完毕后,在不拆卸装置的情况下,使A中未反应的稀硫酸大部分转移到B中的操作是:打开_____,关闭_____。23.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部分固定装置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a 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2)B装置可用来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实验完毕后,通过某操作、再经干燥即可回收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则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 、____、烧杯。

(3)用高锰酸钾制取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若用F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收集时气体应该由_______(填“长”或“短”)管进入瓶中。

(4)D装置与E装置在操作上的共同优点是 ____________。用此类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氯酸钾制取氧气

C.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2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时,烧瓶的底部应垫放___________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备氧气用于性质实验。欲调整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应调节图中A、

B、C哪个旋钮:______

25.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__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

(4)有一种神奇的蜡烛,点燃后任你怎么吹也吹不灭,这种蜡烛在制作时要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当蜡烛燃烧时,金属并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但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了_______从而使蜡烛复燃。但这种蜡烛也可以熄灭,你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6.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KclO3质量其他物质质量待测数据

① 1.2g/

② 1.2g CuO 0.5g

③ 1.2g MnO20.5g

(1)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2)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 (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衡量得到0.5g黑色粉末,再

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

。(简述操作和现象)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27.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内容

步骤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Ⅰ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

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

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能吸收CO2),燃

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

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Ⅱ推入适量H2O2溶液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推入H2O2溶液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_____;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

(4)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的事例:

①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②熄灭燃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④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标准________,包括事例_________(填序号)。

28.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甲乙丙丁

大理石m克,块状m克,块状m克,粉末状m克,粉末状盐酸(过量)w克,稀盐酸w克,浓盐酸w克,稀盐酸w克,浓盐酸

(1)若要研究盐酸浓度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______(选填实验编号)进行对照实验。

(2)若要研究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___________(选填实验编号)进行对照实验。

(3)乙和丁相比较,产生气体的速率较快的是_________,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等”)。

(4)若要选择丁组药品制取二氧化碳,为了能得到较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如图装置中的______(填“A”或“B”)。由于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会导致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_________。(温馨提示: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②二氧化碳不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氯化氢可与之反应,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22

NaHCO+HCl=NaCl+H O+CO↑)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D的质量为:2.3g+4.8g-4.4g=2.7g,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A+3B=2C+3D

x318

2.3g 2.7g

?

则2.3g

2.7g

=

x

318

?

,解得x=46,故选B。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详解】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减慢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其它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而亮氨酸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6

12611314162

?

?+?++?

×100%≈55%;错误;

C、一个亮氨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正确;

D、亮氨酸中各元素质量比C:H:N:O为:(12×6):(1×13):14:(16×2)=72:13:14:32;错误。

故选C。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

故选B.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由题干可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而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价,若设Ni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得:x+(+3)ⅹ2+(-2)ⅹ4=0,x=+2,故B选项符合题意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A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使滴管沾有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能污染试剂,故B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

D、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故D正确;故选C。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反应中有氧气参加,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Ag+2H2S+O2═2X+2H2O,反应前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4、0、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银原子和2个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银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Ag2S,故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正确;

D、在反应4Ag+2H2S+O2═2Ag2S+2H2O,中硫元素和氢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故选D。

8.A

解析:A

【解析】

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解答。

解:由分析可知,应选A。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CO2+H2O=H2CO3,是气体的体积减小,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进入到试管中,试管内液面上升,①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电离是溶液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②正确。正确的说法是①②,故选A。

11.C

解析: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12.A

解析:A

【解析】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

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特点,不加催化剂时产生氧气的速率慢,加入催化剂后产生氧气的速率加快,因为b加入了二氧化锰,但a没加,所以在速率??时间关系图上,b的斜率应该比a大,因为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所以a与b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因为氯酸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分解,所以初始阶段没有氧气生成,故选C。

【点睛】

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终点位置是否正确。14.D

解析: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原子序数为25,故A正确;B、属于金属元素,故B正确;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故C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D错误。

点睛∶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乙酸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A正确;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4+16×2=60,故B正确;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2

100%40%

60

?

