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钢铁商业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宝山钢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调研

宝山钢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调研

宝山钢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调研宝山钢铁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隶属于宝武集团。

本文将对宝山钢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分析调研。

一、宝山钢铁的发展现状1. 公司概况宝山钢铁始建于1978年,总部位于上海。

目前,宝山钢铁在华东地区拥有多个分公司和生产基地,在全国有着广泛的销售网络。

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具备年产能近4000万吨的规模。

2. 产能规模及生产情况宝山钢铁的产能规模庞大,是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

公司生产的产品涵盖了从原材料、炼钢、轧制到成品的整个钢铁产业链条。

3. 技术创新与卓越质量宝山钢铁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与卓越质量,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和设备,并开展自主研发工作。

公司的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多次荣获国家和行业的认可。

4.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宝山钢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责任履行。

公司以“和谐共赢,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并致力于员工的培训和福利建设。

二、宝山钢铁的未来趋势1. 外部环境与市场需求宝山钢铁所在的钢铁行业受到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市场需求的影响。

未来,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对钢铁的需求量将继续增长。

同时,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推进也对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技术升级与创新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钢铁行业将面临新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机遇。

宝山钢铁需要与时俱进,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特别是在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以及智能制造等方面,宝山钢铁有望取得突破。

3.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经营宝山钢铁需要加大环保力度,推行绿色发展战略。

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等措施,实现可持续经营。

同时,加强与供应商、客户和社会各方的沟通和合作,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4. 国际化布局与市场拓展宝山钢铁应积极进行国际化布局,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宝山钢铁有机会开拓新的市场,并提高品牌影响力。

上海钢铁基地发展历程

上海钢铁基地发展历程

上海钢铁基地发展历程
上海钢铁基地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是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50年代建设以来,上海钢铁基地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上海钢铁基地初步建成,并实现了
高炉炼钢和连铸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这一时期,上海钢铁基地作为整个国家钢铁工业的重要基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钢材。

1970年代至1990年代,上海钢铁基地逐步实现了技术改造和
设备升级。

引进和推广了转炉炼钢、连铸坯的连铸、热连轧等新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这一时期,上海钢铁基地逐渐成为国内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基地。

2000年代以来,上海钢铁基地进一步加大了技术改造和设备
升级的力度。

引进和应用了热轧薄板、压延细带、热镀锌等新技术,实现了产品结构和质量的升级。

与此同时,上海钢铁基地还加强了环保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目前,上海钢铁基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高品质钢材为主导的现代化钢铁基地。

其产品品种齐全,质量稳定可靠,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机械等领域。

上海钢铁基地还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科研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总之,上海钢铁基地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从初步建设到现代化钢铁基地的转型升级,实现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上海钢
铁基地在国内钢铁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宝山钢铁简介和历史

宝山钢铁简介和历史

宝山钢铁简介和历史
宝山钢铁集团是中国的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市宝山区。

它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国有钢铁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宝山钢铁集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

当时,国民党政府为了应对日本侵略,决定在上海市宝山区建立第一家钢铁厂。

1934年,宝山钢铁厂正式开始生产,成为中国第一家规模较大的国有钢铁厂之一。

它的建立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宝山钢铁厂逐渐扩大并升级。

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了钢铁生产的规模和质量。

此后,宝山钢铁厂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中坚力量之一。

1998年,宝山钢铁厂进行了重组,成立了现在的宝山钢铁集团。

集团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生产线和设备,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布局。

它成为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

宝山钢铁集团的产品涵盖了各种钢材,包括建筑钢材、汽车钢材、冷轧薄板等。

它的产品主要供应给国内市场,同时也出口到国际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宝山钢铁集团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适应市场需求。

它致力于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

总的来说,宝山钢铁集团是中国钢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作为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钢铁企业,它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上海钢铁工业概况

上海钢铁工业概况

1937上海钢铁工业概况大纲一、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1.多难的初生期2.曲折的成长期3.兴旺的壮大期二、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三、宝钢2007年——2012年新一轮六年规划知识点汇总T01:多难的初生期1890年(光绪十六年)至1949年T02:曲折的成长期1949年至1979年T03:兴旺的壮大期1979年至2009年TO4: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T05:宝钢2007年——2012年新一轮六年规划正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炼和锻造铁器的国家之一,上海则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发源地。

