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信息学院培养方案
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培养方案中有关学院规定

2016新版自动化学院培养方案中有关学院规定Regul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dvancing GraduationAccording to the reg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or graduate students, the minimum length of study for both PhD and master students is 3 years (4 years after 2017 for the PhD). However, for those excellent graduate students, they can apply for earlier graduation. To apply for earlier graduation, the following basic requirements and additional necessary conditions need to be satisfied.1. Basic Requirements(1) Good social performance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cademic activities, such as laboratory research, scientific services, and social practice;(2) Good academic performance without records of failure courses;(3) The evaluation result for each stage assessment, including research proposal should be A or above;(4) Stro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reflected by prominent novel research or engineering achievement;(5) Fulfill the requirement of each training sess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2. Necessary Conditions(1) The GPA for all courses must be among the top 20% from all graduate students with the same major and grade;(2) During the period of PhD study, publish 3 research papers in journals indexed by SCI, with the requirements: (a) "School of Automation ,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hould be the first affiliation; (b) the doctoral candidate can be either the first author, or the second author whilehis/her supervisor is the first author; (c) at least one of the three paper must be published in a journal recognized by CSU as a journal within JCR 1 district, with the impact factor being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0.(3) During the period of master study, publish 1 research papers in journals indexed by SCI,with the requirements: (a) "School of Autom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hould be the first affiliation; (b) the master candidate can be either the first author, or the second author whilehis/her supervisor is the first author; (c) the paper must be published (or accepted) in a journal with the impact factor being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0.3. Application Procedure and TimeOctober 28-31 each year, the graduate student as a PhD or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can submit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to the Graduate Management Office:(1) An application form of CSU graduate student’s earlier graduation, which can be downloaded from the website of CSU graduation administrative school, signed by the advisor;(2) Print the score transcript from the CSU graduation 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3) The research proposal and related evaluation documents;(4) The documents for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such as the original pape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pies.(5) The draft of PhD dissertation or master degree thesis.Upon receiving the application documents from the graduate student himself/herself, the Graduate Management Office will submit those documents to the Degree Committee of School of Automation for discussion on the first week of November. If the application has passed the discussion, the name of the candidate will be listed publicly on the website of School of Automation for 3 days. After this time, if no objection has been issued, the application documents will be submitted to CSU Graduate Student Administrative School for final approve.关于博士、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规定(讨论稿)根据《中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2017年及以后入学博士4年),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表现优秀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嘿,各位准大学生们,准备迎接一场全新的知识冒险吧!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这个专业可是信息时代的小甜甜,前景一片光明哦!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咱们得明确一下专业定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和组织的信息资源,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那么,我们的培养目标呢?很简单,就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信息管理理论基础、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课程有计算机科学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这些课程让你对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有个全面的认识。
3.专业核心课程这可是重头戏!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
这些课程将帮助你掌握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和方法。
4.实践课程实践出真知!这部分课程包括计算机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
通过这些课程,你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能力培养1.技术能力这个专业最看重的就是技术能力,包括编程、数据库设计、网络应用、项目管理等。
这些技能可是找工作的敲门砖,一定要掌握牢固。
2.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仅要会技术,还要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你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数据分析、决策能力等。
3.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这个专业里,团队合作可是家常便饭。
要学会与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四、就业前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可是相当广阔。
可以从事IT行业、金融、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一、方案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二、目标与需求1. 目标咱这个专业呢,就是要培养出能够在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超级厉害的人才。
要让同学们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就像知道怎么把信息这个宝藏管理好一样。
还要让大家学会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等技能,这就好比教会大家怎么建造信息系统这个大厦。
让同学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毕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光会按部就班可不行,得有点新点子。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不管是在企业里搞信息管理,还是开发系统,都得和别人打交道、一起干活。
2. 需求理论知识需求:得学习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这些就像是盖大楼的砖头,没有它们可不行。
像信息管理学这门课,能让同学们知道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实践技能需求:要有实践课程,比如信息系统开发实践。
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怎么用代码把信息系统给搞出来,从需求分析到最后的系统上线,都得亲自上手。
三、方法流程1. 课程设置方面基础课程先打头阵,像计算机基础、管理学原理等,让同学们有个基本的知识框架。
计算机基础课呢,就从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计算机组成原理开始教起,管理学原理课就讲讲管理的基本概念、职能这些。
专业核心课程紧跟其后,信息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是重点。
在信息管理学课上,老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讲讲企业里是怎么管理信息资源的。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就可以让同学们分组做项目,模拟企业开发信息系统的过程。
实践课程穿插其中,比如数据库管理实践。
在这个实践课程里,同学们要自己建立数据库,设计数据表,进行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
2. 教学方法流程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
讲授法是基础,老师把知识系统地讲给同学们听。
但是光讲可不行,还得有讨论法,就拿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这个话题来说,让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这样大家就能听到不同的观点。
信息工程信息培养方案