?=,故C错误;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故D正确。故选C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详解】

A.铁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选项错误;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

D.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选项错误。故选B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符合要求。

②氧气有助燃性,可使木条燃烧地更旺,不符合要求。

③空气中含部分氧气,可使木条继续燃烧。不符合要求。

④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符合要求。所以应选C项。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在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故错误;

B.在化学实验室中,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故错误;

C.可以观察瓶子标签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故正确;

D.在实验室中,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有毒、有害,不能接触,故错误。

故选:C。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硝酸铜分解不会生成二氧化硫、氨气,氮气是无毒气体,二氧化氮是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选B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正确;

B 、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正确;

C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

D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正确。故选C 。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分液漏斗 A→D→C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或干燥气体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仪器a 是分液漏斗,故填:分液漏

解析:分液漏斗 A →D →C 22222 MnO 2H O 2H +O O ↑

3222CaCO +2HCl=CaCl +H O+CO ↑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或干燥气体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232=Ca(OH)+CO CaCO +H O ↓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仪器a 是分液漏斗,故填:分液漏斗;

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浓硫酸有吸水性,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要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 →D →C ;故填:A →D →C ;

③生成氧气的时候,装置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2 MnO 2H O 2H +O O ↑,故填:22222 MnO 2H O 2H +O O ↑;

(2)①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 3+2HCl=CaCl 2+H 2O+CO 2↑;故填: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②浓硫酸有吸水性,装置D 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或干燥气体,故填: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或干燥气体;

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装置F ,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2=Ca(OH)+CO CaCO +H O ↓。故填:2232=Ca(OH)+CO CaCO +H O ↓。

22.看到B 装置左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Zn+H2SO4═ZnSO4+H2↑ k2,k3

k1

【解析】

【分析】

【详解】

(1)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

解析:看到B 装置左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Zn+H 2SO 4═ZnSO 4+H 2↑ k 2,k 3 k 1

【解析】

【分析】

【详解】

(1)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 1关闭,打开K 2、K 3,向B 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用手捂住A 瓶外壁,A 中气体体积膨胀,看到B 装置左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故填:看到B 装置左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2)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H 2SO 4═ZnSO 4+H 2↑;气体收集完毕后,在不拆卸装置的情况下,使A 中未反应的稀硫酸大部分转移到B 中的操作是打开k 2,k 3,关闭k 1导致装置A 中气体压强增大,稀硫酸被气体压入装置B 中; 故填:Zn+H 2SO 4═ZnSO 4+H 2↑;打开k 2,k 3;关闭k 1。

23.锥形瓶 长颈漏斗 过滤 玻璃棒 漏斗 长 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C 、D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a 是锥形瓶,b 是

解析:锥形瓶 长颈漏斗 22222MnO 2H 2H O O O +↑ 过滤 玻璃棒 漏斗

4

24222KMnO K MnO MnO O ++↑ 长 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C 、D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a 是锥形瓶,b 是长颈漏斗;故填:锥形瓶;长颈漏斗;

(2)B 装置适用于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来制取氧气,故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所以可用过滤的方法将二氧化锰分离出来,过滤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3)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24222KMnO K MnO MnO O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装置F 收集氧气时,氧气从长管进入;

(4)D 装置与E 装置在操作上的共同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此类装置适用于

固体颗粒与液体试剂反应在常温下制取气体,

24.10;及时清洗;石棉网;用水润湿; B。

【解析】

【详解】

(1)定量液体的取用,首先要选取适当的量程的量筒,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10mL的量筒,故答案为

解析:10;及时清洗;石棉网;用水润湿; B。

【解析】

【详解】

(1)定量液体的取用,首先要选取适当的量程的量筒,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10mL的量筒,故答案为:10;

