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管理记录1

合集下载

使用用菌种管理制度

使用用菌种管理制度

使用用菌种管理制度菌种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菌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能够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规范菌种的使用和管理,提高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

同时,菌种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对菌种及其使用者的一种保障,可以有效地减少菌种的误用、滥用和泄露风险,防止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

菌种管理制度的内容菌种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菌种采购:规定菌种采购的渠道和程序,确保从正规渠道购买菌种,并保证菌种的来源和质量可靠。

2. 菌种存储:规定菌种存储的条件和方法,确保菌种的保存时间和活力。

一般来说,菌种应存储在低温下,并定期检查存储状况。

3. 菌种使用:规定菌种使用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的传代、培养、检验和记录等,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4. 菌种传递:规定菌种的传递程序和要求,包括传递的目的、方式和注意事项,确保菌种的安全传递和追溯。

5. 菌种管理:规定菌种管理的责任和权限分工,包括菌种管理员、使用者和监督者等,确保菌种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6. 菌种审核:规定菌种审核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来源、鉴定、鉴定、记录和备案等,确保菌种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化管理。

7. 菌种处置:规定菌种处置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的废弃、销毁和报废等,确保菌种的安全处置和环保管理。

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是实验室管理的关键环节。

管理人员应认真制定和推行菌种管理制度,确保其规范和有效执行。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开展菌种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使用者的菌种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所有管理规定的贯彻执行。

2.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菌种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进行菌种管理的检查和应急演练,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3. 加强技术培训:加强菌种管理员和使用者的技术培训和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其对菌种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确保菌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 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菌种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现菌种的电子化存储、查询和管理,提高菌种管理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确保菌种管理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化。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1. 菌种名称; 2. 代码(CMCC,ATCC); 3. 菌种代数; 4. 供应商名称; 5. 生产批号; 6. 有效期; 7. 接收数量; 8. 接收日期。
在菌种安瓿及菌种管上粘贴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 菌种代号、代次、接收日期、接收人、贮存条件、有效期。
菌种保藏
菌种的保藏、传代
微生物菌种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妥善保藏,避免死亡、污染, 保持其原有性状基本稳定,以便于研究、交换和使用。
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 003];[ATCC6538]
生孢梭菌
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64 941];[ATCC19404]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10 104];[ATCC9027]
干燥菌种(安瓿)的开启
菌种的使用、废弃
• 标准菌株复活-细菌类
菌种管外表面消毒(75%酒精)后打开,吸取0.3 ~0.4ml规定的培养液,加至菌种管底部,将冻干菌搅 动促使溶解,随即吸出管内菌液,分别接种至斜面及普 通肉汤内(肉汤一般5~6ml),厌氧菌需要在厌氧条件 下溶解,并且注意动作迅速,因为好氧条件有可能降低 它的活性,依据说明书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如果生长 的不好,可以延长培养时间。
菌种的使用、废弃
标准菌株的纯度检查 菌落形态 取复活后的培养物,在相应的鉴别平板或非选择 平板上划线分离,培养出单菌落,观察菌落形态是否符合该菌 株要求,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 是否相似,对于出现两种以上形态的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 落划线,检测是否出现相同特征。 细胞形态 取划线平板上的单菌落,革兰氏染色反应应符合 要求,且呈现一致性。 生化鉴定 必要时进行生化鉴定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完整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完整

菌种管理制度1、目的建立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购买、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定义标准菌株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4、职责4.1部门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保存分发。

4.2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5、规程5.1菌种的申购部门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提出年度购买计划(包括临时检验需要),填写申购流程,经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控制传代代数。

5.2菌种的接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部门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标准菌株库存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并将其暂贮存于4~8℃冰箱中,在一周内必须完成转种。

5.3菌种的保存5.3.1工作用菌种的保存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4~8℃冰箱中保存。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

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每个月转种一次;酵母菌及芽胞:3~6个月转种一次;丝状真菌每年转种一次。

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微生物菌种是微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保护和有效利用微生物菌种资源,加强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定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管理目标1. 确保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 促进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享和交流;3. 促进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部或者向外传递使用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管理工作。

四、管理责任1. 单位领导对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安全性、稳定性、共享和交流负责;2. 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室内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管理负责;3. 个人对自己使用的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安全和合规使用负责。

五、管理要求1.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采集、保存、传递和使用应当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2.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采集应当遵守道德原则,进行规范采集并保护生物多样性;3.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保存应当采取适当的保存措施,确保资源的存活和稳定性;4.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传递应当进行清晰的记录和标识,并确保传递方和接收方均得到充分的授权;5.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使用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六、管理流程1.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采集:(1)明确采集目的和方法;(2)采集样品应当进行标识和记录,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进行必要的申请和审批程序,确保合规采集。

2.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保存:(1)建立适当的保存设施和条件;(2)进行资源的鉴定和鉴定信息的记录;(3)定期检查保存设施和资源的存活情况。

3.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传递:(1)明确传递目的和双方的权责;(2)进行传递协议的签署,并记录传递信息;(3)确保传递过程中资源的安全和稳定传递。

4. 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使用:(1)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措施的制定;(2)记录使用的详细信息,并进行使用结果的评估;(3)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合规使用。

七、管理评估1. 建立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管理档案,纪录资源的采集、保存、传递和使用情况;2. 定期进行资源的存活和稳定性检查;3. 针对资源的使用效果和风险情况进行评估。