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东周,中国继青铜器时期后,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铁器时期。

当时,中原一带以铁为原料制作生产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此后还曾铸造了铁钱币。

《天工开物》中,曾记载了古代冶铁技术。

中国是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冶炼技术始终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层面,工艺发展非常缓慢。

到了晚清时期,伴随晚清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引入列强的冶铁技术,并首先在上海出现了现代钢铁工业的雏形。

一、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上海钢铁概况从时间和阶段分,上海120年钢铁工业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a)1890年(光绪十六年)至1949年,这60年左右为初生期;(b)1949年至1979年,这30年为成长期;(c)1979年至2009年的后30年为壮大期。

我们预期,在完成《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近期国务院颁发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上海钢铁将伴随中国钢铁工业步入繁荣期。

1. 多难的初生期1890年(光绪十六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3吨酸性炼钢平炉一座,并选择在上海的官办江南制造局建造中国第一家炼钢厂,于翌年投产,日产钢10吨。

1894年(光绪二十年)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又在上海城南高昌庙地区(今制造局路)辟地27亩,建设新的炼钢厂,从国外进口15吨酸性炼钢平炉一座。

此后,又陆续购置了1吨转炉一座和1.5吨、3吨电炉各一座,安置了直径400-914毫米轧钢机四套、冷轧机五套、卷铁皮机一台、2000吨水压机一座等设备,生产圆钢、方钢、角钢、扁铁、工字钢、6-18毫米钢板、枪筒钢、炮筒钢等,专供制造枪枝、快炮、舰艇及其它机件等军需之用。

上海宝冶发展史

上海宝冶发展史

上海宝冶发展史一、创立与初期发展上海宝冶是中国一家知名的钢铁企业,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国家对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非常重视。

为了满足国家需求,上海宝冶应运而生。

创立初期,上海宝冶拥有有限的资金和技术,但凭借着创始人对钢铁行业的热情与执着,逐渐发展壮大。

二、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在上海宝冶的发展历程中,技术创新一直是关键驱动力。

上海宝冶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上海宝冶成功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上海宝冶还不断进行产品升级,开发出更加高端、高品质的钢铁产品,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三、市场拓展与国际化战略上海宝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拓展市场,并实施了国际化战略。

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上海宝冶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上海宝冶还积极参与国际钢铁行业的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如今,上海宝冶的产品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上海宝冶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上海宝冶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改善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同时,上海宝冶还加大了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社会责任与公益事业上海宝冶始终将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上海宝冶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环境问题,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上海宝冶还注重员工的培养与福利,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六、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上海宝冶将继续坚持创新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上海宝冶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同时,上海宝冶还将继续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起来,上海宝冶凭借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洋务运动与上海钢铁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与上海钢铁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与xx钢铁工业的兴起上海钢铁工业起始于晚清的洋务运动。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3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在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建造炼钢厂。

翌年投产,日产钢10吨,开上海钢铁工业之先河。

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在城南高昌庙地区(今制造局路)辟地27亩,建设新的炼钢厂,又购进15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并陆续购置1吨转炉一座1.5吨、3吨电炉各一座,直径400~914毫米轧钢机4套、冷轧机5套、卷铁皮机1台,2000吨水压机1座等设备,生产圆钢、方钢、扁钢、角钢、工字钢、6~18毫米钢板、枪筒钢、炮筒钢等,供制造枪枝、快炮、舰艇及其他机件等军需之用。

投产5年产钢7989吨,最高年产量2056吨。

因其所产枪炮长期落后,抑制了炼钢生产,光绪二十四年后,钢年产量下降到500~600吨,炼钢厂陷入一蹶不振的局面。

后该厂几经易名,独立建制为上海炼钢厂,于抗日战争前夕,主要生产设备迁往重庆,结束了上海首家钢铁企业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上海民族钢铁工业开始崛起。

民国2年(1913年),民族资本家陆伯鸿受上海市总商会委托,赴美、英、法等国考察钢铁工业。

回国后,利用其在实业界、金融界的影响集资合股,在浦东周家渡西村(今上南路300号)创建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和兴化铁厂,向德国购进10吨高炉1座,于民国7年8月18日建成投产,日产生铁12吨左右,利润颇丰,开工3月所获盈利相当于原投入资本。

