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

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题型描述】高考散文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是指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此类题型的作用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等。
分析文章结构,实际是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就会发现命题者对《考试大纲》中“分析文章结构”这一考点似乎格外青睐,许多试卷都涉及到了对这一考点的考查。
【提问模式】这个类型的试题,其提问方式通常是:1.本文章开头(或结尾)写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2.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简要分析。
3.如果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4.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300字左右。
5.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理解文章的思路。
【实证分析】下面举例简析几种常见的考查方式,以期让同学们在解题时既能“入乎其内”,从内部对语段结构进行条分缕析,又能“出乎其外”,从而突破“分析文章结构”这个考点。
一、整体上的谋篇布局【命题热点】文章的结构布局,大体可分为纵式和横式。
比如叙事散文往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这便是一种纵式结构。
“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也是一种纵式结构,表现为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果某篇散文是按照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来行文,各个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可称之为横式结构。
另外,还有以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段落之间呈现出因果、正反、主次、类比、叙议等结构关系。
【典例传真】例1.这篇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相关语段】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
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有关修辞手法的题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有关分析人物形象的题型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
即刻提出了质疑。
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
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
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
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散文布局谋篇类题.

要注意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结构上的作用
A、开头段: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小说类)交代人物活 动的环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
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
形成对照;奠定基调;点明主题;揭示主题。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
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 相关的某种感情。
• C、结尾段: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 使结构首尾圆合;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
章显志;寄托作者感情。含蓄有余味;言已
尽而意无穷。
• 【07四川】 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 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 请对此简要赏析。 • 答案: •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 “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 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 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散文
解题方法例谈
布局谋篇类题型
考点说明
布局谋篇类主要题型是行文段落类,即针文 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提问方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 目的、用意、妙处等)?”
(2) “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来考虑,内容上的作
用主要考虑对写作内容和主旨的作用;结
构上主要指与上下文的联系。
• 答案:(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
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 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提炼)(4)
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如《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 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 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 贯穿全文的作用。 《辽宁卷》第20题: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 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答: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 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 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 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 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 西北”去的主旨。
【现代文阅读题型归类】现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

【现代文阅读题型归类】现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现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以《永不掉队》为例分析谋篇布局,是近年来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热点。
谋篇布局是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但是在我们的备考体系中,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知识点都是分块的,题型都是分类的:于是很多学生对谋篇布局感到很模糊,对这样的题目无从下手。
(命题人似乎稳准狠的掐住了学生备考的弱点,让那些平时主要靠死记硬背和熟悉套路做题的考生一下子懵了。
这正好说明平时把注意力放在“题”上而不是放在“文”上的备考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从根本上讲,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考生对文章的写作规律认识不到位。
大凡一个人要写一篇文章,他心中肯定有一个要表达的“意”。
这个“意”我们一般称为中心或者主题。
有了中心或者主题,他就要选择材料,也就是考虑选用什么样的内容来完成这个“意”的表达。
选好了材料还要考虑如何去安排这些材料,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安排方式。
同时他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法来突出表现自己的中心或者主题。
所以简单的来说,谋篇布局就是指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和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通常而言,就是围绕文章的核心——主题或中心,来谈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
就小说而言。
谋篇主要是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设定;布局主要是指情节的安排技巧和结构方式。
狭义的谋篇布局主要指文章的结构。
结构是文学作品内容、材料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小说的结构包括情节次序的安排、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布置、以及协调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等。
美国哲学家兰德尔说:“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
”好的结构能使文章中心突出、脉络分明、思路完整。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阅读中的谋篇布局就是透过“布局”的外形,把握“谋篇”内核。
但在具体的阅读试题当中,命题人一般不会出这么宏大的问题来考查学生,他会选择一个具体的角度去切入,让学生思考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问题。
小说谋篇布局类答题角度

4、一波三折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5、巧妙的结尾
(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
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 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 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 面已有了伏笔。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 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11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
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
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
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
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 《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 (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从读者的感受上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 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 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 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 《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 生嫂的美好心灵。
布 1.线索选择
高考散文阅读“谋篇布局”类题型