(2)根据滴管的使用: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故答案为:及时清洗;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时,不垫上石棉网,会因为受热不均,引起炸裂,故答案为:石棉网;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端浸入水中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故答案为:用水润湿;

(5)根据铁架台上三个旋钮的不同作用,依据图示可知B可调整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故答案为:B;

因此答案为①10;②及时清洗;③石棉网;④用水润湿;⑤B。

25.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会污染空气擦干外壁氧气(或O2) 蜡烛烛芯被石蜡蒸汽包围着,缺少氧气(只需答出“隔绝了氧气”或“氧气不足”)氧气隔绝氧气或剪除

解析: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会污染空气擦干外壁氧气(或O2) 蜡烛烛芯被石蜡蒸汽包围着,缺少氧气(只需答出“隔绝了氧气”或“氧气不足”)氧气隔绝氧气或剪除灯芯或用湿抹布盖灭等

【解析】

【详解】

(1)如图1进行实验,由于热水的温度只有8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摄氏度。故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图二中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可以防止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而图一的燃烧产生直接排入空气;取出的试管壁上有水,应擦干后再进行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3)试管内应为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

(4)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由此可知打火石是混合物;利用燃烧的条件可知灯芯金属不燃烧是因为蜡蒸气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要想使其熄灭可控制燃烧的条件完成,如隔绝氧气或剪除灯芯或用湿抹布盖灭等。

26.(1)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2)小(3)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

察到大量气泡

【评价设计】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解析】

(1)本题的实验目的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所以“

解析:(1)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2)小(3)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

【评价设计】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解析】

(1)本题的实验目的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所以“待测数据”是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2)如果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实验②比实验①所用时间小;(3)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只有氧化铜,而且正好是加入的氧化铜的量,我们可以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说明氧化铜有催化作用;

【评价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27.2H2O22H2O+O2↑ 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导管口处的白磷燃烧 助燃性 先变大,一段

解析:2H 2O 22MnO 2H 2O+O 2↑ 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 2接触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导管口处的白磷燃烧 助燃性 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 隔离可燃物 ②④

【解析】

【分析】

【详解】

(1)H 2O 2稀溶液与MnO 2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是:

2H 2O 22MnO 2H 2O+O 2↑。

(2)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知,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 2接触;推入H 2O 2溶液后,生成氧气,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故填: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 2接触;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导管口处的白磷燃烧。

(3)实验2中,推入H 2O 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助燃性;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大后减小。故填:助燃性;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

(4)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

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利用的是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

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

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清除可燃物的原理;

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故填:隔离可燃物;②④(或隔绝空气;①③或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⑤)。

28.乙丙丁相等 B CD

【解析】

【详解】

(1)若要研究盐酸浓度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乙进行对照实验,因为实验甲与实验乙其他条件相同,只

解析:乙丙丁相等 B CD

【解析】

【详解】

(1)若要研究盐酸浓度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乙进行对照实验,因为实验甲与实验乙其他条件相同,只有盐酸的浓度不同;

(2)若要研究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丙进行对照实验,因为实验甲与实验丙的其他条件相同,只有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

(3)乙和丁相比较,产生气体的速率较快的是丁,因为丁中的石灰石为粉末状,与盐酸的接触面积更大,故产生气体的速率较快,乙、丁反应物的质量相同,故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

(4)若要选择丁组药品制取二氧化碳,为了能得到较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如图装置中的B,因为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速率,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下列装置CD,因为二氧化碳不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氯化氢可与之反应,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浓硫酸不与二氧化碳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别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最基本的手段是()。 A. 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2. 下列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玻璃破碎 B.滴水成冰 C.铁钉生锈 D.酒精挥发 3.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 夏天,放置半天的饭菜变酸 C. 秋天,铁路上铁轨的对接处与夏季相比间隔变大 D. 冬天,玻璃窗上凝结出漂亮的冰花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 B.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C. 食盐不但是一种调味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D. 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 5.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