民国9年又从德国购进20吨高炉1座,月产生铁1000吨左右,销与上海的兵工厂、机器厂、翻砂厂及铁号。

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国家的生铁来华倾销,导致和兴化铁厂严重亏损,被迫歇业。

民国11年,和兴化铁厂追加资本,增地60亩进行扩建,从德国购进10吨酸性炼钢平炉2座,直径500毫米轧钢机1套,扩建成炼铁、炼钢和轧钢一体化的钢铁生产企业,定名和兴钢铁厂,民国14年2月投产,生产硬钢和竹节钢材,但又遭西方国家的压价竞争,民国16年2月,和兴钢铁厂又被迫歇业。

上海钢联发家史

上海钢联发家史

上海钢联发家史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电商平台,上海钢联在行业内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具备着强大的竞争力,还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然而,上海钢联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为您详细讲述上海钢联的发家史。

上海钢联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的中国钢铁市场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供需严重失衡,价格波动频繁,市场秩序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志之士决定成立一家专业的钢铁电商平台,以整合行业资源,优化供应链,提升市场效率。

2001年,上海钢联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钢铁电商平台。

然而,起步并不顺利,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远远低于预期。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上海钢联不得不加大推广力度,通过开展线下推广活动和与行业协会合作,逐渐扩大了市场份额。

2005年,上海钢联推出了新一代的电商平台,引入了更多的创新技术和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同时,上海钢联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与国外钢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互通有无。

随着平台规模的扩大,上海钢联逐渐成为了中国钢铁行业的风向标。

它的报价体系、交易规范和服务质量成为了行业的标杆。

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加入到上海钢联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升级。

2015年,上海钢联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首家上市的钢铁电商平台。

这是上海钢联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对其在行业内地位的认可。

上市资金的注入进一步加强了上海钢联的实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如今的上海钢联已经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超过10万家注册企业会员,覆盖了全国各地的主要钢铁生产企业和贸易商。

它的产品线涵盖了钢材、矿石、焦炭等多个品种,交易额已经达到了数千亿元。

作为中国钢铁电商平台的领跑者,上海钢联不仅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通过上海钢联平台,用户可以轻松进行价格查询、交易对接、物流配送等一系列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上海宝钢发展史

上海宝钢发展史

上海宝钢发展历程
一、建厂初期(1978年-1998年)
上海宝钢始建于1978年,是中国钢铁工业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建厂初期,宝钢主要生产建筑钢材和钢板,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钢铁需求。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宝钢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逐渐成为国内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

二、公司改制(1998年-2000年)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宝钢于1998年进行了公司改制,成立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此次改制使宝钢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效益中心,加强了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三、资产重组与扩张(2000年-2009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行业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

宝钢通过资产重组和兼并收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

在2005年与武钢集团合并后,宝钢成为国内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

此外,宝钢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建立合资企业、直接出口等方式,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四、多元产业发展(2009年至今)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复杂变化和产业升级的压力,宝钢积极推动多元化发展战略。

自2009年以来,宝钢逐步涉足能源、环境、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通过多元产业发展,宝钢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总之,上海宝钢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和壮大。

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中,宝钢以其强大的实力和卓越的管理水平,成为了全球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上海钢铁商业的形成和发展
姚鹤年
在国外近代钢铁、五金产品输入以前,我国生产的生铁熟铁制品已有悠久历史,如农具有镰刀、犁头、钉耙:木工具有斧、凿、刨铁、锯条、铰链、钻头;船舶用具有铁锚、铁链、铅钉;家用物品有刀剪、铁锅、铁锁等。

在上海这些产品均由打铁铺、冶坊自产自销,或由钉铁油麻店、瓷器店、什货店等向铺坊批购经营销售。

据史料记载,明代末年上海人开设濮万顺铁店,除锻造一般农具外,并以专业生产厨刀著名。

清代,上海的锻铁手工业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的繁荣逐步发展,邻近的杭州、苏州、无锡等地的手工业者纷纷迁沪开设作坊,锻制各种铁器自行销售。