医院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制度

医院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制度

菌种、毒株管理制度
1、需保存的菌种、毒株,由指定的专人统一登记、保存和管理,按时传代,定期鉴定,并做好详细记录。

2、菌(毒)种的收入、发出及销毁,须事先报告科领导,取得同意后办理,并完备详细的登记手续。

3、因工作需要领取菌种、毒株时,报科负责人同意并经中心领导批准,办理领取手续,领出后由领用人严格保管使用,保管者要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用完后立即销毁,销毁时应有二人参加并做好记录。

4、外单位索取或发放苗(毒)种,均须按国家有关甲、乙类菌(毒)种的规定手续办理。

5、保存的菌(毒)种如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报告;工作中分离出的毒(菌)种地方株及时上送,因工作需要,经同意暂时保存的,应按上级规定的时间销毁。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1. 引言菌种管理是保障微生物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确保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和分发等工作符合国际标准,保障菌种资源的质量和可靠性。

2. 菌种采集2.1 采集地点: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确保采集到的菌种具有代表性。

2.2 采集工具:使用无菌工具进行采集,避免污染。

2.3 采集方法:采用标准的采集方法,如刮取、切割、分离等。

2.4 采集记录:详细记录采集地点、时间、环境条件等信息,确保后续的鉴定和利用工作。

3. 菌种保存3.1 培养基选择:选择适合菌种生长和保存的培养基。

3.2 培养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确定适宜的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等。

3.3 培养容器:选择合适的培养容器,如试管、琼脂瓶等。

3.4 保存方法:采用冷冻、冷冻干燥、液氮冷冻等方法进行保存。

3.5 保存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保存方法、保存时间等信息,确保菌种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

4. 菌种鉴定4.1 鉴定技术:选择合适的鉴定技术,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4.2 鉴定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和相关文献,制定鉴定的标准和流程。

4.3 鉴定记录:详细记录鉴定的方法、结果等信息,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菌种分发5.1 分发申请:建立分发申请制度,明确申请人需提供的信息和材料。

5.2 分发程序:制定分发的程序和流程,包括申请审核、菌种提取、分发记录等环节。

5.3 分发数量: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确定合适的分发数量。

5.4 分发记录:详细记录分发的数量、接收人、时间等信息,确保菌种的追溯性和可靠性。

6. 菌种质量控制6.1 菌种污染检测:建立菌种污染检测制度,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检测。

6.2 菌种纯度检验:采用合适的方法对菌种进行纯度检验,确保菌种的纯度和可靠性。

6.3 菌种活力检测:定期检测保存的菌种的活力,确保菌种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6.4 菌种记录管理:建立完善的菌种记录管理制度,确保菌种的追溯性和可靠性。

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

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

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中无处不在。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些微生物资源,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鉴定和分类。

本文将介绍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基本方法1、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大小、颜色、生长速度等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菌落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边缘特征等,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生理生化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测试微生物对各种底物的发酵反应和代谢产物的性质,判断其生理生化特性,从而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生理生化试验包括糖发酵试验、柠檬酸盐试验、吲哚试验等。

3、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基于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差异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序列比对,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二、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应用领域1、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污水处理中,通过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

在土壤污染治理中,通过鉴定能够降解特定污染物的微生物种类,可以针对性地设计生物治理方案。

2、生物多样性研究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可以揭示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3、生物技术应用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在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生物制药中,通过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代谢产物,可以发现新的药物资源和开发新的药物。

在农业微生物肥料开发中,通过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生理生化特性,可以研制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肥料。

三、总结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是微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精品文档
. 菌种平安管理制度
1、菌种应专人负责保管,并由部门负责人经常催促检查。

假设因工作变动,应及时安排交换的工作。

2、菌种应保存于平安位置,所用冰箱等保存设备、容器均应上锁,假设要运输或携带必须置于金属罐内密封,由专人领取。

3、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
〔1〕所有菌种须按种类、来源、数量、生产日期一一进行登记入册。

〔2〕使用时须在领用登记册上进行详细记录,通过审批前方能领用。

〔3〕实验菌种使用完毕后须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并作好销毁记录。

4、储存的菌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定期进行菌种转管、脱毒。

5、培养菌种的试管上应贴标签,写明编号、菌种名称及日期。

6、菌种不得外借、随意或私自携带出入实验室。

7、菌种的存储范围、转移和销毁等必须严格遵守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生产部负责人须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核实菌种的使用、销毁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记编号:QC-E-06-00
批号
培养基名称
菌种管理记录

购进日期 菌种名称 标准菌种来源 菌种批号 购进菌种数量(支) 代数 销毁日期 领用人 保管人

传代接种日期 代数 斜面支数 斜面编号 培养基名称 培养基批号 配制日期 贮存温

操作者 保管者 使用日期 使用者 复核者 销毁日期

接种支数 接种序列号 操作者 保管者 使用日期 稀释
浓度
活菌计数 销毁日期 操作者
登记编号:QC-E-07-00
培养基名称
批号
传代接种日期 代数 接种支数 接种 序列号 操作者 保管者 使用日期 使用批号 稀释

浓度
活菌计数 销毁日期 操作者
登记编号:QC-E-08-00
菌悬液使用记录

使用日期 菌种名称 菌种使用批号 用途 操作者 复核者
登记编号:QC-E-09-00

无菌室紫外灭菌灯调换记录
使用日期 调换日期 调换数量 调换者 记录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