动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 受热易熔化 B.密度比水小 C.较软,硬度不大 D.不溶于水 6. 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 中 操作如图,该操作说明该气体()。 A.极易溶于水 B.易溶于水 C.不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7. 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B.石蜡受热会熔化 C.酒精挥发 D. 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 8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便方法是() A.测密度 B.用澄清石灰水 C.闻气味 D.用燃着的木条 9. 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 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由此,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不符合实际的是()。 A.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B.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和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B/g C/g 甲739 乙649 丙X Y6 丁55Z A.Y可能等于8 B.X可能等于4 C.X可能等于8 D.Z一定等于7.5 2.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3.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下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属于非金属元素B.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 4.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 C. D. 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6.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7.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0.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试题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S-32、N-14、Mn-55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题后 的答案栏内) 1.化学的发展对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下列各项措施与其要达到的目标不相符的是 A.研制、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 B.生产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C.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D.合成食品添加剂-------增进人体健康 2.自然界中发生的这些变化中,有一种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A.云雾消散 B.冰雪融化 C.树木折断 D.铁器生锈 3.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返回。飞船常使用的一种助燃剂液氧是由氧气加压降温制成的蓝色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氧和氧气的构成分子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B.液氧中的氧分子停止了运动 C.液氧和氧气的组成元素不同 D.液氧中的氧分子间没有空隙4.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如图所示,火柴燃烧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塞被冲飞,这种现象主要能说明 A.化学能最终可转化为机械能 B.内能可转化为化学能 C.化学能最终可转化为光能 D.化学能可转化为内能 5.下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范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检查气密性 C.给液体加热 D.称量药品质量 6.观察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比较四种物质:CO2、SO2、MnO2、NO2,它们的共同点是 A.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 B.构成中都含有氧分子 C.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质量比都是2:1 D.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 7.关于实验室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必须使用直流电对水进行电解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发光发热B.有颜色的变化C.有其他物质生成D.有气体、沉淀产生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 A.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B.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3.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B.风力发电C.光合作用D.牛奶变质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C.烧木材取暖 D.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 7.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 A.防止试剂腐蚀胶管B.防止试剂腐蚀皮肤C.防止试剂挥发D.防止液体流出 8.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9.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有以下几点: 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②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 ③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④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对描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B.③④正确①②错误C.①②③正确④错误D.①②③④都正确 10.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有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11.下列有关纸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B.难溶于水C.可燃性D.易撕碎 12.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A B.B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A.B. C. D. 2.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3.2017年10月27日央视财经报道:王者归“铼”,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如图是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 B.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g C.铼的元素符号是Re D.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4.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3 B.46 C.92 D.96 5.现有 18.6g NaOH 和 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 23:3,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A.9.2 g B.6.9 g C.4.6 g D.2.3 g 6.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过氧化氢溶液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7.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 8.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9.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B.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D.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10.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B.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 C.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D.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 11.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2.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B. C. D.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4.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③④ 5.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6.“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7.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A CO2与O2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 B酒精与白醋闻气味 C CaCO3与NaCl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NaOH与Na2CO3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A.A B.B C.C D.D 2.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证明CO2 密度比空气的大 4.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5.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6.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的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l:1 7.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初三化学上册单元测试 题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一、选择题 1.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人体必须保证足够的铁的摄入。这里的“铁”指的是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氢氧化铁 D .氧化铁 2.下列化合物中,R 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的是 A .H 2R B .RO 3 C .RO 2 D .H 2RO 3 3.原子的质子数不等于: A 、核电荷数 B 、中子数 C 、原子序数 D 、核外电子数 4.已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27×10-26kg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 ,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56 B 、9.227×10-26kg C 、1.993×10-26kg D 、56g 5.在MgO 中,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A .3∶2 B .2∶3 C .3∶4 D .4∶3 6.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 .H 2O 表示水由氢气和氧元素组成 B .如右图所示,该原子核外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 C .2N 表示2个氮原子 D .P 表示磷元素 7.已知金属元素M (只有一种化合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 2O ,则它的氯化物的化学式 A .MCl 2 B .MCl 3 C .M 2Cl 3 D .MCl 8.硒(Se )是一种非金属元素,饮用含适量硒的矿泉水有益于人体健康。已知 硒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45个中子,则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 .11 B .34 C .45 D .79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A 、Al 2O 3 B 、SiO 2 C 、CaO D 、Fe 2O 3 10.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 .相对原子质量 B .中子数 C .质子数 D .电子数 11.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A .一定是单质 B .一定是混合物 C .一定是纯净物 D .一定不是化合物 1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它的阳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 B .它的阳离子有10个质子 C .它是一种金属元素 D .它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 1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一,而构成分子的粒子则是 A .中子 B .电子 C .原子 D .原子核 14.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 2H 8N 2)。下列有关偏二甲肼组成的叙述是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1)