1850年左右,无锡人胡德培先后在南翔和南市悦来街开设胡悦来,胡悦盛钉铁油麻号,专营铁钉、铁锅和桐油、苎麻,获利甚丰。

后来,胡德培斥银二千两,开设源来冶坊,为沪地大炉冶坊之始。

当时,冶坊、铁铺、钉铁油麻店多开设在南市董家渡、小东门、新闸桥、吴淞一带,主要销售对象是船户和居民。

铁铺、冶坊生产均以国内土铁为原料,大多从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等土铁产地运来。

应市土铁规格一般每条约一尺长,二寸宽,五六分厚,用竹箍扎捆。

19世纪60年代后,外商纷纷来沪开厂,建筑业、运输工业兴起,洋务派军工工业也有发展。

从此,进口钢铁逐渐取代土铁市场。

据1867~1904年统计,沪地进口金属材料平均每年8~9万公吨。

上海钢铁商业也初具规模,最早经营进口钢铁、煤炭等业务的是开设在北苏州路的德商可炽煤铁行。

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资本家被召回国,将店出盘给叶澄衷和龚少蓉经营,这是第一家华商钢铁商行。

以后,1878年无锡人周廷弼在北苏州路开设昇昌煤铁号。

1883年祝大椿由龚少蓉资助开设源昌煤铁号,1890年唐晋斋开设怡昌铁号,戴运来开设利昌铁号,周可文开设茂顺铁号,洪仰岗开设万椿铁号。

1895年张文沛、龚子清、荣永吉、陆培之、支顺昌、应鸣和合资一千银两开设怡大铁号。

当时。

外国商人要在中国扩大推销商品,都不能不借助于买办性的中国城乡商业网为其服务。

早在1878年宁波《海关贸易报告》中载:“宁波商人宁愿以现款交付而取得较便宜价格的办法,向上海华人铁商采购商品。

上海铁商差不多全是宁波入,货物装到宁波后,再发送到内地,以长期贷款办法出售得到高价,一般要2~3个月以后才能收到贷款。

15年来这项贸易几乎完全是宁波人和上海宁波籍铁商之间的交易,事实上洋商很难分享一份。

”当时,煤铁号所经营的进口铁俗称“洋铁”,以旧钢铁为主,是欧州英、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工厂、船坞、锅炉裁剪切割下来的余料,以及铁路、马车等被拆弃的废旧钢铁。

这些旧钢铁,相当一部分是运输船只来沪时作压仓废料运来的。

新货钢材有大英条(钉条铁)、法西钉(元钉)、条铁、双马牌箱钢、生铁等,但数量不多。

至1914年,沪地钢铁商已发展到20家,从业人员642人,资金106万银两,营业额360万银两。

同年,建立上海铁业公会;筹建会所于香港路150号,会长为徽昌铁号老板张子昌。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以发展,工业扩大生产对钢铁需求猛增。

由于资源紧缺,致使钢铁价格暴涨。

据《上海总商会月报》载:“上海市场铁价每吨平均价1913年33.25两,1914年36.25两,1915年36.5两,1916年55两,1917年l00两,1918年160两。

”大战发生后不久,日商还利用五金商店抬价收购旧铁,原来旧铁市价每担3两,后来一直涨至14两。

从大战初期至大战结束的4年间,钢铁材料价格上涨4—10倍。

此时,钢铁业已
从经营旧货钢材逐渐转入以经营新货钢材为主,销售对象从手工业铁铺、冶坊转向营造厂、机器厂、制罐厂、拉丝厂等。

至1918年,钢铁商发展到33家。

从业人员867人,资金1360万银两,营业额1500万银两。

1918年11月大战结束不久,沪地钢铁商人曾一度不安,认为货价即将回落。

为维护自身利益,组织团体名曰公益公司,共同讨论划一售价,数月后,人心稍定。

1923年国内市价不敌新货成本。

钢铁商在外汇率紧缩,国内外市价下跌的夹攻下,市场呆滞,销路不振,在大战期间所得利润亏蚀殆尽。

恒康、昇昌、仁昌、庆泰、锡昌、兆昌、源成、晋昌等商号相继歇业。

1929年西方发生经济危机也波及沪地,上海钢铁商中的大户,如源昌、唐晋记、衍康、万椿、徵昌等20多家又先后在1929~1934年倒闭。

此后,日本钢铁生产已具相当规模,为排斥欧美,向中国推销钢材,日商数度邀请华商赴日观光。

据1935年8月9日《新闻报》载:“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近为推广销路,并谋与华商联络起见,特组织观光团,招致平日素有往来之华商赴日参观,顷铁业方面,业已组织成立,定于本月十四日乘长崎丸启程。