信息工程信息培养方案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工程信息培养方案。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阐述,构建完整的信息工程信息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1. 专业基础课程在信息工程信息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这些课程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网络原理、编程实践等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在信息工程信息培养方案中,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关键,这些课程是学生学习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内容。
这些课程包括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大数据技术等课程。
这些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专业拓展课程在信息工程信息培养方案中,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这些课程包括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课程。
这些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信息工程信息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校需要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同时,学校还要安排专业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
2. 项目实践信息工程信息培养方案中,项目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需要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项目实践还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问题,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3. 实习实训信息工程信息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真实工作环境的重要机会。
学校需要与行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
信息工程培养方案

信息工程培养方案信息工程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
本文将对信息工程培养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了解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1. 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信息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及实施管理等工作- 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开展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信息工程领域内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2. 课程设置信息工程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基础课程- 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包括软件工程、Web 开发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 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项目管理等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3. 实践教学在信息工程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实习环节:通过在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实习,学生可以了解信息工程领域的实际工作情况,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项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培养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宽口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宽口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技能。
通过开设人文社科课程、体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5.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在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学位)

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学位)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学位)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级科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级科学人才,中南大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得以制定和完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学位)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二章培养目标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学术素养;2.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3.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交叉研究能力,能够解决复杂科学问题。
第三章课程设置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研究生必修课三个方面。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1. 学科基础课:通过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深入研究和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2. 专业核心课: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加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3. 研究生必修课:研究生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学术道德与科研方法、科技前沿讲座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学研究方法。
第四章科研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研训练,其中包括:1. 科研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科学研究项目,亲身体验科研工作流程,提升科研能力;2. 科研训练:学生在培养期间,参与科研训练活动,包括学术交流会议、科研方法培训等,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方法技能。
第五章学位申请和答辩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了学位申请和答辩的具体流程和要求,包括:1. 学位申请: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要求后,可以向学校提交学位申请材料,经学校审核合格后,可以参加学位答辩;2. 学位答辩:学生完成学位申请后,需参加学位答辩,学位答辩由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授予学位。
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信息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处理、传输、存储和应用等领域的知识,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较强的信息工程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和应用能力,能够适应信息工程领域的工作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1. 了解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信息工程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2. 掌握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信息工程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和应用能力;3. 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信息工程领域的设计、开发、管理和应用工作;4. 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5. 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在信息工程领域能够胜任管理和领导工作。
三、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我们根据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教学,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解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 课程设置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全面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1) 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原理等,打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包括信息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信息管理与检索、多媒体技术等,使学生熟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3) 软件工程与系统开发课程:包括软件工程原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发、Web技术与应用开发等,培养学生的信息工程系统设计、开发能力;(4) 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信息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法学-中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中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培养目标:以软件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化软件产业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的软件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熟悉现代软件工程开发技术,受到良好的软件开发训练,并具有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实现能力、项目规范管理能力以及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从事软件工程领域项目开发、工程管理以及应用研究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二、培养要求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要求: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参加由具有软件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软件企业中业务水平高的工程师联合指导的工程实践;要求学生具备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管理和协调能力。
对毕业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软件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熟悉并掌握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及软件开发方法、过程和工具。
3、熟悉软件开发与应用的标准、法律、法规和规范。
4、了解软件工程的发展动态,熟悉主流系统软件和应用工具软件与环境。
5、具有研究和开发工程应用软件与工具软件的能力。
6、具有从事大型应用软件项目规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
8、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交流能力。
9、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