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1)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D.读出液体的体积 3.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 C.

D. 4.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热立即收集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 停止加热 5.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6.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实验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D.a管收集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7.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①点燃酒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连接好装置;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⑤②③①④⑦⑥B.③④⑤⑥⑦①②

(完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考试时间为45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3分) 1.下列对水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在河水中加入明矾可除去所有杂质 B.提倡长期用纯水烧菜、煮饭等 C.水体有自净能力,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D.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可考虑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碘酒B.蒸馏水C.空气D.石油 3.过滤时必须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A.蒸发皿、量筒、玻璃棒B.烧杯、漏斗、玻璃棒 C.漏斗、试管、玻璃棒D.试管、酒精灯、烧杯 4.下列方法中,可使海水转化为饮用水的是()。 A.过滤B.静置沉淀C.吸附D.蒸馏 5.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入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取的方法和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④D.①③④ 6.下列关于硬水与软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期饮用硬水可以补钙,对人体健康有益无害B.软水是一种纯净物 C.可以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D.过滤可以使硬水变成软水7.下列有关电解水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 C.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是l∶2 D.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8.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单质,后者是氧化物的是()。 A.O2、KMnO4B.H2、Fe2O3C.H2O、Cu D.S、H2SO4

9.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含有亚硝酸钠NaNO2的工业用盐所致,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5 B.+4 C.+3 D.+2 10.丙氨酸(C3H7NO2)是一种氨基酸。下列有关丙氨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丙氨酸是一种氧化物 B.丙氨酸中碳和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6∶7 C.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9 D.丙氨酸分子中碳、氢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7 11.下列做法中,不能节约用水的是()。 A.淋浴擦肥皂时暂时关上喷头B.农业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 C.水龙头坏了,及时修理D.用水管不间断地冲洗汽车 二、填空题(共51分) 1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2O ;O2;2H2,。 13.用名称或化学符号填空: (1)I ;(2)2个汞原子;(3)3个硫酸根离子;(4)二氧化硅中硅元素显+4价;(5)氦气。 14.在生活中,为了得到无色、无味的水,通常会利用(填物质名称)对水进行吸附;为了得到澄清透明、无肉眼可见物的水,通常会加入絮凝剂(填物质名称)。在实验室里,常用到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操作,其中吸附属于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操作是。 15.(1)如下图所示是表示物质分类和转化关系,请用物质类别、变化类型和具体物质名称完成下列空白。

镇江市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镇江市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4.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5.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