”从此,日货源源不断运沪,沪地钢铁商又得以发展。

至1937年,钢铁商已有130家,从业人员1350人,资金980万银两,营业额5250万银两。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日军以“清街”为名,将虹口区钢铁商存货劫夺一空,南市、闸北一带商号亦多毁于战火,行业损失甚巨。

1937年10月21日《申报》载:“虹口各五金铺所堆存之钢铁,在战争发生以后不及搬出,而被敌人搜刮,装载往日本者价值颇巨,仅钢板铁条等照价计算值洋460多万元,若照现在市价,犹不止此数也。

”1938年上海租界为日军所包围,惟海上交通尚可通行。

战前国外定货仍能陆续来沪,“孤岛”时期钢铁市场曾一度畸形发展,货价上扬,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新设字号。

据1938年7月26日《新闻报》载:上海钢铁货品“战前存底总数约2.1万吨,近因外汇关系价格更告飞涨,钢板每担从13元涨到17元、三角铁从12元涨到16元、洋元从11.5元涨到15元。

”1939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货源断绝,美货应市,货价继续上扬,商人争购囤积待机抛售。

1941年8月,钢铁商组织成立具有严重投机性的“上海铁业银行”。

同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事发生,日军进占租界,立即查封钢铁商仓库。

12月17日,日本陆海军最高司令部颁布《重要物资申报布告》,提出钢铁金属如“隐匿不报或呈报不实者,依军法处置。

”据1945年《五金半月刊》三卷载:“当时有一万余吨金属材料为日军强征搬去。

”钢铁行业又一次遭受洗劫,至1945年,沪地钢铁商虽有220家,但资金却从1937年的1350万银两下降到1945年的960万银两,营业额也从980万银两下降到1945年的600万银两。

抗战胜利后,沪地钢铁市场一度平疲。

市内原敌伪工厂停工待处,一般厂商也颇多尚未恢复生产。

不久,国外钢铁又倾销来沪,许多商家只出不进,抱观望态度。

1946年起,工厂企业恢复生产,天津帮从东北、太原等地贩运型钢、钢板、废铁、生铁来沪销售。

此时,敌伪时期“避风头”歇业的大户重新复业经营钢铁业务。

特别是外汇开放后,一些商家凡自行进口的均获利甚多,如源祥号一次进口铅丝50吨,出售后价款可再定购250吨,可见利润之厚。

由于进口钢铁利润倍增,1947年7~9月间抵沪各码头进口钢铁达万吨,国民党政府输管会借口未经合法手续,不发进口许可证,要由中央信托局收购。

对此,市商会曾组织请愿团前往市参议会、南京行政院、财政部等处请愿,据理力争。

事情闹了几个月,至1947年底当局仍坚持收购。

这样,行业中的巨额利益落入官僚资本手中。

1947年后,通货膨胀加剧,囤积之风增强,一些“皮包公司”“歇壁字号”大肆进行投机活动,业内有的组织集团,有的勾结官僚,获利丰厚,积累迅速,出现了一批发财的人。

在此同时,有些钢铁商家开始步入工业,开设制钉厂、搪瓷厂、化工厂、油毛毡厂,也有转入国际贸易和其它行业的。

如恒利铁号开设利民
铁厂,祥泰兴记铁号投资中华制铁厂。

1947年。

中央信托局发起组织上海钢铁公司,当时铁业公会、钢条旧铁业公会所属会员加入者有180多家。

至1948年沪地钢铁商有330家,从业人员2150人。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军队为了在沪市郊建造防御工程,强行向钢铁商家征购钢材。

1948年10月15日,上海工务局限定当日下午三时将所有洋元、竹节钢库存进行登记。

接着在1949年初,上海警备司令部、七十五军政工处、上海工事构筑委员会等部门又是强索钢材,由“征购”到“征借”,最后干脆“征用”、“劫夺”。

据行业不完全统计,仅竹节钢一项被夺取就有三千吨之多。

上海临近解放时,沪地钢铁商家业务经营实际已处停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