三、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主干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配置管理以及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特色课程:Carnegie Mellon系列课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构架平台技术、SOA原理与技术、软件度量及应用、软件质量管理与控制、大型数据库技术、CMM 与ISO9000、软件开发案例分析、游戏引擎和游戏设计原理、网络游戏设计与开发、高级3D游戏开发、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与应用、硬件描述语言与数字系统设计、BSP及设备驱动程序设计四、毕业合格标准本大类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最低修满188学分(其中必须修满规定的必修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信息类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培养目标:电气信息类专业以电气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主干学科。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科学。
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注重文理交叉的原则,培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文素质结构三方面兼顾的电子与电气信息领域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学生较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素质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获取相关专业新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本大类实行宽口径培养,学生入学后第一年完成本大类开设的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大类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年按控制类、计算机类和信息通信类3个子类完成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情况可选择到本大类的信息安全、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七个专业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自动化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智能系统、电气自动化、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相关方面从事理论研究、系统设计和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并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培养信息技术领域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类的专门人才为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利用技术,掌握电路、测控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现代仪器仪表设计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代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能从事测控技术、仪器仪表、自动控制工程、计算机测控系统、网络通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控制、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计与自动化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在电气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以电力、交通、冶金与机械加工行业应用为主要特色,能从事电气控制系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铁道电力牵引自动化、高低压电器智能控制装置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监控、工程应用、生产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与研究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系统领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工程管理、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培训等工作。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信息安全专业是计算机、通信、数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和技术,课程设置上围绕信息安全目标,注重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安全专门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开发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规划和设计安全信息系统的能力,能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分析,为信息系统安全开发和制定安全策略和安全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新兴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传输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宽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电子与信息工程领域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在邮电通信、金融证券、高校及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中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与技术管理人才。
毕业生具有信息传输、交换、通信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开发、应用、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信息产业部门和其它部门对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要求自动化专业培养要求: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的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等。
3、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
4、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5、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要求: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以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3、掌握电路、信号与系统、测量理论与数据处理、信号分析与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及测控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
4、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技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设计、现代仪器仪表设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5、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6、具有较强的科研和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电气工程、电磁场、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
本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技术相结合、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学生接受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技术开发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冶金轧制过程、电力系统、轨道交通电气化及自动化装置的运行、研发及管理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设三个模块课程,学生可任选其一修读。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能力。
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信息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与应用等。
2、较好地掌握冶金轧制过程、电力系统、轨道交通电气化及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3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从事技术开发及应用、科学研究、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知识,综合素质好,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
4、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信息处理与信息管理、信息安全、计算机硬件与外部设备、计算机网络等。
5、获得良好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6、了解信息学科、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动态,并掌握相关文献检索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资料分析与综合、文档与科学论文撰写能力。
7、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要求:信息安全专业旨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的需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信息安全领域的高技术人才。
因此,本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良好的思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要热爱祖国、具有民族振兴精神。
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实验能力。
3、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安全的新发展及应用前景。
4、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适应信息社会与信息科学的发展需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高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获取、传输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系统掌握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实验能力。
3、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从事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数据库应用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4、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具有对电子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6、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
7、能够了解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8、能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电子电路理论有机结合应用于工程实践,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传输、交换、网路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设计开发能力。
2、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
3、计算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
4、了解通信技术发展动态、学习通信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