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6.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所致。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4B.+3C.+2D.+5 7.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8.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9.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10.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贝思特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N—1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鲜奶制酸奶 B. 黄豆酿酱油 C. 糯米酿甜酒 D. 水果榨果汁 2.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水银 C. 干冰 D. 铁锈 3.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4. 下图中的微粒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5. 核能的合理利用一直是国际关注热点。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 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核电荷数为3 B. 电子总数为2 C. 属于氢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为1 6.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B.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C.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D. 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核外电子层不会增加。 7.硒是抗衰老元素,且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北大富硒康”中含有硒酸根离子(SeO 42-),则在硒酸根离子中,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 ) A .+4 B .-2 C .-4 D .+6 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9.右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 .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10.化学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打火机就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下列有 (反应前) (反应后)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N—1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鲜奶制酸奶 B. 黄豆酿酱油 C. 糯米酿甜酒 D. 水果榨果汁 2.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水银 C. 干冰 D. 铁锈 3.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4. 下图中的微粒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5. 核能的合理利用一直是国际关注热点。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核电荷数为3 B. 电子总数为2 C. 属于氢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为1 6.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B.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C.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D. 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核外电子层不会增加。 7.硒是抗衰老元素,且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北大富硒康”中含有硒酸根离子(SeO42-),则在硒酸根离子中,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A.+4 B.-2 C.-4 D.+6 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9.右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10.化学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打火机就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下列有关打火机的主要燃料丁烷(C4H10)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从性质上看:丁烷具有可燃性 B.从变化上看:丁烷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C.从组成上看: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从结构上看:一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1.现有①空气,②四氧化三铁,③铁粉,④二氧化碳,⑤液态氧,⑥蒸馏水六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12.准确取用少量液体物质除要量筒外,还需要的仪器有;用烧杯加热液体物质时,为使其均匀受热,烧杯应放在上加热;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了5.4 g Nacl(1 g以下用游码),结果老师检查发现他把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了,他称得NaCl的实际质量为g。 13.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请按要求填空。 (1)自来水厂抽取河水进行净化的过程中可加人除去水中的异昧; (2)家庭中常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请写出一条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14.用化学式写出下列反应的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3)电解水:。 15.地壳内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X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一层多一个电子,Y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二层少一个电子,他们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化学式 是。 16. 分子个数相同的H2O与CO2 之间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治疗甲型H1N1流感有效药品“达菲”的起始原料是莽草酸(C7H10O5),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是。(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三、简答题(共4个小题,共14分) 17. 写出从下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至少写出三条) 18.下列实验装置中均有水,请根据实验解释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 (反应前) (反应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综合评价试卷 一、我会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食物腐烂 B 、轮胎爆炸 C 、西瓜榨汁 D 灯泡通电发光,久了会变黑。 2、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可燃性 B 、挥发性 C 、溶解性 D 、导电性 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有许多发明创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工艺的是 A 、酿酒 B 、黑火药 C 、指南针 D 、烧制陶瓷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A 、只发生物理变化 B 、只发生化学变化 C 、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D 、只是状态发生变化 5、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水蒸气 D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6、小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 建立假设 B 、 收集证据 C 、 设计实验 D 、 作出结论 7、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8、实验时,不宜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仪器是 A 、试管 B 、集气瓶 C 、量筒 D 、烧杯 9、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火焰分为三层 B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 、蜡烛逐渐变短 D 、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10、下列实验操作中,两者必须接触的是 A 、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与试管。 B 、向试管中加入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与试管口。 C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酒精灯芯。 D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手。 1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 、发光放热 B 、有新物质生成 C 、有气体生成 D 、颜色、状态发生改变 1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3 A B C 14 A 、嘴嚼米饭时有甜味(物理变化) B 、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C 、用清洁球擦洗锅上的水垢(物理变化) D 、水加热后变为水蒸气(化学变化) 15、某同学用量筒取一定量水,平视读数为20ml ,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12ml 。