高考散文阅读“谋篇布局”类题型典题阐释高考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类试题,重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即要求考生学会分析文章每一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加以归纳整理。
这类题型往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题:一、文中某一句段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某一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
在文首,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或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与前文相呼应。
在文末,升华感情,点明或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画龙点睛。
二、文章线索的作用。
在一篇文章中,线索就像一根红线,将一些零散的材料有机地贯穿起来。
可以作为文章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以情感为线索,以时间、地点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其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3.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深化文章的中心。
三、归纳文章的写作思路,包括散文的情节安排、结构方法等。
该类试题的题型模式有:1.本文开头(文中或结尾)一段,对文章结构的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2.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文章所写的对象是×××,而在开头却写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始终的?以此为线索,有什么作用?6.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用×××这一句话来收束全文有什么好处。
7.如果将文章的某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文本选读默默的父亲一路开花我记得他第一次将我送到学堂里的情景。
他默默地拉着我尚且稚嫩的小手,慢慢地朝着那扇红色的木门逼近。
我以为,他会对我说些什么,可他始终一言不发。
我坐在窗边的木椅上,注视他渐行渐远的背影。
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训练:谋篇布局类题型(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训练:谋篇布局类题型(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亲爱的影子指尖①每个小孩童年最好的玩伴,大约都是他的影子。
在孤独而忧郁的童年,我迷恋着影子伙伴。
我站在树荫外面,跟一株榆树或杨树去比较谁的影子更长更大,可笑的是,我永远也没有榆树的影子大,没有杨树的影子长。
脚下垫了一块石头,站上去,阳光穿透身边的空气,射给我一个颀长的影子,细细的脖颈,扛着一个小小的头,硕长的双腿成为我试图炫耀的资本,可是,当我的目光触到身边的杨树影子,还是气馁了。
我看见自己的影子转过了头,朝向杨树的影子,欲言又止。
②夜里,暗淡的煤油灯将窑洞里的物件照得影影绰绰,凳子的影子,桌子的影子,粮囤的影子。
一只老鼠从粮囤里窜出来,它短小的影子,很快就随着它被赶出门外。
母亲在灯下看书,每张书页的影子让桌面变得乌黑仿佛烧红的烙铁的印子。
空气中弥漫着煤油的味道、炭火的味道和木头烧焦的味道。
祖母正在往灶火里添炭。
腾起的火焰,映红她的脸。
祖母的瘦弱影子竟然消失,屋子里只剩母亲庞大的影子。
后来在墙上看到小马、小兔、小羊的影子—这些通过祖母的手掌而来的有趣的影子—稍感安慰,但并没有高兴起来。
③村里人叨古话,除去神仙,只有鬼魂是没有影子的。
在夜里碰到陌生的人,你要留神月光下他有没有影子,如果没有,那八成就是鬼魂。
还有最骇怖的一点,倘若一个正常人突然失去了影子,那他的性命必将不久于人世。
怀着这样的担忧,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每每泪汪汪地注视着灯下忙碌的祖母,过得极其煎熬。
④直到我有了一个伙伴。
⑤她从外乡搬来,借住在我家空闲的窑洞里。
她怯生生坐到我旁边的草垫上,跟我一样抬头,看见满树梨果,黑脸上绽开灿烂的笑意。
从那时起,我单调枯燥的童年生活发生变化,我渐渐忘了关于影子的游戏,更将所有影子的困扰都抛之脑后。
我们在地上用黑炭画一个棋盘对峙,或者画一个房子去跳,央求大人缝一个好看的沙包,比赛跳绳……生活突然就变得色彩缤纷。
我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彼此的影子牢牢地黏住,一起到河边折柳枝做柳笛,一起捉鱼,一起堆沙房子,一起下河洗澡……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数星星,数到后来咯咯地笑不停,又去小菜园捉萤火虫,她将小手绢缠在一根铁丝上当网兜,那些拖着长长尾光的萤火虫们,一闪一闪地从菜地里飞起来,扑进她的网兜,她小心地把它们装进洗干净的墨水瓶里,将扎了小孔的盖子拧好,送给我。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谋篇布局(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谋篇布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乾坤带刘红军一大早,根叔骑自行车出了山村,赶往乡里开会。
路上听着嘎冷嘎冷的铃铛响,他就在心里打趣儿,好像穿一身秧歌服的王老太,一边骑车一边听戏匣子里的秧歌曲。
可是越骑越觉得身上不自在,拐到一棵大树下停了车,摸摸头,看看脚,正一下白衬衫和蓝裤子,没事儿啊。
左三钩,右三拳,这一活动找到了,肚皮儿卡得慌,根叔的眼光就钉在腰眼上:今天捆他的不是陪伴八年的老朋友,而是条薪新的陌生客,皮的呢。
皮的咋啦?俺不稀罕!根叔朝地上啐了一口。
儿子见天就讲,男人看腰,女人看包,村书记抽一条好皮带才有派儿。
根叔就不爱听,当书记就得臭显摆?你这旧腰带是革的,都秃噜边儿了,多寒碜,又不是买不起。
儿子嘟嘟哝哝。
根叔也振振有词,忘了早先喝不上粥了?你要是钱没处花,买个包给你妈,让她绕着全村显摆。
根婶捏在根叔的身旁。
自从她那次陪根叔给梨树剪枝,不小心被梯子磕了脑袋,就总是一脸的傻笑。
儿子丢个白眼儿,喉结鼓鼓地缄口。
每次走到村头,遇见王五,王五说根叔,你都有钱了,腰上还土拉吧唧的,抠啥抠?哪家姑娘肯给你当儿媳妇儿?走到村尾,遇见麻六,麻六说根叔,我知道是老书记给你的旧皮带,抽了这么多年,便宜还没占够!走到村外,更多的眼光落在根叔的腰上,然后把根叔的一张阔脸横扫一遍,无声地询问:你们村还没脱贫呢?管他呢,抽自己的腰带,让别人说去。
根叔抚摸着抽了八年的老朋友,心里就是舒坦,就是有精气神儿。
可今天抽着新皮带就是不自在。
进乡政府大门的时候,遇到了爱说笑的李村书记,李村书记瞅了瞅根叔的腰,又瞅了瞅像是雨打蔫儿了的倭瓜花样的人,不明就里地扑哧儿笑了。
这一笑让根叔不明就里地虚下来,身子缩小了一半。
刚回到自家院子,就气鼓鼓地扯下皮带,去你的!随手甩到狗棚上去了。
翻箱倒柜找老朋友,连垃圾桶都倒个底朝天,愣是找不到,却翻出了他本命年那条大红的布腰带,先捆上吧。
就这样在村委会给干部们传达了会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教学园地
09-01 1125
: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a.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b.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c.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结构类题型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
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
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解题示例:
(1)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附原文首尾两段: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
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
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
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斗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
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
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答]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了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
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附原文开头两段: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
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
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
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到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
然而好景不长。
不知觉之间。
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
对此“惨”状。
我实在目不忍睹。
一日趁他外出。
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
殊不知。
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
从日
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儿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
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
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
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
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
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
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地说:“知道,怎么不知道。
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
”说完,仍埋头读书。
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
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
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定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
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
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
”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
(肖融《给“书虫”当夫人》)
[答]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段主要写“书虫”怎样爱读书。
第二问:从“书虫”爱书,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