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水的体积是 点燃酒精灯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6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答案 1、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以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蜡烛燃烧 C、衣服晾干 D、菠萝榨汁 2、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 确的是: 检查装置气密性往试管中加入锌粒加热液体固体药品的取用 ABCD 3、今年5月上旬,一枚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其原子中含有77个质子和115个中 子)在南京丢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92 C、该原子的核外有115个电子 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g 4、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2个氢分子—2H B.3个氧原子—O3 C.4个水分子— D.5个钠离子— 5、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B、催化剂可能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C、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没有改变 6、下列关于右图所示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的质量比为2︰1 B、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 C、该实验表示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D、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7、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B、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C、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9、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单宁酸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B、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育新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本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如下: Ca 40 C 12 O 16 H 1 Na 2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1、本次化学试卷用的纸张,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 B.不溶于水 C.可燃 D.易撕碎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B.矿泉水,河水 C.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铜丝可用作导线 D.氮气可用作保护气 5、市政府有关部门提醒大家,冬季燃煤要特别注意室内通风,以免造成人员中毒。这里的有毒气体主要是指 A.二氧化碳 B.氮气 C.一氧化碳D.氧气 6、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其中Na元素显+1价)是潜水艇中的制氧剂,它是一种淡黄色粉末,能与物质R 反应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 + 2R=2Na2CO3+ O2,则下列有关判断中,错误 ..的是( ) A.Na2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1价 B.R的化学式为CO2 C.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 D.Na2O2中含有氧分子 7、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B.镁条在盐酸中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热 C.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有黑色熔融物溅落瓶底 8、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b物质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9、在某化学反应 2XY + Y2= 2Z中,Z物质的化学式符合 A. XY2 B. X2Y C. X2Y2 D. X3Y2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检测题(RJ)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其中第1~15小题,每小题2分,第16~20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下列内容都属于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的是( D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物体的运动规律 ④生物体生命的活动规律 ⑤物质的制取和用途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⑤ 2.人类认识化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A ) ①火 ②青铜器 ③火药 ④纳米材料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④③②① 3.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 A .设计实验 B .假设 C .观察 D .得出结论 4.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B ) A .木已成舟 B .火上浇油 C .量体裁衣 D .滴水成冰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C ) A .乙醇可作燃料 B .氮气用作保护气 C .金刚石用于制玻璃刀 D .氧气用于炼钢 6.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 4·5H 2O ,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 4;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中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是( A ) A .制法 B .物理性质 C .化学性质 D .用途 7.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D ) A .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B .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 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C ) A .称量药品时,将药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 B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 C .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 D .用后的药匙没有擦拭就去取另一种药品 9.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正确的操作是( D ) A .试管与桌面成45°角 B .酒精灯中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C .加热时要先进行预热 D .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下部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 A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 3 B .取用块状固体时可直接用手拿 C .加热后的试管应立即用冷水冲洗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评价试卷 班级:姓名: 一、我会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表格中。3×15=45分) 1、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以下是我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徽州石雕 B.阜阳剪纸 C.铁锻制的芜湖铁画 D. 松枝烧制的徽墨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 B、玻璃破碎 C、冰块融化 D、铁丝变曲 3、医院给病人氧时用到类似右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C .使用该装置用来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 D .使用该装置用采观测氧气输出的运率 4、古人曾将铅锻打成细细的铅条,作为笔来写字,这也是“铅笔”名的由来。铅 条能像铅笔一样写字,这一现象与铅的下列性质有关的是() A、硬度小 B、熔点低 C、密度大 D、能导电 5、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棉线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6、“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碾米 B、淘米 C、洗菜 D、酿酒 7、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D ) A、发出强白光 B、放出大量热 C、镁条减少 D、有白色固体生成 8、“全球变暖”列为“汉语盘点2007”年度国际关键词第一位,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是()A、酸雨 B、温室效应 C、白色污染 D、臭氧层衰竭 9、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D ) A、火焰分为三层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蜡烛逐渐变短 D、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 10、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引一下”。“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言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B、设计实验 C、观察 D、得出结论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是() A、研发氢能源 B、合成新材料 C、编写电脑程序 D、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 1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3、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气体 B.易燃 C.沸点为-42.1℃ 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14、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C ) A.嘴嚼米饭时有甜味(物理变化) B.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C.用清洁球擦洗锅上的水垢(物理变化) D.水加热后变为水蒸气(化学变化) 15、实验室中不能被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A.试管 B.量筒 C.烧杯 D.锥形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